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__译文及注解
鬼谷子原文简注释

【鬼谷子·捭(bai3)阖】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预兆)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掌握)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微排(排贬)其言而捭(捭开其中的矛盾)反(追问)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
阖(采纳)而捭(质疑)之,以求其利(有利的时机)。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
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周全);即欲阖之贵密(机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让开放)之者,(是为了)料其情也。
阖之者,结(坚定)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让自己出去),而捭而内之(让别人进去)。
阖者,或阖而取(自我约束)之,或阖而去(使人离开)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鬼谷子白话文

《鬼谷子》译文

《鬼谷子》译文鬼谷子,又被称为《鬼谷子异言识鬼》、《鬼谷子无活》,是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战国时期的鬼谷先生所写,全书共分为十二篇。
下面是对《鬼谷子》的译文。
第一篇:全体篇鬼谷子曰:“俗再者,天下之大矣。
贤者虽在之,为俗所蔑也。
”译文:鬼谷子说:“俗人多,天下之众也。
贤者尽管存在其中,却被俗人所轻视。
”第二篇:至精篇鬼谷子曰:“治大困席,焦利之门,不看全体,受之者多亡。
”译文:鬼谷子说:“执政者面临巨大困境时,不要只着眼于个人利益,忽视全局,否则会导致许多人的死亡。
”第三篇:必胜篇鬼谷子曰:“毋多问者,必胜;少问者,勿亡。
”译文:鬼谷子说:“不要问太多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胜利;问得少的人,也不容易失败。
”第四篇:治军篇鬼谷子曰:“取之于地形者胜,因变以应敌者存。
”译文:鬼谷子说:“能够利用地形的人会获得胜利,能够随机应变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第五篇:言费篇鬼谷子曰:“学者不出,军民必安;而胜如疾风,扶摇而上也。
”译文:鬼谷子说:“学者不出征,百姓会得到安宁;而且胜利如同疾风一般,能够飞扬而起。
”第六篇:计量篇鬼谷子曰:“惩错肃,褒有功,示众以德音。
”译文:鬼谷子说:“对于犯错者要惩戒严肃,对于有功者要表彰奖励,这样才能以德音感化众人。
”第七篇:将巧篇鬼谷子曰:“谓司命者,无小庙宇、无轻刑杀戮。
”译文:鬼谷子说:“所谓司命者,不兴建小庙宇,不轻易刑杀他人。
”第八篇:预篇鬼谷子曰:“疑者不待节,需者明以俟之。
”译文:鬼谷子说:“对于疑点,不要拖延,对于需求,要明确并等待。
”第九篇:不声篇鬼谷子曰:“此非道术之教,按俗不具,非智勇不能立其身。
”译文:鬼谷子说:“这并非是普通的道术教导,按照社会规范是不合适的,只有智慧和勇气才能使自己获得立身之法。
”第十篇:食阳篇鬼谷子曰:“食阳主公,食阴主敌,故谓之食。
”译文:鬼谷子说:“食阳者主宰君主,食阴者主宰敌军,所以称之为食。
”总结:《鬼谷子》是一本兵法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治国安邦、谋略战争的智慧。
《鬼谷子》注释译文

《鬼谷子》注释译文《鬼谷子》一书《汉书艺文志》未著录,《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其文为:“《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三卷(乐一注)。
”新旧唐书则不见有“皇甫谧注”而多“尹知章注”。
《中兴书目》载:“一本始末皆东晋陶弘景注,一本捭阖、反应、内揵、抵巇不知何人训释,中、下二卷与陶弘景所注同。
”史籍中共提到了四家注。
皇甫谧生活在魏晋之际(215—280年),自号玄晏先生,好读书,著述丰厚,其风格与鬼谷子及陶弘景类似,其注《鬼谷子》是可能的。
《太平御览》中所引《鬼谷子》有注文,其注释内容与陶注不同,与李善、马总所引乐注亦不同,可能即是皇注。
现有的《鬼谷子》注本属陶弘景注。
陶弘景为南朝齐、梁间有名的道教高人。
博览群书,明阴阳五行,熟凤角星算,知天文地理,懂医药丹方,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其注《鬼谷子》也是可能的。
现存注本严元照曾提出“是尹非陶”孙星衍据注中有“元亮曰”确认是“陶注无疑”。
乐一本唐代鲁郡人,字正。
当在李善、马总之先。
李善注《文选》时曾引“《鬼谷子》曰:‘物有自然’,又引“乐氏曰:‘自然,继本名也’”。
马总在《意林》中引《鬼谷子》时也称:“乐氏注,名壹”。
可见乐一注“《鬼谷子》当确有其事。
自《旧唐书》始就有尹知章注《鬼谷子》一说,宋王应麟在《汉书?艺文志》中引尹知章《鬼谷子》序文。
文曰:“此书即与苏秦、张仪者,……秦仪复往见时,先生乃正席而坐,严颜而言,告二子以全身之道”。
尹知章,唐人。
勤学博览,通诸经,明易学及老庄玄言,曾注《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说其注过《鬼谷子》也是可能的,不过已不见注本。
《管子?九守》与《鬼谷子?符言》内容相同,或许前人指的是注此一篇也未可知。
宋、元、明、清未见注者,民国初年番禺俞棪有《鬼谷子新注》,民国二十一年又有常宁尹桐阳《鬼谷子新释》,今人亦有多种注本,如盛瑞裕,萧登福,张建国、陈蒲清等均注过鬼谷子。
最难得的是日本学者丸山松幸的注本佳处甚多,其水平不在华人学者之下。
鬼谷子全集原文及白话解说

鬼谷子全集原文及白话解说鬼谷子全集共分三个部分:1. 鬼谷子简介2.《鬼谷子》原文及【注释】3.《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一、鬼谷子简介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
