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诗经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说
第一部诗歌总集
305篇
“诗”或“诗三百”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黄河流域
❖ 一、《诗经》的搜集与编定
采诗说
献诗说
删诗说
孟春《之左月传,•群襄居公者二将十散九,年行》人:振 动吴木公铎子徇札于来路聘以,采见诗叔,孙献穆之子太,师说, 之。比…其…音请律观,于以周闻乐于。天使子工。为故之曰歌王 请 观 南于》者 食 《 故周不货国天……乐窥志子语为。牖听》·召之使户政)公歌工而,谏《为知使弭邶之天公谤》歌下卿》、《。至:《周( 于鄘南列《》》士汉、、献书《召
❖ 二、燕飨诗
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 内容,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鹿鸣》
呦燕呦飨鹿不鸣是,单食纯野为之了苹享。乐我,有而嘉有宾政,治鼓目瑟的吹:笙。 吹发笙挥鼓亲簧亲,之承道筐,是宗将法。之人义之,好表我现,出示浓我厚周行。 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七❖月三流、火农,事九诗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关无于褐农,业何生以产卒生岁活?和三相之关日的于政耜治,、四宗之日举趾。 同我教妇活子动,的馌诗彼歌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 执懿《筐豳,风遵·彼七微月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 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颂
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
分类 音乐 篇 特点 目
风 雅 大 朝廷 74
雅 正乐 王朝 京畿 地区
小 的音 31 雅乐
颂
时代
作者
西周晚期 上层贵族
小部分于 下层贵族
东周
地位低微
者
西周初期 上层贵族
小部分于 西周末期
内容、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 《诗经》[整理]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 《诗经》[整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383f93a1c7aa00b52acba1.png)
n 1《诗经》的编定 n 2风雅颂 n 3 用诗和传诗
1
2
3
4
5
6
7
8
《诗经》的内容
1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n 2 农事诗 n 3 燕飨诗 n 4 怨刺诗 n 5 战争徭役诗 n 6 婚姻爱情诗 n 7 《诗经》的现实精神(历史)
9
10
11
12
13
14
15
161718源自 19《诗经》文化20
天籁之声
四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抒情诗原型 2 自然美与人情美 3 比兴的垂范
皇帝祭
21
22
23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4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5
古代文学第二讲——《诗经》的编定和体制(3月8日) 共25页

“删诗”:
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 到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 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 •孔子世家》 )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孔子删去重复,正 而存三百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 下采鲁,凡三百五篇”,在《汉书•叙传》中说: “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纂《书》删《诗》,缀礼 正乐。”
四、《诗经》的分类和产生的地域
(一)分类
《诗经》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有两个 不同的依据:一是从音乐角度划分,另一是 从内容体裁的角度划分。
(二)产生的地域
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借为夏, 夏是西周王畿的古名,二《雅》都是西周王 畿的诗,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
官学与私学: 区别点在是否立于学官、是否设立博士
今文与古文: 三家诗都是用“今文”传授,今文是指隶书;毛诗
是用“古文”传授,古文是指一种与籀书、小篆都 不同的古文字,是鲁恭王坏孔子宅在墙壁中发现的 古籍所使用的文字。实际上今古文不只文字之别, 更大的区别是在说解之异。
《隋书•经籍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 韩诗亡于宋”。
《周南》11篇、《召(shào)南》14篇,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召南” 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
《邶风》、《鄘风》、《卫风》共计39篇, 春秋时人认为都是卫国的诗。
《王风》10篇,东周王国境内的作品,今河南洛阳 西五里。
《郑风》21篇,郑国在今河南中部。 《齐风》11篇,齐国在今天山东东北部和中部。 《魏风》7篇,魏国在今山西西南部。 《唐风》12篇,唐国就是晋国,在今天山西中部。 《秦风》10篇,东周前期(战国以前),秦国疆土
袁行霈-古代文学-第二章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概述和体制:(一)《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二)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
(三)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四)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五)包括公卿列士献诗,民间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飨中乐歌等。
(六)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最初都是乐歌。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十五国风即地方土乐。
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乐调。
雅分为大雅、小雅。
(1)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初,小部作于西周末;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2)大雅作者,主要上层贵族;小雅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一章;鲁颂4篇,作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5篇,大约是商中后期作品,内容上可分两类:《那》、《烈祖》、《玄鸟》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
《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七)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今文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诗经》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二章-诗经

第二章·《诗经》教材梳理《诗经》:《诗经》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收入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305篇。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160篇,多为春秋民间所作。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大雅31篇,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朝会宴飨时用。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用诗和传诗:用:礼乐文化的组成(典礼、讽刺、娱乐);政治外交中运用;在著述中引用等。
传:汉代出现了四家诗,其中鲁、齐、韩三家在西汉为官学,后亡佚,鲁人毛亨和毛苌的“毛诗”在东汉由郑玄作笺后盛行流传至今。
《诗经》的内容: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其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被认为是周族史诗,反映了西周的开国历史。
