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台湾文学作品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对比说起港台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的文学作品,比如《乡愁》、《城南旧事》,香港的电影《无间道》,武侠小说《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其实,无论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港台文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形式上而言,台湾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散文,而香港则更倾向于电影、短篇、长篇连载小说。
这与两地的历史、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
台湾在50年代后,大批大陆人士入住,文化习俗受到强烈冲击,整个社会处于调整期;同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严格的控制;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电视电影等发展水平较低。
而香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生活节奏快,实施以商业为主导的香港模式,电影更符合大众需求。
同时香港纯粹的文学期刊不多且很不稳定。
因此发达的报业给小说提供了重要阵地。
很多长篇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然后再出单行本。
发表阵地的“报纸化”,决不仅是发表方式的简单改变,这对小说创作的选材、叙述、结构、语言和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而言,台湾文学的主旨大多与怀旧思乡有关,同时作品中总免不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台湾现代派先驱纪弦“槐树叶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以在故国捡到的一片槐树叶作为自我寄托,表现出了深切的怀乡之情。
我最喜欢的于右任的《思乡曲》中也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每读来总忍不住欷歔慨叹。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14篇故事组合而成,涉及到的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仆公、上流社会的窦夫人、知识分子余嵚磊教授到退休的女仆顺恩嫂、帮佣工人王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拥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他们皆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1949年到台湾这个小岛的,而且他们在大陆的“过去”并没有随着迁台而完全消逝,在台湾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那些无法遗忘的回忆,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台北的现实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台湾现代文学(1923—1949):“边缘”、“转换”缠绕流动下的中华文化持守

表现 同一主题 , 《 如 补大人》就 曾分别运用文言诗与 国语 ( 白话 ) 小说两种文类 。叶荣钟更是此类作家的 典型代表。 “ 他 从小习古诗文……从十八岁到七十八 岁去世时为止, 前后六十年诗作不辍 ”4 由写作文言 [ 1 , 诗歌而步入文坛, 但他 的 “ 日文功力系不容被质疑的
去替代另一个工具”1 [ 】 的过程。 文学的语言形式与社会 意义有着密切 的关系。 当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 因素发 生交互作用时, 语言代码就不再仪仪是单纯的语言学 符号 ,而是蕴涵着 复杂 的社会 因素和深刻的文化意
义。因此 , “ 将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 亦即从文言到国 , 语( 白话) 的转换作 为台湾现代文学起迄的标志, 有 其合理性 。包括从文 言到国语 ( 白话 ) 在内的语言转
语( 白话 ) 转变 ; 日文创作者则在 日据时期承担着 而
换 问题,是发生于台湾现代文学 史时期的特殊 问题 ,
作者简介: 李诠林(95 )文学博士。 17一 , 福建师范犬学阚台区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文学院讲师。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台
湾文学。
l4 0
维普征 。
关键词 : 台湾现代文学; 书写 ; ; ; 边缘 转换 隐喻 中华文化持 守
中图分类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8 0 ( 0)2 0 0 — 5 17 — 4 22 61— 1 4 0 0
台湾现代文学的进 程跟大陆现代文学运动 的全 程, 本质相 同, 即都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流脉, 由于历 但 史原 因, 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 区别于大陆现代文 学史 的特异文学现象。其中最为突出, 而又具普遍代 表 性的, 是流动 缠绕、 纠葛共生的 “ 换生成 ” “ 转 、 边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赏析

“永远”的吗?为什幺?作者这样给小说命名有何用意?
• 小说篇名《永远的尹雪艳》中“永远”二字,就有反意, 与文末的“打起精神”互相对应,暗示人物的强颜欢笑,
“永远”难再。
9、小说接近尾声时又安排了余经理和周董事长的 出现,这样写有什幺好处?
