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与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与管理1. 前言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本医院订立了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涉及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医务人员以及患者。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科学和规范使用,为患者供应安全、高效的诊疗服务,并保护公众免受抗菌药物欠妥使用所带来的风险。
3.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责任1.医院管理层负责订立和监督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2.各科室负责人要严格遵守本制度,对本科室内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监督和引导,确保合理使用。
3.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各科室的合理用药工作,并依据临床需要及时进行抗菌药物库存管理和采购计划。
4. 抗菌药物使用准则1.全体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从国家、地方和本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准则,严禁滥用抗菌药物。
2.患者诊疗过程中使用抗菌药物必需经过临床合理使用评估,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
3.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将患者的病情、治疗计划和用药情况等记录在病历中,并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和药物调整。
4.患者出院后,应供应认真的药物使用说明,并告知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紧要性。
5. 抗菌药物使用审批1.全部抗菌药物的使用均需要经过医务人员的审批,包含口服和外用的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包含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
3.在急诊情况下,紧急使用抗菌药物的审批可以由值班医生进行,但需在24小时内报备至质控科。
6. 国家抗菌药物监测和报告1.医院将乐观参加国家抗菌药物监测工作,并按要求及时报告相关数据和信息。
2.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上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含使用种类、剂量、疗程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7. 抗菌药物培训和教育1.医院将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包含抗菌药物知识普及、合理用药宣传等。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5篇)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的发生,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用药效果。
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二、基本原则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仅在确诊为细菌感染或高度疑似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
遵循药物敏感性和抗菌药物谱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临床指南:医院应制定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包括抗菌药物选择、剂量、用药时长等内容。
医务人员应熟悉并遵守相关指南。
3. 多学科团队合作: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决策,包括感染科、药剂科和微生物学科等。
4. 监测和报告: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监测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定期报告给相关部门。
5. 教育培训:医院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三、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措施1. 药物管理(1)医院应制定并实施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抗菌药物的开具、购买、保存和使用等流程,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
(2)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前需经过严格的临床审核,并填写完整的开药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抗菌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长等。
(3)医院设立抗菌药物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审查和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提出改善建议,并定期组织教育培训。
2. 监测和报告(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等,并定期向相关部门报告。
(2)医院应设立药物敏感性监测实验室,定期监测耐药菌株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将结果通报给临床科室。
(3)医院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收集、记录并报告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3. 教育培训(1)医院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教育培训计划,并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的培训活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但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护患者的安全并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合理使用原则:明确指出抗菌药物应该是在患者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并且要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
特殊级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癌症化疗引起的感染等。
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一般细菌感染,但使用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必须有医生特批或药剂师审核。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常见的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购买。
3.医疗机构规范管理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和管理要求,加强对医生和药剂师的培训,提高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
4.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情况,为制定合理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5.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认识,引导患者正确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防止抗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减少因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问题。
同时,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护患者权益,合理运用医疗资源,保障公众健康意义重大,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积极执行,并结合科学研究不断完善。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条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护公众健康,减少抗药性的发生和传播,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药店、养殖场等使用抗菌药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遵循医学指导原则和临床实践指南。
2. 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使用审核制度,药店、养殖场等单位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销售管理规定。
3. 监测和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效果。
第四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措施:1. 建立抗菌药物治疗和预防指南,推广临床路径和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方案。
2. 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核委员会,负责审核抗菌药物的使用申请,并监督使用过程。
3. 加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
4.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分析和报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五条药店和养殖场抗菌药物销售管理措施:1. 对于药店,应取得抗菌药物销售许可证,严格按照规定销售抗菌药物,不得超范围销售抗菌药物。
2. 对于养殖场等单位,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抗菌药物。
3. 药店和养殖场应建立抗菌药物销售和使用记录,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违反本管理制度的处罚措施:1. 对于医疗机构、药店等单位,发现违反规定销售、使用抗菌药物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罚款,并撤销相关许可证。
2. 对于医务人员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由医疗机构进行内部处理,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条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
第八条本管理制度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和监督执行。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文(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药物使用效果,降低耐药菌的产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本制度。
抗菌药物管理(5篇)

抗菌药物管理(5篇)第一篇:抗菌药物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的应用及管理1、医院药剂科及院感染科负责抗感染药物应用率的监测统计,并定期向全院公布。
2、负责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3、检验科和药剂科定期(每年1~2次)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4、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
5、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治疗。
