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

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一、前言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

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

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

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精选300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情。

那么什么样的文案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11、十年磨剑三日锋,数载人生在其中。

2、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3、我品尝着拼搏的快乐,拼搏精彩着我的生活。

4、好好使用我们的大脑,相信奇迹就会来临。

5、努力一定成功,放弃注定失败!6、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地快乐。

7、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

8、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9、如果你有理想,那么高考无疑是你理想道路上需要迈出的一步。

10、总想赢者必输,不怕输者必赢。

11、根儿向纵深处延伸一寸,小树被狂风推倒的危险就减弱了一分。

12、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13、相信自己,没有问题。

14、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5、人的潜能是一座无法估量的丰富的矿藏,只等着我们去挖掘。

1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7、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

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18、备战高考的路上,难免艰辛,但是,你不是一个人在长战斗。

19、天助自助者。

我们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20、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21、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22、奋力拼搏,誓考重点;争分夺秒,再创辉煌。

23、因为你努力了,即使失败,也是美好的!24、时不我待,争分夺秒备战高考。

25、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26、丢掉手机,冰封恋情,放下懒惰,收起矫情,“闭关”奋斗从此时!27、漫漫长路,你愿一人独撑,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承受着体力与精神的压迫,只任汗水溶于泪水,可脚步却从不停歇。

二语习得中正负迁移其对策论文

二语习得中正负迁移其对策论文

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及其对策【摘要】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系,因而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篇章组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汉语所产生的负迁移远远大于正迁移,从而阻碍了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英语学习母语正负迁移对策一、母语正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语言的普遍特性体现出母语的正迁移。

在语言普遍的特征的帮助下,汉语的使用有助于英语的学习,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这种资源帮助他们审查输入的二语或外语数据,从而中英文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点在而与写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迁移。

(一)语音正迁移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系统,而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掌握了汉语拼音以后,学习英语语音就相对容易,就能比较容易地学好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

汉语语调有升调、降调、曲折调,因此可利用汉语语调来促进英语语调的学习。

(二)词汇正迁移1.外来词与拟声词基本相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而这些外来语多数是拟声词,其发音与汉语意思的发音近似。

如:hacker——黑客 toefl——托福 sofa——沙发coffee——咖啡拟声词是指以声音为理据的词,多半为模仿人、动植物、机器等发出的声音,所以这类词的发音与它所模仿的声音相似,只要借助汉语意思。

如:hey(嘿)、 hiss(丝丝声)、 buzz(嗡嗡声)、 tick(滴答)2.词语表达方式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是相一致的,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

如:“blood”一词,本义指血液,可以有如下的表达:cold-blooded(冷血的)、warm-blooded(热血的)等等。

试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精)

试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精)

试论母语在⼆语习得中的作⽤(精)⼀、母语迁移作⽤概述教育⼼理学研究表明,迁移是⼀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现象⼴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种学习产⽣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

在第⼆语⾔习得研究领域,母语对第⼆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是众多语⾔学家和⼼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

根据传统语⾔学的观点,母语只能对英语学习有负迁移(消极迁移即“负⾯”negative影响或起“⼲扰”(interference 作⽤。

这种观点有⼀定的⽚⾯性,没有考虑到语⾔的同⼀性, 较少考虑如何利⽤语⾔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外语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在⼆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并存,也就是说母语对⼆语习得既存在着促进作⽤,⼜存在着⼲扰作⽤。

本⽂从语⾳、词汇、语法三⽅⾯分析⽐较母语对⼆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并以理论和实证阐述这⼀观点。

⼆、母语在⼆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语⾔是客观现实的编码体系,语⾔具有表达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功能。

⼈类有着共同的⾃然世界,从⽽使语⾔具有同⼀性。

⼈们⽣活在同⼀个物质世界中,各语⾔虽然千差万别, 但语⾔本⾝对客观世界——时间、空间等事物的反映都是同⼀的,即可以⽤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

正是这种“同⼀性”的存在为母语在⼆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提供了可能,为不同民族的⽂化交流,提供了可⾏性。

