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导学稿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袁珂的生平简介。
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默读、圈划、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
3.探求未知领域——追寻人类起源,热爱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难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猜图导入,多媒体出示我国上古神话的相关插图,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女娲造人”,不出示标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或所听过的神话,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插图补上正确的标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后一幅图所示的神话《女娲造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作者简介袁珂先生(1916.7.12—2001.7.14),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
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
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3.背景链接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他们把自然力神化、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
《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女娲造人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女娲”是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造人”是指女娲把黄泥捏成人,这是本文的中心事件。
文章的标题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2.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工作,在古代神话资料的搜集、考证、注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
3.写作背景课文是根据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4.知识链接神话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远古人民根据自身形象、当时的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以及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女娲(wā) 澄澈(cè) 气概(gài)幽光(yōu) 绵延(mián)(pi)开辟(jiǎ)假装辟假(bi)复辟(jià)假日(chuàng)创造(shěng)省事创省(chuāng)创伤(xǐng)反省2.字形辨识榛(zhēn)莽莽榛榛掺(chān)掺和臻(zhēn)日臻完善滲(shèn)渗透揉(róu)揉搓糅(róu)杂糅蹂(róu)蹂躏3.词语释义荒凉:人烟少;冷清。
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
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气蓬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澄澈:清澈透明。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第23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自读导学案课题女娲造人单元六学科语文年级七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有小说、童话、神话和寓言等,都富有想象力。
所以要引导学生调动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快速默读去学习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奇思妙想,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
本课是一篇神话自读课文。
学习目标1. 默读全文,充分积累,整体感知。
2. 默读全文,品味描写,理解形象。
3. 默读全文,把握主旨。
重点训练默读,充分积累,整体感知。
难点品味描写,理解形象,把握主旨。
导学过程导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学生准备好导学案和课本,准备按步自学。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本单元其他文章,收获如何呢?今天我们就用《女娲造人》来检验一下吧。
引导学生去自学。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阶段【20分钟】1.默读全文,扫除字音障碍,积累字词。
要求用时3分钟。
提醒:默读时,遇到生字词先标注出来,读完后一并解决。
2.检验一下你积累字词任务的掌握程度,完成下面注音或写字。
限时3分钟。
()()()娲.莽莽榛榛..澄澈..()()()()掺和.揉.蓬勃..气概.()()泥潭.绵.延3.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女娲显示出人的特性的句子,并在书上句子附近做简要的赏析批注。
要巡察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行为,使其固化为习惯。
按默读训练要领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圈点勾画要认真规范。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时,有序发言,求同存异,及时总结。
点拨:1.积累字词(wā)(zhēn)(chéngchè)娲.莽莽榛榛..澄澈..(huǒ)(róu)(péngbó)(gài)掺和.揉.蓬勃..气概.(tán)(mián)泥潭.绵.延2.圈点勾画出女娲显示出人的特性的句子。
示例:❶……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默读、想象、品味语言的状态。
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先自主再合求用时5分钟。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二十一课 《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神话的产生,识记重点生字词;(二)、通过对比阅读,了解神话想象的写作特点;(三)、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一、预习自学(一)、神话的产生神话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为基础,并且借助和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二)、生字词的识记1、给下面的字注音女娲.澄澈..幽.光莽.莽榛.榛绵延.掘.起枯藤...生气蓬勃2、解释下列词语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三)、预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注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讲述。
(默读要求不发出声音、不指读、不回读、不逐字逐句地读)二、合作互学(一)、品读《风俗通》的两则短文,比较袁珂的《女娲造人》,完成以下问题。
俗话天地开辟,未有民,女娲抟(tuán)黄土做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gēng)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媒人,因置婚姻。
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所以富贵的人,是黄土做的;贫贱的人,是用粗绳子拉出来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二)、讨论探究1、女娲为什么能造人,是怎样造的?这显示了她怎样的特征?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造人之后有怎样的反映?这显示了她怎样的特征?3、文中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处处洋溢着生命诞生的喜悦感,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丰富的蕴意?4、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
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参考: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三、提升检学1、请根据对《女娲造人》的分析,放飞想象的翅膀,发挥想象,对夸父逐日的动机、经过结果做另一种推测(任选一个),说给大家听。
《女 娲造人》 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和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复述女娲造人的过程。
3、体会神话中想象的魅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4、感受女娲的形象,体会她身上所体现的人类母亲的慈爱和伟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神话的特点,理解女娲造人的情节。
(2)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2、难点体会神话中想象的奇妙,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知识链接1、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探索。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这些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掺和()揉团()泥潭()2、解释下列词语。
神通广大:灵机一动:眉开眼笑:3、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3、女娲造人过程中,她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4、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形象的语句,分析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六、深入研读1、文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把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繁衍后代等。
