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

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

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一、开创了一种人格化的咏物词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并不是一首简单的“惜花惜春之作”,而是一首寄寓作者主体自我强烈的情感、意绪的咏物名作。此词以情语开篇,“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数句交待时序,传达出作者春晚客居异乡的落寞情怀,奠定全词情感基调,使作品一开始即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愿春”三句进一步强化我之无可奈何的情怀,而作者主体自我身世之感、落寞之怀,也蕴于其中。

二、周邦彦开创“禁体物”

和前人相比,周邦彦在咏物词创作手法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即对对象物的表现由静态观照发展为动态呈现;在表现吟咏对象时将传统的拟人手法与审美移情作用相结合而成“拟情”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咏物词的艺术表现手段;将咏物诗中禁体物的表现手法借鉴到咏物词中,从而开创了词中的“禁体物”体。

试看周邦彦的咏物名作《大酺·春雨》此词咏春雨,稍稍留意便会发现,全词除“飞雨时鸣高屋”、“听檐声不断”点到雨外,几乎没有对雨作正面的描写,而且即使是这两句也只点其声,未写其形。首三句“飞雨时鸣高屋”正面切题,但没有直接描写春雨的形态:“墙头”三句写新竹经雨之后,竿上之嫩粉洗尽,显出无限清新,则非春雨莫属,故是通过竹呈现春雨;“润逼”三句,体察入微,触人心弦,“润”者,雨也,“寒”者,春也,“吹”而且“粘”者,微风吹拂雨丝也,皆非写春雨而句句非春雨当不得;“邮亭”三句,再以“檐声”示意雨,而“困”字则暗合“春”意;下片“流潦妨车毂”,暗切雨;最后数句“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更是非春雨莫可当。

姜夔的咏物词特点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的空灵蕴藉,寄托遥深。如《齐天乐》咏蟋蟀的鸣声,全词充溢着“一声声更苦”的“哀音”,渗透着词人自我凄凉身世的感受,但又很难坐实说哪一句是写他自己;“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似乎寄托着靖康中徽、钦二帝蒙难的国耻,但其寓意又绝非此一事所能涵盖。其寄托在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之间,含意丰富深广,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咏物词进一化繁艳绮丽为清空淡化,用遗貌取神的手法,独特的冷色调咏物,处理炽热的柔情,将艳词雅化,赋予所咏之物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简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周邦彦、姜夔都是宋代的著名词人,他们创作特色虽各有不同,但也不失宋代咏物词的基本特点,不妨由此来分析宋词咏物篇作的一些特点。

咏物词,就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的词作。宋代词按粗略的分法,可分为“流连物色”即形容类咏物词:止于摹状事物的体貌特征。“托物言情”即形态美寄托类咏物词:运用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苏轼、周邦彦、姜夔的词作大多数都属于第二类,他们运用拟人化手法,新奇的比喻,采用虚写、烘托的手法“直是言情,非复咏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咏用之物上,含蓄的表达出来。

