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栽培管理技术
雷竹栽培和管理技术

雷竹栽培和管理技术————————————————————————————————作者:————————————————————————————————日期:雷竹栽培和管理技术造林技术一、林地选择造林地以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坡度平缓、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通气、排水良好的乌沙土和沙质壤土为好,一般的红壤、黄壤也适宜栽培。
PH要求微酸至中性。
盐碱土、死粘土,低洼积水,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及高山风口不宜栽培。
二、全垦整地一般采用全垦整地,深达30厘米左右,消除林地中石头、树蒲头、竹蒲头。
然后每亩挖40个定植穴,穴长10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长边与等高线平行,穴底挖平。
三、母竹选择母竹好坏关系到造林的成活率和成林的快慢,所以选择母竹很重要,除要有个好品种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以l-2年生为好,竹鞭处于幼壮龄阶段,具有饱满的笋芽,较强的抽笋发鞭能力。
梅季种竹或秋季种竹,可用当年新竹造林。
2、粗度一般胸围8-15厘米为好,过大过小均不适宜。
3、母竹除生长健壮,枝叶繁茂和无病虫害外,分枝要低,分枝低可降低母竹高度,防风效果好,造林成活率高。
四、挖掘与运输1、最好在林缘或稀疏竹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母竹,然后确定母竹行鞭方向。
一般最下一盘分枝的方向与去鞭方向大致相同。
根据竹鞭方向,按来鞭16厘米,去鞭33厘米挖去母竹。
挖时不要扳摇竹秆,以免扭断竹秆与竹鞭连接处的螺丝钉和损伤鞭芽。
母竹带宿土10公斤以上。
挖起后应立即斩梢,切口要平,呈45度角,带5-7盘枝。
2、母竹运输母竹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护好鞭芽和螺丝钉,装卸过程中应尽量小心;缩短途中运输时间。
远距离要进行包扎,覆盖,喷水保湿,减少蒸发。
五、栽竹季节一般春季2月、梅季6月初、秋末9-10月种竹比较好。
梅季种竹优越性1、增加栽竹季节,丰富母竹来源,每株母竹价格比春、秋季低1元左右,加快竹笋发展速度。
2、梅季正是竹鞭行鞭期,挖取母竹后,竹林能立即行鞭,填补空穴,当年就能恢复,不影响母竹园产量,农民愿意出卖母竹。
雷竹种植技术

雷竹种植技术内容介绍如下:1、养好母竹高产竹林要求亩立竹量600-800株,每年留养新竹150-200株。
要求均匀分布,母竹健壮,竹龄结构合理。
母竹留养时间以出笋高峰后期(清明前后一星期)留养最合宜。
2、施肥培土要使竹林连年高产,必须给竹林进行施肥。
一般1年施肥3-4次,6月施长鞭肥,9月施催芽肥,11月施孕笋肥,次年3-4月可施长笋肥。
一般亩产500公斤竹笋需N15.8公斤、(P2O5)7公斤、(K2O)10公斤。
雷竹林可使用各种肥料,但必须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相配合。
笋前、笋期及6月施肥以速效肥为主。
化肥要散施,磷肥可相对集中,有机肥要深施,适当增施硅肥。
亩产达1500公斤的竹笋,6月可施尿素25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9月可施人粪1000公斤,11月可施猪栏厩肥5000公斤,次年3月施人粪1000公斤。
培土对提高竹笋产量,改良土壤都有很大好处,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每年加一些客士。
3、铲草松土铲草松土有利于清除杂草,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地下鞭和竹笋生长。
每年应松土两次,6月、11月各1次,并结合松土进行施肥。
6月应深翻松土,11月宜浅翻。
4、水分管理雷竹喜欢湿润的土壤,但又最怕积水,所以平地、山湾和土壤粘重的竹林要开好排水沟,干旱季节要进行浇水灌溉。
5、删去老竹删伐老竹时间,可在6月结合松土进行,连竹蔸一起挖除,清除老鞭,调整结构。
一般母竹保留4-5年,除去6年竹。
6、竹林保护雷竹竹杆壁薄性脆,冬季容易被大雪压断,所以应适当进行钩梢,钩梢时间在9月进行,留枝12-15档。
冬季下大雪要勤摇雪,避免雷竹被雪压断。
7、挖除开花竹开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由于开花消耗大量的营养,对竹林生长极为不利。
所以一旦发生开花应立即挖除开花植株,以减少养分消化。
加强林地管理,重施有机肥,可减弱开花程度,促进竹林自我复壮。
雷竹种植技术

雷竹笋用林栽培技术湖北远安县何道满雷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和最具潜力的常绿植物。
