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

根据贸易形式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相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流 动。
•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 流动,通常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增长和收入 提高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变得更 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这导致 企业需要进口更高质量的同 类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 时也使其具备出口该类产品 的能力。
05
产业内贸易的政策研究
关税与产业内贸易
要点一
总结词
关税是产业内贸易政策的核心,对产业内贸易具有重 要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关税是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可对国内产业提 供保护,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产业内贸易中, 关税可影响国内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产业内贸易 的水平和结构。
非关税壁垒与产业内贸易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欧盟内 部产业内贸易对欧盟经济也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进 了欧盟内部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就 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业 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有助于提升欧盟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和东亚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日本和东亚产业内贸易概述
日本和东亚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东亚经济 的崛起,日本和东亚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日益密切。
产业内贸易包括相同产品的交换和相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贸易 。这种贸易形式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交换) 相对应。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成熟产业内贸 易和新兴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组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使理论偏离了实际。
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不变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规模经济。
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经济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处不在。
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规模经济、差异性、需求偏好。
二、主要内容及分析这种理论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分析的;分析不以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以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过去的贸易理论的前提大多为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
1、产品差异论(1)含义: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克歇尔-俄林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这体现在第一,产品的水平差异(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研究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研究随着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钢铁贸易的重要性也变得日益突出。
然而,钢铁贸易涉及到多层面的因素,如贸易伙伴选择、产品差异化、价格变动等。
因此,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了中国钢铁贸易的特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述产业内贸易,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的贸易活动,这些企业使用的是一种或多种相同的生产要素,并生产出相同或类似的产品。
在这种贸易模式中,企业之间的交易可能是有竞争关系的,但是由于共同所处的市场环境和生产条件,交易需要的信息成本较低,因此交易活动更加频繁。
二、中国钢铁贸易的特点1. 钢铁企业集中度较高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钢铁企业,如宝钢、武钢、鞍钢等。
这些企业在技术、规模、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形成了对市场的垄断。
2. 钢铁产品差异度低在中国,不同钢铁企业的产品差异较小,主要发展的是普通的钢材产品,如螺纹钢、工字钢、角钢等。
由于产品差异度低,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上。
3. 钢铁产品市场垂直交易比例较高钢铁产业需要依赖大量的原材料,如铁矿石、煤炭等,而这些原材料主要由国外进口。
因此,中国钢铁企业需要和外部企业进行垂直交易,企业之间的交易要素包括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
1. 贸易伙伴选择不当由于中国钢铁企业集中度较高,一些地方政府会优先考虑本地企业的利益,导致贸易伙伴选择不当。
这种做法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导致钢铁贸易的负面影响加大。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较快,但在一些领域,如环保、质量标准等,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些不达标的钢铁产品进入市场,会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安全和经济损失。
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的下降对市场的良性竞争不利。
此外,一些不良钢铁企业通过价格倾销等手段,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也给其他企业带来了压力。
四、解决方案1. 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中国钢铁企业应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改善交易环境,提高交易效率。
4.产业内贸易理论

案例评析
�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
经济。一国通过从事产业内贸易,能够在 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 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产商品种类 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消费 者也可从更广泛的选择中获利。