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国标码表中无对应的少数汉字,均以“□”符号代之。
二、《鬼谷子》原文及【注释】《鬼谷子》捭阖第一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阖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
《鬼谷子》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50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鬼谷子·持枢》解释: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是天地间正确的规律。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鬼谷子·谋篇》解释:智慧要用在常人不知道的地方,而能力要用在常人做不到的地方。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鬼谷子·反应》解释:所以了解别人从自己开始,自己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鬼谷子·捭阖》解释:如果要考察断定对方的有无和虚实,就要随着对方的喜好和欲望来推测其真实意图。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鬼谷子·捭阖》解释:从阳的方面去追求阴,就要以道德包容对方;从阴的方面去追求阳,就要走出暗处实际去做。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解释:欲望过多,心思便会分散;心思被分散了,人的志向便会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动便不畅达。
逆之者,虽成必败。
——《鬼谷子·持枢·持枢》解释:谁违背了自然规律,即使一时成功,最终也会失败。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鬼谷子·鬼谷子·捭阖》解释:世间事物虽然变化无穷,但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
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鬼谷子·鬼谷子·权篇》解释:对于失明的人,没有必要拿五色给他们看;对于失聪的人,没必要让他们听五音。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鬼谷子·鬼谷子·反应》解释:如果所获得的言辞信息不明确,就不能查明对方的实情;如果所得的情况不明确,就不能清楚了解对方的意图。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解释:养志首先要使内心安静,内心安静则意志坚定。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鬼谷子·鬼谷子·谋篇》解释:愚蠢的人容易受到蒙蔽,品行不好的人容易被恐吓,贪婪的人容易被诱惑。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其全文及译文如下:全文:捭阖第一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反应第二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
多张其会而司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
内揵第三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
独往独来,莫知能圉非在乎用力多寡也。
抵巇第四巇者,罅也。
罅者,(山间)也。
(山间)者,成大隙也。
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
独保其用。
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牙□膓之谋未发威怒之日。
圣人纵之于己以为文,归之于度以为常。
顺之于理以为和猛之于物以为宽;填之于道以为实;固之于民为易;备之于前为吉;晦之于后为否;行之于明为险;说之于国为甘露;哽之于敌为溃痈;行之于大顺为国家基石。
飞箝第五飞箝之术:使人充满欲望而不能自禁按既定计划行动、言谈的心理状态为实现大我战略服务。
《鬼谷子》白话译文

《鬼谷子》白话译文
《鬼谷子》白话译文
第一章捭阖(白话译文)
第二章反应(白话译文)
第三章内楗(白话译文)
第四章抵巇(白话译文)
第五章飞箝(白话译文)
第六章忤合(白话译文)
第七章揣篇(白话译文)
第八章摩篇(白话译文)
第九章权篇(白话译文)
第十章谋篇(白话译文)
第十一章决篇(白话译文)
第十二章符言(白话译文)
第十三章转丸(亡)
第十四章却乱(亡)
《本经阴符七术》
第一章盛神法五龙(白话译文)
第二章养志法灵龟(白话译文)
第三章实意法腾蛇(白话译文)
第四章分威法伏熊(白话译文)
第五章散势法鸷鸟(白话译文)
第六章转圆法猛兽(白话译文)
第七章损兑法灵蓍(白话译文)
《持枢》(白话译文)
《中经》(白话译文)—《END》—
来源:网络资源,仅供学习,侵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古代兵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兵书的种类繁多,内容包括战史、谋略、阵法、阵图、军制、兵策、天象地候、疆防、将帅、后勤等等。
古代兵书除兵家专著外,还散见于历代王朝的政书、史料中的军事部分,文史家论兵等大量军事学资料。
中国兵书,虽然卷帙浩繁,但在流传中也多有散失。
除战乱兵荒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焚毁兵书,不准民间随意抄藏。
纵观历史,在古代文化经典中,凝聚人类韬略最丰富、最集中的著作就是兵书。
古代兵书在人类文明发达、社会进步的现代,仍具耀眼的异彩。
为了当代大众的需要,不少有心人选取了中国古代兵书精华,奉献于读者,让人们从千百年来人类生死搏杀的经验中,开悟智谋。
