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优势基准的陕西省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比较优势基准的陕西省主导产业选择

[ 基金项 目] 国家 “8 工程” 期建设项 目(707 1 95 二 0200 ) [ 作者简介] 袁 晓玲 (9 4一 ) 女 , 16 , 陕西周至人 , 西安 交通 大学经 济与金 融学 院教授 ; 万平 ( 9 3一 ) 男 , 杨 17 , 陕西户县人 ,
维普资讯
20 年 5月 08 第2 8卷第 3 总 8 期 ) 期( 9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 a o X nJ o n n e i ( oi c ne) or l f i at gU i rt Sc l i cs n a i o v sy aS e
[ 关键词 ] 比较优势 ; 主导产业 ; 术选择指数 技 [ 中图分类号 ] F 2 . 1 1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x( 0 8 0 - 5 44 0 825 2 0 ) 30 3 ) 0
西 部大 开发 的重 点 之一 就是 着 力发 展 有 比较优 势
有 以下几 类基 准 :
的产业 , 在我 国经济发展水平 的东西梯度差距一直存
在 的情 况下 , 须 以 比较优势 为 依据 进行 区域分 工 , 必 较
发 达地 区集 中发展 优势 最大 的产 业 而欠 发 达பைடு நூலகம் 区集 中
1赫希曼基 准 。美 国发 展 经济 学 家赫 希 曼 在其 名 . 著《 经济发展战略》 依据投入产 出的基本原理 , 出 中, 提 了依后向联系水平确定主导产业的准则 。也就是说 , j
发展劣势最小的产业 , 这样参 与分工 的区域都能从分 工 中增进各 自利益 。本 文依此为理论 依据 , 结合陕西 省经济发展的现状 , 对其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 的不 同阶 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 的在国民经济 中居于主导地 位 的产 业 部 门 j 。这 些 产 业 部 门 因其 利 用 新 技 术 方 面的特殊能力而具有很 高的增长率 , 而且它们 在整个 国民经 济发 展 中具有 较 强 的前 后 关 联 性 , 因此 这些 产 业 部 门的发 展 能够波 及 国 民 经济 的其 它产 业 部 门 , 从 而带动整个经济 的高速增长 。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西安产业结构优化余剑

价值工程1动态比较优势及对产业升级激励作用的机理分析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假如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上都比另一国高,但只要这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机会成本不同(即存在相对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生产方面就具有比较优势。
但相对机会成本不会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以需考虑动态比较优势。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国政府选择具有潜在动态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进行干预(如推行财政补贴或者进行结构性减税),就会导致本国生产该产品的相对机会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而外国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呈现相反的变化。
到了某个临界点,本国产品生产的静态比较优势将会发生转变,将会转移到由政府扶持的产品生产上,从而促使本国产业升级。
将该理论用于分析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1一地区产业结构等级是由该地区各产业所拥有的技术决定,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技术吸收率。
在具有潜在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技术吸收率潜力越大,那么该地区的动态比较优势也就越大。
技术吸收率系数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某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从而对该地区整个产业结构产生调整作用。
1.2在劳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一地区生产的具有潜在动态比较优势的产品消费量越大,其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就越大。
1.3政府干预必须有选择性,必须是那些能从最初不具备静态比较优势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发生逆转的产业。
产生这样逆转的必要条件为该产业具有动态比较优势。
只有对那些可能具备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的选择性干预才能起到效果。
所以选择哪些产业具有动态比较优势是产业优化的第一步。
由以上分析可见,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新的比较优势,但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需要创造培养的。
借助于政府扶持,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技术吸收率可以改变不发达地区受限于低端经济结构的状况。
陕西省发展玉米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地 区 某 一 时期 某 种 农 作 物 的 播 种 面 积 与 该 地 区 所
物 生产处 于 比较劣 势 ; AAI> 1 说 明 同全 国水 若 , ;
平 相 比 ,区 j i 作物 生产处 于 比较优 势 , AAI 值 越 . j 大, 优势 就越 明显 。
研究 农作 物 总播种 面 积 的 比值 ( i St和 同 时期 Sj i / )
全 国 同一 比值 ( jS ) 比率 。 s/ t的
用公 式表 示 :A s I一
v J/ ~
2 陕 西省 与 我 国玉 米 主 产 区 4省 的 综合 比较 优 势 分 析
从 表 l可 知 , 林 省 规 模 优 势 最 高 , 效 益 方 吉 但
若 S u 1说 明 与全 国平均 水平 相 比, 区 j AI< , i 种 作 物在 生产规 模 上处 于劣 势 ; S 1 说 明 若 AI> , i 全 国平 均水 平相 比 , 区 J i 种作 物 在生 产规 模 上处
田可 达 到 7 5/ m。以 上 。 可 见 , 米 种 植 在 我 . th 玉
用 公 式 表 示 : AI一 B
其中: i j NO 为 区 种作 物 净 产值 , j为全 NO
国 j 作物 平均 净产值 。 种