请找出你认为最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并说说它的神奇之处。
2、对比阅读《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说说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体会作者的想象力。
七、拓展延伸1、发挥想象,假如你是女娲,你会用什么方法造人?2、除了女娲造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八、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女娲造人》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21*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重点)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难点)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素养)学法指导:1.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
同时,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2.通过复述故事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旁批。
2.再读课文,比较在原文《风俗通》基础上,本文丰富和扩充了哪些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2)女娲用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人?(3)当人被造出来之后,女娲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4)“女娲造人”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哪一自然现象的解释?3.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三、预习检测1.填空。
(1)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是(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答案:(1)神话想像幻想(2)《神话故事新编》袁珂神话女娲造人2.字词积累。
(1)写字或注音。
女娲.()泥潭.()蹲.()掘.()起掺.()和莽.()莽榛.()榛生气蓬勃..() Chéng chè() yōu()光绵yán()枯téng()(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草木丛生的样子。
《女娲造人》说课稿

《女娲造人》说课稿一、选题依据“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传奇故事,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富有神秘色彩,深刻地表达了古人对人类起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神话传说的魅力,引导他们思考人类的起源和生命的尊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2)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特点及其影响;(3)掌握一些古代神话的词汇与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阅读、理解故事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2)培养学生对生命尊严与人类起源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先通过谈论“雷峰塔”的传说,调动起学生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然后引出“《女娲造人》”这一故事。
2. 教学(30分钟):(1)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简单地了解女娲为人类创造生命的过程,着重表达女娲对人类的爱护和关怀。
(2)通过阅读《女娲造人》的文本,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
(3)展示一些描绘古代神话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神话中的美丽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4)教授一些古代神话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与表达方式。
3. 操练与巩固(15分钟):(1)小组讨论:分成小组,共同解读神话故事中的意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转述。
(2)组织学生开展“续编神话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以小组为单位续写《女娲造人》的故事,展示出不同的创造力。
4. 输出与评价(10分钟):(1)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续编故事,互相评价,并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2)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和生命的尊严,并展示相关名言警句。
四、板书设计《女娲造人》1. 神话故事内容:女娲创造人类2. 古代神话的特点与影响:幻想、想象力、文化传承3. 神话故事的词汇与表达方式4. 人类起源与生命尊严五、教学反思通过讲述和传达《女娲造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神话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对于人类起源和生命尊严的思考。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女娲造人》导学案《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相关知识,感受神话的魅力,体会联想和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女娲的形象。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学习重点〗1.体会联想和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女娲的形象。
〖学习难点〗体会联想和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盘古开天、夸父追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编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3.文体知识神话是由远古人民天真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学。
它以幻想的形式,借助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表现远古人民与大自然的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人们以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三、预习设计1.给加点的字注音开辟( ) 女娲( ) 莽莽榛榛( ) 澄澈( )( ) 掺和( )揉团( ) 掘起( )2.解释下列的词语⑴神通广大:⑵莽莽榛榛:⑶生气蓬勃:⑷兴高采烈:⑸眉开眼笑:⑹疲倦不堪:⑺一般无二:⑻绵延:3.阅读课文,复述故事四、探究课文1.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导学稿
诸城繁华中学王波
【学习目标】
1、体悟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2、学会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3、激起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自主学习】
1、你知道还有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吗?
2、请同学们复述故事情节,并自主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内解决。
问题:文章处处洋溢着喜悦感,你认为“喜”在何处?
【合作探究】
问题:
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你认为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
2、神话有哪些特点?
【拓展迁移】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那么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是什么呢?
【当堂达标】
一、基础题(相信自己一定是最棒的!)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女娲()莽莽榛榛()()掺和()澄澈()
二、创新题(你肯定有超乎寻常的思维!)
现在请你大胆想象,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作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
【主题阅读】
伊甸园的传说
造人,是上帝最后的也是最神圣的一项工作。
最初的时候,天上尚未降下雨水,地上却有雾气蒸腾,滋生植物,滋润大地。
上帝便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
上帝给他起名叫亚当。
但那时的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
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
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
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
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
河水分成四道环绕伊甸:第一条河叫比逊,环绕哈胖拉全地;第二条河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地;第三条河叫希底结,从亚述旁边流过;第四条河就是伯拉河。
作为上帝的恩赐,天不下雨而五谷丰登。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让他们修葺并看守这个乐园。
上帝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死。
"
亚当和夏娃赤裸着绝美的形体,品尝着甘美的果实。
他们或款款散步,或悠然躺卧,信口给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取名:地上的走兽、天空的飞鸟、园中的嘉树;田野的鲜花。
他们就这样在伊甸乐园中幸福地生活着,履行着上帝分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