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引言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对待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管理和处理方式。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涵盖了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因此民族政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统一性、包容性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统一性的民族政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性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政策目标。
封建王朝通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力图统一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体。
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央集权封建王朝通过设立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力度。
例如,在汉朝时期,设立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多个郡县,并派遣汉人官员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推动了汉化进程,促使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文化。
军事征服为了实现统一性目标,封建王朝经常采取军事手段征服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例如,秦朝时期的统一战争,将大量少数民族纳入中国版图。
此后,这些地区逐渐接受中央政权的统治,逐步融入汉文化。
一统法律封建王朝实行一种普遍适用的法律制度,使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都受到相同的法律约束。
这种法律制度为统一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包容性的民族政策尽管追求统一性是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重要目标,但包容性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中国古代政权尊重不同民族群体的差异,并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他们的权益。
以下是几个体现包容性的方面:民族自治中国古代政权在边疆地区设立了少数民族自治州或郡县,赋予当地少数民族一定程度上自治权力。
这种做法旨在让当地少数民族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并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优待政策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古代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包括减免税收、赋予特权和提供教育机会等。
这些措施旨在使少数民族感受到中央政权的关怀和尊重,增强他们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
文化保护中国古代政权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并鼓励其发展独特的文化。
例如,在明朝时期,对蒙古族进行了宗教保护,鼓励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发展。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_龚荫[J]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与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与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就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就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就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就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就是“北击匈奴”与“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与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就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古代民族政策研究

中国的古代民族政策研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多元的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因此,中国历代政府也一直在探索和实施民族政策,以维护国家稳定和各族人民的利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中国的古代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实施方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当时各个部落之间的交往和融合就已经很频繁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民族政策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尤其是汉朝以后,中国的中央政府开始逐步形成,成为维护全国安定和各族人民权益的重要力量。
到了唐朝和元朝时期,中国的民族政策达到了巅峰,呈现出了高度开放和宽容的特点。
二、实施方式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种族融合中国古代政府非常注重促进各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这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通过通婚、封赏、建立宗亲关系等方式,创造有利于各族融合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唐朝时期就设立了宗人府,专门负责管理宗亲之间的婚姻,这有助于加强各族之间的联系,提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2、自我自治古代中国政府探索出了一种比较开放的自治政策,即允许少数民族自行制定管理办法,管理和维护自己的事务。
这种政策能够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和文化传承,促进各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促进。
3、偏重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政府非常注重维护各民族的文化与传统。
他们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视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手段加强文化传承和弘扬。
例如,唐朝时期就设立了各种专门的学院和府,聚集各族文化名家,传承和弘扬各族优秀的文化。
三、影响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这种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交往,促进了相互借鉴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中国全面进步和发展。
同时,这种以和为贵的政策,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独特特点。
汉唐民族政策相同点

汉唐民族政策相同点
汉朝和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包括:
兼容并蓄:汉唐两代皇帝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民族政策,让少数民族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生活,并保留各自的文化和习俗。
整合少数民族:汉唐两代皇帝都采取了整合少数民族的政策,将少数民族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使他们成为中央政权的一部分。
税收征收:汉唐两代皇帝都对少数民族征收税收,以维持中央政权的经济稳定。
使用少数民族人才:汉唐两代皇帝都采取了使用少数民族人才的政策,将少数民族人才用于中央政权的管理和军队组建中。
