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引起的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09:25:3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30825.1002.006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引起的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刘慧慧,魏静瑶,张丽珍,冯进伟,刘瑞娟,田 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 450052)收稿日期:2022-03-17,修回日期:2022-06-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903720)作者简介:刘慧慧(1998-),女,硕士生,研究方向:药理学,E mail:lhh18538277781@163.com;刘瑞娟(1988-),女,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fccliurj@zzu.edu.cn;田 鑫(1975-),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tianx@zzu.edu.cndoi:10.12360/CPB202203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09-1613-05中国图书分类号:R 05;R345 57;R575;R977 3摘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s)为一类靶向抑癌基因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阻断下游的信号通路发挥抗癌作用。
TKIs广泛用于癌症的治疗,对于部分肿瘤显示出较传统化疗药物更好的疗效。
然而,TKIs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是其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TKIs的分类、临床应用及其引起肝损伤的机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阐明TKIs肝损伤的机制和寻找有效的防治手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性肝损伤;靶向药物;机制;靶点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s,TKs)对于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增殖、转移和凋亡发挥着重要作用[1],以TKs作为靶点进行相关药物研发是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
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凡德他尼
抑制 V EGFR-2 和 EGFR 两种酪氨酸 激酶,
拉帕替尼
苯胺基喹啉类PTK抑制剂
在4-苯胺基喹唑啉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化 学家们设计研发出含苯胺基喹啉结构的小分子 PTK抑 制剂。将喹唑啉 3位上的氮原子替换为碳原子并再连 接上吸电子基 (如氰基 )后 , 化合物的整体构型和电 荷分布基本没有太大改变, 且这类化合物在临床研究 中也都表现出很好的抑制活性。
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
蛋白酪氨酸激酶(PTK): 是一类催化ATP上γ -磷酸 转移到蛋白酪氨酸残基上 的激酶,能催化多种底物 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 中具有重要作用。
PTK分类
根据PTK是否存在于细胞 膜受体可将其分成非受 体型和膜受体型。 1.非受体型 以src基 因产物为代表,此外还 有Yes、Fyn、Lck、Fgr、 Lyn、Fps/Fes及Ab1等。 除后两者外,其余非受 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Src 家族分子量约为60kDa的 蛋白质,它们之间除了N 末端80个氨基酸组成不 同外,其作部分都非常 相似。
PTK小分子抑制剂--已有上市药物的抑制剂
从 2001 年至今,美国FDA已相继批准了伊马替尼(imatinib, STI-571 ) 、达沙替尼 ( dasatinib,Sprycel) 、吉非替尼 ( gefitinib, Iressa) 、厄洛替尼( erlotinib,Tarceva) 、 舒尼替尼 ( sunitinib, Sutent) 、 索拉菲尼(sorafenib, Nexavar, BAY 43-9006 ) 、 拉帕替尼 ( laptinib,Tykerb) 、 尼洛替尼 ( nilotinib, Tasigna) 、 帕唑帕尼 ( pazopanib, GW-786034 ) 和瑞格非尼 ( Regorafenib)10种白质酪氨酸激酶 小分子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上市 。一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正常细胞增殖 、 分化和凋亡 的结果 。遗传 突变可概括 为致癌
基 因的活化与抑 癌基 因的失 活。R a s 基 因生物 癌症 基 因中
最 易突变的基因 , 以R a s 信号转导为靶点研发抗肿瘤抑 制剂
具 有广阔的新 药与 新制 剂应 用 。作为 细胞 浆 前体 蛋 白 ,
攻击 目标 的新 型抗癌 药物 方面转化 。例 如 , 以细胞信号 为导
蛋 白也都是抗肿瘤的优 良靶 . 9 J 。
1 . 4 丝裂原激活蛋 白激酶与靶 向抑制剂 丝裂原激 活的蛋 白激酶( MA P K) 是激酶链在细胞浆 中的最后一个 激酶 , 在不
是 它能有效催化 A T P上 的磷 酸基 , 并 使其 转移 到蛋 白酪氨 酸残基上 , 同时使其磷 酸化 、 激 活底物 酶并通 过逐一 发生 的 生物效应 干扰 细胞 的增殖 与分化 。一 些肿瘤个 体 细胞 中蛋
向、 D N A、 细胞构架及微管 为靶 点 的定 向新 型抗 癌药物 的研
R a s 蛋 白发挥全部 生物学 活性 需要 译后 修饰 。此修 饰包括 异戊二烯化 、 蛋 白水解 、 羧 甲基 化和棕 榈化 等。蛋 白的异戊 二烯化要通过类异戊二烯 为中间体合成这一途径 , 由法尼 酰 基转移酶 ( v r a s e ) 、 二 牛龙 牛儿 基转移 酶 I ( G G T a s e I ) 以及二 牛龙牛儿基 转移 酶 I I f G G T a s e g) 催化【 9 J 。异戊 二烯化 后 的
特异 性死亡 , 所 以分子靶 向抗癌 药物 又被称 为“ 生物导弹” 。针对靶 点分子来设 计抗肿 瘤药物 的研 究工作 已取得 了相 当大的 成就 。这 类药物的特异性 强 , 疗效显著 , 因此 , 针对这些新靶点进行 药物设计 可以使抗肿 瘤药物 的研 究产 生一次新 的革命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一类针对EGFR信号通路的关键药物,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EGFR TKIs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EGFR TKI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将从EGFR TKIs的作用机制出发,阐述其如何通过抑制EGFR 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接着,我们将回顾EGFR TKIs的药物研发历程,介绍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GFR TKIs药物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EGFR TKIs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其疗效、安全性以及耐药性等问题。
我们将探讨EGFR TKIs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如何克服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拓展新的适应症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EGFR TKIs在癌症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二、EGFR-TK抑制剂的分类与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抑制剂)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过程。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EGFR-TK抑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可逆性抑制剂和不可逆性抑制剂。
可逆性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结合位点形成可逆性结合,从而竞争性地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这类药物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耐药现象。
不可逆性抑制剂,如阿法替尼和奥希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 结合位点形成共价键,导致EGFR的永久性失活。
小分子抑制剂成为研究的前沿热点

