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合集下载

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但最终还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云南省高原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也符合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的部署要求[1]。

作为全国蔬菜主产区的云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调”优质基地以及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其蔬菜产业在保障全国“菜篮子”产品供给方面地位凸显。

当前,云南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亟须创新蔬菜产业发展理念与模式,应以绿色发展为先决条件,做到高品质、高效益并建立完善的现代化蔬菜产业体系。

1发展现状1.1产量不断增加且供应均衡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局统计,2021年云南蔬菜总产量2935.4万t ,总播种面积127.55万hm 2,同比分别增加7.3%、1.7%。

预计2022年总产量破3100万t ,超30个县年产量破10万t 。

常年、夏秋和冬春蔬菜播种面积分别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45.8%、28.6%和25.6%,能实现国内蔬菜市场四季均衡供应,夏秋和冬春反季蔬菜在保证本省供应的同时,出滇蔬菜占比70%以上。

1.2绿色发展势头良好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21年,全省蔬菜“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效产品数达1316个,同比增加25%,其中,有机农产品有效产品数641个,绿色农产品有效产品数665个,均同比增加25%。

值得关注的是,累计获得562个蔬菜“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效证书,同比增加24.1%。

在处理废弃蔬菜方面,云南农业农村厅通过制定废弃蔬菜处置监督管理办法,加大监督管理和打击力度,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等措施,努力往绿色发展方向迈进。

云南省蔬菜冷库库容较大的蔬菜集散地区,均有从事废弃叶菜资源利用的环保科技公司,如通海、陆良、嵩明和晋宁等地区,废弃蔬菜最终都用于蔬菜沼气或有机肥制造。

邯郸市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邯郸市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蔬菜产 业 已成为 当地 农 民增收 的支柱 产业之一 。 经过多年调整种植结构与优化 区域布局 ,邯郸市 蔬 菜 产 业 逐 步 向 适 宜地 区集 聚 , 已初 步 形成 了永
年 、曲周 县 大 中拱棚 蔬 菜基 地 ,馆 陶 、肥 乡 、 县 魏
日光 温 室基 地 , 县 、 安 市 山区夏 淡 蔬 菜基 地 ; 涉 武 特 色 品种 方 面 形 成 了 永年 大 蒜 基 地 ,肥 乡 洋 葱基
效 和 农 民增 收 的 大 产业 。
2 邯 郸蔬 菜产 业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21 生产 面积较 大 , 施生产 率低 , 品竞争 力不 . 设 产

2 0 年 邯郸 市设 施蔬 菜面 积 84 h , 占蔬 09 _万 m 仅
菜播 种面积 1.万 h 的 5 . 44 m 86 %,以 中小 拱棚 生产 为 主 , 市蔬 菜发 展 中最能 体现 生产 技术 水平 的单 全 位面积 产量 和 效益在 近年 中没 有 明显提 高 ,这 种粗 放 经 营的外 延 式增 长 , 致 了产 品在数量 、 导 品质 、 商 品外观 等多 方面 的低层 次 重复 ,造成 了蔬 菜产 品 的 季 节性 、地 区性过 剩或短 缺 ,菜贱 伤农 、菜贵 伤 民 的现象 仍普遍 存 在 。
1 邯郸 蔬 菜产业 的发 展现 状
2 0 年 邯 郸市 蔬 菜种 植 面 积 为 l .万 h , 09 44 m 总 产量 78 t 6 万 ,二 者 均位 居 全 省第 4位 。蔬 菜 总产 值7 2亿元 ,对 农 民人 均 纯 收人 的贡 献 额 约为 8 2 5 元 , 占当年 全 市农 民人 均 纯 收入 53 3元 的 1 %, 2 6
摘 要 :分析 了邯 郸 市蔬菜发 展 的现状 及存 在 的 、题 ,提 出 了一 些发 展 思路 及 对 策 。 口 ] 关 键 词 :蔬 菜 ;现 状 ;存 在 问题 ;对 策 近 年来 ,随着农业 结构 的 战略性调 整 ,邯郸 市 蔬 菜产 业体 制逐 步优 化 ,在生 产 区域 化布 局 、市 场 与 流 通 渠 道 建设 等 方 面有 了较 大 的发 展 , 已经从 保 障城 市 供 应 的 篮 中小 菜 ,发展 成 为 促 进 农 业增

