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pdf
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了解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要求;3、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包括简单的分类排序和分组编码;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三:教学方法:探索,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吗?(图片出示福娃)报道一:某网站对五福娃受网友的喜爱程度进行了调查,有14万5964人参与投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人们要经常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来掌握一些相关的信息,以便更好的作出决策和判断,我们学生在学习中,也要时刻对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学习奋斗目标。
那么从现在开始呢,我们就一起走进数据的世界,首先,我们来学习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我们刚才说了,数据它很重要,但他不会自己出现,而要我们去收集。
那么我们要如何获取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数据,也就是如何收集数据呢?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二)、数据收集问题1看一看数一数,数一数在这个画面中贝贝、晶晶、欢欢、迎迎的数量。
你知道表格中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观察并记录]问题2某商场对一组福娃的高度测试示数如下:30.2cm,30.1cm ,30.2cm ,30.0cm ,30.3cm 。
这组数据商场是用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呢?[测量并记录]问题3小明从一堆福娃邮票中随机抽取了50张,其中有12张是福娃贝贝。
这个数据小明是用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实验并记录]问题4某网站从11日晚8点20分公布之时起至13日下午,共有14万5964人参与投票。
调查显示,熊猫娃娃晶晶和火炬娃娃欢欢最受青睐。
以下是网友对吉祥[调查并记录]这组数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呢?[使用互联网查询、查阅文献资料]好!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通过刚才几个问题,你们能归纳出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吗?收集数据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实验、查阅资料或上网查阅……现在请同学们把下面左边要获取数据的事件与右边获取数据的方法用线连接。
《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PPT精品课件

8 45岁以上
问题2中各年龄段选择“经常这样”的情况
人数 12
10
10 9
8
6
4 2
2
0 30岁以下 30-45岁 45岁以上
小组讨论交流:
16.7% 41.7% 80%
33.3% 41.7% 90%
合作探究
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
45岁以上 25%
30岁以下 15%
30-45岁 60%
问题1中各年龄段选择“从不这样”的情况
当堂检测
2.幸福村里种植果树的面积如图所示,梨树种植面积占整个 果树面积的 25 %.
当堂检测
3.某中学七年级举行了一次“我最喜爱的学科”主题班
会,对全年级学生喜爱“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四
个学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别用图①和图②(不完整)表示.
(1)根据图中信息,求这次调查的学生总数; 500人
做一做
1、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全班同学) 2、以小组为单位,统计调查结果,并填表。
问题1的调查结果
选项 人数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问题2的调查结果
选项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人数
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结合自己在节约用水方 面的行为,你认为班级同学在节约用水方面做的怎样?
做一做
人数 12
10
8
6
4
2
1
0 30岁以下
10 30-45岁
8 45岁以上
问题2中各年龄段选择“经常这样”的情况
人数
12
10
10
9
8
6
4 2
2
0 30岁以下 30-45岁 45岁以上
问题1. 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各有 多少人接受了调查?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数据的收集说课稿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
1.概述数据收集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2.介绍数据收集的常见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并通过实例讲解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3.演示如何设计数据收集表格,指导学生进行数据记录和整理;
4.分析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引导学生注意避免这些误差。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数据的收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与后续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紧密相连。本章内容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理解数据收集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使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
3.掌握简单的数据记录和整理方法;
