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佚鬼谷子却乱第十四含翻译
中国最完善的《鬼谷子》原文、注释、译文

中国最完善的《鬼谷子》原文、注释、译文捭阖①第一粤若稽古②,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③。
观阴阳④之开阖以命物⑤。
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⑥万类⑦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⑧焉,而守司⑨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⑩。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1。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12,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13。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14之。
审定有无,以其实15虚,随其嗜欲16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17,阖而捭之18,以求其利19。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20。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21有守22,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23,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24。
捭之者,料其情25也;阖之者,结其诚26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27,乃为之度数28,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29;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30。
纵横31,反出、反复、反忤32必由此33矣。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34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35。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36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37,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中国经典】《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中国经典】《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原文及译文人们往往先听说鬼谷子的徒弟,才知道他。
因为他不下山、不出世。
安老师先带大家盘点一下他的最著名的八个徒弟,您就知道他得有多牛了。
1孙膑(约公元前393年--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兵法家、军师,成语”围魏救赵“的主人公。
齐国(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庞涓的同学。
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也称《齐孙子》。
2庞涓(约公元前393年--公元前341年):战国初期魏国大将,与孙膑同学,陷害孙膑,后被其打败而自杀。
3尉缭(约公元前380年--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兵法家,有《尉缭子兵法》传世。
4苏秦(约公元前378年--公元前284年):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著名外交家,联合各国,拜六国相印,让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十五年不敢出战。
曾智激张仪,张仪才到秦国发展。
5张仪(约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09年):著名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先后任秦国和魏国的丞相。
6毛遂(约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0年):战国时赵国客卿,外交家,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7茅濛(约公元前350年--公元前216年):道家丹道养生家,在云蒙山投鬼谷子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后隐居华山,乘龙驾云、白日升天。
其五世孙茅盈,在华山隐身修道,后在江苏句荣县句曲山修炼成仙。
后人将句曲山改名茅山。
茅濛即茅山道士的祖师爷。
8徐福(约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0年):跟鬼谷子学习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史记》载其被秦始皇派入海求仙药,带几千童男童女而到日本不返,成为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如今日本民间遍立庙堂朝拜,很多日本人甚至公开声称自己就是徐福后代,并留有家传徐氏族谱可供阅览。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正论篇荀子正论【原文】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1〕"。
是不然。
主者,民之唱〔2〕也;上者,下之仪〔3〕也。
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
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
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胥〔4〕也。
