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合集下载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6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6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6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1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的,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

从去年听过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

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

解决了三个问题: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创新到底是什么?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

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

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

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

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

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英文回答: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two essential qualities for success in today's competitiv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novation is the ability to create new ideas and solutions, while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ability to turn those ideas into successful businesses.I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 love learning about new technologies and business models, and I am constantly looking for ways to improve my own work. I believe that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world's biggest problems, and I am excited to see what the future holds for this field.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 have learned about innovation is that it is not always about creating something completely new. Sometimes, it is simply about taking an existing idea and improving upon it. For example,the smartphone is not a completely new invention. However, it is a major innovation because it combines the functionality of a phone, a computer, and a camera into one device.Another important lesson I have learned is that innovation does not happen in a vacuum. It requires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where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think creatively and take risks. I am fortunate to work at a company that values innovation and encourages its employees to experiment with new ideas.Entrepreneurship is another essential quality for success in today's business environment. Entrepreneurs are the people who turn ideas into businesses. They are the ones who take risks and work hard to bring their visions to life.I have always been interested in entrepreneurship. I love the idea of starting my own business and being my own boss. I have also learned that entrepreneurship is not for everyone. It requires a lot of hard work, dedication, andperseverance.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 have learned about entrepreneurship is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strong business plan. A business plan outlines your business goals, strategies, and financial projections. It is a roadmap for your business and helps you stay on track.Another important lesson I have learned i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be adaptable. The business world is constantly changing, so you need to be able to adjust your plans and strategies as needed. I have also learned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be resilient. There will be setbacks and failures along the way, but you need to be able to pick yourself up and keep going.中文回答: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两个必备素质。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转眼已经到了期末,而如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部经典之作我已读了三遍。

第一遍是开学初老师在课堂上着重介绍此书后便快速地读过一篇,但如此道理深邃、见解精辟之作又岂是用来泛读的。

因此每晚临睡前总是拿起此书,一边细细品味,一边圈圈点点、啧啧赞叹。

最后一遍则是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又返回去把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地方精读了一遍。

读完三遍之后,觉得有心中有许多全新的认识、许多深刻的感悟,但是又不知从何说起,这篇读后感也是深思熟虑了许久才得以落笔的。

本书博大精深而本人却见识浅陋,特别对企业管理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文要紧基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第一部分——创新实践。

首先,什么是创业精神。

作者开篇就着重讲解这个问题。

按照作者的观点,创新是制造出一种全新的满足、全新的消费需求;创新是给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提高资源产出与效率,使之成为制造财富的活动;创新本身就就制造了资源、制造了购买力,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任何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创新不一定与技术有关,甚至于完全不需要是一种实物。

此外,务必注意,不能将“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混为一谈,更不能将创新狭隘的懂得为科技创新。

很多时候,对社会影响更大的不是纯粹的科技创新,而是社会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

以日本为例,我们往往以为日本人做的更多的是模仿而不是创新,我自己也一直以此为由对日本加以鄙视。

而作者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让我明白日本人尽管在科技创新方面以模仿为主,但他们的社会创新成就显著;正是这种社会创新让日本这样一个岛国小邦位列全球经济进展之前茅,因此我们务必注重社会创新,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尚未成型的“聪明的创意”。

现在,作者已经基本纠正了我们对创新狭隘乃至完全错误的懂得与认识,以丰富的实例让我们基本弄清了什么是创新。

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开始教我们如何创新。

以我个人浅陋之见,创新是一种天才禀赋、灵光乍现,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周宇-5120109023“万物以常”,很多事情都有其内在变化的规律和本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很多事情,都可以完成。

在这本书《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德鲁克先生就是秉承这样一种思想,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系统的学习的,企业家精神是可以培养的。

如果你懂得在哪里创新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的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成为可行的事业。

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其实创新不仅仅限于科技创新,还有社会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等。

在这本书中,这些创新机遇的产生都有相似的规律。

作者在本书中总结了7中创新机遇的来源,如果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的关注这7个机遇,就很有可能产生创新。