陕西省发展棉花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重要 的商品棉 基地 。本文 利 用综 合 比较 优势 指 数 法, 对陕西 省棉花 的 比较 优势 进 行测 算 和 分析 , 从 而为陕西 省棉花产业 结构 的调整 提供依据 。
区 j 作物 生产 与全 国相 比生 产效 率处 于 优势 。 种 ; E 越 大 , 明 生产效 率优 势越 强 。 AI 值 说
长 的 时期 内 , 只要 有 相 当的 规模 ,就 意 味 着 有 市
势 指数 ; i i区 j 作物 的净 产值 ; j 全 NOj 为 种 NO 为 国 j 作 物 的 平均 净 产值 。B . 1说 明 i区 j 种 AI< .
种作 物 和全 国平均 水平 相 比经济 效益 方 面处 于劣 势 ; AI> 1说 明 i j种 作 物 和 全 国平 均 水 平 B 区 相 比经 济效益 方 面 处 于优 势 。B i 大 , 效 益 AI越 则
1 3 效 益 优 势 指 数 .
1 分 析 方 法 与 数据 来 源  ̄ 7 4] -
1 1 规 模 优 势 指 数 .
效益 优势 指数 反映 一个 地 区某种农 产 品 的经 济效 益状 况 , 内部 包 含 了农 产 品产 品 品质 、 场 它 市
需求 、 产 品生产 成本 等多种 因素 , 农 能够较 好 的反
A I  ̄ Ai A i A i A / IE IB I 一 S j j j —
AAI< 1 说 明 同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相 比 , 。 , i i区 j 作 物 生产处 于 比较劣 势 ; AAI> 1 说 明 同全 国平 。 , 均水平 相 比, i区 j作 物 生 产 处 于 比 较 优 势 。 AA 越 大 , I值 i 优势 就 越 明显 。 规模 比较优 势指 数高 , 明种植 规模 较 大 , 说 效
陕北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9 9 7 5 ( 2 0 1 4) 0 1— 0 0 6 7— 0 3
基金 项 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0 7 D 0 0 5 Z ) ; 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 目( 2 0 1 1 K R M2 4 ) 作者 简介 : 马 莉( 1 9 7 1 一) , 女, 陕西佳 县人 , 北京理工 大学博士研究生 , 延安大学经管学 院副教授 。
题 。为了促进 陕北资源型经济转型 , 陕北地 区应 当利 用 当地 的政策优 势 、 资 源优 势 、 劳动 力优势 , 选择 合理 的主导产 业 , 促 进 产业结构的优 化 , 以推动 陕北经济可持 续发展 。
关键 词 : 陕北 ; 经济转型 ; 主 导 产 业
中图分 类号 : F 1 2 7
( 一) 能 源产 业成 为经 济发展 主 导产 业
陕北 地 区地下 蕴 藏 着 丰 富 的煤 炭 、 石油 、 天 然 气 理 、 气候 等 自然 因素 为发展 特 色农业 和 畜牧业 提供 了 基本 上形 成 了“ 东枣 、 西薯 、 北种、 南豆” 等矿产资源 , 有 中国的“ 科威特” 之称。陕 北地区 的 良好 的条 件 , 煤 炭 主要 分布 于榆林 市 府谷 、 榆阳、 神木 、 定边 、 横山、 的特 色产 业格 局 。 靖 边 等县 ( 区) , 总 面积达 2万 多 平方 公 里 , 约 拥 有 煤 ( 三) 第三 产业有 了一定程 度 的发展
炭资源量 2 7 0 0 亿 吨。石油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
陕北地区的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建立 , 促使
即陕 西省 的靖 边 、 定边 、 府谷 、 吴堡 、 安 塞 等 县 及 延 安 陕北 地 区尤 其 是 延 安 的红 色 旅 游 业 蓬 勃 发 展 起 来 。
中国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中国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位于广袤的中国大陆西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相较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
本文将对中国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针对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广泛研究。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部分研究过于侧重理论分析,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
在研究方法上,许多学者采用定性分析,缺乏量化支持。
现有研究多从单一角度出发,如资源优势、区位条件等,而未能全面考虑多种因素。
为了更准确地选择西北地区的主导产业,本文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了解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西北地区已有主导产业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发展经验与不足。
通过数据分析,对西北地区的产业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具有发展潜力与优势的产业。
经过对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深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西北地区的主导产业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农牧业等产业。
考虑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应适当发展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
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有主导产业可能面临一系列挑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因此,需要不断对主导产业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西北地区在发展主导产业时,应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政策制定者应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西北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陕西省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

