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

合集下载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本节课所学的词语。

2. 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本节课的词语:快乐、悲伤、高兴、兴奋、沮丧、愉快、轻松、紧张、烦恼、安慰。

2. 分析每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词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并理解所学的词语。

2. 难点: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词语。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词语。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词语。

2. 讲解词语:分析每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例练习:给出具体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表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对于词语学习的热情。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以及作业的质量。

七、教学拓展:1. 词语游戏:设计一些词语游戏,如接龙、拼字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词语。

2. 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短文、日记或故事。

3. 词语墙:在教室里设立一个词语墙,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贴在墙上,并简单解释原因。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困难。

3.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

词语理解与应用教案

词语理解与应用教案

词语理解与应用教案教案标题:词语理解与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不同词语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3. 学生能够运用词语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不同词语的含义。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关词语的示例。

3. 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示例句子引发学生对词语理解与应用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

步骤2:词语理解(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词语,并给出简单的定义和示例句子。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和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

步骤3:词语应用(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或完成句子。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同时,教师可以逐个解释答案,并与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词语的应用。

步骤4:阅读理解与写作(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一篇短文,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在阅读短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将其应用到回答问题中。

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写一篇小短文或完成一个写作任务。

步骤5:总结与反馈(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词语,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词语拓展练习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词语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词语理解与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中文词语的用法与理解中文课教案

中文词语的用法与理解中文课教案

中文词语的用法与理解中文课教案一、引言在中文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好词语的用法与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中文课教案设计是促进学生掌握词语运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文将以中文词语的用法与理解为主题,探讨中文课教案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基本的词语用法,如词性、搭配等;2. 加深对词语义项和义近义远的理解;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扩展词汇量的能力;4. 提高学生对文本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词性分类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功能和意义,可以将词语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等。

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词性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2. 词语搭配词语的搭配是指词语之间的常见搭配关系和固定搭配。

在中文的学习中,正确的词语搭配对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至关重要。

通过教师提供一些固定搭配的例子,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和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词语搭配的认识。

3. 词义理解有些词语有多个义项,而且义项之间可能存在互相联系的关系,也可能存在义近义远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例子和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词义辨析和词义扩展的能力。

4. 词语扩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更多的词汇。

通过学生们自主查找资料、扩展词汇量,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中文表达的能力和语言水平。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引入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入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理解。

2.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进行交流和讨论。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词语搭配游戏、义项匹配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个性化学习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可以通过自主查找资料、编写例句等方式来扩展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词语的用法和理解的重要性。

2. 词性分类:介绍不同词性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词性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学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词语;2、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3、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探究试题类型1.关联词的辨析选用关联词分为单独的关联词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关联词。

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不能随意调换。

正确选用关联词需要理解句意。

例: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泸州油纸伞作为一项民间工艺,太追求时尚,失去了油纸伞本身的文化韵味,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A.因为所以即便也B.如果那么即使也C.如果就只有才D.因为所以不但而且2.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解答这类题,需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香港今日的______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

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______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______给大地。

A.繁荣扫抛B.繁荣拂撒C.繁华拂抛D.繁华扫撒3.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三、课堂练1.下列句子中,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纷纷B。

悄悄C。

喧嚣D。

静谧答案:C2.下列句子中,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意外B。

意义C。

意识D。

意愿答案:B3.请根据下列语境,选择填空处最合适的词语。

他的脸色很______,看上去好像生病了。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
教学难点
1、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地理解;
2、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方式
一、考点指津
从考试内容来看,通常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①理解、掌握基本篇目中的常用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②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③辨析一些同义词、反义词;④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辨析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例5】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③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例6】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例7】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二、考点呈现。
(1)汉字书写考查的类型:①根据拼写,直接写出汉字;②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写出相应的汉字;(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成语的运用考查的知识点:①了解成语的感情色彩,能辨析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②理解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4)成语误用知识归纳:
①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例1】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④违情背理,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例8】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⑤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例9】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例10】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词语理解与运用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词语理解与运用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词语理解与运用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并以语文词语理解与运用为主题。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语文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记忆新学词汇,包括课内与课外词语。

2. 能够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语文学习与表达。

3. 能够以正确的语境使用所学词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与记忆新学词汇,包括课内与课外词语。

2. 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语文学习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本及相关习题资料。

2. 板书工具及教学板书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在开始本节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对前几节课已学内容的回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回忆起相关的词语。

2. 预习与引入新课教师将新学的词语逐一展示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通过举例和造句,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和语境。

3. 词语学习与拓展教师通过教授一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搭配与拓展。

学生需要通过思考,运用所学的词语,完成相关的练习与例题。

4. 合作讨论与展示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思考和讨论所学词语的用法,并落实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

5. 拓展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些拓展练习与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提升语言水平。

