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
公共经济学 小论文

公共经济学小论文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以解决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的学科。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指导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
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公共物品的供给、资源配置的效率、税收与福利、财政与货币政策等。
其中,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市场机制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提供。
公共经济学对公共物品的供给原理和政策进行研究,为政府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公共经济学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取决于市场价格,但市场存在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足。
政府通过税收和补贴、监管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
税收与福利是公共经济学的又一个核心问题。
税收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但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指导政府制定更为合理和公平的税收政策。
总之,公共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它对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公平,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在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领域的职责。
公共经济学在现代社会变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快速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今天。
通过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责任,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公共经济学对财政与货币政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支出、税收、货币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通过公共经济学的分析,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保持通货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
公共经济学小结

公共经济学小结第一篇:公共经济学小结公共经济学小结1、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在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率概念是指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最优是指一个经济体已经处于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如果不使至少一个人的利益受损,经济效率已经无法得到提高的状态。
如果一种经济行为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得到改善,而不会给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带来负面影响,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帕累托改善。
社会福利要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因素。
公平的标准有多种,一个社会根据当时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标准。
市场失效存在的领域和原因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公共部门的三大经济作用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分别对应于公共部门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从最初的“小政府”走向“大政府”和有效政府。
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庇古模型说明,公共产品的提供带给个人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纳税带给他的负边际效用。
鲍温模型指出,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的结果,而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纵向相加的结果。
萨缪尔森模型给出了公共产品提供的最优条件,即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公共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
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研究了平等的个人(政党)之间共同分摊公共产品成本的问题。
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在于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不易揭示所致。
公共产品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原因是私人不能有效提供,而非私人绝对不能或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实验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
3、公共选择现代公共选择论大致从1950-60年代起步。
公共选择论的方法论三要素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和交易政治论。
根据现代民主制度的实际,可以将公共选择论分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和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
一致同意规则下通过的集体行动方案是帕累托改善的方案,但一致同意规则的实行成本较高。
公共经济学课程论文

公共经济学课程论文产权效率解释金融02班陈希 1630216Introduction:Property rights are the legal rules that describle what people or firms or governments may do with their property efficiently. When people have property rights to land, for example, they may build on it or sell it and are protected from interferenee by others.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not the only way to deal with the inefficiency(externalities). A sound legal system may also recover the damages people suffer.Take a tour in this thesis, you are warmly welcomed.前言: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一批学经济的人士喜欢充当“吹鼓手”的角色,整日对着一些似同游戏的数字,发表像模像样的文章,难到他们对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就熟视无睹了吗?在现实生活中,对类似周其仁的学者,我是尤其尊敬的,因为他们至少仍保留着一份实践自己学说的真挚的心。
脚踏实地的实证分析在人们看来是一些用处不大的学问(如美国加尔布雷思以前的制度经济学就遭众人摒弃)对经济学更负责任。
作为我,在这篇文章里,将用简单一些的例子来说明一些广为人知的事实,或许受科斯的影响较深,我将沿用其传统,仿亚当.斯密的古风,一篇下来竟无一数理公式,实乃“宁愿大概的对,不想精确的错”之故。
文中试图通过实例加强对产权的认知,同时缩小东西方的产权理解之距离,最终运用于中国实际,提些建议,乃我写作之愿,诚惶诚恐。
公共经济学学年论文

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公共经济学思考摘要:研究生教育本来是一个公共品,这几年随着考研人数的剧增,然后出现了一个事实,就是国家对研究生的补贴不再是全额,全部,而是部分学生,这是否有利呢,是否会产生什么弊端呢?关键词:公共品,研究生收费制度,私人品,效率与公平2005年全国9所高校参加“国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预示着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已经提上日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这一话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自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在我国实行以来,人们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事实上已经接受了这一制度。
那么,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是否将要延续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还是会因为研究生教育的殊异性从而使得收费制度难以甚至不宜推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大体上主要有赞成和反对两种对立的观点:赞成者认为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收费,符合国际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主流发展方向;反对者则认为研究生属于高等教育中的社会公共产品,担心研究生教育收费会使很多家境不好的学生因此而放弃读研,同时也认为研究生收费会成为扼杀“大师”的元凶,带来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这样会有悖于研究生教育的初衷。
尽管不一而足,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目前也尚在试行阶段,但对此问题的探讨,无疑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尝试从公共经济学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研究生教育:公共产品抑或私人产品研究生教育应不应该收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教育是不是一种公共产品。
按照现代公共经济学对教育服务产品的区分,教育的属性因教育的层次而不同,而不同属性的教育成本和费用也是由不同的主体所提供的。
如义务教育由于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所以受教育者的成本和费用一般都是由国家(政府)所承担。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成本都是由政府来承担,尤其是基础教育之外更高层次的教育。
一则因为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客观上满足不了日益增长、不断膨胀的教育需求,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如此;二则因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而个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会根据“成本和收益”的具体衡量来决定这项教育投资,这时候的教育往往具有一种私人产品属性。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公共经济学分析论文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公共经济学分析论文农民工维权是指农民工被用人单位征用,完成应尽的劳动义务,但没有得到劳动合同规定的应得的劳动报酬而进行的维权。
以下是本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公共经济学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公共经济学分析全文如下:摘要:近年来,有关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问题再次引起了学者的激烈争论,特别是 20XX 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农民工再次进入学界视野。
大家普遍认为,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制度障碍,分析了政府公共服务对农民工权益保障可能带来的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应,并对保障农民工权益如何促进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农民工; 权益保障; 公共产品; 公共经济学.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也是让一切人尽可能多地参与生产与创造的前提,农民工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却被排斥在社会结构之外,合法权益保障严重缺失。
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
20XX 年金融危机以来,全国各大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热烈讨论。
中国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他们能够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吗? 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 这些亟待回答的问题,都将影响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民工荒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农民工不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群体。
农民工有自己的诉求,他们有自己的中国梦,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将城市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希望能够融入城市,和城市市民一样,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农民工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研究述评.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工是中国独有的群体,而且这一群体数量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报告,20XX 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 2. 6261 亿,占全国人口的 20. 2%。
三次分配公共经济学论文

