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内提升终审稿)

合集下载

口腔种植修复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临床效果

口腔种植修复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临床效果

口腔种植修复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临床效果骆天华(吉林省珲春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吉林 珲春 1333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口腔种植修复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32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和窦内组各16例。

对两组的种植体留存率、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和愈合时间以及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窦内组的种植体留存率为95.8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6.19%;种植体骨吸收量窦内组明显高于常规组,而平均愈合时间则低于常规组;12个月后的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窦内组也低于常规组。

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能够提升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体留存率,术后出血和感染情况大大降低,临床疗效明显,远远胜于常规的口腔修复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腔种植修复;上颌窦内提升;种植体;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8.56.049本文引用格式:骆天华.口腔种植修复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6):70,72.0 引言牙齿缺失会严重影响身体多个系统功能,常规的种植体术由于上颌窦气化、缺牙后功能性刺激缺失导致的骨质吸收萎缩、骨质疏松以及口腔结构复杂等因素使手术存在一定的困难,据统计,约有50%的种植者的种植区高度不足[1]。

随着医疗科技的大力发展,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众多的国内外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它成为解决上颌骨后部骨量不足的有效方法,为后期的牙种植体成功地行使功能提供保证[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和窦内组各16例。

常规组男性10例,女性6例,种植体21颗;窦内组男性8例,女性8例,种植体24颗。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为[3]:(1)无局部或全身系统性重大疾病;(2)上颌后牙区缺失;(3)上颌窦无病变;(4)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的骨高度>6mm,牙槽嵴宽度>5mm。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黏膜力学研究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黏膜力学研究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黏膜力学研究1.研究背景1.1上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原因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根尖,与上述牙根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而仅覆以黏膜。

因此上颌后牙缺失后,牙槽嵴吸收,上颌窦气化,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导致此区域的种植修复难以进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体的长期存活率也低于其它区域。

1.2上颔窦底提升手术(internal bone augmentation of the maxillary sinus floor)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主要方法,它是提升上颌窦黏膜,通过在上颌窦底骨壁和窦黏膜之间植入或不植入自体骨或骨替代品,有效增加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和窦底的骨高度,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骨量的过程。

1977年Tatum首次报道此技术,采用上颌窦根治术手术入路(Caldwell-Luc),即侧壁开窗术(lateral window technique)进行上颌窦底提升,1994年Summers 首次提出采用经牙槽突微创技术,冲顶上颌窦底壁提升上颌窦黏膜,它与水囊法提升上颌窦技术、经牙槽嵴顶开窗提升术、改良冲压提升技术等统称为经牙槽上颌窦底提升术(transalveolar osteotome technique)或者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Closed 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

1.3上颌窦黏膜穿孔(Perforation of Sinus Membrane)由于上颌窦的解剖形态存在差异,上颌窦黏膜较薄,因此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上颌窦黏膜撕裂穿孔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上颌窦底分隔和骨嵴区更容易造成上颌窦黏膜的撕裂,其发生率为2.2%-21%。

上颌窦黏膜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构成,在维持和保护上颌窦正常结构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穿孔使得种植体与骨移植材料和上颌窦腔直接接触,容易发生感染和慢性上颌窦炎症,引起植骨材料的吸收;上颌窦黏膜细胞可被诱导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骨桥蛋白、黏骨素、骨形成蛋白等细胞因子,具有成骨的能力,穿孔使得提升后种植体周围骨质形成减少,降低了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导致种植体的早期脱落。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患者共80例,100颗患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作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修复效果。

结果:实验组种植成功率48/50(96.00%)高于对照组42/50(84.00%),P<0.05;实验组各项临床指标(牙槽嵴骨吸收量0.13±0.01/mm、PES评分14.32±1.19/分、WES评分9.42±1.20/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对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实施治疗,修复治疗效果明显,可运用。

关键词:上颌窦内提升术;口腔种植修复;疗效;临床指标由于各种原因均会造成牙体缺失,主要是上颌后牙区牙齿缺失,若一且发生该种情况,则会功能性刺激致使骨质吸收出现萎缩,由于复杂的骨质疏松和口腔内解剖因素,使得患者的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植入难度性加大”。

