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治疗
大隐静脉抽剥术后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大隐静脉抽剥术后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大隐静脉抽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
手术后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恢复顺利并避免并发症。
1、大隐静脉抽剥术大隐静脉抽剥术(Great Saphenous Vein Stripping)是一种常见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
在这个手术过程中,医生将通过手术切口,将静脉从腿部中抽取出来,以减轻或解决静脉曲张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
大隐静脉位于下肢,是人体最长、直径最粗的表层静脉,静脉曲张通常会发生在这条静脉上。
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壁弹力与静脉瓣膜功能失调所引起的,静脉曲张不仅仅是一个美容问题,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症状和并发症,如疼痛、水肿、溃疡等。
大隐静脉抽剥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需要在麻醉下进行。
首先,在大隐静脉的两端分别做两个小切口,然后通过一个特殊的器械将静脉与其侧支静脉分离。
接下来,在上端切口附近将静脉系于一个特殊的抽剥装置上,然后通过使劲拉动抽取静脉。
最后,医生会进行伤口缝合,并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压力包扎。
虽然大隐静脉抽剥术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面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出现,如内镜下大隐静脉结扎吻合术、射频消融术、激光治疗等。
这些新技术可能比传统的抽剥手术更为轻便和有效,但选择哪种手术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2、大隐静脉抽剥术并发症2.1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大隐静脉抽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的感染可能会引起全身症状和器官损伤。
因此,患者应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避免剧烈碰撞。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向医生咨询,以便及时处理和治疗感染。
患者术后应遵守医生或护士的建议,按时服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预防术后感染。
2.2出血术后出血是大隐静脉抽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患者应定期检查伤口,观察有无血液渗出或出血扩散的迹象。
如果出现大量出血、无法止血或伤口出现血肿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的处理和治疗,以避免血液丧失过多导致不良后果。
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进展

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进展隐静脉曲张是下肢深静脉返流不畅引起的一种病理变化,同时具有疼痛、肿胀、色素沉着等症状。
个体化血管处理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具有少创、低痛、快速恢复等优点。
本文就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一、手术指征手术并非对所有隐静脉曲张病人都适用,一般来说,对以下典型病例可以考虑采用血管处理术。
1.手术推迟治疗期:小于或等于5mm,大腿和小腿有皮肤皮下静脉静脉曲张;小于2cm 时的移位性隐静脉曲张;局部疼痛、肿胀。
2.光敏性下肢湿疹的伴随症状:须由专科医生确定及明确光照的因果路径,以便确定区分快照预兆综合症、类似阳光下红桥综合症等病症可能的病因。
3.大于或等于6mm,大腿和小腿皮肤皮下静脉静脉曲张:有无疼痛但需明确提示明确敦煌证据。
4.局部疼痛,肿胀或色素沉着:特别是有实证证据支持的局部疼痛和肿胀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
二、手术方法和进程1.腔内治疗:采用微创腔内诊疗技术疏通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部位,术后能得到适当缓解。
2.阻塞治疗:同时采用隐静脉放射性微球栓塞术、硬化剂注射等技术,使隐静脉完全阻塞,以间接消除瘀血静脉所致疼痛、活动受限等病症。
3.切除分离:典型的隐静脉曲张手术;适用于典型隐静脉曲张,其中包括峡部下肢隐静脉曲张、下肢前缘曲张等的手术治疗。
手术正确性和安全性的执行要求是,完全遵循血道系统解剖解理原则,坚持手术冷静无情,确保严格操作,根据疾病症状,以及经过全面评估后的决策作为治疗方案的基础。
经过相应手术治疗,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控。
三、手术后恢复1.手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接受近程关注和检查,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安全和有效,并监测复发、升级和/或紧急情况的可能症状。
2.术后防治不良反应,包括水肿、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 多休息和恢复身体健康能力。
3.术后最好在血管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某些物理清理步骤,包括医疗保健护士院内、便民群众诊疗等。
四、小结。
在大隐静脉中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的治疗效果观察

在大隐静脉中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的治疗效果观察
背景: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常见手术方法,但其治疗效果存在争议。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治疗的6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记录手术成功率、术后疼痛及感染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等信息。
同时采用下肢多导联肌电图检查(EMG)测量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瓣膜的关闭时间,以评估瓣膜功能的改善情况。
