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
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
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1、英国和美国哪个城市化更早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内容提要

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简·雅各布斯主要内容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
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
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
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
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
(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目录导言 (1)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 (023)一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025)二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048)三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066)四街区公园的用途 (079)五城市街区的用途 (100)第二部分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127)六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129)七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137)八小街段之必要 (161)九老建筑之必要 (170)十密度之需要 (182)十一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201)第三部分衰退和更新的势力 (217)十二多样性的自我毁灭 (219)十三交界真空带的危害 (234)十四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 (246)十五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 (267)第四部分不同的策略 (291)十六对住宅的资助 (293)十七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 (309)十八视觉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341)十九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区 (360)二十地区管理和规划 (372)二十一城市的问题所在 (393)致谢 (412)索引 (414)。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二)

美国全国公路网 (National Highway System) ) 长度已达630多万公里,是铁路运营里程的 倍。 多万公里, 长度已达 多万公里 是铁路运营里程的65倍
16
匹兹堡 辛辛那提
圣迭戈
),长度达 多公里。 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网 (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长度达 ),长度达88500多公里。 多公里
10
5、相关产业和附属产业的螺旋式增长产生了额外的 增长效应:扩大就业---人口增长---需求增长---更多高 级服务和活动人口 6、地方税收上升,为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了可能。所 有这一切又进一步强化了集聚经济,吸引了新一轮投 资。 这种自行推进的螺旋式增长也被称为累计因果 累计因果 (cumulative causation)过程。 对其他城市产生负面效果:人口与资本外流,当地发 展速度降低,更加快了流入城市和地区的增长。这些 负面结果被称为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s)或极 化效应。
11
补2:非均衡发展带来的社会极化和社会空间极化 :
社会空间极化与社会空间隔离是针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急剧 变迁过程中所面对的城市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而提出来的。 社会极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底部和顶部的增长,即低技能、低收 入家庭和高技能、高收入家庭的数量增长。 社会空间的极化和隔离是指由于城市规划和住房市场影响到城 市社会空间的变化,在空间上引起穷人居住区的隔离 (residential segregation)以及富人居住区的集中。 研究指出:城市化过程中的住房市场导致了贫困家庭在空间上 的集中,而相对富有的家庭从这类地区大规模迁出,这就加剧 一种明显的社会极化现象。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二)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
1
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94年 住 房 与社 区开 发 法 > 该 法 于 19 l7 , 96年 结 束 ;
克 林 顿 政 府 从 19 9 7年 以 来 , 求 住 房 与 城 市 发 展 要
部 每 年 提 交《 度 城 市 报 告 ) 该 报 告 资 料 翔 实 , 年 , 能
反 映 美 国城 市 发 展 的 最 新 动 态 , 负 责 向 总 统 提 并
J.Mi s. Ic me, Po et l l no vry, a d at n ua c v n He l Is r n e Co - h
ea n h Untd tts: 2 0 rge i te i Sae e 0 3, V3W .c n u C q e s s.g v, o
人 补 贴 的增 长 ,/ 2 3的投 赞 成 票 的 人认 为福 利 开 支 应 该 被 砍 掉 ④ 。 很 明 显 , 区 的 不 合 作 态 度 , 制 了 中心 城 郊 限 市 改 善 基 础 设 施 、 供 公 共 服 务 的 能 力 , 这 些 投 资 对 提 而
大 都 市 区 的 发 展 笼 统 地 看 作是 郊 区 化 的 发 展 , 不 准 并
但 是 郊 区对 此 无 动 于 衷 , 区选 民往 往 从 自 身 利 郊 益 考 虑 , 对 增 加 税 收 的立 法 , 这 类 立 法 对 于 急 需 增 反 而 加 财 政 收 入 以应 付 福 利 开 支 和 投 资 基 础 建 设 的 中 心 城
术 界 人 士 则 批 评 政 府 政 策 缺 乏 稳 定 性 和 可 行 性 , 用 效
出 ,0世 纪 7 代 就 爆 发 了 一场 震 撼 许 多 中 心 城 市 的 2 O年
财政危机 。
各 界 的广 泛 注 意 。城 市 危 机 的恶 化 势 必 影 响 到 民 众 的 安 居 乐 业 和 整 个 社 会 的 稳 定 , 而 战 后 历 届 美 国 政 府 因 都 采 取 了 振 兴 中 心 城 市 的 措 施 , 图 有 所 作 为 ① 。 学 力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经历着城市化的浪潮,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风景和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下面将会详细介绍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一、美国的城市化历史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地区。
当时,欧洲移民和当地原住民开始在新英格兰地区进行交易和农业生产,并在附近建起了村庄和城镇,这是美国城市化的开端。
18世纪,印第安人被迫被驱逐到更远的地方,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纽约市等城市开始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庞大和繁荣。
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开始转向工业化,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芝加哥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工业中心。