冀西北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冀西北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 省西 北部 海拔 高 , 气候 冷凉 , 气干 燥 , 空 目照 充足 , 污染 源 少 , 有 发展 错 季 无公 害 蔬菜 的 较强 优 势 , 具 同时 , 又
有坝 下平原 、 山区 和坝 上高原 不 同 的生态 区 , 为延 长蔬 菜供
产 的投 入 , 及该 地 区施 行市场 准入 制度 以 来 , 对蔬 菜产 品 的
蔬 菜种 植科 技 的进步 ,近年 来 精细越 夏 蔬菜得 到 了快速 发
展 , 积 达 到 了 6 66 m , 为 全 国 五 大 错 季 蔬 菜 生 产 基 面 6 .7h 成
地 之一 。 蔬菜 生 产格 局 由原 来 的 以郊 区 为主 转变 为 以农 村
为主。 其产 品 在 京 津 及 南方 省 市 占有 一 定 市场 , 有部 分 并
1 冬 季 漫 长 寒 冷 的 气 候 特 点 。 制 冬 季 喜 温 蔬 菜 生 产 . 6 限
由于 现 有条 件及 市 场 因 素 的双 重影 响 , 菜 产业 发 展 蔬 中仍 存 在 着 不少 不容 忽视 的新 问题 . 主要 表现在 以下 几 个 方面 。
11 生 产 技 术 水 平 低 。 品 质 量 不 高 . 产
农村 经济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0 0年第 2 2期
冀西北蔬 菜产 业发展存在 的问题及对 策
古兴军
( 北 省 张 家 口市 蔬 菜 技 术 推 广站 , 北 张 家 口 0 5 0 ) 河 河 7 0 0
摘 要 阐述 了冀 西北蔬 菜产业发 展现 状 , 出其 存在 的问题 , 指 并提 出了发 展对 策 , 以为 当地蔬 菜产 业发展提 供参 考。 关 键 词 蔬 菜 产 业 ; 展 现 状 ; 题 ; 策 ; 西 北 发 问 对 冀 中图分类 号 F 2 .3 3 6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 7 9 2 1 )2 0 8 — 2 07 53 (002 —3 00

促进酉阳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

促进酉阳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

促进酉阳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摘要】酉阳县蔬菜产业在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产业发展不够平衡、技术支持不足、市场渠道狭窄等。

为了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种植结构、加强技术支持、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强协作与合作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全面推动酉阳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蔬菜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为当地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酉阳县、蔬菜产业、发展、优化种植结构、技术支持、市场渠道、品牌知名度、协作与合作、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酉阳县蔬菜产业现状酉阳县地处重庆市东南部,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是一个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目前,酉阳县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种植结构方面,酉阳县蔬菜种植以绿叶菜类为主,缺乏多样性,种植规模小,产量不高。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专业人才和科学种植技术支持,导致产量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

市场渠道狭窄,蔬菜销售主要集中在当地市场和周边地区,缺乏对外拓展。

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影响了蔬菜的销售和价格。

蔬菜产业内部协作与合作机制不完善,农户之间合作少,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降低。

酉阳县蔬菜产业面临着种植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市场渠道狭窄、品牌知名度低和协作合作不足等问题和挑战。

为促进酉阳县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优化种植结构、加强技术支持、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加强协作与合作,从而全面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与挑战酉阳县蔬菜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种植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酉阳县蔬菜种植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为主,种植品种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市场竞争力。

种植结构不够多样化导致了产品供给的不足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造成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临夏蔬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临夏蔬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产地 1 , 证番茄、 枣、 4个 认 红 马铃 薯 等 无 公 害 农 产 品 1 8个 , 生产 无 公 害 农 产 品 品种 4 4个 , 已成 为全 省 无 公 害 蔬菜 生产 基 地 之 现


但 在 临夏 州 的蔬 菜 生 产 中也 存 在 一 些 亟待 解 决 的 问题 。

展, 目前只 能种春秋 白菜 , 失去价格优势 , 效益明显 降低。 蔬菜协会管理水平低 随着蔬菜产业 的发展 ,一些蔬菜
甘肃 农业
2 1 年第 0 期 ( 22 00 1 总 8 期)
黄万学 ( 临夏州农业学校 , 甘肃 临夏 7 1 0 ) 3 0 1

