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动物行为学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
动物行为学研究及其应用

动物行为学研究及其应用作为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子领域,动物行为学研究了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活动。
动物行为学是以观察,实验和模型技术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已成为了生态学,神经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一片重要领域。
动物行为学的应用范围也扩大了,包括对行为模式的认识和应用,帮助实现自然环境保护,开发智能博物馆,甚至是改善人类的精神健康等。
动物行为学的目标在于构建和理解动物行为,并且将这种行为与物理和化学因素联系起来。
最近,随着观察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改进,动物行为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类别动物行为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来研究。
其中行为生态学主要关注的是各种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生态学主要关注的是动物与同类和非同类动物的相互作用,社会行为和其对环境的影响。
传统上,动物行为学学者也关注各种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学习和记忆。
而最近几年,神经科学和行为生物学学者加入到了这个领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神经行为学。
神经行为学关注的是大脑,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对行为和肢体活动的影响,例如空间导航,捕食,互动和繁殖等不同环境下的行为。
动物行为(或行为生态)的研究动物行为学是由习惯了社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而延伸出来的。
自默兹所著的《激励动物行为》问世之后,一直以来,行为生态学的研究者们都试图在具体的实验室环境中继续做深入的研究以及推广其应用。
某些物种的行为就像那些种子、树、草和花对于生物地理项目中的位置一样受地理学的影响。
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简单但是相当重要的例子便是行为生态学家对于某些物种的习性研究方案。
比如将习惯于夜间活动的物种通过种植辐射性糖枫树的籽粒来引导其习惯昼伏夜出,推出了一个非常长周期的运作计划。
激励控制了某些行为的概率,而环境选择性则可编辑若干种激励。
鸟类建巢和求偶行为是行为生态学又一经典课题。
研究者们发现鸟类从洞穴或树洞,蜜蜂和黄蜂从蜂巢里飞出期间他们都凭借对地标的认识来找到其巢穴。
同样地,用转移巢穴位置的方法也可改变他们的求偶行为。
生态学※动物行为学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群落交错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态过渡带
生态系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体系、能量体系 、结构体系、功能体系间形成的界面,及围绕该界 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 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弱,难于恢复;环境变化快
影响群落结构因素
同资源种团
生态位接近
空间异质性 岛屿效应:
动物对水的适应: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淡水鱼:
体内高渗、体外低渗; 大量排低渗尿,维持水平衡。
海洋硬骨鱼:
体内低渗、体外高渗; 吞海水,补充水;少排尿,节约水;多余盐,从 鳃排。
海洋软骨鱼:
内外等渗;靠尿素等特殊物质维持体内高渗。
广盐性洄游鱼类:淡水硬骨鱼+海洋硬骨鱼
生态因子:
能量因子:光、温度; 物质因子:水、O2、CO2、土壤、火……
耐受上限和耐受下限之间的范围 其中包括最适区
环境:
能量环境:光、温度; 物质环境:水、大气、土壤等。
光:
植物光周期现象:长、短、中日照、日 中性等 动物光周期现象:昆虫滞育、鸟兽换毛 (羽)、鸟(鱼)类迁徙等
温度:
内、外、常(恒)、变温,冷、热血动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外温动物 有效积温法则:K=N(T-C)日度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全球水循环 全球碳循环:
源(释放CO2)、汇(吸收CO2)
全球氮循环 全球磷循环:不完全循环、海洋沉积 全球硫循环……
水热条件决定植被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
太阳辐射-气候带-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土壤、水陆分布等
动物行为学中的自然和文化选择

动物行为学中的自然和文化选择自然和文化选择,在动物行为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自然选择是指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从而在种群中逐渐积累一些适应性的特征;而文化选择则是指族群或者社会文化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塑造,通过一些文化传递方式,使得动物的行为习惯发生改变。
这两种选择方式在动物进化和行为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然选择是动物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自然环境中,环境和资源的变化会对生物的选择造成影响。
