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振荡器网络和智能电网中的同步性

在复杂振荡器网络和智能电网中的同步性
在复杂振荡器网络和智能电网中的同步性

在复杂振荡器网络和智能电网中的同步性

在很多科学领域,耦合振子网络出现同步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话题。一个耦合振子网络是以一个不均匀的振子集合和一个图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为特征。众所周知,一个强耦合和充分均匀的网络同步,但是从不同步到同步的确切阈值是不知道的。在这里我们展现一个新颖的,简洁的并且封闭式的条件适用于完全非线性,不平衡,并且动态的网络的同步。我们的同步条件可以别描述成关于网络拓扑和系数或者等价于关于直观的,线性和静止的辅助系统。我们的结果很大的改进目前的存在行条件,他们对于很多有趣的网络拓扑和系被别证明很准确,从统计意义上讲,他们对于几乎全部的网络都是正确的,并且他们可以同样的被用于物理和生物学上的同步现象和工程振子网络比如说电力网络。我们解释我们结果的在复杂网络和智能电网应用中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科学计算耦合振荡器同步的兴趣可以追溯到惠更斯的开创性工作“一个奇怪的一种同情”之间的耦合摆钟[1],并且它至今继续使科学团体着迷[2,3]. 耦合振子网络的机械模拟图1中所示,由一组约束旋转一圈一圈的颗粒,并假设移动至不碰撞。每一个振子有一个相角i θ和一个优先的自然旋转频率i ω。一对相互作用的振子i 和j 通过系数为ij a 的弹簧耦合。直观地,弱耦合的振子网络但是有强的不均匀的自然频率i ω不展现一致性行为,但是一个强耦合网络有很均匀的自然频率是可以一致性的。这两种定性的不同结构在图1中解释。 形式上,相角振子直接的交互的模型是一个连通图G(V; E;A),有n 个节点{1,...,}V n =,边v v ε??,正的权ij a >0对于每一个无向边{,}i j ε∈。对于没有交互的振子i 和j ,耦合系数ij a 为0.我们假设节点集合分割为12v v v =?,考虑下嘛广义的耦合振子模型:

11sin(),n i i i ij i j j M D a i v θ

θωθθ=+=--∈∑ 21sin(),n i i i ij i j j D a i v θωθθ==--∈∑ [1]

耦合振子模型[1]包含二阶振子1v 利用牛顿动力学,惯性系数i M ,阻尼i D 。剩下的振子2v 特点是一阶动力学,时间常数是i D 。耦合振子模型[1]的经典电子模拟是经典的结构保留功率网络模型[4]。一阶和二阶动力学对应负载和发电机,右手边描述功率输入i ω和功率流sin()ij i j a θθ-在传输线路上。

耦合振子模型多样的的动力学行为从每一个振子趋势的竞争到和它的自然频率i ω以及同步耦合系数sin()ij i j a θθ-的平衡。缺乏前面的内容,耦合振子动力学[1]衰落到一个不重要的相角同步平衡,其中全部的角度i θ是均衡的。不同的自然频率i ω,另一方面,驱使振子网络远离全部均衡的平衡点。并且,即使耦合振子模型[1]同步,它仍旧有可能使角位移和在功率网络中从发电机到负载的电子功率不稳定。这篇论文的好的地方是,尽管上述飞复杂问题,一个好的标准表示非线性和非平衡点的动力学振子网络的同步。

振子网络的同步回顾

耦合振子模型[1]统一各种模型在文献包括电力网的动态模型。补充信息详细地讨论电力网络。对于2v φ=,耦合振子模型[1]出现在动物群体行为[5]的同步现象中,萤火虫群落

[6],在伦敦千年桥的人群同步[7],和惠更斯摆钟[8]。对于1v φ=,耦合振子模型[1]变成著名的Kuramoto 模型[9],出现在耦合约瑟夫森结[10],;粒子协调[11],自旋转玻璃模型

