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客家文化熟悉程度的调查报告
客家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层出不穷。
客家作为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其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次社会实践旨在深入了解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客家,又称客家人,是我国一个具有独特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的民族。
客家先民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各地的客家聚落。
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如客家山歌、客家围屋、客家饮食等。
2. 实践目的(1)深入了解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
(2)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3)为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实践过程1. 实践前期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特点及现状。
(2)制定实践计划,确定实践内容、时间和地点。
(3)联系实践单位,争取实践机会。
2. 实践实施(1)参观客家围屋围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广东梅州、福建龙岩等地的客家围屋,了解了围屋的建筑风格、历史渊源和客家人的生活习俗。
(2)采访客家居民通过采访客家居民,我们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文化传承以及对于客家文化的认识。
他们纷纷表示,客家文化是他们的根,要传承好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
(3)参与客家文化活动我们参加了客家山歌比赛、客家美食节等活动,亲身感受了客家文化的魅力。
在活动中,我们学习到了客家山歌的演唱技巧,品尝了客家美食,感受到了客家人民的热情好客。
(4)撰写实践报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了所见所闻,撰写了实践报告,总结实践经验,为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
3. 实践总结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总结:(1)客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前言客家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广东省梅州市,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当地的导游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客家围屋、土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解了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还参观了客家博物馆,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2. 访谈调研在梅州市,我们采访了多位客家人,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普通居民。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还调研了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
3. 社会实践活动在梅州市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扶贫帮困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生产生活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2)居住环境独特,以围屋、土楼等为代表。
(3)重视家族观念和宗族组织。
(4)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子女的教育。
2. 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具有以下特点:(1)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2)客家音乐:客家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山歌、戏曲等。
(3)客家民俗: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庙会等。
(4)客家饮食:客家饮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如盐焗鸡、炖汤等。
3. 探讨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逐渐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3)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
(4)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客家文化(5篇范文)

客家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广东博物馆调查报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汉民族文化分支的客家文化,则是其中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加深对客家文化的历史了解和实践探讨,我组成员于5月30日前往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参观。
总结发现客家文化不但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中的农耕文明、客家节日以及婚嫁习俗最具代表性了。
在博物馆的广东历史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家的农耕图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活写照在画面上展露无疑,展示了客家先民胼手胝足开垦梯田的业绩。
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先民在岭上依山建房,开山凿田。
由于山高坡陡,聪明的客家先民依狭窄的山势开垦小田,甚至在沟边坎下石隙之中,都会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
这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犹如横在天地间的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
大部分客家人居住在山区,经济以农业为要,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主。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家禽的粪便作为粪种,掺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些“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这是客家人团 1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展厅的场馆中还展示了客家人所独特制作的农用工具。
有传统耕种时使用的犁、耙;传统灌溉时所用的脚踏水车;施肥时用于装载肥料的灰箩、粪桶;收割时使用的稻桶、打稻机、箩筐、镰刀;加工时所使用的风车、石磨等;还有在衣食住行方面上所用的斗笠、蓑衣等生活用具。
而其中的风车是杰出代表,使用风车清选粮食时,用饧箕装上稻谷或稻米倒入风车漏斗口中,再用手摇动风车,那些糠就会被吹走了,留下的就是实粒的谷子,碾出来的米粒也就会很饱满的了。
而饧箕是用篾条或竹条编制而成,做工精细,其用处很多,有一点类似量筒。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目录一、前言二、调研目的和意义三、调研方法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4.1.2 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4.1.3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4.2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4.2.1 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措施4.2.2 客家文化传承机构和团体的组织形式4.2.3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4.3 典型案例分析4.3.1 江西三江口客家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4.3.2 广东梅县客家文化的创新与推广4.4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建议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一、前言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传承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调查和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促进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该调研对于推动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同时,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客家村落、博物馆和艺术团体等,了解客家文化的实际传承和发展情况。