对于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不同的。
例如,考虑到一种食肉动物的问题,毛色对于狩猎的成功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树林中狩猎食物的猫科动物,颜色更为柔和的毛皮会更容易取得猎物成功。
因为这种颜色能够让它们更容易地混入环境中,而不会被动物察觉到。
这样的机制让颜色越柔和的个体,更有可能在繁殖中留下后代。
这样,猎物的毛色在物种进化的历史上逐渐变得柔和起来,以适应更好的狩猎策略。
其次,文化选择在动物行为学中也很重要。
除了自然环境,动物还生活在许多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比如,一些雕刻工具、埋葬死者、使用语言等等的文化行为。
这些文化行为是基于前人的传承而来。
在自然选择的概念中,一些特征是遗传的,并且可能变得越来越有用而可以保留。
文化选择则更侧重于文化因素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而不一定会被当作适应性特征传递下去。
以人类为例,人类文化的变化对我们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在古代,人类社会更封闭和简单,各个文化有着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生存等等。
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种文化的性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越来越深入地体验其他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变得更加普遍。
这种变化可以在我们的饮食选择、习惯、语言等等方面看到。
因为文化因素对我们的行为选择形成了影响,这些习惯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综合来看,自然和文化选择是进化和行为的中心问题。
对于动物而言,适应环境的特征可以被遗传并且逐渐稳定,在物种进化中保留下去。
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

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行为。
它关注动物的行动,包括寻找食物、繁殖、社交和逃避捕食者等方面。
通过观察和研究动物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态和进化,并对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有所启发。
一、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和历史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行为模式和动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原则和动物之间的互动方式。
动物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动机、学习、进化和遗传等方面。
动物行为学起源于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才形成现代动物行为学。
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科纳德·罗伦兹和尼科拉斯·提因伯根等人的工作。
他们通过对鸭子、鸽子和蜜蜂等动物的观察,明确了动物行为与进化和适应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因行为和外因行为。
内因行为是指由动物自身的生理机制驱动,例如睡眠、觅食和交配等。
外因行为是指受到外界刺激驱动的行为,例如逃避捕食者、觅食以及寻找栖息地等。
此外,动物行为还可以根据动物行为的目的、表现形式和适应性来进行分类。
根据目的来分类,可以分为求偶行为、求偶闹剧、防卫行为等;根据表现形式来分类,可以分为运动行为、觅食行为、休息行为等;根据适应性来分类,可以分为适应行为和非适应行为。
三、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包括实地观察、实验室研究和模型建立等。
实地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实验室研究则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控制和重复观察,来研究其行为背后的机制和原因。
模型建立是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它利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来模拟和预测动物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动物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动物行为学的应用动物行为学对于生态学、环境保护和人类行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动物的行为适应和环境选择

动物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如动物通过适应环境 来生存,同时环境也会因
动物的行为而发生变化
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如动物与环境的长期相互作 用会导致双方共同进化,形
成相互适应的关系
协同进化
动物行为与环境 的相互影响
动物适应环境的 方式
环境选择对动物 行为的影响
协同进化的例子: 蜜蜂与花朵、鸟 类与果实
THANK YOU
汇报人:XX
动物的行为适应和 环境选择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动 动 动 式动 系动
物物物
物物
行行对
