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大红袍历史传说
武夷山印象大红袍观后感

武夷山印象大红袍观后感一、大红袍的传说1.1 历史渊源大红袍,是一种名贵的岩茶,产自福建省武夷山。
传闻大红袍茶最早是由明代嘉靖年间的福建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培育而成。
据说当时,茶叶情况欠佳,患有重病的皇子因饮用了大红袍岩茶而奇迹般痊愈,于是这种茶叶便得到了“大红袍”的美称。
1.2 传承与发展自明代以来,大红袍茶一直是中国茶叶中的珍品,备受珍藏家的喜爱。
而武夷山作为大红袍茶的故乡,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钟灵毓秀的茶园,成为了大红袍茶的产地和发源地。
二、大红袍的风味特点2.1 外形特点大红袍的茶叶一般较为紧结,形似墨鱼须,色泽油润,铁红油亮,是一种十分美丽的茶叶。
2.2 香气特点大红袍茶的香气独特,有花香、果香、矿石香等多种香气交织而成。
每一口茶水入口,都能带给人不同的芬芳感受。
2.3 口感特点大红袍茶韵味独特,入口甘甜,回甘持久,汤色金黄,滋味醇厚。
喝上一口大红袍茶,仿佛整个身心都得到了疗愈。
三、大红袍的产地——武夷山3.1 地理环境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中国著名的名山大川之一。
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峦叠嶂,水草丰茂,气候湿润,是种植茶树的理想之地。
3.2 文化底蕴武夷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茶文化传统。
这里有许多茶园,种植着各种名贵的茶树品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著名。
3.3 茶园参观参观武夷山的茶园,可以亲眼目睹大红袍的种植和采摘过程。
在茶园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茶树的生机盎然,会让人心旷神怡。
四、大红袍的饮用方法4.1 泡茶准备取适量的大红袍茶叶,放入干燥的茶具中。
根据个人口味选择茶叶的用量,一般每100毫升使用3克左右的茶叶。
4.2 水温控制将沸水放入茶壶中,等待水温降至80℃左右。
过于滚烫的水温会破坏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4.3 冲泡时间将80℃的水冲入茶壶中,盖上盖子,静置片刻。
一般情况下,大红袍的冲泡时间为30秒至1分钟。
4.4 分享品味将泡好的大红袍茶斟入茶杯中,细细品味。
武夷山流传神话——“大红袍”

武夷山流传神话——“大红袍”问茶登武夷,解惑在天心。
“大红袍”是一个在武夷山流传非常广泛的神话。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岩茶的品种之一)有“老茶”之说。
所谓老茶,就是年代长久的干茶,说的是大红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在漫长历史中多次被战乱或大火损毁,又多次重建,某次重建中,师傅从弥勒佛的大肚子里发现了许多不知哪个年代遗留的大布袋,里面装着茶叶,喝起来有独特的韵味,由此人们知道把岩茶放起来就是“老茶”了。
老茶就是药。
武夷岩茶极品“大红袍”名称的由来,就是一泡老茶的故事。
说是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一个叫丁显的举子进京赶考,一路风餐露宿,到达武夷山时偶感风寒,天心寺僧人便泡了一大碗老茶让他喝下,第二天丁显居然痊愈。
丁显继续北上,行前留下话,承诺如果高中状元,一定回来报答。
结果可想而知,高中的丁显将皇上赏赐的红色披风盖在九龙窠那几棵茶树上,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1985年,有一个叫陈德华的茶人,繁育了几枝大红袍母树的茶苗,由这几枝茶苗不断无性繁育,大红袍才在武夷山大面积种植,我们百姓今天才可以喝到从前皇亲贵胄才喝到的稀世珍品。
茶作为“国饮”,是中国人特有的健康饮料。
饮茶最初是出家人的饮品,具有收敛、静心、寡欲、安神诸种效果,有助于打坐参禅。
中国茶历史上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
“茶”字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间”,这样构成的“茶”字本身,就充满了禅意。
你看,当煮沸的水高高地冲入盖杯里的时候,黝黑油亮的干茶刚被热水浸泡,便开始散发香气,若有徐徐微风,茶香会很快弥漫开来。
天心寺禅茶天心永乐禅寺建于唐朝德宗贞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根据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天心永乐禅寺座落在武夷山之中的天心峰,“犹天之枢极也,故名”。
从第一个山门一步一步朝九龙窠的深处走去,一路上随时有“石缝中”的茶树投入眼帘,大多是一两棵的茶树或者在石窝里,或者在岩峰上。
从近处去看茶树下面的土壤,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烂石”,才会明白为什么武夷岩茶有岩韵的说法。
大红袍的传说及茶文化发展史

