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心电图精品医学课件PPT课件

最新心电图精品医学课件PPT课件
定标准电压: 1 mV=10 mm
1 mm = 0.1 mV 1 mm = 0.04 sec
( 40 ms )
42
(一)测量心率
心率 (次/分)= 60 / R-R ( 或P-P)间距
( HR = 60 / 0.8 = 75 bpm )
注: 心律不齐时,应取数个R-R间距的平均值计算。
43
(二)测量振幅
分布是比较复杂的。
—— 心脏等效电偶及人体容积导体概念 (1)只反映心电活动与心电图的粗略联系; (2)但符合心电图产生基本原理的一般规律。
17
(三)、心电向量
1、电场力的向量特性 电偶产生的电场力具有力的物理特性,
即:作用方向(向),力量大小(量)。 电力的方向,从低电位(负极)指向高
电位(正极)。大小(电位)以mV表示。
似看作电偶固定在心脏中心。
• 电偶轴的方向变动: 心肌是空间排列;各部位
心肌并不同时除极,电偶轴方向也在不断变动。
• 电偶的电力强度在改变: 各部心肌大小、厚薄、 方位不同,并且按一定次序先后除极,综合的等
效电偶电力强弱随时在变。
13
(二)、人体表面的心脏电位
1、电偶在容积导体中产生电位
容积导体中某一点电位的 大小, 决定于该点与电偶之 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 以及 电偶所具电力的强弱。
确定测量参考水平: P 波以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QRS、J点、ST段、T、U波的
高低,以QRS起始部(点)水平线 为准。
测量高、深度,以参考水平线上、下缘 为准。
44
(三)测量各波段时间
1、各波时间: 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2、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的测量:
P、QRS波 以最宽大的为准

(精品医学)心电图PPT演示课件

(精品医学)心电图PPT演示课件
代偿间歇—— 指异位搏动后出现的一个比 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有完全、不完全性。
. 22
完全代偿间歇形成机理
PVC 逆传在窦房结附近 与窦性冲动发生干扰, 减少一次窦性下传,直 到下一次窦性搏动形成。
S S-A A A-V V
PVC
.
23
单源、多源性 PVC
单源性 PVC:
起源于同一个 起搏点; 形态、联律间 距相同。

定义: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 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过早搏动。
按发生部位分类: 房性、交界性、室性。 电生理机制: 折返激动;触发活动; 异位自律性。
. 20


1、有关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术语
联律间期 ( coupling interval ): 代偿间歇 ( compensatory pause ): 插入性期前收缩 ( interpolated premature contraction ): 单源性 ( unifocal )期前收缩: 多源性 ( multifocal )期前收缩: 频发性 ( frequent )期前收缩:
.
17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ECG: 室性室相窦性心律不齐。(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
80
66
.
18
5、窦性停搏( sinus arrest )
ECG:
规则的 P-P 间 距中突然出现 P 波脱漏,形成长 P-P 间距, 与正 常的 P-P 间距不 成倍数关系。
.
19
四、期前收缩(premature contraction)
P P P
I、II、aVF、V4、 V5、V6 , 直立 ; aVR 倒置。
频率 60 ~ 100 次/分。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异常心电图的基本波形
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的异常形态和时限。
异常心电图的常见类型和形成机制
如窦性心律失常、早搏、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异常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对异常心电图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心电图与其它检查方法的比较 :如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 等。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目录
• 心电图基础知识 • 心电图的解读 •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 心电图的干扰与伪影 • 心电图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 心电图的临床案例分析
01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的基本概念
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曲线,通过对心电图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心脏 的生理状态和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机的清洁与保养
机身清洁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机身,避免 使用含有酒精或化学溶剂的清洁
剂。
导线清洁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导线,避免使 用粗糙的布料或钢丝球等硬物清洁 。
键盘和鼠标清洁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键盘和鼠标, 避免水分进入内部。
心电图机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操作前阅读说明书
在使用心电图机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 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置、重新接地、排除电磁干扰源等。此外,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也可
有效去除心电图中的噪声和伪影。
05
心电图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心电图机的日常维护
每日开机检查
每日开机后,应检查心电 图机是否正常启动,各种 指示灯是否正常闪烁。
电源线检查
确保电源线连接良好,无 裸露或破损现象。
电缆线检查
检查各种电缆线是否连接 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现象 。
避免干扰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
心肌梗死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最终引起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可 能导致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心绞痛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引起胸痛或胸部不适。心绞痛通 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后 可缓解。
心脏肥大与心脏扩大
心脏肥大
心脏肌肉体积增大,通常由于心脏负荷过重或心脏疾病引起。心脏肥大可能导致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 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心电图的用途
总结词
心电图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于诊断心脏疾病、监测心脏功能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
详细描述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常用手段,同时也可 以用于监测心脏功能,如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 评估治疗效果,如监测心脏疾病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的效果。
03
心电图异常与疾病关联
心跳过速与心动过缓
心跳过速
心跳速度超过100次/分钟,可能由于运动、情绪激动或某些 疾病引起。心动过速可能引发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 能导致晕厥或猝死。
心动过缓
心跳速度低于60次/分钟,常见于运动员或健康人。但心动过 缓也可能由于心脏疾病引起,可能导致乏力、胸闷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或猝死。
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以及 心脏传导阻滞等异常波形。这些异常波形 可能提示心脏疾病或其他问题。
常见心电图波形识别
P波
正常P波形态两肢不对称 ,前半部斜度较平缓,而 后半部斜度较陡。时间不 超过0.11秒,电压不超过 0.25mV。
QRS波群
正常成年人一个标准导程 中QRS波群的时限为 0.06~0.10s,平均为 0.08s。V₁导联R/S≥1,V₅ 导联R/S≤1,R波自V₁至 V₅逐渐增高,而S波逐渐减 小。

