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诊断与治疗

肛瘘的诊断与治疗
肛瘘的诊断与治疗

肛瘘的诊断与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书信

一、概论

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又称肛管直肠瘘,中医称之为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

我国肛瘘患者约占肛肠疾病发病人数的 1.67 ~ 3.6% ,国外约占 8% ~ 25% ,多见于 25 ~ 45 岁的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 5 ~ 6 : 1 。新生儿和老年人也可发病。

我国是认识“瘘”最早的国家,《山海经》就有记载“食者不痈,可以为瘘”。《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痔瘘”,《疮疡经验全书》首称“漏疮”,《外科医案汇编》始名“肛漏”,《诸病源候论》提出“痔而不愈,变而为瘘”,《医学入门》对肛瘘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分类,“瘘有穿肠、穿臀、穿阴”。

古代也有一些治疗瘘的有效方法,如《太平圣惠方》提出将砒霜溶于黄蜡中,捻为条,纳于痔瘘疮窍中治疗肛漏。《医学入门》、《外科正宗》都有“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永类钤方》中首次提出用挂线法治疗肛瘘,肛瘘的挂线的方法现在还在沿用。古代也有一些关于肛瘘诊治方面特有的诊治器械,《外科图说》就记载有弯刀、钩刀、柳叶刀、银丝、过肛针、探肛筒等,银丝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探针,探肛筒相当于现在使用的肛门镜。

二、肛瘘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一)中医肛瘘的病因病机

关于肛瘘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肛瘘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脏毒痈肿破溃,湿热余毒未尽,即湿热下注。所谓脏毒是指肛周的感染,相当于肛线炎和肛周的脓肿等,中医归为脏毒的范畴。破溃以后湿热余毒留恋不去,下注而形成肛瘘。第二,痔疮

肛裂失治成瘘,即正虚邪恋。痔疮肛裂失治治疗不当或者是没有治疗,日久可以形成肛瘘,中医认为属于正虚邪恋。第三,肺脾肾三脏亏损,痨虫内侵,即阴液亏虚。所谓痨虫就相当于现在结核性的瘘管,结核性肛瘘中医认为属于阴液亏虚形成的虚症肛瘘。

(二)肛瘘病因与发病机制的传统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肛瘘绝大多数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后形成,少数由外伤和盆腔化脓性炎症引起。肛管直肠下部有丰富的蜂窝组织,容易感染,一旦感染以后互相容易串通形成各种复杂的瘘管。绝大部分肛瘘源于肛窦炎和肛腺炎,引起肛窦炎和肛腺炎的原因很多,如腹泻、服泻药、外伤、肛裂、嵌顿痔、 IBD 、肛管直肠手术等。肛窦肛腺感染后在括约肌间形成脓肿,然后沿联合纵肌纤维向各方蔓延。肛瘘不能愈合的原因包括感染病灶持续存在,管壁结缔组织增生,引流不畅。

(三)肛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近代理论

关于肛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近代也做了一些研究。埃及开罗大学的Shafik教授提出中央间隙感染学说,以往人们认为肛瘘的感染主要是隐窝肛腺性,Shafik提出中央间隙感染是肛瘘的一个始发和关键环节。还有一些学说对肛瘘和免疫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免疫的失调是引起肛瘘的一个原因。还有对肛瘘与胚胎学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肛直套叠,在套叠的过程中有的人套叠过深,会有一些上皮的组织卷入,形成类似于死骨一样的东西,一旦感染以后日久不愈。肛瘘的感染可以有很多种细菌引起,多数都是一些肠源性的细菌。因为肛瘘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所以有人就试图从性激素的角度来探讨肛瘘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肛瘘的产生可能与雄激素分泌过量有关系,认为肛腺是男性激素的一个靶器官,所以在青壮年男性的性激素比较高的情况下肛腺很容易发生感染,形成肛瘘。

(四)相关研究

1.中央间隙感染学说

肛门-直肠周围有许多间隙,与肛瘘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肛提肌以上有直肠的后间隙,两侧有骨盆直肠间隙,在肛提肌以下两侧有坐骨直肠间隙也叫坐骨直肠窝,在肛管

的后方有肛管后深间隙和肛管后浅间隙,在肛尾韧带深层的属于肛管后深间隙,肛管后深间隙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是相通的。

近些年,人们认识到括约肌肌间间隙和中央间隙的重要性,所谓括约肌肌间间隙指的是内外括约肌之间和外括约肌不同层之间,以及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和联合纵肌之间,都会有一些间隙。这些括约肌间间隙和中央间隙比较浅,一般来讲比较小,位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深部。括约肌间间隙与肛周的其他间隙都是互相沟通的。

肛隐窝感染以后,首先导致肛腺的炎症,所以肛腺能够深入到内外括约肌之间,形成括约肌肌间感染,形成肌间性的脓肿破溃以后形成肛瘘。

肛腺感染以后引起的不同脓肿的位置,可以引起皮下的脓肿,也可以引起坐骨直肠间隙的脓肿,还有肛提肌以上的骨盆直肠间隙和直肠后间隙的脓肿,主要的中间的环节是括约肌间隙。

2. 肛周感染的播散方式

肛周感染有不同的播散方式,首先有脓肿-感染的垂直的播散,由括约肌肌间间隙可以向各个间隙进行播散。由括约肌间间隙脓肿形成以后,向上到骨盆直肠间隙的直肠后间隙,向下方可以到中央间隙和一些皮下间隙。

除了垂直播散以外,还有横向的播散。横向播散是括约肌肌间间隙感染形成以后,穿过内括约肌到达肛管,或者穿过Minor三角到达肛管后前间隙和肛管后深间隙。向外可以穿过外括约肌,形成坐骨直肠间隙的脓肿和瘘管。往上可以穿过肛提肌,形成骨盆直肠间隙的脓肿和瘘管。

肛周的感染播散途径还有环状播散,环状播散是由括约肌肌间间隙穿过外括约肌,到达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然后可以到肛管后的间隙,所以形成一个环形的脓肿,破溃后会形成肛周环形的瘘管或者叫马蹄形的瘘管。

肛周感染播散的解剖途径有上行和下行的不同,上行途径是由括约肌肌间间隙到达骨盆直肠间隙左右和直肠后间隙,下行的途径可以到达左侧和右侧的皮下间隙和肛管前后的浅间隙。在肛提肌以上形成骨盆直肠间隙和直肠后间隙互相串通,在下方肛提肌以下有两侧的坐骨直肠间隙和肛管后间隙的互相串通,形成环状播散。

另外,还有放射状播散,所谓放射状播散指由中央间隙播散到黏膜下间隙和皮下间隙,以及坐骨直肠间隙、括约肌肌间间隙,成为一个放射状。

一旦感染进到中央间隙以后,可以播散到肛周的几乎所有的间隙。

3. 肛瘘好发肛后中线的原因

肛瘘多数发生在肛管的后正中线的部位,据英国St.Marks医院的统计,肛瘘的内口在肛门后部约占66.4%,也就是一半多患者的内口是在肛门的后方。

发生在肛管后方的主要原因:第一,解剖学方面的因素,肛管后部肛腺比较密集,而且大而恒定的隐窝常在肛后壁,所以肛瘘好发于后正中。第二,胚胎学因素,肛直套叠在肛后壁比前壁的发育较佳,所以隐窝比较多,肛腺也比较多,前方相对较少,所以肛瘘一般发生在内口,多数在肛管后方。第三,由于肛直角在排便过程中后方所受的冲击的力量比较大,容易形成各种外伤造成肛隐窝的炎症。

4. 新生儿好发肛瘘的原因

新生儿也是肛瘘好发的一个年龄,尤其是男性新生儿肛瘘的发生并不少见,多数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发病。

其中,人工喂养的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发生肛瘘,一般两三个月之内约占72%。新生儿肛瘘和成人肛瘘不同,新生儿肛瘘多数能够自然痊愈或者经过一些保守治疗能够自行愈合,只有极少数的需要手术治疗。婴儿的腹泻破坏黏膜屏障是导致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

5. 肛瘘与性激素

关于肛瘘发病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有一些因素使得男性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从解剖学方面,女性肛腺导管比较平直,不如男性的弯曲,所以分泌物不容易滞留,形成肛瘘的机会比较少。从免疫学方面,标志 T 淋巴细胞及补体系统功能的免疫学指标( Ea 、总补体、 C2 ),男性均明显低于女性。性激素因素方面,肛腺是男性激素的靶器官,雄性激素在促进肛腺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女性在10岁以前肛腺分泌活动比较低下,所以女性肛瘘发病比较少。