种雷竹具有投资少,成本低,产出早,见效快,收益期长,产量高,效益好,一次栽培便可永续利用的优势,是我国一种优良笋用竹种。
一、园地的选择雷竹生长要求的气象条件是,年平均气温在14.5一18℃,年相对湿度80%左右。
建园时应选择沙质壤土或红黄壤,微酸壤土,PH值在4.5—7,土层深50厘米以上,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最好选择农耕熟地或梯田建园。
大面积集中连片开发的低丘岗地,海拔应在400米以下,坡度15°以下,背风向阳,光照充足,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丘陵坡地。
二、高质量建园1、整地竹园整地一般采取全垦整地。
造林前,清除园内杂草、灌木、树桩、石块等物,垦地深30cm左右。
然后按预定栽植密度放线挖穴,一般栽植密度株行距2.9米X2.9米(亩约80株),如投入允许也可加密栽植。
挖穴规格:60厘米X60厘米X50厘米。
有条件的话每穴用枯饼肥1斤,或30斤土杂肥、厩肥和土拌匀,回填穴内。
2、品种选择雷竹有宽叶和细叶乌头、青壳、嘉兴四个品种,细叶乌头雷竹出笋期比宽叶雷竹等品种早10一15天,笋口感甜嫩,产量高,经济效益高于宽叶及其他雷竹,生产上多选用细叶乌头雷竹栽植。
如大面积发展可几个品种搭配种植,延长上市时间。
3、母竹选择应选择1一2年生、生长健壮、分枝低矮、枝叶茂盛、无病虫危害、胸围在10厘米(直径3)左右粗的雷竹作为母竹。
4、母竹挖掘首先根据母竹最下面一盘枝方向确定竹鞭走向,一般竹杆第一盘枝方向即是来鞭和去鞭方向。
采挖母竹时,先在竹鞭两侧逐渐深挖,再挖来去鞭方向,来鞭在15—20厘米处截断,去鞭在20—30厘米处截断。
千万注意保护好竹杆与竹鞭联接的“螺丝钉”,根部应带宿土5公斤以上,砍去竹梢,切口平滑无裂口,留枝4—7盘。
5、母竹运输母竹装卸运输时不得损伤竹鞭侧芽与“螺丝钉”,尽量减少宿土掉落。
6、栽竹技术⑴栽植时间。
雷竹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

雷竹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雷竹雷竹简介雷竹(CV.Ventricousinternode),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
雷竹原产于浙江临安、安吉、余杭、德清,1999年在乐山试种成功。
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笋,故称之为“雷竹”实为早竹之变种。
雷竹的特点1、秆高2-10米,径1.5-6厘米。
节间较短而均匀,幼竿密被白粉。
出土后的竹笋经25-30天生长,成为幼竹,开始放叶,再经10-20天,幼竿竿形生长即告完成。
雷竹有“笋用竹之王”的美称。
2、发笋力强。
集约经营的雷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吨。
现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产量的竹笋价格成倍翻番。
3、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4、集约经营的雷竹笋用林,年每亩的产值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5、适宜在低海拔退耕还林地段和四旁大力发展。
雷竹种植的优势雷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具有八大优势:1、出笋早。
在所有的竹笋品种中,雷竹出笋最早,一般在3月初,若采用早出技术,春节前就有雷笋出土。
2、出笋期长。
春笋3月初至4月底出笋,秋笋10-12月出笋。
3、产量高,效益好。
雷笋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可达3000多公斤,亩产值达1万多元。
4、笋味鲜美,营养丰富。
雷竹笋含蛋白质2.74%、脂肪0.52%、糖3.54%。
5、连年出笋,产量稳定,个体粗大,壳薄肉肥。
6、成本低,用工少。
肥料投资只需5%左右,培养管理用工每亩只需20个劳动日。
7、周期短,见效快。
新造林第2-3年就有收入。
第4年可成林,第5年达高产。
8、适应范围广。
海拔2500米以下的丘陵缓坡均适宜栽培,而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
雷竹的形态特征雷竹的地下茎属单轴型,竹杆散生,分枝二叉。
杆高6-10米。
雷竹笋高产栽培技术

雷竹笋高产栽培技术雷竹笋高产栽培技术1品种及种植:首先要选好良种。
雷竹是早竹的一个栽培类型。
早竹有多种栽培类型,如阔叶雷竹、青壳雷竹、早园竹等,农民都称为早园竹。
而正宗的雷竹是细叶5叶乌头雷竹。
确定良种以后要选择好母竹。
母竹要求竹龄2年生,围粗10~15cm,叶茂分枝低,健壮无病虫。
挖取母竹要求带来鞭15cm,去鞭68~70cm,保护好螺丝钉,带土7.5kg以上。
栽种季节以夏季和秋季为好。
栽种时,坑底要平,竹鞭要放平,适当浅栽,鞭土密接。
做到深挖浅栽,下紧上松,种竹深度一般以竹鞭入土21~23cm为宜,种后要分层踏实,鞭根与土不留空隙。
