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古时期的亚洲第4课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水平。创新采用高中历史“三情四维”教学方法,即“情趣激发、情境诱思、情感升华”,从“学案导学、教师诱思、学生探究、媒体展评”四个维度,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实现“六度”课堂,即“课堂教学着重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学生心理的调适度、学生思维的有效度、学生情感的内化度、学生语言的鲜活度、学生能力的生长度”。通过“情境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教、学、评有机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全课紧紧围绕“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三大核心理念设计系列情境与问题,突出新情景新材料的解读解析能力,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思考习惯、发现能力等四大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创设网络化、开放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整堂课在思辨氛围中浸润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

二、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以开放的素材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立足点,设计了三个教学主题即:

第一主题: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伊斯兰国家

第二主题: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南亚古国

第三主题:探寻亚洲多彩文明体味交流多元共生

本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全课贯穿学生的见解、分析、讨论和论辩。设计系列活动,提高学生搜集材料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应用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发展。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采用合作探究、情境设问、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减少课堂统一讲解,设疑诱思,步步推进,引导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力求拓宽视野,活化思维及培养能力。充分利用信息

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呈现方式,创设情景,加强过程情感体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学情分析

经调研学生对新教材有很浓厚的期盼与热情,因为通史教材学生更喜欢接受,同时又弥补现有教材知识的漏缺,但是学生对新教材又相当陌生,古代历史的史籍文献材料、影视资料都很少,尤

其高中生对中古时期的世界历史时空观念缺失,这是古代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一障碍。本课容量较大,时空性强,容易形成的和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归纳综合和艰涩的概念解析的课堂教学。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全面,辩证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已不满足对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喜欢利用视频、多媒体等直观教学、开展丰富活动自我探索一些新领域。学生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片面、零碎,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是教学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显得参差不齐,所以本课在材料选择上,坚持以典型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过程一学生活动分析为主,关注学生发展,发挥学生特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四、教学目标

基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基于此,确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及对世界重大的历史影响。

2.探讨奥斯曼帝国是如何深刻影响欧洲与亚洲历史的。

3.认识中古时期的南亚、东亚国家是如何汲取中华文化的因子而形成特有文明的。

4.概括古代亚洲不同的文明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理解、尊重多样文明。

二、能力目标

1.围绕“发现问题、创设问题”,突出学科能力、彰显核心素养、浓郁生活气息、高扬时代旋律,着重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突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2.充分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创设网络化、开放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整堂课在思辨氛围中浸润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古代亚洲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认识人们正是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方面,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纳,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尊重亚洲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理解、尊重多样文明,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进行探究,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历史特

3.引导学生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点,如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发展性、连续性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关注学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与精神升华,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追求个性鲜明的智慧课堂、生态课堂。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角色及重大的历史影响。1.

教学难点:奥斯曼帝国对欧洲、亚洲乃至世界历史的深刻影响。2.

六、教学设计过程

情境创设::《多彩亚洲》课前播放自制MV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亚洲是诸多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世界因多彩而美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特色鲜明的各个文明绵延传承,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彩亚洲,风情万种。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

从黄河长江到两河流域,从茫茫戈壁到高山峡谷,从季风雨林到丰饶平原,亚洲这片迷人而广阔

的区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亚洲有其三;亚洲的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与代数学,亚洲的天文学家发明了领航用的星盘,亚洲的文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学经典至今仍撩人心弦……亚洲文明和其他文明一起,华章。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多彩的古代亚洲,去感受文明的魅力。

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一、

感知帝国:(视频解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到八世纪中叶,疆域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商人足迹遍及世界广大地区,在继承发展古代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弱。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灭亡,被并入蒙古帝国。

设计意图:

在感知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合作探究:结合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探讨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材料一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二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比鲁尼古代穆斯林作家——

穆罕默德说:“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材料三

学生研读课本:

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的言论后来被汇集为《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资料补充:

麦加朝圣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宗教朝圣仪式,是经济和身体上有条件的每一位成年穆斯林信徒所负的一项宗教义务。所有穆斯林,无论是男是女,都会尽最

大努力争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麦加朝圣一次。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每年都会聚集在沙特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圣。他们来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各个国家、不同肤色、各个年龄段的穆斯林。朝圣期间,聚集在“圣城”麦加的上百万名穆斯林信徒,一起祈祷,一起吃饭,一同学习伊斯兰教的历史大事,共同庆祝真主安拉的光荣业绩。清真寺克尔白古庙位于麦加城中,它作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受到穆斯林的朝拜。

教师引领分析: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承接过渡: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欧洲就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在十五世纪,真正的文艺复兴就不可能发生。”

合作探究:结合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及产生重大的影响?

