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保守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保守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一、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立场

在西方福利资本主义的实践中,自由与平等(或民主)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题。正是在这样一个问题面前,形成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野。

丹麦当代社会福利思想家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分析:“对于许多自由主义者来说,民主制度就像‘阿基琉斯之踵’。只要资本主义依然是小资产所有者的世界,民主制度便不会对财产所有权构成威胁。然而,对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诞生的无产阶级大众来说,民主则意味着对有产者特权的剥夺。自由主义者当然害怕普选权,因为这可能将分配领域的斗争政治化,将市场引入歧途,使效率更加低下。许多自由主义者发现民主制度将会侵占或摧毁市场。”

“保守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认识到这一矛盾,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保守派对自由放任思想最彻底的批判来自于德国的历史学派,尤其是弗里德里克·李斯特(Friedrich List)、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和古斯塔夫·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他们不认为市场中纯粹的货币关系是经济效率的惟一的或者最好的保证。他们的理想是使父权制和极权主义永久化,这是使资本主义超越阶级斗争的最适当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的保护层。”

“有一个著名的保守主义学派:主张‘君主政体的福利国家’(monarchical welfare state),声称它将为社会福利、阶级和谐、忠诚和生产力提供保证。在这个模式中,有效率的生产体系并非归因于竞争,而归因于纪律。在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时,一个权威性的制度远远胜于无序的市场。”

“保守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现是对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反动。它公开宣称民族主义并反对革命,试图抑制民主力量。它害怕平等的社会而倾向于保留着等级和阶级的社会。它认为,地位、职衔和阶级是自然而定的,然而阶级矛盾则不是;如果人们允许民主式的大众参与,允许权威和地位的分界线消融,将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第7~9页)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是西方思想史的重要流派,与自由主义相比,保守主义福利观反对积极自由,主张消极自由。在其社会福利思想上对自由放任思想持批判态度。保守主义福利思想将总体性和有机性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为出发点,强调制度理性,其自由概念不主张个体从集体的要求中摆脱出来,而是强调个体对于集体应该承担起义务,而且,这种义务远远优先于个体自身所应获得的权利。

保守主义认为一切世俗的政治统治,要想持久而稳固,就必须获得一种超越的或先在的正当性。换言之,一切世俗的政治统治,最终都必须立足于一种超越的或先验的力量。世俗统治者只不过是被赋予了这种力量而担当了其载体而已,这和西方所谓“君权神授”的观念是非常契合的,反映出的是保守主义为了应对现代性发生的挑战而在政治层面上做出的选择。

二、旧历史学派与李斯特的“国家主义”

(1)旧历史学派的产生背景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英国、法国等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时,德国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结束民族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强大的德国,成为19世纪德国历

史的主旋律,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一特点深深影响其社会思想与社会理论的发展。

19世纪前期的英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十分流行,而基于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德国出现了以李斯特(F. List,1789-1846)为代表的经济国家主义和以罗歇尔(W. Rosher,1817-1894)为代表的旧历史学派。他们都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强调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德国旧历史学派的思想主张,对德国19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李斯特及其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是国家主义是代表人,是德国19世纪20到40年代工业资产阶级的最大的思想家和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其代表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集中体现了他以国家和民族为核心,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政策尽快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策观点。

李斯特批评了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经济学说的三大缺点:第一是无限制的世界主义,不顾国家的观念与利益;第二是死的物质主义,只知道注意物的交换价值,而对于国家精神上、政治上、现在或将来的利益,以及国家的生产力,则一概弃之不顾;第三是无组织的个人主义,忽视社会工作的性质与生产力联合的作用。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世界主义”与“个人主义”,而不是“国家主义”的经济学。

(3)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

李斯特认为个人追逐自身利益的结果并不一定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一方面在国家发展中,许多事关国家利益的事情如国防、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也无法借助私人力量来完成;另一方面在国际竞争中,对一个国家有利的结果不一定有利于他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就有必要通过政府干预的贸易和产业政策使本国私人经济获得充分发展,取得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李斯特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为国家经济学,他反对个人主义,站在国家社会的立场上,力主通过国家干预以确保德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他的学说和政策主张适应了当时的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德国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影响。

三、讲坛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思想

(1)新历史学派与讲坛社会主义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基本稳定成为德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新历史学派这一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 1838~1917)、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 1835-1917)、桑巴特(W. Sombart, 1863-1941)。

为了推行社会改良主义的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于1872年成立“社会政策协会”,新历史学派的核心人物施穆勒是该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并长期担任该协会的主席。社会政策协会的宣言指出,现有各种社会制度、立法、阶级意识等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但是,我们还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它们进行改良。几乎所有的新历史学派思想家都参加了社会政策协会。这些新历史学派思想家大部分是大学教授,他们利用大学讲坛宣传社会改良,主张通过社会改良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往往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学派”。

(2)强调通过民族精神和伦理来解决制度和经济问题。

新历史学派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意识形态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并以此解释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他们认为,当时德国经济社会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劳资矛盾、工资问题等都是一种伦理关系,可以通过民族精神的强调与道德观念的变化而得到解决。

施穆勒认为,经济问题只有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才能得以解决。他指出,劳资矛盾是由于工人缺乏道德造成的,劳资矛盾的解决应该依靠工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桑巴特更加强调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