然后浇淡粪水5~8kg,再覆土成馒头形,上盖松土。
高大的母竹要打桩固定。
天气晴朗要经常浇水。
每亩合理的栽种密度为45~55株。
2适宜土壤:雷竹林地的选择应以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坡度平缓,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好。
要求微酸性至中性,适宜ph值在5~7之间,普通红壤、黄壤都能栽培。
盐碱土、死粘土、低洼积水、地下水位高和受工厂污染的土地及高山风口和交通不便的地方不适合种植。
新造林地必须全面整地,深挖25~30cm左右,清除树根和石块。
种植后要及时除草松土,2年内要以耕代扶,间作农作物。
成林竹园一年松土2次,一般结合施肥在6月和11月各一次。
6月份要深翻,11月浅削。
每次翻土,每亩一定要加生山黄泥土1~1.5t,竹园土壤要求达到海绵地,三保土,能保土、保肥、保水。
3施足肥料:充足的肥料是竹笋高产的基础。
据中国林业大学竹类研究室分析,每生产50kg鲜笋需消耗土壤中氮素250~300g、磷素60~88g、钾素120~150g。
如果生产1t 鲜笋的竹园,每年施肥量最低标准是有效氮7.5kg、有效磷2.1kg、有效钾3.2kg。
据此竹笋对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为5∶1∶2。
根据我们的栽培经验,亩产雷竹笋2.5~3.1t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是:(1)长鞭肥:6月份新竹成林后,施尿素45kg、磷肥110kg、钾肥25kg,结合深翻土加生黄泥土1~1.5t,肥料翻入土中,促进新竹鞭生长快,生长粗壮。
雷竹种植实施方案

雷竹种植实施方案一、地理环境选择。
雷竹适合生长在海拔800米至2000米的山地,对气温、湿度、土壤要求较高。
因此,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优先选择气候温和、湿度适宜、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地或丘陵地带。
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供应情况,确保雷竹种植地的充足灌溉水源。
二、种植技术要点。
1. 土壤改良,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充分的改良,通常采用有机肥、磷、钾等肥料进行施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2. 种子选育,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雷竹种子进行育苗,保证苗木的质量。
3. 种植密度,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科学确定雷竹的种植密度,一般每亩种植2000株至2500株。
4. 管理保护,在雷竹生长期间,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竹林的整洁和通风。
三、管理措施。
1. 灌溉管理,定期进行灌溉,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加强灌溉工作,确保雷竹的正常生长。
2. 施肥管理,科学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根据雷竹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施肥,提高竹林的产量和质量。
3. 病虫害防治,定期对雷竹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保证竹林的健康生长。
四、经济效益。
雷竹种植实施方案的成功实施,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首先,雷竹的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可以快速实现竹林的收获和再生。
其次,雷竹的竹材质地坚硬,用途广泛,可以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
再者,雷竹种植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综上所述,雷竹种植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雷竹产业的发展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种植户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种植方案,加强管理和技术培训,推动雷竹种植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雷竹栽培技术

THANK YOU.
