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甲减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良方

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良方

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良方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常伴有精神障碍,其发生率为25%~30%。

其中因分娩大出血引起者称席汉氏综合征,是指成人脑垂体前叶分泌的各种促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症候群。

临床表现与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不足而发生的性腺、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减退相对应,出现无乳、闭经、性欲减退、毛发及牙齿脱落、畏寒、皮肤干燥、疲倦乏力等症状。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这些神经症状可以是本病病程中的特征,也可以是垂体前叶分泌的各种促激素不足所致的代谢障碍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所引起的。

对于本病,中医并无相应病名。

从其病因及主要临床表现看,可将其归为“产后虚劳”、“产后血晕”、“虚劳”、“闭经”、“血枯经闭”和“劳瘠”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较复杂,可分虚实两种,但绝大部分属虚。

本病由精血耗失而得,脏腑虚弱,以虚为主,而实际上又虚中有实,血虚中有气虚,阴虚中有阳衰,阳虚中有阴失,互相掺杂,同时兼并。

由于产后大出血,气随血耗,血少而不能生精,至气耗津伤,血脱脉空,脏腑失却濡润,四肢百骸、皮毛筋骨失去润泽,致一派虚象。

血虚与肾阴不足,致肝失水涵血养,肝血虚极则生殖器萎缩,月事不下,性事减少,乳汁减少。

此外,产后血少气弱,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或脾肾阳虚寒凝经脉,或滥补致壅,致痰瘀互结胞脉瘀滞者亦非少见,可出现乳房胀痛、便秘、腰酸等。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垂体前叶激素功能的部分衰竭或全部衰竭,临床表现的轻重缓急,视垂体损伤的病因、程度和发展速度而定;大多系多种垂体激素缺乏所致的复合症候群,也可为单个激素缺乏的表现。

通常,垂体前叶组织毁坏在50%以上时,始出现临床症状;破坏在75%以上,症状明显;破坏达95%时,症状常较严重。

起病可隐匿和缓慢,症状有轻有重,病程可长至一二十年,轻者可不易引入注意,重者可出现昏迷、休克、死亡等。

(1)垂体前叶激素功能不足的表现:性腺功能减退症候群通常是本病最早最显著的表现;此时可有体力衰弱、易于疲乏、精神不振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甲减的辅助治疗针灸中药等方法的应用

甲减的辅助治疗针灸中药等方法的应用

甲减的辅助治疗针灸中药等方法的应用甲减,也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常见内分泌疾病。

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针灸和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甲减的辅助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甲减患者中针灸和中药等方法的应用,并讨论其疗效和安全性。

一、针灸的应用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甲减。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 穴位选择对于甲减患者,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太冲、关元等。

足三里位于腿前外侧,可调节甲状腺的功能,改善甲减症状。

太冲和关元则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质。

2. 治疗方法针灸治疗甲减常采用温针、泻火、益气补肾等技法。

温针可以增强患者的阳气,改善寒凉症状;泻火则可以清热解毒,缓解病情;益气补肾则可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进甲状腺功能的恢复。

3. 应用注意事项针灸治疗甲减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并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

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要保持放松和舒适的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和寒冷,以促进治疗效果的发挥。

二、中药的应用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甲减的辅助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和平衡脏腑功能来缓解病情。

1. 中药方剂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八珍汤可调节气血,补充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四君子汤则可调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2. 药物选择甲减患者常用的中药主要包括黄芪、人参、枸杞子等。

这些药物具有补中益气、养阴补肾的功效,能够改善甲减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3. 注意事项中药的应用需要遵循中医理论和剂量的要求,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患者应注意药物的质量和卫生条件,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针灸和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针灸和中药作为甲减的辅助治疗方法,其疗效和安全性备受关注。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和中药可以显著改善甲减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促进甲状腺功能的恢复。

然而,针灸和中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甲减脖子粗中医治疗方案

甲减脖子粗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甲减脖子粗的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痰湿内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共同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