• 读282页倒数第一自然段。 • 文末余经理和周董事长的出现,是意味深长的一笔,为尹 雪艳未来的命运发展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加了小说 的艺术涵量。
永远的尹雪艳
白先勇
一、作家简介
• 白先勇,当代作家。广西桂林人。 出身于1937年7月11日 。国民党高级
将领白崇禧之子。
• 1948年随家人赴香港;1949年移居 台湾。1957—1961年就读于台湾大学
外文系。1963年赴美国进入爱荷华
大学从事文学创作研究。现定居美 国。
•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 时期:一是台湾时期,属于早期创作,主 要作品有《金大奶奶》、《玉卿嫂》等, 具有比较典型的现代派风格;
二、写作背景
• 《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的短篇代表作, 创作于1965年,后收入作者的小说集《台 北人》中。这部集子中的作品均是作者移 居美国后创作的,大都以国民党上层统治 阶层的生活为背景,表现国民党政权腿居 台湾后,从大陆到台湾的贵族、官僚、富 商及其它各色人物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
•
由于作者出身于国民党上层统治阶级,对 这一阶层的生活和人物有着较深的感受、 了解和认识,因此在作品中对他们从大陆 沦落台湾后的生活失意有着深刻而生动的 揭示。作者在对这些人物的命运寄寓了深 刻的叹惋和同情之后,也对上层社会腐败 堕落的生活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揭示, 《永远的尹雪艳》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三、内容分析
台湾作家及作品

台湾作家及作品介绍台湾文学的历史和背景台湾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受到了中国大陆和日本等各个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1.日治时期(1895年-1945年):在日本统治期间,一些作家开始使用日语创作,并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
代表作品包括朱天文的《的士夫》和才斯的《蚺蛇》。
2.国共内战后(1945年-1949年):随着中共在中国大陆的胜利,大量的知识分子,包括作家,从中国大陆逃到了台湾。
这些人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文学传统,促进了台湾文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作家有陈纳德、杨牧等。
3.公民运动时期(1970年-1987年):台湾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抗争。
这个时期的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权,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
著名的作家包括琼瑶、梁实秋等。
4.当代台湾文学:现代台湾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一方面,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命运,探索人性和人生的意义;另一方面,台湾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也为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创作灵感。
台湾著名作家有莫言、龙应台等。
台湾作家的代表作品1. 朱天文《的士夫》《的士夫》是朱天文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普通士兵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战争对个体的影响和摧残。
这部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冷漠和荒诞,被誉为台湾文学的经典之作。
2. 才斯《蚺蛇》《蚺蛇》是才斯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台湾文学的奇迹。
这部小说以台湾南部的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土地和家园的情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才斯的写作风格独特,语言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陈纳德《环岛》陈纳德是中国著名作家,在内战后流亡到台湾。
他的作品《环岛》以他在台湾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一个士兵脱离军队后的漂泊和苦无。
这部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情感,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困境。
4. 杨牧《士兵的故事》杨牧是中国大陆出生的作家,后来移民到台湾。
台湾的武侠小说与武侠研究(1)

台湾的武侠小说与武侠研究(1)武侠小说是台湾通俗小说的主流,拥有完整而丰富的发展历史与过程,不仅作家、作品的数量庞大,作质量素也相当优秀,足以跻身于文学之列而不愧。
本文首先介绍了台湾武侠小说的几个重要发展时期及相应作家、作品。
台湾武侠小说的蓬勃发展,实际上得力于诸多通俗媒体的推波助澜,其中尤其以武侠电影、武侠广播、武侠连续剧及漫画的影响最大。
这些媒体与武侠小说的发展密切相关,共同缔建了特殊的武侠文化。
不过,相应的武侠研究,在台湾目前才正在展开中。
武侠研究的开展,金庸小说的解禁是一大关键,因此,1979年就成为台湾武侠研究的新起点,无论是在侠客观念或专家专著的研究上,都有相当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更可贵的是已经引起学术单位的重视。
尽管在整个文类的探讨和武侠小说历史发展的研究上,尚有待加强,但也已经算是踏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目前,淡江大学中文系已成立全世界第一个武侠小说研究室,预计积极展开各种相关的研究。
在整个世界趋于国际化的现状中,武侠小说所代表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相信是能引起全球汉学界重视的。
台湾通俗小说的主流——武侠小说在台湾众多的通俗小说类型中[1],武侠小说无论就流传历史、投入作家、作品数量及相关的社会文化影响而言,重要性都是首屈一指的。
大抵从民国38年(公元1949年,以下年代均以公历标明)以后,武侠小说随着台湾光复后逐步兴复的报纸,崭露了它一贯而独特的魅力,更在漫画、广播、电影、电视等声光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快速崛起成长为台湾最重要的通俗小说。
台湾的武侠小说,承继着大陆30年代的武侠风,但却拥有完整的发展历史与演变过程,其成就不仅超越前贤,即使相较盛誉一时的「新派金梁」[2],也不遑多让。