企业家总是在寻找变化,对其做出反应,并将其视为机遇加以利用。

这7种创新机遇中前四种来自机构的内部,后三种来自机构的外部,它们之间好比7扇位于同一建筑不同方向的窗口,每一扇窗口的中心所呈现的景色却是截然不同的。

这7个来源是: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和推测的状况不一致;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人口的变化);认知、意义以及情绪上的变化;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是的新知识;根据自己的体会,主要谈谈意外事件和新知识带来的创新机遇意外事件,它包括其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和和意外的外部事件。

没有哪一种来源比意外的成功提供更多的成功创新的机遇了。

而且它提供的创新的机遇风险最小,但是意外的成功几乎完全受到忽视,或者被拒之门外,原因是很多时候它的出现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所谓的自然法则相抵触。

所以说,意外的成功是对管理层判断力的一种挑战。

其实,只要大家多多留心自己身边的意外的成功或者意外的失败的例子,慢慢分析,总是会有创新的机会的。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序号
启发点
后续措施
1
创新的思维:
1、企业家精神不是精神世界的一种特征,而是特指一类物质世界的行为,一种实践;
2、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这一行为,核心就是不怕变化,崇尚变化,在变化中找机遇。
1、我们要带着实践的目的去学习本岗位的优秀流程、本行业的领先行为、本领域的先进思想。由知到行,是第一步,要模仿和引进;
2、第二步就是在“行”的过程中,寻找变化点,正在发生的变化、即将发生变化的趋势等。由行到变,是第二步,要改造和创新。
2
创新与均衡:
1、均衡和资源最佳配置能够带来利润最大化,这一点毋庸置疑;
2、创新这一行为,本身制造了新的资源,故而对当前的资源最佳配置产生了冲击,打破了均衡,继而让人们在创新之后,再次去寻找新的资源最佳配置。
1、我们要追寻均衡和资源最佳配置,但不能满足于它。要将创新和均衡当做一条波纹线的波谷和波峰,不断的重复,这条线才能长远地画下去。
2、所以,我们即寻求均衡,又寻求打破均衡的方法。
3
创新与风险:
1、创新和均衡都有风险;
2、当创新是正确而有利可图的时候,即创新的机遇已经存在,再继续保持均衡就是最大的风险。
创新和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风险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时机才是最重要。
1、在没有达到均衡的时候创新,风险较大,盲目创新的结果可能破坏均衡带来的利润;
2、达到均衡后再创新,风险也有,但是利润已经达到峰值,且开始下滑,需要新的资源去创造新的利润点;
3、所以,寻找和分析创新的机遇这个行为,要时时做;但进行创新这个动作,要考虑时机。
4
创新创造资源,不一定创造出一种实物,有可能仅仅是改变某一现有物的价值,从无到有,从低到高。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读后感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读后感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如这本书推荐序里所提到的,“创新”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很流行,许多企业把创新当成口号,但对于创新的理解总是千差万别。

创新不仅是企业的口号,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了。

德鲁克在书中提到,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的非营利组织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特别的,德鲁克提出,有勇气面对决策并通过学习就可以表现出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人格特征,其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而非直觉。

这与他在《管理的实践》里对管理实质的定义相吻合。

德鲁克在探讨创新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是社会的创新。

跟大多数的人的观念有点出入,认为创新大多数时候都运用在科学技术的创新。

创新其实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价值。

在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领域里面都能体现出来。

而且创新要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没有产出价值,只能定义为那是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创意而不是创新。

之前,我也曾聪明的认为,平时我自己脑子里想的一些有新意的东西就是一种创新。

现在才知道,那些都只是创意。

但我知道如果我去行动,通过系统的实践把那些创意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就变成了创新。

德鲁克在书中给出了七个创新机遇的来源,在没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自己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不够系统和严谨,难怪对德鲁克的思想很是喜欢,因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在这里简单的罗列出这七个来源:一、意外事件;二、不协调的事件;三、程序的需要;四、产业和市场结构;五、人口统计数据;六、认知的变化;七、新知识。

对于这几个来源,我自己对其中的几个认识的比较深刻。

意外事件,这个来源其实包含了后面的六个来源,它们都有所重叠。

这是企业很难预料到的事情,成功的意外和失败的意外都一样。

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要遇到这样的问题。

但是很少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抓住创新的机遇,只能使之擦肩而过。

据我自己的观察,世界上许多企业的成功,都借助了意外事件来实现。

在时代变迁的时候,在朝代变换的时候,在科学技术取得成功的时候,在新的制度政策推出的时候,往往容易形成大成功的企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