建立部队:汉唐两代皇帝都建立了部队,用于维持治安和抵御外敌入侵。
建立边疆治理机构:汉唐两代皇帝都建立了边疆治理机构,用于维持边疆秩序,管理少数民族。
总之,汉唐两代皇帝的民族政策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是以维护中央政权稳定和统一为目标,采取了整合少数民族、征收税收、使用少数民族人才、建立部队和边疆治理机构等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这种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少数民族反抗、经济负担、文化压抑等。
在这个方面,两个朝代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汉朝采取更为强硬的方式镇压少数民族,而唐朝采取更为宽容的方式,在某些地区实行自治。
不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政策都是为了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和统一而采取的。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做法和措施。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汉朝的招贤纳士政策
汉朝时在对待各民族上采取了招贤纳士的政策,接纳各民族精英,加以重用和培养来维护统一和稳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武帝的“宽政令”,大力开展“天下纳士计”,广泛征集各族各地的优秀人才,例如南越的赵佗、西域的张骞等。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郡国、都护府等行政机构,协助统一治理各民族地区,增强了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二、唐朝的分封制度
唐朝统治者采取的是分封制度,把各民族领袖分封为王侯,给予他们某种程度上的地位和权力,以此来巩固王朝的统治。
例如,唐太宗在对待中亚各族时,朝廷封授他们官职和土地,让他们出任官吏和领地的领主,同时通过文化的交流和流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盟和友好关系。
三、元朝的扶掖少数民族政策
元朝治下,由于统治者是蒙古族人,出于维护族群团结和防范民族冲突的目的,采取了扶掖少数民族的政策。
元朝皇帝定期召集各民族的显贵来都城做客,进行文化交流和教育,同时元朝还制定了许多面向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例如免除农业税收、派遣官员辅助当地治理、在政治和文化上向他们提供支持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和睦,为元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是由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基于实际情况和繁荣稳定的需要,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一直面临着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复杂问题。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民族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而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对中国整体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往往通过统一的文化、宗教以及政治体系来管理多民族地区。
这种方式对于确保统一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常常忽视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在周朝、秦朝以及汉朝时期,中央政权努力推广中华文化,将汉族文化视为标准,压制或边缘化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从而导致了一些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二、元朝至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朝至清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区域的改变,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元朝时期,蒙古族政权采取了宽容包容的政策,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但也并非没有冲突。
明朝时期,汉族政权重新上台,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保守,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自治权。
清朝时期,满洲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包括割据地区、移民入乡、改土归流等措施,这些政策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关系紧张和冲突。
三、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经历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面对外国列强侵略和领土割让,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权益保护。
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强调“五族共和”的理念,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和自治,推动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因素,民国时期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迎来了新的起点。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王朝,辽代契丹人以“转徙随时,车马为家”为生活理念,生活与政治、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在转徙过程中,辽代逐渐形成了行在(捺钵)政治,最终构成了为后人啧啧称道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四时捺钵”制度。
所谓“四时捺钵”,就是中央政府和皇城在一年四季中迁徙流动的制度。
它分为春水、秋山、坐夏和坐冬,即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方,皇室和政府机构在禁卫军的前呼后拥下,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浩浩荡荡分赴鸭子河、黑山、伏虎林、广平淀地区进行围猎、讲武、巡游。
在鸭子河,皇帝带领群臣凿冰捕鱼、猎获野味。
不管是首捕之鱼还是其他首获猎物,理所当然地要献给皇帝。
皇帝对首获者予以奖赏,并赐赠美酒。
捕得开江第一鱼要举行特别仪式,皇帝和群臣们要在一起享用“头鱼宴”。
在黑山,皇帝要拜陵、游猎、赐赏,一边缅怀先祖的庇荫,一边奖赏建功立业的大臣,一边享受夏季牧场的凉爽。
在伏虎林,皇帝要举行大型狩猎活动,目标往往是膘肥体壮的鹿和兔,偶尔射虎。
秋猎时,众侍埋伏湖滨至午夜,待花鹿觅水,号角拟鹿鸣而响,鹿群诱至,乱箭射之。
在冬天的广平淀,皇帝要与群臣们围炉长谈,议论国家大事,接见各国使臣,兼而游猎、讲武、练兵,养精蓄锐,待势而发。
整个捺钵过程,既操练兵马,严阵以待,又商讨国事,议论外交,还借以游乐休闲,增添生活情趣。
捺钵之处,皇帝就地号令天下,这里就是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但同时又与皇都保持紧密联系和高度协调。
这种“中心流变、号令统一”的政治模式,既符合契丹民族的军政结合、军民统一的政权特色,又体现了亦官亦民、亦政亦经的行政特点,对后代其他政权影响很大。
今天重温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度,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契丹人的“三才观”,即尊天敬地,崇尚自然,做到天地人三才合一。
《辽史·营卫制》中说:“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
王者因三才而节制之。
”契丹人在转徙流动中实现了有节制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并且因地、因时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
这种制度不仅传播、弘扬了契丹民族文化,也吸纳了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有机融合和有效竞争。
辽代是由我国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利用旧的部落选举仪式从摇辇氏中夺取政权,统一了契丹各部,成为了契丹族的首领,公元916年,自立为皇帝,在今赤峰市林东镇建立皇都。