37.0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88.0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过去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能够解释产业
内贸易吗?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 A、偏好相似论 � B、市场结构论
外部规模经济
� 例如,在美国的“硅谷”有成百上千家电脑公
司,每家都不是很大,但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外 部规模经济。 � 北京的“中关村电脑城”,浙江的许多“钮扣 城”“电器城”、“小商品市场”等等,也都具 有获取外部规模经济的性质。
案例:好莱坞经济学
� 娱乐业在1994年为美国在海外取得超过80亿美元的
商内部时,就被称作外部经济。 � 为什么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 厂商更有效率主要有三个原因: �专业化供应商 �劳动市场共享 �知识外溢
外部规模பைடு நூலகம்济理论
� 特定的供应者 � 在许多产业, 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及新产品的开
发都需要利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 � 单个的公司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 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 � 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联合起来提供一个足够大 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 � 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充分体现了这一现象。
61.0 28.0 66.4 83.8 80.0 63.9 71.6 67.4 65.3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研究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研究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其钢铁贸易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钢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产业内贸易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贸易模式的新视角,通过对中国钢铁产业的贸易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贸易模式和影响因素。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研究同一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
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同市场结构的企业,它们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收益最大化。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包括:1. 分工细化:不同国家内部的产业分工更细化,存在着竞争性产业和垄断性产业。
2. 企业异质性: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和产品品质不同的企业。
3. 跨国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跨越国界,利用跨国生产链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国钢铁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
其主要特点包括:1. 产业规模:中国钢铁产业规模巨大,年产量居于世界前列。
2. 企业异质性:中国钢铁企业类型繁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3. 资源依赖:中国钢铁产业对资源依赖度较高,需要大量的铁矿石和煤炭作为原材料。
三、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模式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中国钢铁产业的贸易模式可以分析如下:1. 不同企业类型的贸易行为:中国钢铁企业各异,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贸易行为可能存在差异,国有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资源和产品的配置,而民营企业更倾向于进口技术和设备。
2. 国际生产链的影响:中国钢铁产业参与了国际生产链,部分产品可能通过跨国生产实现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优势。
3. 国内外市场需求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国,其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将影响国际贸易行为,因此中国钢铁贸易可能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影响因素综述

杨 文钦 鞠 伟
( 中央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摘 要】 本 文在 回顾传 统产 业 内 贸易理 论 的基 础 上 , 并结 合新 近 出现 的相 关理论 , 探 讨产 业 内贸 易理 论的发 展历 程 , 并对其影 响 因素作 一个 简要概 述 , 以期 对产 业 内贸易理论 有 个全 面的认识 。 【 关键 词】 产业 内贸易; 理论 ; 影 响 因素; 综 述
1 0 0 0 8 1 )
1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产 生 与 推 演
产业 内贸易是指对于 同一产业产 品一个 国家 既进 口又 出 口。 最初人们 从度量开始 进行研究 , 从类似 欧共体建立 对贸易模式影 响 的研究开始 , 如 V e r d o o r n和 B a l a s s a等。他们 通过对 早期 欧共 体 的研究发现 , 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 , 实际增加 的是产业 内部 的专 业化 分工 , 并产生高水平 的具有相似 要素禀赋 的同一产业 内部产 品贸易现象 , 这与传 统的 H.0一 s 理论 大相径 庭 , 促使人 们 寻求 新 的理论来解 释这一 现象 。之后 G r u b e l 等发现 在产 业 内部 的专 业化 分工和双 向国际贸易情 况 , 这 标 志 产 业 内 贸 易 研 究 已成 为 检 验 商 品 贸 易情 形 的新 方 向 。 1 . 1 早 期 的三 种 不 同类 型 的产 业 内 贸 易现 象 ( 一) 两国之 间发生具有 完全替代性 的同质产 品的双 向贸易现 象叫做 同质产 品产 业内贸易。该 观点认 为消费 者偏好 、 政府 干预 、 转 口贸易 、 季节性贸易 、 运输 成本等均可导致同质品产业内贸易 的 发生 。之后 , B r a n d e r 和K r u g ma n系统 阐述寡 头垄断 市场 中, 就算 产品成本相同 、 要素禀赋无差别及消费者偏好相 同, 也会 因企业销 售 策 略 的 不 同 而 出 现 产 业 内贸 易 。 ( 二) 两 国双 向贸 易 的 产 品 为 同 一 类 型 但 属 性 不 同 的 水 平 差 异 产品叫做水 平 性 产业 内贸 易。K r u g ma n最 早 在 1 9 7 9对 D i x i t和 S t i g l i t z 的模型从封闭扩展为开 放 , 证 明 如 果 要 素 禀 赋 相 同 的 国家 存在消费者消费多元化 、 不完 全竞争 、 产 品差 异 化 和 规 模 经 济 , 产 业 内贸易将应运而生 。之后 , L a n c a s t e r 在 1 9 8 0 年 同样 以产 品的水 平 差 异 为基 础 , 提 出 了 兰 卡 斯 特模 型 , 并 阐述 了两 个 完 全 相 同 的 国 家之间不会发生 同质产 品之 间的贸易 , 但两个国家按照“ 完全垄 断 竞争” 方式 生 产 在 针 对 差 异 化 产 品 时将 出 现 贸易 。B r a n d e r和 Kr u g m a n将 双 寡 头 垄 断 市 场 结 构 引 入 , 发 现 在 不 完 全 竞 争 市 场 结 构中, 即使在产 品技术等各方面都不存在差异 , 具有垄 断厂 商的 国 家 之 间 产业 内 贸 易仍 旧 出 现 。 ( 三) 两 国之 间具 有 不 同 品质 的相 似 性 物 品 同 时 出 口和 进 口现 象称 为垂直性 产业 内贸易 。F a l v e y研 究发 现, 许 多不 同厂家 生产 质量不 同的产品 , 在产 品均无规 模效应下垂 直性产业 内贸易也发 生 。之 后 , F a l v e y 和 K i e r  ̄ k o w s k进 一 步 得 出 , 垂 直 性 产 业 内 贸 易 在缺乏不完全竞 争和 收益递 增 下也 能出现 。S h a k e d和 S u t t o n建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产 业 内 贸 易 和 企 业 内 产 业 内 贸 易 等 ,分 别 研 究 其 影 响 因 素 。 该 阶段 的 实 证 研 究 进 一 步 证 实 和 发 展 了理 论 研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成 为 国 际 贸 易 理 论 的前 沿 ,产 业 内贸 易 理 论 研 究 也 成 为 国 际 贸 易 研 究 的 一 个 重 要 课 题 。
