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称呼礼仪

合集下载

商务见面中的称呼礼仪规范

商务见面中的称呼礼仪规范

商务见面中的称呼礼仪规范在商务活动中,称呼礼仪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合适的称谓能够彰显出一个人的尊重和礼貌,并且也能够表达出一个人对对方的认可和敬意。

因此,商务见面中的称呼礼仪规范是必须要遵守的。

首先,对于不认识的人,应该使用尊重的称谓。

例如,先生、女士、教授、博士等等。

这样做能够避免因称呼不当而造成的尴尬。

当然,如果你确认对方有某个头衔,那么用这个头衔来称呼对方肯定更为恰当。

其次,当你认识对方并且对方是一个长辈或者是地位更高的人,应该使用更加恭敬的称呼,例如阁下、大人、老师、长者等等。

这样做能够表现出你的尊重和谦虚,同时也能够让对方感到舒适。

再次,当你与对方相处的时间越长,称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开始时使用“先生”或“女士”,之后逐渐转变成使用对方的名字。

但是,在进行商务活动时,尽可能使用对方的姓氏称呼能够更为得体和专业。

另外,注意到皇家高贵和教廷尊严对称的影响,英国和西班牙等国在挑选国家元首、署理国家首脑等高级外交官时,往往要严格遵守这个礼仪规范,而在普通商务的应酬环境中,使用honourable、excellency、your majesty等称谓则可能被认为是炫耀和自夸。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称呼礼仪规范虽然是一种规范和惯例,但是也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社会变化和文化的融合,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称呼用法,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了解这些规范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称呼用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总之,合适的称呼礼仪规范能够让人们在商务场合中建立起良好的交往关系,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成功。

因此,建议在商务场合中尽量遵守并应用称呼礼仪规范,以展现出我们的绅士风度和专业素养。

商务礼仪中的称呼

商务礼仪中的称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商务礼仪中的称呼篇一:商务交际中的称呼礼仪是什么?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在商务交际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慰问、会客、迎送等人们接触不多而时间又比较短暂的场合中,容易发生把称呼弄错的张冠李戴现象。

这样不仅失礼、令人尴尬,而且还会影响交际效果。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呢?如何做到不失礼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张冠李戴的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

在一次经济技术开发洽谈会上,一方的负责人竟连续发生称呼张冠李戴的现象,引起了另一方的注意,觉得这样的合作者头脑不清晰,生产经营能力不可信赖,从而取消了合作的打算。

可见,对张冠李戴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因为它是交际活动的障碍。

第二,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交际刚开始时,一般双方都要互相介绍,但比较简略,速度也快,印象难以深刻。

因此事先要对会见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人物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经过介绍后,印象就比较深刻。

必要时,在入室落座或会谈、就餐前,再做一次详细介绍。

有条件的,交换名片则更理想。

第三,要注意观察对方的特征,掌握记忆方法介绍,要留意观察被介绍者的服饰、体态、语调、动作等,特别注意突出特征或个性特征。

对统一着装的人,要格外注意观察高、矮、胖、瘦、脸形、戴不戴眼镜等。

第四,注意掌握主要人物商务交际场合,人员一般都较多,有时一下难以全部记住,那么这时你要首先注意了解和熟悉主要对象(带队的负责人)和与自己对等的对象(指单位、所从事的业务、职务、级别与自己相同者)。

现在,一般都不太讲究主客、主从关系的礼节,单从行止、座位的位置上判断是不准确的。

如有的人把来客中的司机当成了经理,弄得经理很难堪,那将会十分尴尬。

称呼的分类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

商务礼仪称谓礼仪要点_称呼时应注意的礼仪

商务礼仪称谓礼仪要点_称呼时应注意的礼仪

商务礼仪称谓礼仪要点_称呼时应注意的礼仪商务礼仪最基本的作用是“减灾效应”:少出洋相、少丢人、少破坏人际关系,遇到不知事情,最稳妥的方式是紧跟或模仿,以静制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务礼仪称谓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目录商务礼仪称谓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商务会议中社交礼仪的差异商务礼仪称谓礼仪(一)称呼正规在工作岗位上,人们所使用的称呼自有其特殊性。

下述正规的五种称呼方式,是可以广泛采用的。

1.称呼行政职务。

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此类称呼最为常用。

意在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

2.称呼技术职称。

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特别是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在工作中可直称其技术职称,以示对其敬意有加。