对行
为为环
环为
适适境
境与
应应的
的环
的的适
适境
种特应
应的
类点性
方关
1
动物行为适应的种类
防御行为
保护色:动物通过改变颜色、图案 或形状来隐藏自己,避免被天敌发 现。
警戒色:动物通过鲜艳的颜色或图 案警告天敌,表明自己不好吃或有 毒。
多样性
多样性表现:不同动物有不 同的行为适应方式
动物行为适应的特点:多样 性
原因: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和生存需求
例子:鸟类的迁徙、鱼类的 洄游、哺乳动物的冬眠等
3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陆地环境
动物对陆地环 境的适应性: 如沙漠中的骆 驼,适应高温
和干旱环境
动物对陆地环 境的适应性: 如北极熊,适 应寒冷和冰雪
动物通过改变繁 殖方式来适应环 境,如鱼类的产 卵、哺乳动物的 哺乳等。
行为适应
动物通过改变行 为来适应环境, 如迁徙、冬眠等
动物通过改变生 理特征来适应环 境,如变色、伪 装等
动物的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 ppt课件

一雄多雌制中雌性动物的适合度一般不会低于一雄 一雌制中的雌性动物。
ppt课件
35
领域与配偶竞争(二)
无资源领域:雄性动物往往聚集在求偶场中 各自占据一小块地盘,并以炫耀自己的行为
来争取雌性动物。
在求偶场上,每个雄性动物所占据的领域都很小, 如侏儒鸟和蛙类。
ppt课件
德州地鼠龟 17
(五)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为动物提供全部所需资源的领域要比只为满 足动物生殖需要的领域面积要大
领域的大小同资源状况有关
食物密度越大,所需领域面积也就越大 食物的营养质量对领域面积的大小也有关
动物依据历年最坏年份决定战有利于的大小 种内或种间竞争对领域的大小也有影响
Carolina Wren
生殖领域,雌鸟主要从事生 殖活动的,雄鸟主要承担保 护;
一夫一妻制公共承担保护繁 殖领域,但雄性只驱赶雄性。 卡罗来纳鹪鹩Thryothorus
ludovicanus
ppt课件
25
一般来说
个体领域中,雌性动物只 有靠自己的力量保卫,红 松鼠Tamiasciurus hudsonicus
声音标记的优点是个体间存在着广泛的发声差异, 有利于相邻个体间的相互识别,可减少在已建立 领域的邻里间发生战斗,以便把主要精力用来对 付那些更有威胁的新入侵者。
视觉信号标记的优点在于,可马上显示局部领域
的位置,在短距离内最为有效。
ppt课件
31
ppt课件
32
为什么领域侵犯者总是退却?
在自然界,动物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战斗大都被仪 式化了,在严重的格斗发生之前几乎总有一方首先 撤退,因为严重的格斗会使两败俱伤双方都得不到 好处。
动物的领域行为

动物的领域和领域行为杨万坤8 11应用生物教育A班摘要:领域是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或区域),而动物占有和保卫领域的行为就叫做领域行为。
动物在其领域内进行捕食、求偶、生殖、防御等多种行为,研究动物的领域行为有助于研究动物的行为学,了解动物的活动规律,动物的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领域、领域行为、领域标记引言:关于领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年的亚里斯多德对鸟类领域的描述,直到20世纪以来,人们对领域的类型、功能、领域行为、行为机制等进行研究,领域的研究逐渐地从定性发展到定量分析,就其大小形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了领域面积的测定方法。
我国行为生态学的研究较为薄弱,如对鸟类领域行为的描述,以及少数的系统研究。
本文以动物的领域及领域行为加以介绍。
正文:领域 (terjtory) 一词曾有过各种解释,如“领域是受动物所保卫的一个区域”“领域是不允许竞争对手闯入的一块禁地”和等。
领域是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或区域),不允许其他个体侵入,而在这个空间内占有所需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配偶等)。
有些生态学家对领域的解释则不那么严格,认为只要动物之间(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所间隔的距离大于它们在随机占有适宜生境时所间隔的距离,就可以认为是占有领域。
动物行为学上把动物有选择地占据,保卫一定的空间,不允许同类其它个体进入这一空间的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领域现象在各类动物之中是普遍存在的,其中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有脊椎动物中是最普遍的,包括硬骨鱼、蛙类、蝾螈、蜥蜴、鳄鱼、鱼类和哺乳动物,其中,鸟类的领域行为最发达,分布也最普遍;在啮齿动物和猿猴中,群体领域比较常见。
很多无脊椎动物也有领域,比如昆虫中的蜻蜓等膜翅目昆虫、蝇类和蝶类、甲壳动物中的招潮蟹、端足类,软体动物中的笠欠、石鳖和章鱼,以及帚虫等。
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集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动物行为学——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