4.了解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4.激励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增强自信心;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我将通过提问、邀请学生分享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任务。在小组内,学生需要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此外,我还将设计小组间的竞赛和评价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竞争。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描述。但在数据收集方面,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专题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举一反三)(北师大版)(原卷版)

专题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八大题型】【北师大版】【题型1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1)【题型2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2)【题型3 由统计图推断结论】 (3)【题型4 求统计图的相关数据】 (5)【题型5 根据数据描述求频数】 (6)【题型6 频数分布直方图】 (7)【题型7 与统计图(表)有关的综合题】 (10)【题型8 统计图的选择】 (11)【知识点1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叫做抽样调查。
【题型1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例1】(2023下·河北邯郸·七年级校考期末)下列调查中,适合采用普查方式的是()A.调查2022“全国两会”直播的收视率B.调查石家庄市2022年5月1日当天进出主城区的车流量C.调查我校七年级学生入学时的核酸检测结果D.调查“315晚会”期间被曝光的某车企的口碑情况【变式11】(2023下·广西钦州·七年级校考期末)以下调查中,适宜采用抽样调查的是()A.调查某批次汽车的抗撞击能力B.汽车站对乘客的“车票”进行检查C.学校招聘,对应聘人员进行面试D.了解七(2)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变式12】(2023下·山东威海·七年级统考期末)“2001年4月1日,王伟驾驶编号81192战机,面对美国侦察机的侵犯,用生命勇敢捍卫祖国南海领空,22年过去了,我们不会忘记,81192,收到请返航!”为了了解荣成市中学生对该历史事件的知晓情况,分别做了下列三种不同的抽样调查:①随机调查了荣成市1000名初三学生对该历史事件的知晓情况;①调查了荣成市实验中学全体学生对该历史事件的知晓情况;①利用荣成市学籍库随机调查了10%的中学生对该历史事件的知晓情况,你认为抽样最合理的是(填序号).【变式13】(2023下·辽宁盘锦·七年级校考期末)(多选)下列调查中,调查方式选择合理的是().A.了解我市居民平均每日废弃口罩的数量,选择全面调查B.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有防腐剂,选择全面调查C.了解某一批次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情况,选择抽样调查D.了解我市七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选择抽样调查【知识点2 总体、个体及样本】总体是要考察的全体对象。
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小明的脚长23.6厘米,鞋号应是 23.5号。 22.3≤L<22.8 22.5 (2)小王选了25号鞋,那么他的脚长约是
22.8≤L<23.3 23.3≤L<23.8
22
观察左表,回答问题:
23
大于或等于 24.8 厘米且小于 25.3 厘米。
(3)小亮的鞋码是36码,那么他应选 23 号 23.5
23.8≤L<24.3 24.3≤L<24.8
24 他的脚长约是大于或等于22.8厘米且小于 24.5 23.3 厘米
…
……
L
数据整理的方法:分组、编码
从以上问题中可以看到:分类、排序、 分组、编码可以将原来数量繁多、无序的数 据简化、有序化。因此分类、排序、分组、 编码在日常生活、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应 用广泛。
①小明想查询去年瑞安市 各普高的录取分数线;
测量
实验 调查 观察
查阅文献资料、 互联网
② 七(2)班同学的体重;
③抛掷100次硬币正面朝 上和正面朝下的次数;
④ 七(2)班同学最喜爱
的影视明星;
⑤学校篮球场上篮球架的
数量。
例1、测量七年级2班20名同学的
身高数据如下(单位:cm)
154 165 155(女) 157 (女) 155 (女) 154(女) 161(女) 175 168 162 152(女) 166
你能根据这个表格快速地比较出男、 女生的身高吗?
那又必须怎么办呢?
解: 1、把上面的数据按男、女生分类
2、按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
次序排列
男 生 女 生 150 154 156 162 164 165 165 166 168 175 152 154 155 155 157 158 161 162 163 169
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3.3≤L<23.8 23.8≤L<24.3 24.3≤L<24.8
23.5 24
24.5
鞋厂可以根据鞋的编码规则, ……
…
统计有代表性的人群对各种型号鞋的需求数量,然后
根据统计所得的需求数量的比例来生产各种型号的鞋,
这样就能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
L
新知应用一 身高h(cm) 数据会说话
155≤h<160
中国(32枚,51枚)
俄罗斯(27枚,23枚)
澳大请利你亚(猜17枚测,到14枚20) 12年第德3国0届(14英枚,国16伦枚)
美国敦(3奥6枚运,36会枚中) 国将会获几枚金牌?
届别
第28届
国家
美国
金牌 名次
36
1
中国 32
2
俄罗斯 27
3
澳大利 17
4
亚
德国 14
5
第29届
金牌 名次
36
2
51
(1)这组数据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2)学生右眼视力跟性别有关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答:⑴通过测量并记录得到的。
⑵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将这组数据按性别 进行分类,然后排序,再对每类数据进行分组。
如:视力1.0以上认为正常视力,1.0以下认为近视。
经统计,学生的右眼视力与性别无关。
衣服尺码
S
160≤h<165
M
165≤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70
L
李宁牌运动服厂对每一个人进行量身高吗?