6. 肛瘘与脓肿

肛瘘的发生多数是由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以后形成,但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肛瘘全部继发于脓肿。资料表明,导管直型腺源性脓肿致瘘率为 85.3% ,而导管弯曲型或混合型肛腺多半不致瘘。肠源性细菌性脓肿致瘘率为 54.4% ,而皮肤源细菌性脓肿不会继发肛瘘。肛瘘内细菌量和毒力均少于脓肿。小儿肛瘘发病年龄:肛瘘在先(< 18 个月),而脓肿在后(> 2 岁)。 71.4% 的脓肿不在括约肌间间隙内,脓肿与肛隐窝相通者仅占 1/5 。说明:脓肿与肛腺炎无关。

7.中央间隙感染学说与括约肌肌间间隙感染学说

中央间隙感染学说与括约肌肌间间隙感染学说是两个不同的学说。区别在于:第一,从感染的入侵门户来讲,隐窝肛腺学说认为由肛隐窝-肛腺-括约肌肌间,而中央间隙感染学说认为感染的门户是肛管上皮,是肛管上皮的破损继发感染到中央间隙。第二,从原发脓肿的位置,肌间间隙感染学说认为括约肌之间形成的括约肌间脓肿是原始位置,而中央间隙感染学说认为在中央间隙前方的中央脓肿是原发位置。第三,从细菌入侵的途径来讲也有不同,隐窝腺学说认为是细菌? 肛隐窝? 肛腺管? 肛腺? 括约肌间间隙,而中央间隙学说认为是细菌? 黏膜上皮? 残留上皮? 括约肌间隔? 中央间隙。在临床上所见到肛周脓肿和瘘管有时候也很难再去追寻它的最初原发的病变部位。

三、肛瘘的分类

肛瘘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分类,我国对肛瘘的分类是在1975年全国肛肠会议上做的分类,首先分为高位和低位,另外分为单纯和复杂,所以有低位单纯性肛瘘、低位复杂性肛瘘、高位单纯性肛瘘、高位复杂性肛瘘四种。所谓低位单纯性肛瘘指只有一个瘘漏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低位复杂性的肛瘘是瘘管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有两个以上外口,或两条以上管道,内口在肛窦部位;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条管道,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者。

Shafik分类方法根据外括约肌分成外括约肌内侧和外侧两类,根据肛提肌又分为高位和低位两型,外括约肌内侧肛瘘又分为中央肛瘘、低位括约肌肌间肛瘘、高位括约肌肌间肛瘘;外括约肌外侧肛瘘分为低位括约肌外肛瘘和高位括约肌外肛瘘。

Parks分类方法是普遍接受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的分类分为括约肌间瘘、经括约肌瘘、括约肌上瘘、括约肌外瘘四类。括约肌间瘘(低位肛瘘)为最常见,约占 70% ,是肛管周围脓肿的后遗症。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距肛缘较近,为 3 ~ 5 厘米。经括约肌瘘(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 25% ,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遗症。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枝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远,约 5 厘米。括约肌上瘘(高位肛瘘)占 5% 。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而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括约肌外瘘占 1% ,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为克隆氏病、肠癌或外伤所致。

四、肛瘘的检查

临床上,对于肛瘘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视诊、触诊、探针检查、肛门镜检查、染色剂注入检查、 X 线造影、病理检查、直肠腔内超声、索罗门定律( Salmons Law ),以及 MRI 。

首先,需要肛门部进行视诊,就是看肛周外口位置有没有红肿、脓水,脓液的情况和肛瘘样坏死物质等,对肛瘘诊断非常有帮助。

另外,触诊多数可以触及到硬的条索状物自外口通向肛门内,也有触诊的时候摸不到很明显的条索的情况,这种情况多数瘘管比较深。

第三,触诊不是很清楚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探针的检查,一个圆头探针自外口探进去轻柔的探查瘘管的走向有没有分支,大概内口的位置,这是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探查肛瘘的方法。

第四,肛门镜检查主要观察内口的位置,一般内口在肛窦的地方可以看到肛隐窝比较深大,甚至有一些脓性分泌物,如果拿隐窝钩探查,可以看到肛隐窝加深在0.5cm以上。

第五,还可以应用染色剂注入检查,将染色剂注射到瘘管,观察瘘管的走向,观察内口。在过程中,首先要拿一块干净的纱布放入直肠里,注射完以后进行轻柔的局部按摩,然后看看染色的部位可以确定为内口。

第六,X线的检查,常用的就是窦道造影,利用造影剂注入瘘管,进行窦道的造影观察有没有分支,瘘道的走向跟括约肌和跟其他脏器的关系。

第七,对一些难治性的肛瘘,尤其日久不愈或者反复手术的肛瘘患者,常常需要进行病理的检查,因为可能合并有其他,如炎性肠病、肿瘤或者囊肿等疾病,可以通过病理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

第八,直肠腔内超声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肛瘘诊断的新技术,最新的腔内超声是三维立体的超声,对瘘管的走向跟括约肌的关系等显示的非常清楚,包括内口的位置等,对于诊断和治疗能提供非常大的辅助价值。

另外,根据所罗门定律可以初步的估计瘘管的走向和内口的位置。磁共振成像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肛瘘的诊断过程中,尤其对一些复杂性的肛瘘和久治不愈的肛瘘常需要进行磁共振检查,确定瘘管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和瘘管的走行。

五、肛瘘的诊治

(一)肛瘘的治疗原则

肛瘘的治疗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对肛提肌以下的低位肛瘘和高位肛瘘的处理原则不同。治疗原则是肛提肌下肛瘘(低位)的情况,外括约肌内侧的肛瘘做瘘管的切开术,外括约肌外侧的肛瘘做瘘管的切除术,肛提肌以上(高位)的肛瘘做瘘管的刮除。

(二)肛瘘的一般规律

关于肛瘘的发展规律,一般认为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当漏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 4cm 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与外口位置相对,其管道多为直行;如外口在距离肛缘 4cm 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其漏管多为弯曲或马蹄形。

在临床上,发现肛瘘的一般规律为肛瘘越复杂,内口越高;在肛瘘手术过程中,括约肌损伤越多,愈合时间越长,肛门功能越差。复发的最常见原因是没有正确找到内口或内口处理不当。

(三)肛瘘的鉴别诊断诊断

肛瘘的诊断一般来讲并不困难,但是需要与一些容易相混淆的疾病相鉴别,主要包括:第一,肛门部的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的大汗腺分布比较广泛,很容易形成化脓性汗腺炎,它的特点是肛周有很多个外口,外口之间的互相串通,而且流出的物质带有特殊的臭味。管道四通八达,比较多,一般来讲都不是很深,跟直肠不通。在瘘口周围可以有瘢痕化。

第二,骶前畸胎瘤破溃以后,也可以出现类似于肛瘘的表现,比如流脓水,也可以日久不愈合。特点为它一般位于骶前比较深,流出的东西可以出现有毛发或者牙齿、骨骼等,探查发现跟直肠内不通。

第三,肛周的毛囊炎和肛周的疖肿,因为肛门周围是毛囊、汗腺、皮脂腺比较发达,所以肛周毛囊、皮脂腺的炎症会形成各种的疖肿,一般比较表浅,出脓很快,一般两三天就会出脓,出脓以后很快就会自愈,不形成持久性的瘘管。另外,跟直肠内不通。

第四,骶尾部的藏毛囊肿或者藏毛窦,多数见于骶尾骨之间,内有一些毛发,对其形成说法不同。跟肛瘘主要的鉴别点就是跟肛门不通,一般距离肛门比较远,也会日久不愈,反复的破溃、流脓。

第五,肛管癌或者直肠癌晚期破溃,破溃以后穿破肛周的皮肤,形成肛瘘的表现。但是触诊可以摸到质硬的肿物,而不是典型的条索。

(四)寻找肛瘘内口的方法

在肛瘘治疗过程中,寻找肛瘘内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内口找不准确,肛瘘治疗就会失败。寻找内口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根据所罗门定律初步判断内口大致位置,可以结合指诊法、染色法、探针法和隐窝钩法。用隐窝钩探查可疑的肛隐窝,如果隐窝深度超过0.5cm,就可能是肛瘘的内口,跟探针相结合提高了治疗的准确率。对于管壁纤维化比较明显的可以通过牵拉法,牵拉外口可以发现内口的部位会有一些凹陷。另外,造影法、直肠腔内超声、磁共振都有助于判断肛瘘内口的位置。