6. 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表达对词语理解与运用的反思。

七、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交流中多加运用所学的词语,提升语文水平。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拓展词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个人表达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运用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进行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词语理解与运用进行教学。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在合适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词汇,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词语理解与运用教案

词语理解与运用教案

词语理解与运用教案教案标题:词语理解与运用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不同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词语理解: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 词语运用:学生能够在不同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

教学难点:1. 词语的多义性和歧义性理解。

2. 词语的运用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样化的词语材料,包括词语解释、例句等。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词语理解与运用,并向学生解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Step 2:词语理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教授学生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

2.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多义词和歧义词,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其不同的含义。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并向全班展示并解释自己的理解。

Step 3:词语运用(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通过填空来运用所学的词语。

3. 学生互相交流并纠正彼此的答案,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和解答。

Step 4: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词语。

2. 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与词语相关的问题。

3.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在写作中正确运用所学的词语。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教学目标和重点,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词语进行深入研究,扩展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词语游戏或比赛等形式,提高词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 教师检查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展示自己对词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并能够正确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3.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选取了五个词语,分别是:津津有味、随心所欲、千奇百怪、五颜六色、自言自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五个词语的正确意义及用法。

2. 难点:培养学生能够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些词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和理解词语。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词语,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词:介绍本节课的五个新词语,讲解其意义和用法。

3. 实例演示: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和理解新词语。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新词。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新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心得。

6.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正确运用新学词语。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新词语的认知。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新学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新学词语的运用能力。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课后作业:1. 抄写本节课的五个新词语,每个词语抄写五遍。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一天。

3. 选择一个新词语,查找一个例句,明天在课堂上分享。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反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

2、能够对同义(近义)词进行区别和辨析。

3、结合具体语境对词语进行动态的理解与感悟。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相关解读: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的评价要求是,“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正确理解常用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理解和分析一篇文章的基础。

词句理解指的是,根据阅读文章的具体语境,通过推断、分析等方法,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中考回望:例1:2001年深圳中考第10题“研究人员发现真正能产生扬尘的是一些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句中的“一些”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答:不能(1分);因为使用"一些"这一修饰限制成分,准确地说明了产生扬尘的只是部分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不是所有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都产生扬尘。

(2分)。

例2:2001年深圳中考第15题①年复一年,奇迹总是带着音响和香味从我身边经过,我爱着、祈求着这种奇迹--却始终没有理解;现在,奇迹已在眼前,但我却没有看见它是如何来临的,我看不到幼芽的外衣如何裂开,看不到第一道温柔的泉水如何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②突然间,到处是一片繁花似锦,树上点缀着明晃晃的叶子,或者是一朵朵泡沫般的白、公花,鸟儿欢唱着在温暖的蓝天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形。

A 虽然我不曾亲眼目睹奇迹是如何来临的,但是奇迹确实已经变成了现实,枝叶繁茂的树林形成了拱形,远处的山峰在发出召唤。

B 去尽情享受新一年的春天吧!③我觉得,每一个新的春天总比上一个更为美丽,但是也总比上一个消逝得更为迅速。

从前,我还是一个孩子时,那时的春天多么的漫长,简直是没有尽头!而今年的春天却多么的__________________;春天匆匆的脚步,让我追寻这瞬间的奇迹。

第15题:第一段最后一个词“颤动”用得生动、传神。

请联系“颤动”一词前的词语“第一道”、“温柔”、“阳光下”、“微微”,写出该词语运用的妙处。

(3分)“颤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泉水在阳光照耀下细微流动之状。

意思相近则可。

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例3:2002年深圳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第9题据测定,每15亩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600公斤氧气。

据测定,在绿化地带空气中灰尘的含量比非绿化地带要减少一半以上。

第9题:文中两次出现"据测定",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答:不能删。

(1分)理由是"据观测"表明具有科学依据,如删去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分例4:2002年深圳中考议论文阅读第12题⑤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有力量的社会,不但要考察每一个人,而且还要为他们建立必要的档案,这个档案是能够向有关方面证实你的可信度的。

这样,银行才可以借钱给你,公司才好聘用你……。

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你就可以受人尊敬地通行于这个文明社会。

第12题:第⑤段中"这样"一词指代什么?(用概括的语言回答)(2分)答:一个成熟有力量的社会,应该为每个人建立能够向有关方面证实可信度的档案。

(如果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只给l分例5:2002年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第16、20题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第16题:"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答:"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

"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两词各1.5分)。

第20题: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

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例6:2004年深圳中考第16题有些语言是如此之美①多年不曾联系的高中同学从南方遥远的打来电话,问我,你那儿天气怎样?我说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她说我这儿花开得正艳,火红火红的,烧.人眼呢。

