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同步练习: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实验
7-1实验五 探究:酵母菌的发酵-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高效学习(浙教版)

实验五探究:酵母菌的发酵[教材第6节]实验梳理提出问题:面团发酵与酵母菌有什么关系?建立假设:酵母菌能使面团发酵。
设计方案:1.制备面团:取活性干酵母半匙倒入50ml温水(30℃左右)中,充分溶化后,分批加到100g面粉中,边加边用手搅动,充分揉捏面粉形成面团A。
另取50mL温水(30℃左右),分批加到100g面粉中,充分揉捏面粉形成面团B。
2.面团发酵:将面团A和B分别置于2个相同的碗中,盖上保鲜膜,置于温暖环境中发酵50min左右。
拿出2个面团,观察它们的变化分别是▲。
各撕下一小片,观察面团内部的变化有▲。
实验结果与结论:▲。
【答案】A面团明显膨胀,B面团没有明显变化 A面团有蜂窝状的孔洞,B面团则没有这些孔洞面团发酵是酵母菌作用的结果【解析】【分析】【详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这两个面团的变化分别是:A面团体积变大,并且松软,有气孔产生。
而B面团几乎没什么变化。
然后分别从A面团中和B面团中撕下一小部分,观察面团内部的变化分别为A面团内部有蜂窝状的孔洞,即气孔,而B面团则没有这些孔洞。
实验结果与结论:面团发酵是酵母菌产生的作用。
故答案为:A面团明显膨胀,B面团没有明显变化 A面团有蜂窝状的孔洞,B面团则没有这些孔洞面团发酵是酵母菌作用的结果实验小贴士1.对照实验又叫对照比较实验或单一变量实验,是探究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
是指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有何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把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
其中一个组是已经确定其结果的对象组或施加条件对实验对象或结果的作用已知,作为对照比较的标准,一般不含变量,称为“对照组”。
接受实验变量控制处理的对象组称实验组或控制组,要探究某个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或作用,其影响或作用未知,一般含变量,也可叫探究组。
3.对照组类型:①空白对照:对照组为不做含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②自身对照: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在2024年的人教版七年级生物课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实验。
以下是我对一些实验的总结和体会。
1. 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我们通过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观察植物释放氧气的实验,深入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
这个实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光合作用的过程,还让我们明白了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动物细胞观察实验: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观察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结构,我们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并且意识到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3. 酵母发酵实验:我们使用酵母进行了发酵实验,观察了发酵的过程和产物。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酵母的代谢能力和发酵产生的过程,也明白了酵母在食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实验帮助我们理解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且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亲手进行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本知识,并且从实验中培养出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实验中,我们也要注意安全和环保。
使用化学试剂时要戴上实验手套和眼镜,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实验产生的废物,保护环境。
总而言之,2024年的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和启发,提高了我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知识的记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加热爱生物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不同条件下酵母发酵实验