1.身高为163cm,应该选择__M___
2.穿S号的衣服,身高的范围_1_5_5_≤__h_<__1_6_0_ 3.你穿哪个尺码的衣服?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丰富的数据世界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区别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区别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一、导入新课收集你所在班级全班同学的性别、身高、体重、左右眼视力、肺活量、立定跳远成绩、课间操成绩、美术成绩、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及一周内每天到校所用时间等数据,并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整理.二、探究新知1.收集数据小亮收集了他所在班级全班同学的上述数据,并将部分数据整理得到表6-1.表6-1七(1)班全班学生部分数据表学号性别身高/cm体重/kg立定跳远成绩/cm美术成绩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到校所用时间/min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1男16544180优步行15151516152男14836154良自行车12101010103女15960165优电动自行车988884男17360172中私家车1010101095男16451183优电动10109101025女16257165中私家车171515151526女15951152优步行5555527女16651150优自行车101010101028女16866150优电动自行车6666629男15543180良步行77777 30女17260163优步行1313131313(1)你能从表6-1中得到哪些信息?(2)根据表6-1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用表中的数据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吗?2.整理数据对于表6-1,如果关注全班学生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及到校所用时间,那么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1)全班学生上学采用了哪些不同的交通方式?如何表示全班学生上学所采用交通方式的情况?(2)学号为1的学生周一至周五每天到校所用的时间相同吗?预测一下,他下周一到校需要多长时间?其他学生有类似的规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对于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及到校所用时间,你还有什么发现和建议?与同伴进行交流.3.分析数据对于表6-1,如果关注全班学生的身高,那么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1)全班学生最高身高是多少?最矮呢?出现次数最多的身高数据是哪个?全班学生身高的平均数是多少?(2)你能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全班学生的身高情况吗?在你画的统计图中能找出(1)中要求的各个数值吗?(3)图6-1和图6-2都是根据表6-1中的身高数据画出的统计图.你能从这两幅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这两幅图与你画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三、课堂练习下面哪些数据是定量数据,哪些数据是定性数据?(1)全班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2)河南省2023年空气质量情况;(3)某市初中学生平均每天阅读的时间;(4)端午节期间市场上粽子的质量情况.【答案】定量数据为(1)(3),定性数据为(2)(4)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教材P166“随堂练习”;2.教材P166习题6.1第1,2题.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6.2数据的收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等基本概念;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3.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4.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重点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等基本概念.难点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美称的袁隆平爷爷,为了寻找理想的水稻育种材料,他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观察了数不清的稻田,他对水稻生长的土壤肥沃情况、植株生长高度、植株的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地收集,然后进行比较,最后筛选出了满意的材料,培育出了深受农民喜爱的杂交水稻.教师:要想发现一个事物的规律,就需要我们收集大量的数据,从中发现它们隐含的规律.教师:在生活中,我们会从报纸、电视或者网络上见到很多的数据,它们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和数据打交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收集数据.二、探究新知1.数据的收集教师:为更好地了解全班同学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体育委员小刚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对全班4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进行调查?学生合作探究,然后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教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同学们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第二步:明确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填写问卷;第五步:记录结果,分析数据;第六步:得出结论.教师:这次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的?你知道如何来设计调查问卷吗?教师总结: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目的,然后根据调查的对象、目的,决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与问题,设计的问卷中,还应注明问卷收交的方式和时间等.调查问卷1.你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单选)A.篮球B.足球C.排球D.乒乓球E.羽毛球F.跳绳G.跑步H.游泳I.其他2.你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A.0~1 h B.1~2 h C.2~3 hD.3~4 h E.4~5 h F.5~6 hG.不少于6 h根据调查结果,小刚绘制出图6-3和图6-4.(1)该班学生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什么?(2)该班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 h的学生有多少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如果你们班准备按男女生分别组织体育活动,为了使活动受到更多人欢迎,你准备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你设计的调查问卷和小刚设计的有什么不同?(1)为得到“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你打算如何收集这个数据?(2)如果想了解我国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你打算怎么做?(3)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师: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做了逐一调查,像这种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比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人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教师: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你能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下面的信息吗?你准备如何调查?与同伴进行交流.(1)我国七年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2)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3)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三、课堂练习教材第169页“随堂练习”.课件出示问题1:要调查下面的问题,你觉得用什么调查方式比较合理?(1)调查你们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2)调查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3)调查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4)调查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教师:采用什么调查方式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所有学生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学生:如人口普查、调查本班同学的出生年月、调查某班学生50米跑成绩等.课件出示问题2:下列问题适合采用普查方式来收集数据吗?(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2)了解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情况的调查.学生讨论、分析,并举手回答,教师点评.