若脾肾阳虚,则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生,进而导致水钠潴留,出现脖子粗、水肿等症状。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1)健脾温肾法:适用于脾肾阳虚型甲减脖子粗患者。

方药:附子、干姜、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等。

加减:若兼有湿阻中焦,可加苍术、厚朴;若兼有气滞,可加香附、柴胡。

(2)化痰利水法:适用于痰湿内阻型甲减脖子粗患者。

方药: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等。

加减:若兼有气滞,可加香附、柴胡;若兼有血瘀,可加丹参、红花。

(3)温阳利水法:适用于阳虚水泛型甲减脖子粗患者。

方药:附子、干姜、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车前子、木通等。

加减:若兼有湿阻中焦,可加苍术、厚朴;若兼有气滞,可加香附、柴胡。

2. 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水分、气海、关元等。

操作:每次选用4-6个穴位,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2)耳针:取穴:甲状腺、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等。

操作:每次选用2-3个穴位,采用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

3. 推拿按摩(1)手法:揉、推、按、摩等。

(2)部位:甲状腺、颈部、胸部等。

(3)操作:按摩时以轻柔、均匀的力量,使患者感到舒适为宜。

4. 食疗(1)健脾温肾:可食用红枣、山药、莲子、核桃等食物。

(2)化痰利水:可食用薏苡仁、茯苓、冬瓜、鲫鱼等食物。

(3)温阳利水:可食用羊肉、鸡肉、鹿肉等食物。

三、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2.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避免接触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等。

4. 定期复查,监测甲状腺功能。

5. 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

总之,中医治疗甲减脖子粗具有显著疗效,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甲减治疗的有效方法中药与辅助疗法的结合

甲减治疗的有效方法中药与辅助疗法的结合

甲减治疗的有效方法中药与辅助疗法的结合甲减是指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有乏力、体力活动耐力下降、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但是长期使用激素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结合中药和辅助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甲减治疗的有效方法中药与辅助疗法的结合。

一、中药治疗甲减的有效方法中药治疗甲减的有效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甲状腺功能的恢复。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1. 补肾益气法:甲减患者常常伴有气虚和肾阳虚的情况,即机体能量代谢功能下降。

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具有主管生殖、生长发育、气血循环等重要功能。

因此,通过中药补益肾气可以增强机体的能量代谢,促使甲状腺功能逐渐恢复。

2. 温阳燥湿法:甲减患者往往伴有体温偏低和湿重的情况,即机体阳气不足、寒湿内蕴。

中药的温阳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并且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减少甲减症状的发生。

3. 津液化瘀法:甲减患者常常伴有津液减少和气血循环不畅的情况。

中药具有疏通经络、化瘀活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甲减患者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养分的供应。

二、辅助疗法对甲减的有效改善除了中药治疗,辅助疗法也可以帮助甲减患者有效改善病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辅助疗法:1. 饮食调整:甲减患者应该避免过多的碘摄入,以免加重甲减症状。

此外,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碘、锌等元素和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促进甲状腺功能的恢复。

2.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能量消耗及血液循环,改善甲减患者的症状。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保持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3. 心理疏导:甲减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低落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

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采取放松训练、心理咨询、放松音乐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甲减患者的草药治疗尝试草药缓解甲减症状

甲减患者的草药治疗尝试草药缓解甲减症状

甲减患者的草药治疗尝试草药缓解甲减症状甲减患者的草药治疗:尝试草药缓解甲减症状甲减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

患者常常会出现乏力、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一些患者也尝试使用草药来缓解甲减症状。

本文将探讨甲减患者草药治疗的可行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草药治疗方法。

一、草药治疗的理论依据草药治疗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甲减患者使用草药治疗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因为草药具有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甲减可归纳为“气虚”和“阴虚”两个方面的失衡,因此选用具有滋补气血、养阴清热的草药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二、草药治疗甲减的常见方法1. 黄芪与人参黄芪和人参是常见的中药补气草药,可以用于调节甲减患者身体的能量代谢。

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疲劳和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而人参则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甲减患者可以服用黄芪和人参来增加体力,改善乏力等症状。