产业 内贸易 的发展
产 业 内 贸 易 是 指 一 个 国 家 同时 进 口和 出 口 同一 产 业 产 品 的 现 象 。
随 着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体 系 的不 断 完 整 ,理 论 界 出 现 了很 多 有 关 产 业 内 贸 易 的实 证 研 究 。利 用 各 种 计 量 经 济 学 的 方 法 ,跨 国 家 、跨 行 业 地 分 析 产 业 内贸 易 发 展 现 状 和 影 响 产 业 内 贸 易 的 因 素 。 特 别 是 近 年 来 ,对
究 。
二 、关 于产 业 内贸 易研 究 的综 述
产 业 内 贸 易 研 究 是 当 前 国 际 贸 易 研 究 的 一 个 前 沿 问 题 ,也 是 一 个 热 点 问题 。从 研 究 现 状 来 看 ,关 于 产 业 内 贸 易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产 业 内 贸 易 概 念 界 定 、产 业 内贸 易 度 量 方 法 、 产 业 内 贸 易 产 生
的 原 因 和 对 产 业 内贸 易 理 i 的 经 验 研 究 。 / e 1 产 业 内 贸 易 概 念 的界 定 .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3、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拓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 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者 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计量与测度、政策应用等方面的 问题。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01 理论 的发展历程
03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研究现状
04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应用前景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次演示对产业内贸 易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不足之处,并总结了 未来的研究方向。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格鲁贝尔和劳埃德首先 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产 品异质性、生产要素禀赋相似性和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萨尔瓦多、弗农和克鲁格 曼等经济学家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萨尔瓦多提 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弗农提出了基于产品异质性的产业内 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则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2、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兴起为产业内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跨 境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产品展示和交易;数字支付系统的 不断完善,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数字化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创新化:未来产业内贸易将更加注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 新、供应链创新等方面。创新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推动产业内贸易向高质量、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的这一新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本文就国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国外的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理论、指标测量和决定因素等等。
梳理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产业内贸易现象,了解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为并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
一、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
以发现产业内贸易的现象为开端,学者们开始了对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对统计现象进行判断从而发现产业内贸易这一新的贸易形式上。
最早发现产业内贸易这一现象的是弗德恩(Verdoom,P.J,1960)。
他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首次注意到这一种新的贸易形式 [1]。
在弗德恩(Verdoom,P,J)之后,Michaely、巴拉萨(Balassa,B)、小岛清(Kojima,K)在对各种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时,陆续发现了这种新的贸易形式。
二、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现状
1.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及分类:
由于产业的界定未有清晰的概念,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在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产业内贸易的最初定义出现在沃顿 ((Verdoom,P.J,1960)的相关著作中。
他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产品”。
随后,巴拉萨(Balassa,1966),克鲁格曼(Knlgman,P.R)等人对产业内贸易分别下了定义。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至今没有明确。
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大都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进行。
2.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按照国际贸易分类,一种是产业间贸易。
另一种是产业内贸易,它可以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又可以划分为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两种。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但在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是以产品品质为标志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2]。