叶枯病
叶枯病会使雷竹的叶片出现黄色或褐色的斑点,严重时导致叶片脱落。防治方法包括加强 竹林管理、清除落叶、定期修剪和喷洒杀菌剂。
常见虫害及防治方法
01
竹蝗
竹蝗是雷竹的常见害虫之一,它们会啃食竹叶和嫩笋。防治方法包括
人工捕捉、施用毒饵、喷洒杀虫剂等。
02
竹螟
竹螟是另一种常见的雷竹害虫,它们会啃食竹叶和幼笋。防治方法包
2023
《雷竹栽培技术》
目录
• 雷竹栽培概述 • 雷竹栽培技术 • 雷竹病虫害防治 • 雷竹栽培效益与前景 • 雷竹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01
雷竹栽培概述
雷竹的分布与起源
雷竹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浙江、江西、 湖南、福建、广东等省份。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000多年前的商代。
政府对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 支持,有望为雷竹产业的发展
提供政策扶持。
05
雷竹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技术应用范围与对象
总结词
广泛、针对性强
详细描述
雷竹栽培技术不仅在竹林产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如造纸、建材、家具等,还涉及到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针 对不同的产业需求和应用场景,该技术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和对象,包括竹林经营者、竹产品加工企业、科研 机构等。
03
雷竹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干枯病
雷竹的干枯病通常由真菌引起,表现为竹秆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边缘浅褐色,中部 灰色或白色。防治方法包括清除病株、加强竹林管理、定期施肥和喷洒杀菌剂。
根腐病
根腐病会导致雷竹的根部腐烂,影响水分和营养的吸收。防治方法包括改善土壤结构、加 强排水、定期松土和更换受损的土壤。
雷竹栽培技术

雷竹栽培技术雷竹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植物,其栽培技术对于保证风景绿化和提高生产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雷竹与众多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其适生环境比较苛刻,要保证其生长发育顺利,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种植技术。
一、土壤土壤是雷竹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应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选取适合的土壤类型。
雷竹生长处于积极生长期时,要求土壤有充足的水分和较高的肥力。
建议选用混合土配方,以1:3.5:1的比例混合腐植土、园土和河沙,再加上必要的稀土元素等微量元素,可以使土壤更有利于雷竹的生长。
二、生长环境雷竹是一种天然生长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植物,喜欢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湿润的环境。
在生长初期,需要给予充足的阳光和适当的被遮挡,避免过多的直接日照。
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要求高,尽可能保持室内湿度在50%以上;不过,在秋冬季节,应注意通风和保温,以避免影响生长繁殖。
三、水分管理雷竹较耐旱,但也需要适量的水分。
在生长期间可以根据环境湿度和气温情况,每周给予1-2次浇水,浇水量可以按照70-90%的土壤湿度来控制。
在干旱季节,每周浇水3-4次,以保持土壤湿润。
在雨季可以不需要浇水,注意要及时排水,否则土壤过于潮湿对植株的健康不利。
四、施肥雷竹需要适当的养分供给,保证其生长。
建议在4月、6月、8月三个时间段施用复合肥、基肥和磷肥等植物养分,每次肥料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5.9斤左右。
施肥过程应注意控制肥料浓度,以防烧伤植株。
施肥量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状态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还应注意添加一些有机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肥料吸收,提高栽培效果。
五、修剪管理雷竹可以通过修剪管理促进枝条的生长,达到纵向增长和增加植株叶片数量的效果。
建议在春季和秋季剪去多余的叶片和过长枝条,除去黄化的叶片等。
同时,剪除叶片时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叶片数量和茎叶比例,以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和养分吸收。
总结:雷竹栽培技术相对其他植物来说,有一定困难,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竹栽培管理技术
一概述
