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城市化对武汉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

结论:
(1)斑块数目和边界密度实际上应该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 样才能反映出城市化造成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的现实 。 (2)随着景观的不断破碎化,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 应该迅速减少。 (3)尽管景观丰富度保持恒定值(一直是5),但是景观多 样性迅速增加,这说明景观多样性的增加不是由于丰富度 的增加所致,而是土地利用类型在面积分布上均与度增加 的结果。
聚集 度AI
1.42 1.0531
198.0 1.477 2 8
73.23
1995 386245 44.93
3.20
167.26 389.87
2.23 1.045
269.0 1.559 8 5
74.90
2003 570404 66.36
2.52
215.50 501.67
1.50 1.0487
232.7 1.592 5 1
LSI
SHDI PAFRAC SPLIT AI
反映斑块的聚集程度,值越大, 聚集程度越高
三个时期武汉市景观指数
平均 最大 斑块 斑块数 斑块密 斑块 边界密 形状指 面积 (NP) 度(PD) 指数 度(ED) 数(LSI)(AR (LPI) EA_M N) 1987 604422 70.26 4.18 213.99 498.34 分形维 数 FRACMN 分离 度指 数 SPLIT 香农 多样 性指 SHDI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不 断加速。以武汉市为例,截止到2010年武汉市城 市化水平高达64.7%,且还有增长的趋势。城市化 对自然生态系统作用强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和动态过程造成影响。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 城市化过程中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可了解城市化造成的生态学后果。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研究区概况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
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
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
海拔19.2~873.7米。
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
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
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
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
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
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题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姓名蒋乐学号2008306202472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教师单玉红职称中国·武汉二○一一年九月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
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
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
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
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16]。本文选用斑块数
“百湖之城”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
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和斑块面积百分比指数,
本文从地理空间数据云 (/)
中获取武汉市 2000 年、2005 年、2011 年和 2016 年成
增加到 2005 年的 1 299.27 km2,2016 年又降至 1 140.89 km2;②2000—2011 年武汉市天然湿地的景观破碎度减少,人工湿地的
景观破碎度增加,武汉市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类型分布不均衡程度不断加剧;③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武汉市湿地
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湿地景观;破碎度;驱动因素;武汉市
像较好的 Landsat TM/OLI 遥感影像,为避免云层对研
究区的影响以及能更好地分辨地物类型,下载影像时
利用 Fragstats 4.2 软件分析了武汉市湿地景观的空间异
质性、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复杂程度等特征。
1.3.4
人类活动强度计算方法
人类活动强度计算采用徐勇 [17]、徐小任 [18] 等提出
地理空间信息
2022 年 3 月
第 20 卷第 3 期
Mar., 2022
Vol.20, No. 3
GEOSPATIAL INFORMATION
doi:10. 3969/j.issn. 1672-4623.2022.03.003
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韩腾腾 1,栾俊婉 1,邵田田 1,陈肖飞 1*
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描述土地资源数量变化程度的
分析了武汉市湿地演变规律,揭示了湿地变化的动态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森林发展潜力研究——以武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森林发展潜力研究——以
武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给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价值,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的健康、安全、美好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森林资源,增强城市森林的功能和品质,是当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分析,探讨城市森林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武汉市历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城市森林质量、覆盖率、组成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发展潜力。
同时,结合城市森林的管理和保护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 研究内容
(1) 对武汉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遥感影像分析,绘制土地利用变化图和城市森林分布图。
(2) 分析武汉市城市森林的质量、覆盖率、组成结构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其发展潜力。
(3) 结合武汉市城市森林的管理和保护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森林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
5.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武汉市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其他城市森林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该研究也将有助
于加深人们对城市森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并促进城市森林资源的保护
和合理利用。
基于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功能水平研究

近2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都市农业的功能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武汉市为例,探讨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的影响。
首先,近20年来武汉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武汉市的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农用地逐渐减少。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4年,武汉市的建设用地从285.43平方公里增加到498.52平方公里,而农用地则从1109.72平方公里减少到831.84平方公里。
这种城市化进程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是都市农业生产功能的下降。
由于农用地的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的规模减小,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降低。
其次是都市农业生态功能的下降。
随着城市的扩大,农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绿化覆盖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降低。
再次是都市农业社会功能的下降。
都市农业一直扮演着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的角色,但由于农用地的减少和农产品产量的下降,都市农业的供给能力受到了限制。
