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与佛教的关系

内容提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
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汉语词语佛教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见之于《吕氏春秋·君守》;《汉书古今·人物表》则说明仓颉是黄帝的史臣;民间传说更把仓颉神话,说他有四只眼睛;《说文解字》则说仓颉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了文字。
由文字而构成词汇,再形成语言,便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
可以说汉语言是构筑灿烂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语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因素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刻。
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一是近代由对日本文字的转译而吸收、接受西方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诞生;另一次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
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
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夫语言,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
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
”自汉代译业初兴到宋代大规模译经活动结束,近一千年间经过像竺法护、昙无竭、道安、鸠摩罗什、慧远、菩提流支、玄奘等大师的先后努力,佛教文化被整体移植到中国。
早期的翻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固有名词音译,抽象名词大多沿袭中国旧有词汇,尤其是借用老庄者为多,如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就是注重解决佛经翻译中的“当代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问题;但随着译经业的逐渐发达,为准确翻译佛经的义理,译者结合汉语特点及佛经义理,创造出了大量新词语;而且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日常交际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
到宋代赞宁便在《宋高僧传》里总结出了翻译“六例”,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六例总结了汉译佛典的来源、语本、翻译方式和译文差异,区分了译本的语言类别,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翻译中语言问题的重视。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初图画的,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图画文字”,其功能是占卜或记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巫术与那些“图画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是为了施行巫术的。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类当作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如甲骨文、水书(水族巫师用的符号)用于巫术;纳西东巴文与彝文用作写经书;傣族傣文与藏文也用作抄写佛教经书等。
[1]由此可见,文字在远古时代一直被用于施行巫术,而这又似乎反映了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所需要。
因此,文字与宗教的传播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文字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宗教文化传播活动的。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所出现的精神性产物,对语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在文字的起源,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不可抹灭的烙印。
有学者曾说:“如果选择一个社会因素,能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最受语言的影响,那就是宗教。
”[2]佛教文化的传入,以翻译佛经为载体,以传播佛教文化普度众生为目的,无论是在音韵、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上,都对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就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探究其在汉语词汇中的深刻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国佛教于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了。
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西域各地与中原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往非常频繁,从而为佛教文化的传入准备了一定条件。
据相关典籍(《四十二章经序》以及《洛阳珈蓝记》卷四)的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3]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梦见一位神人,后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并抄回佛书经文四十二章,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像和经文的欢迎,特意为之建造了一座佛寺,赐名为“白马寺”,故佛教文化开始传播。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影响?1 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发展:佛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佛教在我国影响颇大,不仅波及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极其深远,佛教翻译自东汉到唐代,近千年达两万卷,造成汉语的重大变化。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极其深刻。
三对汉语的文体和修辞也有一定影响。
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很大,汉魏以后,中国音韵学上所受外来拼音学理论的影响可谓至深。
东汉人们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唐朝人发现了汉语的三十六母(指辅音声母),建立了声母概念,这些都和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佛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主要有四声、字母、等韵图表、反切等。
1反切:古代注字解经一般是用“譬况,读若”的直音方法,不是用两个字切成一个音。
反切的方法,是到了汉代末年才形成的。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人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
许多印度高僧也来到中国传经说法。
佛经是用梵文写成,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要学会梵文,印度高僧要宣讲佛经,也要学习汉语。
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印度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2、四声:四声、当然是中国语言固有的特点,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明确地定为平、上、去、入,则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四声学说起于齐梁之间.《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
……汝南周歇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陈寅洛先生《四声三问》认为:在南齐永明年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国人很多.他们用自己本来娴习的声调来转读佛经。
建康的土著和尚学习了这一套本领.成为善声沙门。
同时在建康居住的审音文士也受了这种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沈约和周歇·而他俩恰是四声的确定者。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摘要:佛教文化与汉语文化原本是两种不同本质的文化,但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和佛教书籍的大量传译,汉语和汉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本文就以佛教对成语、俗语和歇后语了解下佛教和汉语的结合。
关键词:佛教;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还在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但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已经不甚了解罢了。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出了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佛教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中,有三百多条与佛教文化有关。
研究佛教的成语,是我们探讨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的基础部分。
对于这些佛教成语,我们可以大致的将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1)、凝练故事(源于佛教修行实践的成语)佛经中有不少故事,特别是在“十二部经”①中的“因缘”“譬喻”“本事”“本生”四大部中,更是大量地收录了古代南亚次大陆的寓言故事,作为“喻体”,附会佛教的教义“本体”,以作解释和宣传。
佛陀总喜欢用通俗的语言,对他的信徒讲述那些饶有情趣、富于哲理的故事,多方比喻,“方便说法”。
除其宗教意义外,这些故事的另一作用就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
盲人摸象(众盲摸象、瞎子摸象)典出《涅槃经·师子吼品》、《长阿含经·镜面王经》等。
整个故事用以喻众生无明,以妄想执著故,不能了然见到“佛性”。
这个故事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后凝练为“众盲摸象”“盲人摸象”“瞎子摸象”,泛喻察事观物以偏代全者。
除了上述这个成语,还有许多类似的由佛教故事凝练而成的成语。
例如:天花乱坠、天女散花等。
透视现代汉语成语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28卷第1期喀什师范学院学报Vol.28No.12007年1月Journal of K ashgar Teachers College Jan.2007透视现代汉语成语的民族文化特征Ξ贺义廉(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2)摘 要:现代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一般渊源于历史事实、寓言故事、古人语句等等,有很多还保留着古汉语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上的某些面貌特征。
不少成语集中揭示了汉民族的儒家、佛家、道家文化,折射出古代典章制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特点。