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存在较多因素,影响患者牙体缺失的修复种植效果。

这在对患者口腔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口腔种植修复术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促使了口腔种植修复方法选择出现多样化。

伴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提升,能够较为详细反应患者口腔内部情况,根据患者具体口腔牙齿情况制定种植修复治疗方案。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患者共80例,100颗患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作实验组(上颌窦内提升术)和对照组(常规种植修复)。

实验组患者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42.16±4.2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42.14±4.24)岁,患者与患牙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患者接受种植修复前,均接受临床诊断观察,由口腔科临床医生仔细观察忠者口腔牙齿情况,在这一基础上,采用成像技术分析患者牙体缺失情况,分析患者血常规结果,采用CBCT分析患者口腔可用骨高度及可用骨宽度。

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进展喻姣墙鑫通讯作者

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进展喻姣墙鑫通讯作者

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进展喻姣墙鑫通讯作者发布时间:2023-05-16T09:13:06.153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8期作者:喻姣墙鑫通讯作者[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重庆冉家坝 401147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但只关注口腔功能方面的应用,也对口腔整体外形等各方面保持一定的关注度。

上颌后牙缺失导致的牙槽骨吸收以及上颌窦的气化,造成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之间常存在骨量不足的情况,目前,临床上多通过上颌窦提升植骨术来解决骨量缺失的问题,从而实现患者口腔种植的需求,上颌窦内提升术仅需较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并且术中器械不会直接接触上颌窦底黏骨膜,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材料、生物膜技术同时应用于这一区域使得种植成功率大大提高,成为常规修复的安全区域,也为大多数无牙颌患者的种植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通过对实施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患者护理进行了相应的阐述以及说明,望能对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手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护理进展上颌后牙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牙齿疾病,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咀嚼功能,主要由于上颌骨外伤或者各种牙周系统疾病等导致的上颌牙列发生牙齿缺失的疾病【1】。

近年来上颌窦提升术的应用,使不植骨同期种植牙成为可能,保证了正常的使用功能,对部分骨组织增生还有诱导作用【2】,但上颌窦提升在临床操作中属于操作比较复杂的一项手术,分别包括外提升和内提升,在操作过程中步骤比较繁复,不但考验医师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患者的高度配合,才能促使治疗过程的顺利展开,并且还会对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预后康复状况【3】,因此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上颌窦提升手术方法氯己定含漱液及碘伏分别进行口内及口外消毒,协助患者取半卧位,调整牙科椅位至合适角度,以碧兰麻于术区局部浸润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口径牵拉暴露术区,再次消毒术区,沿缺牙区牙槽嵴顶切开,将黏骨膜瓣翻起,使牙槽嵴暴露,注意在该过程中避免损伤牙龈【4】。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杨峻;林勇【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xillary sinus lift on the implant rest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one atrophy in maxillary posterior region. Methods A total of 80 cases with severe bone atrophy in maxillary posterior region underwent surgical repair of maxillary teeth defect bone atrophy.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implanted with maxillary sinus lift augmentation and control group with oral implant surgery. The implant success rate, bone combination (implant surrounding bone absorption, planted around the perpendicular height change,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and soft tissue condition (bleeding index, plaque index, probing depth) were observed after 12 months clinical follow-up. Results Within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implant obtained the good initial stability. Implant retention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7.62%, the success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81.2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4.18, P<0.05). Implant in experimental group obtained the good bone combination, and the bone absorption rate and plant body lift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7.80,18.52,-4.00, P<0.05). The soft tissue after follow-up showed that the bleeding index, plaque indexand probing depth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23.86,-11.34,-11.12,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3.46, P>0.05). Conclusion Compare to traditional oral repairation, maxillary sinus lift can more effectively solve the bone implant restoration of maxil-lary posterior region serious atrophy.%目的:研究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临床应用

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临床应用

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临床应用发布时间:2022-05-13T09:23:42.96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期作者:丁昕旭[导读] 目的探究以及分析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治疗效果。

丁昕旭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136001摘要:目的探究以及分析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且,随机划分为2组,采取不同方式治疗。

对照组运用常规临床种植修复治疗,研究组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治疗。

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咀嚼功能恢复与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在咀嚼功能恢复与治疗时间上更少,术后并发症更低。