另外,还将与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专访,就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客家文化是指由客家人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系统,包括语言、宗教、建筑、风俗、音乐、舞蹈、服饰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客家民俗调研报告

客家民俗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客家民俗文化,并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本报告将通过调研结果,对客家民俗的特点、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进行介绍和总结,为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采访和文献研究等。
我们选择了客家地区的代表性城市和乡村作为调研对象,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流,并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等。
此外,我们还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以便更好地了解客家民俗的起源和发展。
3. 客家民俗特点客家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1. 保守性客家民俗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相对保持了较为传统和保守的特点。
例如,在婚礼习俗方面,客家人通常秉持着严肃和庄重的态度,注重尊重和传统礼仪。
3.2. 集体性客家民俗强调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在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客家人常常会组织集体的庆祝仪式和活动,加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联系。
3.3. 劳动性客家人民风勤劳朴实,劳动性是客家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农耕社会时期,客家人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劳动习俗和节日庆典都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
4. 传统习俗客家民俗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下面列举了几个代表性的例子:4.1. 婚礼习俗客家婚礼习俗具有独特的仪式和程序。
新郎要先送媒人,然后亲自前往新娘家拜访,进行过门的仪式。
在婚礼当天,还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娱乐活动,如拜堂、敬茶、宴请等。
4.2. 祭祀习俗客家人民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
每逢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客家人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和神灵表达敬意和祈福。
祭祀活动中通常还伴随着歌舞和戏曲表演等民间艺术形式。
4.3. 传统节日客家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农历正月初一的迎春节、农历七月的鬼节、农历九月的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重要的传统习俗,同时也是人们交流、传承和欢庆的重要时刻。
龙南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模板

龙南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模板龙南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模板: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龙南地区的客家文化现状,探索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访谈:我们深入客家村落、文化遗址等地,与当地居民、文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2. 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龙南居民的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收集的数据,了解当地民众对客家文化的知晓程度和传承意愿。
3.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三、调研结果1. 当地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普遍认为客家文化只是一种地方表演艺术,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缺乏了解。
2. 龙南地区的客家文化遗址较多,包括客家宗祠、土楼等,这些传统建筑和文化符号已成为当地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3. 相比于其他地区,龙南的客家文化传承相对薄弱,很多年轻人对客家文化兴趣不高,缺乏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4. 客家文化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四、调研建议1. 提高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增加龙南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加强客家文化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传承的热情。
3.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客家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客家文化。
4. 建立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加强对客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工作。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龙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在面临传承困境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调研建议,希望能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作文素材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作文素材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客家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文化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为维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观察:参观客家村落、庙宇、祠堂等相关场所,了解建筑风格、布局以及文化内涵。
2.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问卷,了解当地民众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度、了解程度以及参与度。
3. 专访:选择几位当地积极参与客家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传承经验以及对客家文化的理解。
三、调研结果:1. 建筑特色:客家建筑一般采用砖木结构,主要以红砖和青砖为材料,屋顶多采用歇山顶或者抄手顶,具有独特的风格。
建筑的布局以四进院落为主,保持着传统祖辈文化的血脉。
2. 节日庆典:客家人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这些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如祭祀祖先、赛龙舟等。
3. 饮食文化:客家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慢”字特征明显,饺子、腌菜、烧腊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