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下肢水肿、疼痛及静脉曲张的缓解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后2周内有16例患者出现疼痛,3例患者出现感染,但均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
EMG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大隐静脉瓣膜关闭时间缩短,小隐静脉瓣膜关闭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1年后,患者下肢水肿、疼痛和静脉曲张的缓解情况总体达到90%以上。
结论: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并可显著改善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瓣膜功能。
在手术后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完整剥脱加微创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体会(附40例分析)

况 , 时进行手术 治疗 ;例 中 , 5例 是 早 产儿 , 龄 均 在 3 有 胎 3周 以 下 , 中 4例 6例 保 守 治 疗 痊 愈 , 手 术 治 疗 痊 愈 , 因 感 染 重 并 发 肠 穿 孑 1例 1例 L 而 死 亡 , 生 儿 坏 死 性 小 肠 结 肠 炎 中 早 产 儿 发 病 率 高 的原 因 新
状 , 采 用扩 肛治 疗 后 痊 愈 。先 天 性 巨结 肠 4例 , 生 后 5天 经 于 出 现呕 吐 , 吐 物 含 胆 汁 或 粪 样 物 。腹 部 膨 隆 , 肤 发 亮 , 呕 皮 静
功能性呕吐或器质 性呕吐 , 鉴别机 械性肠梗 阻或麻 痹性肠梗
阻 , 择恰 当 的辅 助 检 查 , 以全 面 分 析 得 出 明 确 的诊 断 。治 选 加
・
51 6 ・ 2
吉林 医 学 2 1 o 0年 l 第 3 O月 1卷第 2 9期
样 肿 物 , 钡 餐 x线 检 查 和 B型 超声 证 实 . 期 行 幽 门 肌切 开 行 早
吐与体位的关系 、 随症状 , 仔细 的体格检查 , 定位鉴别 伴 经 先
术效果 良好 。6例肛门狭窄 , 反复 出现呕 吐, 腹胀不全梗 阻症
I I 一 般 资 料 : 院 20 . 我 0 3年 1 月 ~ 0 9年 8月共 收 治 下 肢 1 20
许多瘢疤 , 响外观 , 影 并容易 出现皮肤麻木 等。近年来 出现的
保 留大隐静脉五大 分支、 经皮 浅扎、 注射硬化剂 、 激光微 创等 疗法 , 又容易出现静脉炎 、 但 静脉血栓及 皮肤过敏 、 造价 高等 问题。大 隐静脉高位结扎完全剥脱加微创 电凝术有 以下显著
大隐静脉剥脱术后护理要点

大隐静脉剥脱术后护理要点大隐静脉剥脱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常用方法之一。
手术虽然能够有效地解决静脉回流问题,但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同样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大隐静脉剥脱术后的护理要点。
一、术后体位与活动1、体位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应去枕平卧 6 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
6 小时后可改为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静脉回流。
2、活动术后 24 小时内,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但可在床上进行足背屈伸和旋转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4 小时后,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鼓励其下床活动,但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活动时需穿着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
二、伤口护理1、观察伤口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敷料。
注意伤口周围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有无肿胀,若出现皮肤发红、发热、肿胀等感染迹象,应立即处理。
2、伤口换药一般术后24 小时更换敷料一次,以后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换药次数。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和污染。
3、拆线术后 10 14 天左右拆线,具体时间根据伤口愈合情况而定。
三、疼痛护理1、评估疼痛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或面部表情评分法,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2、疼痛缓解措施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可通过分散注意力、听音乐、聊天等方式缓解。
疼痛较明显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
四、饮食护理1、术后 6 小时内禁食禁水,6 小时后可先少量饮水,如无不适,可进流食,如米汤、藕粉等。
2、术后 1 2 天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面条、馄饨等,再过渡到普食。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引起便秘。
五、下肢护理1、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下肢发凉、苍白、麻木、疼痛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护理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护理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共选取30例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于2020年1月-2022年6月从本院中完成选取,依据平分原则分人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的研究组、参照组,各15例,分析相关结果。