《心电图教学》PPT课件

《心电图教学》PPT课件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变化
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等, 以及各波形的正常范围和意义。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下心 电图的正常变化。
正常心电图的节律和传导
解释心脏电信号的传导路径和正常的 心律。
异常心电图的解读
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介绍各种异常心电图的表现和特点,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
心电图的组成要素
总结词
心电图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等组成要素。
详细描述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过程,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过程,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化过程,U波代表心室的后电位。这些波形的形态、大小和时序反映了心脏的生 理和病理状态。
02
CATALOGUE
心电图的解读
正常心电图的解读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征
传导阻滞
心电图可以检测出传导阻 滞的波形,确定阻滞的部 位和程度,为治疗提供依 据。
心电图在运动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运动负荷试验
心电图可以监测运动时的心电变 化,评估心脏的负荷能力和功能
状态。
运动员心电监测
心电图可以监测运动员在训练和比 赛时的心电变化,评估心脏的适应 性和健康状况。
康复治疗
心电图可以监测康复治疗过程中患 者的心电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康 复进程。
心肌炎的心电图表现
总结词
心肌炎时,心电图可能出现心律失常、ST段和T波异常等表现。
详细描述
心肌炎是指心肌的炎症性病变,可引起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异常,心电图上可 能出现心律失常、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低平等表现。这些改变有助于心 肌炎的诊断和监测病情进展。
心脏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总结词
心脏肥大时,心电图可能出现R波增高、 ST段压低、T波倒置等表现。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可编辑课件
26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 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 • 提前的P波重叠于前面的T,且不下传,可无
QRS波 • 不完全性代尝间歇居多 •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可编辑课件
27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P波: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 时限:0.12~0.20s (3)PR段: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 时限:0.02~0.12s
可编辑课件
9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可编辑课件
10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2.QRS波群:为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波型:
13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正常Q-T间期及其最高限
R-R 间期度
心率
(s)
(次/min)
正常
正常 最高限度(s)
1.50
40.0
0.478
0.52
1.20
50.0
0.427
0.47
1.00
60.0
0.390
0.43
0.80
75.0
0.348
0.39
0.60
100.0
0.302
2.房性心动过速
可编辑课件
28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可编辑课件
29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 P波消失,代之规律的锯齿状F波,等电线消失 • F波频率250~350次/分 • 心室率规则与否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

心电图学教学PPT彩图完整

心电图学教学PPT彩图完整

心电图的波形与意义
P波
QRS波群
T波
代表左右心房的电活动, 异常时可能与心房肥大、
心房颤动等有关。
代表左右心室的电活动, 异常时可能与心室肥大、
心肌梗死等有关。
代表心室肌的复极化过 程,异常时可能与心肌 缺血、心肌梗死等有关。
QT间期
代表心室肌细胞从开始 兴奋到完全复极化的时 间,异常时可能与心律
正常心电图的参数范围
心率
60-100次/分钟。
QT间期
0.32-0.44秒。
QRS波群时限
不超过0.12秒。
P波时限
0.12-0.20秒。
PR间期
0.12-0.20秒。
正常心电图的解读技巧
观察波形是否规律
注意P波形态
分析QRS波群形态和时限
观察T波和U波形态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如果出现波形异常或心律不 齐,可能存在心脏疾病。
房颤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 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同时伴有心率 绝对不齐。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等。
异常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正常,而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宽大畸形的 QRS波群。
房颤与室颤的鉴别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而室颤的心电图表现为 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波。
异常心电图彩图展示
异常心电图概述
介绍异常心电图的分类、常见病因和临床意义。
常见异常心电图波形
展示各种异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如房颤、室性早搏等。
异常心电图病例分析
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异常心电图的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电图教学ppt课件