客家人崇尚朴实、节俭的生活方式,讲究食材的原汁原味,以独特的调味品让菜肴口感更为鲜美。
4. 歌舞乐器:客家人喜欢唱歌、跳舞,传统的客家歌曲和舞蹈形式独具一格,如“迎春纳福”、“唢呐”等,丰富了客家文化的内涵。
5. 文化传承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客家文化在当地仍然保存较为完整,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参与度较低。
而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正逐渐消失,亟待加以保护和传承。
四、调研分析:客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客家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传承工作较为困难。
因此,应加强客家文化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度,培养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调研建议:1. 教育系统应将客家文化纳入课程,通过学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河源作文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河源作文河源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东江上游,是广东省最大的山地市之一。
河源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源市的客家文化,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下面的报告。
1. 调研目的和方法1.1 目的了解河源市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现状,探讨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河源市居民,实地调研包括参观客家文化村、博物馆等。
2. 调研结果2.1 历史渊源河源市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拥有悠久的客家文化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客家人就开始陆续迁徙至这里。
他们勤劳智慧,尊重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2.2 特点河源市客家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它融合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语言、饮食、建筑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客家人注重家族观念,重视传统习俗和礼仪,崇尚勤劳和节俭的生活态度。
2.3 发展现状河源市积极致力于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市政府投资修复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建筑,如客家土楼、宗祠等。
同时,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活动,如客家展览、客家文化节等,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 问题分析3.1 文化保护问题虽然河源市在客家文化保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客家习俗和技艺正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对客家文化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景区将客家文化商业化,导致文化传统的流失。
3.2 传承问题客家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一代更多关注经济利益,较少投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因此,如何引导年轻人重视客家文化,并使其能够从中获得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 对策建议4.1 宣传教育加强对客家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调查报告调查小组组长:王俊萍学号:201304064140 调查小组成员:王俊萍学号:201304064140 执笔者:王俊萍学号:201304064140内容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历史悠久。
客家文化更是以历史悠久著称。
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支系,其传承和发展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源自苗瑶畲各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东方吉卜赛人”。
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
而作为一名客家人,有必要对客家文化做一定的了解,并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收集以及简单的访谈,同时也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分析,来调查我们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竟而得出客家文化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客家精神;客家山歌;客家建筑;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名人故事一、调查背景与现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历史悠久。
客家文化更是以历史悠久著称。
可是作为一名客家人,我认为客家文化并没有很好的传承下去,我们所了解的客家文化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特色文化正在以我们看不见的速度在慢慢的流失,而且随着一代一代,流失的速度更快;并且我们的文化正在以商业的角度向我们推进,我们了解的客家文化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为了经济而了解文化。
同时我认为客家文化的宣传工作做的不到位,对外发展的很好,可是对内却做得凤毛麟角,就好像中华民族文化一样,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很好,外国人学的、了解的、懂得的中华文化比中国本土人都还要多,并且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反观我们自己,我们做得真的够了吗?我们的文化正在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般的速度自东向西流到海洋,海洋再以大气循环的速度席卷全球,我们本土的文化就像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样贫瘠,留下为数不多的生命。
是否我们的文化传承真的到了那么严峻的地步呢?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借助这次的机会想了解一下我们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扩大自己对客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度,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工作做贡献。
本次调查主要收集了梅州平远人(主要针对对象是30岁以下的)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的分析调查表,作为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的调查报告,竟而得出客家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二、调查方案调查时间:2014年7月——8月调查地点:梅州市平远县调查对象:梅州平远人(主要针对对象是30岁以下的),调查问卷回收率达100%。
调查内容:主要内容涉及到客家精神、客家山歌、客家建筑、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名人故事,了解我们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
调查目的: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支系,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它,尤其是本客家人,所以此次调查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大家对客家文化的熟悉程度,得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向该何去何从。
三、基本结果在这次调查中,有效调查问卷率是达到了100%,因此该次调查报告是进行的很顺利,让我拿到了很多有效的数据。
因此下面是该次调查报告的结论分析:(一)客家人比例图1 被调查者比例图梅州平远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因为此次调查主要的方法是网上进行填调查表,因此调查的35个人中,约有5个人不是客家人。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调查结果。