然而,尽管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机遇。
首先是都市农业多样化功能的发展。
随着城市对农业的需求的变化,都市农业逐渐由传统的粮食、蔬菜生产转向花草种植、家庭养殖等多样化的农业形式。
其次是都市农业科技化发展的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逐渐引入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再次是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为了解决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的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都市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推动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机遇。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与城市规划部门的协调合作,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都市农业的功能水平。
032.基于ENVI的武汉市用地构成和热环境变化研究

基于ENVI的武汉市用地构成和热环境变化研究任婷婷摘要: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和ENVI软件平台,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多光谱遥感数据,研究武汉市2000年、2006年、2012年及2018年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以及热环境的变化。
用地构成层面,通过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各时期各类用地的构成,分析用地变化的幅度、动态度,并通过矩阵转移模型解读用地变化趋势。
基于ENVI5.1软件平台研究城市热环境,利用遥感图像热红外波的数据对城市下垫面温度进行反演,分析了武汉市热环境的演变。
经过对城市不同用地和热环境属性差异的分析,发现武汉市的用地构成一直处于变化之中,18年内建设用地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未来仍将小幅增长;耕地面积和水域面积都有所减少,城市热环境质量逐渐下降。
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优化城市用地构成和提升城市热环境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用地构成,热环境,变化,武汉市,ENVI1研究背景近十几年来,我国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之中,城市用地格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热环境也不断随之变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原有的林地、水域等用地逐渐被城镇建设用地所取代,用地构成变化很大。
人的活动改变了城市下垫面构成,带来了局部热环境恶化,热岛效应加剧。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外部环境的重要组分,它的恶化会加剧气候灾难,降低城市系统的抵御力,也对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研究用地构成变化的幅度和趋势,以及探讨热环境变化的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城镇化和应对它带来的问题。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和中部的代表城市,武汉市面积达8594平方公里,现有武昌、汉阳、江汉等13个辖区。
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对用地构成和热环境变化进行监测研究。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人口和规模在不断扩展。
2000年至今,人口数量由978.5万人发展至1060.7万人。
事实上,武汉既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便利,又深受它的困扰。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大,武汉的用地构成及热环境都呈现出复杂的演变态势。
近3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近3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方应波;张中旺;熊宏涛【摘要】Combined with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RS/GIS techn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method, based on the Landsat TM image of 1980s, 1990s, 2005 and ESA’ Globcover data of 2010,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land use/cover 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Wu’han City form 1980s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land, which is continuous, is the main land use type.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which were partly restored in 2010, were damaged seriously in1990s. The proportion of waters decreased continuously from 1980s to 2010. With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most rapidly from1990s to 2010. Unutilized land, which increased gradually large-scalely and continuously in 2010, developed greatly from 1980s to 1990s.%基于1980s、1990s、200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2010年欧空局(ESA)Globcover分类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80s—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摘要: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解译1991年、2002年、2007年3期Landsat5-TM影像,分析了武汉地区从1991年到2007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6年间研究区内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用地面积、人工建筑用地面积在不断增加,而水域面积和林地面积相对减少;研究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水平下降,景观异质性减少;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关键词:景观空间格局;景观指数;土地利用;武汉市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in Wuhan CityAbstract: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from 1991 to 2007 in Wuhan city was discussed based on Landsat5-TM data in 1991, 2002, and 2007 with the support of G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 Wuhan city had been changed a lot during the last 16 years. The area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building land increased constantly, while those of water and forest land reduced. The landscape pattern c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ly decreasing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degree,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The main reasons which led to the change in landscape pattern wer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Key words: landscape pattern; landscape index; land use; Wuhan city景观空间格局主要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它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同时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对景观格局研究的目的是在似乎由无序的斑块镶嵌而成的景观上,发现其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1]。景观动态指景观在结构单元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它反映了多种自然的、人为的、生物的和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的综合影响[2]。景观格局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领域。