2. 枸杞子与天麻枸杞子和天麻都是常见的中药养肝草药,可以用于缓解甲减患者的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枸杞子具有滋阴降火、明目的功效,天麻则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甲减患者可以用枸杞子煮水泡茶饮用,或者服用天麻片来改善睡眠质量。

3. 当归与白芍当归和白芍是常见的中药养血草药,可以用于调节甲减患者的气血平衡。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养颜的作用,白芍则有活血止痛的功效。

甲减患者可以用当归和白芍煮水泡茶,或者将其煎煮成糖浆来服用。

4. 硒菌与灵芝硒菌和灵芝是常见的中药补养草药,可以用于增加甲减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

硒菌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加抗氧化功能的作用,灵芝则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甲减患者可以口服硒菌胶囊或者灵芝片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

三、草药治疗的注意事项1. 寻求专业医生指导虽然草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还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甲减症状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只有专业医生才能分析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草药治疗方案。

甲减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何通过中药调理甲状腺

甲减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何通过中药调理甲状腺

甲减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何通过中药调理甲状腺甲减,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一种疾病。

该疾病常常会引起机体多种系统的异常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西医现代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甲减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在调理甲状腺中的应用及辅助治疗的具体方法。

一、中药在调理甲状腺中的应用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甲减的经验。

中草药在调理甲状腺中的应用广泛且有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和机体免疫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甲减的药物。

1. 陈皮:具有理气化痰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甲亢引起的所见症状,如烦躁、口干等。

2. 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甲减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3. 甘草: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甲减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4.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甲减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女性症状。

5.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甲减引起的头痛、肩颈酸痛等症状。

二、中药辅助治疗甲减的具体方法1.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给予患者配制不同的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可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甲减引起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汤剂有“四物汤”、“桂枝茯苓丸”等。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服用,一般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2. 中药颗粒中药颗粒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粒剂,方便患者服用。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医生会对中药进行个性化的配伍,制成适合患者的中药颗粒。

患者只需将中药颗粒冲泡服用即可,方便快捷。

3. 中药贴敷中药贴敷是将草药制成贴剂,贴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经络的作用,调理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甲减引起的不适症状。

常用的中药贴敷有“天麻贴”、“麻黄贴”等。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中药贴敷进行使用。

4. 中药浴中药浴是将中草药煮成浓汤,加入洗浴水中,通过皮肤吸收药效,起到调理机体的作用。

中医治疗甲减的处方

中医治疗甲减的处方

中医治疗甲减的处方中医治疗甲减,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中医治疗此病主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患者的体质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治疗甲减的几种常见处方:1. 温阳补肾方:适用于肾阳不足型甲减患者。

主要症状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精神不振等。

常用药物有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茱萸等。

2. 健脾益气方:适用于脾气虚弱型甲减患者。

主要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乏力等。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3. 疏肝解郁方:适用于肝气郁结型甲减患者。

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

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白芍、香附等。

4. 养血安神方:适用于心血不足型甲减患者。

主要症状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等。

常用药物有当归、熟地黄、酸枣仁、龙眼肉等。

5. 清热化痰方:适用于痰热内扰型甲减患者。

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口苦等。

常用药物有黄芩、瓜蒌、贝母、桔梗等。

6.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血瘀型甲减患者。

主要症状表现为肌肤甲错、舌质紫暗、疼痛固定不移等。

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丹参、川芎等。

7. 滋阴降火方:适用于阴虚火旺型甲减患者。

主要症状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夜寐不安等。

常用药物有知母、黄柏、地骨皮、麦冬等。

治疗甲减时,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处方,如加入一些调和阴阳、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寒凉、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甲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有耐心,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治疗。