2、农事诗,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等,如《七月》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
3、宴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题,反映上层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
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4、怨刺诗,反映丧乱,针砭时弊。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所作,讽喻劝诫、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民劳》等。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更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
这些被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昏庸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5、战争徭役诗,战争诗,一部分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
更多的战争诗则表现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
古代文学史之诗经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简介一、原始歌谣1产生于劳动实践的歌谣普列汉诺夫曾在其《没有地址的信》中引用毕歇尔的话:“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杂谈》:“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2产生于巫术活动的歌谣高尔基《论文学》:“古代劳动者们,渴望减轻自己的劳动,提高劳动效率,防御四脚和两脚的敌人,以及用语言的力量,即用‘咒文’和咒语的手段来影响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表明人们是多么深刻地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而这种信念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组织人们的相互关系和劳动过程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和十分现实的用处。
他们甚至企图用‘咒语’去影响神。
”《礼记.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二、《诗经》的分类1关于《诗经》的分类,有的研究者主张按照内容来分。
《毛诗序》:“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围绕着封建王政教化来展开。
朱熹的《诗集传》也是这种观点。
“风者,风俗歌谣之诗也。
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颂者,宗庙之乐歌。
”2有的研究者主张《诗经》是按照音乐的性质分类的。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 篇,后者有74 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40 篇。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庄子体认“道”的人生。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诗经笔记整理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诗的目的:为天子听政与"考其俗之美丑" 献诗的目的:为天子听政与"考其俗之美丑".
"献诗说" 献诗说" 献诗说
献诗的途径: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 献诗的途径: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 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 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 献诗的结果:交太师协比音律,制谱配乐. 献诗的结果:交太师协比音律,制谱配乐.
"删诗说"不可信的理由 删诗说" 删诗说
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 544)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 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 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 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 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 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 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 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 诗三百" "诗三百".
"颂":宗庙之音曰"颂","颂"是宗庙祭 颂 宗庙之音曰" 祀的乐歌,许多是舞曲,是赞美诗. 祀的乐歌,许多是舞曲,是赞美诗.它是贵 族祭祀鬼神,赞颂祖先功德时的" 族祭祀鬼神,赞颂祖先功德时的"宗庙之乐 歌" .
\
卫 邶 曹 齐 陈 郑 桧 周 丹江 汉水 召 王
鄘 魏 豳 秦 唐
十五国风 周 鄘 郑 唐 桧 召 卫 齐 秦 曹 邶 王 魏 陈 豳
"六诗"
"六艺"
四始说
孔子世家》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 史记 孔子世家 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大序》 小雅,大雅, 是谓四始, 《诗大序》:"(风,小雅,大雅,颂)是谓四始, 大序 诗之至也. 诗之至也."
风,雅,颂说
"功用说":见于《毛诗序》,认为《诗 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是按诗 的功用划分的. 曲调说:见于宋代郑樵的《诗辨妄》, 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主 要是按诗的曲调划分的.
"风"的功用是政治教化: 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5,《诗经》的研究 《诗经》
汉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毛诗序》, 《毛诗郑笺》,《毛诗正义》. 宋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朱熹的《诗集 传》 新汉学(清代)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陈 新汉学(清代)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陈 诗毛氏传疏》 魏源《诗古微》 奂《诗毛氏传疏》,魏源《诗古微》,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三家义集疏》,方玉润《诗经原始》. 近代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郭沫若的《诗 研究《 研究 诗经》的典型著作是郭沫若的《 经今译》 余冠英的《诗经选注》 经今译》,余冠英的《诗经选注》.
3,婚姻爱情诗 婚姻爱情诗
描写男女相思相爱的诗:《周南关睢》 描写男女相互爱慕的诗:《邶风静女》 描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郑风子衿》 《郑风出其东门》 反映争取婚姻自由的诗: 鄘风柏舟 柏舟》 反映争取婚姻自由的诗:《鄘风 柏舟》 弃妇诗: 卫风氓 邶风谷风 谷风》 弃妇诗:《卫风 氓》和《邶风 谷风》 反映婚嫁场面的诗: 反映婚嫁场面的诗: 《卫风硕人》
"删诗说"不可信的理由 删诗说" 删诗说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 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 所赋之诗多为《诗经》 而赋诗言志之风, 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 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 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 乐也" 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 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 卫民歌依然很多. 卫民歌依然很多.
