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
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自然科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规律的学科,虽然具有严密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但也无法避免涉及一些哲学问题。
在探索自然现象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常常被迫思考一些关于存在、真理、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将探讨自然科学中一些经典的哲学问题。
实在论与唯心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但在解释这些现象和规律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涉及到实在性和存在性的问题。
实在论认为外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物质和现象具有客观性;唯心论则主张一切都是意识的产物,外部世界的存在只是主体的心理建构。
在自然科学中,科学家们往往默认实在论的立场,但在某些哲学思考中,唯心论的观点也不乏探讨。
预测与确定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预测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
然而,真实的自然现象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测结果可能并非完全确定。
这引发了关于是否存在绝对的确定性的讨论。
科学在实践中是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完全预测。
真理与假设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然后根据实验和观察数据验证或修正这些假设。
这引发了一个关于科学真理性质的哲学问题:科学知识的真实性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但是否存在绝对的真理仍然是一个争议的问题。
观察与理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实验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方式,而理论则是对这些数据进行解释和总结的框架。
观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也引发了哲学上的问题:观察是否可以完全客观地反映客观世界?理论是否可以完全抽象地描述自然规律?科学研究实践中的观察和理论相互作用,常常需要科学家们在真实数据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
以上是自然科学中一些常见的涉及哲学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不仅挑战着科学界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引发着关于知识的本质和获取方式的思考。
科学和哲学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相互辅助和交织,共同推动人类对自然万象的理解和探索。
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研究科学的本质、方法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
它探讨的基本问题涉及科学的合理性、科学的方法、科学与真理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科学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不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科学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
一些人认为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揭示自然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构,科学知识是由科学家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构建出来的。
从追求真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的目的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实验和建立理论模型等方法来探索自然的奥秘。
科学理论应该能够准确地描述自然现象,并能够预测未来的现象。
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然而,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并不是完全客观的。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会受到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科学理论的建立不仅仅是基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还包括科学家的主观判断和选择。
科学知识是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构建出来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科学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科学方法是科学家用来探索自然规律的工具和手段。
科学方法的核心是观察、实验和推理。
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那么假设就被认为是正确的;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那么假设就需要被修改或放弃。
科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论的构建和验证。
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来构建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应该能够解释已有的观察结果,并能够预测未来的现象。
理论模型的正确性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
科学方法的可靠性一直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争议话题。
一些人认为科学方法是可靠的,因为它基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能够揭示自然的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管理运行机制落后、队伍建设滞后、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制度、组织管理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机制;创新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多年来,尽管党中央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但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在社会实际中仍普遍存在。
从理论上讲,一般都承认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但实际状况则是二者所受待遇不同。
在管理机构设置、资金供给、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成果鉴定、评奖体系等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都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从上到下正规化、规范化,造成两者的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更是令人担忧。
中央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被束之高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遭到冷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往往缺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参与。
此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宣传不够,社会公众对哲学社会科学也缺乏了解。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错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最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苏联模式设置的。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部门设置、专业编制、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课题计划安排、科研成果的评定和运用、职称的评定和晋级等都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的作用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非科学化”倾向。
其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多的是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存在着注疏化、宣传化、学究化倾向。
所谓注疏化,就是一味注疏导师经典,图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不是探讨研究有关问题,积极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所谓宣传化,就是只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把科学研究简单地降低或停留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功能上;所谓学究化,就是逃避社会现实问题,躲进小楼,闭门造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引经据典,无以创新。