要 :针对 临夏蔬菜生产 中存在的无公 害标准化 生产程
面 , 然 全 州 品 种 多 , 是 名 、 、 、 品 种及 高档 精 细 蔬 菜 少 , 虽 但 特 优 新 而 大 宗菜 、 档 菜 多 , 且 包 装 、 藏 和 加 工 数 量 小 , 科 技含 低 并 冷 高 量、 高市 场 占有 率 的 的 拳 头产 品少 , 外 大 部 分 地 区 以传 统 耕 作 另
蔬菜种植管理 、 科技指导带来 困难 , 品难 以创 出品牌 , 产 并且 随
协会失去 了信心 , 甚至有人想退出协会 。 ㈦政府扶 持 力度 不够 蔬菜 生产 主要靠 个体菜农 自身投
入 , 们 的 资 金 主 要 用 于 生 产 成 本 , 基 础 设 施 无 法投 入 ; 这 他 对 而 几 年 政 府 虽然 投 入 了部 分 资 金对 基 地 进 行 改 造 和 扩 大 ,但 大 部 分 基 地 灌溉 不 能完 全 保 证 。 ㈧ 施 肥 不合 理 施 肥 时 以氮 、 、 肥料 为 主 , 视 钙 、 、 磷 钾 轻 镁 锌 、 、 等 肥 料 施用 。 农在 施 用 氮 肥 量 过 多 的情 况 下 , 制 了 硼 铁 菜 抑 植 株 对 钙 肥 的 吸 收 , 成 茄 果类 蔬 菜 脐 腐 病 、 类 蔬 菜 烂 头 顶 逐 造 瓜 年 加重 。 些地 区 因缺 镁 导 致 植株 下部 叶片 变 黄 , 硼 易 造成 落 有 缺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新形势下,在蔬菜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1 产业规模基本满足需求,产业内涵发展不足①2.1.1 蔬菜产业规模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从2001~2009年我国蔬菜总产量来看,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009年我国蔬菜年人均占有量已达440 kg,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0 kg。

而从蔬菜需求来看,短期内国内蔬菜人均需求量变化不大,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因此现有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正常年份(无大灾)基本能够满足国内蔬菜需求。

过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将导致蔬菜价格下跌,加剧波动。

考虑到在1.2亿公顷(18亿亩)耕地红线下蔬菜与粮、棉、油存在争地问题,蔬菜发展应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主。

1.1.2 蔬菜生产成本呈上涨趋势,其中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增加明显1998~2003年,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成本变化幅度都不太明显,6年共增长4.3 %,但2003年以后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成本增长迅速,到2008年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每亩平均成本已高达2 216.08元,比2003年净增904.92元,增加69 %,高于同期蔬菜总产值和净收益的增长速度(同期蔬菜每亩产值增长1 445.72元,增长率为54.5 %,净利润增长540.20元,增长率为40.3 %)。

过快的成本增长速度直接导致了同期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的下降。

蔬菜生产成本主要由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三大部分组成。

1998年三大部分的比例为57∶39∶4,到2003年这一比例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为58∶38∶4,但2004年以后,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长,这一比例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到2008年达到50∶41∶9。

可见2003年以来土地成本在蔬菜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很快,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虽然只增加了2个百分点,但2000年以来,蔬菜种植中劳动量投入的减少却非常明显,每亩投入劳动的天数由51.25天减少到2008年的39.06天,减少12.19天,表明蔬菜劳动投入机会成本在不断提高,菜农经营蔬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劳动力投入逐渐减少。