就其发展而言,约可分为五个时期:(1)先驱期:约当1946年至1956年,以衍传民初诸大家余烈为主,历史性较浓,不乏浅近文言的短篇作品,代表作家有取清宫历史,敷衍「英雄儿女的悲欢离合」情节的郎红浣(1952,《古瑟哀弦》)、取材于历史传奇,铺陈民间侠慨的成铁吾(1956,《吕四娘别传》);(2)发展期:约当1957年至1961年,此期台湾重要的武侠名家陆续崭露头角,卧龙生(1957,《风尘侠影》)以宏伟的结构、精巧的布局崛起;司马翎(1958,《关洛风云录》)以缜密的思致、严谨的推理见长;诸葛青云(1958,《墨剑双英》)以斯文的雅致、缠绵的情致取胜,鼎足而三;其它如伴霞楼主(1958,《凤舞鸾翔》)之精警生动、上官鼎(1959,《芦野侠踪》)之新颖出奇、古龙(1960,《苍穹神剑》)之初试啼声、萧逸(1960,《铁雁霜翎》)之新艺侠情、东方玉(1961,《纵鹤擒龙》)之变化莫测、柳残阳(1961,《玉面修罗》)之铁血江湖,亦皆缤纷可观,于传衍民初诸家外,复能渐开新局,属发展时期;(3)鼎盛期:约当1962年至1976年,上述诸家,锐意兴革,迭有佳作,陆鱼于1961年作《少年行》、司马翎于1962年作《圣剑飞霜》、古龙于1964年作《浣花洗剑录》,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纪元,并且为后来为期十年以上的「古龙世纪」铺奠了深厚的根基;(4)衰微期:约当1977年至1990年,此时虽有温瑞安之《四大名捕会京师》(1977)广获瞩目,古龙亦仍不时有新作诞生,然多数作家皆渐告引退,武侠小说寖渐步入衰微;1979年,金庸小说解禁,以「旧作变新说」,造成至今仍影响深远的「金庸旋风」,更使名家却步;1980年,李凉以《奇神杨小邪》始作俑,引领出一批批标榜着「香艳刺激」的「伪武侠」充斥坊间,武侠小说几乎到达不堪闻问的地步,是为衰微期。
战时战后的台湾文学

突出的民族性与乡土性 强烈的讽刺性与喜剧性
《先生妈》主要写了两个人物: 先生妈和其子钱新发。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短篇《泥Leabharlann 中的金鲤鱼》。 揭露为官者的丑恶。
这类作品集中于战后的创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写于1947 年的中篇小说《波茨坦科长》。
艺术成就 吴浊流小说的艺术成 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鲜明的历史性和现实感
战时战后台湾文学
战时战后台湾文学概况
战时台湾文学主要是指从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至1945年日本 战败、台湾光复这一阶段的文 学创作;战后台湾文学则指 1945年光复后到1949年国民党 于台湾建立政权之前四年间的 文学发展。由于战时体制与战 后的苍白过渡,战时战后台湾 文学转入低潮,并经历了台湾 文学史上一个被压抑被扭曲的 凋零期。
首先是政治原因。
其次是作家自身的原因。失语。
吴浊流在此期间保持了旺盛的 创作力。
吴浊流:铁血铸就的“诗人”
生平简介
吴浊流(1900-1976)本名吴建田, 号饶畊。台湾省新竹县新埔镇人。
除1936年3月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 《水月》外,小说创作主要有:中、 短篇小说《泥沼中的金鲤鱼》、 《功狗》、《先生妈》、《陈大 人》、《波茨坦科长》、《铜臭》、 《幕后的支配者》、《狡猿》等。 长篇小说代表作《亚细亚的孤儿》、 自传体长篇小说《无花果》、《台 湾连翘》,以及许多游记,旧体诗 和文学评论。
战时台湾文学概况
1937年9月,又根据日本近卫内阁提 出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制 定了台湾“皇民化”方针,强迫推 行“皇民化运动”。
就这一时期的创作,诚若叶石涛在 《一九四一年的后的台湾文学》一 文中说:“这个时期的作品没有良 好的土壤,因此则是苍白枯萎的作 品,却不能表示台湾人民真正的愁 喜哀乐,亦不能比较过去光耀的白 话文作品,更没有叙事诗风的伟大 现实性:只是一些营养不充足的消 极的写实主义或为亚热带风土所主 宰的浪漫的作品。”
毽子里的铜钱

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 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 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 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 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他 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 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 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 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 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 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 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 老人手心里说:“老伯伯,给您。”
第二次给“我”烤山薯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 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 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 忘记的。”他又从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 “再给你一个。” 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 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 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 么东西。
同学们知道毽子什么样子吗? 知道铜钱是干什么用的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回忆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 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吃, 却不要我毽子里的铜钱,我很感 激。)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刚才 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 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你从文中找出描写老人的句 子,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 什么?
hōng
bō
lâng
zhîu
zhǎn
烘缸
背脊 亏欠
kuī qiàn jǐ
剥开
fàn
愣愣
sī
皱纹
cháng
崭新
niē
小贩 慈和
tuï cí
撕破 风霜 谦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文学作品
历史背景 旧文学时期 代表人物及作品 1685~~1960从明末清初 开始 历史背景 主要文化活动 新旧文学转型时期 主要作家及作 1920~~1945 独特文化现象 台湾文学简史 历史背景 战斗 新文学发展时期 发展历程 乡土 现代
由诗歌界倡导---1953年创办《现代诗》
小说领域---《文学杂志》《现代文学》 (1)受西方文化和文艺思潮的影响;
(2)中国文化传统的中断;
(3)对50年代反共文学自觉或不自觉 的反叛;
(4)一部分青年的精神崩溃和对生活 的迷惘;
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文学的积极倡导者, 是大陆读者关注的又一位台湾作家。他的家 乡广西省1980年出版了《白先勇小说选》(王 晋民编),选收了60年代以来他写的《游园惊 梦》、《思旧赋》、《永远的尹雪艳》等20 篇作品。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 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 《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二 二 八 .