六、肛瘘的手术治疗

(一)原则

肛瘘治疗的原则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正确的寻找和处理内口,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如果内口寻找错误或处理不当就肛瘘治疗就会失败。第二,最大程度的保留肛门括约功能,因为肛周的括约肌跟瘘管的关系非常微妙,瘘管可以在括约肌之间来回窜到,要注意尽量的最大程度的保留肛门功能。第三,术后创面要保持引流通畅,引流不畅会引起肛瘘的复发。第四,要重视肛瘘的术后处理,防止假性愈合。肛瘘术后的愈合一定是从里往外,由深到浅逐渐愈合,如果皮肤没有愈合,就会形成假性愈合,又形成一个新的肛瘘。

(二)手法方法

肛瘘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包括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瘘管剔除术)、挂线疗法、皮瓣或黏膜瓣推移法、肛瘘栓法、生物蛋白胶粘堵法,以及各种缝合方法。

1. 切开法

切开法是临床上治疗肛瘘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适应证为低位肛瘘,且无急性感染者。手术要点为以探针找到内口后,将探针拉出肛外,沿探针与括约肌垂直方向切开皮肤及管壁,用刮匙搔刮管壁肉芽及坏死组织,修整创缘,开放创口引流。

切开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非常灵活,具体方法包括:第一,开窗留桥切开术,即结合开窗的方法,将复杂的管道分成几段,分而治之,减少了组织损伤,避免术后变形,符合整形原则。适应多种肛瘘的治疗,尤其以复杂性肛瘘更为适宜。第二,直管切开弯管冲洗后旷置术,成功在于准确的处理内口,使内口在引流通畅的前提下愈合。优点是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较轻、愈合快。第三内口下移术,即正确找到内口后,切开并搔刮修整,剩余管道不予切开,使剩余之主管道上口变为下移之内口,整个管道及支管皆成为简单而易见的皮下瘘道。

2. 挂线法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线或橡皮筋等挂开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早在明代此法即记载于徐春甫所著的《古今医统》(公元 1556 年),由李春山所创,程复斋推广,当时是以芫根煮线挂破肛瘘,但由于其线无弹性,故挂后多在线尾坠以重物如铅锤等。挂线疗法的机理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单探一孔,引线系肠外,坠钻锤悬,取速效,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既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孔,鹅管内消”。

挂线法的作用有:首先,是异物刺激作用,通过异物刺激使它周围粘上以后,两个断端离的距离非常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比较小。另外,应用的是慢性勒割作用,慢性切割过程中使得括约肌不至于猛然离断回缩。第三,挂线有很多的引流作用,一般不再单放置引流,所谓的水逐线流。第四,有标志作用。

挂线疗法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主要是操作简便,操作过程中出血少,对肛门功能影响小,引流通畅,尤其适合于在门诊开展,不足主要是疼痛重,疗程长。

切开疗法和挂线疗法各有它的优、缺点,所以在临床上多数把切开和挂线配合起来应用,很少单用挂线的方法。一般都要先切开一部分,最后把剩余括约肌部分挂线。切开挂线法具体运用:第一,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术是目前国内治疗高位肛瘘最常用的术式。第二,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系对切开挂线术的进一步改进。高位瘘管内端予以挂线,外口区瘘管切开引流,支管及空腔采取对口引流即开窗。第三,挂线、脱管配合小切口术,在缩小切口的同时,配合使用脱药,因而避免了切口大、组织损伤多的弊端,且有利于腐肉脱净,引流彻底,术后肛门功能保持良好。

现在,临床上挂线疗法基本上分为紧线和浮线两大类挂线,所谓紧线就是通过把橡皮筋勒紧,产生一个压迫压力,使得挂线的组织慢性切开。浮线主要目的在于引流,所以是不勒紧的,浮搁着起通畅引流的作用。对比较复杂的、弯曲的管道经常需要浮线和紧线相互配合。

3. 切开缝合术

针对切开以后,创面比较大,愈合比较慢的情况,尝试做切开缝合术。低位肛瘘切开缝合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切开瘘管,搔刮管壁及坏死组织并修剪创面,然后以丝线作全层或部分缝合,不留死腔及异物。此法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愈合快的优点。

4. 切除术

低位单纯性肛瘘切除术即将外口、瘘管及内口一并切除,切口开放引流。主要适用于低位肛瘘。特点是对瘘管的处理较彻底,但由于去掉组织较多,术后切口疤痕偏大,愈合时间长,有时可影响肛门功能。

低位复杂性肛瘘切除术方法是以探针找到内口,再探查各个外口与主管的关系,探查清楚后,以主管为中心,一一切开全部主管及支管,切除管壁及坚硬的疤痕组织,一般性疤痕组织可不予切除。缺点是如疤痕组织太大、太多,则因切除后对组织损伤过大而有一定困难。

5. 切除缝合术

切除缝合术是在切除瘘管及疤痕组织的基础上,对切口进行部分或全层缝合,使术后疼痛减轻,无出血,疗程短,疤痕小,功能良好。

低位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按低位肛瘘切除法切除瘘管后,以 1 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皮肤,或用 4 号丝线作全层间断缝合,达到全层缝合无异物存留为佳。其适应证与低位肛瘘切除术相同。

低位肛瘘切除基底部分缝合术为低位肛瘘切除术的改进。其创口的处理不是敞开引流,而是将创口大部闭合。

低位半蹄铁形肛瘘切除术适用于可触及索条状管壁、无支管的半蹄铁形肛瘘。要点为使肛瘘全部敞开,在直视下搔刮坏死组织,切除管壁及疤痕组织,在与内口相对应的肛瘘弯曲部外侧剪开,使创口平整无张力,便于引流,然后用丝线行创口全层缝合或部分缝合。

(三)国外手术概况

肛瘘在国外普遍认为是难治性疾病。早在公元前,被西方医学界尊为“医学之父”的西波克拉底,就描述过肛瘘切开术和切断肛门括约肌,会造成排便失禁的灾难性后果。

古罗马学者 Calsus 亦曾详细描述了肛瘘切开术, 17 世纪菲利克斯用特制的手术刀,治愈了法皇的肛瘘。

1765 年, Perciral 提出对高位肛瘘采用切开瘘道低位部分,高位部分则通过引流治疗,避免切开括约肌,但难以达到根治目的。

1835 年, F·Salmon 对肛瘘的切开手术作了改进,切口呈“T”形,优点是引流通畅,创面修复平整,缺点是愈合时间长。

1856 年, Chasaignac 首先采用瘘管缝合术,此法具有缩短治愈天数、防止肛门变形、保护肛门功能等优点。但对复杂性肛瘘,由于术后易感染复发,失败后使治愈时间反而延长,病情更为复杂。

1927 年, Gabriel 首创瘘管摘出植皮术获得成功,收到了缩短疗程,减少疤痕,保护肛门功能的效果。

1934 年, Millgan-Morgan 采用瘘管摘除二次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方法是对高位肛瘘的肛管直肠环以下瘘管先行切开,对环以上的瘘管,留置一手术线或橡皮筋为标志,待2 ~ 4 周后再行切开,这样可防止肛门失禁。该法与我国传统的挂线疗法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是挂入线后不紧线,可有引流作用并作为下一次手术切开的标志,括约肌的分离仍用刀切开。

1961 年, Parks 创用肛瘘剔除术( Coring-out )。该法根据肛瘘是肛门腺感染的学说,对肛瘘内口即感染的肛隐窝从上方 0.5cm 到肛门上皮,作一卵圆形切口,彻底清除内括约肌下脓肿,创面开放,再从外口剔除瘘管,使创口呈口大底小的开放创面,不切断肛门括约肌。此法为现代括约肌保存术打下了基础。

1965 年, Hanley 认为高位肛瘘的内口大多在后正中附近,提出治疗肛瘘没有必要全部将瘘道切开,于是他创用内口引流、瘘道旷置术。通过对原发病灶的根治,促进瘘管愈合。当侧面瘘管及脓腔引流不畅时,只须二次切开搔刮即可。