6、医师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与本原则有冲突时,应在病程日志上注明原因。
7、药剂科对于细菌耐药性高的抗生素有权提出暂停使用的建议。
8、药剂科负责全院医护人员的有关知识的培训。
9、患者需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高一级抗生素时,需由上级医师签字方可使用。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强有力的抗生素问世,感染依然是治疗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合理化、规范化利用抗生素,对延缓耐药细菌快速增长,延长抗生素的有效使用期限,减少术后并发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双重感染等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医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特规定以下原则:1、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菌药物。
2、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其他可疑感染指征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
病情严重且细菌感染可能性大者,可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但要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在此期间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明确为非细菌性感染应立即停用抗菌药物。
3、凡细菌感染的病例,应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血、痰、尿、脓、咽拭子等)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学结果,必须结合临床,选用敏感性抗菌药物或对原来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
4、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有更严格的指征。
一般适用于一种扰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需长期用药而细菌又容易产生耐药的病例,以两联为宜。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一)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 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1、初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中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3、高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一)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由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三)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四、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一)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二)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三)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四)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生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中抗感染药物应用专家负责指导全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咨询及培训工作。
三、临床医生应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
四、护士应掌握应用的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配制要求等,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用药后反应,并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规范留取和送验工作。
五、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
六、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菌药物费用支出。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本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滥用,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的全部科室、门诊和病房,包含医生、护士、药剂师等全部涉及抗菌药物治疗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定义1.抗菌药物: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包含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2.抗菌药物滥用:指在不合理情况下过度或不必需地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3.抗菌药物耐药性: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其对药物失去有效的杀菌作用。
第二章抗菌药物管理第四条抗菌药物库房1.本医院设立抗菌药物库房,特地存放抗菌药物,库房由药剂科负责管理。
2.抗菌药物库房杜绝外部人员进入,确保抗菌药物的安全。
3.护士长、药剂师负责抗菌药物库房的日常管理,库房内每种抗菌药物必需标注名称、规格、有效期等信息,并依照有效期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五条抗菌药物申领1.医生在临床诊疗中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需提出申领,填写申领单,并注明病情、用药理由以及估计用药时间等信息。
2.申领单需经过主治医师签字和科室负责人审核后,提交给药剂科进行发药。
3.药剂科对抗菌药物的申领进行审批,并核对医生的申领信息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要求,必需时可以向医生提出询问或建议。
4.药剂科严格依照审核结果,发放符合医生申领要求的抗菌药物。
第六条抗菌药物使用1.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需依照药物的说明书、相应方案以及本医院的抗菌药物治疗指南进行合理用药。
2.医生应依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等信息,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
3.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医生应紧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并依据需要及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准确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和途径,并及时上报相关医生或药剂师。
第七条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1.本医院建立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机制,定期监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硝唑、奥硝唑
• 其他类
呋喃唑酮、酮康唑、磺胺类
• 罕见报道
喹诺酮类、红霉素
饮酒与抗菌药物
• 乙醇
乙醛
CO2+H2O
• 饮酒后3d禁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药物 • 用药后7d~9d禁酒,药物半衰期越长,禁酒时间越长 • 替代方案:选择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的药物,如头孢噻肟、头
孢唑肟、头孢克肟
1.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
※ 不耐酶(大多数G+球菌、部分G-球菌、各种螺旋体和 放线体)
※ 耐青霉素酶(苯唑西林:主用于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 染,G-对其天然耐药)
※ 广谱(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抗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 胞菌)
皮试
• 阿莫西林胶囊用药前需要皮试么? • 注射用美洛西林用青霉素钠皮试对么? • 一周后再次使用注射用美洛西林需要皮试么?
7.1
5
5.1
5
5.2 5.3 4.8 4.4 4.3
4
4.4
4.4 4.4 4.1 3.7 3.5 4.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088) 阴沟肠杆菌( ≥641)
4.2 3.8 4.1 4.6 4.4 4.5 4.5 4.2 4.5 3.5 4.5 3.9 4.1 3.5 3.6 3.9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0 8.23
93.1
89.9
美罗培南1.0g q8h
8.82
8.24 WBC NEU%
10.94 8.27
CRE的治疗药物选择
• MIC>32 碳青霉烯 • 出血风险 替加环素 • 国内单药治疗经验少 磷霉素 • 多粘菌素 •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CRE的治疗药物选择
10
治疗结果
多粘菌素50mg q12h
※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天然耐药,对屎肠球菌、军团 菌、衣原体属、肺炎支原体无效。长期应用致二重 感染(黄杆菌属、艰难梭菌、真菌等)
儿童医院耐药现状
儿童医院(含妇幼保健院)的CTX/CRO-R-KPN的检出率为50.5%,远高于三级医 院的33.7%和二级医院的 22.8%;儿童医院(含妇幼保健院)的CR-KPN为 13.8%,也高于三级医院的10.8%和二级医院的4.5%。
成人和儿童患者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的分布
菌株
儿童分离株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
商洛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
主要内容
1 抗感染理念 2 抗菌药物基础 3 抗菌药物管理
病史简介
• 贺某,女,65岁,35kg • 因“腹胀腹痛伴停止排气排便半月”于2019.8.13入院。 • 1月前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在唐都医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
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5年前确诊宫颈癌,未手术,行放化疗; 糖尿病史多年。 • 查体:精神极差,营养较差;腹部膨隆,每日胆汁引流量200-300ml ,全腹部压痛(+),肠鸣音稍弱,可闻及震水音。
20.2 20.5
肺炎克雷伯菌( ≥ 2136)
15 14 13.6 12.8 13.6
14.8 15
10
13.2
11.1 11.5
14.4 13.4 12.4
13.9
15
14.6 14.2 14.2 13.6 13
13.3 12.8
鲍曼不动杆菌( ≥2016)
12.1
13.4 13 12.4 12.1 12.3 12.4 12.2 12.1 铜绿假单胞菌( ≥2646)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株数 % 株数 % 株数 %
2016年
成人分离株 2017年 2018年
株数 % 株数 % 株数 %
PSSP 2263 89.6 2787 86.8 3323 89.4
788 95.4 1288 94.7 1359 95.2
PISP
186 7.4 355 11.0 330 8.9
病原体评估--CAP
基础疾病
• 年轻人,无基础疾病
– 病毒 – 肺炎链球菌 – 非典型病原体 – 流感嗜血杆菌 – 卡他莫拉菌
• 老年人
– 支气管扩张症
• 铜绿假单胞菌
– 糖尿病
• 肠杆菌科细菌 • ESBL
– 脑梗后遗症
• 厌氧菌
病原体评估--CAP
病情严重程度
• 年轻人,无基础疾病
– 病毒 – 肺炎链球菌 – 流感嗜血杆菌 – 非典型病原体
指征!