关键词:现代汉语成语;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32X (2007)0120048203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中华民族语言之精华———现代汉语成语。
其数量众多,包罗万象。
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草木皆兵”;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动辄得咎”“行云流水”;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
现代汉语成语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现代汉语成语的传统宗教文化特征现代汉语成语显示了汉民族的儒家、佛家、道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特征。
所谓“三教九流”,“三教”指的就是儒教、道教、佛三教。
1.现代汉语成语显示出儒家文化特征“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体现了儒家积极用世的人生价值观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表现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方面的见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闪耀着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学内涵的火花。
“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作者:王海英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自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事业的兴盛,佛教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词汇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佛教借词进入到了汉语之中,同时佛教译词也大量增加,汉语的复音化进程加快。
本文试以《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语(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例,简单地论述与佛教有关的一些用语,汉语词汇对佛教词语的译借情况,佛教词语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以及佛教用语和全民汉语词汇的融合情况等。
关键词:佛教文化;汉语;构词法;全民汉语词汇一、引言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了近两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汉地佛教文化”。
佛教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代,之后在衰落中延续。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如般若和禅宗思想、佛教寺塔、佛经故事题材绘画等,同时,长期、大量的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量的佛教译借词进入到了汉语词汇之中,影响了汉语的构词法,促使汉语很快走上复音化道路。
二、佛教词语在汉语中的体现语言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佛教产自于古印度,佛经是用梵文写成的,而梵文与汉语是属于两种语言体系的文字,“中国佛教文化要依赖汉语来表述自己的教义、传播自己的宗教主张,同时还要依赖汉语来表述佛教特有的各种文化观念。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满足交际的需求,需要用汉语来表达与佛教有关的教义、制度以及事物名称等,因此,逐渐就形成了用汉语表述的佛教语言。
汉语表达式的佛教文化语言主要表现在佛教教义、人际称呼、礼仪、寺院、佛像等方面。
(一)佛教教义词汇这些词语主要反映有关佛教的一些宗教信念、思想理论等,各自有其特定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于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
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
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无事不登三宝殿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不看僧面看佛面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
《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
《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
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
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人也只孝得一个父母,那有七手八脚,爱得许多!北宋朱子语类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
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进云:“忽遇七手八脚底人来又作么生?”师云:“截断脚根道将一句来。
”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其或未然,切莫乱走。
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
南宋\佛语录\无门关到了宅内,[七手八脚],就做起来。
明\小说\醒世姻缘传又叫人买的平机孝布,叫了四五个裁缝,[七手八脚]忙做孝衣;明\小说\醒世姻缘传又与了囚妇们五钱银子,果然与他[七手八脚]的穿了衣裳。
明\小说\醒世姻缘传众匠人闻言,[七手八脚],一会儿便安下柱子,抬梁上去。
明\小说\醒世恒言何九道:“休得胡说!两日天气十分炎热,如何不走动些!”一面[七手八脚]葫芦提殓了,装入棺材内,两下用长命钉钉了。
明\小说\金瓶梅他二人嚷做一团,领西门庆家小厮伴当,并发来众军牢,赶人闹里,[七手八脚]将妇人床帐、妆奁、箱笼,扛的扛,抬的抬,一阵风都搬去了。
明\小说\金瓶梅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猿猴灯、白象灯进连城之秘宝。
[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巨大口髯鲇鱼灯平吞绿藻。
明\小说\金瓶梅平安儿通报了,二人进入里面,见有许多裁缝匠人[七手八脚]做生活。
明\小说\金瓶梅三头两面意义: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
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举崇寿问僧:“还见灯笼么?”僧云:“见。
”寿云:“两个。
”师代云:“三头两面。
”又云:“七个八个。
”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卷十六[三头两面]任起情尘。
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五三头两面趋奉人。
唐·李商隐《杂篡·愚昧》:汝对我说韩信,见韩信即当说我。
此[三头两面]之人。
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三头六臂意义:三个脑袋,六条胳臂。
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透得则六臂三头,未透亦人间天上。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有一无位人,六臂三头努力嗔。
一擘华山分两路,万年流水不知春。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曰:“如何是主中主?”师曰:“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任是三头并六臂。
望风无不竖降旗。
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
北宋·圆悟克勤,碧岩录第九料他也只是一个人,没有三头六臂,只要寻他些破绽出来,便有分晓。
元\元代话本选集·勘皮靴单证二郎神神通广大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
法术广大无边。
形容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惠海无涯,词山过日,[神通广大],辩口难穷。
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入王母地之处第十一》但见县官打杀了天师,又会得祈雨,毕竟[神通广大],手段又比天师高强,把先前崇奉天师这些虔诚多移在县令身上了。
明\初刻拍案惊奇醍醐灌顶词典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
“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
”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
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
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
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形容没有一丝牵挂,心地清净无染着。
现形容人赤身裸体。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
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
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
“单刀直入”佛教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
现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
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
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
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万劫不复”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世间。
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
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
小劫是指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
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
现指永远不可能恢复。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
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是地狱名称。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
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
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
“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
现比喻悲惨的报应。
“铁树开花”典出《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
掷笔示寂。
”现今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办成。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
”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
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
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
”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
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
“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
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