3.称呼职业名称。

一般来说,直接称呼被称呼者的职业名称,往往都是可行的。

4.称呼通行尊称。

通行尊称,也称为泛尊称,它通常适用于各类被称呼者。

诸如“同志”、“先生”等,都属于通行尊称。

不过,其具体适用对象也存在差别。

5.称呼对方姓名。

称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其姓名,以示关系亲近。

但对尊长、外人,显然不可如此。

(二)称呼之忌以下四种错误称呼,都是职场人员平日不宜采用的。

1.庸俗的称呼。

职场人员在正式场合假如采用低级庸俗的称呼,是既失礼,又失自己身份的。

2.他人的绰号。

在任何情况下,当面以绰号称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3.地域性称呼。

有些称呼,诸如,“师傅”、“小鬼”等,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宜不分对象地滥用。

4.简化性称呼。

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

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就显得不伦不类,又不礼貌。

返回目录接打电话礼仪1、接电话时,首先自报家门。

如:您好,这里是__ 公司,请问您找哪一位?2、打电话时,首先要说出自己是谁,有什么事,然后询问对方是否方便接听电话。

3、打长途电话时,要问对方身边是否有座机电话。

4、电话记录应做到“5W”。

when(什么时候)、what(什么事)、where(什么地点打来的)、who(谁打来的)、how(怎么处理的)。

【基本商务礼仪常识】基本言语礼仪常识

【基本商务礼仪常识】基本言语礼仪常识

【基本商务礼仪常识】基本言语礼仪常识在商务场合中,言语礼仪非常重要,它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教养和职业素养。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言语礼仪常识,帮助你在商务交往中做到得体文雅。

1. 相互称呼在商务场合,称呼对方要恰当得体,一般应该用“先生”、“女士”等尊称。

在与对方熟稔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您”的称呼,但要确保对方对此表示认同。

2. 打招呼见到对方时要主动打招呼,可以说一句简单的问候,比如“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等。

还可以询问对方的近况,比如“最近忙吗?”或者“在公司工作得怎样?”等。

3. 注意礼貌用语在商务交流中,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不好意思”等。

这些词语可以显示你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促进良好的沟通。

4. 避免粗口和脏话商务场合是一个正式的场所,不适宜使用粗口和脏话,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

要避免使用此类词语,以免给人留下不良印象。

5. 控制语速和音量在商务交流中,要注意控制语速和音量,不要讲得太快或太慢,不要太大声或太小声。

要以清晰、流畅的口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对方听得明白。

6. 避免中英混用在国内的商务场合中,如果与对方是使用中文交流,最好避免中英混用。

虽然英文在商务交流中是常用的语言,但在国内的会议和谈判中,使用纯中文可以避免交流误会。

7. 注意尊重和客气商务交流中要注意尊重和客气,避免用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或声调对待对方。

要尊重对方的决策和观点,尊重对方的意见和建议。

8. 注意节制和克制在商务议论中,要注意节制和克制,不要过于激动或过于冷漠。

要保持冷静的态度,理性地对待问题和表达观点。

9. 避免长篇大论在商务交流中,要避免使用过长的语句和过多的修饰词,以免让对方感到困扰和不耐烦。

要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对方容易理解。

10. 注意回应和倾听在商务交流中,要注意回应对方的发言,并展示出自己的倾听能力。

要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对方的观点,并做出适当的回应。

商务称呼礼仪知识

商务称呼礼仪知识

商务称呼礼仪知识商务称呼礼仪知识大全称呼礼仪是商务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接待活动中,接待人员对接待对象所使用的称呼,往往备受对方重视。

因为选择一种称呼,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尊重的程度,而且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商务称呼礼仪,欢迎阅读!称呼是交际大门的通行证,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第一座桥梁。

所以,称谓语使用得当与否,对商务交际有直接影响。

称呼是指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

称呼语是交际语言中的先锋官。

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不仅体现出一个人待人礼貌诚恳的美德,而且使对方感到愉快、亲切,易于交融双方情感,为深层交际打下基础。

称呼的原则在商务交际中,人际称呼很有讲究,须慎重对待。

人际称呼的格调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对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内容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态。

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① 礼貌原则。

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

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

现在常用的有:“您”--您好,请您… … ;“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大”尊姓大名、大作(文章、着作) ;“老”张老、郭老、您老辛苦了;“高”高寿、高见;“芳”芳名、芳龄等。

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浑号、绰号。

② 尊崇原则。

一般来说,汉族人有崇大崇老崇高的心态,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③ 适度原则。

许多青年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

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如把小姑娘称为“师傅”(与对尼姑的称呼“师父”同音)则要挨骂了! 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

国际商务交往中正确称呼的注意事项

国际商务交往中正确称呼的注意事项

国际商务交往中正确称呼的注意事项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正确的称呼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称呼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规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呼可以为商务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增添信任和尊重。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称呼的细节和规范,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冒犯。