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

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

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

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

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

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

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

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

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

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

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首先,若要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 1985 年所著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撰写一段评语,那便是“值得每一位即将或正在管理组织的人深入研读”。

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实践,而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往往是勇于创新的。

他对企业家精神的探讨并不仅限于商业领域,而是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提升至人类组织和社会的高度。

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亦或是大学、军队、国家机构等,皆在彼得·德鲁克的思索范畴内。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为“创新实践”,主要阐述创新的来源,包括意外之事、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变化、认知变化以及新知识等。

德鲁克对于常人所看重的“聪明的点子”的成功率并不看好,并在书中进行了论述。

在创新的来源中,将意外之事、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等变化归纳为企业、产业或一个市场内部的因素,而人口变化、认知变化、新知识则属于外部大环境。

德鲁克认为,在“内部”进行创新的成功率要高于“外部”,因为外部创新更多地依赖于大环境的转变机遇,这是企业难以控制而只能顺应的。

在书中,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及企业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一定相似之处。

然而,仅仅单纯地适应环境变化只能造就平庸的企业,若要成为卓越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对内的掌控。

本书的第二篇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将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分为企业家企业(成熟的企业)、服务机构中的企业家精神(如政府、学校等组织)以及新企业(新创建的企业)。

第二篇中花费最多篇幅论述的是如何在企业内部培育起“企业家精神”所需做的事情以及禁忌(这与养育孩子有相似之处),包括如何建立企业内部的机构以及人员和财务的配置等问题。

个人认为,这第二篇对于现有管理者以及有志成为管理者的人而言,是最为有益的启示。

第三篇是“企业家战略”,主要阐述企业面对市场创新应采取的一些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闲暇之余,阅读了彼得·德克鲁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由此引发了诸多思考。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可谓是比较“时尚”,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

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书中,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

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

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

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

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

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

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

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

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
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因此,显而易见,创新是可以学习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

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

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

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的创新。

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

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行了创新呢?
要“创新”,正确的心态必不可少。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

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

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

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

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
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在书中德鲁克把“有计划的放弃”列为一个组织实行创业型管理的头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

因为是否能执行这个政策,是对每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的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的严峻考验。

著名的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在他的经验之谈中,曾经检讨了自己过迟退出纺织业的类似错误,他把使人们本能地恐惧和抗拒改变的影响力,称之为“强制性力量”,他本人是花了超过十年时间,付出了重大代价,才学会如何摆脱这种“强制性力量”。

可见对于任何管理者,养成一个企业家的正确心态,都是知易行难的。

但是这个基本的心态转变问题,对于创新者来说,却又是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解决的。

付诸实施,使组织成为“企业家”。

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企业家,一手创办了生机勃勃的企业王国,他们成功了。

但是在第一代创业者离开之后,企业却走向平淡无奇,甚至衰败。

反观象宝洁、3M这样的公司,尽管历史悠久,却一直推陈出新,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方向。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并不依赖一两个单打独斗的个人企业家,而是经年累月,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套创新管理机制,德鲁克称之为“创业型管理”;他又把宝洁、3M这类公司称之为“创业型管理”或者“企业家企业”。

本书的第二篇集中阐述了“创业型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

德鲁克在这篇中所讲的“管理”,在流行的管理教科书或商
学院的MBA课程中是见不到的。

市面上一些畅销的管理书籍,包括某些“大师”的著作偶有涉及对创新或创业活动的管理,至多也是东一点西一片,不象20年前德鲁克这本书阐述得那么精辟和系统。

作为一位高层管理者,尤其是第一代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如果我们能认识这套“创业型管理”工具的价值,肯运用它们去把自己的组织打造成一个“企业家”,那么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在了,组织仍然可以自动持续创新,成为时下所推崇的“永续经营”的企业。

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话题如果继续展开,会涉及德鲁克数十部著作中的多数重要观点——而本来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内在关联,不论从现实还是从逻辑角度来看。

个人只有在他本人参与制订和认同的目标下,自主地做出决定,运用所长,采取行动,并憧憬着和一步一步看到预期结果的出现,他才会享受工作,得到乐趣——或者说以苦为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