陕西省产业结构状况摘要:陕西经济结构的基本框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形成的。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伴随全国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以及战备的要求,陕西成为我国内地重要的机械、电子、纺织等加工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在能源、化工、医药、有色、建材、冶金等方面又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电子、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方面的进步也是很显著的。
但是陕西的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同时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缺乏新兴的行业带动。
关键词:陕西 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一.产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它不仅包括生产部门,还包括流通部门,一般服务行业、文化教育和行政服务业等。
产业介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之间,属于中观经济。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以及由这些比例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从广义来看,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产业在生产上的比例关系即各产业相互协调、平衡的发展问题,如三次产业之间、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反映各产业相互影响的结果。
因而产业结构是经济总体中的产业多层次的组合,质的特征是产业的地位与作用,量的特征是产业所占的份额,即比重。
二.陕西产业结构总体概况陕西省依据资源分布特点,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四大建设基地,陕北以化工能源为发展重点,陕南利用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是绿色产业基地,而关中则以先进制造业为建设重点。
另外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及能源化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能源化工和国防科技工业六大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现代物流业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产业。
其中装备制造业是陕西工业的主体产业,现代物流业是陕西省的新兴产业。
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
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
乡村振兴_比较优势、制约因素与有效路径——以陕西为例

乡村振兴_比较优势、制约因素与有效路径——以陕西为例乡村振兴: 比较优势、制约因素与有效路径——以陕西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陕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乡村振兴的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陕西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有效路径。
一、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比较优势。
首先,陕西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有利于发展农业。
其次,陕西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杂粮、果蔬、中药材等,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陕西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秦始皇兵马俑、华山等世界级旅游景点,可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最后,陕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发展乡土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文化旅游。
二、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尽管陕西具有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陕西的农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传统农业的问题,如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等。
这导致农业产量低下,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其次,由于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乡村振兴的发展面临困境。
最后,农村劳动力外流也是制约陕西乡村振兴的因素之一。
三、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了有效推进陕西乡村振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力、交通、通信等方面,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其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还应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最后,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陕西乡村振兴面临着一系列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X 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 ial Sciences)
M ay 2008 V o.l 28( Sum No. 89)
基于比较优势基准的陕西省主导产业选择
[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 ] [ 作者简介 ]
2007- 07- 20 国家 ∀ 985工程 #二期建设项目 ( 07200701) 袁晓玲 ( 1964- ), 女, 陕西周至人, 西安交 通大学 经济与 金融学 院教授; 杨万 平 ( 1973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 研究生。
), 男, 陕西户 县人,