o 确定病原体,根据药敏选用窄谱、低毒的抗菌药物
• 治疗性应用—经验治疗
o 因无法确定感染病原,只能推断可能的病原体,并参 考本地区药敏监测结果,常需选用联合治疗或单一广 谱抗菌药物
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
两个评估:
1.病原体及其耐药性(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 2.病情严重程度
两个参考:
1.指南 2.所在医院、地方的资料
• 年轻人,无基础疾病 重症肺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嗜肺军团菌
–…
主要内容
1 抗感染理念 2 抗菌药物基础 3 抗菌药物管理
药物选择
• 针对病原菌具强大的抗菌活性 • 在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高 • 对患者是安全的品种 • 耐药性(rsistance) • 经济性(cost/effectiveness)
2.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 氨曲南
o 属单环类 o 窄谱,仅抗需氧G-杆菌
• 头孢美唑
o 头霉素类
o 具有二代头孢抗需氧菌抗菌谱,抗厌氧菌作用强于三 代头孢
o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高
2.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 耐酶、抑酶、广谱、高效
※G-产酶菌 ※MDR菌 ※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院内感染、免疫缺陷者感染
病程
• 8.21 全麻下行广泛肠粘连松解+肠浆膜破裂修补术 • 8.25 切口见黄色分泌物 • 8.28 分泌物培养回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无药可用的困境
切口黄色 脓性分泌物
需要抗CRE么
常规抗感染后 体温升高
常规抗感染后 炎性指标升高
100
89.1
80
60 哌唑+奥硝唑 40
20
7.24
35
%
30
28.4
28.8
25.9 26.6 27.6 26.5 25.8 26.9
27.3 27.2
27.8 27.2 27.2 26.7 26.8 27.6 大肠埃希菌(≥3949)
25
20
17.4 17.2 16.9 16.4 15.8
20.7 19.5
17.9 18.1 18.2 17.9 16.5
辅助检查
• 腹部CT:可见气液平面影 • 血常规:白细胞数目7.00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6%,红细胞
数目2.90x1012/L,血红蛋白89g/L ,血小板数目243x109/L • 尿常规:尿蛋白+-,胆红素+• 肝肾功、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
• 肠梗阻 • 营养不良 • 恶病质 • 宫颈恶性肿瘤个人史 • 2型糖尿病 • 低钠血症 • 贫血 • 腹水
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变迁
30
歇一口气 再攀登
28
26.3
25
25
24
26.4
25
23.7
20
18.8
20.9
% 15
15.6
14.1
14.1
16.1
11.8
14.4
10
9.2
9
9.2
9
4.9
5
3
3.4 2.9
4
4.8
3.8
2.9
2.6
2.4
11 10.3 10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二代 头孢呋辛、头孢替安(限制级)、头孢丙烯;头孢克 洛、头孢呋辛酯等。
三代
头孢噻肟(限制级)、头孢唑肟(限制级)、头孢曲 松、头孢他啶(限制级)、头孢哌酮(限制级)、头 孢甲肟;头孢克肟(限制级)、头孢泊肟酯、头孢地 尼等。
四代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特殊级) 等。
1.β内酰胺类
• 头孢菌素类
※ 抗厌氧菌作用渐强,对G(-)产β内酰胺酶稳定性渐强 ,三、四代头孢对绿脓杆菌有效
淡黄色
40
黄色 淡黄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淡黄色
60
黄色 淡黄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淡黄色
90
浅褐色 黄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黄色
120
褐色
黄色
无色
无色
淡黄色
无色
黄色
180 深褐色 浅褐色
无色
无色
淡黄色
无色黄色2Fra bibliotek0 深褐色 褐色
无色
无色
淡黄色
无色
黄色
头孢菌素分类
一代 头孢唑林、头孢硫脒(限制级)、头孢噻吩、头孢氨 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等。
•脑脊液浓度
o头孢哌酮CNS浓度低 o…
皮试问题
• 病人对青霉素过敏,是不是不能用
头孢菌素类?
o 皮试阳性≠过敏
o 交叉过敏率≤10%
• β内酰胺环 • 侧链基团
o 过敏性休克
青霉噻唑基团 小抗原决定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