1中国蔬菜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1中国蔬菜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16
3.产品质量不高,产后环节薄弱,产品 流通不畅
(1)质量不高 尽管蔬菜外观品质近些年来有较大的提高,
但在花色品种上、时令上、营养成分以及无污 染产品的开发上,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尚有差 距。近年来,由于农区蔬菜面积特别是温室栽 培面积增加,蔬菜病虫害呈加重危害趋势,加 上农区农民普遍缺乏安全使用农药的知识和意 识,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危 害了人们身体健康。
冬季果菜生产区:华南、两广、海南、四川部分地 区。
茎叶菜类冬春生产区:四川、重庆、两湖、江西部 分地区。
水生蔬菜优势区:长江中下游、两湖、浙江、江西。 冬春反季节设施生产优势区:以35°N~40°N,
日光温室生产为主体的地区。 夏秋淡季菜生产区(西菜东调区):晋中、宁夏、
晋北、辽西等地(8-10月初上市)。 冬春早菜区:云南、川西等地。
d. 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我国各地,特别是具 有交通优势的地区要抓住机遇,利用出口蔬菜 的价格优势,在搞好国内蔬菜市场供应的同时, 下大力气发展蔬菜的外向型生产。
22
(2) 实现“四化”
a. 布局区域化 蔬菜只有进一步实行区域化种植,才 能形成资源和要素配置更为合理的生产能力和稳定 的商品量,从而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产品,同时 也便于蔬菜产品的交易和聚散。如利用各地多样化 的气候优势、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适地蔬菜生产; 或利用一些地方独特的品种资源、气候资源发展名 特优蔬菜生产。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蔬菜产品成为农产品中最具世 界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之一。据专家分析,发达国家 的蔬菜价格一般比我国高出5~10倍。以2003年9月 16~20日的马铃薯、胡萝卜、结球甘蓝、芹菜、茄子、 番茄、黄瓜和大蒜等大众菜种批发价格计算,日本东 京、美国洛杉叽和加拿大多伦多等地价格与我国北京 蔬菜价格相比,高2~87倍。故蔬菜出口优势很大, 利润空间可观。

嘉鱼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嘉鱼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嘉鱼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耿协洲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4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嘉鱼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现阶段嘉鱼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蔬菜产业不确定性因素逐年增加、上市过于集中、加工转化冷藏能力不足、耕地地力状况与病虫为害存在重大隐患等诸多问题,并对此针对性提出了8条相应的发展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湖北省嘉鱼县;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6-0070-05嘉鱼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的结合部,隶属湖北省咸宁市,全县版土面积 1 017 km2,辖8镇82个行政自然村,耕地面积 28 793 hm2,其中,旱地11 613 hm2、水田17 180 hm2,总人口36.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5万人[1]。

2012年统计年报显示,全县农业产值33.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9 200元[2],在咸宁市处于上游水平。

嘉鱼县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

全县年均气温17.2℃,年均日照时数1 944.3 h,年均降雨量1 370 mm左右;县内耕地多为长江冲击平原,耕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蔬菜、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生长[1]。

1 嘉鱼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嘉鱼县虽然是个地域小县,却是个农业大县。

20世纪90年代初,全县以粮食、棉花、油料等为主导作物。

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鱼岳镇神州堤民垸开展城郊菜篮子工程建设,在新街镇原茅州垴村积极发展简易大棚精细菜生产,在潘家湾镇肖家州村、潘家湾村积极尝试露地“两瓜两菜”生产,由此奠定了全县蔬菜产业发展之基础,拉开了全县蔬菜产业发展之序幕。

到目前为止,嘉鱼县不仅是全省33个产粮大县之一,更是全省蔬菜板块第一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新形势下,在蔬菜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1 产业规模基本满足需求,产业内涵发展不足①2.1.1 蔬菜产业规模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从2001~2009年我国蔬菜总产量来看,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009年我国蔬菜年人均占有量已达440 kg,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0 kg。

而从蔬菜需求来看,短期内国内蔬菜人均需求量变化不大,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因此现有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正常年份(无大灾)基本能够满足国内蔬菜需求。

过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将导致蔬菜价格下跌,加剧波动。

考虑到在1.2亿公顷(18亿亩)耕地红线下蔬菜与粮、棉、油存在争地问题,蔬菜发展应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主。

1.1.2 蔬菜生产成本呈上涨趋势,其中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增加明显1998~2003年,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成本变化幅度都不太明显,6年共增长4.3 %,但2003年以后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成本增长迅速,到2008年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每亩平均成本已高达2 216.08元,比2003年净增904.92元,增加69 %,高于同期蔬菜总产值和净收益的增长速度(同期蔬菜每亩产值增长1 445.72元,增长率为54.5 %,净利润增长540.20元,增长率为40.3 %)。