大红袍的传说及茶文化发展史大红袍是中国传统名茶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红袍有着独特的传说和茶文化发展史,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介绍。
传说中,大红袍是一种起源于福建武夷山的岩茶。
相传明代时,有一位官员前往武夷山参加考试,在路上生病无法继续旅行。
附近的农民为他煮了一壶茶,他饮用后感到病情好转。
之后,这位官员在离开武夷山之前提到自己得救的茶是多么好喝,于是几名农民为了表示感激,一起前往山上取茶叶给他。
然而,当他们返回山脚时,发现大红袍茶树已经倒地了。
于是他们在茶树旁悲痛地哭泣,直到他们离开时还未停止。
第二天这些茶树挺了起来,重新站立在山上。
大红袍的名字中的“大”字,就是因为这些树站立如人,不再倒地使得茶树与人同在。
通过这个传说,大红袍茶与英勇坚韧的精神紧密相连。
茶叶后来成为朝廷的贡品,它的独特口感和香气让它成为王公贵族的喜爱。
大红袍的产量十分有限,加之制茶工艺复杂,它成为了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大红袍茶也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唐朝时期,大红袍茶树首次被移栽到武夷山以外的地方。
在宋朝时,大红袍由长沙永州传入,从此成为南方著名的贡品茶。
明代时,大红袍由福建武夷山传到江苏苏州一带,开始在江南地区流行。
近代,大红袍的传播进一步扩大。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大红袍开始出口到国外,成为了中国茶叶出口的重要品种之一、此外,在中国国内,大红袍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大红袍成为了茶艺表演的重要角色。
茶艺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形式之一,通过制茶、冲茶、倒茶等环节,展示茶叶的品质和制作过程,并传达茶文化的哲理。
大红袍的独特风味和高雅品质使得它成为茶艺表演中重要的茶品。
大红袍的来历故事

大红袍的来历故事大红袍是中国最著名的名茶之一,其来历故事源远流长,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省武夷山的一位贫苦农夫因病缠身,生活陷入困境。
一天,他梦见一位仙人告诉他在武夷山岩壁上有一棵茶树,摘下它的叶子泡水喝,可以治病。
贫苦农夫按照梦中仙人的指示,找到了那棵茶树,并果然奇迹般地治好了自己的病痛。
后来,这位贫苦农夫成了一位富有的茶农,他对这棵茶树格外珍视,每天亲自照料,细心呵护。
由于他的精心照料,这棵茶树长得枝繁叶茂,茶叶也变得香气四溢。
有一天,明神宗下江南巡游,品尝了这位茶农泡制的茶叶后大为赞赏,他赐予这位茶农一袭大红袍以示褒奖,从此这位茶农的茶叶就得到了“大红袍”的美誉。
大红袍茶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成为了宫廷贡品。
大红袍的名声也渐渐传遍了整个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名茶。
在清朝时期,大红袍被列为贡品,备受珍视。
而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红袍茶树被砍伐殆尽,只剩下几株幸存下来。
直到1980年代,政府才在武夷山重新发现了几株野生的大红袍茶树,这才得以保留下来。
今天,大红袍茶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传承和珍贵价值使之成为了中国茶叶中的“国宝”。
大红袍茶树也被誉为“茶中之王”,其茶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备受茶客们的喜爱。
每年,都有无数的茶客前来武夷山朝拜大红袍茶树,品尝其香醇的茶汤,感受其传奇的来历故事。
大红袍的来历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的故事,更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
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中华茶道的精髓。
大红袍茶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茶的馨香与文化的韵味,也让我们对这段历史传奇充满了敬畏与敬重。
愿大红袍茶的传奇故事永远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味到这份来自历史的馈赠。
大红袍之古代传说