而且,在各项对比中,2组均有明显差异。

结论对于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治疗模式,效果更佳,可加快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也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在临床实践中,上颌后牙缺失是常出现的一种疾病。

在此疾病发生后,若是不能及时的开展对患者有效治疗,会对其咀嚼功能、口腔黏膜等产生负面作用,若是病情严重可能会导致患者的面容发生变化、发音模糊等,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在近些年发展中,口腔种植术在牙科相应疾病的治疗中被有效运用,但,常规种植修复这一方式会因为一些患者牙槽骨吸收严重等情况对于植入位置、深度等产生作用,种植修复效果不佳。

上颌窦内提升术是当前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对患者所产生的创伤较小,对于患者恢复有着积极意义。

本研究针对此治疗方式深入探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分组这一方式将患者均分为40例一组。

其中,对照组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15例,年龄为21-64岁,平均年龄为(38.53±5.43)岁。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同期牙种植术中的应用分析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同期牙种植术中的应用分析

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同期牙种植术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同期牙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的上颌后牙缺失病例50例,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2±2.3)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67枚SLA种植体。

术后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及骨量改变情况。

随访期为(6.0±5.5)个月。

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的留存率为97.01%,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

术中穿孔率为4.4%。

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方法可靠,可广泛使用。

【关键词】上颌窦提升术;牙种植术;人工骨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xillary sinus elevation in the same period dental implantation. Methods:Fifty-five cases of maxillary posterior teeth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2001 to January,2017. The remaining alveolar bone height in the planting area was(5.2 ± 2.3)mm,and the maxillary sinus was raised with the same period. 67 SLA implants. The stability of the implant was observed after operation,the bone union and bone mass around the implant were changed. The follow-up period was(6.0 ± 5.5)months. Results: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the retention rate of the implant was 97.01%,the implant was stable andthe bone was in good condition. The intraoperative perforation rate was 4.4%. Increased(3.1 ± 2)mm. Conclusion:Maxillary sinus surgery and simultaneous implant implantation method is reliable and can be widely used.Key words:Maxillary sinus lifting surgery;dental implantation;artificial bone上颌磨牙缺失后传统上通常采用活动义齿和固定义齿2种方法修复。

口腔种植修复中实施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实践价值研究

口腔种植修复中实施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实践价值研究

口腔种植修复中实施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实践价值研究口腔种植修复中,上颌窦内提升技术(Sinus Lift)被广泛应用于上颌缺牙区域骨量不足的患者。

该技术通过提升上颌窦底部的窦膜,增加骨量,从而为种植体提供足够的骨质支持。

以下是关于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实践价值的研究概述:1. 骨高度增加:研究表明,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可以显著增加上颌缺牙区域的骨高度,为种植体的安置提供足够的骨量。

这使得患者具备接受种植修复的条件,改善了种植体的稳固性和成功率。

2. 植骨材料选择:上颌窦内提升技术需要使用骨代用材料或自体骨块进行窦底部的填充和骨质重建。

许多研究对比了不同的植骨材料,包括人工骨、人骨基质、异种骨和自体骨块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确定最合适的植骨材料,以在窦底部达到最佳的骨量增加效果。

3. 长期稳定性: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长期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些研究评估了术后数年的种植体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发现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在长期使用后仍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实践价值。

4. 并发症和安全性:上颌窦内提升技术虽然被广泛应用,但仍可能伴随一些并发症,如窦膜撕裂、窦内感染、术后出血等。

一些研究系统评价了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出了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建议。

总之,目前的研究支持了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实践价值。

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增加上颌缺牙区域的骨量,为种植体提供稳固的支持。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评估技术的长期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建议患者在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技术之前咨询经验丰富的口腔种植专家,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颌窦内提升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上颌窦内提升术手术是否可行,如何操作能避免提升失败
1.定义
上颌窦底内提升也叫上颌窦底冲顶术,当上颌骨后部可用骨高度6-8mm,骨质较好,上颌窦底无不规则形态,可利用骨凿技术轻度抬高窦底2-3mm,可以选择长度为10mm的种植体同期植入。