中国传统兵法著述,粗略统计约有1300余种,但世传者仅有200多种,而其中称得上精品的却为数不多。
《鬼谷子》便是这少数精品中的一种。
《鬼谷子》本来不是兵家专著,而是纵横家理论争鸣的著作。
然而,自古以来,非兵者论兵,已是常事,所以纵横家的祖师——鬼谷子,也在纵横术中论及兵法,因此,《鬼谷子》也列入兵法名著之中。
鬼谷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是我国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他的学生苏秦、张仪,曾以合纵连横之策游说各国诸侯,并以此决定了秦与六国对峙及由秦统一中国的政治局势。
相传著名兵法家孙膑和战国名将庞涓也是他的学生。
作为一位老师,能教出如此有名的四位学生,而且皆以对立形式争霸政坛,名垂后世,并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各显非凡的才能。
他们的老师是怎么教授他们的呢?看来,鬼谷子确实是一位令人神往的人物。
关于鬼谷子的身世,说法不一。
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史记·张仪列传》也有记载:“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而乐壹在注《鬼谷子》一书时却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
”提出鬼谷先生是苏秦特意造出的,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其实并无鬼谷其人。
与学者的观点不同,道教则以自己的神秘方式,将鬼谷子纳入道教神仙谱系,认为鬼谷先生曾在人间活了百尔岁,而后不知去向。
道教把鬼谷先生称为“古之真仙也”,所以《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又把鬼谷子描绘成能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预知吉凶、妙手回春的神仙。
那么,鬼谷子究竟是何许人?从《史记》记载中考察,鬼谷子确有其人,生活在公元前2世纪,姓王名栩,自号鬼谷子,曾教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当时的知名人士。
但他不愿为官,过着隐居生活,所以他的详情不为世人所知,因而关于他的身世,充满神秘色彩。
《鬼谷子》一书,内容主要是大量的谋略术,与军事相关,涉及大量的军事气象学、军事心理学,以及布阵法等,所以称为兵法。
然而,作为游说诸侯的纵横术,是《鬼谷子》一书的主体内容。
1纵横术是外交家的权谋,充满了诈谋、阴谋、诡道。
这些谋智,将古代政治、外交、军事中的诡密术和投机术充分地显示出来,表现诡辩的逻辑思维价值,尤其是为“阴谋术”提供了理论思维的依据。
纵横家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用“阴谋”、“诡计”认识世界,解决争端,指挥军政活动,在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时代,曾横行于天下。
尽管纵横术在后来被儒士贬为“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
但是,纵横术那充满智慧的谋略术,在社会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活动中,仍然继续发挥其难以取代的作用。
当今的社会,充满了尖锐、激烈、复杂、纷繁的竞争,在这些竞争中,人们在遵守法律、道德的同时,在许多情况下,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智谋、测算、分析等等。
特别在商业谈判中,辩证机智、技巧几乎无所不在,所以,在商业经济时代,人们更应善于识破来自对方的形形色色的诡辩形式或韬略智谋,从而保证自已免受损失。
因此,人们更注重研究各种谋略之术,这使得过去曾为少数人垄断的谋略术走向大众化。
当大众走向人人皆知韬略的时代,就会少受少数人的愚弄,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更为坦诚。
在谋略大众化的现代,《鬼谷子》便以其独特的谋略风采,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不仅借鉴其兵谋策略、外交策略、政治策略,而且将其谋略思想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之中,用经营谋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鬼谷子》一书所倡导的辩证论或诡辩论,令人心服,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而且世界上的军政权谋家及企业家也给予高度赞誉。
日本大桥武夫以专著探讨《鬼谷子与经营谋略》,在德国、美国、东南亚,均有广泛的影响。
深信《鬼谷子》奇诡变诈的术法、玄奥的养生之道,必会使“鬼谷术”扩而大之,使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喷放芬香。
《鬼谷子》虽然是奇葩精品,但它毕竟年代久远,文字和内容深奥,现代人阅读相当困难。
为了让这部古代精品童放异彩,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我们竭尽努力,把《白话鬼谷子》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参加本书写作工作的还有门冀华、郑吟韬、黄小峰、刘兴玉、郭蕊、赵鑫、门秀实、罗建新等同志。
普颖华于北京1995.6收放术捭①阖②第一[原文]粤若稽古③,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状生之先④。