20世纪70年代,数量化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数量化方法,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1,3,4]。本研究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数量分析方法,开展土地利用格局的量化研究,试图发现空间格局产生的原因与机制,了解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湖北省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江汉平原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带,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地形属于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低洼,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降水多集中在6~8月。土壤类型繁多,其中水稻土的面积最大。武汉市辖江汉、江岸、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等13个行政区。本次研究选取城市化较快的外环线以内的区域,包括2 274 km2左右的国土面积。1.2研究方法1.2.1景观类型划分与解译限于TM影像的分辨率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武汉市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覆盖分为农业用地(水田、旱地)、林地、水域(河流、湖泊、库塘、沟渠)、人工建筑用地(城镇及农村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和其他土地(空闲地、沙地、裸地)5个一级类型,并结合其他辅助资料建立解译标志。1.2.2数据源及技术路线遥感数据选用质量较好,无云,季相一致且完全覆盖研究区的3期Landsat5-TM数据(1991-07-19、2002-07-09、2007-07-31),数据具有可比性。在Erdas9.2中对3期影像进行预处理,配准精度控制在一个像元以内。本研究通过ENVI4.4对遥感图像进行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先对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结合Google Earth软件、植被图等辅助资料,人工目视解译,修改分类结果,提高解译精度。经过精度评价3期分类图的总体分类精度都超过80%,满足本研究的精度要求。最后,在ArcGIS9.3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支持下,通过格式转换、空间分析等处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此外,考虑到尺度效应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本研究粒度均设为30 m×30 m,空间幅度统一在研究区范围内。1.2.3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Fragstats3.3景观计算软件,可以相应计算景观3个级别上(斑块、类型、景观)的50多个指标。因为缀(斑)块指数往往作为计算其他景观指数的基础,而本身对了解整个景观的结构并不具有很大的解释价值[2],所以笔者从类型和景观两方面研究16年来武汉地区景观格局变化过程,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5-8],最终选用景观面积、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面积百分比、平均形状指数、平均分维数、斑块多度、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聚合度等指数进行分析。本研究不对每个指数的具体含义进行说明,具体描述见参考文献[2,5]。2结果与分析2.1类型水平分析对武汉市1991年、2002年和2007年的TM影像解译结果分析并绘制图表,其中表1是本研究计算和分析的基础,图1~2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1.1斑块数量与面积分析由表1可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及工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研究区内不同用地类型的斑块面积和数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以水域景观的变化最为显著。在1991~2007年间,水域面积共减小了29 598.57 hm2,水域所占研究区面积的比重也下降了13.0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围湖造田、填湖建房以及以湖泊为主体开挖鱼塘等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加剧引起的。与此同时,水域斑块密度呈现小幅上涨趋势,说明水域景观已经逐渐破碎化。农业用地面积和所占比重最大并且不断增加,2007年分别达到110 331.9 hm2和48.52%,说明研究区可看作以农业用地为基底的城市生态景观;而农业用地斑块数量减少了789个,使得斑块平均面积增加;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均出现下降趋势,说明斑块之间的孔隙度下降,农田分布相对集中。人工建筑用地由1991年的35 825.58 hm2增加到2007年的52 786.53 hm2,增长47.34%,这是由于期间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加大;据资料显示[9],2007年武汉市户籍人口为828.21万人,是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武汉人口数的1.2倍;2002年,建筑用地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分别为3.959 4个/km2和36.120 0 m/hm2,2007年时相应减少到2.615 1个/km2和31.425 6 m/hm2,这可能是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区域连块成片,使得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加强。林地面积所占研究区比重不大,只占2.39%(2007年),原因是武汉市地处平原湖区,林地资源本来就不丰富[7];其他土地类型仅占总面积比重的1.19%(2007年),属非优势景观类型。2.1.2分维度分析由表1、图1和图2可知,在16年的时间里,水域的指数值呈现不同程度地增加,说明其斑块形状愈加不规则,边缘复杂程度更高,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域景观逐渐破碎化的事实;而农业用地、林地、人工建设用地的指数值均减少,表明这些斑块形状趋于规则,边缘复杂程度降低。2.2景观水平分析由表2可知,研究区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斑块多度、聚合度、香农均匀度指数均发生了变化,其中香农多样性指数从1991年的1.205 2减少到2007年的1.177 2,鉴于各年斑块多度均为5,因此各土地类型在面积分布上均匀程度的降低是其指数变化的原因,均匀度指数逐年降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聚合度与斑块密度反映了相反的趋势,即聚合度越高,斑块密度越小;本研究中聚合度出现先减后增的情况,这可能是受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9,10],1985~2002年,武汉城市化增长缓慢,2002年底,其城市化率为59.8%;“十五”期间武汉市形成了城乡优势互补的主城-卫星城-小城镇为轴线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到2007年底,城市化率达68.0%。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道路交通体系的逐渐完善,加强了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同时,本研究仅对景观类型进行了一级分类,最终致使景观聚合度增加。3讨论不同的景观指数之间具有相关性,如本研究中的反映相同趋势的平均形状指数和平均分维数,反映相反趋势的聚合度与斑块密度;正如邬建国[2]的研究表明,同时采用多种指数往往并不增加“新”信息。就研究区整个景观而言,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多样性水平下降,异质性减少。由于干扰程度(城市化水平)的不同导致景观格局出现不同的变化结果,如聚合度和斑块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一方面能够使景观规则化,边缘复杂性降低;另一方面,也可使景观破碎化,边缘复杂性升高。参考文献:[1] 张金屯,邱扬,郑凤英. 景观格局的数量研究方法[J].山地学报,2000,18(4):346-352.[2]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8,96-120.[3] 邱扬,张金屯,郑凤英.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生态学系统的时空异质性[J].生态学杂志,2000,19(2):42-49.[4] 刘颂,李倩, 郭菲菲. 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2):114-119.[5] 李团胜,肖笃宁. 沈阳市城市景观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6):717-723.[6] 宁龙梅,王学雷,吴后建. 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1):44-49.[7] 孔雪松. 武汉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安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8] 鲍蕾,张志,刘亚林. 基于最佳尺度的武汉市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201-205.[9] 湖北年鉴编辑委员会.湖北年鉴2008[M].武汉:湖北年鉴社,2008.438.[10] 何雄.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