袁晓玲, 杨万平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 摘 要 ]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 径, 是促进区域产 业结构优化 的关键, 是加快区 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 对一国或一地区的发展起着 不可忽视 的作用。基于此, 以主 导产业选择 的比较优 势基准为理论指导, 针对传统比较优势指数的缺陷, 选用技术选择 指数对陕 西省的主导 产业做出 了分析与选 择, 并提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充分利用陕西省固有的经济基础和资源, 实现产 业结构的优化和经 济的跨越式发展。 [ 关键词 ] 比较优势; 主导产业; 技术选择指数 [ 中图分类号 ] F 12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245X ( 2008) 03 0053 04
1999 2. 00 4. 41 1. 19 1. 70 1. 14 1. 84
2000 1. 85 5. 58 1. 11 1. 90 1. 01 1. 95
二、区域工业主 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与分析模型
(一 )传统比较优势指数的缺陷
在经典的贸易理论中, 为了衡量一国或地区的比
较优势, 通常使用由巴拉萨 ( Ba lassa) 提出的显示比较
优势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RCA ij =
Z ij ∃ jZ ij
/∃ /∃
iZ ij i ∃ jZ ij
( 1)
袁晓玲等: 基于比较优势基准的陕西省主导产业选择
其中, K 和 L 分别代表经济体中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 数量, KM 和 LM 代表产业中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 资本与劳动之比是衡量产业技术选择情况的 重要指 标, 因此上面的公式就代表了产业的资本劳动比与整 个国民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之间的比值 [ 7] 。
弊端, 即一国出 口产品的 RCA 的算术平均值 不等于
1, 并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假定一国出口 a、b、c三类商
品, 当我们看到该国 a类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上
升时, 这意味着 a产品在全 球市场上 ( 相对于其它国
家 ) 的比较优势上升了。但我们却不能说该国在出口
结构上 a类产品比 b类产品具有了更大的比较优势,
3. 筱原基准[ 3] 。筱原基准是 20世纪 50年代中期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其论文 产业结构与投资分 配 !中提出的基准。筱原基准包括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 率上升基准两个方面: ( 1)收入弹性基准。收入弹性基 准是指从社会需求来看, 使产业结构与随着国民收入增 长而增长的需求结构性适应的原则。收入弹性相对高 的产品, 其社会需求也相对高。应优先发展收入弹性高 的产业和产品, 因为产品高收入弹性的产业部门有着广 阔的市场, 而广阔的市场正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 件; ( 2)生产率上升基准。技术进步是造成生产上升的 主要原因, 哪个产业部门在技术上首先出现突破性进 展, 哪个产业部门便会迅速增长和发展, 其生产率上升 率就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该产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 的相对比重就会随之增加。因此, 生产率上升基准就具 体体现为技术进步率基准, 也就是说, 要选择技术进步 率高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
54
颈 #制约; 整个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同质性, 不存在二 元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企业素质较高, 具有较强的自我 调节能力; 产业间要素流动性较好, 不存在严重的要素 流动障碍等。当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时, 上述的选择 标准就会失去效用。各国 ( 地区 ) 由于资源禀赋和经 济发展状况不同, 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只有发挥比较 优势, 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分工和地区分工, 取得比较 利益, 提高本国资源的利用率, 积累资本, 改进技术, 促 进经济更快发展。因此, 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随着比较 优势的变化尽可能选择更能发挥本国 (地区 ) 比较优 势的产业。
三、陕西省主导 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 TCI的基本原理, 本文对陕西省六大产业 及全国相应产业的 TCI进行了计算, 结果见表 1、表 2。
表 1 1995- 2002年陕西省六大产业的技术选择指数 单位: %
电子信 能源化 装备制 食品加 服装 有色冶 年份
息产业 工产业 造产业 工产业 产业 金产业
1995 2. 43 3. 10 1. 12 2. 07 1. 23 1. 92
1996 2. 27 2. 78 1. 41 1. 93 1. 14 1. 34
1997 2. 40 2. 88 1. 32 2. 07 1. 13 2. 00
1998 2. 58 3. 64 1. 47 1. 72 1. 18 2. 63
理的覆辙。丰富劳动内容基准要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 要考虑到发展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全和稳定的劳 动场所。该标准的提出反映出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经
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满足程度, 但这 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才可能真正做到。
5. 比较优势基准 [ 5] 。实践和研究发现, 上述几条 标准在运用时需要一些必备的条件, 如产业基础比较 扎实, 产业 的比例关 系比较 正常, 不存在 严重 的 ∀ 瓶