课件出示问题3:(1)电视台准备在某市调查一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需要对所有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欢某电视节目调查的结果,能代表学校全体同学的意见吗?如果不适用,应如何改进调查方法?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课件出示问题4: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1)为了考察某学校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2)为了解一批电池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节进行试验.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强调:总体、个体、样本都是指统计的数据,而不是调查的对象,不能混淆,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的个体数目,无单位.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73页习题6.2第1~2题.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及其注意的事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的过程要有组织性,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第2课时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1.让学生明确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懂得抽样调查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2.会设计恰当的抽样调查方案.重点让同学们懂得抽样调查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难点会设计恰当的抽样调查方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放学回家后是否帮父母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你们认为家务活都包括什么?你常在家干什么?每位同学统计自己每周干家务活大约有多长时间.教师:要想了解你在家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相对于你们班其他同学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二、探究新知1.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为了解你所在地区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7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70岁以上老年患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小亮:我们小组调查了10名70岁以上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2)为了解该地区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进行交流.(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70岁以上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归纳: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可以进行随机调查: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即总体中每个个体被选中的可能性都相等.例: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对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2.活动探究某校七年级共有16个班,每个班50名学生.为了解该校七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从全部8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0%作为样本进行调查.(1)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你认为应该怎样抽取样本?(2)下面分别是三个小组的抽样方法,你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吗?他们得到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吗?①将800名学生的学号做成号签放入盒中,从盒中无放回地连续随机抽取80个号签,对应的80名学生即为抽取的样本.②从每个班级随机抽取5名学生,汇总得到80名学生即为抽取的样本.③七年级全体学生会议前,在会议室门口从第1个进入会议室的学生起,每隔9人抽取1名学生,得到的80名学生即为抽取的样本.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72项“随堂练习”.2.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D )A.在公园调查了8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B.在医院调查了8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C.调查了2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5%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回顾你经历过的统计活动,在数据收集环节你积累了哪些经验?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74页第3,4,5,6题.本节课是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后,进一步学习数据调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例,让学生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通过实例的辨别,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恰当的抽样调查方案.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疑惑,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1.会依据已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重点会依据已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一、导入新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使人不断进步.为办好学校阅读周的活动,校图书馆计划购买200册图书,奖励在阅读周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图书馆张老师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读什么类型的图书,以便购买的图书受同学们欢迎.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教师:要想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先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今天我们将学习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收集到的数据.调查问卷A.文学B.历史C.科普D.军事E.艺术F.其他调查结果如下表:最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的图书类型人类36242712129(1)如果让你协助张老师买书,你会提出什么购买建议?你是如何考虑的?(2)喜欢文学类图书的人数占调査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类型图书的人数占调査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尝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二、探究新知1.扇形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大家在小学已经学过扇形统计图,有印象吗?是怎样的一个图?学生发表看法,教师点评.课件出示一个扇形统计图(如图),提出问题:(1)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2)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哪两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用圆和扇形分别代表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作扇形统计图,它的作用是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教师:你能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得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1)圆代表总体.(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2.制作扇形统计图课件出示导入问题中的调查结果,按如下方法绘制扇形统计图.调查结果如下表:最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的图书类型人类36242712129 提出问题:(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2)计算各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并填在下表中.最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的图书类型百分比30%20%22.5%10%10%7.5%对应的圆108°72°81°36°36°27°心角度数(3)在图6-7的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3.扇形统计图的应用思考一、观察图6-8,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2)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表示多少人?3)如果用整个圆表示9 hm2稻田,那么扇形C表示多少公顷稻田?