在进行国际商务交往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称呼的选择和使用。

以下是一些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应该注意的称呼礼仪:1. 尊重对方的title和职位在进行国际商务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title和职位,这是对对方尊严和地位的尊重。

在称呼对方时,我们可以使用对方的title和姓氏,例如Mr.或Ms.后跟姓氏。

在通信方式交谈或者邮件往来时,我们可以用称呼对方的title和姓氏,比如“Mr. Smith”或者“Ms. Johnson”,这样可以给对方以尊重和重视。

2. 注意不同国家的称呼习惯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称呼习惯,在进行国际商务交往时,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国家习惯来选择称呼。

比如在美国,人们通常使用姓氏进行称呼,比如“Mr. Smith”或者“Ms. Johnson”,而在我国,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对方的称呼和职位进行称呼,比如“张总”或者“李经理”。

了解对方国家的称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 尊重对方的性别和芳龄在进行称呼时,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性别和芳龄。

对于年长的人,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正式的称呼,比如“先生”、“夫人”等;对于年轻人,我们可以使用比较亲切的称呼,比如“小姐”、“小伙子”等。

在涉及到对方性别不明确时,我们可以使用比较中性的称呼,比如“尊敬的客户”、“亲爱的朋友”等。

4. 避免使用不当的称呼在进行国际商务交往时,我们需要避免使用不当的称呼,以免造成尴尬和冒犯。

比如在一些国家,对于职业或者阶层地位的称呼非常敏感,我们需要避免使用这些称呼,以免造成误解和冒犯。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称呼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呼可以为商务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增添信任和尊重。

商务礼仪中称呼的作用

商务礼仪中称呼的作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商务礼仪中称呼的作用篇一:职场商务中的称呼礼仪职场商务中的称呼礼仪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

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有时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所发展到的具体程度。

职场商务人员在正式场合所使用的称呼,主要应注意如下两点。

(一)称呼正规在工作岗位上,人们所使用的称呼自有其特殊性。

下述正规的五种称呼方式,是可以广泛采用的。

1.称呼行政职务。

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此类称呼最为常用。

意在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

2.称呼技术职称。

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特别是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在工作中可直称其技术职称,以示对其敬意有加。

3.称呼职业名称。

一般来说,直接称呼被称呼者的职业名称,往往都是可行的。

4.称呼通行尊称。

通行尊称,也称为泛尊称,它通常适用于各类被称呼者。

诸如“同志”、“先生”等,都属于通行尊称。

不过,其具体适用对象也存在差别。

5.称呼对方姓名。

称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其姓名,以示关系亲近。

但对尊长、外人,显然不可如此。

(二)称呼之忌以下四种错误称呼,都是职场人员平日不宜采用的。

1.庸俗的称呼。

职场人员在正式场合假如采用低级庸俗的称呼,是既失礼,又失自己身份的。

2.他人的绰号。

在任何情况下,当面以绰号称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3.地域性称呼。

有些称呼,诸如,“师傅”、“小鬼”等,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宜不分对象地滥用。

4.简化性称呼。

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

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就显得不伦不类,又不礼貌。

篇二:商务礼仪之职场中的称呼礼仪商务礼仪之职场中的称呼礼仪称呼是交际大门的通行证,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第一座桥梁。

所以,称谓语使用得当与否,对商务交际有直接影响。

称呼是指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

称呼语是交际语言中的先锋官。

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不仅体现出一个人待人礼貌诚恳的美德,而且使对方感到愉快、亲切,易于交融双方情感,为深层交际打下基础。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伴侣、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不仅能恰当地表达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而且能表达出一个人的涵养。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有哪些?下面是第一我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盼望对你有关心。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对人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同学。

高足:称别人的同学。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伴侣。

商务礼仪中正确称呼:常用敬词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恳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赐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见: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辞。

敬请:尊敬地恳求。

恭候:尊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临(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

(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知。

奉劝:劝说。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庆贺对方已经取得胜利。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务称呼礼仪
称呼是交际大门的通行证,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第一座桥梁。

所以,称谓语使用得当与否,对商务交际有直接影响。

称呼是指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

称呼语是交际语言中的先锋官。

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不仅体现出一个人待人礼貌诚恳的美德,而且使对方感到愉快、亲切,易于交融双方情感,为深层交际打下基础。

称呼的原则
在商务交际中,人际称呼很有讲究,须慎重对待。

人际称呼的格调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对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内容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态。

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①礼貌原则。

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
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

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

现在常用的有:“您”--您好,请您…… ;“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大”尊姓大名、大作(*、着作) ;“老”张老、郭老、您老辛苦了;“高”高寿、高见;“芳”芳名、芳龄等。