宋代咏物词篇目甚繁、题材甚广,但无论是有所托还是无所托,无论其所咏对象是风月花草还是珍禽鸣虫,这些作品都是词人对美的发现与再创造,蕴涵了词人的性情思想,也体现着词人的存在意义及存在方式。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多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多项选择题 1.《诗经》的分类主要有( ABC )。 A.风 B.雅 C.颂 D.赋 E.兴 2.《诗经》的分类包括( BCDE )。 A.九章 B.国风 C.小雅 D.大雅 E.颂 3.下列作品中属周部族史诗的是(ABCDE A.《生民》 B.《公刘》 C.《绵》 D.《皇矣》 E.《大明》 4.《诗经》在先秦,常称为( BC )。 A.诗经 B.诗 C.诗三百 D.诗三百零五篇 E.毛诗 5.下面为《诗经》表现手法的是( CDE )。 A.风 B.颂 C.赋 D.比 E.兴 6.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四家是( ABDE )。 A.儒家 B.道家 C.纵横家 D.墨家 E.法家 7.先秦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C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E.农家 8.下列人物属春秋时代的是( ADE )。 A.老子 B.庄子 C.孟子 D.孔子 E.墨子 9.下列人物属战国时代的是( BCDE )。 A.老子 B.庄子 C.韩非 D.荀子 E.孟子 10.下列人物属儒家学派的是( ACE )。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老子 E.荀子 11.荀子是( ADE )。 A.战国后期人 B.战国中期人 C.法家集大成者 D.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E.提倡隆礼重法 12.“《春秋》三传”指( BCD )。 A.《春秋》 B.《左传》 C.《春秋公羊传》 D.《春秋谷梁传》 E.《春秋外传》 13.以下著作属于国别史的是( AD )。 A.《国语》 B.《春秋》 C.《左传》 D.《战国策》 E.《尚书》14.以下著作属于编年史的是( BC )。 A.《国语》 B.《春秋》 C.《左传》 D.《战国策》 E.《尚书》15.下列作品选自《战国策》的有( ABC )。 A.《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B.《邹忌讽齐王纳谏》 C.《触龙说赵太后》 D.《郑伯克段于鄢》 E.《秦晋崤之战》 16.屈原的政治主张是( ABC )。 A.举贤授能 B.修明法度 C.联齐抗秦 D.兼爱与非政 E.尊法隆礼 17.下列作品属屈原的是( ABCE )。 A.《离骚》B.《天问》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题自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诚然,其中不免有自嘲的意思,但给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超脱,释怀的情结。 政治上的失意,小人的陷害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成就了他伟大的思想。李煜的亡国之耻成就了他词的创作和发挥,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阳明被宦官刘瑾陷害终获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汴京城下的金榜题名、智斗藩使;杭州的疏修苏堤、造福一方;包括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太守、知州均是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但对于一个刚刚从流放地海南北归的子瞻而言,这些成就都成了浮云一片,成了他想要忘却的“营营”琐事。 黄州——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佑二年(1079)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幸好苏轼不是清人,不然“明月几时有”也将成为反动言论,康乾时期的文字狱估计也不可能放过这么明显反清复明的言论吧。),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的致君尧舜,心系江山,一腔报国之心。 历经九死一生的苏轼踉跄的来到了黄州——在这里他只有一个犯官的身份。然而,在这里没有了朝堂的牵绊,没有了尔虞我诈;在这里劫后余生的他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孤独悲哀,却超然物外,清新洒脱,怡然自乐;在这里他找到了他的东坡,建造了自己的雪堂;在这里他三咏赤壁;他以“夜饮东坡醒复醉”来麻痹自己的失意,但仍不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自若。 惠州——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因朝廷党争苏轼再贬惠州,不禁也会想起自己为柔奴所作的《卜算子》,如今成了自己贬谪栖息之地。 如果说初贬黄州的子瞻还会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有“索漠齐安郡,从来著放臣”“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的孤愤的话。来到瘴疠横流的惠州,东坡心态却变得更为平和,已然没有了逐客悲歌的伤感。取而代之的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加彰显了他的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超然旷达。 儋州——莫作天涯万里意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政敌们和“元佑党人”玩起了文字游戏,由于苏轼字子瞻,便找了谐形的儋州作为他第三次的贬谪地。

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训练提高试题

《苏轼词两首》训练提高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谢立凡 1.根据要求背诵默写课文中的相关诗句: (1)描写“江山如画”的诗句是。描写赤壁之战中周喻形象的诗句 是。 (2)与“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旨趣相同的诗句 是,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句是。 (3)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东坡为之叹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时 ..。 ..多少豪杰。(2)遥想公瑾当年 (3)樯橹灰 ...飞烟.灭。(4)一尊.还酹.江月。 (5)料峭 ..萧瑟处。 ..春风吹酒醒。(6)回首向来 答: 3.说说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正确的项是()