辽王朝建立后,太祖耶律阿保机致力于各部的统一和疆土的扩大,晚年其疆土已东至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
公元926年,阿保机死后第二年次子耶律德光继位。
公元936年,借后唐太原守卫石敬瑭叛乱,率军南下消灭了后唐。
接受燕云十六州割让,使辽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半。
成为统一北方的强大封建王朝。
辽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因此他所统治的民族,除了有“耕稼为食,城郭以居”的汉人和渤海人以外,又有“渔猎为食,车马为家”从事渔猎为主的契丹、蒙古、女真等各族人民。
以游牧为主的人民生活在北部,汉人和渤海人则生活在南部。
这时南北地区民族的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文化背景各异,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不同。
各族人民所固有的经济生活方式对于契丹社会的进步不能不发生很大影响。
为了巩固统治,适应这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阿保机掌权后,首先着重于治理以契丹人为主的游牧民族。
他在征讨河东地区及女真族时,将其所俘分散在水草丰盛之地,北方地区逐步发展为以畜牧业为主。
阿保机把从燕蓟所俘的汉人分别安置在潢水以北适于农垦的地方。
仍然采取中原汉人的统治方法,并使用原来州县的名称。
取得扶余之后,把其安置在定霸县于汉人杂居,分地耕种。
任用汉人为正事令和中书令并设汉人司。
史载“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屋邑,如幽州制度”。
由于农业区的不断扩大,使农业和畜牧业相互调节,相得益彰,使辽的许多地方成为“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人稠沃野。
这些制度在辽王朝的全境推出,既保护了原有的契丹生产生活方式的正常进行和发展,又延续和发展了汉人先进的生产方式,有效的巩固了辽代的经济秩序。
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割入,境内汉族的不断涌入,必须强化对汉人的统治。
这就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来巩固和发展辽所取得的政权。
耶律德光不得不用调整政府机构和改变政府职能的方针政策,来加强对其的统治。
正如《辽史》“百官志”所说:太宗既得燕云十六州,乃采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官等官职。
于是开始分为“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所谓的“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即:统治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的,主要用契丹贵族,办事处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称为“北面官”,掌管宫、帐、部族、属部、兵机、武铨、群牧之政,掌管一切军事大权,是辽王朝的最高权利机关。
统治汉人、渤海人则杂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办事处设在皇帝牙帐之南,称为“南面官”,南面官掌管汉人州县、租税、军马、文铨、丁赋之事。
这就是《辽史》所谓的“因俗而治”的“一国两制”政策。
辽代基本政策规定政权以契丹皇族、贵族为核心,由汉人、渤海人中的上层、地主等组成。
实际上是分中央和地方两级。
在南面官中仍然沿用唐朝制度,采用州县制,分节度、观察、团练、防御、刺史五级。
设立史台、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等,管理汉人的一切事务。
北面官设立契丹北南枢密院,北南宰相府等。
管理契丹各部族的主要事务,对契丹各部的统治主要采用部族制,并在各部推行斡鲁朵上的土地、人口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维持原有的部族制度不变,使各部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
在其法律建设中,制定了“制契丹及诸夷之法”,规定“汉人则断以律令”,以汉法治汉人,犯同样的罪,所受的处罚是不同的。
阿保机效仿唐朝的做法,命“置钟院”作击鼓“以达民冤”。
辽王朝实施的分法而治的原则不仅缓和了契丹内部的矛盾,而且对于稳定辽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辽王朝政策的不断深入,使汉人在辽的政治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位置。
据《辽史》所载三十余处节镇州节度使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为汉人。
其中上京、东京多契丹族官员,中京多汉族,南京、西京地区汉族和契丹族同时任用。
据《辽史》“百官志”云: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各乱之,其兴也勃也。
与“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的官职配置相同,是契丹族这一政策的具体反映。
辽代在其发展史中,之所以能够出现“百年盛世”的繁荣局面,是和其依据“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的原则分不开的,这种制度在很大范围内符合了各民族的利益,对于稳定辽王朝的统治,缓解民族矛盾,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澶渊之盟,指北宋与契丹(辽朝)之间订立的和约。
在澶渊之盟之后,辽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宋朝上缴岁币的要求史称“重熙增币”。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
由于辽军已直扑黄河沿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与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动。
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督战。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
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宋真宗所拒。
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
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
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
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
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
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帝还行宫,得知寇准竟然与知制诰杨亿在北城城楼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镇定。
帝喜曰:“准如是,吾复何忧!”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与萧太后谈判。
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
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盟约缔结后,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主要是三点一、民族之间的矛盾当时辽与金都是多民族的国家,而统治阶级所在的民族地位显然要比其他民族要高得多,享受特权。
而被统治阶级是处于被压迫地位的。
金灭辽是要报仇,元灭金也是报仇。
到后来的满洲人反明最初的理由也是仇恨。
二、统治阶级的腐败这个就不用说了,任何一个朝代灭亡必不可少的原因。
三、当游牧民族被农耕文化同化之后,已经缺乏原有的彪悍与勇猛。
游牧民族天生都是打仗的料,可在占领了汉人的领土之后,都纷纷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技术,显然种地要比打猎和放牧的日子要好过多了。
以至天生的禀赋都丧失了,被处于还是游牧,天天在马背上过日子,全民皆兵的后来者打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1066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辽共同抗金,后被辽灭。
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耶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
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斯翰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辽国地图(6张)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元朝前身)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