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
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5〕,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6〕矣。
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
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
上周密则下疑玄〔7〕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8〕,上偏曲则下比周矣〔9〕。
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
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
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故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
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
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
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
传曰:"恶之者众则危"。
《书》曰:"克明明德〔10〕"。
《诗》曰:"明明在下〔11〕"。
故先王明之,岂特玄〔12〕之耳哉!【注解】〔1〕周:密,指隐匿真情,不让下面的人知道。
〔2〕唱:倡,倡导。
〔3〕仪:准则。
〔4〕胥:等待。
原为"有",据上下文义改。
〔5〕宣明:无所隐瞒。
治辨:治理。
这里指明确治理的方向。
〔6〕易直:平易正直。
〔7〕玄:通"眩",迷惑。
〔8〕幽险:隐瞒实情,难以猜测。
渐诈:欺诈。
〔9〕偏曲:偏私不公正。
比周: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10〕明德:优良的品德。
此话见于《尚书·康诰》。
〔11〕明明在下:《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意思是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所以赫然见于天。
鬼谷子

子部·鬼谷子鬼谷子目录捭阖第一 (1)反应第二 (3)内揵第三 (5)抵巇第四 (6)飞箝第五 (7)忤合第六 (8)揣篇第七 (9)摩篇第八 (10)权篇第九 (12)谋篇第十 (14)决篇第十一 (16)符言第十二 (17)本经阴符七篇 (19)转丸第十三 亡佚 (25)胠乱第十四 亡佚 (26)捭阖第一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
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
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预审其变化。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捭阖,子部·鬼谷子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鬼谷子遗失章节,《却乱》千年权谋智慧原文及其翻译点评

鬼谷子的却乱篇核心是讲述处理危机的。
原文:世人无识无备,故而处乱丛生。
修炼累年,常患毁于一旦。
人鲜能备,善备者临乱不患,应急最难。
故曰“却乱”。
乱者,文理失调,诸事倒逆,毁势困人。
却,消解约束,化融阻塞,急迫之用。
事物变迁,道理隐匿,能料事圆满者寥寥。
人性懈怠,不迫难行,背面而无备。
变化无穷,故而托言突然,不备之患多也哉。
人,为像所迷,为理所惑;为表所蔽,为里所困。
表象视觉,文理知觉;谩造视听,巧言令色,百利托付事理,无不营营。
却乱者,再造表里,取信为势,若蔺相如完璧归赵,回缓之策。
却乱之际,急中生智。
浊其心目,惑其所欲,敛其锋芒,挫折其气,伤害不得其所,解乱除患,而后得以便宜从事。
译文: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没有对事情长远的认识,也没有对未来做出准备。
所以显得到处都是没有规划,到处都是潜在的危机。
积累半辈子,可能因为突发事件而毁于一旦。
人很少能够对可能的危机做出准备,所以面对危机,就会茫然失措。
所以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却乱,教你如果处理危机,排除混乱。
乱的意思就是,阴阳易位,什么事情都不是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却的意思就是消除约束,化解矛盾,疏通障碍,从容面对应急情况。
事情发展处于动态之中,很多东西隐藏的都比较深,所以能够料事如神的人寥寥无几。
人性都是懒惰的,你不强迫他,不给他压力,他是不会前进的。
很多人都不为未来考虑,做出准备,所以出现问题的时候,措手不及,其实一点不突然,只是你没有做好准备而已。
(让我想起了做少先队员的口号,时刻准备着。
有备无患。
)人,容易被表象所迷惑,看不到背后的本质,容易对各种道理弄个云里雾里的,会被外在的所蒙蔽,又会被内在的所纠结。
无论是什么情况,我们所感知的东西,都是肤浅的,背后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探究,而不是限于表面。
要处理混乱的局面,我们就要改造我们的内外的条件,重新用信用构建属于自己的形势。
就好比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做法一样,迂回前进。
除去混乱应对危机,会让你急中生智。
《鬼谷子》译文

《鬼谷子》译文鬼谷子,又被称为《鬼谷子异言识鬼》、《鬼谷子无活》,是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战国时期的鬼谷先生所写,全书共分为十二篇。
下面是对《鬼谷子》的译文。
第一篇:全体篇鬼谷子曰:“俗再者,天下之大矣。
贤者虽在之,为俗所蔑也。
”译文:鬼谷子说:“俗人多,天下之众也。
贤者尽管存在其中,却被俗人所轻视。
”第二篇:至精篇鬼谷子曰:“治大困席,焦利之门,不看全体,受之者多亡。
”译文:鬼谷子说:“执政者面临巨大困境时,不要只着眼于个人利益,忽视全局,否则会导致许多人的死亡。
”第三篇:必胜篇鬼谷子曰:“毋多问者,必胜;少问者,勿亡。
”译文:鬼谷子说:“不要问太多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胜利;问得少的人,也不容易失败。