同时,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吸引了更多的移民来到美国,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国的城市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下面是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的几个方面。
1、城市规模的增大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了20世纪后期,美国的城市已经成为了全球有影响力的巨型城市,其中纽约市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2、城市人口的多样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它的早期历史时期开始,这个国家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
这对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的城市里,不同的族裔聚集在不同的社区中,如意大利裔、华人等等,丰富了城市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的聚居区,经济的和文化的联结也得以加强和扩大。
3、城市的经济结构变化美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19世纪时期,美国城市的经济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到了20世纪,美国城市经济不断地向服务业转移,成为了一个以金融、体育、艺术等为主的城市经济。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① 参见孙群郎《: 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 世界历史》2000 年第 2 期。 ② 王旭《: 大都市区化 :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 ③ 关于两次城市危机的详细情况 ,参见王旭《: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世界历史》2001 年第 3
一种新趋向 ,从此 ,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 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其主要代 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 . L. Berry , ed. ,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伦 敦 1976 年版 ;肯尼思·福克斯《: 大都市区化的美国 ———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 Kenneth Fox , Metropolitan America : 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1940 - 1980) ,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所谓 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 ,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 ,城市的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比如 A. G. 钱皮恩主 编《: 逆城市化 ———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A. G. Champion , ed. , Counterurbanization : 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f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纽约 1989 年版 ;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向非都市地区迁移 ———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 价》(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Bureau of the Census , Migration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 : 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ons for Moving)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80 年版。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 ,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 它似乎和 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周一星在《城市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一书中认为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1998 年第 4 期) 指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 ,而是 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 ———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00 年版) 中也持相同观点。王旭在《“逆城市化”论质疑》《( 史学理论研究》2002 年第 2 期) 一文中也对“逆城市化” 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
美国大都市发展趋势

二、大都市区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大都市区的出现不仅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组,而目使人口、资本、产业等要素流动以及社会政治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1.人口移动: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二战以后,由于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日益恶化,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以及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等原因,使得城市人口纷纷向郊区迁移。
郊区人口迅速增加,而中心城区的人口出现下降,即人口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现象。
美国是一个人口高流动性的国家,据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1/ 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
1950年,在美国所有大都市区中,城区人口占57%,郊区人口占43%。
到1960年,城区人口占49%,郊区人口占51%,大都市区人口重心己转移到郊区。
到1970年,城区人口比重下降到43%,郊区人口比重上升到57%。
1970年以后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开始向更远的乡村地区和小城镇迁移,整个大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国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
根据美国3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的人口统计,1970- 1980年有9个SMSA的人口出现下降,大多为东北部的老城市,如纽约市人口年均减少0. 9% ,费城和底特律年均减少0.2%,波士顿年均减少0.1%,表明它们己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面对城市人口减少,中心区衰落,美国东北部一些大都市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CBD周围适当增加一些高质量住宅,以吸引人口。
特别是年轻人员回城居住和工作,使城市人口再度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如1980- 1990年间纽约市人口增加了3. 1%,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由于各类公司总部和生产服务业的不断聚集,成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谈美国1790年到1840年的经济发展