三次分配公共经济学论文三次分配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分配方式,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公共经济学中,三次分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政府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对社会公平的考量。
首先,三次分配涉及到国家对资源的分配。
在许多国家中,政府拥有大部分资源,包括土地、矿产、自然资源等。
政府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分配这些资源,以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
这可能包括通过税收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再分配,以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
其次,三次分配还涉及到公共服务的提供。
政府需要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进行有效的分配,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这需要政府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以及对社会需求的充分了解和响应。
最后,三次分配还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在现代社会中,财富的分配不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政府需要通过税收、福利制度等方式,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总的来说,三次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府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以及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在公共经济学中,研究三次分配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次分配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公平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资源的主要管理者和再分配者,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三次分配需要政府做出适当的决策,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资源的分配方面,政府需要通过税收政策、补贴措施、价格管制等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再分配。
例如,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政府可以通过拍卖、授权等方式,对资源进行分配,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公平利用和社会收益的最大化。
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政府需要确保公共教育、医疗等服务的普遍覆盖和质量保障。
通过预算安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政府需要对这些领域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以满足社会各个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
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方面,政府需要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项目等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
最新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

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其它经济学论文: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欢迎来到我们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公共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随着中国房价的不断攀升,中国的广大百姓已很难承受高房价的压力,这就不得不让他们联合起来向政府进行一定程度的施压行为,他们所在利益集团主要包括:①普通获益者集团:过去的研究证明,这个集团非常大,其中有一般干部、一般工人、农民、职工等。
②利益相对受损集团:这个利益受损集团不是由各个年龄段的人员组成的,它主要是由 45 岁以上年龄的人组成的,包括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等。
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再就业能力较低。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有很大部分在这一集团。
③社会底层集团:底层社会不仅仅是城市居民,还有很大部分是从农村到城市来的流动人口、民工群体。
如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
还有是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
而我国现行住房政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主要有:大部分国企的上层人士,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
住房困难的人民大众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则采取游说方式促进政府对房价的调整。
在中国的游说形式主要包括:1、争取出席有关部门专门组织的立法或者行政政策意见听取的座谈会;2、针对决策者个人及其接近者的交往与意见表达活动,这一形式所占比重较大;3、利用权威媒体与权威信息收集机构提供高层领导可以阅看的内参文件;4、利用知名专家与民意代表在两会或者其他场合发表个人意见,尤其借助于媒体压力引起决策部门注意。
我国为获得良好住房条件的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个人关系网络即利用家族血缘、同学情谊、老乡情结和其它社会关系等为纽带,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
他们有时会通过正式的制度管道(如报告制度) ,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中,但更多地则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 (家族血缘、同学、老乡或私人情谊) ,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表达其特定利益诉求。
公共经济论文西方公共经济学论文:公共经济学发展动态分析