”第四篇:治军篇鬼谷子曰:“取之于地形者胜,因变以应敌者存。
”译文:鬼谷子说:“能够利用地形的人会获得胜利,能够随机应变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第五篇:言费篇鬼谷子曰:“学者不出,军民必安;而胜如疾风,扶摇而上也。
”译文:鬼谷子说:“学者不出征,百姓会得到安宁;而且胜利如同疾风一般,能够飞扬而起。
”第六篇:计量篇鬼谷子曰:“惩错肃,褒有功,示众以德音。
”译文:鬼谷子说:“对于犯错者要惩戒严肃,对于有功者要表彰奖励,这样才能以德音感化众人。
”第七篇:将巧篇鬼谷子曰:“谓司命者,无小庙宇、无轻刑杀戮。
”译文:鬼谷子说:“所谓司命者,不兴建小庙宇,不轻易刑杀他人。
”第八篇:预篇鬼谷子曰:“疑者不待节,需者明以俟之。
”译文:鬼谷子说:“对于疑点,不要拖延,对于需求,要明确并等待。
”第九篇:不声篇鬼谷子曰:“此非道术之教,按俗不具,非智勇不能立其身。
”译文:鬼谷子说:“这并非是普通的道术教导,按照社会规范是不合适的,只有智慧和勇气才能使自己获得立身之法。
”第十篇:食阳篇鬼谷子曰:“食阳主公,食阴主敌,故谓之食。
”译文:鬼谷子说:“食阳者主宰君主,食阴者主宰敌军,所以称之为食。
”总结:《鬼谷子》是一本兵法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治国安邦、谋略战争的智慧。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④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⑤。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⑥。
【注释】①众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众。
②阖: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
这里指谋划。
④见:发现。
⑤门户:即上文所说'存亡之门户'。
⑥阴、阳、柔、刚、开、闭、弛、张:分别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因此,应采用相应行动。
【译文】考察过去的历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通过观察阴和阳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且进一步了解事物存在和死亡的途径,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揭示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预测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上的作用,从古至今,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
虽然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然而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或者是阴气,或者是阳气;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刚强;或者是开启,或者是闭合;或者是松弛,或者是紧张。
【原文】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①,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②。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③,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④。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⑤。
【注释】①度权量能:推测权变、能力之大小优劣。
②差:差别。
③实虚:实情与表面现象。
④阖而闭之:闭合并表示不同意见,以观察其诚意。
⑤先从其志:先顺从对方的意思。
【译文】因此,圣人要一以贯之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关键,审视体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推测对方的能力,预估对方的技巧。
《鬼谷子》原文十三篇及译文[精品]
![《鬼谷子》原文十三篇及译文[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3c759a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a.png)
《鬼谷子》原文十三篇及译文[精品]一、捭阖篇原文: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译文:捭阖之道,在于变动阴阳,如同四季的交替,以化育万物。
纵横、反出、反复、反忤,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反应篇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译文:古代的伟大变革者,与无形之物共同生长。
通过回顾过去来观察未来,通过验证过去来了解现在;通过了解过去来认识现在,通过了解他人来认识自己。
动静虚实之理,如果不符合当今的情况,就应反观古代寻求答案。
三、内揵篇原文: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而不用,去而反求。
其故何也?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
其施外,兆内;其知外,情外;用之,故内者,用之也。
在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中,有的距离虽远却亲近,有的距离虽近却疏远;有的在位时不受重用,离职后反而被重新寻求。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智慧不表现为智慧,大谋略不表现为谋略,大勇气不表现为勇气,大利益不表现为利益。
外在的行为是内在意图的体现;外在的知识是内在情感的反映;只有了解内在,才能正确运用。
四、抵巇篇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
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
译文:事物有其自然规律,事情有其离合之分。