谈美国1790年到1840年的经济发展作者:哈斯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8期[摘要]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级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世界霸主。
但美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
在19世纪,美国的经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在19世纪,美国的中心化、也叫集中化或城市化发展很快。
另一个是分散化或扩散化,也就是以城市为基础公共机构也包括公司的机构向外扩散。
换一句话说,在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中,城市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资本社会的发展。
第二个现象是许多有钱的美国人向远离城市的西部发展。
开发边疆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地理讲造就了全国范围内更大的城市群。
第三个需要我们研究的是美国人19世纪的文化。
也就是美国人的社会、经济增长和市场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美国人的价值观念是什么?还有美国人的慈善行为提高了社会的福利。
这些都构成了资本主义“孕育”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美国19世纪的社会进步过程中,社会进步的既得利益者与没有得到利益的人群之间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美国人总是靠着文化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使社会矛盾不断得到解决,没有使社会矛盾阻碍社会的发展,相反,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但推动了经济的进步,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这是我们研究社会管理的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关键词]美国 1790 1840 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42-02我们主要讨论1790——1840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美国独立后不久,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
普查结果显示,美国基本是上是一个农业国家。
9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居住在农村;城市人口只有5%,这5%的人口居住在能勉强称得上城镇或城市的社区中。
在这些城市中,只有5个城市有10000人以上。
当时,在美国的大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数费城了,也只有42000个居民居住在城市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札记・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刘敏1970年美国人口统计显示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心城市,这意味着美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中心城市失去了大都市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郊区成为大都市区发展的主体。
此后,中心城市的发展日益陷入困境:人口大量流失、就业向郊区扩散、城市衰败贫困、社会问题严重。
这一状况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
城市危机的恶化势必影响到民众的安居乐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振兴中心城市的措施,力图有所作为①。
学术界人士则批评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和可行性,效用有限。
国内学术界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已有的成果对美国郊区化的发展研究较多,而对中心城市的研究比较简略;对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关系的理解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将之理解为郊区对中心城市进行挑战的单向关系。
这一认识大体上能够反映郊区化在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增长中所占据的显赫地位,但是将大都市区的发展笼统地看作是郊区化的发展,并不准确。
因此,本文试图对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重点在于反映中心城市发展变化中的一些新现象,从大都市区整体出发,对中心城市和郊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并希冀能够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中心城市的困境中心城市的困境最集中体现在它的贫困上。
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的持续流失,导致中心城市贫困问题严重。
1970年美国大都市区43%的居民和55%的就业机会集中在中心城市,1980年是加%和50%,1993年又降至33%和40%②。
大量富裕的中产阶级迁往郊区的同时,贫困人口在中心城市聚集。
2003年,中心城市的贫困率为17.5%,郊区贫困率为9.1%。
中心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率高达25%以上(亚裔除外)。
中心城市与郊区的贫富差距也很大,2003年中心城市居民中等家庭收人仅相当于郊区的72%③。
由于大量中产阶级转移到郊区,贫困人121日益集中到中心城市,使得中心城市在丧失了大量税收基础的同时,又要负担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开支。
这种反差使得城市在财政上日益入不敷出,20世纪70年代就爆发了一场震撼许多中心城市的财政危机。
但是郊区对此无动于衷,郊区选民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反对增加税收的立法,而这类立法对于急需增加财政收入以应付福利开支和投资基础建设的中心城市来说必不可少。
70年代末期,迁居到郊区的中、高收入的人口以压倒多数的投票通过了加利福尼亚州第13号议案,将州的财产税削减了60%(在美国,财产税是城市公共财政的基础)。
大部分投票者反感政府对穷人补贴的增长,2/3的投赞成票的人认为福利开支应该被砍掉④。
很明显,郊区的不合作态度,限制了中心城市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而这些投资对①从战后初期到7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实施了城市更新计划;1965年成立了内阁级的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尼克松政府结束城市更新运动之后。
颁布了(1974年住房与社区开发法>。
谊法于1996年蛄束;克林顿政府从1997年以来,要求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每年提交《年度城市报告),该报告资料翔实.能反映美国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并负责向总统提供政策建议。
②粱茂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困境)。
《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121页。
③CarmenDeNavas—Walt,BemadetteD.Proctor'RobertJ.Mills.Income,Poverty。
andHealthInsuranceCoy.erageintheUnitedStates:2003,WWW.cellSu8.gov,2004,8.PovertyRateofNeighborhoodin1989一PovertyStatu3ofPeoplein1999,WWW.cens,u8.gov,2000,3.④ClydeMitchell—W朗vel"。