Cummins在语⾔具有“同⼀性”的基础上,对于母语和⼆语习得的关系提出语⾔相互依赖假设理论:母语是任何语⾔学习的基础,它有学习转移的功效,在⼼理上、社会上及教育上母语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他指出:⼆语习得总是建⽴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但不是学习的负担,反⽽是任何语⾔学习的资源。

从母语学到的语⾔能⼒也可以转移到第⼆语⾔。

Cummins的观点反映了语⾔的同⼀性。

曾有过⼀个很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件外⾐,学习者在进⼊教室时可以脱下,弃之门外。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摘要:语言学学者研究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正负迁移作用的分析,协助第二语言的习得者认清学习中母语施加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外语。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英语多年,还是学不好,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中外学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先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好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

对不同个体而言,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上的差异,产生的究竟是负迁移还是正迁移,或者哪一方面更多一点,也不尽相同。

学习第二语言时发现,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母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从学到的第一个单词开始(hello哈罗),相信很少有小孩不是通过给英语标注相近发音的汉字来学习第二语言的。

这种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施加母语影响,势必会造成中国式英语,形成汉语式思维。

把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看做是汉语式思维惹的祸。

汉语式思维,可以定义为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受到了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外语时所运用的思维。

有学者对它做过研究: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按某一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思维定势对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正迁移,可以加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会使学生在遇到异常或异类问题时,不求创新,形成思维的惰性。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

具有十多年牢固汉语基础的人在学习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英语时,很自然会受到汉语习惯的干扰。

原来从母语中学到的东西会持续的、无意识地出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而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那些较好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的人,无不是在突破了自己母语的思维定势之后,才能学好其他语言的。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阐述。

浅析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在中国,中职教育也逐渐兴起,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语言学习机会和语言运用环境。

中职生的二语习得在其职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母语的存在,中职生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负迁移的现象,从而影响其二语习得的效果。

本文将从母语对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进行分析。

首先,要了解负迁移,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是指个体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其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转化到第二语言的习得中的过程。

其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而负迁移就是指先前获得的语言知识对于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了负面影响的现象。

对于中职生来说,其母语对于英语、俄语等其他语言的学习都会存在负迁移。

其次,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导致负迁移的一个原因。

中文是一种以汉字为基础的语言,而英语和俄语等西方语言则是以字母为基础的语言。

另外,中文的语法结构与英语和俄语也有所不同。

这就会导致中职生在学习英语和俄语的过程中,将中文的语法规则和结构套用到英语和俄语中去,从而导致错误的习得。

例如,中文中的“把”、“了”等结构用于英语中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惑。

再者,母语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到中职生的二语习得。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其中,一个字一般可以表示一个意思。

而英语、俄语等西方语言则是以字母为基础的语言,其中相同的字母组合可以有不同的意思。

这就会使得中职生在学习英语、俄语时,往往会出现单词意义混淆的情况。

例如,“place”和“plane”两个单词在发音和拼写上很相近,容易混淆。

最后,中职生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负迁移也可能与习得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方法存在关联。

如果老师过于强调中文与英语或俄语的语法差异,而忽略了二者的共性或者没有渐进法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会出现中文模式的思考和习得。

这样的话,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带入到课堂上,影响到学生的二语习得。

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

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

似 性 , 可 以 推 测 出 汉 语 会 向 英 语 发 生 正 迁 移 , 促 进 学 习 者 的 英 达, 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
语学习。
记 忆 这 些 单 词 时 , 可 以 借 助 汉 语 的 理 解 加 速 掌 握 。为 了 让 学 生
陈月红( 1989) 曾对中, 英, 法三国的学生进行判断测试, 发 更 灵 活 地 记 忆 单 词 、扩 大 词 汇 量 , 教 师 还 可 以 利 用 汉 语 中 形 声
一书的不完全统计就至少有 17 种说法, 这一方面说明语言迁 结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习惯差异。有的甚至认为难度和差异
移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个课题上 成正比, 差异越大, 难度越大, 甚至得出了语际距离等于难度这
的 研 究 还 不 是 成 熟 , 大 家 的 认 识 还 没 有 达 成 一 致 。笔 者 在 这 里 一 公 式 。Harris(1954)写 了 一 篇 名 叫“ 迁 移 语 法 ”( Transfer gram-
定义:
论似乎也注重语言共性, 但那主要是指适用于人类一切语言的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者没有完全习 高度抽象化的普遍语法。该理论认为中介语的发展就像第一语
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言习得的发展一样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目标
根据 Odlin 的定义, 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的迁移研究中所指 语的习得不受母语的影响, 从而否定了母语在二语习得的正迁
研究也说明了母语知识的正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习 产 生 较 为 广 泛 的 迁 移 。在 前 一 种 学 习 中 获 得 的 知 识 , 之 所 以