上颌窦内提升优点: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相对于外提升患者手术后水肿较轻。

缺点:不能直视下操作,错误操作容易导致上颌窦粘膜破裂,需要专业工具。

不能保证每次都冲顶成功,需要丰富的种植外科经验。

提升高度有限,不建议超过3mm,近年发明的水压冲顶扩大了内提升的适应症。

关于内提升是否需要植骨
对于是否需要植骨一直存在争议,甚至形成两大派别,主张植骨派认为,提升必须植骨,如不植骨,提升没有意思,不如行短种植体种植。

相反不主张植骨派专家认为如提升2-3mm骨高度,可以不采取任何骨移植方法,上颌窦底腔隙同样会形成新骨。

还可以减少手术后上颌窦感染的几率。

关于植骨材料的选择
在提升时选择骨移植材料种类很多,有学者建议使用人工材料不可吸收性多孔羟基磷灰石(HA)与脱矿的冻干皮髓质自体骨颗粒混合,自体骨与人工材料以1:1混合。

由于所有的自体骨与异体骨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收,可以在移植骨中加入不可吸收的HA在某种程度上弥补骨的吸收,由于它的不可吸收,
很稳定,可以增加移植骨的体积,可以作为增容剂,HA就像混凝土中的钢筋一样,起到支撑稳定的作用,HA多孔的特性有利于骨在表面生长,它还具有X线阻射的性质,利于随后的X线检查。

一些学者建议采用骨胶原,因为骨胶原内大量丰富的胶原成分,有利于新骨形成。

如上颌窦底内提升术进行骨移植时,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建议骨高度提升不要超过4mm否则穿孔风险很大
临床上通常还能遇到一些骨高度6-8mm,但是上颌窦底有间隔,勉强进行内提升容易导致粘膜破裂。

或者粘膜有增生,上颌窦有慢性炎症,需要手术前整体评估,综合考虑,不可勉强盲视下进行该术式。

如颌间距离正常,患者咬合力偏轻也可以采用短种植体植入,避免内提升术本身技术的敏感性。

在对上颌窦内提升术无把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

上颌窦内提升术技术要领:
1.先锋钻,或者扩孔钻备洞至距离上颌窦底约2mm,(如何判断已经
到了距离上颌窦底2mm,请关注下一期微信订阅号)
2.选择上颌窦内提升专用工具逐级冲顶,最小号开始。

逐渐敲击到欲
提升高度。

如何操作可以避免上颌窦冲顶失败,细节情况请关注
下一期订阅号)
3.逐级挤压,后牙区往往骨质疏松,只需逐级挤压,不用锤击就能挤
压至所需高度。

有时候术中只需要扩孔钻穿透皮质骨即可,然后
挤压冲顶。

因为形成密闭环境,血液产生的液压可以使上颌窦粘
膜脱离骨面。

达到提升高度。

4.上颌窦内提升往往同期种植,因此要求种植体有一定的初期稳定
性,所以扩孔时可以极差大一级,通常不需要扩孔到相应直径级别。

植入时不可以太深,因为冲顶后仅仅靠单层皮质骨固位。


果植入过深,导致初期稳定性不佳,可能从在种植体向上颌窦脱
出风险。

5.如果上颌窦提升高度仅仅需1mm,可以选择不冲顶,不破坏上颌窦
底皮质骨,只需备洞穿通上颌窦底,利用双皮质固位,效果最
佳。

但是切记不要穿透上颌窦底粘膜。

6.关键一条:选择上颌窦内提升病例需要选在上颌窦底比较低平,无
炎症者。

不吸烟者最佳。

斜坡型上颌窦底者内提升需更加注意,
失败风险增大。

判断上颌窦内提升成功标准
1.患者呼气吸气时候可以看到气液平面的波动。

证明上颌窦粘膜完整。

2.捏住患者鼻,让其鼓气,窝洞无气泡产生,证明封闭可。

3.患者手术后如第二天鼻腔有血性分泌物提示可能存在上颌窦粘膜穿孔。

需要预防感染。

病例:患者15、16于1999年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已经行使功能14年。

上颌窦内骨形成良好,无骨吸收等情况。

(致谢:北一种植老师提供精彩病例。

参考书:宿玉成《口腔种植学》
上颌窦提升术
概述手术示意图
当上颌后牙缺失后,上颌窦的底壁就会下降到缺失牙原来的牙根的位置,此时一旦种植就有可能穿透上颌窦壁,为了植入种植体,经常需要移植一些合成的骨的替代品将其提升到原先的位置,这样可以保证种植体在上颌骨中,这个手术的过程就叫上颌窦提升术。

