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晚期瓷器特征对照表
大清十朝瓷器特征与落款

大清十朝瓷器特征与落款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使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在中国的瓷都地位,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理所当然的是景德镇的官窑器,而民窑器则为丰富多彩。
按照清朝入关后建立大清王朝起算,清代共有帝皇十个,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顺冶经历18年瓷器不被重视清世祖福临 - 顺治【1643 - 1661年 18年】由于明末战乱,顺治官窑处于衰败期,直到顺治八年,统治者才有精力和能力恢复生产御用瓷器,以致传世的顺治御窑瓷器极少见,精致之作很少见。
顺治瓷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人们重视与认识,历史上文献记载也不多,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祯青花瓷归为顺治青花,或者将顺治青花瓷中质地细腻、青花发色翠蓝的“上品器”归为康熙时期。
这一时期瓷器品种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黄釉等……其中数量较多的是青花瓷。
顺治时期的瓷器,不仅在造型上体现出明末清初过渡时期的特征,在装饰图案上也反映出这种过渡、转折时期的特点,用笔粗犷豪放,洒脱自然,秀美工丽,绘画中多用勾廓露白、疏简相宜等艺术表现手法,使人有清新之感。
瓷器釉面多为青白色,白中闪青,呈鸭蛋壳色,釉层较薄,光泽度较差,大部分器物口沿施酱黄釉。
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规整,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盘类器底底足较平,少见明代时下凹的塌底现象,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呈泥鳅背,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瓷器的特点。
清代青花瓷器各个时期的特征大全

清代青花瓷器各个时期的特征大全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制型:制型、釉色、纹饰既有明朝遗风,也开创清朝特征,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制型单调,年夜盘闪现双层底。
早明是筒状炉,顺治爲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建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景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中足高而内底低,只要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初期呈色灰暗,顺治初期冶艳收紫。
顺治时少数爲酱心,康熙时继绝,雍正时便少,以后则不见。
展开剩余91%5.纹饰:明朝适意花草、云龙纹多。
清朝青花瓷上山川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肥削小巧石。
画花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皆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全国尽皆春”。
或“梧桐叶落,全国皆春”。
一般借有写“红叶传书疑,寄与痴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年夜清顺治年制,也有年夜明顺治年制,多是窑工有抗清豪情所致。
祭器多干收编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假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果最年夜,制型千变万化,工艺详实粗巧,颜色翠绿。
《陶雅》上说:“天下之瓷,以吾华爲最;吾华之瓷,以康雍爲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制型:后期比拟敦薄,器型革新未几。
后期薄薄皆有,以薄爲主。
器型史无前例,幻化莫测。
罕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爲多。
后期则不雅欣赏,陈列器物删多。
年夜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革新较多,有洗式、墩式、四圆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奇特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借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背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年夜,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门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清代前期(约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代表了明代后期青花瓷制作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并创造了一些新的装饰风格。
以下是清代前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1.配方和釉料:清代前期青花瓷的胎质以白色(以青色为主)的高岭土为主,掺有少量石英和长石。
青花瓷的釉料主要是富含铁质的无铅釉,烧制后呈现出透明的蓝色。
2.青花瓷的图案和装饰: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瓷器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中最常见的是花卉、动物和景物的图案。
花卉图案包括莲花、牡丹和菊花等,动物图案则以鸟类和虫子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鱼、龙等。
景物图案则以山水、楼阁和人物为主题。
绘画技法上,清代前期的青花瓷采用的是细描细细的风格,人物主要以线条表现,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
3.青花瓷的色彩和纹饰:清代前期的青花瓷以蓝色为主色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瓷的蓝色逐渐变得淡薄,有时呈现出灰色或绿色调。
纹饰方面,清代前期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简洁,多采用线性纹饰和单色描绘。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波浪纹、花卉纹、双鱼纹和缠枝纹等。
4.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多样,包括瓶、罐、盘、碗、盏和瓶等。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器形制丰富,既有继承明代的传统样式,又有一些创新的独特形状。
其中,康熙时期的瓶形瓷器以颈部收窄、腹部庄重、胫部向外扩张的形态为特征,被称为“折枝瓶”。
5.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清代前期的青花瓷烧制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瓷器坯体烧制均匀致密,釉面光滑透明,青花图案清晰可见。
此外,青花瓷的胎体和釉色相统一,质地较细腻,易于使用和保存。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在继承和发扬明代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制作技术。
它代表了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高峰,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赞赏,同时也对世界瓷器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熙青花早、中、晚三个时期

康熙青花早、中、晚三个时期04/11 15:27 宁波古玩城康熙青花瓷器烧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
康熙青花瓷的造型在清代瓷器中最为丰富,器物形式变化多样,层出不穷。
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更有中西文化融合的外销瓷。
康熙一朝,官窑瓷器精益求精,民用瓷器坚实耐用,外销瓷器多姿多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清康熙青花逐珠龙纹盖罐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二层台''或''台阶底''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清朝瓷器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过元明两代的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其对于清花和斗彩的继承和发展,独创的粉彩和珐琅彩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朝瓷器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陶瓷外销,尤其西风渐进,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识特点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识特点收藏家聚乐部收藏家自己的家园!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清乾隆粉彩百鹿尊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康熙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
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
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
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
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
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
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
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
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雍正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大纵横》收藏大纵横尽量多给藏友一些收藏参考!10篇原创内容公众号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
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
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
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
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
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
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
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
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乾隆乾隆青花双耳扁瓶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正路收藏》正路收藏玩收藏,路子正了才能长久!公众号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
放大看看清代各朝瓷器底款

放大看看清代各朝瓷器底款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按照清朝入关建立大清王朝起算】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在没有入关之前,大清还有两个皇帝:1.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2.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
由于还没有如果,也没有统一全中国,故瓷器以这两位年号为底款的,目前没有发现。
1.清太祖努尔哈赤 - 天命【1616 - 1626年 10年】2.清太宗皇太极 - 天聪【1626 - 1643年 17年】3.清世祖福临 - 顺治【1643 - 1661年 18年】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
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
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
清顺治款青花天女散花碗 - 苏州博物馆馆藏青花楷书三行六字款款识放大图清顺治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青花篆书“玉堂佳器” 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款识放大图4.清圣祖玄烨 - 康熙【1661 - 1722年 61年】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
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
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
如“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
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
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
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