诗经》 第二章 《诗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以"秋水 伊人"为代表的爱情诗所表现的人生境 界与精神品格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诗经》的编订 《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 《诗经》的流传与运用
1,《诗经》的名称 孔子时代:《诗》或《诗三百》 汉代:《诗三百篇》或《诗经》 唐代:《葩经》 "经"的概念演变: 本义"织纵丝也"——连线——书之通名——常法,经 典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学官)《诗经》才真 正确立了经典地位.
《诗经》的编订 诗经》
《诗经》的 诗经》 编订
"采诗说"
"献诗说
"删诗说"
诗经》 4,《诗经》的流传
(2)《毛诗》序 《毛诗》 也称诗序, 毛诗》各篇前面所附的序言, 也称诗序,即《毛诗》各篇前面所附的序言,分为大 小序,是汉代人的解诗之作. 序,小序,是汉代人的解诗之作. 诗经》《周南关雎 后面有一段概述《诗经》 》《周南 关雎》 《诗经》《周南 关雎》后面有一段概述《诗经》的分 内容,艺术特色, 类,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的 文字,称为大序; 诗大序》总论《诗经》 文字,称为大序;《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 歌反映政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 歌反映政治: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大序 总结了先秦儒家的诗论, 总结了先秦儒家的诗论,是古代文论中的一篇重要文 献. 诗经》 《诗经》各篇前面解释本诗创作意图和主旨的文字称 为小序. 诗小序》以史解诗,以诗证史, 为小序.《诗小序》以史解诗,以诗证史,具体指出 各篇的政治背景,或因某事而"美"某人或"刺"某 各篇的政治背景,或因某事而" 某人或" 郑玄《毛诗笺》更加突出《诗经》的政治意义, 人.郑玄《毛诗笺》更加突出《诗经》的政治意义, 强调其"歌功颂德,顺其美,刺过讥失, 强调其"歌功颂德,顺其美,刺过讥失,匡救其 恶……".小序是汉儒解诗之辞,多牵强附会,曲解了 .小序是汉儒解诗之辞,多牵强附会,
司马迁
关雎
鹿鸣
文王
清庙
诗大序
风
大雅
小雅
颂
四诗:南,风,雅,颂 四诗: 南即二南:周南, 南即二南:周南,召南 北宋苏辙《颖滨先生诗集传》 北宋苏辙《颖滨先生诗集传》 首倡"二南独立" 首倡"二南独立" 南宋王质《诗总闻》 南宋 王质《诗总闻》: 王质 "南,乐歌名也." 乐歌名也. 崔述《 清崔述《读风偶识》: 崔述 读风偶识》 "南者,诗之一体." 南者,诗之一体. "二南"的异质性以及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 二南" 性
"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 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 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 正而存三百五篇. 正而存三百五篇. ——东汉王充《论衡 正说》 东汉王充《 正说》 东汉王充 论衡正说
2,颂歌与怨刺诗
颂歌: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土或乐官之手, 颂歌: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土或乐官之手, 商周鲁三" 商周鲁三"颂"中的大部分篇章是歌颂周王朝祖先丰功伟绩 的祭祀乐歌. 的祭祀乐歌. 怨刺诗:即所谓"变风" 怨刺诗:即所谓"变风","变雅",是王道衰落,礼崩乐 变雅" 是王道衰落, 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 大雅" 坏,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 "大雅"中的是王室重 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的讽谏之作,重在" 小雅" 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的讽谏之作,重在"刺" ;"小雅" 中的大多是王室各级悒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 的悲伤之作,重在"怨" . 的悲伤之作,重在"
诗经》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1,周民族的史诗 2,颂歌与怨刺诗 3,婚姻爱情诗 婚姻爱情诗 4,农事诗 5,燕飨诗 6,战争徭役诗
1,周民族的史诗 ,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 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 《绵》,《皇矣》和《大明》.
1,周民族的史诗 ,
《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 ; 生民》 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 《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 描述了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由豳迁歧的史迹; 《绵》描述了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由豳迁歧的史迹; 《皇矣》主要歌颂了周文王征伐古密国和古崇国的 皇矣》 武功; 武功; 大明》着重赞扬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 《大明》着重赞扬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
"采诗说"
"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俗." ——《孔丛子巡狩篇》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 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 失,自考正也."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锋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 言律,以闻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 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 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