近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哲学上的问题

近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哲学上的问题所有自20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与新技术革命实例统属于当代科技革命范畴,其主要包括以化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为重点的科学革命,以及以现代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与微电子信息技术、激光光纤超导技术等应用技术学科为重点的新技术革命[1]。
在当代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人类经济与精神面貌日益改善的进程中,人类-科技-自然协调发展模式将成为新时代亟待展现的主题,科学技术与人类及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将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关注的热点。
毋庸置疑,当代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相悖的伪应用技术不断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
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及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技术、功能活性因子活力保护与保持技术等方面,可以深刻体现出科技革命和科技新思潮演变对食品科学技术良性循环发展的支撑作用。
食品科学是在农学、园艺学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复杂、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积淀与创新造就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平台,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时刻展现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推演成果。
(一)百年来食品科学发展的历史思考我国食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中央大学创立农产与生产学科已经开始,尚无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初期(—)、发展期(—90年代中期)及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四个阶段,可以说道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受过战争因素的洗礼,经历过““””的停滞不前,而今在当代科技革命的促进促进作用下,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食品科学技术也迎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3]。
目前我国的食品学科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已发展成科技含量较低,学科方向系统性弱的朝阳学科,如果没当代科技革命增添的机遇与推动力,就不能存有今天食品科学技术长足进步、健全的发展,因此科技革命就是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20世纪十大哲学问题

20世纪重大哲学问题的提出及发展深化,主要动因是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猛烈动荡和急剧变革,对上世纪乃至几千年哲学发展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各哲学学派之间,哲学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之间的影响和借鉴。
20世纪哲学以新颖性和多元论为特征,阅读和理解现代哲学,比学习古典哲学要困难得多;康德、黑格尔的庞大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各家各派都在一定范围内独领风骚。
本文不拟教科书式地罗列介绍各种流派和观点,而是论列最具普遍性和争议性的十大问题。
显然,如何遴选是见仁见智的事,本文的考虑既包括问题在学理上的份量,也兼顾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反应,以及对于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启发意义。
可以将此十大问题视为未成定论的坐标,考察中国哲学界对世界哲学研究熟悉和理解的程度,解决自己问题时借鉴利用外来资源的能力,以及参与共建人类精神文明最有希望的切入点。
一、反形而上学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是就西方哲学传统而言,不是机械观的对立面,而是超验玄想的同义语。
除了新托马斯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带“新”字号的哲学,几乎每家每派都以反形而上学相标榜,都以破除形而上学为开辟新说的前提。
问题在于,对于不同派别而言,作为对立面的形而上学是大不相同的,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某家某派所欲破除的形而上学,正是另一家另一派立论的精髓之所在。
最早亮出反形而上学旗号的,应属活跃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尼采。
他自称反形而上学家,宣称要向形而上学开战,他以自己的透视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抽去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两块基石——道德和逻辑,宣称传统形而上学自以为把握了世界的终极本质,实为一厢情愿。
不过,当他用强力意志对世界的根源和本质作概括时,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在二、三十年代,分析哲学的开创者罗素和维也纳小组的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对形而上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他们的出发点是逻辑和语言分析。
罗素批评说,黑格尔那庞大而堂皇的思想体系,不过是建立在传统的主谓辞逻辑的基础上。
科学哲学中的真实性和科学方法的探讨

科学哲学中的真实性和科学方法的探讨在科学哲学中,真实性和科学方法是两个核心的议题。
这两个问题涉及到科学的本质和特征,也是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
一、真实性问题真实性是指科学提出的结论或理论的正确性和符合实际情况的程度。
科学所有的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检验,即使一个理论符合大部分观察和实验结果,也不能保证它是完全正确的。
因此,科学的真实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在科学哲学中,真实性问题涉及到知识的来源和验证方法。
科学从观察和实验中积累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归纳法等方法进行理论构建。
因此,真实性的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的合理性,二是对科学知识的验证方法。
从科学知识的合理性来看,科学理论应当是逻辑上完备和自洽的。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应当符合科学定律和原则,并能够解释一系列相关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如果有观察和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则需要对理论进行修正或改变。
这种修正和改变是科学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知识真实性的体现。
从对科学知识的验证方法来看,科学在验证科学理论时需要使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这包括观察、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及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
同时,科学也需要遵守科学研究的伦理和规范,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这些验证方法的使用和规范,也是科学知识真实性的体现。
二、科学方法问题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它是科学的核心和灵魂。
科学方法的发展和演变,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革新。
科学方法的研究涉及到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科学史等多个方面。
其中,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较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科学认识论是研究科学知识的来源、可靠性和能力范畴的领域,与哲学的认识论相似。
科学认识论主要讨论科学知识的来源和作用,解释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科学方法的适用性。
同时,在认识论中,科学还涉及到知识的建构和偏见的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等问题。
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科学方法的体系和基本流程的领域。
关于科学的哲学

关于科学的哲学
科学的哲学,也称为科学哲学或自然哲学,是研究科学的
本质、方法和价值的一个学科领域。
它涉及科学知识的产生、验证和应用过程,以及科学所涉及的假设、概念和理
论的哲学基础。
科学的哲学探讨的问题包括:
1. 科学的本质: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科学与其他形式的知识有何区别?