(1)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即“人们传说是”,言下之意,当年周瑜在赤壁兵败曹操的历史故事,广为人民传颂,为下片描写周瑜埋下伏笔。) (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这四个字是对赤壁壮丽景色的概括,一个“画”字强化了豪杰人物活动的背景,有“江山代有才人出”之意,同时也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意。) (3)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作者正值从沙湖买田归来,脑子里装的全是购置家业一事,所以对外界天候的变化竟然全无察觉。) (4)莫听 ..吟啸且徐行。(“莫听”表现了他无所谓的态度,有外物不..穿林打叶声,何妨 足萦怀之意;“何妨”即不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诗人开篇即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表明他对骤然而至的风雨所抱的态度。) 4.对下列句子分析有误的项是() (1)怒潮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个诗句描写了钱塘江水势汹猛,江面辽阔。) (2)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个句子诗人采用了借代和对比的描写方法。)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诗人在描写紧张急烈的战争场面中插入这个细节,使词在密中有疏,相得益彰。)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周瑜一代武将的勃勃英姿。)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提到词,人们一般习惯于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发议论感慨。咏物词亦如是,上片描写、状物,下片议论感慨抒情。其实这种写法不错,但终究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思路和写法,易流于单调老套,读多了便觉乏味。故印象中按这种写法的精品似乎不多。现代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能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很适合做例子。 咏物诗不能单纯咏物,这在过去讨论咏物诗的境界问题时已经提到过。咏物词亦然。上面说的那种写法其实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设一比喻,大致相当于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取法于中耳。咏物词在南宋词中已经手法千变万化,技巧达到了空前高度,后人难再逾越。我个人以为,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南宋,而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咏物,故下面讲一些我在读宋人咏物词时就手法结构方面的感受。 一、循环往复法: 宋词至周邦彦,其手法已颇繁复,章法细腻多变,虽身在北宋,实开南宋诸家之先河。继之白石、梅溪、草窗、碧山、玉田诸人终于将长调的技巧发挥到极致。而颇能代表这一切的,就是咏物词。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 咏物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从清真始。其花犯《咏梅》实堪代表,白石的《暗香》亦是如此。碧山的花犯《苔梅》、玉田的红情《荷花》大抵如是。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是想象于未来时空之人的幽思,而这个未来时空里的人思的却还是异时异地之人事也。如此循环往复,真真是百转千回。而表面上写梅花,都是在梅花的大背景下写人事,写情事,梅与情交替反复,美不胜收。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二、四面环绕法: 这种方法于咏物词中特别常见。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苏轼的水龙吟《扬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其余白石的疏影《梅花》、齐天乐《蟋蟀》,碧山的齐天乐《蝉》、《萤》,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昏片月”,起笔先交代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

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苏轼的诗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苏东坡的诗文名篇(共16首/篇),感受其诗文风格的多样性。 2.在学习诗词的基础上,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提示——(1)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诗文来学。(2)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首诗的诗眼,了解诗文的写法和意境即可,不必深究。(3)熟读成诵。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读: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读: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3.於潜僧绿筠轩(节选)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解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4.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解读: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6.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解读: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7.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宋词苏轼论文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 ——浅谈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苏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 院系:国际商学院 年级:2011级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9班 姓名:韩欣蚊

学号: 摘要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而《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创作于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苏轼用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深刻的体现了苏轼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豪放派文学地位

前言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也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旷达襟怀。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 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 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 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 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 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 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 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 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 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 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 “喻于声”、方于貌”, 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刘勰对中 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 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直至宋

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陈氏将

“ 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 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二是“简喻”是省略比 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 列的,一个是承接的。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 “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 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 作用。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 节“譬喻”。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 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7]随后,陈先生将 “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 详加论述。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 最新发展。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 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从《诗经》以来,中 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如: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 名作如海,群星灿烂。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 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咏物诗句

咏物诗句1、洗竹 作者:白居易 布裘寒拥颈,毡履温承足。 独立冰池前,久看洗霜竹。 先除老且病,次去纤而曲。 剪弃犹可怜,琅玕十余束。 青青复籊籊,颇异凡草木。 依然若有情,回头语僮仆。 小者截鱼竿,大者编茅屋。 勿作彗与箕,而令粪土辱。 2、岳阳楼 作者:李商隐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3、牡丹 作者: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4、猿 作者:杜甫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 5、渔翁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6、杏园中枣树 作者:白居易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照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7、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灵墟山 作者:李白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9、牡丹

作者:李商隐 压径复缘沟,当窗又映楼。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应怜萱草淡,却得号忘忧。 10、白胡桃 作者:李白 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 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 11、瑶池 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12、曲江 作者: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13、江上

24 A 《苏轼咏月诗文》彭楼中学 王桂兰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秋》课型:主读课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 3月20日 作者:王桂兰 单位:台儿庄区彭楼中学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至高境界:恬淡、自适、旷达 ——《苏轼咏月诗文》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①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 ( jiě) 衣遂 (suì) 至未寝 (qǐn ) 藻(zǎo)荇 (xìng) 相与 (yǔ) 宫阙(què)琼楼(qióng)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shēng)积累下列文言词义。 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未寝睡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恋光景的人。 把酒问青天端着 高处不胜寒禁受不住 转朱阁,低绮户朱红色的楼阁雕绘着花纹的窗户 千里共婵娟月亮 ②搜集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③朗读并背诵两篇诗文。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诗文的韵味。 2.掌握诗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 赏析二诗文中诗人的情感态度。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的诵读诗文。 2.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能够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通过反复的阅读,能够找出喜欢的诗文并翻译。