1947年2月28日,台湾“二· 二八事件”爆发。2月27日, 国民党军警在台北打死了为减税请愿的商贩。2月28日, 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激起 了全省民众的愤怒,爆发了大规模武装暴动。几天之内, 暴动民众控制了台湾大部分地区。国民党政府从 大陆调集军队进行残酷镇压,到3月13日将全 岛镇压,死者多达3万多人。
新文学发展时期 的前奏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了 祖国的怀抱。这一历史性的转折虽然是台湾爱 国作家为之奋斗和热切期盼的,但当这种转变 一旦成为事实时,他们却不能适应了。一则, 他们大多数受的是日文教育,习惯于用日文写 作,光复后取缔了日文报刊,他们就必须重新 学习和磨练中文写作能力;二则,以往他们身 陷孤岛,而今要面对正在激烈变化中的整个中 国,一时也无法把握生活的脉搏;三则,1947 年国民党一手制造的“二· 二八”事件,使全岛 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文坛亦不例外。
痞子蔡-蔡智恒
在1980年代以前,已有白先勇、林怀民、李 昂、朱天心、马森等人在进行同志文学方面 的创作。从1983至1993年,同志文学呈现 百家争鸣的状态,比较重要的作家有顾肇森、 林裕翼、黄启泰、李岳华等人。 不过对台湾同志文学最具有重大意义的, 还是要属1994年朱天文的《荒人手记》以 及邱妙津的《鳄鱼手记》。之后出现了强 调性别身分认同解放的“酷儿文学”,相 关作家以纪大伟、洪凌和陈雪等人较为知 名。另外吴继文、蒋勋、陈克华等作家亦 有同志文学方面的创作。至二十一世纪以 后,同志文学热潮已逐渐降温,较知名者 为舞鹤的《鬼儿与阿妖》、骆以军的《遣 悲怀》等等。
反共文学为台湾1950年代特有的文学型态, 主要区别是把反共产党或者反中国共产党当成唯 一主轴的作品,除了受到战后驻台之国民政府的 支持外,也普遍受到1950年代以中文为母语的外 省族群青睐。
虽说1950年代台湾是反共文学的全盛时期, 但在现况上,时序进入1960年代之后,仍有不 少类似文章。而后期反共文学与蒋中正发起的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有关。 普遍认为,此种文学的除了对抗中国的文 革力道外,也自诩为中华文化的真正象征。
始于文学改革----提倡白话文
进而抨击旧文学
主张建设新文学
《善讼人的故事》
1)广用闽南话 2)饶有闽南风味 3)富含闽南人情
钟理和(1915-1960)
他是台湾著名乡土派作家,著有《钟 理和全集》八卷。这位被称为“倒在血泊 里的笔耕者”,生前一直在默默地拓荒, 其作品的价值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引起人 们的重视。为表彰其贡献,一颗小行星被 命名为“钟理和”。 但他生前贫病交加,长期受到冷遇.连他 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第二 奖”(第一奖缺)的《笠山农场》,都得不 到出版机会。对这样一位执著于文学事业 的作家,大陆的评论者深为敬佩和同情。
女性文学兴起于1980年代,是主题明显偏向 女性的文学倾向。在现实上,战后的女性读 者一直是台湾相当重要的文学支持者,不论 是纯文学或通俗文学如出租之翻译言情小说、 琼瑶小说、本土言情小说,女性都有一定比 例支持者,以广义来说,亦为女性文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延 伸。不过严格讲起来,真正出现了表达
琼 瑶
1990年代,俗称“超文本文学” (hypertext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 的网络文学于台湾开始兴盛普及。不久之 后,以网络为媒介,或以网络人口为收受 者的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一般来说, 网络虽然对现有文学具有颠覆性作用,从 根本上动摇了现有文学的写作和传播方式 的基础,但是在文学观念没改变情况下, 造就了新一代的文学领域,拓展了个体性, 自主性的台湾新文学。 更甚至以相当快速的方式,将台湾文学以 另外一种型态传送到华人地区。而台湾网 络文学代表性人物如蔡智恒以痞子蔡的笔 名写下(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藤井 树(《我们不结婚好吗?》、九把刀、鲸 向海(新诗)不但将网络文学铅字化,并 且在某程度上改变了台湾的文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