材料一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运来的香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从波斯运来香水和蔬菜,城里竟然还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听欧莱叶说,长安城里也有类似的专卖阿拉伯商品的市场。

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崛起之时正是中国唐朝兴盛之际。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与唐军在中亚城市怛逻斯交手,是役唐军虽败,但阿拉伯军亦遭重创。从此阿拉伯军未再东进,唐军也未西征,两国遣使交好,互访频繁。中国古籍中常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留下了大食使臣多次访唐的记载。

——菲利普希提《阿拉伯通史》

学生探讨:

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据考证,历史上,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菠菜、蚕豆等蔬果自西域传入中原,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以及先进的农耕文化则是先传播到中亚地区,进而走向世界。

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西方,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总结概括: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兰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通过海陆两路来到我国,从7波斯人,世纪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长期居住下来,与当地汉族和迁居而来的西域人、蒙古人等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中回族。-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情感教育:

带着真神安拉的启示

沙漠之子从荒漠中走出

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

圣战的旗帜下他们不断征服

他们的疆土堪比宏伟罗马

他们的文化并肩于辉煌希腊

战火硝烟

大厦终在内外交困中倾覆

唯有文化

贯通东西

兼容并蓄

承接过渡:

阿拉伯帝国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而另外一位使者拜占庭帝国的贸易也相当发达。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纸草、叙利亚的织物、斯拉夫的毛皮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大城市在转运到欧亚各地,促进伊斯兰教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

奥斯曼帝国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感知帝国:(视频解说)

奥斯曼帝国,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苏丹。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

分地区。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资料,了解奥斯曼土耳其崛起、扩张的过程,进而掌握从视频、图片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探讨的方式,分析奥斯曼土耳其能顺利扩张的原因,进而掌握运用内因、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方法;从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角,分析奥斯曼帝国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掌握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学生分组研读: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研读材料,开展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精神。然后结合教材内容,探究奥斯曼帝国如何深刻影响欧洲和亚洲历史的。

第一组材料:

材料1 奥斯曼帝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且地垮亚、非、欧三大洲。

材料2 帝国以大量的宗教基金在各主要城市兴建规模宏大华丽的清真寺、宗教大学、图书馆……采用……阿拉伯字母……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8页

第二组材料:

材料3 土耳其人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注:“城市”是指君士坦丁堡)。他们大肆洗劫,许多居民沦为奴隶,豪华的宫殿烧起大火,无数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教堂、修道院遭到破坏。——沈宪旦编著《新版世界五千年》,第325页

第三组材料:

材料4 巴尔干,这个欧洲东南部的地中海半岛,自古以来就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民族成分复杂,参差交错……总体来看,巴尔干就像是个集宗教,文化,民族,习俗的一个大染缸……

材料5 地租以实物为主,穆斯林农民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则为25%-50%,后者还须负担人头税。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5页

材料6 被征服地区的各族民众和受到扩张直接威胁的周边国家,为捍卫自身利益不断掀起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奥地利多民族国家就是在这一斗争中形成的。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反对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逐渐将奥斯曼帝国视为可能的同盟者,法国在争夺欧洲霸权的过程中就曾与奥斯曼帝国正式结盟,共同对付哈布斯堡家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8页

第四组材料:

材料7 丁香和胡椒等芳香调味料,在12世纪开始成为西方人所嗜好的佐料,如果没有几盘带佐料的菜,大宴会就不成样子。

——《阿拉伯通史》,第801页

材料8 在13世纪的香槟市集上,来自东方香料占重要地位。仅一份中世纪的货品单上就列有香料288种……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奢侈品逐渐进入普通人的饭桌上。

——《世界通史》,第292页

材料9 1453年,……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上商品的价格猛涨,一般商品的10-8高提格价.倍。

——陈梧桐主编《历史》,第219页

分组探究: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不同的小组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不同的途

径如:教材、学习网站、资料包等途径进行查找、搜集、分类、分析、整理所需要的资料,小组互助,资源共享最后以学习成果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1)12世纪至15世纪,东方商品在西方的销售情况是怎样的?15世纪的“价格猛涨”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2)分析探究奥斯曼帝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影响?

(3)马克思把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称为“东西方之间的金桥”。这条“金桥”后来如何消失的?除了这个结果以外,还造成了什么影响?

(4)探究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及对东西方和世界商业活动的深刻影响?

设计意图: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创设情景和条件,采用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的问题体系。

小组讨论:

物以稀为贵,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东部沿岸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正是由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并且对沿途商人征收苛捐杂税,使得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一般商品的价格提高8-10倍。

小组讨论:

奥斯曼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奥斯曼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同时对东欧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奥斯曼帝国同时也传播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推动了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随着帝国向西扩张,帝国吸收了一些征服地区民族的文化。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通婚亦有助于创造奥斯曼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土耳其民族文化比较,这些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政策对创造奥斯曼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点拨: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掌扩张之初,奥斯曼人在东南两面采取守势,与同种同教的诸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对蒙古汗国不惜称臣纳贡,而对风雨飘摇中的拜占庭帝国则集中全力,软硬兼施,不断兼并其领土,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

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拜占庭帝国为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此后,日益衰落下来;再有就是在它辉煌的时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

落。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这对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产生怎样深刻影响呢?

学生讨论: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是长期的战争,以及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教师归纳总结:

奥斯曼帝国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在奥斯曼帝国之下,各种不同的文化得以传承,别是在宗教中心及首都。奥斯曼帝国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