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精品文档资料

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精品文档资料

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影响母语对L2语言习得的影响一直是L2外语教育一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对此,各种理论提出的假设不同,看法不一,但都有共识:母语对L2习得肯定有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叫做“语言迁移”。

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起到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习得L2,负迁移为干扰因素,给外语习得者带来困难。

早在1957年,罗伯特拉多在研究跨文化语言学时指出:“学习者往往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结构,词义和词序迁移到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去。

”凯斯帕给迁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

”而斯加克特则把迁移现象看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在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时产生制约,使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生迁移。

面对众说纷纭的现象,奥得林(提出了他对迁移的理解:“迁移是先前习得的目的语和任何其他语言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当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以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迁移为理论指导,加入教学实践中汉语在英语课堂中的正迁移作为实例辅佐,得出英语课堂中汉语运用的一点启示。

二、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正迁移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 甚至在他的新书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

从认知的角度肯定了母语对二语的作用,他们认为,语言迁移可作为一种常用,经济而有效地检测母语语言规则影响二语习得的语言的心理过程。

语言迁移是多层面的,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习得技巧等。

在很多情况下,母语是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出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是学习者主要的学习策略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作者:王毅
来源:《大观周刊》2012年第51期
摘要:本文通过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进行浅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的母语能力会对他的二语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适当地利用好母语,就能促进外语学习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负迁移二语习得
在最近的几十年,双语教学是西方教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提倡者认为可以适当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开始重新评估母语在二语课堂中的作用,并且努力将母语资源融入到二语教学中,以促进二语学习。

由于母语与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系统以及功能使用规则上面的相似程度存在着异同,不同外语学习的难度也会因此有所不同。

简要地说,语言迁移就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期学习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影响过程,可以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如果两种语言比较类似,那么容易产生语言正迁移,反之则会出现负迁移。

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
1、母语在语音中的正迁移
在语音方面,中文里的汉语拼音和英文中的音标都是由音节构成的,其中拼音又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韵母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声母就类似于英语中单词词首的辅音,而韵母则相当与英文中的元音。

此外,就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而言,汉语中声母與英语中的辅音也有很多的相似处。

中国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在发英文中的爆破音/b//p//t//d//k//g/;鼻音/m//n/;边音/l/;卷舌音/r/;纯元音/i://u://a:/上不会出现困难,因为汉语中也同样存在上述的音。

因此如果我们能在外语教学中预先比较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语语音系统的发音。

2、母语在词汇上的正迁移
(1)词形构造上的正迁移
我们汉语中有着大量的偏旁部首,比如说“木,火,亻”等等。

在单独的字(树,烂,伙)中,这些偏旁都带有一定的含义,我们可以通过偏旁推断出字的相关意思。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英语中有很多的词缀,包括前缀,中缀和后缀这些词缀同样含有特定的意思,例如:bi-
(双)vice-(副级)pre-(之前)。

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词缀记忆单词。

(2)借词和拟声词上的正迁移
借词(从其他语言中外来的词汇)是英语中新词的重要来源之一。

英语中有大量的借词,比如说:alcohol(阿拉伯语),boss(荷兰语),croissant(法语),piano(意大利语),robot(捷克语),tycoon(日语)。