不同条件下酵母发酵实验酵母发酵实验是研究酵母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物生成和生长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实验条件和观察结果:1.温度: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例如在25°C、30°C和37°C下。
观察酵母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2.pH值:在不同的pH值下进行实验,例如在pH 4、pH6和pH 8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3.糖类浓度:在不同的糖类浓度下进行实验,例如在2%、5%和10%的葡萄糖浓度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乙醇的产生速率。
4.氧气水平:在不同的氧气水平下进行实验,例如在100%氧气、50%氧气和0%氧气的条件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5.氮源:在不同的氮源下进行实验,例如在氨基酸、尿素和硝酸盐的存在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6.盐浓度:在不同的盐浓度下进行实验,例如在0.5M、1M和2M的NaCl浓度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7.培养基成分:在不同的培养基成分下进行实验,例如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和仅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8.发酵时间:在不同的发酵时间下进行实验,例如在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条件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9.级联反应:在级联反应中进行实验,例如在酵母发酵后,将代谢产物转化为其他有用的产物。
观察酵母的代谢产物转化率和产物的生成速率。
10.外加物质:在酵母发酵过程中添加外加物质,例如酵母营养素和辅酶。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酵母代谢产物生成和生长机制,并为酵母在生物制药和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指导。
在这些实验中,观察的代谢产物可能包括乙醇、二氧化碳、氢气和乳酸等。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酵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产物生成和生长机制,也有助于我们研究酵母在工业上的应用。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发酵现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研究,探究发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过程。
实验器材:盐、砂糖、水、面粉、酵母、酸性物质(例如柠檬汁)、透明塑料瓶、气球、温度计、试管。
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生物过程,是酵母菌等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过程。
酵母菌利用糖类分解产生的能量进行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酒精。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一小块酵母,将其放入温水中搅拌溶解,待酵母彻底溶解后备用。
2. 制作发酵液:取透明塑料瓶,倒入适量的温水,加入适量的盐、砂糖和面粉,搅拌均匀。
3. 添加酵母:将溶解的酵母液加入发酵液中,再加入适量的酸性物质(柠檬汁),搅拌均匀。
4. 观察和记录: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使瓶口与气球完全密封。
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
实验结果: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气球逐渐膨胀并充满气体,同时气球表面也产生了一些水珠。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气球变得更加膨胀,有些甚至会突破气球的容量,酵母发酵液也会溢出。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酵母菌处于适宜的环境下,例如温度适宜、有机物质供给充足等条件下,它们会开始进行呼吸发酵。
这些酵母菌分解酵母发酵液中的糖类物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由于气球的密封性不允许气体逸出,所以二氧化碳被逐渐积聚,导致气球膨胀。
此外,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酒精,它也会渗透到气球内部,与气球表面的水珠形成一种混合物。
这也是为什么观察到气球表面出现水珠的原因。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发酵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发酵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过程,通过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活动,有机物质分解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在实际生活中,发酵现象被广泛应用于面包、酒类等食品的制作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发酵实验时要保持实验环境的卫生,尽量避免污染。
同时,也要注意酵母的使用量和实验溶液的配比,以免产生剧烈的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发酵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科学实验的设计和观察有了更多的体会,从而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 微生物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习题课件)

2. 【跨学科题】我国发酵技术历史悠久,《齐民要术》中就 有关于腌制泡菜的相关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 中洗菜……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著瓮中,令没菜把 即止”。大意是“用浓盐水洗菜,然后将盐水清澈部分倒 入泡菜坛,直至将菜浸没”。下列关于腌制泡菜的叙述, 正确的是( B ) A. “于盐水中洗菜”能够杀死蔬菜表面所有的微生物 B. “令没菜把即止”是为了给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 C. 腌制过程中,要经常打开泡菜坛盖子确认腌制效果 D. 乳酸菌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形成乳酸
(2)酿酒流程中,蒸煮糯米的目的是 高温灭菌 ;蒸煮 后不宜马上加入菌种,需晾至室温的原因是 避免高
温杀死菌种 。
(3)实验操作后,同学们测量了不同组米酒的酒精浓度, 发现酒精浓度依次为乙>丙>甲。推荐使用 根霉
菌 酿酒。
1234
4. 【跨学科题】酵母菌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与人类的生活 息息相关。如图1表示日常生活中制作面包的基本过程。 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从密封的发酵罐中通常会检测到 氧气、二氧化碳和酒精三种物质,其浓度变化曲线如图2 所示。据此,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34
3. 【跨学科题】[2024年1月泉州期末]在发酵食品跨学科实 践中,同学们了解到制作米酒常用到酵母菌和根霉菌。为 探究这两种微生物酿制米酒的差异,同学们设置了甲、 乙、丙三组,进行酿制实践,分别加入等量的酵母菌、根 霉菌、酵母菌和根霉菌混合菌进行酿制实践,具体酿制流 程如图。菌,它们都 有 (填 “有”或“无”)成形的细胞核。
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或低温影响了酵母菌的发酵) 。
(4)图2中的3条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和酒精浓度变化的曲线分 别是 P 、 Q (填字母)。
酵母发酵实验报告

酵母发酵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过程,并研究对酵母发酵活性的影响因素。
实验器材:- 平衡称- 试管架- 筷子- 试管- 酵母- 糖- 温水- 酒精计- 温度计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试管架放在平稳的桌面上。
- 准备干净的试管。
- 使用平衡称称取适量的酵母和糖。
- 准备温水。
2. 实验组设置- 将酵母和糖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并混合均匀。
- 将温水加入试管中,使试管内液体的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一般为35-40摄氏度)。
- 用筷子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液体。
3. 对照组设置- 准备另外一支试管,只加入温水,不加入酵母和糖。
- 使对照组试管内液体的温度与实验组相同。
4. 观察和记录- 使用酒精计测量酵母发酵所产生的酒精量。
- 使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液体的温度。
-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记录酒精量和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时间(分钟)温度(摄氏度)酒精量(毫升)----------------------------------------------0 37 010 38 220 39 330 40 440 39 5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酵母的发酵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酵母的发酵效果最佳。
2. 酵母的发酵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时间后发酵速度趋于稳定。
3. 酒精的产生量与酵母的发酵活性密切相关,酒精的产生量与温度变化趋势相似。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酵母的发酵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酵母的发酵速度和产生的酒精量。
实验总结: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酵母的发酵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酵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可以快速进行发酵,并产生大量的酒精。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温度控制不够严格,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初中生物实验——酵母发酵