心电图教学ppt课件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监测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疾病的治疗效果,如心肌梗死 的再灌注治疗效果。
心电图在预防中的应用
1 2 3
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先兆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严重心律失常事件 的发生。
预防心肌缺血
对于有心肌缺血风险的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检 查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的迹象,采取措施预防 心肌缺血的发作。
讨论与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师生 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
利用PPT课件、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 示心电图的波形、特征和变化规律。
VS
互动式教学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 效果。
THANKS
谢谢
评估运动耐量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个体的运动耐量,为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和预防运动诱发的心脏事件 提供依据。
04
CHAPTER
心电图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正常心电图的解读
总结词
了解正常心电图的特点和解读方法
详细描述
介绍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周期、振幅等基本要素,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要素判断心 脏电生理功能是否正常。
案例二:异常心电图的解读
总结词
掌握异常心电图的识别和诊断
详细描述
介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以及如何根据心电图特征判断心脏疾病的类 型和严重程度。
案例三:复杂心电图的解读
总结词
提高复杂心电图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详细描述
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电图表现,如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等,介绍其特征、 鉴别方法和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Often accompanied by angina pectoris (chest pain)
Click here to play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alMedia Movie
13-78
Ischemic Heart Disease
• Detectable by changes in S-T segment of ECG •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is a heart attack
• In third-degree or complete AV node block no atrial activity passes to ventricles
– Ventricles driven slowly by bundle of His or Purkinjes
Fig 13.35
13-81
Arrhythmias Detected on ECG continued
• AV node block occur when node is damaged • First–degree AV node block is when conduction through AV node >
ST segment:
• Connects the QRS complex and T wave • Duration of 0.08-0.12 sec (80-120 msec
QT Interval
• Measured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 • Normal QT is usually about 0.40 sec • QT interval varies based on heart rate
ground) • Lead I records between right
im a g e fo r m a t arm & left arm
• Lead II: right arm & left leg
is n o t s u p p o r t e d • Lead III: left arm & left leg
• QRS complex: Ventricular depolarization • Larger than P wave because of greater muscle mass of ventricles • Normal duration = 0.08-0.12 seconds • Its duration, amplitude, and morphology are useful in diagnosing cardiac arrhythmias,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MI, electrolyte derangement, etc. • Q wave greater than 1/3 the height of the R wave, greater than 0.04 sec are abnormal and may represent MI
ST segment: • Connects the QRS complex and T wave • Duration of 0.08-0.12 sec (80-120 msec
T wave: • Represents repolarization or recovery of ventricles • Interval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apex of T is referred to as the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Fig. 13.24c
Fig. 13.24d
Elements of the ECG:
• P wave
• Depolarization of both atria; • Relationship between P and QRS helps distinguish various
cardiac arrhythmias • Shape and duration of P may indicate atrial enlargement
心电图学 PPT课件
Electrocardiogram (ECG/EKG)
• Is a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activity of heart conducted thru ions in body to surface
Fig 13.22a
13-60
ECG Graph Paper
QT Interval • Measured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 • Normal QT is usually about 0.40 sec • QT interval varies based on heart rate
Fig. 13.24b
tachycardia
Fig 13.35
13-80
Arrhythmias Detected on ECG continued
• In flutter contraction rates can be 200-300/min • In fibrillation contraction of myocardial cells is
uncoordinated & pumping ineffective
–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s life-threatening
• Electrical defibrillation resynchronizes heart by depolarizing all cells at same time
0.2 sec
– Causes long P-R interval
• Second-degree AV node block is when only 1 out of 2-4 atrial APs can pass to ventricles
– Causes P waves with no QR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 Is most commonly due to atherosclerosis in coronary arteries
• Ischemia occurs when blood supply to tissue is deficient
– Causes increased lactic acid from anaerobic metabolism
M acin to sh P IC T im ag e fo rm at
is n o t su p p o rted
Types of ECG Recordings
• Bipolar leads record voltage between electrodes placed on
M a c in t o s h P IC T wrists & legs (right leg is
• PR interval: from onset of P wave to onset of QRS • Normal duration = 0.12-2.0 sec (120-200 ms) (3-4 horizontal boxes) • Represents atria to ventricular conduction time (through His bundle) • Prolonged PR interval may indicate a 1st degree heart block
• T wave results from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Fig 13.24
13-63
Elements of the ECG:
• P wave: Depolarization of both atria; • Relationship between P and QRS helps distinguish various cardiac arrhythmias • Shape and duration of P may indicate atrial enlargement
– Diagnosed by high levels of creatine phosphate (CPK) &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Fig 13.34
13-79
Arrhythmias Detected on ECG
• Arrhythmias are abnormal heart rhythms • Heart rate <60/min is bradycardia; >100/min is
• Prolonged PR interval may indicate a 1st degree heart block
Fig. 13.24g
T wave:
• Represents repolarization or recovery of ventricles • Interval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apex of T is referred to as the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Βιβλιοθήκη • PR interval:
• From onset of P wave to onset of QRS
• Normal duration = 0.12-2.0 sec (120-200 ms) (3-4 horizontal box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