1972 年,副岛谦、隅越幸男等采用保留括约肌的肛瘘手术。副岛谦创用内口切除缝合闭锁法:对内口及感染的病灶彻底切除后缝合闭锁,由外口充分搔刮瘘管腔内腐败组织,置管引流,不完全剔除管道。隅越幸男创用三种术式: 1. 皮瓣闭锁法:是根据 Whitehead 的瘘管摘除黏膜封闭内口术和肛裂切除后黏膜封闭术( SSG 法)设计的。方法是切除内口原发感染病灶,由肛缘作带蒂皮瓣游离至内口切除区创面,将皮瓣与直肠黏膜缝合,封闭肛瘘内口区,从外口搔刮瘘管,并切除外口结缔组织,使引流通畅。切除范围仅限于内口及外口,不切断经括约肌的部分瘘道。 2. 瘘管摘除皮瓣闭锁法:方法大致与 1 相同,不同处是将瘘管由外口摘除至内括约肌,切除范围大。 3. 皮下原发病灶切除缝合法:方法是将齿线处原发病灶由肛缘皮肤作一弧形切口,按照 Parks 法剥离切口下感染之肛隐窝、肛腺及内括

约肌,并将其切除,切除内口后将皮肤和黏膜缝合,外口仅切除隆起的结缔组织,瘘管保留,不损及外括约肌。为防止缝合处因张力大而裂开,致手术失败,也可以在后方作一减张切口,以保障缝合切口的顺利愈合。他们的主张都是将原发的感染灶彻底清除后加以缝合,将瘘管腐败组织充分搔刮引流,期望通过内口闭合使肛瘘获愈。但由于直肠内压高于大气压,含大量细菌的直肠内容物经缝合口向管道内渗透,加之高位肛瘘走行多弯曲,常有支管死腔,单靠外口搔刮难以清除感染病灶,因此复发率高。

1975 年, William 和 Friend 根据肛周结缔组织分布情况,采用肛周放射状切口治疗管道弯曲的复杂性肛瘘。方法是将感染的肛窦和部分管道呈放射状切开,直达肛门外瘘管改向处,再于此处插入探针探查,离第一切口 3 ~ 4cm 再作另一放射状切口,使切口深达瘘道,扩大两切口间瘘道,使能容纳食指进出为度,直至该指在瘘道内无紧迫感。以上法处理其余管道,直达外口为止,最后刮除坏死组织,所有切口内安放橡皮条引流。

1980 年,高里正博等主张对高位复杂性肛瘘先作腹部人工肛门,遮蔽肠内容物后,再施以括约肌保护手术。这样虽能治愈肛瘘,但人工肛门的痛苦不易被患者接受。

1985 年,河野一男鉴于以往采用开放式治疗高位肛瘘,存在组织缺损大、愈合时间长、肛门变形明显等问题,认为对有炎症存在的死腔,用保持充分血液供应的成活率极高之带蒂皮瓣作为填充物是合适的,从而创用肛瘘肌瓣填充术。但其存在复发率高,肌瓣易坏死等问题。

Whitehead 设计了瘘管摘除黏膜封闭内口术。方法是将瘘管从外口剥离至内口,不切除。再剥离瘘管上方的直肠黏膜,将瘘管和直肠黏膜一并牵拉至肛门外缘加以切除,并进行环状切除术后的环状缝合。但此手术复杂,对复杂瘘、弯曲瘘管无法清理干净瘘道。Eisenhammer 创用内括约肌切开术。方法是从肛内侧切开感染之肛隐窝及脓肿下内括约肌,进行肛内引流,不切断外括约肌。此法仅切开内括约肌而不充分切开延伸到肌间的脓肿及瘘管,有复发的可能。 Fazio 提出直肠黏膜延长术治疗肛瘘,治愈率为 60% ~ 76.9% 。

(四)内口的处理及括约肌处理原则

肛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原因,而肛腺又通过肛腺导管开口于肛隐窝。因此,对内口和原发病灶的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关系到手术的成败。目前临床对内口的处理大致分为二种即切开、切除,与缝合关闭内口。

括约肌处理原则包括:①括约肌只可切开而决不可切除一段;②括约肌切断的方向必须与肌纤维相垂直;③括约肌除皮下部外,一般不同时切开 2 处高位外括约肌。如果 2 个瘘管同时存在,或是有 2 个内口的复杂性肛瘘,最好分期手术,或挂线处理;④括约肌切开后创口底部的纱布不宜填塞过紧过多,以免括约肌断端分开过远, 24 ~ 48 h后,应将填塞的纱布取出,使括约肌断端移近,有利于其早期愈合及功能的恢复;⑤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对功能影响不大,但女性会阴部肌肉薄弱,应尽可能保持浅层外括约肌完整;⑥深层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离断后,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大,可引起肛门完全或不完全失禁等,应采取挂线法处理;⑦高位肛瘘通过肛尾韧带,可作纵切开,不能横切断。

对于一些复杂性的或者位置比较高的,涉及括约肌比较多的肛瘘,可以采用转移黏膜瓣的方法比较安全,以内口为中心做一个“U”字形的黏膜瓣,把内口切除完之后,用黏膜瓣把内口的位置覆盖缝合,就杜绝了持续感染,使得瘘管能够愈合,又不损伤肛门括约肌。也可以做推移皮瓣,也可以把外面的皮肤做一个皮瓣推移到内口位置覆盖。

关于瘘管是切开还是切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多数人认为对一些瘘管只需要做切开就可以,而尽少做切除。切开以后对括约肌的影响比较小,如果做切除,对括约肌离断切除损失比较大,所以日后愈合比较慢,另外,愈合之后肛门功能不良。目前,多数主张做瘘管的切开,而非切除。

(五)需要特殊考虑治疗方案的情况

肛瘘的治疗是一个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选择,对于有些特殊的情况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下面这些情况就需要不能按常规的办法来进行去进行处理。比如对高位经括约肌瘘、约肌外瘘、女性肛门前方肛瘘,以及伴有炎症性肠病患者、 HIV 感染者、括约肌功能不良的老年患者、不能确定瘘管与括约肌关系者、同时有多个瘘管者、有括约肌多次手术或损伤史者,一旦发生肛瘘后,治疗方法不能单纯的考虑括约肌做肛瘘的切

开或者切除,应当考虑采用挂线的方法,或者做转移皮瓣,或者推移黏膜瓣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六)治疗的判定及并发症

肛瘘治疗结果有三个判断标准:第一,瘘管创面愈合情况。如果没有愈合,就是治疗没有成功。第二,是否有复发。如果愈合以后,又复发了,治疗就不成功。第三,是否失禁。如果愈合了,不复发,但是肛门功能不好,引起肛门失禁,说明也不算成功的治疗。

肛瘘手术会有一些并发症,可能对一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国外肛瘘手术是外科大夫遇到投诉比较多的一种手术方式,患者会有各种不满意的情况,主要是有一些并发症,包括粪便污染衣物、排出黏液、肛门失禁、脓肿以及复发。

肛瘘术后复发的原因很多,有的可以避免,有的难以完全避免,主要因素有:第一,发病原因。本身合并有一些基础病变,比如合并有结核、炎性肠病、外伤等引起的肛瘘易复发。第二,术前处理,如患者合并糖尿病等,本身就容易感染,形成各种感染瘘,术后肛瘘复发的几率比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明显的增高。第三,术后处理的方法也跟复发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术后观察创面不仔细,有假愈合没有及时发现等就会造成肛瘘的复发。第四,手术技术因素,医生应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技术,使手术技术引起的复发减少到比较低的程度。

综上所述,手术的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除或切开,必要时亦应将瘘管周围的炎性瘢痕组织一起切除,形成一个上宽下窄敞开的创面,不留残腔,使切口能从基底部开始向上生长愈合,避免瘘管再次形成。正确处理好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内口的位置、彻底切除作为感染来源的内口及其周围炎症组织,消除内口,才能将肛瘘治愈,并且能有效地避免术后复发。

(七)临床案例

术前诊断的问题也很关键,有些患者看上去像肛瘘,但并不是一般的肛瘘。有的患者,虽然看到外口很多,离肛门也非常远,有可能跟肛门里没有直接的关系,觉得可能是一般的感染而不是肛瘘,但是仔细探查以后,发现确实跟直肠是相通的,说明是肛瘘,有外口、内口和瘘管。

有的患者肛瘘也有外口、有瘘管,但是做磁共振以后发现由骶前的囊肿破溃以后形成,而不是由直肠感染。

克隆氏病患者,肛门周围有几个外口,还有一个小的息肉,瘘管跟直肠里也有肠壁的穿凿透出来以后形成的肛瘘。该患者的处理除了手术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才能够使得肛周的炎性病变消退,肛瘘才能够愈合,否则单纯的做肛瘘手术很难保证能够愈合或不复发。