小分子抑制剂成为研究的前沿热点
以蛋白激酶为靶标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由于重点针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中的关键酶或蛋白,具有选择性好、安全性较高等优点,基于蛋白激酶的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前沿领域,至今已有二十余个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剂获批上市。
渐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蛋白激酶家族重要成员,2007年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首次发现的ALK融合基因EML4-ALK,引发了靶向ALK 抑制剂的研发热潮。
针对ALK 融合基因的第一代药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已于2011年上市,成为标志性的个性化治疗药物,在ALK阳性患者中获得良好的无进展生存和客观有效率。
不断的反复的实验才能得到需要的结果,陶素生化现可提供诸多不同信号通路的抑制剂、调节剂以及小分子化合物,并附客户评价、产品相关参考文献、技术支持等助力您的实验研究,且保证产品的高纯度和高活性,交货及时并附带完整的谱图信息。
陶素生化能够提供的118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独特集合,可用于高通量筛选和高内涵筛选通过前期临床研究和临床实验,生物活性和安全性得到验证其中一些抑制剂已经得到FDA批准,优点如下:
作用于酪氨酸激酶,如EGFR,VEGFR,SRC,c-Met和JAK
结构多样,药效显著,可渗透细胞
具有充分详细的结构说明,IC50值,及客户反馈资料
NMR和HPLC技术保证产品高纯度。
新一代抗癌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

新一代抗癌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领域也迎来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
抗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成为当前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针对传统化疗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以及耐药性问题,新一代抗癌药物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新一代抗癌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一、靶向治疗:突破传统化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特定通路或信号分子,从而精确地杀死肿瘤细胞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1. 蛋白激酶抑制剂:靶向异常信号通路蛋白激酶是调节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理过程的重要蛋白质,在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靶向蛋白激酶可以通过抑制其活性来阻断异常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例,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培唑帕尼等。
这些药物可选择性地结合于肿瘤细胞上的EGFR,并抑制其活性,从而阻塞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能力。
2. 免疫治疗:激活免疫系统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颖的抗癌方法备受关注。
免疫治疗通过增强宿主自身的免疫功能,诱导机体针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和清除。
例如,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释放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控制。
PD-1/PD-L1抑制剂阻断了恶性肿瘤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关蛋白质(PD-1与PD-L1)相互作用,有效激活潜在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肿瘤发展。
二、药物作用机制:多种方式同时作用新一代抗癌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断DNA复制与细胞分裂过程,防止癌细胞扩散。
例如,多西他赛是一种微管靶向剂,可干扰微管聚合和分解动力学,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异常,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使癌细胞自行死亡。
比如说信号通路抑制剂可以抑制某些蛋白激酶活性,从而改变信号传导途径并触发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凋亡。
3. 干扰血供供给: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和增加肿瘤内部缺氧程度。
蛋白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

路线四 张杰,贺良冲等人于2012 年报道的专利(CN102321073)
评价: 作为最新的尼罗替尼的合成路线,用到的试剂更温和, 路线更短,较适合于工业生产。
拉帕替尼
开发公司: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2007年FDA批准上市 作用靶点:表面生长因子EGFR和HER-2 医疗用途:治疗晚期阳性乳腺癌,与卡培他滨联用。 市场前景:美国癌症学会统计显示,每年乳腺癌新确诊 的病例达18万,而每年大约有8000-10000女性死于转 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拉帕替尼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尼罗替尼
开发公司:诺华公司,2007年
FDA批准上市 作用靶点:表面生长因子EGFR 医疗用途:治疗对伊马替尼耐 药或者不能耐受的慢性期或加速 期的 Ph+CML患者。 市场前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是 4种最常见的白血病 之一, 约占白血病病例的 15 % ~ 20 % ,发病率为 1.6 /10万。 在美国, C ML患者每年新增约5000例,男女比例为1 .4B1 ,生 存超过 20年的不到10%。2001年, 首个 Bcr - Ab l激酶抑制 剂伊马替尼在美国获准上市,为 C ML的治疗提供了良好选择, 但因其发生 Bcr - Ab l基因突变而产生了耐药性。尼罗替尼 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mckennajoseph等人于2006年报道的专利进行工艺改进wo2006135641由于breitenstein专利中最后一步是将酯水解后同胺进行偶联用到了氰基磷酸二乙酯这一步给出了低收率且收率不稳定并且氰基磷酸二乙酯价格不菲故对其改进在mckenna的专利中用了甲酯和胺在强碱性条件如叔丁醇钾于50c温度下于有机溶剂中如四氢呋喃dmf等可得到67产率
中间体1
中间体1
优点:使用金属钯催化反应,简化操作,也提高了产率。 优点:避免了使用氯代试剂 缺点:过渡中间体的反应不易控制,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缺点:需氮气保护,还要在冰浴下,反应条件苛刻,操作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