大红袍之古代传说大红袍属乌龙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是乌龙茶中的极品,也称“茶中之圣”。
它生长于武夷山岩石夹缝之中,系野生茶树,品质极好,含有桂花香。
大红袍冲至九巡仍不脱原茶真味,而其他名茶冲至七巡已味道极淡。
从古至今,大红袍传说的版本有许多种,不通版本的民间传说更令它增色不少。
【圣水润仙树王臣皆受恩】话说玉皇命铁板怪把玉女点成石头后,王母心中甚是思念,玉女生日那天,王母思念心切,她私用灵霄殿上的圣水想点化玉女的石身,谁知玉女不领情,玉女为了忠贞的爱情,宁可为石与治水的大王生生世世永相守。
只见玉女挥起长袖将圣水挡飞,圣水便化着一道红光恰巧朝天心寺方向飞去,天心寺的和尚见此景观尾随追了去,追到红光落处,只见岩壁上两株野山茶耀耀照人,玉露闪闪,和尚看得离奇,天空并未下雨,哪来满树玉露?于是连连喊奇。
和尚回得天心寺述于方丈,方丈说此应为祥物,并命和尚采之为病入膏肓的举子入药,方丈曰,若举子果然好之,乃为祥物,若举子无异样,乃为平常物。
举子服下山茶后,果然幽幽转来,面色回阳,身轻体舒。
方丈曰,尔得仙茶起死回生,此去必然高中也。
举子果然中得状元。
举子高中了状元,心生感恩之情,便扑通一声跪地朝武夷山方向磕拜,且把赶考途中病倒,在天心寺获仙茶救得一命还来等过程和盘托出。
举子的故事立刻传到了皇帝的耳里,皇帝十分的好奇并立刻召见状元进殿,命状元细细陈述过程,状元细细地从和尚追红光,红光落于岩壁上的山茶,而后和尚采仙茶救他死里逃生的事一一叙述,皇帝本是个随性人,他听得性起,命公公笔墨伺候,只见皇帝提笔在状元郎的披袍背上提诗一首:疾染天心寺,幽幽命旦息。
天降神茶丹,马上状元郎。
皇帝提完诗后抬头向众朝臣征寻诗题,朝臣们踊跃献题,但均不入皇帝心意,正当皇帝凝思时,一股微风将状元的红袍飘飘吹起,皇帝见红袍飘飘扬起突然灵性一动挥笔写道“大红袍”三个大字,此题一出,全朝喝彩。
状元郎又“扑通”一声跪地请求皇上恩准他将此袍献于山茶,以报救命之恩,皇上恩准。
大红袍的来历故事

大红袍的来历故事大红袍,又称大红袍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福建武夷山。
它的来历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据说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名叫陆羽的茶农,他在武夷山发现了一株茶树,这棵茶树长势旺盛,叶子肥厚,色泽鲜红,品味鲜美。
陆羽对这棵茶树情有独钟,于是他每天都会亲自照料这棵茶树,精心呵护。
经过数年的精心栽培,这棵茶树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茶叶也变得更加鲜美。
有一年,明朝皇帝听说了陆羽种植的这棵茶树和制作的茶叶,便下令将陆羽召到宫中,赐予他“大红袍”的称号,并赐给他一件大红袍作为奖赏。
从此,这种茶叶也被人们称为“大红袍茶”。
大红袍茶的来历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的故事,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红袍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成为了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备受人们喜爱。
大红袍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采摘、萎凋、揉捻、炒青、杀青、干燥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
而且,大红袍茶的生长环境也非常特殊,武夷山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酸性红壤,为大红袍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红袍茶的品质优异,不仅因为其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更因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大红袍茶源远流长,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一杯大红袍茶,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如今,大红袍茶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一张名片,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茶界的青睐。
它的来历故事,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敬意和向往,它的口感和香气,让人们为之倾倒。
大红袍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使者。
大红袍茶的来历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这种传统的名茶。
愿大红袍茶的美好传承下去,愿中国茶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
中国茶道大红袍