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浑号、绰号。

②尊崇原则。

一般来说,汉族人有崇大崇老崇高的心态,如
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③适度原则。

许多青年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

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如把小姑娘称为“师傅”(与对尼姑的称呼“师父”同音)则要挨骂了! 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

在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

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宜。

称呼的方式
称呼的方式有多种:姓名称呼———如“张三”、“李四”、“王娟”等。

姓名称呼一般适用于年龄、职务相仿,或是同学、好友之间,否则,就应将姓名、职务、职业等并称才合适,如“张三老师”、“李四处长”、“王娟小姐”等。

职务称呼———如“王经理”、“汪局长”等。

职业称呼———如“老师”、“空姐”、“乘务员”、“医生”、“律师”、“营业员”等。

拟亲称呼———如“唐爷爷”、“汪叔叔”、“胡阿姨”等。

一般称呼———如“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同志”等,这是最普遍、最常用的称呼。

在涉外活动中,按照国际通行的称呼惯例,对成年男子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太太,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年长但不明婚姻状况的女子或职业女性称女
士。

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

如“布莱克先生”、“上校先生”、“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

对部长以上的官方人士,一般可称“阁下”、职衔或先生。

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总理先生阁下”等。

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对这些国家的人士可以“先生”相称。

对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小姐”、“女士”而称“先生”。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 ,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 ,对其他有爵位的人,可以其爵位相称,也可称“阁下”或“先生”。

对有学衔、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他们的头衔,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某某将军、某某工程师等。

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别人,不称“某某局长”、“某某校长”、“某某经理”等。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可以称职务或同志。

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其名视为亲切的表示,只是对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例外。

了解姓名特点,记住对方姓名
美国交际学家戴尔·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姓名是他自己最熟悉、最甜美、最妙不可言的声音。

在交际中,最明显、最简单、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

”记住并准确地呼叫对方的姓名,会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一见如故。

否则,即使有过交往的朋友也会生疏起来。

要记住人家的名字,首先要了解中外人名、特别是外国人姓名的特点。

在中国,姓氏有单姓、复姓之分;在港、澳、台地区,女性结婚后,其姓氏往往
是双重的,即在自己的姓之前加上丈夫的姓。

中国人姓名的一般特点是姓在前名在后,外国人的姓名就有所不同。

外国人的姓名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姓在前名在后的,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匈牙利人等,只是日本人的姓大多是两个字,如福田、岗村、田中、山口,他们的姓名与地名有关。

对日本人一般可只称姓,对男士为表示尊敬、文雅,可在姓后加上“君” ,如岗村君、福田君等。

二是名在前姓在后的,如欧美人(除匈牙利以外)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人、阿拉伯人及泰国人,都是名在前姓在后。

英美人士姓名,第一节是本人的名字(教名) ,最后一节为姓,中间一节是母亲的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

如约翰· 斯图尔特· 史密斯,即姓史密斯,名约翰。

俄罗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其排列顺序是本人名、父名、家族姓。

如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乌里扬诺夫(列宁) ,第一节是本人名,第二节是父名,第三节是姓。

对于这些国家的人士来说,最主要的是记住第一节本人的名字和最后一节的姓。

西班牙人姓名由三四节组成,第一、二节是本人名,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简称时,多用第一节本人名和倒数第二节的父姓。

缅甸人则只有名而无姓。

三是西方女性未婚前用父姓,婚后改为夫姓,如一个叫玛丽· 琼斯的姑娘,嫁给了约翰·史密斯先生,那么,她便被称为玛丽· 史密斯太太;但女演员和女作家,多用艺名或笔名,很少改随夫姓。

四是英美人常有父子、
祖孙同名,人们为了加以区别,常常在称呼他们的后辈时冠一个“小”字。

在正式场合,对英语国家的人士要称呼其姓名的全称,一般情况下,可称其姓氏,关系十分密切时,可称其名字,唯有家人与至亲好友,方可使用其爱称。

要记住人家的名字,除了了解和掌握中外人名的特点以外,还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对需要记住的姓名,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初次见面被告知姓名时,最好自己重复一遍,并请对方把名字一字一字地分别解析一次来加深印象。

第二,把姓名脸谱化或将其身材形象化,将对方特征与姓名一起输入大脑,如有个青年叫聂品,他的名字是“三个耳朵三张口”这样就容易记了。

第三,把对方的名字与某些事物(如熟悉的地名、物名、人名等)关连起来。

第四,通过交谈,相互了解熟悉,并在交谈中尽量多地使用对方的名字。

第五,借助交换名片,并将名片分类整理,或把新结识的人的姓名及时记在通讯录上,经常翻阅。

这样,对结识的朋友就不容易忘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