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综合护理方法能够促进患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护理引言:临床中将下肢浅静脉出现的伸长和扭曲后引起的血管在皮肤表现突出现象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该病发生后随之病情的发展症状越来越严重,因此临床中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1]。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则是常见方法,但想要提高手术效果还需要配合科学的护理方法。
基于此本研究对相关护理进行分析,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所选取的分析对象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计30例,选取于2020年1月-2022年6月,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使用综合护理方法的研究组,另一组为使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各分入15例。
患者的年龄下限35岁,年龄上限70岁,(53.46±5.21)岁为平均年龄。
病程下限2年,病程上限15年,(5.79±0.17)年为平均病程;上述资料相比区别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参照组患者明确后,其手术期间采用手术护理方法,术前详细的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情况,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详细的评估。
手术后,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血运情况。
研究组患者明确后,手术期间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

中图分 类 号 :R543.6
文 献标 识 码 :A
2013年 1月 至 2017年 5月 ,对 24例 原 发性 大 隐静 脉 曲 张患 者 , 无 效 15例 。观 察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91.30%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采 取 大 隐静 脉高 位结 扎 剥 脱术 治 疗方 法 ,效 果 显 著 。
(33.33% ),组 问 比较 尸<O.05,具 体见 表 1。
O 引 言
用 SPSS 18.0系 统 软 件分 析 ;临 床 治疗 总有 效 率 的 计 数 资料 用
原 发 性 大 隐 静 脉 曲张 巾最 主 要 的 一 种 类 型 是 大 隐 静 脉 曲 ( ,% )表示 ,并 川 Z 检验 ;P<O.05表 示 有统 计 学 意义 。
张 ,临 床 表 现 多 为 伸 长迂 曲 和 浅 静 脉 扩 张 ,原 主要 是 多 因 2 结 果
DOI:10.19613 ̄.cnki.1671-3141.2018.14.070 ·
本 文 引 用 格 式 : 袁 永 光 .大 隐 静 脉 高 位 结 扎 剥 脱 术 对 原 发 性 大 隐 静 脉 曲张 的 治 疗 效 果 [J].世 界 最 新 医 学 信 息 文
摘 .2018,18(14):95.
世界最 新 医学 信息文摘 2018年 第 l8卷 第 14期
95
· 临 床研 究 ·
在大隐静脉中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的治疗效果观察

在大隐静脉中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的治疗效果观察
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是目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常用方法。
本文旨在观察该手术
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了1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了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
治疗。
术前进行了相关检查,包括超声引导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静脉瓣膜功能
情况及曲张程度。
手术采用了常规的局麻加硬膜外麻醉,对静脉进行了剥脱,术中注意保
护神经以及深静脉。
术后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排除了隐静脉恶性肿瘤的可能。
结果:观察到手术后患者的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或消失,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
中95例病变消失,5例病变明显减轻。
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14例,占病例总数的14%。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其中有1例肺栓塞和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明显不适。
讨论: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
该手术能够显著
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静脉曲张的程度。
手术并发症较少,且大多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在手术过程中,需特别关注静脉瓣膜功能,以保证术后的效果。
对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可能需要采取其他辅助治疗措施,如植入瓣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治疗效果对比
发表时间:2018-11-21T11:45:05.1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6期作者:黄亚军
[导读]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部分患者具有手术指征。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中心卫生院 638011)
摘要:目的对比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联合透光旋切术分别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内窥镜治疗,对照组采用翻剥脱术治疗。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长,观察组住院时间短,手术切口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3.57%,对照组为7.1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有3例神经损伤,对照组有4例神经损伤,组间差异不显