肛瘘术后护理

肛瘘术后护理 ①及时认真地执行术后医嘱,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告诉病人手术成功,使其心情愉快,积极地配合恢复期的治疗。 ②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频繁过强的活动,指导患者适当的活动。 ③术后疼痛:手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退,一般都会感到伤口疼痛,使病人紧张不安。护士应当理解病人的心情,关心体贴病人的疼痛程度,应多做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 ④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渗血。如伤口出血,应通知医生,采取止血措施。有的病人对伤口出血感到惊慌,此时护士应多关心、体贴安慰病人。给予适当的解释和疏导,使病人平静。 ⑤术后尿潴留。护士应努力使病人精神轻松,出手术室后就马上鼓励患者尽量多喝水,用此法可预防尿潴留的发生。一旦出现尿潴留,护士首先应解除病人心理压力,使病人精神轻松,体位舒适,让病人喝热饮料,听流水声,热敷小腹,轻轻按摩下腹部膀胱膨隆处等方法诱导、促进、协助排尿。上述护理无效时,应采用导尿术。对女病人应告诉排尿的正确姿势,以免尿液污染伤口。 ⑥饮食。病人首先宜进食富有营养的流质食物,然后根据伤口及大便情况进食易消化、无辛辣刺激的半流或普食。有的患者由于害怕大便时伤口疼痛而数日不进食物,以致出现低血糖反应。护士应理解病人的心情,说明进食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食,以利于伤口恢复。 ⑦帮助病人度过大便关,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护士应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使他们心情轻松,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此外,护士还应指导患者便后及时清洗伤口,并用康复新液加温水坐浴,然后及时换药。换药时,应注意操作轻巧,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尽量减轻换药时伤口疼痛。 ⑧当伤口痊愈出院时,护士应告诉患者注意肛门部的清洁卫生,进食适宜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首次病程记录--肛瘘

病程记录 姓名:仲崇波住院病案号:1811 2011-09-05 14:50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仲崇波男59岁因“肛门旁条索状硬结2周余”为主诉收入院。 病历特点: 1、中老年男性,生活自理,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 2、现病史:该患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旁一肿块,伴轻度疼痛,无分泌物溢出,肛门外出现一外口,影响正常生活及休息,今日为进一步治疗,故来我院就诊,门诊经检查以“高位肛瘘”收入院。患者一般状态佳,二便正常,睡眠欠佳。 3、查体:T:36.3℃P:78次/分R:18 次/分Bp:140/100mmHg。一般状态可,神清语明,查体合作。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发绀,咽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音正常,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异常杂音。腹软,肝、胆、脾肋下未触及。脊柱四肢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专科检查:查体:取截石位1)视诊:肛门发育正常,5时位距肛门2cm见一外口,外口封闭无分泌物流出;2)触诊: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5点位各触及一条索状硬物向肛门内延伸,5点位齿线上2.5cm可触及一凹陷,触之较硬,应为内口,3)肛门镜未做。 4、辅助检查: WBC:8.8*109/L RBC:4.9*1012/L HGB:182g/l PLT:29*109/L 临床诊断:高位肛瘘 诊断依据: 1、病史:肛门旁条索状硬结2周余。 2、专科检查:查体:取截石位1)视诊:肛门发育正常,5时位距肛门2cm见一外口,外口封闭无分泌物流出;2)触诊: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5点位各触及一条索状硬物向肛门内延伸,5点位齿线上2.5cm可触及一凹陷,触之较硬,应为内口,3)肛门镜未做。 鉴别诊断: 1、直肠癌:直肠癌大便时可出血,有肿物脱出与混合痔相似,但直肠癌指诊时有结节不平感,并伴有身体消瘦,而混合痔有肛周肿物脱出、便血,但指诊时无结节不平感,必要时作病理检查可确诊。

肛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肛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关键词】肛瘘;围手术期;护理 肛瘘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占我国肛门直肠疾病总发病率的1.67%~3.60%,在国外约为8%~25%。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婴幼儿发病亦不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5:1[1]。肛瘘多是肛痈溃后或切开引流排脓后,脓腔得以修复,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填充,但由于原发内口的存在,感染物不断由内口进入瘘管,使管腔不能完全闭合而形成的由致密结缔组织包绕的慢性病理性管道,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三个部分组成,多与肛腺感染有关。其典型症状是肛周外口反复有少量脓血性分泌物甚至有气体、粪便排出和皮肤刺痒,有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2],病期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发作时,患者十分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关于肛瘘的治疗,多数肛瘘不能自愈,保守疗法治疗效果不明显,手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必要时将瘘管周围瘢痕组织同时切除,使伤口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患者,男38例,女8例。其中低位瘘16例,高位瘘30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2天,无护理并发症。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家族史、传染病史、慢性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完善各项术前理化检查,明确诊断和手术指征。 2.1.2 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使其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同时可以让同病房的病人诉说自身的手术体会及感受,从而消除焦虑心理,使患者对手术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2.1.3 术前一日嘱患者中晚餐后口服杜密可,以作肠道准备必要时可于术日晨用开塞露。术前一日晚十时通知其禁食、禁水,术日晨进行皮肤准备并遵医嘱行术前用药。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常规护理目前我院肛肠手术均以腰麻为主,所以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h,禁食6h后予以半流质饮食,术后4~6h不宜松动敷料。根据医嘱予以抗炎止血治疗,术日应避免过多下床活动,预防伤口出血,并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伤口渗血情况。 2.2.2 疼痛护理由于肛瘘手术患者创面较大,随着麻醉作用的消退可感到伤口疼痛,紧张不安。此时,护士应当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尽量分散其注意力,或予以曲马多口服,对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予强痛定100mg或度冷丁50mg肌注。对于部分疼痛特别敏感者可予以镇痛泵。 2.2.3 术后尿潴留护理为防发生术后尿潴留现象,我院对术后病人采用留置导尿,并于次日拔出。患者在留置导尿期间做好会阴护理,并指导及告知患者每两小时开放导尿管,以保持膀胱收缩功能,这样可避免拔管后出现遗尿。嘱患者在留置导尿及拔管后应多饮水,以冲洗尿道,预防感染发生。

肛瘘患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肛瘘患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肛瘘一般有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病史。脓肿自破或经手术切开排脓,从肛门皮肤外口或肛门内流脓,这些都是诊断肛瘘的主要标志。 1、触诊 低位肛瘘之瘘管,在皮下可以摸到绳状硬条,由外口行向肛门,用指按压,有脓液由外口流出。 2、望诊 可见外口常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或臀部形成一突起或凹陷。周围皮肤因脓液刺激,常有脱皮发红,有时有肉芽组织由外口内突出。周围皮肤红紫色,多为结核性瘘管。 3、直肠指检 常在肛管后侧、齿线附近可摸到中心凹陷的小硬结,有轻微压痛,即是原发内口。 4、确定内口位置 因内口是肛瘘的原发病灶,必须准确定位其内口部位和弄清其数量,如检查不清或定位错误,必然会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在瘘检查中正确判断内口的位置及数量,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确定肛痿的内口位置时,可以采用病理检查和细菌培养、从病史上判断内口的位置、碘油造影、肛门镜检查、根据外口与肛门的距离来判断内口的部位、染色检查、通过探针检查及通过触诊可以帮助了解内口的位置等方法。 5、确定瘘管的深度与括约肌的关系 由于肛瘘的管道通过外括约肌和肛提肌,有时管道在内括约肌之间走行,手术中切开管道,必然要切开有关的括约肌。特别是通过肛门直肠环的瘘管,切开肛门直肠环,术后会引起肛门失禁。因此在检查中必须弄清瘘管走行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

6、确定瘘道主体与支体的变化 在肛瘘检查中,不能单纯从内口的数目,或瘘管是直的还是弯曲的,或者从病变的一个平面上了解病变的全貌;有时从肛门外部看,仅一个外口,症状也不明显,但可能是瘘管很深,内口寻求比较困难的复杂性肛瘘;有时瘘外口较多,肛门皮肤病变较大,但其主管很低,属于容易处理的简单肛瘘。因此对肛痿的诊断要具体细致。 7、全身检查 肛瘘虽然表现为局部病变,但也与全身情况或某些疾病相联系,绝不能忽视全身检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生肛瘘,往往为结核性肛瘘,且术后创口愈合较慢;骶髂骨结核患者发生的肛瘘,有可能是骨结核所引起的;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时也因并发肛门脓肿,破溃后形成肛瘘等。对复杂性肛瘘更应注意全身检查,必要时作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并注意血沉、血象变化。或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测定。对某些可疑病例,还应作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肛瘘的性质,并要特别观察有无癌变。 8、鉴别诊断 对其进行治疗时,应与骶骨部瘘、骶髂骨结核、肛门周围化脓性疾病、会阴部尿道瘘及先天瘘等病症鉴别开来。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28140984.html,/gl/2012/1129/38331.html