• 生境选择的适应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适应择也和任何其他表现型特征一样 生境选择也和任何其他表现型特征一样, 可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后代。 。后代不仅可以从亲代那 里继承对某种生境的偏爱,而且还可以继承一种倾向 而且还可以继承一种倾向 性,即倾向于选择它们早期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栖息 即倾向于选择它们早期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栖息 地。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往往保留着一定的灵活性。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往往保留着一定的灵活性 • 迁徙鸟类在冬季和夏季的分布区常常选择不同的生 境,有些个体在不同年份所选择的生境也不相同 有些个体在不同年份所选择的生境也不相同。 • 许多动物表现为似乎在哪里出生就对哪里的生境更 加偏好,尽管可能存在更为适宜的生境 尽管可能存在更为适宜的生境。 • 对于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生境中的动物来说 对于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生境中的动物来说,对生境 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动物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主要取 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动物的学习过程 决于动物的遗传性。
•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二、 种间竞争:
• 与其他物种在竞争关系也会影响一个物种的生境分布 与其他物种在竞争关系也会影响一个物种的生境分布。 间接证据:如果两个近缘种有一部分分布区相互重叠 如果两个近缘种有一部分分布区相互重叠,那么通常会 发现在重叠分布区内两个物种对生境的选择会存在一定差异;而在 发现在重叠分布区内两个物种对生境的选择会存在一定差异 非重叠区内,这种差异往往不存在 这种差异往往不存在。 Werner(1977)在一个湖泊中调查三种鱼的生境利用 在一个湖泊中调查三种鱼的生境利用,首先调查了这 些不同大小食物在湖泊里的分布,然后计算这三种鱼为食物而进 些不同大小食物在湖泊里的分布 行竞争的激烈程度,并根据物种集聚原理预测 并根据物种集聚原理预测,黑鲈和蓝鳃太阳 鱼可以共存,而绿鳃太阳鱼则不能与其生存 而绿鳃太阳鱼则不能与其生存,因为它所吃食物的 大小介于前两种与之间,因此和每种鱼都存在食物竞争 因此和每种鱼都存在食物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
例如:把从未在自然植被中生活过的蓝山雀和煤山雀 关在同一个鸟舍中,鸟舍内放置栎树枝和松树枝,观 察表明,煤山雀大部分时间都停栖在松树枝上,而蓝 山雀则主要停栖在栎树枝上。这种不同的选择同这两 种山雀在自然条件下对生境的不同偏爱是一致的。
在实验中如果把两个相互竞争物种中的一个移 走,那么就可能对竞争的排除作用提供直接的证据。 例如:研究小哺乳动物。
田间试验表明,平鼠和鹿鼠常因田鼠的存在而无 法进入草原,但如果在一个人工围场内把田鼠移走, 平鼠和鹿鼠就会自然迁入,同样田鼠也会因为平鼠 的存在而不能进入森林。
•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 生境选择的适应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适应性特征也必须是能 够遗传的。生境选择也和任何其他表现型特征一样, 可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后代。后代不仅可以从亲代那 里继承对某种生境的偏爱,而且还可以继承一种倾向 性,即倾向于选择它们早期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栖息 地。
研究实例:桦尺蠖
桦尺蛾在工业污染地区曾出现过一些黑色突变体,后来这种黑色蛾子的数量就越 来越多,直到占了种群的绝对优势,而非突变体的灰色蛾则只能在非污染地区才 能看到。如果把这两种类型的蛾子同时放在鸟舍中不同颜色的背景中,那么,食 虫鸟就会更多地捕食那些体色与背景色差异较大的蛾子。
栖息地选择
• 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属哪一种行为类型的问题,人们还没有统一 的看法。
• 有人认为,栖息地的选择,至少在鸟类来说,可能是一种印记性 行为,属学习行为范畴。
• 另一些人则认为,栖息地的选择基本上受遗传性所决定,属本能 行为。
• 实验表明,栖息地的选择虽受印记的影响,但先天性的对某种栖 息地的喜好是十分重要的。
• 栖息地的选择必须满足动物的生活需要。 • 通过对蜜蜂选择栖息地的研究发现,至少有三个选择标准:
⑴能够避免不良气候的干扰;
⑵地点的大小能容纳群体中所有的个体;
⑶与旧巢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远一些,以避免食物竞争。
二、栖息地选择的适应意义
• 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常常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迁徙性鸟类 在冬季和夏季所选择的栖息地往往不同,有些个体在不同 的地选择和种间竞争所决定的,目前还不十分清 楚。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往往保留着一定的灵活性。
• 迁徙鸟类在冬季和夏季的分布区常常选择不同的生 境,有些个体在不同年份所选择的生境也不相同。
• 许多动物表现为似乎在哪里出生就对哪里的生境更 加偏好,尽管可能存在更为适宜的生境。
• 对于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生境中的动物来说,对生境 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动物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主要取 决于动物的遗传性。
优选动物行为学生境选择和领 域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生境选择
• 什么是生境选择 •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 生境选择的适应意义 • 栖息地的选择标准及适应意义 • 迁移 • 定向和导航
• 什么是生境选择
• 生境选择是指动物对生活地点类型的选择或偏爱.