中医治疗甲减的方法

中医治疗甲减的方法

中医治疗甲减的方法
首先,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甲减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甲减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神阙等,针灸治疗甲减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中医治疗甲减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认为甲减是气血运行不畅、肾阳虚损所致,因此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案包括补肾益气、温阳散寒等。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黄芪、当归、巴戟天等,中药治疗甲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还强调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根据中医理论,甲减患者应该多食温补食物,如糯米、山药、红枣等,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此外,适当的运动和作息规律也对甲减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甲减的方法多样且灵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坚持治疗过程中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中医治疗甲减的方法对广大甲减患者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减中医理论A本文分别从:名称,病症,病因,机理,治疗,注意, 几个步骤依次阐述;B传统中医治疗甲减就是从肾阳虚,脾肾两虚、痰瘀阻络结果上进行分析,而手术甲减、I-131甲减就是从原因上入手的,对此文字缺乏C可以画成图片,方便瞧,一、甲减考证甲减又称瘿劳。

对于甲减中医中并无专属病名。

通常中医古籍中提到有关甲状腺疾病,尤其就是因其病因病机的记录作为命名。

而《皇帝内经》将甲状腺肿物统称为瘿,《诸病源候论、、瘿候》、《济生方。

瘿瘤论》提到“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

”根据《千金要方》提出:“石瘿、气瘿、昔瘿、土瘿、忧瘿,五瘿的名称将甲减归结为“瘿劳”二、甲减病属。

甲减属于中医属于中医学“虚劳”、“水肿”、“五迟”等病的范畴,为寒证、虚证。

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护卫机体,温煦体表,润泽腠理等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使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就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三、主症。

症状患者呈阳虚气耗之象,多有非性水肿之症,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无力,表情淡漠、形寒肢冷、毛发、浮肿、头晕、嗜睡、纳差、腹胀等,部分患者有贫血、女性则月经紊乱,严重者出现危证占液性水肿昏迷。

四、病位。

心脾肾;病例产物。

气滞,水饮,血瘀五、病因甲减本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脾肾阳虚;或因手术、药物损伤,机体阳气受损,致脾肾阳气亏虚而发病。

甲低的主要病因肾阳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导致虚劳、水肿。

甲低的原因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损伤脾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水谷精气不充,脾肾双亏。

久病或新疾,用药不当,苦寒太过,吐泻失度损伤脾胃,耗伤阳气。

过度劳累,房室不节,损伤肾气有关,归类为下面四种。

1.情志刺激:由于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肝郁致脾虚,则运化失常,内生湿痰、2.饮食不当:由于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运化失常,饮食水谷不得运化,痰饮内生;痰湿壅盛,阻碍气机,损伤脾阳。

脾为后天之本,脾阳虚弱,日久则肾火滋养,以致脾肾双亏,则见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嗜睡懒动、全身浮肿等症状3.外邪侵袭:多见风热毒邪,从口鼻入侵,毒结聚于颈前,则见咽部及颈前肿、痛;若过用寒凉之物,内伤阳气,虽颈部热毒祛除,疼痛消失,但可见发音低沉、怕冷,甚至浮肿等症。

4.手术创作或药物中毒:由于施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或服用某些有毒药物,损伤人体正气,致使脏腑失养,机能衰退,可表现一系列虚损证候。

六:病机:阳气虚衰。

本病的病程关键为阳气虚衰。

肾为先天之本,且为真阳所居。

真阳虚微以致形寒神疲,可见命门火衰之象。

但甲状腺激素之不足就是其基本原因,故其病理还涉及肾精不足,阳虚之象就是“无阴则阳无以生”的病理表现,就是阴病涉及阳所致。

部分病人有皮肤干燥、粗糙、大便秘结、舌红苔少等症,也就是阴津不足之象。

甚至出现肾阴阳两虚的证候。

此外,肾阳虚衰,不能温暖脾土,则脾阳也衰,肌肉失去濡养,则见肌肉无力,或肢体肌肉疼痛。

脾主统血,脾虚则血失统藏,妇女可见月经紊乱、崩漏等症,常伴有贫血。

肾阳不足,心阳亦鼓动无力,可见心阳虚衰的证候,以脉沉迟或缓多见,至此全身温煦功能更差,以致肢冷、体温下降,甚至津血运化失常,聚而成湿、成饮、成痰而见肌肤浮肿。

总之,甲减的主要病理就是肾虚,其中肾精不足就是其根本因,肾阳不足则就是关键,病变又常涉及心脾两个脏器,导致脾肾阳虚与心肾阳虚。

中医认为肾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主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动之根,故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与胃共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而肾气充沛,又靠脾胃化生气血之初养。