肛瘘护理查房

肛瘘护理查房 李君:大家好,今天我们进行肛瘘患者的护理查房。首先请主管护士马蒙汇报病史。 马蒙:患者18床,王德清,男,62岁,诊断肛瘘、内痔、外痔。因肛周反复流脓性液体于5月21日10时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红肿痛,疼痛呈持续性刺痛,间断性加剧,在进食大量辛辣刺激食物后尤为明显,无便后出血,无里急后重,无大便性状改变。后形成一脓肿,脓肿破溃后,在外诊所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到整规医疗机构诊治。后肛周出现一小孔,反复出现红肿,并有少量脓性液体流出。一直未引起重视,未治疗。今到我院外科寻求诊治,。查体:T:36.4℃、P:68次/分、R:18次/分、BP:110/70 mmHg。患者膝胸位,肛门未见畸形及肿物脱出,12点位可见一大小3x2cm大小皮肤肿块,皮肤色红,无明显压痛,中央见一大小约0.2cm大小瘘口,有少量白色脓液溢出,3-5点位及7-12点位分别见一大小约2.8x1.2cm及3.5x1.3cm大小暗紫色包块突出于肛门外,基地位于齿状线下,质软,并与肛管内齿状线上暗紫色隆起粘膜相连,表面肿胀、充血,糜烂,渗血,齿状线上见粘膜呈环状突出,尤以3.7. 11点位隆起明显,充血,水肿、出血。于5月23上午11:00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肛瘘挂线术、部分内痔切除术。术后给予抗炎、对症等治疗。现术后第三天,患者大便通畅,便后少许出血。肛周换药见:肛周无红肿,无渗血,未见肿块脱出,更换肛周敷料。 李君:病史汇报的比较全面,肛瘘为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和外口三部分组成,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请罗丹回答一下肛瘘的发病原因和分类。 罗丹:病因:多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发展而来,以化脓性感染多见,少数为特异性感染,如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他如直肠肛管外继发感染、直肠肛管恶性肿瘤破溃感染等所致,但比较少见。 分类:⒈根据瘘口与瘘管的数目分为 ⑴单纯性肛瘘:只存在单一瘘管。 ⑵复杂性肛瘘:存在多个瘘口和瘘管,甚至分支。 ⒉根据瘘管所在的位置分为 ⑴低位肛瘘: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包括低位单纯性肛瘘和低位复杂性肛瘘。 ⑵高位肛瘘: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包括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李君:肛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贾兰:⒈症状:常有肛周脓肿病史,因脓、血性分泌物刺激而引起局部皮肤的瘙痒。较大的高位肛瘘外口可排出粪便或气体。当外口假性愈合暂时封闭时,可再次形成脓肿,出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症状;脓肿破溃脓液排出,症状可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是肛瘘特点。 ⒉体征:肛门周围可见一个或多个外口,排出少量脓、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部分病人可发生湿疹。外口呈红色乳头状隆起,压之可排出少量脓液或脓血性分泌物,可有压痛。 李君:假性愈合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成为瘘管外口,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原发病灶成为感染源不断进入管道内口,外口皮肤生长较快,形成假性愈合,以致又破溃,反复发作。请谢孟君回答一下肛瘘的辅助检查。 谢孟君:⒈直肠指检:瘘管位置表浅可触及硬结样内口及条索样瘘管,内口处有轻压痛。

_肛瘘

肛瘘 肛瘘(anal fistula)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外口、瘘管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为原发性,多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大部分位于直肠与肛管交界齿线处的肛窦内,多为一个,大部分内口是原发的。而外口大部分是继发的,多位于肛周皮肤出,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肛瘘多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急性期过后破溃形成的后遗症,其临床主要见:肛门局部反复流脓、疼痛、潮湿瘙痒为特点,其往往病势绵长、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古人依据本病发病则脓血污水,不时淋漓而下,如破顶之屋,雨水时漏,因而形象地命名为“肛漏”,民间把这种从肛门周围皮肤上的外口流出脓血及粪便的则称为“老鼠偸粪”。 一、病因 “肛漏”之名首见于清·《外科医案汇编》,中医认为肛痈遗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疮口不合,日久成漏;亦有虚劳久咳,肺、脾、肾亏虚,以致湿热,邪乘于下郁久肉腐成脓,溃后成漏。《奇效良方》载“至于失治而成漏者,成漏而穿臀者,有穿肠成孔,粪从孔中出者,则是肛瘘。” 西医认为肛门直肠脓肿有两大类: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有关,称为“原发性急性肛腺肌间瘘管性脓肿”,简称“瘘管性脓肿”,较多见;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无关,称为“急性非肛腺性非瘘管性脓肿”,简称“非瘘管性脓肿”,较少见。 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所致,如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所引起的肛瘘。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形成肛瘘,直肠恶性肿瘤溃破也可形成瘘管。但都少见,与一般化脓性肛瘘有明显区别。 二、病理 一般单纯性肛瘘有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组成。如果外口暂时封闭,引流不畅,则又发生红肿,再次形成脓肿,封闭的外口再次穿破或在他处形成另一外口。如此反复发作,病变范围扩大或有时造成几个外口,与内口相通,即形成复杂性肛瘘,即有一个内口与多个外口。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复杂性肛瘘不应以外口的多少来划分,而应以主要管道是否累及肛门直肠环或环以上者。这种肛瘘虽有一个外口和内口,但是位置较高、治疗比较复杂,所以应称为复杂性肛瘘 三、分类,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现行的肛瘘分法多达20余种,而临床主要依以下两种。 1.管位置高低分类(1975年全国首届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标准)①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低位肛瘘又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及瘘口).②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高位肛瘘又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①肛管括约肌间型: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线附近,外口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②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③肛管括约肌上型:为高位肛瘘,较为少见,约占4%,瘘管在括约肌间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④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仅占1%。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后果。瘘管会自阴部皮肤向上经坐骨直肠间隙和肛提肌,然后穿入骨盆或直肠。这类肛瘘多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Crohn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 此外,除以上分法外,按瘘管的形态分为直瘘、弯瘘及蹄鉄型肛瘘直瘘常为低位肛瘘,蹄铁型肛瘘常为高位,弯瘘可以是低位,也可以是高位。从病理变化上,又可分为化脓性肛瘘及特异性感染所致肛瘘。化脓性肛瘘一般多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肛瘘护理常规

富顺群康医院 肛瘘护理常规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瘘道,常与肛门直肠周围肿痛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主要护理问题】 便秘;皮肤完整性受损;潜在并发症 ----- 伤口感染、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 【护理常规】 1.保持大便通畅 (1)饮食:忌辛辣,多饮水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加强肛周的皮肤护理 (1)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2)中药坐浴 3.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定期行直肠指诊,以及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为防止肛门狭窄,术后5—10日内可用食指扩肛,每日一次。肛门括约肌松弛者,术后3日起指导病人进行提肛运动。 【健康指导】 1、手术前健康教育 (1)评估病人的一般资料,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解除病人的顾虑,配合医护治疗与护理。

(2)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忌烟酒,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进营养丰富、清淡、少渣、易消化的饮食。多食素菜、瓜果、预防便秘。 2、手术后健康教育 (1)手术后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进低渣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为防止发生腹泻或粪渣堵塞肛窦,忌吃生冷食物及辛辣、油腻之品。(2)教会病人坚持肛门中药坐浴,大便后随时坐浴防止切口感染。冬季坐浴过程注意室内温度,防止受凉。 (3)敷料被污染应及时更换。 (4)应穿宽松棉质内裤,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3、出院指::生活规律、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会阴部卫生、注意伤口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痔护理常规 痔是缸垫病理性肥大和移位,但传统认为是直肠下端黏膜或肛管皮肤下的曲张静脉团。 【主要护理问题】 疼痛;便秘;潜在并发症——尿潴留、贫血、肛门狭窄、切口感染等。 【护理常规】 1.按痔瘘科一般护理常规 2.有效缓解疼痛:局部热敷或中药坐浴、遵医嘱用药、及时回纳痔。 3.保持大便通畅:术前应调节饮食结构,定时排便,防便秘,适