公共经济论文西方公共经济学论文:公共经济学发展动态分析摘要:本文梳理了西方公共经济学的缘起及其演进,分析了公共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对于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经济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的重心和枢纽。
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公共经济学应该着重研究的以下一些重要问题:政府、市场的边界和效率;最优税收理论与税制改革和设计;公共预算管理;公共产品供给和选择;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问题;收入再分配问题;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公共规制和公共定价;公共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管理;等等。
关键词:公共经济;公共经济学;西方公共经济学;中国公共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3-0082-13一、西方公共经济学的缘起及其演进现代西方公共经济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其理论渊源却十分久远,它是由财政学发展而来的。
公共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财政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起点。
被马克思誉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和“统计学创始人”的威廉·配第于1663年出版了《赋税论》,详细论述了各种公共经费,各种征税方法,政府筹集资金的方式和手段,为财政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这部著作中,威廉·配第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公共支出的必要性及其影响,认为应削减国防费、行政费、宗教事务费,同时增加生活救济费及公共事业费。
与此同时,许多西方思想家,如贝内迪特·斯宾诺莎、大卫·休谟、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查理·路易·孟德斯鸠、让·雅克·卢梭、让·梅叶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公共经济思想。
英国产业革命之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残余的制约,认为最好的政府就应该实行最少的干预,主张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摘要: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用于社会性的财政支出普遍不足,所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增加财政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支出,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策略
一、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
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二支出一切费用的综合,它直接反映着政府的政策选择,同时也代表着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所造成的耗费。
财政支出结构是综合反映一国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市场经济国家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当然也包括相应的财政支出结构,以体现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
二、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处
1、政府职能的转化滞后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
2、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3、文教科卫支出的不合理
4、环境不断被破坏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一)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为效率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
在这里所学的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环保等。
这些只包括了公共物品的实体层次,而忽略了重要的制度。
实际上,市场经济作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其制度基础是经济决策自由、个人权利、政法环境和法律制度。
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保护产权,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
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提供的一种能为全体公民共享有“公共产品”。
所以,政府必须保护产权和维护市场秩序,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社会各主体合法权益给予应有的保障。
(二)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优化教育科研支出的内部结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针对目前我国科技与教育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财政中用于教育和科研的支出进行一定的调整。
1、要加大财政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的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财政性教育支出、科研支出的增长速度应当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如此
才能确保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高国民素质与国际竞争力。
2、必须优化教育科研支出的内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教育方面,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它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并保证义务教育是一国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经费应全部由国家承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具有私人产品性质,费用主要应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财政只负担一部分经费。
在科研支出方面,基础科学研究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不能作为商品出售,因此其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是“准公共产品”,具有直接的经济应用价值,在专利制度下可以作为商品出售,财政不应负担经费,或酌情负担一部分,并将其逐步推向市场。
(三)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目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1、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虽然增长很快,但所占比重仍然较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失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化建设,把原来隐藏在各单位财务活动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显化出来,转由政府统一征缴资金,统一列入预算,统一管理起来。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行医疗保险改革,完善失业救济,我国的社
会保障制度应当彻底打破城乡、所有制和劳动者身份的界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具体来说就是:
(l)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机制。
我们要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拓宽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合理确定失业救济的发放标准和期限。
(3)建立和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受益区域,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区域逐步从城镇向农村推广。
(四)要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应当在明确政府在该领域的职责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特别注重加大对农村及城镇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公共卫生支出的公平性。
1、按照全国性公共品和地方性公共品的划分,明确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建立合理的公共卫生支出体系。
应当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以市县财政为辅的财政卫生经费供给系统。
一方面,越是基本的公共卫生项目,其管理级次应当越高,可由中央或省级财政承担,而特需的公共卫生项目,可由市、县财政承担;另一方面,外部性较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项目可由中央财政负担,并着重扩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而对地方性的公
共卫生项目,应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
2、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首先要从总量上提高公共卫生支出的比例。
(1)着重扩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规模,保证农村公共卫生的政府投入。
一些地方病的死灰复燃和“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的爆发明显地暴露了我国的卫生防疫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因此,应当进一步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投入,设立贫困地区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压缩一般项目支出,保证疫苗接种、学校卫生、孕产妇保健等重点项目的资金供给。
同时,建立对农村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突发性疫情的防御体系和公共卫生用品的储备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直接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并设立专项资金。
(2)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农村公共卫生的主要投入者还是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间应建、立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地方政府投入公共卫生领域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超出本地的区域限制,因此,中央政府应对地方政府合理安排转移支付项目,用以平衡地方政府的支付成本,以保障农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
3、增加用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支出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分为事前预防准备阶段和事后处理阶段,相应的,事前投入具有投入大、耗时长、见效慢等特点。
因此,要正确认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合理分配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用于事前防范支出,减小突发事件的危
害程度和事后重建成本。
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网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尤其要注重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等事前制度建设,防止新的流行病和疫情在农村爆发。
此外,要明确各级政府在突发性卫生事件中的支出责任,事前支出的主要任务是预防监测,其支出责任应以属地为主,即由本级财政承担,同时上级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其正效益外溢性进行成本补偿;事后支出的主要任务是应急处理和对事件的平息,这一阶段具有严重的负外部效应,应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支出责任,中央政府要通过一定规模的专项转移支付来分担下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首要前提。
因此,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己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政府要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鼓励社会投入的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继续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启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环境保护支出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重要内容,环保资金要用来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控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安排财政支出时,要优先保障政权和法制建设所需的资金。
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法制的健全,是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只能由公共财政予以解决。
财政支
出结构的调整要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有重点、有顺序的进行。
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中,还要区分轻重缓急,集中资金,确保重点支出项目。
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可集中的财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按照“先吃饭,后建设”、“先维持,后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量力而行,有选择地保障急需的重点支出。
要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重点支持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和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财政支出的重点由经济建设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研究目转向一般性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福利型社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蒋洪,《公共经济学(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