思考二:图6-9是甲、乙两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刚认为就全年食品支出费用来说,乙家庭比甲家庭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答:不同意,因为两个家庭全年食品支出费用不同,虽然乙家庭所占比例较高,但不一定花费的钱就越多.思考三:小亮对全班40名学生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生物学10人,信息科技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答:因为有的同学不光对单独的课程感兴趣,可能有同学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①根据所给的各部分量和总量,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②用360°乘相应百分比,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度数.③画一个半径适当的圆,根据圆心角度数画出对应扇形(注意各部分扇形加起来必须是整个圆);④分别在各个扇形中标出对应部分的名称和百分比.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78页“随堂练习”.2.某市3月天气状况的统计表如下:(1)计算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和它们各自占总天数的百分比(精确到0.1%);(2)绘制扇形统计图.【答案】2.(1)晴天有11天,占比为1131 ×100%≈35.5% 阴天有12天,占比为1231 ×100%≈38.7% 雨天有8天,占比为831×100%≈25.8% (2)略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 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85页习题6.3第1~2题.学生在小学里重点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在本节课中,明确学习了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知道是用圆和扇形分别代表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通过实际问题,能说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探索扇形统计图中圆心角的求法,了解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并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决策.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第2课时 频数直方图1.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会绘制频数直方图; 2.能根据频数直方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重点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会绘制频数直方图. 难点能根据频数直方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一、导入新课教师: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种表示数据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178页表格,提出问题:(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学生的美术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处于哪个等级吗?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学生的课间操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处于哪个分数段吗?分数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第(1)题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美术成绩优良中人数(频数)225 3教师:我们能不能借助美术成绩的表示,来表示课间操成绩呢?引导学生回答:将课间操成绩每10分为一段分组,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得到下面的表格和统计图:课间操60~7070~8080~9090~100成绩/分人数(频数)1518 6教师点评,并讲解(课件出示教材第180页图6-11):例(课件出示教材第180页例题)解:(1)确定所给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上述数据中最大值是26.8,最小值是2.2.(2)将数据适当分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6.8-2.2=24.6,组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对数据整体状况的了解.考虑以4为组距(每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24.6÷4=6.15,可以考虑分成7组.(3)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次数:(4)绘制频数直方图.要求学生动手绘制后给出答案,教师点评.归纳:当遇到大量的数据或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可以制作频数直方图直观地反映整体的分布情况.思考:你认为频数直方图有什么特点?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三、课堂练习教材第182页“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什么是频数直方图?它有什么特点?3.怎样绘制频数直方图?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186页第3,4,5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频数直方图的定义及其特点,明白使用频数直方图的优越性.利用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得出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步骤.能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6.4统计图的选择1.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2.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重点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学过哪些表示数据的方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二、探究新知1.统计图的选择课件出示教材第182页图6-14,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1:从统计图中,我们可知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学生2:我们还可以看到从1957年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6.1数据的收集教案 北师大版

黑龙江省大庆27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6.1.教案(2012新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回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知识;通过简单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3.通过具体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我们生活的地球可谓危机重重,粮食、能源、人口……每一项都将人类的发展推向困境,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它所面临的危机无疑成为全球第一大危机。
2011年以来,江西省降水持续偏少。
资料显示:2011年6月1日上午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10.31米,较前一天下降了0.13米。
截止目前,鄱阳湖正在经历严重的旱情。
春夏之交,本应是碧波荡漾的鄱阳湖却变成了一片草场。
鱼儿失去产卵地,沉水植物失去萌芽机会,冬候鸟的口粮堪忧……鄱阳湖正经历一场旱灾大考。
请大家观看《干旱的鄱阳湖》图片。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节约用水的有关问题。
(引出课题)二、社会调查成果展示:调查一: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调查二:进行全班性的调查,完成自制水资源利用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分小组就调查你数据做出简要的分析。
水资源利用调查问卷1.你是几口之家?()A 1~2B 3~4C 5~6D 6以上2.请问你家每月的人均用水量在什么范围()A 2吨一下B 2~3 吨C 3~4吨D 4吨以上3.请问你家大概水用水最多()A 你B 爸爸C 妈妈D 其他4.请问用水过程中哪些方面用水比例较大(选一到两项)A饮食用水 B 洗衣服 C 个人卫生 D 冲厕 E 家务 F 其他5.你通常是怎么处理生活用水的,如洗完衣服的水,洗过菜的水()A 再利用B 直接倒掉6.你觉得自己循环用水(如洗完菜的水浇花,洗衣服的水冲厕)的时候多吗?()A 经常这样做B 有时候这样做C 基本不做7.如果看到有人忘记关水龙头,你会()A 马上去把水龙头关掉B 有时会去关掉C 不去管它三、合作学习阅读教材155—156页,回答以下问题:1.观察课本155页图6-1,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观察课本156页图6-2、6—3、6--4回答:问题1.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各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问题2.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3.四人一组谈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如何节约用水?并选出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