著(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下肢静脉曲张;近期效果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部分患者具有手术指征,传统守住方法能够实现彻底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但是传统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而去微创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是具有极高的复发率[1]。
本文探究了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联合透光旋切术分别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7例,有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年龄在38岁至56岁,平均年龄为(45.38±5.26)岁,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5例,有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39岁至57岁,平均年龄为(46.18±5.19)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分组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翻剥脱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外旋屈曲患肢,进行静-吸复合麻醉,在腹股沟带以及股动脉内侧卵圆窝处分贝进行切皮,充分暴露大隐动脉,并将其切除,对动脉属支进行结扎操作,然后切除大隐静脉,并给予近心端静脉给予双重结扎操作,将剥脱器导丝置入远心端静脉并进行固定,确保导丝能够到达患者的内踝部,然后在内踝部进行切皮,然后将大隐静脉起始剪短,将远心端的大隐动脉进行结扎操作,将导丝拉至远心端,完成剥离大隐静脉,助手将170ml左右的TLA液止血推注至血管床,然后进行缝合[21]。
观察组采用内窥镜治疗,选择与对照组相同的手术体位以及麻醉方法,然后在内侧膝关节进行切皮,充分游离后将远心端大隐静脉充分暴露出来,静脉属支切断并进行结扎,然后在大隐静脉的头端置入球囊套管,将CO2连续注入皮建立皮下隧道,并将静脉游离器插入,采集患者大隐静脉的分布图像,将大隐静脉主张用C型环套住,并将分支进行电凝,在腹股沟3cm处进行切皮,然后将主干大隐动脉进行离断和结扎操作,并将大隐动脉从内侧膝关节切口处拉出,将小腿部的大隐动脉进行游离,使其至患者踝部,然后将主干部位套住,对分支静脉进行电凝,然后在内踝部位进行横切,将大隐静脉的远心端切断并进行结扎,然后将大隐静脉从切口拉出,清理好积血后进行缝合[3]。
全部患者均进行相同的透光旋切术,更加患者的病情确定切口,然后将照明光棒放置在患者切口的一端,给予患者TLA注射,然后在切口的另一端置入刨削头,刨削头的转速为500/min,并匀速将其朝静脉曲张方向推进,拉紧静脉曲张两侧的皮肤,然后将其进行旋切,清理好破损组织后进行常规处理[4]。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数目、并发症、神经损伤情况以及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通过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64.25±11.20)ml,对照组为(180.22±20.31)ml,组间差异显著(t=26.458,P<0.05);观察组切口数目为(2.10±0.53)个,对照组为(3.62±1.02)个,组间差异显著(t=6.997,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05±0.15)d,对照组为(4.90±1.02)d,组间差异显著(t=9.495,P<0.05)。
观察组有1例,术后复发率为3.57%,对照组有2例,复发率为7.1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有3例神经损伤,对照组有4例神经损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观察组有1例皮下瘀斑,1例皮肤不适,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有3例皮肤不适,2例皮下瘀斑,1例皮下硬结,1例皮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组间差异显著(χ2=3.310P<0.05)
3.讨论
静脉曲张的发病率较高,传统手术,例如结扎术、剥脱术,虽然技术成熟,能够彻底根除病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但是手术对患者会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微创手术虽然创生较小,但是手术要求较高,通常无法做到彻底治疗,术后患者易出现复发。
本文对比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联合透光旋切术分别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长,观察组住院时间短,手术切口少,并发症发生率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神经损伤和复发率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
结果说明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临床效果更理想,其主要原因为: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为微创手术,虽然与剥脱术相比较,手术过程繁杂,技术要求高,但是治疗效果更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帮助患者快速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治疗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谢婷.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联合透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暗张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周刊,2017,2(21):120-121.
[2]杨长伟,熊炜,王文华.激光联合内镜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2015,45(1):33-36.
[3]吴章,林二妹.下肢静脉曲张术式研究与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35-36.
[4]张海龙,李谊佳,陈昊泽.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