就其发音而言,借词的读音同它所来源语言中的读音特别类似,又例如:沙发(sofa),维他命(vitamin),咖啡(coffee)。

语言中有些词汇是在模仿自然界中物体或行为的声音,这些词汇叫做拟声词。

例如:cuckoo(布谷鸟)、hey(嘿)、hiss(嘶嘶声)、buzz(嗡嗡声)、tick(嘀答)。

由于这些词的读音同被模仿物体的声音或行为相似,我们也可以利用母语来轻松掌握它们。

3、母语在句法上的正迁移
尽管英语和汉语类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但是两种语言在一些基本句型结构上有许多相似处,比如:S+V.My brother is playing tennis.我弟弟在打网球。

汉语中一些复合句及复杂句型的结构也与英语中的相似,例如:If you feel tired,you should go to bed now.如果你感觉累了,就应该现在上床睡觉。

4、母语在语义上的正迁移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往往有着相同的感觉、知觉以及思维方式。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的人群也有众多的相似处,因此不同的语言会出现语义重叠的情况。

也就是说,一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是稳定的,不会引起歧义,不会造成理解困难。

这类词汇包括科技用词以及我们生活用词等。

二、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作用
1、母语在语音中的负迁移
大多数外语学习者喜欢借助母语进行外语学习。

在中国,许多英语初学者习惯于在汉语的帮助下学习,因为英语和汉语的确有一些共同点。

但是二者毕竟有着不同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则,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负迁移现象。

首先,汉语中并无长元音和短元音,单元音和双元音之分,初学者有时很难将二者区分开。

例如,容易将单词“it”/it/的音发成/i:t/,将双元音/ai/发成汉语中的单元音词“爱”。

至于辅音发音,初学者也很容易将齿音/θ/和/δ/同擦音/s/和/z/混淆,因为汉语中并无齿音。

例如,易将单词“father”/'fɑ/读音发成/'fɑz。

在超音段特征上,英语中很强调单词和句子的重音,而汉语则不那么明显。

初学者往往在对交流中没有重音,导致歧义和理解困难。

2 母语在词汇中的负迁移
(1)词性上的负迁移
汉语和英语中的部分词汇都可以有不同的词性,但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中词汇词性的变化往往要通过派生作用来完成。

例如:中文词汇“发展,创造”可以作为名词和动词使用。

但他们对应的英文却发生了派生变化:发展development(名词)develop(动词),创造creation (名词)create(动词)。

(2)词语搭配上的负迁移。

词汇搭配往往是令语言学习者最为苦恼的一个环节。

初学英语时,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固定搭配,意思就是你只能这样表达,即便觉得别扭和不适。

对于初学者,词汇搭配更加值得注意和积累。

3 母语在句法中的负迁移
尽管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句型结构都是S+V+O(主+谓+宾),但其他方面的句型差异会给二语学习者带来困难。

(1)被动句型上的负迁移
英语习惯使用被动语态,尤其是在科技英语中。

尽管汉语中也有表达被动的词,如:被、由等等,但这类用法远没有在英语中使用常见。

因此在汉译英中主动语态常常会变成被动语态.
(2)从句中连词的负迁移
汉语复合句中的连词常常配对使用以体现主句和从句的逻辑关系,比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

英语却有所不同,连词只能出现一次。

4、母语在语义中的负迁移
(1)语义误解的负迁移
英语中有些词汇字面上与其他词很相像,但却有不同的内涵,这就叫做词的“伪对应”。

例如:Do-gooder是指费力不讨好的人,但容易理解为做好事的人。

(2)语义重叠中的负迁移
英汉的对应词汇在语义上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例如:汉语中的“风”就是形容室内外快速移动的气体,但英文中却有两个词与之对应:wind(室外风),draught(室内风)。

又比如英语中“uncle”这个词,在汉语中却有伯父、叔父、姑父、姨丈、舅父等等的对应。

出于种种原因,世界上许多人都会两种语言,或者两种方言。

母语的学习往往都不费吹灰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语学习也一样容易。

实际上,二语学习所经历的过程和途径与母语学习有着一定区别,能否成功也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作为二语学习者,我们也许永远都达不到像母语那样的语言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有正确的学习策略,端正的学习动机,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利用好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我们依然可以成为出色的二语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37-138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7
[3]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