2. 科学的方法:科学如何获得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科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3. 科学的目的和价值:科学的目标是什么?科学研究的价
值是什么?科学与社会、伦理和政治等领域的关系是什么?
4. 科学的证明和验证:科学知识如何得到证明和验证?科学是一种可靠的知识体系吗?
5. 科学的假设和理论:科学研究涉及到很多假设和理论,它们又是如何建立和改变的?
6. 科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科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如何?科学研究对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何影响?
科学的哲学不仅是对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分析和批判,也是对科学方法和观念的发展和进化的研究。
它对科学活动的本质、目的和价值的哲学思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并对科学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应用进行更合理和有效的评估。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201 1 年第 5 期
�
纪 念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90 周 年
遇, 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机遇 , 发展经验积累带来的机 遇, 市场潜力巨大带来的机遇 , 人民群众新期待带来的 机遇, 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 , 世界格局新变化带 来的机遇,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带来的机遇, 等等� 再次, 从挑战上把握形势�可以说, 我们面临的挑 战十分严峻, 比如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 经济结构 失衡的挑战 , 贫富差距拉大的挑战 , 腐败现象蔓延的 挑战 , 社会分层加剧的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 , 国 际关系复杂化的挑战, 等等� 三, 在研究的重点上, 一定要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 �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多样的, 价值也是多元的, 要 么有思想教育价值, 要么有文化积累价值, 要么有学术 创新价值, 要么有决策应用价值� 我们的选题, 最少要 有其中一种价值, 有多种价值更好� 如果我们选取了一 个没有价值的选题,即使你研究得再好,下得功夫再 大, 成果再厚, 也是废纸� 因此,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一 定要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 � 当前, 我省的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特别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就是要 研究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我们的指导思 想, 研究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实 践没有止境, 理论研究和创新就没有止境� 及时研究 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不断探索改 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创新思维, 认 识本质,揭示规律,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不断丰富 , 充 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哲学社会科 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崇高使命 �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课题,它涉及多种学科, 是 增强中华民族软实力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程� 当前, 尤 其要以全球视野, 历史眼光, 战略思维加强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既要积极借鉴吸收各国在核心价值 观方面的有益成果, 又要深入挖掘吸收几千年来中华民 族核心价值观的精华, 更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际, 在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归纳提炼, 融会贯通中, 拿出既具有中国特色 , 中国风格 , 中国气派, 又简明扼 要, 通俗易懂, 科学准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 三是中国共产党 90 年历史以及辛亥革命 1 0 0年 历史研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和辛亥革 命 10 0 周年, 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全国 和我省都要召开理论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认真选好课题, 积极参与研究, 尤其要加强对中国共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光辉历程 , 重大事件 , 重要 人物 , 客观规律等的研究, 力争拿出有创新 , 有价值 , 有品位, 有影响的成果� 四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就是对山 西未来发展全局性 , 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 要 深入研究转型发展 , 跨越发展, 赶超发展的战略方针, 深入研究工业新型化 , 农业现代化 , 市域城镇化, 城乡 生态化的战略重点, 深入研究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 目标, 深入研究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路径, 深入研究 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进程� 五是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研究 �综改试验区作为全省域, 全方位, 系统性的 试验区, 