两者转相滋养,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七.辨证。

脾肾阳虚、气血虚弱。

甲减病机关键为脾肾阳虚,但在病理发展过程中脾肾之间的阳气虚弱有所侧重。

因脾主运化,肾主蒸化,脾肾双亏,水湿壅盛,游溢于肌肤则见水肿;若水饮之邪上犯于心,心阳亦虚则见胸闷憋气,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症,阳气方虚,无力鼓动血脉,血行瘀滞,则见血瘀现象,如肌肤甲错,肢麻或肢体疼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口唇青紫、脉涩滞或结代等。

病程日久或失治误诊,肾阳虚极,阳气欲脱,可见畏寒,四肢厥冷,神昏,呼吸低微,脉微欲绝等危重症一、分型论治1、肾阳虚:症见畏寒肢冷、面色咣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颜面或肢体浮肿,以腰以下为甚,男子遗精阳痿,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2、脾肾阳虚:症见形寒肢冷、面色咣白、神疲乏力、少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余沥不尽,认错尿频繁,或小便不利,颜面肢体浮肿,男子遗精阳痿,妇女宫寒不孕、带下清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而弱。

3、心肾阳虚:症见形寒肢冷,心悸怔忡,身倦欲寐,唇甲青紫,肢体浮肿,尿少,舌质黯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无力。

4、阳虚水泛:除具有脾肾阳虚之候外,尚可见全身浮肿,以腰以下为甚,小便量少,胸腹满闷,全身困重,腰膝酸软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印,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5、气血两虚: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反应迟钝,口淡纳呆,大便溏烂,手足欠温,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6、痰瘀阻络:除具有脾肾阳虚证候外,还兼有皮肤粗糙、肢体麻木刺痛等症,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厚腻,脉沉迟涩。

八、期辨证论治。

初期:肝郁及脾原发性甲减初期阶段,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常被误诊为她病。

此期多见女性就诊患者,常表现为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满,或见瘿瘤,或有月经量少、痛经,或见面色不华或虚浮、眼睑浮肿,肢体倦怠,常常伴有轻度体重增加,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脉弦细或缓等肝气郁滞兼见脾虚湿困之证。

追问病史,其病因多为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思虑过度,或脑力劳动太过,劳倦所伤,与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

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的说法不谋而合。

此期患者实验室检查完全符合甲减的诊断,但临床表现除以上症状外极少见到肾、脾、心阳不足的证候。

此期辨证要点为:情志抑郁,善太息,或见瘿瘤;兼见面色不华或虚浮,眼睑浮肿,肢体倦怠。

舌淡苔白,脉弦或缓。

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此期临床症状较轻,可以单纯应用中药治疗,而且尚无记忆力、智力等的改变,临床用药越早越好。

方药:逍遥散加减。

脾虚明显者,可合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兼见胸胁胀痛者,可加用合欢、郁金;兼有颈前肿大者,可加陈皮、夏枯草、牡蛎等。

肝气郁结就是情志病,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精神上的调适。

中期:脾气虚弱,气血不足饮食、劳逸等各种因素均可损伤脾脏,导致脾虚不运,化生乏源,但就是此期病因以情志所伤、劳倦过度多见。

七情中以忧思为主,如《灵枢·本神》云:“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或思虑太过,劳神过度而“劳则气耗”,损伤脾气。

此外药物影响或甲状腺手术失当等,也可致脾气虚衰。

脾居中属土,具有消化、吸收与转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为后天之本,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此期病理表现以脾气虚及气血亏虚为主。