雷竹,又叫雷公竹,其培育周期短、出笋早、见效快、产量高、笋味好,经济效益显著,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适合在山区、丘陵地区栽培。
雷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所以雷竹造林地宜选择在向阳、坡地较缓、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微酸性或中性的砂质壤土为好,不宜在盐碱土、石灰性土壤上栽培。
可选择生长健壮、分枝低、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冠幅小,小枝叶少、节间短而均匀、新杆白粉少、胸径在6-12厘米的1-2年生健康竹为母竹。
造林地于栽植前1个月进行全垦大穴整地,穴的大小为80厘米×50厘米×40厘米,株行距为3.3米×3.3米。
整地时每个穴内施入土杂肥25-30千克,与土壤拌匀施入。
二竹林建造
1 造林时间
雷竹在春、梅雨期、秋、冬季均可以造林。
雷竹一般选择在春季造林,春季造林有利于雷竹生长,成活率高。
梅雨季节造林宜选择上一年生母竹造林,移栽时多带宿土,加强水肥管理,以提高成活率。
秋季造林应在9月份进行,造林后雷竹能立即发鞭,成活率较高。
冬
季造林可以在11月前后的小阳春期间进行,此时雷竹处于半休眠状态,水分和养分消耗少,利于成活。
冬季造林要增施有机肥,注意防寒防冻,以免产生霜冻和雪压灾害。
2 栽植
栽植时,穴底要平整,竹鞭要放平,覆土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
竹蔸要与土壤接触紧密,不留空隙,然后回填表土,自上而下分层踏实,再覆土堆成馒头形,以防积水。
在栽植时,还要根据土壤含水量和天气状况,适当浇水。
若遇到大风,必须搭架固定,以防大风吹倒。
3 幼林抚育
⑴松土除草
雷竹林地的土壤要保持疏松,栽植1个月后如果有杂草,应及时清除。
以后每年至少要在7、9月各松土除草1次。
⑵施肥
栽植当年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施肥,每株施复合肥100-150克或土杂肥50千克。
第2年结合除草施肥2-3次,每株施复合肥250克或土杂肥100千克。
从第3年起,每年施肥4次;第1次施竹鞭肥,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以速效肥为主,每公顷施用尿素750千克、磷钾肥各300千克,另加施有机肥2-3吨。
第2次施催芽肥,于8月中下旬雨后土壤潮湿时追施。
每公顷施用尿素400-600千克,磷钾肥各225千克,开沟施入,促进笋芽分化。
第3次施越冬肥,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施用,以厩肥为主,每公顷施60吨,浅翻入土内,以改良土壤,产生热量,提高土温,促进笋芽膨大,从而提高来年竹
笋产量。
第4次施笋肥,于12月上中旬覆盖前施用,每公顷施入尿素750千克,磷钾肥各300千克。
施用时根据土壤含水量,将化肥加水配成2-5%浓度的溶液灌浇竹林地,以土壤20厘米深范围内湿润为宜,然后覆盖杂草或秸秆。
三竹园管理
1 适时中耕
新造林每年应结合补植、施肥、松土、除草3次。
第1次应在5-6月,中耕深度为25厘米左右;第2次在9-10月,深度15厘米左右;第3次在次年2月,深度以浅为宜。
成林后,每年也应结合施肥中耕。
2 科学养鞭
雷竹竹鞭寿命较短,6-8年就濒临死亡,4年以上的竹鞭出笋率不足20%。
因此,应及时挖除5年以上的老鞭,伐除老竹和病虫竹。
3合理覆盖
雷竹出笋的起点地表温度为9-10℃。
通过覆盖,可使地表温度保持在15-25℃,可以提前到春节前后出笋。
但覆盖也不宜太厚,当地表温度超过30℃时,虽然出笋早,但母竹留养困难,严重影响以后2-3年的竹笋产量。
一般覆盖厚度为30厘米。
但新造林和未满园竹林不能覆盖。
覆盖对象应选择达到以下条件的竹园:
⑴充分满园的竹林地,且地上和地下部分布较发达。
⑵竹林结构合理,壮龄竹达到3/4,且生长旺盛,无病虫害。
⑶竹园坡度较小,水肥管理方便。
覆盖物可以是毛竹枝桠和加工后的剩余物、竹叶、稻草、茅草以及其他农作物秸秆。
其中以竹叶为最好,其通透性较好,覆盖后效果显著。
竹叶覆盖30厘米,在1-2月份时地表温度可稳定在10℃左右,覆盖40天后就可以出笋,比其他覆盖物提前出笋7-15天。
覆盖时间,一般在12月上中旬结合施催笋肥时进行。
先将地整平,再将肥液泼浇在林地上,再在上面铺一层覆盖物。
若遇到久旱不雨,土壤干燥,还应在覆盖物上泼浇1-2次水,以提高土壤湿度。
到3月份,气温回升,应及时撤除覆盖物,以免林内水分过多,不利出笋。
竹园覆盖后,竹鞭的鞭芽全部分化为竹笋,消耗了母体大量营养。
因此,覆盖的竹园应该轮作,并注意留养母竹,以恢复母竹的再生能力和增强母体抗逆能力。
竹园覆盖1-2年后,应该间歇2-3年,进行轮换,以恢复林地生产力。
四挖笋
1 合理挖笋
新造林当年出笋尽量不留或留养少量的壮笋培养木竹。
造林后的第2年也应合理疏除弱笋,要留远挖近、留强挖弱、留稀挖密。
这样,可以提高母竹质量,促进地下竹鞭生长。
对于已经满圆的竹林,应在出笋盛期留养母竹。
一般而言、雷竹
出笋盛期在3月左右,在出笋盛期保留健壮无病虫害的竹笋作为母竹,每公顷保留母竹不得低于3000株,且在林内分布要均匀。
除了作为留养母竹的竹笋外,其他竹笋均可以挖取销售或加工。
对于覆盖的竹林,其出笋盛期提前至1-2月份,在此期间的气温较低,不宜留养母竹,所有竹笋一律挖取,待到3月份再留养母竹。
挖笋后,应在穴内施少量尿素后覆土。
2 竹笋加工
挖取的竹笋除了出售鲜笋外,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笋干、笋衣、罐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