•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具有多方面的效果. • 动物选择什么样的生境来栖息, 其表现型相应产 生定向的适应性改造; • 同一种动物对生境的不同选择可引起它们基因 频率的地方差异; • 不同动物对生境的不同选择可增加种间的遗传 差异.
•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 种群密度和种内竞争:
• 种内竞争对生境选择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随着种群密度的 不同,动物对它们所偏爱和不太偏爱的生境的利用程度也不同。 在种群密度低时,动物一般只占有那些最适宜的生境,但在种群 密度高峰年份,所有的生境几乎都会被占有。
• 一般说来,如果动物所选择的生境都是比较适宜的,那么相 对说来,在适宜程度更高的生境内,种群的密度也就更高。
•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二、 种间竞争:
• 与其他物种在竞争关系也会影响一个物种的生境分布。 间接证据:如果两个近缘种有一部分分布区相互重叠,那么通常会 发现在重叠分布区内两个物种对生境的选择会存在一定差异;而在 非重叠区内,这种差异往往不存在。
Werner(1977)在一个湖泊中调查三种鱼的生境利用,首先调查了这 些不同大小食物在湖泊里的分布,然后计算这三种鱼为食物而进 行竞争的激烈程度,并根据物种集聚原理预测,黑鲈和蓝鳃太阳 鱼可以共存,而绿鳃太阳鱼则不能与其生存,因为它所吃食物的 大小介于前两种与之间,因此和每种鱼都存在食物竞争。
• 动物所选择的栖息地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 繁殖。
• 迁移
• 迁移是指动物的一种特殊的运动,这种运动发生在一定 的季节中,经历长距离的往返运动,它具有明确的方向 性和周期性。
对生境的不同偏爱有时表现在种内,同一物种的不 同族群有时会表现出对不同生境的偏好。
动物的早期生活经验对生境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在 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都有发现。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也可以通过学习和社会文化继承而有所 改变。
例如:槲鸫,在德国最初只栖息在针叶林内,到1925年人 们发现这种鸟已经开始出现在农垦区的小片阔叶林中并能 在那里营巢生殖,后来又发现它们在城市公园中繁殖了起 来,与此同时,槲鸫种群的分布区迅速扩大,数量也增加 的很快,显然,这种变化是通过学习和子代对亲代的文化 继承而引起的。
• 幼年动物长大后必须离开出生地,避免同双亲竞争。一个栖息场所 可能非常适宜于觅食,但不一定适合于繁殖。
• 栖息地是指物理和生物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光线、湿度、筑巢 地点等,所有这些因素一起构成适宜于动物居住的某一特殊场所。
• 它能够提供食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条件。各种动物按照自己喜爱的环 境条件来选择栖息地。
• 栖息地的选择与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等关系密不可分。
• 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可通过学习和行为继承而有所改变,这种改 变反过来会影响动物的分布。
• 栖息地的选择标准及适应意义
一、栖息地的选择标准
• 动物所面临的一个最迫切的任务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栖息场所。由 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动物必须离开原来的栖息场所去寻找一个新的 栖息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