然后就是一段时间的沉默,我问怎么不说话了?她笑了:我正对着话筒在吹一朵红红的凤凰花呢。

你闯到它的香味儿了吗?③外公同刚刚过完七十大寿,他问我,你还回家过年不?我留了今年最好的茶叶,足够我们过一个惬意的冬天了。

我说不回去了。

他沉吟了一下,你那儿真应该比呵气成冰再冷一些的。

我问为什么?外公慢条斯理地说:这样你的话一出口,;就可以冻成冰了,你把它寄回来。

我们想听的时候,就用火烘烤,一定要用文火,滴滴答答,把你的声音拉得好长好长,可以慢慢地听。

如果实在等不及,就一把大火,烧.出一片春天来。

第16题:请你仔细品味第①段的“烧.人眼”和第③段的“烧.出一片春天来”中的两个“烧”字,分别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_这两个“烧”字用得生动传神,境界全出。

凤凰花红得像燃烧的火,绚烂耀眼,所以“烧人眼”;“烧出一片春天来”中的“烧”字是燃烧的意思,表达出亲人间的刻骨想念和浓烈亲情。

(答案可多元,请酌情给分。

品味出一个“烧”字得2分。

)例7:2005年深圳中考第13、14题③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

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⑥一只翠鸟就住在池塘边的灌木上,它翠绿的羽毛比深绿或浅绿的树叶更加艳丽,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树叶里的翠鸟之花。

两只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当年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

在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鸸的歌声和舞蹈?第13题:在下面的横线上解释第⑥段中“婀娜”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婀娜:文中指柳树多姿而美好。

(意思相近即可)第14题:仔细品味第③段“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答:“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

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意思对即可。

例8:2006深圳市中考第14题爱,有时是一种错误⑴这样开始新的一天,已经六年了,只是今天,略有不同。

⑵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⑶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

奔向学校。

⑷一天很快地在挂念里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已在遥远的地方等待落下,而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

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

第14题:解释第⑷段加点词“灼灼”在文中的意思。

(2分)答:描绘夕阳照射下太阳花明亮的色彩,表现热切期盼的心情(意近即可)考点小结: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及其它特殊含义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4、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5、比较词语的意思6、理解一个词语的多个义项常见题型:一是找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多是一些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等,如“这、这些、那、那些、其、之、此、它、是等。

(此种类型的题目比较简单,本学案不做分析)二是品味词语。

一般有三种问法:1、指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或妙处。

2、把该词语换成其它词语好不好?为什么?3、把该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这一类题所选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类。

第二课时做题指要:理解的角度及方法一、从词语的修辞作用来理解词义——修辞表现法在文段里或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义有时需要从词语的修辞作用结合词性角度(如动词的生动性、准确性;形容词的形象性)来探究。

譬如比喻和拟人就是增强生动性、形象性;排比加强气势;反复起强调作用;夸张突出所夸对象的特征,等等。

例句1:“如果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湖北荆州考题)分析:把“土”喻为“人生”,可以体会到“土”里寄托着“我”的全部期盼与希望,如果失去了这些,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的一切。

例句2: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分析:“贝多芬”和“莫扎特”运用了借代修辞,此处指二人的优美音乐,渲染了歌厅里幽雅的氛围牛刀小试:练习1: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答:“跳跃”一词运用的是拟人修辞,作者用极富活力舞蹈般的动作形象生动得写出“女人”动作的灵活娴熟。

练习2: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答:这个句子排比中有比喻,形象地把歌声比作火把,煤炭,甘霖而且是黑夜里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中的甘霖。

从中可见歌声的作用之大,再用排比来强化这种作用。

练习3: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答:“伟绩”和“武功”运用了反语修辞,犀利而一针见血地讽刺了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残酷暴行及他们所犯下的血腥罪恶。

二、从词语所处的语境来理解词义——语境综合法语境综合法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上下文。

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其本来的意义,但很多词语的词义在文章中往往会因为上下文的关系而有所变化。

此时词语的含义可能是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引申义、深层义、特定义等。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不是单纯的解词,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具体语境,有时甚至要联系全段、全文来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将词语的含义具体化。

例句1:2007年重庆中考卷第14题,要求理解“黄金屋”和“试金石”在文章语境中的含义。

分析:从老华侨寄书给拟资助的学生这件事中,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们根据这个语境,就能分析出这里的“黄金屋”的具体含义:指纸钞或值钱的东西。

再根据老华侨寄出书后等待回音的一系列行为,看文章中写道: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这里的“试金石”只是个比喻啊,是把寄出去的书比喻为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例句2:……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分析:“颓唐”一词的本来意义是形容堕落或精神萎靡不振。

但依据词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例1中的“颓唐”是形容父亲半生潦倒、家境衰败的惨淡境况,表达父亲在败落境况下的忧患与哀愁。

例句3:……“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