[12,13],神经系统[14],深部脑刺激[15],化学振荡[16],生物运动[17],有节奏的鼓掌

[18],和无数其他的同步现象[19,20,21]。最后耦合振子模型在形式[1]也作为典型的例子在复杂网络研究[22,23]。

耦合振子动力学[1]特点是图G(V ,E ,A)描述的耦合同步影响和不同的自然频率i ω除去同步影响。复杂网络团体问问题的形式是“什么是耦合和不同的比如一个同步行为出现?”相似的问题出现在上述提及的应用中,例如,在大规模电力系统。由于同步是普遍的在互联的电力网的运行中,中心问题是“在什么样网络系数和拓扑的条件下,在现在的负载和发电量,是否存在一个同步工作点[24,25],什么时候最优[26],什么时候稳定[27,28],鲁棒性怎么样[29,37,31,32]?”一个局部同步损失能引发连锁故障并且可能导致大规模停电。面对未来智能电网的复杂性和一体化的挑战所带来的可再生能源,更深入的了解同步变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很多科学兴趣,寻找耦合振子模型[1]清晰,简洁和封闭形式的同步条件的寻找至今是徒劳的。宽松的讲,同步发生在当耦合控制不同。很多条件被提出量化

[21,32,28,33,22,23,31,34]。耦合通常是定量节点度或者图G 的代数连通性和不同通过大小或者自然频率i ω的延伸。有时候,这些条件仅仅在数字上评价,由于它们依靠网络状态

[32,31]或者产生非平凡的线性化过程,不如Master 稳定函数形式[22,23]。至今,确切的同步条件仅仅作为简单的耦合拓扑[17,21,35,36]。作为任意的拓扑仅仅知道充分条件

[32,28,33,31]。并且对于随机网络只有数值研究[37,38,39]。仿真研究表明已知道的充分条件非常保守的估计了从不一致到同步的阈值。字面上讲,每一篇文献综述关于同步结论强调对于确切的同步条件对于任意的网络拓扑和系数的探索[20,21,19,22,23]。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展现一个简洁深刻的同步条件有很好的图论和物理解释。

新的同步条件

对于耦合振子模型[1]和它的应用,下面的同步概念是恰当的。首先,一个解决方案有同步频率如果全部的频率θ 是统一到一个固定值sync ω。如果同步解决方案存在,那么同步频率是11/n n sync k k k k D ωω===∑∑,并且,通过选择参考系,可以假设0sync ω=。第二,一个解决方案有紧密结合的相角如果每一对连接的振子有相角距离小于某一角度

[0,/2]γπ∈,即是,||i j θθγ-<对于每一边{,}i j ε∈。

基于一个对于同步问题的新颖的分析方法,我们提出下面的同步条件对于耦合振子模型

[1]:

同步条件:耦合振子模型[1]有一个唯一的并且稳定的点*

θ为同步频率并且紧密结合的相角**||/2i j θθγπ-≤<对于每一对连接的振子{,}i j ε∈如果?|||sin()L ωγ≤[2]

其中?

L 是Laplacian 矩阵L 的伪逆,,{,}|||max ||i j i j x x x εε∞∈=-是最坏情况不同对于1(,...,)n x x x =。

我们建立了广泛的适用性提出条件[2]通过分析和统计方法在下一节中,不同类别的网络。在此之前,我们提供一些等效配方条件[2],以发展更深层次的直觉和获得精辟的结论。

复杂网络解释:令人惊讶的是,拓扑或谱的连通测量比如说节点度或代数连通,不是同步的关键。事实上,这些提倡连通性测量证明是对同步条件[2]的保守估计。这陈述可以通过介绍矩阵U 的标准正交向量是Laplacian 矩阵L 有相应的特征值0=12...n λλλ<≤≤。通

过谱观点,条件[2]能等价的写成2|(0,1/,...,1/)()||sin()T n Udiag U λλωγ?≤[3]

自然频率ω投射到网络模式U ,权为逆Laplacian 特征值,,||||ε∞?评估最坏的情况权投影的不同。一个充分条件对于不等式[3]是正确的当代数连通度2,||||sin()ελωγ∞≥ 。同

样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不等式[3]是,2deg()||||sin()n G ελωγ∞≥≥

,其中deg()G 是图(,,)G A νε最大的节点度。当与[3]相比,这个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只用了n-1个非0Laplacian 特征值的一个,并且太保守了。