因为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并且客家人散布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为了完善中华民族文化而了解各个文化支系。
(二)是否有必要主动了解客家文化在“你认为有必要主动了解客家文化吗?”的问题中,超过95%的人是认为有必要主动了解客家文化的。
但是通过聊天的方式再次问道“你有主动了解客家文化的行为吗?”可以说超过半数的人是没有过这种行为的。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每个人了解文化的意识很强,但是他们却没有实际的行动。
我们每个身处自身文化氛围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耳濡目染了,不用说都是必要的,但是就我从我周围的那些客家人以及我所接触到的客家人来说,我认为他们对客家文化的深层了解是很少的,大部分了解的是浅层的东西,没有系统的了解过这些文化,但是必须要说的是这还跟地区有关,在梅州梅县,它的客家文化的氛围比较浓烈,那边的商业客家文化比较多,人们接触的比较多这样的文化,因此相对其他地区来说,以实际行动践行主动了解客家文化的比较多。
另外还有极小部分的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通过进一步的了解,他们说道没有必要主动了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身处这个大文化背景,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另外是因为他们对本身的文化不感兴趣,很明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图2 是否有必要主动了解客家文化统计图(三)自身客家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分析在“你认为你对客家文化知识了解达到了怎样一个高度?”的问题中,占一半的人认为他们了解到的客家文化知识是一般般的,不是很多的,还有不到五十分之一的人认为他们的客家文化知识是差的,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的客家文化知识是好的。
还有不到6%的人认为他们对客家文化掌握的极好。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的客家人来说,虽然我们是客家人,却对客家文化知识掌握的不好。
就像我们是中国人,但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却了解、掌握的不深,我们在被动的接受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却主动接受那些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正在侵蚀。
我们的文化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始吹生另一种文化现象。
图3 自身客家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分析图(四)对周围人客家文化熟悉程度的评价在“你认为你周围人的客家文化知识掌握程度是这样的?”的问题中,几乎跟“你对客家文化知识了解达到了怎样一个高度?”的比例差不多,占一半多的人认为是一般般的,认为差的占一百分之三,这个比例是很小的,四分之一的认为是好的,极好的占得比例也是比较小的。
也就是说我们普遍掌握的客家文化知识是一般般的,还过的去的,掌握的东西比较基础。
别人问及的时候能够答得出来。
图4 自身对周围人的客家文化熟悉程度的分析图(五)对客家精神的了解程度在“你了解什么是客家精神吗?”的问题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对客家精神的了解只有一点点的,还有接近30%的人是对客家精神了解很多的,占少数的人认为对客家精神是完全不了解的,还有一小部分的人是完全了解客家精神的。
相对于客家山歌、客家建筑,被调查人员对客家精神还是了解的比较多的。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良心等。
我们能从客家人身上体会到、感受到这种精神。
例如客家精神里有: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
最明显的是客家人好客以及朴素。
图5对客家精神的了解程度的比例(六)自身是否具备客家精神在“你认为你身上具备客家精神吗?”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占了接近97%的人认为自己身上是具备客家精神的,只不过这种精神的多少罢了。
其中认为自己身上具备的客家精神主要有勤劳刻苦、朴素、好客、挚诚团结、敬祖睦宗等等。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缺陷,因此即使是最正宗的客家人,他都不可能积满了所有的客家精神,但是我们骨子里会有深深的客家精神烙印。
另外还有极小部分的人是认为自身是没有客家精神的。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会受到文化氛围的影响,我们骨子里已经扎下了这种文化影响。
我们都知道文化的影响力是无影无踪的,它是软实力。
我们自身察觉不了,但必定存在。
图6自身是否具备客家精神的比例(七)对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的了解程度在“你了解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吗?”的问题中,对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完全不了解的占了25%左右,了解一点点的占了62%左右,还有占17%是对客家山歌是了解的。
也就是说有83%的人对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是有一定了解的。
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它是我们特色文化中的一员。
老一代的人对客家山歌是情有独钟的,他们用山歌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记得小时候,那时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完全向信息时代迈进,我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比较的窄,主要是电视机。
我家的老人比较喜欢听山歌,会买各种唱山歌的光盘。
所以小时候听的客家山歌最多,但都是陪着老人一起听的,独自一人肯定不会听客家山歌的。
图7 对客家山歌的历史以及发展的了解程度的比例(八)客家山歌是否好听在“你认为客家山歌好听吗?”的问题中,占86%的人认为客家山歌还可以,认为完全不好听的占了不到6%的人。
还有8%的人是认为客家山歌是好听的。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对客家山歌还是认同的。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受各种歌曲的熏陶,但是对这种特色歌曲还是挺赞同发展的。
但是文化是由人发展和传承的,当代青年大多数都不愿学习客家山歌,在我们这年轻一代中会唱客家山歌的没有几个。
就是说文化中的有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流失。
图8 客家山歌好听程度的比例(九)对客家山歌的看法在“你最近你最后一次听客家山歌是在什么时候听的?现在还有听客家山歌的习惯吗?你认为老一辈对客家山歌的喜欢程度是怎样的(相比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中,整合信息得出,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听客家山歌的频率比较低,并且没有听客家山歌的习惯,大多数的情况下不是自己在听,而是跟老人一起听客家山歌,特别是小时候听的客家山歌比较多。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客家山歌的喜爱程度是有降低的,特别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和流行风的时代,人们听客家山歌的频率更是低。
人们更热衷流行歌曲,而对特色的歌曲没有兴趣,这就造成了客家山歌发展以及传承的担忧。
(十)对客家山歌传承的态度在“你认为客家山歌有传承下去的必要吗?”的问题中,100%的人都认为有必要传承下去。
整合他们回答的信息得出的结果是他们认为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一员,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那么究竟如何传承呢?难道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我们作为客家人的一部分,是有责任和义务发展和传承下去,但是要拿出具体的实际行动来发展和传承,如果空有口号,没有行动,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
而且空有口号,人人都会喊,都会说。
(十一)对客家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特色在“你了解客家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特点吗?”的问题中,接近70%的人对客家建筑的了解是一点点的,接近26%的人是了解很多的,对客家建筑完全不了解和了解很深的各约占 2.8%左右。
了解一点点的占了大多数。
客家人比较注重风水以及为了防御等的原因,因此房屋建造非常有特色。
最有特色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是客家的一大亮点,但是不同地方的围龙屋,它又有所不同,它的种类比较多。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