2020版:克罗恩病肛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2020版:克罗恩病肛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25%~80%的成人CD患者合并肛周病变,其中CD肛瘘(perianal fistulizing Crohn's disease,pfCD)的患病率最高,约占17%~43%[1,2]。为规范我国pfCD的诊治,《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组织内外科专家,在借鉴国外pfCD诊治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专家共识[3,4,5,6]。 本共识采用Delphi程序制定。先由专家分别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评价,讨论确定需阐明的问题及推荐方案。再由专家分部分撰写,交总负责人汇总成共识初稿。初稿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投票并由第三方计票。投票专家推荐的等级标准分为a完全赞同(必不可少);b部分赞同,推荐(应该做到,但未达到必不可少的高度);c部分赞同,但不推荐;d不赞同(删去,不合理、不必要、不合国情、不可操作、不可评估、不必放在本共识意见中)。本共识中的推荐等级根据专家投票总结果分为A级(强烈推荐),即3/4及以上投票完全赞同(a);B级(推荐),即3/4及以上投票完全或部分赞同(a+b);C级(建议),即a、b和c得票数相加为3/4及以上;未达C级指标则删去不放入本共识。最终由专家审阅定稿形成本共识意见。根据证据级别高低及专家投票结果,本共识将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推荐"和"建议"3个等级。 本共识意见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部分。推荐意见15条,以下分别阐述。

一、pfCD的诊断 1. pfCD具有与普通肛瘘不同的临床特点,这有助于CD的早期诊断。等级判定:强烈推荐 普通肛瘘是指常见的肛隐窝腺源性非特异性感染性肛瘘。pfCD与普通肛瘘不同,外口与内口的关系常不遵循Goodsall规则,瘘管情况更复杂。pfCD和普通肛瘘的特点比较见表1。约10% CD患者以肛瘘为首发表现[7,8,9,10]。pfCD的特点有助于CD的早期诊断。 表1 克罗恩病肛瘘和普通肛瘘的特点比较 2.对有症状和体征的pfCD应常规进行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可结合麻醉下探查(examination under anaesthesia,EUA)和腔内超声检查(endoanal ultrasound,EUS)。等级判定:强烈推荐 盆腔MRI无创、快速、准确,被推荐为pfCD诊断及分型的首选方法[11]。国外文献指出,EUA联合EUS、MRI两种检查中的任何一种可使pfCD诊断的准确率达到100%[12]。EUS可在部分患者选择使用,其优点是能较好地识别内口和显示括约肌间瘘管,缺点是不能明确区分炎性和纤维性病变,对超出外括约肌范围的瘘管显像不佳[13]。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正虚邪恋

肛瘘病人的护理练习题

肛瘘病人的护理 一、A1 1、下列哪一项适用于挂线疗法 A、内痔 B、肛裂 C、肛瘘 D、直肠息肉病 E、外痔 二、A2 1、男性,36岁,肛周溢液流脓1周,伴有肛周瘙痒,检查诊断为高位肛瘘,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是 A、瘘管切开术 B、切开引流 C、挂线疗法 D、瘘管切出术 E、温水坐浴 2、男,55岁。肛瘘20年,其典型表现是 A、大便干结 B、肛门周围外口流脓,肛门瘙痒 C、肛周剧痛 D、无痛性便血 E、肛门部异物感 3、男,38岁,反复肛门周围肿痛、流脓血。诊断为肛瘘。行瘘管切开术。此肛瘘应是 A、低位肛瘘 B、单纯性肛瘘 C、高位肛瘘 D、复杂性肛瘘 E、外瘘 4、女,25岁。诊断为低位肛瘘,其主要治疗方法是 A、瘘管切开术或瘘管切除术 B、硬化剂注射疗法 C、消炎栓塞肛 D、痔核切除术 E、胶圈套扎法 5、男性,55岁。肛瘘20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时,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肛瘘多数是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 B、少数肛瘘为结核性 C、瘘管穿过肛管直肠环,不应一次切除 D、肛瘘难以自愈,多须手术治疗 E、挂线疗法后2~3天内不要排便 6、女,45岁。诊断为高位肛瘘,其瘘管位于 A、肛门内括约肌以上

B、肛门外括约肌以上 C、齿状线以上 D、肛管下1/3段 E、肛管上1/3段 7、患者男,27岁,肛瘘切除术后,护士的健康教育不正确的是 A、多饮水 B、保持大便通畅 C、可以适当进食辛辣食物 D、保持肛门清洁 E、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8、男,40岁。诊断为肛瘘。其常继发于下列哪种疾病 A、肛裂 B、内痔 C、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D、血栓性外痔 E、直肠脱垂 9、患者男性,27岁,半年前因肛周皮下脓肿切开引流,之后局部皮肤反复红肿、破溃,局部有瘙痒。关于其处理,错误的是 A、该患者必须行手术治疗 B、饮食应清淡 C、每天便后予35℃高锰酸钾坐浴 D、口服液体石蜡以促进排便 E、为防肛门狭窄,可于术后5~10天扩肛 10、刘女士,26岁。因肛瘘行瘘管切除术,术后为缓解疼痛给予坐浴,应选择 A、1:5000高锰酸钾 B、1:10000高锰酸钾 C、0.9%温盐水 D、0.5%醋酸 E、1:2000苯扎溴铵溶液 11、男,33岁,因肛周皮下脓肿自行破溃后,局部皮肤反复红肿、破溃,流脓血。此时已形成了 A、肛裂 B、肛瘘 C、前哨痔 D、肛窦炎 E、外痔 12、男,55岁。肛瘘20年,如欲彻底治疗,其唯一的方法是 A、消除便秘 B、局部用药 C、手术 D、肛门坐浴

肛瘘的诊断与治疗

肛瘘的诊断与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书信 一、概论 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又称肛管直肠瘘,中医称之为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 我国肛瘘患者约占肛肠疾病发病人数的 1.67 ~ 3.6% ,国外约占 8% ~ 25% ,多见于 25 ~ 45 岁的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 5 ~ 6 : 1 。新生儿和老年人也可发病。 我国是认识“瘘”最早的国家,《山海经》就有记载“食者不痈,可以为瘘”。《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痔瘘”,《疮疡经验全书》首称“漏疮”,《外科医案汇编》始名“肛漏”,《诸病源候论》提出“痔而不愈,变而为瘘”,《医学入门》对肛瘘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分类,“瘘有穿肠、穿臀、穿阴”。 古代也有一些治疗瘘的有效方法,如《太平圣惠方》提出将砒霜溶于黄蜡中,捻为条,纳于痔瘘疮窍中治疗肛漏。《医学入门》、《外科正宗》都有“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永类钤方》中首次提出用挂线法治疗肛瘘,肛瘘的挂线的方法现在还在沿用。古代也有一些关于肛瘘诊治方面特有的诊治器械,《外科图说》就记载有弯刀、钩刀、柳叶刀、银丝、过肛针、探肛筒等,银丝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探针,探肛筒相当于现在使用的肛门镜。 二、肛瘘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一)中医肛瘘的病因病机 关于肛瘘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肛瘘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脏毒痈肿破溃,湿热余毒未尽,即湿热下注。所谓脏毒是指肛周的感染,相当于肛线炎和肛周的脓肿等,中医归为脏毒的范畴。破溃以后湿热余毒留恋不去,下注而形成肛瘘。第二,痔疮

-肛瘘的中医护理常规

肛漏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久不收口,或因虚劳久嗽、脾肺两虚、湿热下注大肠所致,以局部反复流出脓水或粪汁,伴疼痛、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直肠、肛周,涉及肺、脾。 一、常见证型 1.湿热下注: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脉弦或滑。 2.正虚邪恋: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瘘道潜行,,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细数。常见于结核性肛漏。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坠胀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内分泌、枕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硬膏热贴敷。 7.遵医嘱中药口服 (二)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防止便秘或腹泻 1.观察排便的频次及大便形状。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便秘或腹泻,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饮食宜清淡,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四) 出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五)排尿困难 1.调节心境情志,减轻焦虑,创造良好的排尿环境,先行诱导排尿。 2.湿毛巾热敷小腹部,保持毛巾温度50℃左右。 3.中药穴位贴敷:取神阙、关元、中极及双侧足三里等穴位于术前贴敷。 4.中药封包热敷小腹部。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外用中药:洗剂、栓剂、膏剂等(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2.中药封包(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5.中药硬膏热贴敷(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肛门清洁,便后温水或中药液坐浴。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便秘或腹泻。 3.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4.忌久坐、久立或久蹲,防止过度疲劳,进行适当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5.指导患者做提肛运动。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遍,每遍做20~30次。