过快的成本增长速度直接导致了同期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的下降。

蔬菜生产成本主要由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三大部分组成。

1998年三大部分的比例为57∶39∶4,到2003年这一比例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为58∶38∶4,但2004年以后,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长,这一比例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到2008年达到50∶41∶9。

可见2003年以来土地成本在蔬菜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很快,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虽然只增加了2个百分点,但2000年以来,蔬菜种植中劳动量投入的减少却非常明显,每亩投入劳动的天数由51.25天减少到2008年的39.06天,减少12.19天,表明蔬菜劳动投入机会成本在不断提高,菜农经营蔬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劳动力投入逐渐减少。

1.1.3 蔬菜生产效益波动较大,并有下滑趋势1998~2008年的11年间,我国蔬菜种植无论是产值还是净利润都呈现出总体上升的态势。

其中,蔬菜每亩产值从2 394.78元增长到4 097.77元,增长71.1 %,蔬菜净利润由1 137.69元上升到1 881.69元,增长65.4 %。

但在这11年间,蔬菜生产效益波动很大,蔬菜成本利润率最高为2001年的107.09 %,最低为2006年的76.50 %,只有2001年的70.9 %。

从近十年来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总体呈现下滑趋势。

1.2 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培育和规范1.2.1 蔬菜产业的小生产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国蔬菜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功能集中,但是单个菜农蔬菜种植规模偏小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在全国抽样调查的2 317户蔬菜种植户来看,蔬菜种植面积不超过3 335平米(5亩)的有1 384户,占59.7 %。

小规模的蔬菜生产导致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不利于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蔬菜种植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蔬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难以胜任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重任在农业部及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近些年有了很快发展,但蔬菜合作组织仍然偏少,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服务能力弱,运作也不规范。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蔬菜合作组织成员仅占蔬菜从业人员的约4 %;中部地区63 %的合作社所吸收的菜农不足200户;大多数蔬菜合作社覆盖半径偏小,成员分布范围村内占51 %,乡内占33 %,市县区内占15 %,省区直辖市区占0.8 %,跨省直辖市区占0.2 %;蔬菜合作社服务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蔬菜产品包装、销售方面,大多数蔬菜专业合作社缺乏物流配送能力,成为合作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合作社带头“能人”严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调查中也发现,尽管每个合作社在成立时都建立了章程,但很少有合作社根据本社实际制定具体管理制度;一些合作社的重大事务都是由核心领导成员做出,社员大会有名无实,运行机制存在问题;普通社员对合作社经营情况很少知晓,盈余返还缺乏透明性和监督;有的合作社内部企业成员实际上控制了合作社营运,损害了普通社员的利益。

据调查,有89 %的合作社未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向社员返还60 %的可分配盈余。

1.3 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蔬菜产业中的中间商使得蔬菜流通更顺畅,是实现蔬菜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之一。

重视蔬菜产业链上每个主体的利益,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激励各主体的积极性是促进我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蔬菜产业链利益分配中,“大块蛋糕”不属于农户与零售商之外的中间商。

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导致蔬菜种植户势单力薄,农户在出售蔬菜时往往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从蔬菜价值链各方利润分配情况来看,在价值链中分配利润所占比例最低;蔬菜零售商之外的中间商承担了联结菜农和零售商的重要职能,投入较大并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但所获利润也比较有限。

根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09年8月对湖北利川甘蓝在长沙销售的调查,湖北利川甘蓝生产成本0.26元/公斤,菜农利润0.26元/公斤,占流通过程中总利润的21.49 %;包括运输和批发在内的中间环节费用为0.58元/公斤,经销商利润0.3元/公斤,占流通过程中总利润的24.79 %;零售环节费用0.35元/公斤,零售商利润0.65元/公斤,占流通过程总利润的53.72 %。

据有关专家2008年3月对海南辣椒在北京销售的调查,2008年海南辣椒平均生产成本仅2.028元/公斤,菜农利润仅为0.472元/公斤,仅占流通过程中总利润的14.72 %;包括运输和批发在内的经销环节费用为1.386元/公斤,经销商利润1.11元/公斤,占流通过程中总利润的34.62 %;而零售环节费用1.166元/公斤,零售商利润1.624元/公斤,占流通过程总利润的比重为50.66 %(许世卫等,2008)。