有的距离虽近却不可见,有的距离虽远却可知。
对于近在咫尺却不可见的事物,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其言辞;对于远在天边却可知的事物,是因为通过回顾过去来验证未来。
五、飞箝篇原文: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
译文:古代善于处理背向关系的人,能够协调四海、包容诸侯,在矛盾对立的地方进行转化,然后寻求合作。
因此,伊尹五次投奔商汤,五次投奔夏桀,都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才与商汤合作。
六、忤合篇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谷子却乱补佚
(正义神剑补佚本)
《鬼谷子·却乱第十四》已经佚失,有人将《庄子.胠箧》用于其中作为《鬼谷子·却乱第十四》,其内容与却乱完全不相符。
正义神剑以逐字考究的方式作《鬼谷子溯本新译》后,补佚《转丸第十三》和《却乱第十四》,又加写《总纲·决定人生命运的七字真言》,形成《鬼谷子溯本新译》(增补版)。
正义神剑补佚本却乱第十四如下:
第一段
【段意】
写人在世间总会遇到受困扰的时候,并指出各种类型的“乱”的表现。
【正文】
凡人立身御世,必有不达者。
事困于外而无主,心惑于内而不明,谓之乱。
事困于外者,逢时乱而无序,上下不一,人相攻伐,事不合于理,是谓世乱;内乏困而不接,外
逆阻而繁重,应对不力,抵塞无隙,势衰而力微,是谓事乱。
心惑于内者,识不明,思不辨,权无要,谋不关机枢,是谓智乱;言不达理,辞不明义,繁而失要,不审情而言外,是谓言乱。
【解析与注释】
御世:御,驾驭,掌握。
这里指处理世间事务。
不达:不通达,受困扰而不能实现目标。
无主:主,处理事物的关键方法,主意。
这里指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内乏困而不接:内,指自己;乏,物质缺乏而无力;困,被困阻而无法突破。
不接,是没有持续的力量。
逆阻而繁重:逆,反对;阻,阻挠,攻击。
繁,繁多,指多方面;重,沉重,强度大,强力地。
抵塞无隙:抵塞,找对方的破绽、弥补自己的缺陷而扭转形势。
无隙,没有缝隙,没有机会。
思不辨:思,思考,思维。
辨,分辨清楚,有条
理。
权无要:权,衡量;要,要点。
指衡量事物抓不住要点。
明义:义,合理的道理、行为;指让人明确其道理或行为为什么合理。
言外:外,向外显露内心意图。
指说话显露内心的真实想法。
【译文】
凡是人在天地间立身而处理世间事物,一定有受困扰而不能够通达的时候。
被外在事物困扰,而没有解决的办法,自己内心迷惑而对事物不能分辨清楚。
这就叫作乱。
人被外在事物困扰,是遇到一个时代混乱而社会没有秩序。
上下级之间各怀心思、行动不一致,人们之间互相攻击讨伐,行为不按照道理做事,这就是世道混乱;自己内部物质缺乏而力量不足,多方受困而无法突破,在外部被多方面强力地反对和阻挠,应对起来力量不够,要去找对方的破绽、弥补自己的缺陷而扭转形势,却没有机会,势力衰微而力量弱小,这就是事情之乱。
自己内心迷惑,就是认识事物不明确,思维没有条理,衡量事物抓不住要点,定
的计谋不能切中要害,这就是心智之乱;说话不能表达清楚事物的道理,用词不能让人明确为什么合理,说的话繁多而抓不住要点,不能详细掌握他人的实际情况,但自己说话却直接显露内心意图,这就是语言的乱。
第二段
【段意】
讲遇到世乱之时的防范方法。
【正文】
夫逢世乱者,必先察天时,合道法,度权量能,伺应天合道而与民为善者事之。
往取弱微、内疏、外孤者,制要略,守门户。
内强实而亲无间者,和之、避之,徐困之、图之。
【解析与注释】
合道法:道,客观规律;法,法则。
指符合客观规律和做事的法则。
伺:观察判断。
内疏:内部人员关系疏远。
外孤:在外孤立无援。
制要略:控制住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事物。
守门户:把守住关系的途径环节。
徐图之:徐,慢慢地。
图,解决。
指慢慢想办法解决。
【译文】
若逢世道之乱,一定要先考察天时,结合客观规律与做事法则,衡量各方实力权势与能力观察判断适合自然规律而能给人民好处的进行辅助。
然后先解决力量弱小的、内部人员关系疏远的和在外孤立无援事物,再控制住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事物,把守住关键的环节和途径。
对于内部力量强大、实力雄厚而内部关系亲密没有隔阂的,要争取团结求和,避免直接冲突,慢慢阻困其发展,想办法解决。
第三段
【段意】
讲解决事乱的方法。
【正文】
事有困阻而繁乱者,首在静心平意,不烦、不畏,而心神不乱;静观默察而揣其情,归类举要以执枢机。
先排弱小,次执机要;自实立本,而后为大。
【解析与注释】
繁乱:繁,多方;乱,理不出头绪。
不烦:烦,困扰。
指不会受到困扰。
排:排除,解决。
执机要:执,掌握、控制。
指控制关键与要害。
自实立本:实,实力;本,根本。
指增强自己的实力,确立自己的根本。
为大:为,作为,处理解决。
为大,处理解决大的问题。
【译文】
如果事情遇到受多方围困、阻挠而理不出头绪,首先要让自己内心安定、意志平淡;既不会受到困扰,又不产生畏惧,使自己的心神不慌乱。
冷静的观察暗中判断把握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然后根据属性归纳类
型抓住要害,而控制关键环节和途径。
首先排除实力差易解决的问题,然后控制关键和要害。
再增强自己的实力,确立自己的根本,然后再慢慢解决大的问题。
第四段
【段意】
讲分清主次与事理,是解决心智之乱和语言之乱的根本。
【正文】
机要执则事理分,事理分则心不惑,心不惑则思虑明,思虑明则智谋成,谓之智明。
智明则言有实,辞有方,言而不失其要,情审而不外,机巧环转,或可出之,或可入之,或可取之,或可损之,或可惑之,因势而为,无所不可。
是以乱可止,事可定。
【解析与注释】
言有实:实有根据。
指说话有根据。
辞有方:方,原则,标准。
指说话能够把握尺寸。
外:向外显露内心的真实意图。
机巧:见机行事,巧妙运作。
环转:连环转变方法。
出之:排斥它,清除它。
入之:吸收它,接纳它。
取之:夺取它,战胜它。
因势而为:势,条件。
为,采取措施。
根据条件。
【译文】
关键、要害的问题被掌握了,做事的条理就清晰了;做事的条理就清晰了,内心就不会再疑惑了;内心不疑惑,人的思维分析就清晰了;思维分析清晰,计策谋略就能成功。
这就是心智明了。
心智明了,说的话就有根有据,用词就能把握尺寸。
说话能够抓住关键,对方的情况完全掌握,而自己的真实意图不会轻易暴露。
见机行事,巧妙运作,连环转变方法。
有时可以排除它,有时可以吸纳它,有时可以夺取它,有时可以损毁它,有时可以迷惑它。
根据条件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没有不可实现的。
这样混乱就可以制止,事情就可以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