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古今译文对照之内楗术

合集下载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捭(bǎi)阖(hé)第一粤(yuè)若稽(jī)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hé)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duó)权量(liàng)能,校(jiào)其伎(jì)巧短长。

【译文】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历史吧。

古代那些存于世间的大智大勇的圣者,都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他们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发现世上事物、人事的发展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从古到今,其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归于阴,或归于阳;或以柔为特征,或以刚为特征;或以开放为主导,或以闭藏为主导;或松弛不固,或紧张难入。

所以圣人把握事物的关键,审察事物的前因后果、轻重缓急。

权衡对方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其技巧优劣长短,然后借物举事。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宝典]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宝典]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宝典]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序言】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此矣。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必豫审其变化。

吉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凶大命?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说…见《孙庞演义》?。

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之以出入。

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因此~历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

即「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

而张仪又凭其谋略曰『终』。

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诸言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

与在。

《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

《鬼谷子》全文译文及翻译《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第一捭阖第二反应第三内揵第四抵巇第五飞箝第六忤合第七揣篇第八摩篇第九权篇第十谋篇第十一决篇第十二符言本经阴符七篇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

阴,暗中。

符,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

阴符,指外界事物的发生与内心所谋暗中契合。

“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

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

”本篇分为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七种修养方法,指导人们培养内在的神气、意志,以调动自身因素解决外在问题,每一部分阐述了一个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来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

文中有明显与道教相通的说法。

《本经阴符》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说是本书的主体和根本,它阐明了纵横家运用谋略时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纵横家的自身修养,运用谋略的原则和方法。

并强调以人的内在修养为根本去治理外物,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根本。

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持枢中经------------------------------------------简介《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

《鬼谷子》书中以道家老子观点为主,渗透出儒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家学说的思想内涵,集诸子百家学说之大成。

《鬼谷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洞察心理、权谋策略和口才技巧,是一部入世成事的心机妙典。

《鬼谷子》一书,据传是由鬼谷先生的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此书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鬼谷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揵》《抵巇》四篇。

中卷含《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八篇。

鬼谷子第13节_学会运用内楗术”

鬼谷子第13节_学会运用内楗术”

第13节:学会运用内楗术”,先把对方的心思摸透我们说交际有时候就是一场博弈,你想说服别人,别人也想说服你。

比如说,齐直王曾经问孟子齐桓公称的故事。

孟子直接说:孔子的门生都不谈论齐桓公的故事,如果你实在要讨论这件事,那我们就聊一聊天下的王道吧。

其实,孟子怎么可能不知道齐宣王的所言所据呢,齐宣王想要称之道。

但是孟子装作不知道,还借机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向齐宣王讲王道,这一招,就叫因势利导。

接着,孟子又以齐王不忍心处死无的牛,先是称赞齐王的仁爱之心,接着话锋一转,说齐王不忍心处死牛,却忍心看着百姓流离失所、忍饥挨饿。

欲抑先扬,引导着齐宣王去关爱白姓在这场交谈当中,孟子是占了上风。

可是,孟子却忘记了齐直王一心想要称列国。

所以在之后不久,齐直王为了打仗大肆的劳民伤财。

后齐宣王这个时候才开始后悔,他说:“吾甚惭于孟子。

然而,齐直王这个时候后悔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孟子的游说言辞和方法都是很好的,值得我们学习。

只是,棋差一招。

在《鬼谷子》中,就谈到了在游说别人时,要注意志趣是否相投,氛围是否融治等。

孟子与齐宣王交谈的时候这个氛围虽然很融治,但是孟子却忽视了齐宣王想要称事的愿望非常迫切。

齐直王表面是同意,但是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孟子的王道。

因此,孟子所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在《鬼谷子内楗篇》中说:“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方来应时,以和其谋。

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

在游说时,一定要捕摩透对方的心思,然后投其所好。

在出谋划策时也要顺从君主的心总开口说话或者开始行动之前,我们一定要想清楚,要考虑周全,这样做是否合适。

一定要把利害关系劊析清楚,告诉别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这样才能够真正让他愿意听从你的建议。

《内楗篇》中还说:“见其谋事,知其志意。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

事有不合者,至人不为谋也。

上暗不治,下乱不寐,键而反之。

”在游说时,我们一定要观察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他的意虑和志向。

鬼谷子谋略:学会“内楗术”,万金难买,立不败之地!

鬼谷子谋略:学会“内楗术”,万金难买,立不败之地!

鬼谷子谋略:学会“内楗术”,万金难买,立不败之地!
“内楗术”的根本方法,就是拉近与游说对象在心理和理念上的距离,使其认为自己的游说是对的。

如果飞钳术可以使一盘散沙变成一个联盟的话,那么这个联盟不是稳固的。

这时就要用到内楗术来加以稳固。

《鬼谷子·内撼篇》中说,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捷”,就是进南计策。

想要说服他人,务必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

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决策。

鬼谷子曰:“事皆有内捷,索使本捷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


以厚金去进行活动,往往能收到战场上得不到的结果。


鬼谷子认为,两军交战,战场不仅仅是阵前冲锋,后方也是重要的突破点,使用金钱贿赂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长平之战,名将廉颇与秦军在边境对峙,秦军久攻不下。