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苏轼赏月图片及导入语。) 身处黄州心适然,累遭贬谪仍乐观。闲人赏月观竹柏,因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密州中秋对月酌,外任五年思手足。阴晴圆缺古难全,但愿长久共婵娟。 板书《水调歌头中秋》 一、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读咏月之美文 指导语:有一句说得好,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 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下面,你们就同诗人直接 交流。 一读:读准(听读) 学生活动:听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朗读诗文,圈画,标注:字音、停顿、重音等。 (观察学生听读情况,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二读:读顺(轮读) 学生活动:轮流站起读课文,读出音韵,读出节奏,读出铿锵之美。 (多媒体出示要求。) ◆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要有感情变化。 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朗读时应语气低沉、缓慢,最后一句话,应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水调歌头》朗读时前上阕要在平缓中带有沉思;下阕语速先要加快,声音要高昂一些,再变慢、语调平淡;最后由思考的感觉转化为热情的祝福,语音逐渐上扬。 三读:读美(吟唱) 指导语:京剧中的念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于朗诵体,在音调上要抑扬起伏、节奏上要疾徐顿挫,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并与唱相协调,相衔接。唱是读的最高境界。下面,我们一起唱响《水调歌头》。 (多媒体播放音乐,王菲的歌曲《水调歌头》,师生一起吟唱。) (设计意图:文言诗词教学应以读促教,书读百篇其义自见,品读出诗文的味道,就是品悟出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为了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树立特长生的自信心,大家也会在抑扬顿挫的声韵里陶冶情操。)