中国茶道大红袍茶道,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所热爱和传承。
而中国茶道中最有名的一种茶叶品种便是大红袍。
大红袍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成为茶道中的瑰宝,被誉为“茶中之王”。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茶道中的大红袍茶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大红袍的起源与传说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产区的一种名优白毫乌龙茶。
相传,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官员得知福建武夷山茶区的毛峰茶叶很好,决定亲自前往品尝。
然而,他的父亲却突然生病,官员只好取消行程,守在家中照顾父亲。
可是,茶军才到了家门口,离官员家十余里的大红袍山顶突然倒塌,压在茶军上。
这样的突发事件并没有让人们灰心,反而鼓励着他们,茶军们慢慢移动,最终他们把茶叶从山上掏出来,依然是完好无损。
这件事几乎成了整个地区有名的茶事.乌龙茶事件很受欢迎.后来的人取名和大红袍有关,袍是军人的代称,这一系列几乎都有相关联展示。
大家也会发现,当地茶事多是曾经红袍英雄的兄弟姐妹。
这些故事或神话,并非核心原因,而是一种可供大家发展品茶博客谈是非问题也是茶事受欢迎的最大关键点。
二、大红袍的制作过程大红袍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历采摘、鲜叶萎凋、摊凉、揉捻、初焙、复炒、后焙等多道工序。
首先,采摘者在清晨选择天气晴好的日子采摘,一般以一个嫩叶和两个嫩叶带芽的标准作为摘取茶叶的基准。
之后,鲜叶需要进行萎凋,萎凋时间会根据气候条件和茶叶品种而有所差异。
接下来,将鲜叶摊凉,使其逐渐脱水,并在此过程中反复揉捻,以促使茶叶更好地释放出香气和味道。
之后,茶叶需要进行初焙、复炒、后焙等环节,以保证茶叶的熟化和干燥。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掌握和耐心的等待,才能制成色泽红艳、香气浓郁的大红袍茶。
三、大红袍的独特魅力1. 香气:大红袍茶具有独特的香气,散发着淡雅的花香和果香。
深入品茗之后,还能闻到草木和柚子的香气。
2. 口感:大红袍茶汤黄橙明亮,入口后回甘甜爽,带有蜜香般的味道。
舌尖细绵中又带有轻微的焦糊和烟熏味,使人由内而外感到愉悦。
大红袍的来历故事

大红袍的来历故事大红袍,是中国最著名的岩茶之一,产于福建武夷山。
它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品质而备受推崇,更因其传奇的来历而闻名于世。
大红袍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贫苦的书生到武夷山求学。
在山上,他遇到了三位身着红袍的老者,这三位老者正是武夷山的岩茶之神。
老者们看到书生饥寒交迫,便慷慨地赠送了他几株茶树,告诉他这是武夷岩茶的珍贵品种,可以帮助他摆脱贫困。
书生带着这几株茶树回到家乡种植,并精心照料。
几年后,这几株茶树长成了参天大树,每年春天都开满了鲜艳的茶花。
而且,这些茶树所产的茶叶制成的茶汤,清香扑鼻,回味无穷,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因此,这几株茶树被誉为“大红袍”,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传奇。
后来,大红袍的名声渐渐传播开来,引起了一个名叫赵欣的官员的注意。
赵欣是当时的福建巡抚,他对大红袍赞不绝口,觉得这种茶实在太珍贵了,于是便下令将大红袍茶树移植到自己的园林里。
然而,在移植的过程中,大红袍茶树却意外地枯萎了。
赵欣悔恨不已,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便又下令将大红袍茶树移植到武夷山的核心地带,希望能够重新让它生根发芽。
经过精心的照料,大红袍茶树终于重新长成了参天大树,每年春天,那些鲜艳的茶花依然绽放。
而且,大红袍茶树所产的茶叶,依然保持着当初的香醇和回味。
赵欣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于是便下令将大红袍茶树的茶叶作为贡品献给皇帝。
皇帝得到大红袍茶叶后,品尝之后也是赞不绝口,觉得这种茶实在太珍贵了。
于是,他便赐予大红袍茶树一个尊贵的称号——“武夷大红袍”,并且下令将其列为贡品,只有皇室才能享用。
从此,大红袍茶便成为了贵族和皇室的专享茶,被誉为“茶中之王”。
如今,大红袍茶已经成为了中国名茶中的一朵璀璨的明珠,其独特的品质和传奇的来历,让人们对它爱不释手。
每一杯大红袍茶都承载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让人们对它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大红袍茶的来历故事,也成为了中华茶文化中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大红袍历史传说
武夷山大红袍
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老方丈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
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
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
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
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
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
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
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
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
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
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
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大红袍母树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
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广为流传。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
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
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驻军看守,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重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当地市人民政府。
大红袍的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岩韵”特显,香气馥郁,回味甘爽,与其它名丛对照冲至九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