肛漏病中医诊疗方案

漏肛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要点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2)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内治法:主要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 (1)湿热下注证(肛瘘急性期) 证候: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2006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瘘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订《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邓革强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正虚邪恋 肛周间断流脓水,脓水稀薄,外口皮色暗淡,瘘口时溃时愈,肛门隐隐疼痛,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 3.火毒蕴结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恶寒、发热,便秘、小便短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是: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由于肛瘘的复杂性和一些特殊的病理背景,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鉴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特殊病理和生理环境及肛门功能的重要性,“带瘘生存”,亦可作为一个原则加以选择,不应为盲目追求手术根治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中药治

肛瘘诊治指南

肛瘘诊治指南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2009年09月30日【大中小】 标签:肛瘘诊治指南寻医问药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瘘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订《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 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瘘早期出出现的5个症状表现

肛瘘早期出出现的5个症状表现 肛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那么你知道肛瘘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吗?如果你想了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南昌东大肛肠医生表明:肛瘘是很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肛瘘早期的症状主要是脓肿、疼痛、瘙痒。 肛瘘早期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一、流脓 脓液的多少,因瘘管的长短、大小而不同。新生成的肛瘘流脓较多,脓稠,味臭,色黄,以后逐渐减少,时有时无,呈白色,质稀淡。如忽然脓液增多,表示有新瘘管生成。有时外口暂时封闭,流脓停止,体温上升,局部肿胀,再度形成脓肿。封闭的外口再穿破或形成另一新外口,又有脓液流出。内外瘘粗大者,有时粪便和气体由外口流出。 二、疼痛 如瘘管引流通畅,一般不感疼痛,仅感觉在外口部位发胀不适,行走时加重。 三、搔痒 南昌东大肛肠医院专家介绍,肛门周围皮肤因分泌物经常刺激,感觉潮湿搔痒,可出现皮肤变色,表皮脱落。 四、排便不畅 多见于蹄铁形肛瘘,因瘘管围绕肛管,形成半环状纤维索环,因而影响肛门舒张,可出现排便不畅。 五、全身症状 一般肛瘘常无全身症状,但复杂性肛瘘和结核性肛瘘,因病期长,有的带病数十年,常出现身体消瘦、贫血、便秘和排便困难等症状;如继发感染,再发脓肿时,则出现脓肿的症状。 南昌东大医生解答:肛瘘手术应严格遵循处理原则,在手术中,括约肌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如下: 1、瘘管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者,一期切断或切除瘘管累及的外括约肌皮下部纤维,不会发生肛门失禁。 2、瘘管通过外括约肌浅部或外括约肌浅部与深部之间的,可按肌纤维的垂直方向将外括约肌浅部切断,但不能斜行切断,亦不能切除瘘管周围的括约肌组织。 3、括约肌只可切开,而不可切除一段。

肛瘘的术后护理及饮食

肛瘘的术后护理 肛瘘形成初期是以脓肿、炎症为主,炎症消退,瘘道逐渐形成,局部症状逐渐减轻。但复杂性肛瘘或有急性感染时,局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并伴有全身症状。 1.流脓:是肛瘘的主要症状,脓液多少与瘘管长短和多少有关,新生成的瘘管,炎症反应大,流脓较多,脓液粘稠、黄色、有臭味;时间长久的排脓较少,或时有时无,脓液白色,稀淡如水;如忽然脓液增多,表示有新管生成。有时瘘口暂时封闭,不排脓液,可出现局部肿痛或体温上升,封闭的瘘口又排脓。有的外口可排气体和粪便。内瘘常有脓血由肛门排出,由于脓性分泌物不断反复流出,患者常感到肛门处湿润、内裤不净,给生活带来很大麻烦。与其他器官相通的瘘管有特殊症状。 2.疼痛:瘘管通畅无炎症时常不感疼痛,只感觉局部发胀和不适,行走时加重。当瘘管感染或脓液排出不畅而肿胀发炎时,可引起疼痛。内瘘时常感到直肠下部和肛门部灼热不适,排粪时感到疼痛。 3.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常感觉瘙痒,肛周潮湿不适,皮肤变色、表皮脱落,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有时形成湿疹。 4.排便不畅:复杂性肛瘘口久不愈,可引起肛门直肠周围形成大的纤维化瘢痕或环状的条索,影响肛门的舒张和闭合,大便时感到困难,有便意不尽的感觉。 5.全身症状:在急性炎症期和复杂性肛瘘反复发作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或伴有消瘦、贫血、体虚等长期慢性消耗症状。 临床肛瘘的特点有: ①脓液淋漓不断:反复感染,炎症经常刺激,脓水不断从外口流出、污染内裤。 ②不能自然愈合:由于肛门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压迫瘘道,影响脓液排出而难愈合;瘘管弯曲、引流不畅;脓腔缩小、腔壁有结缔组织增生而坚硬也很难粘连愈合。 ③反复发作、病程缠绵、病情复杂:由于瘘管大多呈弯曲形,使引流不畅,外口容易闭塞,出现假性愈合;当脓腔压力大时,脓液可流向括约肌间隙而蔓延扩散、形成新的脓肿,破溃后成新的外口,所以病程缠绵的瘘管可有多个外口、多个分管或演变成高位复杂肛瘘。 肛瘘的术后护理 1、饮食,病人首先宜进食富有营养的流质食物,然后根据伤口及大便情况进食易消化、无辛辣刺激的半流或普食。有的患者由于害怕大便时伤口疼痛而数日不进食物,以致出现低血糖反应。 2、患者便后应及时清洗口,并用1:1000的高锰酸钾液坐浴,然后及时换药。换药时,应注意操作轻巧,尽量减轻换药时伤口疼痛。 3、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渗血。如伤口出血,应通知医生,采取止血措施。 4、术后尿潴留,这种现象较多见于精神紧张的男性患者,因此,病人应放松精

肛瘘

肛瘘 1.概述 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发病率在肛肠疾病中国内约占1.67%~3.6%,国外约占8%~25%,发病高峰年龄段在20~40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5∶1。婴幼儿发病也常见。 2..病因 肛瘘基本病因,是肛门直肠周围感染形成不能愈合的慢性迁延性瘘道或窦道,其大体感染来源分为: 2.1.腺源性肛瘘:肛管齿线位肛隐窝内肛腺感染,沿肛管直肠肌肉及软组织间隙 蔓延扩散,形成开口瘘道或不开口的窦道,向下形成低位肛瘘,向上超过肛直环(或瘘管在肛直环内)形成高位肛瘘。腹泻、便秘、疲劳、抵抗力下降是常见诱因,90%肛瘘由此发生,治疗较为容易,手术多能一次性治愈。2.2.囊源性肛瘘:由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内(或盆底)囊性肿物生长体积增大及排 便肠蠕动挤压,囊壁移行至肛管直肠交界薄弱处(肛隐窝),在抵抗力下降时诱发感染,形成囊性窦道或瘘道,顶端位置往往较高,有光滑、宽旷、分隔状囊性内壁,常见于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畸胎瘤等,占高位肛瘘30%左右,因内壁有上皮组织不易完全祛除及囊壁较硬不易关闭愈合,难于一次性手术治愈,临床上称为“复发性复杂性肛瘘”。 2.3.裂源性肛瘘:由于肛裂继发感染蔓延形成瘘管,因肛裂位置较低,多形成皮 下瘘,是陈旧性肛裂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肛门前后正中位,前方发生复杂性肛瘘的较多,女性常见。 2.4.痔源性肛瘘:因血栓痔感染形成瘘管,多为皮下瘘,或向上形成粘膜下瘘, 混合痔血栓形成感染形成的肛瘘内口多在齿线位痔体两侧,右前方母痔区发生较多,且易行成较为复杂的肛瘘。 2.5.肠源性肛瘘:由于慢性炎性肠病,如溃疡性直肠炎、克隆氏病,溃疡感染波及直肠壁向下形成瘘道至肛周,一般以原发病表现为主,肛瘘治愈较为困难。2.6.医源性肛瘘:因肛门直肠检查、手术治疗引起感染蔓延扩散形成肛瘘。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