DayidMillerandRonaldDealJr.Mulale抛lC,oloernodlceandMetropolitanRegionalismintheUSA,UrbanStudies,V01.37,No.5—6,2000。
P:B63.12l万方数据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于振兴经济,解决贫困至关重要。
中心城市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尤其表现在贫困人口聚居的社区中。
为了支付昂贵的租金,这类社区往往居住密度极高、生活设施奇缺、环境卫生恶劣,其居民陷入居住隔离、教育隔离和就业隔离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之中。
城市中衰败建筑增多,造成一种潜在的无序和失去控制的感觉,容易诱发犯罪行为。
中心城市的高失业率导致以各种非法活动为核心的“地下经济”泛滥,带来了大量的犯罪行为。
由于生活的每况愈下和日益孤立隔绝的环境,中心城市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增无减。
贫困社区中种族冲突时有发生,60年代和90年代的洛杉矶骚乱都演变成大规模种族冲突。
城市环境恶化、社会问题横生、贫困和犯罪的集聚,使得城市对投资和高收入阶层的吸引力减退,加深了城市的困境。
二、艰难的复兴之路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心城市并不甘心坐以待毙,开始寻求摆脱危机的对策。
要摆脱困境必须实现两个目标:其一,吸引中、高收入者和经济活动重回城市,改变城市的贫困面貌;其二,必须正视贫民区贫困群体的需要,改善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
因此,中心城市采取了两个对策: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在于中心商业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简称CBD)的发展和社区发展——重点关注贫穷群体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心城市CBD的发展是很显著的。
老中心城市的核心区修建了大量新的写字楼。
据估计从1980年到1984年,33个最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修建的办公空间比过去30年中任何一年都多。
甚至在那些最萧条的城市,例如纽瓦克,往往是许多年来第一次修建新的商业区建筑。
随着办公楼的发展,新的饭店、零售中心、会议中心和文化设施也修建起来①。
居住人口减少,尤其是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重的制造业迁到郊区之后,中心城市的压力减轻了,旧城改造和土地再开发工程蓬勃兴起,许多城市借机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投人大量资金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修缮,例如修建城市广场和公园、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改善街道和照明设施、维修有吸引力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等等.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提高了生活质量,还增添了一种郊区所缺乏的富有个性的城市魅力。
在这方面。
匹兹堡市金三角的重建、费城德拉威尔河沿岸工业区的改造、芝加哥市基础设施的革新都是显著的实例。
然而,这一时期中心城市发生的最大变化并不是大兴土木,而是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升级。
制造业和商业的持续外迁使得中心城市经历了巨大的衰退,但l22同时也给中心城市带来了产业升级、功能转换的契机。
很多高层次的服务业,不要求空间广阔以及接近客户,但是要求良好的通讯和密切的面对面交流,因为需要对大量信息及时做出分析反馈,并与国内国际市场保持广泛直接的联系以便灵活决策,因而一般集中于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顺应了美国经济结构性变化和高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克里夫兰市商业区的发展为例,从1965—1980年,克里夫兰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经历了持续的工作流失,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但是商业区的工作机会从1970—1980年却增加了,尤其是专业技术、行政管理、精密产品制造和服务业的工作机会有了大幅度的增加②。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心城市发生了经济结构性的转变。
制造业衰退了,而服务业就业显著增长,甚至在城市危机最深重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大部分中心城市的总就业也增长了,生产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是这一增长的主要特征。
纽约市80年代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结构转换产生良好效益的典型例子。
由于制造业的衰落、大量中产阶级人口迁离和城市低收入人口激增,在1975—1977年问,纽约市的财政人不敷出,陷入破产的边缘。
此后,纽约市从大力发展中心商业区人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lO年间,在先进服务业、新技术产业和专业管理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这些富有活力的新产业部门不仅使纽约市顺利度过危机,而且在80年代日益增长的生产服务业的国际市场中,也拥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市的发展促使了大都市区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
不同的产业,对土地利用有不同的要求和负担能力。
因此,中心城市相对昂贵的地租自然会将产值较低的第一、二产业排斥出去。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心城市不仅增强了自身经济活力,而且在先进产业发展方面确立了优势,成为大都市区的中枢。
整体看来,中心城市的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美国很多地区都兴起了中产阶级回迁中心城市的潮流。
中心城市在社区发展方面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包括建立社区发展组织、提供就业培训、住房援助、福①MichaelB.Teitz.I.AmericanP/ann/riginthe1990s:P州Ⅱ,TheDilem2"tlnof1.Ile∞Jce¥,UrbanStudies,V01.34,No.5—6,1997,P782—785.②HarryL.M哪utis.Pred/a/ngtkGrowthandF//ter/ng矿At—riskHoming:StructureAgeing,PovertyandReddbd曙,UrbanStudies,V01.35,No.8。
1998,P1233.万方数据・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利救济、社区自治等多方面内容。
例如,芝加哥市1976年开始的援助住房项目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这是一个提供完善的再迁居咨询,帮助黑人迁居到黑人集中程度低的社区的项目,它帮助迁居户评估其需求和位置合宜的住房,参与户被要求迁入黑人住户少于30%的社区。
迁居带来了就业参与率、子女教育和就业前景的提高①。
这种致力于消除居住隔离的项目也被许多美国城市采用。
但是,相对于中心商业区的发展,中心城市的社区发展策略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贫困人口持续地向中心城市集中。
事实上,中心城市的发展日益趋向两极分化,中心商业区的繁荣发展和贫困社区的衰败恶化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发展起来的高级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所创造的工作机会大多数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学历,而中心城市的贫困人口大都是低技能、低学历的不熟练工人。
劳动力市场的不协调直接导致了贫困人口难以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且由于贫困和种族歧视,他们也无力追随分散到郊区的工作机会。
其二,城市政府热心于CBD的发展,对社区发展的投资不够,甚至不惜牺牲社区利益以满足商业利益的需要。
例如政府强迫拆迁,将清理出来的土地廉价卖给商业公司以吸引投资。
此外,中心城市的贫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