酵母数量:记录实验开始时和结束时的酵 母数量
酒精浓度:记录实验过程中酒精浓度的变 化
发酵速率:记录酵母发酵的速度和效率
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得 出结论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观察酵母菌的数量变化: 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 的数量,记录不同时间
酵母菌的数量变化。
计算酒精产量:根据酒精 浓度和发酵液的体积,计 算不同时间酒精的产量。
测量酒精浓度:使用酒 精浓度计测量发酵液中 的酒精浓度,记录不同 时间酒精浓度的变化。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观 察和测量的结果,分析 酵母菌发酵过程中酒精
产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分析过程
观察酵母菌的数量变化:记录不同时间、 不同温度下的酵母菌数量,分析其增长趋 势。
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变化:记录不同时间、 不同温度下的酵母菌形态,分析其变化规 律。
温度计:监测发酵过程中的 温度变化
计时器:记录发酵时间
酵母菌:用于发酵的微生物 水:溶解糖和酵母菌
试管:用于发酵的容器
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数据 和观察结果
酒精计:测量发酵过程中产 生的酒精含量
实验器材
试管:用于 盛放酵母和 糖液
酒精灯:用 于加热试管
温度计:用 于测量温度
滴管:用于 添加酵母和 糖液感谢您的观看汇报人:XX
培养皿:用 于观察酵母 发酵情况
显微镜:用 于观察酵母 细胞结构
实验步骤
准备材料:酵母、糖、 水、温度计、试管、试 管夹、酒精灯、火柴
制作酵母培养液:在试 管中加入适量糖和水, 搅拌均匀,加入酵母, 摇匀
设定温度:将试管放入 盛有温水的烧杯中,调 节水温至30-35℃
观察发酵现象:每隔一 段时间观察试管内酵母 培养液的变化,记录发 酵情况
酵母发酵实验

酵母发酵实验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应用于发酵过程中。
通过与酵母的接触,我们可以发现其在合适条件下,能够将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酵母发酵现象。
本实验将介绍酵母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速度,并分析影响酵母发酵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 干活性酵母- 白砂糖- 500毫升烧杯或容量瓶- 温水- 温度计- 塑料气球或气吹管- 实验记录表格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和消毒烧杯或容量瓶,确保无细菌污染。
b. 准备适量的温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c. 准备记录表格,列出实验条件和观察结果的栏目。
2. 实验组设置a. 准备三组实验组。
b. 每组在一个烧杯或容量瓶中加入相同量的温水。
c. 将白砂糖按照不同浓度加入到三组实验组中,比如A组加入10克、B组加入20克、C组加入30克。
3. 酵母投放a. 每组实验组中加入相同量的干活性酵母,比如每组加入5克。
b. 快速搅拌,确保糖和酵母均匀混合。
4. 温度控制a. 使用温度计检测实验组中的温度,并保持恒温。
b. 调整温水的温度,分别为A组控制在25摄氏度、B组控制在30摄氏度、C组控制在35摄氏度。
5. 观察记录a. 开始观察并记录每组实验组的发酵情况。
b. 使用塑料气球或气吹管将实验组口部密封,以防二氧化碳逸出。
c. 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发酵结果,并记录到表格中。
6. 数据分析和讨论a. 对每组实验组的发酵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温度和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b. 讨论可能的影响因素,例如温度、糖浓度、酵母菌量等。
c.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并注意对实验器材进行清洗和消毒。
2. 在进行实验时,确保操作平稳,以避免酵母液溅出。
3.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安全操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酵母发酵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结果:在较高温度下(35摄氏度),酵母的发酵速度更快,并且产生的气体量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生物同步练习: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实验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
他们的共同点是:相同的玻璃瓶子两只,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温开水,每组按照各自的方案(方案一、方案二)加入不同的物质后,将相同的气球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方案一: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蔗糖,不加干酵母。
方案二: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干酵母,不加蔗糖。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预期甲、乙两组的实验现象
方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方案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 。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酵母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 ,如何证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