1.4 物流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1.4.1 部分地区绿色通道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蔬菜跨区域快速流通我国蔬菜产业已经形成了大流通的总体格局。

“绿色通道”贯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现了省际互通,覆盖了全国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重要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为鲜活农产品跨区域长途运输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主通道,对大市场大流通产业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绿色通道”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收费站点多,不当收费;“绿色通道”政策执行省内外有别;检查时间过长车辆滞留;省际间通道断续等。

据2009年11月17~18日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随车调查报道,从寿光到北京的205国道上,司机走的都是有绿色通道标识的通道,沿途经过了8个收费站,其中有6个对菜车直接放行。

然而在黄河滨州大桥、齐家务收费站却分别收取了115元和85元费用。

北京大羊坊收费站,对车辆进行检查,迟迟不肯放行,耽误了近1个小时。

国道从寿光到北京需12小时,比高速公路多耗时7小时,但由于有绿色通道标识的高速公路收费高达2 000元左右,使得蔬菜运销户选择国道,而舍弃路况更好、更快捷的高速公路。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许多蔬菜经销商和运输户反映类似问题。

1.4.2 传统物流手段落后,现代冷链物流尚未确立出于成本节约和方便快捷的考虑,我国蔬菜异地转运多为采摘后自然冷却、堆码、散装,且采用常温车运输。

针对蔬菜高温天气易腐的特点,许多蔬菜贩运商利用“冰块+被褥”这种成本低廉且简便易行的方式来保鲜蔬菜,但这种原始的冷藏方法无法有效地控制蔬菜贮藏中的温度,蔬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大。

现有物流条件下,一般蔬菜损耗率在20 %~30 %,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运输普遍采用冷链运输,即在蔬菜采摘后通过冷库预冷,运用低温冷藏车运输,既能保持蔬菜新鲜,品质不变,同时也能降低蔬菜损耗,其损耗率一般在5 %以下。

1.4.3 蔬菜物流成本较高蔬菜属于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由于其本身价值较低,对运费的承受力有限,但我国蔬菜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通过对蔬菜运输司机的调查统计,以常见的35吨运输车辆为例,1 000公里的跨区域蔬菜贩运,平均每吨的运销总成本为249元;其中,运输费118元、预冷费62元、分拣包装费40元、装卸车费29元;折算下来,每千克蔬菜运销成本达到0.25元,即到目的地,每千克蔬菜的成本价会上涨0.25元。

每千克蔬菜运销所需燃油费用为0.12元,当油价上涨,蔬菜运输成本会进一步上升(王振庄和郄东翔,2008)。

1.5 蔬菜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宏观指导和调控能力需要加强1.5.1 蔬菜产业信息建设薄弱蔬菜品种多、茬口多、种植地域范围广,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相比,数据资料采集困难,加上缺乏专门的机构采集蔬菜产业经济的相关信息,导致我国缺乏系统、及时和准确的蔬菜产业数据与信息,蔬菜数据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或其他各种原因而相互矛盾。

例如,《中国农业年鉴2008》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蔬菜产量是5.6亿吨,人均占有量为428 公斤,而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人均蔬菜消费量仅为107.44 公斤,再把海关所统计的占当年总产量1.45 %的817.59万吨蔬菜出口量考虑进去,扣除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的、产后约30 %的损耗,据此推算,约有1.89亿吨的蔬菜去向不明,约占当年蔬菜总量的33.5 %。

按同样方法可推算出2008年全国也有约204万吨蔬菜不知所踪。

统计数据的不系统、不及时、不真实问题严重影响政府主管部门对蔬菜产业发展做出科学指导和调控,同时也影响蔬菜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营决策,加强蔬菜产业信息建设已刻不容缓。

1.5.2 各种灾害频繁发生,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有待提高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蔬菜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已有明显改善,但仍有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排灌设施不健全,材质良莠不齐,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春季长江中下游、黄淮海等区域的持续低温阴雨,夏季南方部分省份的大雨洪灾以及冬季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的雨雪冰冻灾害时常给我国蔬菜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如2009年2~3月,长江流域持续20多天的阴雨天气使蔬菜受涝受渍、低温冻害严重影响了蔬菜生长。

2009年11月,北方地区暴雪天气给蔬菜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尤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为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