对山西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 对这 个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 索, 有许多棘手的难题需要破解, 有许多运作的流程 需要明确, 需要研究问题很多很多, 是当前研究山西 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 六是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 比 如, 就业问题, 上学问题 , 看病问题 , 住房问题 , 贫富差 距问题 , 腐败问题 , 社保问题等, 说到底是民生问题的 研究 � 通过研究, 回应社会关切, 理顺群众情绪, 统一 思想认识, 化解社会矛盾, 特别要寻找到解决这些问 题的思路 , 方法 , 途径和措施 � 七是山西文化资源开发转化研究�如何将丰厚的历 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我们还知之不多, 知之不深�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对 山西的文化资源从整体上进行研究,又要分门别类的进 行专题研究; 既要研究各种文化资源的定位和价值, 又要 研究开发转化的方向和路径;既要研究如何发挥好它的 经济作用, 又要研究如何发挥好它的社会作用� 四, 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什么是科学哲学?•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哲学中以科学为对象的一个分支•科学哲学是关于由科学引发的哲学问题的反思•科学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科学作为关于世界的认识(knowledge),因此与其它主要的哲学分支如认识论(epistemology)、形而上学(metaphysics)、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等有密切的关系•还有其它的以科学为对象的学科,如关于科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甚至政治学的研究•科学哲学与这些学科的主要区别是:这些学科关心的问题主要是经验的或实证的问题,而科学哲学关心的则是概念的问题,不能借助于经验方法可以解决的。
如什么是“科学定律”或“自然定律”(laws of nature),科学理论选择的标准,什么是科学等问题•一般科学哲学关注的是科学家使用但不考察的基本概念,如因果性(causality),定律(scientific law),理论(theory)等•科学哲学是关于科学的,不是科学本身的一部分,尽管科学家也可以兼做科学哲学为什么要研究科学哲学?•科学在现代文明和社会中的核心地位:–理论的:科学世界观(scientific worldview or world picture)是现代人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实践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是现代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是构建、支撑和影响现代社会的主要力量•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甚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可靠的方式(科学主义,scientism)科学哲学要关注关于科学的:•认识论问题:科学知识何以成为知识?科学知识的基础和辩护(foundation andjustification)•方法论问题:什么是科学方法?存在科学方法吗?•形而上学问题:科学所揭示和描绘的世界是真实的吗?什么是哲学?•哲学与科学具有共同的起源:–理性和批判的态度:追问和探求信念成立的理由或根据–经验和理性作为信念的两个来源和基础–自然主义的态度:从自然本身去理解自然,不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去解释自然。
Cosmos观念的形成:宇宙作为有秩序和规律的整体•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在于哲学只关注概念的问题,而把经验问题留给科学哲学的作用和意义:•批判的考察科学的概念基础,反思科学自觉或不自觉预设的假定,澄清基本概念的意义和联系•哲学还可以试图去揭示现存科学概念体系的局限,并探求其它概念的可能性•将科学置于人类经验和思想的整体之中,从而得到一个关于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完整融贯的观点或图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12345678•经验与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表述:–感官世界或经验世界:变化的、个别的现象构成的总体–这是科学知识的来源和基础(经验基础,empirical foundation)–但科学要追求的是揭示和建立变化和个别的现象当中的普遍性和不变性,即所谓规律,并用这些规律解释或说明这些现象,而科学理论正是关于这些规律的表达。
–理论及其表述是理性和逻辑的对象和产物,或者是它们是思想的对象(区别于经验世界,经验世界是感官的对象)–从经验到理论没有逻辑的通道,因此,经验和理论之间有一个所谓非理性的鸿沟(hiatus irrationalis)–所以,科学一方面要以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有必须超越经验,这是如何可能的?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划界问题(problem of demarcation):存在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吗?–这里的标准是在必要条件的意义上理解的•问题的意义:–理论的:理解什么东西构成了一个理论的科学性–实际的:依赖于国情,涉及宗教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意义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卡尔·波普(Karl R. Popper, 1902-1994),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哲学家•主要著作:–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934, 1959(English)–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1936–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1945, 2 vols–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1963–Objective Knowledge, 1979–Unended Quest, 1976波普证伪主义的背景•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政治和社会的反动与思想和文化的异常繁荣的强烈对比•各种思潮的兴盛和流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佛洛依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等•物理学革命:尤其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于波普来说,划界问题既不是关于一个理论是否真理,也不是关于理论是否具有解释力,而是关于什么样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的问题。