证见形寒气怯或四肢不温,肢体浮肿多见于眼睑及胫前,或体重增加,腹胀纳差,面色少华或萎黄,或口唇爪甲无华,皮肤干燥甚则脱屑,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大便秘结,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缓弱或沉迟。

妇女可伴见月经紊乱或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某些病例因气虚无力行血,血虚脉道不充兼见血瘀证的表现,若脾虚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气、瘀血结于颈前则发为瘿瘤。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如心血不足偏重者,加远志、熟地、茯神、龙眼肉;气血亏虚明显可合八珍汤化裁。

考虑到疾病的传变,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伍以活血,如川芎、丹皮、王不留行;化痰,如贝母、陈皮;祛湿,如苍术、泽泻、薏苡仁;消瘿,如三棱、莪术、夏枯草、牡蛎等中药。

后期:脾肾阳虚衰,水湿内停这一期也就是临床常见到的阶段,病机也较为复杂。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脾阳虚日久可及肾阳,或久病失养,或甲减失治误治,损伤肾之精气,必生多种疾病。

又肾为先天之本,中寓元阳真火,人身五脏诸阳皆赖肾中元阳以生发,肾阳虚衰,可导致其她脏腑阳气衰弱: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不能温煦脾阳,或肾虚水泛,土不制水而反为所侮,脾阳受伤,而出现脾肾阳虚;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心阳,而致阴寒内盛,血行瘀滞,水湿停留则会形成心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日久则肾阳极度亏损,阳损及阴导致肾之阴阳两亏。

其肾阳虚主症为:颜面肢体浮肿,腰膝酸冷,反应迟钝,智力减退,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可兼见脾阳虚及心阳虚之症。

原发性甲减发展到此期多就是脏腑机能衰退、气血生化不足,其病变部位就是甲状腺,主要责之于肾,也可波及她脏,阳虚生内寒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

临床辨证要始终抓住肾阳虚这个特点。

可以说这一期就是甲减的极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辨证时必须分清主次,灵活用药。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脾肾阳虚者除肾阳虚主症外兼见消瘦乏力,嗜睡倦怠,腰腹冷痛,面浮肢肿甚或全身水肿,压之凹陷不起,食少腹胀,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小便频数或小便不利,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等症。

治宜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治用上方合防己黄芪汤、五皮饮加减。

心肾阳虚者兼见心悸怔忡,胸闷憋痛,神倦嗜卧,面白唇紫,小便不利,舌质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

治宜温通心阳,补肾益气。

治用上方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形寒肢冷明显者,加仙灵脾。

根据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理,临症时多用黄精、枸杞之类。

在温补肾阳为主的组方中酌配滋补肾阴之品,防温燥伤阴之弊。

九、注意事项1、青春期甲状腺肿大,很多就是甲状腺炎,不就是缺碘,此时积极治疗可以避免以后的甲低。

2、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养护好脾胃对健康极为重要。

当您舌头变厚变大,周边有牙印,胃部不舒服,大便或溏泄或便秘都应该去瞧瞧中医。

3、避寒凉。

为了护卫人体阳气应当避寒凉。

春、秋、冬季气温很低时,很多人为了形象美观,穿得十分单薄。

夏季,许多年轻人穿低腰裤短上衣将腰腹露在外面;无节制地吃冷食;将空调温度调得很低,甚或到空调出风口纳凉,这些只图一时之快而伤阳蓄寒的行为,为很多人种下祸根。

避寒凉尤要注意脚的保暖。

像冬天光脚穿夏天用的拖鞋,夏天拿凉鞋当雨鞋用,都就是不可取的,而用热水洗脚好处多多。

4、少吃辛辣、腥膻之味。

甲状腺炎早期比较隐匿,过食辛辣、腥膻的食物会使炎症加剧,轻则使颈部变粗,重则会出现或轻或重的甲亢症状。

有的人这些症状因会自己减轻或消失而被忽视,事实上,这些情况出现一次甲低就重一些,最后大爆发,悔之已晚。

5、运动要适度。

很多人为强身或减肥而积极参加各种运动,但就是没有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结果因透支体力而生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