秦王命人贿赂赵国大臣,从而唆使赵王用缺乏经验的赵括替换廉颇。

秦军因此击败了最强大的对手赵国,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所以说,在生活中,为何会有那么多贪官,不仅仅是他们想贪,也是因势利导的缘故,虽不能说他们不对,也不能说他们对,这也算是敌人的一种计谋了,那么我们遇到如此情况,怎么做呢?我想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了。

毕竟利虽好,可不能得无功而禄哦!。

《鬼谷子》原文译文对照版

《鬼谷子》原文译文对照版

《鬼谷子》原文译文对照版第一卷第一章《鬼谷子》序言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

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国标码表中无对应的少数汉字,均以“□”符号代之。

《鬼谷子》捭阖第一捭阖第一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

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鬼谷子之内楗篇

鬼谷子之内楗篇

《鬼谷子》内楗第三内者,进说辞也。

楗者,楗所谋也。

在掌握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决定自己是否选择进谏,是否应该留下。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像刘备和法正。

有的君臣关系看似亲密却相互猜忌,比如朱元璋对刘伯温);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楚王和屈原);日进前而不御(用,使用),遥闻声而相思(汉文帝和贾谊)。

(这是上下级之间存在的几种情况。

不同人对待上司的做法决定上司对他的冷热程度)事皆有内楗(采纳和建议),素结本始(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指君臣的关系的相互联系)。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封地)。

(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道义,朋党,金钱,财色)用其意(知道他的意思和想法),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若蚨母(母蜘蛛)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来无影去无踪)。

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

楗者,楗所谋也。

欲说者务(务必)稳度,计事者务循顺(度量事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阴(暗地里)虑可否,明言得失(透彻说明其中的得失),以御其志(改变上司的意见,让他接纳自己的观点)。

方来应时,以和其谋(用方法理术来顺应机遇来迎合上级的想法)。

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仔细思忖后才进言,并且相机行事)。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

)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用善于变化来使自己的观点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言往(过去)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

)。

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驱使)鬼神,合于阴阳(顺应天时),而牧人民(善于随机应变的,会详细了解地理形势。

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统领百姓。

)。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看他做事的手段就可以看见他的品行和志趣)。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④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⑤。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⑥。

【注释】①众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众。

②阖: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

这里指谋划。

④见:发现。

⑤门户:即上文所说"存亡之门户"。

⑥阴、阳、柔、刚、开、闭、弛、张:分别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因此,应采用相应行动。

【译文】考察过去的历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通过观察阴和阳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且进一步了解事物存在和死亡的途径,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揭示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预测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上的作用,从古至今,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

虽然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然而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或者是阴气,或者是阳气;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刚强;或者是开启,或者是闭合;或者是松弛,或者是紧张。

【原文】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①,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②。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③,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④。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⑤。

【注释】①度权量能:推测权变、能力之大小优劣。

②差:差别。

③实虚:实情与表面现象。

④阖而闭之:闭合并表示不同意见,以观察其诚意。

⑤先从其志:先顺从对方的意思。

【译文】因此,圣人要一以贯之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关键,审视体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推测对方的能力,预估对方的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楗术
原: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译:君臣上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

有的天天在君主身边而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很远却听到消息就很思念。

原: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译:凡事都有采纳和建议两个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原相连结。

原: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译: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

或者靠艺术(美色?)相连结。

原:其用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译:想要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离开就离开,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想要被思念就被思念。

原:若扶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联。

独来独往,莫之能止。

译: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的时候不留痕迹,进去的时候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无法阻止。

原: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

译: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楗”就是进献计谋。

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译:想要说服别人,务必要先悄悄的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顺沿顺畅的途径。

原: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译: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辩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对方想法。

原:方来应时,以合其谋。

详思来楗,往应适当也。

译: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

详细的思考后再来进言,以适应形势。

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译:凡内情有不合适宜的,不可以实行。

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

译:就要从揣测切摩形势,从便处着手,来改变策略。

原: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

译:用善于变化来求被接纳者,就要像门管接纳门楗一样。

原: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
译:凡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

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

以化四时,通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译:善于变化的,要善于通晓地理形势。

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地,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

原:见其谋事,知其志意。

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道君主的意图。

原: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译:凡所有事情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了解流于表面,而背地里距离很远,如果有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译:所有与君主相距很远而很亲近者,是因为与君主的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忽的,是因为与君主的志向不一。

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

译: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是因为策略没有实际的效用,不合君主的意图,离职而去又被再反聘回来的,是因为他的主张在现实中凑效。

可行的。

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也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译:每天都进出君主面前而不被重用和信任,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得不到君主的认可,距离遥远,只要听到声音就被思念,是因为其主张和决策都与君主吻合,正等待他来决断大事。

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

译:所以说,在情况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定会事与愿违。

原: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译:没有得到实际情况就去游说的,肯定会受到非议。

原: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入可出,可楗可开。

译:只有了解了实际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主张,就可以进去(入仕),可以出来(出仕)。

即可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原:故圣人立世,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译: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

原: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译: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首先摘自《诗经》《书经》的教诲,
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再讨论就职还是离职。

原: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译:想要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想去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

原:外内者,必明道数。

译: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

原: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译:想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

原:策无失计,立功建德。

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

译:在运用策略进不要失算,不断建功立业和积累德政。

善于管理人民,让他们从事管理事业,这就叫做“内部巩固团结”
原:上暗不治,下乱不寤(Mei四声),楗而反之。

译: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国家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

原: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译: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庭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

原: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给对方一个错觉,就像旋转往复一样,使傍人看不出你要干什么,这种时候,急流勇退是敢好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