一、主导产业的 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整个经济和其它 各产业部门只有在它的带动下才能高速增长。同时主 导产业也是形成合理和有效的产业结构的契机, 产业 结构必须以它为核心才能快速向高级化推进。正因为 如此, 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就成为了各地区促进产业结 构提升的重要课题。选择主导产业, 首先涉及的就是 选择标准问题, 即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常用的选择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就是着力发展有比较优势 的产业,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梯度差距一直存 在的情况下, 必须以比较优势为依据进行区域分工, 较 发达地区集中发展优势最大的产业而欠发达地区集中 发展劣势最小的产业, 这样参与分工的区域都能从分 工中增进各自利益。本文依此为理论依据, 结合陕西 省经济发展的现状, 对其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 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 位的产业部门 [ 1 ] 。这 些产业部门因其利用新 技术方 面的特殊能力而具有很高的增长率, 而且它们在整个 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 因此这些产 业部门的发展能够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产业部门, 从 而带动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
4. 过密环境 基准和丰富劳 动内容基准 [ 5] 。这是 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议在 20世纪 70年代提出的, 当 时,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 如环境 污染、经济过度密集以及其它外部不经济问题, 所以在 制定产业界沟政策时, 又在筱原三代平的两项基准上 增加了过密环境基准和工作内容基准。过密环境基准 要求选择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防止和改善 公害, 并具有扩充社会资本能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过密环境基准的着眼点是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社会利益 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果完全按照经济标准选择主导产 业, 有可能走上先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再以 更大的代价治理环境的发展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 说,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遵循过密环境基准, 就有可能避 免重蹈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伴随环境破坏、先污染后治
5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应, 即主导部门通过增加有效供 给促进经济发展 [ 4] 。 可见, 罗斯托基准是依据产业部门间供给和需求的联 系程度来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赫希曼基准和罗斯托 基准都是依据产业间的关联大小来确定主导产业部门 的, 他们的着眼点都在于主导产业的带动或推进作用, 因此, 也有人把这两个基准合称为产业关联基准。
2. 罗斯托基准。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 从起飞 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 !一书中, 将主 导产业部门在 经济起飞中的作用概括为 3个方面: ( 1) 后向联系效 应, 即新部门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会对原材料和机器产 生新的投入需求, 从而带动一批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 2) 旁侧效应, 即主导部门会引起周围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趋向于更广泛地推进工业; ( 3) 前向联系效
比较优势理论给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起到了积极的 指导作用, 表现在: ( 1) 明确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 本出发点是本地区资源察赋情况、劳动力条件、资本丰 裕程度和技术水平等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状况; ( 2) 揭示了区域间 (或国际间 ) 产业转移趋势, 为落后地区 的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产业发展趋势的依据; ( 3) 通过 比较分析, 甄别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 瓶颈 #和 不足, 为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提供依据; ( 4) 强化地区专业 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发展, 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获得 技术扩散和 ∀ 干中学 #的外溢效应准备条件; ( 5) 理论 的开放性, 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国家走出符合自身 条件的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内核; ( 6) 在选择基准的 选择问题上,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经济情 况、发展要求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数据的可获得情况, 另 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选择需求,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来 设定不同计算办法, 为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产业选择提 供理论支持。应该说, 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在贸易理论 发展方面, 而且在对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方面均起到 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为当 a类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上升时, b 类产 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可能也在上升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