手术方式上颌窦外提升术
上颌窦外提升术(上颌窦开放式提升),在上颌窦侧壁开窗,直视下将上颌窦底黏膜剥离并向上向内推,在上颌窦底黏膜和上颌窦底之间植入或不植入(提升高度较小)骨移植材料,以增加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量。

可以根据上颌窦底原有骨高度是否能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决定是否一期种植修复,如果骨量较少也可行二期种植手术。

上颌窦内提升术
上颌窦内提升术(上颌窦闭合式提升),在种植过程中通过曲面断层片图像还原比例或上颌骨CT检查,精确确定牙槽嵴至上颌窦底的距离,用环形钻制备种植窝,钻至接近上颌窦底时,使用上颌窦内提升器械轻轻敲击通过备种植窝所得的柱形骨块并使其与上颌窦底黏膜分离,由于内提升器械顶端为凹面或凸面,以及止停器的使用,可以提供有效保护,以防止上颌窦底粘膜破裂穿孔。

然后可从下颌骨升支外侧、颏部等处取骨或混入Bio—Oss等人工骨,从种植窝内将上颌窦底黏膜向上推与窦底骨分离后,通过种植窝送入的骨移植材料提升窦底,可在完成植骨的同时植入种植体,但如果骨质较薄,不足以提供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的,可以选择二期种植修复。

总结:
只要手术操作者操作得当,不同的手术方法也可以达到同样的临床效果。

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在目前的临床上普遍的开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也一改上颌后牙区曾经是种植的禁区的历史,为种植手术在上颌后牙区的顺利开展去除了障碍。

优点
由于上颌窦的存在,在行上颌磨牙种植术时,如果牙槽嵴萎缩严重,或患者有较大的上颌窦及上颌窦底壁位置过低等情况存在,由于支持骨量不足在植入较长的种植体时有可能造成上颌窦穿孔,容易造成感染失败,给使用种植义齿修复上颌后牙缺失带来了较多限制。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上颌窦黏膜从窦底剥离后抬高,在窦底黏膜与窦底骨之间植入骨移植材料,这可有效增加骨的高度,从而使种植手术成为可能。

植骨后同期或二期种植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该区域种植的难题,给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不足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使上颌后牙进行种植修复成为可能。

上颌窦底提升是用手术的方法在上颌窦底和被抬起的上颌窦黏膜之间放置骨或骨代用品,以增加上颌后部牙槽嵴顶到窦底的高度。

它是解决上颌骨后部骨量不足的有效方法,为以后的牙种植体成功地行使功能提供保证。

长期以来,利用自体髂骨移植有很高的成功率,因此该法被视为“金标准”。

缺点
但是约8%的患者取髂骨术后出现感染、失血、局部皮肤麻木、短期甚至长期疼痛等并发症[1]。

因此,学者们一直在寻求能够替代自体骨的移植材料。

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以及后来的各类陶瓷材料、聚合物都先后被作为骨替代品用于上颌窦底提升中。

但是发现这些材料中,有的存在免疫原性,有的缺乏骨诱导性,所以都没有被广泛地使用于临床。

近几年,生长因子的应用和骨组织工程学的出现赋予了非自体骨材料形成骨的能力,克服了单纯使用人工材料的缺陷,避免了取自体骨的并发症,从而成为上颌窦底提升的新进展。

编辑本段临床研究上颌窦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在众多的国内外临床研究中显示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在手术过程中没有植入任何自体骨及人工骨代用品。

在种植义齿修复后,实现功能负载,跟踪随访2年,结果显示,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鼻窦炎等症状,种植成功率为100%,功能良好,种植体稳固,无疼痛、肿胀、种植体周没有出现大于2mm的骨质丧失。

上抬后的上颌窦底出现了新骨形成的现象,分别出现了3-9mm不等,平均约4。

5mm的骨质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