•波普认为:–为几乎所有的理论寻求确证或证实是容易的事情–只有理论在经历的有风险的检验而不倒的确证才是算数的–如何一个“好”的理论都是一种禁止,即理论禁止某种事情发生。
理论禁止的越多,理论就越好–一个不能被任何可设想的证据反驳的理论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战无不胜”的理论不是好理论)–对理论真正的检验必须是试图证伪或反驳该理论的检验。
可检验性(testability)就是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
可证伪性有程度之别。
–一些真正科学的理论在经历了证伪之后总是可以被该理论的主张者以某种特设性的方式挽救,这种做法只能降低甚至摧毁该理论的科学性910111213–因此,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波普证伪主义的逻辑基础–肯定前件律:p → q, p, 则q–肯定后件的谬误:p → q, q, 则p–否定后件律:p → q, ~q, 则~p•波普的证伪主义是与他对归纳法的否定相关联的,唯一有效的推理形式是必然保真的推理,即演绎•对波普证伪主义的批评:–与科学史和科学实践不相符–科学中的许多命题不可证伪,如存在命题•近代哲学的几个关键人物•近代哲学是与近代科学同时诞生的,可以说,近代哲学既是近代科学的基础也是其结果•近代哲学的问题和回答仍然是当代哲学需要关注的•为现代科学哲学提供一个基本的哲学史背景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1633:《论世界》(Le Monde)•1637:《方法谈》(Discours de la methode)•三个附录:《几何学》、《屈光学》和《气象学》•1641:《第一哲学沉思》或《形而上学的沉思》•1644:《哲学原理》•1649:《论情感》笛卡尔的哲学遗产•奠定了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首要任务的传统–通过系统的怀疑寻求知识的确定基础: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心物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心灵的本质是思想(thinking, penser),物质的本质是广延(extension)•首次系统的阐述了机械论的物理世界观–物理世界由物质及其位置运动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能是接触作用,不存在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洛克(John Locke,1632-1704)•1667:《论宽容》(Essay on Toleration)•1689:《人类理解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690:《政府论》(Two Treatises on Government)•1693:《论教育》(On Education)洛克的哲学遗产•英国经验论的第一位系统阐释者–经验论或经验主义(empiricism): 认识的唯一来源和根据是感觉经验•洛克认识论的基本主张:–心灵感知的是观念(ideas),外部物体具有在心灵中产生观念的能力(power)–观念可以分作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也可以分作具体观念和抽象观念–心灵具有联想(association)和抽象(abstraction)的能力–观念有两类:第一类对应物体的性质,第二类所对应的只是产生这类观念的能力141516171819–洛克把第一类观念所对应的性质较第一类性质,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性质,是客观的;–而第二类观念所对应的则是所谓第二类性质,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是主观的。
–区分这两类性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第一类是多个感官可以感知的,而第二类则不是–我们只能感知物体作用于心灵后产生的观念,不能直接感知物体本身(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心灵的表象说)–关于物体的知识只能是可几的信念(probable belief),不能是确定的(certain)知识–洛克的认识论同时也是关于语词的意义如何获得的理论,所以他的认识论同时也是关于语言的意义理论巴克莱(George Berkeley, 1685-1753)•1709: 《视觉新论》(Essay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Vision)•1710:《人类知识原理》(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1713:《三个对话》(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巴克莱的哲学遗产•巴克莱既继承又清算了洛克的经验主义学说,发展出他自己的形而上学的非物质主义(immaterialism),核心主张是物质不存在•主要观点:–继承洛克关于心灵的表象说,心灵能直接感知的是观念–反对洛克关于第一和第二性质的区分,所有性质都是主观的–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所以,物质实体不存在–上帝对观念的持续感知是事物存在的理由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1739: 《人性论》(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48:《人类理智研究》(Enquiries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751:《道德原理研究》(Enquiries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1779: 《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休谟的哲学遗产•试图把所谓实验方法引入关于人性的研究,建立一门的描述的、经验的关于人性的科学。
•贯彻彻底的经验主义,清除洛克和巴克莱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成分。
•休谟的经验主义:–心灵直接知觉的有两类对象:印象(impressions)和观念(ideas),前者比后者的鲜活(liveliness or vividness)程度更高;–观念可以分作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是印象的摹本或拷贝(image or copy);–任何不能最终追溯到印象的观念都是没有认知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