3产业内贸易的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各个学者论述产业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又可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
(1)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较多地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产品在存在水平差异时的交换。
因此,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活动一般发生在技术水平、要素禀赋和收
入水平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比较典型的理论模型有:新张伯伦模型、新侯泰宁模型、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不同的模型认为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不同,由20世纪70年代末,克鲁格曼提出的克鲁格曼模型,又称为新张伯伦模型,证明了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化[3];1980年,兰卡斯特提出新侯泰宁模型,认为比较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成因[4];布兰德和克鲁格曼证明在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即使不存在成本差异和规模经济,寡头之间的“相互倾销”也使产业内贸易出现[5]。
(2)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后期开始,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由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即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其研究的对象是物理特征和质量不同的产品,物理特征和质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产品的价格差异上。
主要的理论模型包括:法尔威和凯克斯基(Falvey and Kierzkowski,1981)建立的新H-O模型、萨克特和萨顿(Shaked and Sutton,1984)建立的自然寡头模型,即S-S模型。
法尔威和凯克斯基建立的新H-O模型,又称F-K模型,证明了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成因[6],萨克特和萨顿建立的S-S模型说明了寡头垄断条件下,技术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成因[7]。
4、产业内贸易的指数的测算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以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弗德恩计量法、巴拉萨度量方法、格鲁贝尔—劳埃德(G-L)指数、阿奎诺计量方法、格林维、海尼和米勒的GHM计量法。
在这几种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中,G-L指标在现实研究中被普遍运用。
克鲁格曼和劳埃德、阿奎诺等人针对贸易不平衡的情况对G-L指标进行了修正,但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分类的细化,以上指标不能满足现实研究的需要。
需要将产业内贸易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GHM指标。
这有利于衡量一个产业的具体的产业内贸易类型。
5、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
其中国家特征因素包括:国家的经济规模、要素禀赋、需求相似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国直接投资水平、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贸易政策等因素。
而产业特征因素则包括:行业的规模经济程度、产品差异程度、行业的市场结构、行业内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等因素。
Balassa(1986)、Hummels和Levinsohn(1995)等都对国家特征因素的实
证分析,Caves(1981)、Hughes(1993)等对产业特征因素做了实证分析。
国家
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还被许多学者结合起来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以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和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水平。
从学者们的经验分析结果来看,国家特征因素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产业特征因素在产业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缺乏一致性。
在研究中,可以将国家特征因素与产业特征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一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问题,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水平,更好的分析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三、产业内贸易的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学者们将生产国际化、地理位臵等因素融人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中,对产业内贸易的
分析日益贴近国际贸易现实。
Kol和Rayment(1989)、Turkcan(2005)、Ando(2005)等学者们分别用中间产品多样化,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分类对中间产品在产业内贸易中的地位给予了说明,并引入了垂直专业化。
综合以上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日渐完善。
然而,学者们对产业内贸易深层次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产业内贸易研究的较少,这些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P.J. The Intra-Block Trade of Benelux. In: R.A.G. .Robinson, e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60: 291-329
[2]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24.
[3]Dixit, Stiglitz.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um Product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3):297-308
[4]Lancaster. 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0,10:151-175 [5] Brander, J.A., Krugman P.R.A.’Reciprocal Dumping Model’of International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3,15:313-321 [6]Falvey,R.and Kierzkowski, H.Product Quality,Intra-industry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1, 1984:305-340
[7]Shaked,A. and Sutton,J.Natural Oligopol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in
H. Kierzkowski(e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4:23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