自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试卷及答案好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 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新红学的代表人物是(B) A. 王国维 B. 胡适 C. 王梦阮 D. 蔡元培 2. 奠定洪的文学大家地位的作品是( A ) A.《长生殿》 B.《四婵娟》 C. 诗歌 D. 散文 3. 王安石的文论主张是( C ) A. 强调艺术功能 B. 强调社会功能与艺术功能的统一 C. 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与社会效果 D. 强调艺术想象 4.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风格是( C ) A. 高古 B. 婉秀 C. 清隽 D. 雄奇 5. 王沂孙词的风格特点是( B ) A. 清新拔俗 B. 骚雅冲淡 C. 清空骚雅 D. 沈博艳丽 6. 下列作家属于明代“前七子”的是( B ) A. 唐寅 B. 王廷相 C. 李东阳 D. 文徵明 7. 清代《水浒传》续书中写宋江、卢俊义等梁山英雄是天上星宿,下界转生为杨么、王摩等洞庭英雄故事的是( C ) A.《水浒传》 B.《水浒后传》 C.《后水浒传》 D.《荡寇志》 8. 李渔是清初戏剧( C )的代表作家。 A. 苏州派 B. 文人派 C. 形式派 D. 传奇派 9.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的风格是( D ) A. 婉约蕴藉 B. 清秀淡逸 C. 古雅峭拔 D. 豪爽旷放 10.《张生煮海》的作者是( C ) A. 高文秀 B. 纪君祥 C. 李好古 D. 尚仲贤 11.下列作家中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并代表清初感伤审美思潮的是( D ) A. 吴伟业 B. 李玉 C. 李渔 D. 洪 12.王安石的文论主张是( C ) A. 强调艺术功能 B. 强调社会功能与艺术功能的统一 C. 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与社会效果 D. 强调艺术想象 13. 宋初继柳开之后专力做古文的作家是( C ) A. 柳开 B. 田锡 C. 穆修 D. 王禹 14.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 A ) A. 欧阳修 B. 苏轼 C. 曾巩 D. 梅尧臣 15. 下列作品属于韩小窗子弟书作品的是( A ) A.《得钞傲妻》 B.《秦王演义》 C.《呼家将》 D.《三国志》 16. 山谷词的两种风格之一是(B) A. 清丽圆转 B. 婉媚豪放 C. 古雅峭拔 D. 清秀淡逸 17. 下列诗人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一的是( B ) A. 苏轼 B. 黄庭坚 C. 杜甫 D. 欧阳修 18. 徐渭的杂剧名作是( B ) A.《牡丹品》 B.《四声猿》 C.《中山狼》D《杜甫游春》 19. 宋初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是( A ) A. 杨亿 B. 刘筠 C. 钱惟演 D. 王禹 20. 下列清代小说中反映家庭生活小说的代表作是(D)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Ξ 周 晴 分类号 I2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43(2000)04-0043-02 咏物,作为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方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学意义———它以含蓄、委婉、朦胧、隽永的艺术风格,复杂、有趣的多重意象,为文学之园提供了一种美的形式。 自然美的形象往往是单向性的,但在咏物词中,它却往往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趣味盎然。咏物词不仅能对自然美进行精工细刻,而且能巧妙地把社会美揉进自然美之中,把人类的情感、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使自然物发生种种变化,使鸟虫花木皆具灵性,春风秋月亦通人情。这样本无感情可言的自然物就变成了可近、可亲、可感、可知的审美对象了。这种转变,不是自然科学原理的演绎,而是个人的主观联想的产物。 词人表现自然物的美,是多层次的。在词中,物象的审美结构并不是艺术创造的终极旨趣,它只是情感传达的中介形式,起着传递与再创造功能。二者的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情语的加入;二是与人物的相思相爱相关的“以物拟人”。 情语的加入在两宋咏物词中是非常宽泛的,它涉及到咏物词的方方面面,表现最多的当属花卉草木,禽鸟鱼虫。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中有“寻郎”、 “离人泪”等情语;其《定风波?红梅》中有“好睡”、 “冰脸”等情意;史达祖的《双双燕》从成双作对的燕子“栖香正稳”带出“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的闺怨;王琪咏柳词《望江南》有“愁黛空长描不似,舞腰虽瘦学难成”的怨情。这些情语的加入,是词人心态的转变,即由纯闲适的审美状态向情感召唤的转变。 其次是“以物拟人”,咏物即咏人,或词面写物,词底写人;或物与人交融写去。比如苏轼在惠州的《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 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是借梅来赞颂其侍妾朝云的。据《词苑丛谈》引《冷离夜话》云:“朝云者姓王氏,钱塘名妓也。苏子瞻宦钱唐,绝爱幸之,纳为侍妾。朝云初不识字,既事子瞻遂学书,粗有楷法,又学佛,亦通大义。子瞻贬惠州,家妓多散去,独朝云依岭外,子瞻甚怜之,赠之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未几,朝云病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葬惠州栖禅寺松下。子瞻作咏梅《西江月》以悼之云:……。”词中用“玉骨”、 “冰肌”、 “芳丛”、绿毛么凤”、 “唇红”、“高情”等写梅花,同时也是喻指朝云梅花般的端丽、莹洁,“高情”二句着重写梅花亦是写朝云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深切爱恋。黑格尔在谈到抒情诗的审美观照时说过:“诗却只是使人体会到事物内心的观照和观感,尽管它对实在的外表形状也须加以艺术处理。从诗创作这种一般方式来看,在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体性,即使在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中也是如此……”(黑格尔《美学》第三卷)。黑格尔所谓“精神活动的主体性”,是主体“我”的情感、理知、想象、感知等审美心理要素,所谓“实在的外表形状”则是指客体“物”。作为抒情诗的咏物词,其审美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我国古代词论家也有明确的识见:刘熙载说:“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艺概》卷四)词中有“我”在,物象、景观不单是客观描写,而“我”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肯定了主体性艺术创造的必要性。故词人往往通过写物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如姜夔不少咏梅、咏柳之作,题为咏物,但并不着 第19卷 第4期2000年7月 曲 靖 师 专 学 报 JOURNA L OF QU J I NG NORM A L C O LLEGE V ol.19 N o.4 July2000 Ξ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山东曲阜 273165)

咏物的诗句大全

咏物的诗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咏物的诗句大全,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白居易《望驿台》 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3、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5、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8、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9、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1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1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1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1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袁宏道《满井游记》 14、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秦观《点绛唇·桃源》

15、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16、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17、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18、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戎昱《桂州腊夜》 19、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20、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2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2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佚名《庭中有奇树》 23、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4、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25、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何逊《咏早梅/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26、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吴锡麒《长相思·以书寄西泠诸友即题其后》 27、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28、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29、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黄升《南乡子·冬夜》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一)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 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对这首词,近来颇多议论。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我以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 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 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一、开创了一种人格化的咏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