观阴阳⑤之开阖以命物⑥,知存亡之门户⑦,筹策⑧万类⑥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⑩焉,而守司(11)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12)。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3)。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14),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15)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16)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17),阖而捭之(18),以求其利(19)。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20)。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2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21)。
离合(22)有守(23),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24),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25),而与道相追(26)。
捭之者,料其情(27)也;阖之者,结其诚(28)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29),乃为之度数(30),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31)。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32)。
纵横(33)、反出、反覆(34)、反忤必由此(35)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36)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谋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37)。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38)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39),故与阳言者依崇高(40),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41)。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
阳还终始,阴极反阳(42)。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①捭:开的意思,敞开心怀积极行动,采取攻势,或接受外部事物及他人的主张和建议。
②阖,闭的意思,关闭心扉,把进来的事物化为自己的事物,或不让外来事物进入,取封闭形态。
③粤若稽古,粤,语助词。
若,顺;稽,考察。
意为按着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
④先:先知先觉,此意指尊者,指导者,先驱者。
⑤阴阳:《易经》上的用语,指创造字宙空间万物对应的两种气。
阳意味春、光阴、君、男性,是积极的行动,阴意味着秋、夜、暗、臣、女性、消极的行动。
⑥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观察阴阳变化来辨别事物。
⑦存亡之门户:指生死之理。
⑧筹策:计算策划。
⑨万类:万物⑩朕:指征兆、迹象。
(11)守司:看守加以管理,以便救亡图存。
(12)其道一也:大自然的规律,凡圣人的道理就有一个。
(13)各有所归:世间一切事物各有归宿。
(14)审察其所先后:应该先的事物应居先,应该后的事物就居后,一切都应该调查判定。
3(15)以牧,进行调查。
(16)实:实情。
(17)指:意同宗旨。
(18)阖而捭之:假如明白实情;就应自行闭藏或开启。
(19)求其利:研讨对方所说的善恶利害。
(20)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放使事物显现,或者封闭使事物隐藏。
(21)原其同异:探讨事物相同与不同的特点、性质。
(22)离合:离,不一致:合,一致。
(23)有守:确立自己的观点而信守之。
(24)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要行动时,必须作周密的考虑。
(25)微:微妙。
(26)与道相追:合乎道之理,与道相贴近。
(27)料其情:检验实情的真伪。
(28)结其诚:结,坚定,使诚意坚定,有好结果。
(29)权衡轻重:衡量比较事物轻重。
(30)为之度数:测量重量和长度的数值。
(31)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如果不合一般事物规律,圣人就继续引导。
(32)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万物均在变化一样。
(33)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
(34)反覆:或离反或复旧。
(35)由此:根据捭阖原则。
(36)道之大化,说之变:大化,变化。
“说之变”,游说原则和主张灵活运用。
(37)终始其义:万物始终保持着阴阳变化之理。
(38)诸言:各种言论。
(39)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放或闭藏,都以阴阳之道试行。
(40)阳言者依崇高:和情之阳者交涉时,就谈论崇高并对之加以试行。
(41)无所不可:游说人,游说家、游说国、游说天下,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42)阳还终始,阴极反阳:意为阴阳运行,彼此相生,互相转化。
[译文]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者。
通过观察阴阳变化可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
测算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的。
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已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