Kuramoto 振子观点:在极限limit /2γπ→,条件[2]表明存在一个稳定的同步点如果

?,||||1L εω∞<[4] 对于经典的Kuramoto 振子耦合在一个完全图有统一的权/ij a K n =,同步条件[4]变成条件,{1,...,}max ||i j n i j K ωω∈>-,是经典的Kuramoto 模型[21]。

电力网观点:在电力系统工程中,耦合振子模型[1]的平衡等式,为

1sin()

n i ij i j j a ωθθ==-∑,关于交流电力流等式,通过线性化估计

[29,30,31,32]1()n i ij i j j a ωθθ==-∑,是直流电力流等式。在向量记法,直流电力流等式

改为L ωθ=,它们的解决方法满足?,,max ||||||i j i j L εεθθω∈∞-=,根据条件[2],最坏的

相角距离

?,||||L εω∞获得通过直流电力流等式比sin()γ小,比如交流电力流等式满足,max ||i j i j εθθγ∈-<。因此,我们的条件扩展了直流电力流近似从极小的角度1γ 到大的角度[0,/2]γπ∈。

辅助线性观点:如上一段详述,关键点?

L ω在条件[2]等于相角差值获得通过线性

Laplacian 等式L ωθ=。线性解释不仅深刻而且很实际因为条件[2]能很快的别评估通过数字上解决稀疏线性系统L ωθ=。尽管这个线性解释,我们强调条件[2]的导数不是基于任何线性化参数。

能级相图观点:条件[2]也能解释为关于吸引人的能级相图。耦合振子模型[1]是一个粒子系统旨在最小化能量函数{,}1()(1cos())n ij i j i i i j i E a εθθθωθ∈==---∑∑ ,

前一部分是粒子之间的成对的非线性吸引,第二部分代表外部力驱使振子远离全部均衡的状态。由于能量函数()E θ研究起来很困难,很自然的去寻找二阶近似的最小值20{,}1()()/2n ij i j i i i j i E a εθθθωθ∈==--∑∑ ,其中前一部分对应于胡克潜能。条件[2]重新描述如下:()E θ特点是相互作用粒子的相角结合最小分别远于γ如果0()E θ的特点最小的相互作用粒子远于sin()γ,如图2 解释

分析和统计结果

我们的对于同步问题的分析方法是基于代数图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等效的重新同步的问题,揭示了在图中的周期和割集的关键作用,并最终导致同步条件[2]。特别的,我们分析建立同步条件[2]用于下面6个有趣的情形:

分析结果:同步条件[2]是充分和必要的对于(i )稀疏的和(ii )稠密的网络拓扑(,,)G A νε,(iii )最好的和(iv )最差的自然频率(v )对于环拓扑长度严格小于5(vi )对于任意的环有均匀的系数(vii )一个连接网络组合,每一个满足(i )-(vi )中的一个。详细的和严格的数学推导和描述关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在补充信息中找到。

通过分析建立的条件[2]对于各种各样的特别的网络拓扑和系数,我们建立它的正确想和对于任意网络的预测能力。大量的仿真研究导致这样的结论,提出的同步条件[2]在统计上是正确的。为了验证假设,我们做了Monte Carlo 仿真研究包括很大范围的自然频率i ω,网络规模n ,耦合权系数ij a ,和不同程度的稀疏和随机在不同的随机图模型中。总之,我

们构造6

1.210 个随机网络的例子,每一个有一连通图(,,)G A νε,自然频率ω满足?,||||sin()L εωγ∞≤对于某一/2γπ<。详细结果在补充内容中,允许我们建立如下概率结果自信度至少99%,准确率至少99%;

统计结果:对于一个标称网络,有99.97%的概率,条件[2]保证存在一个唯一的并且稳

定的点*θ为同步频率,对于每一对连接的振子{,}i j ε∈,相角紧密结合为**||i j θθγ-≤。

从这些统计结果,我们推断出提出的同步条件[2]适用于几乎全部的网络拓扑和系数。确实,我们也展示存在可能的拓扑和系数的薄集条件[2]不充分严格。我们指出对于一个明确的仔细设计的和退化的反例系列。总的来说,我们的分析和统计结果验证了提出的条件[4]的正确性。

确定条件[2]的统计正确性之后,我们研究对于任意网络的预测能力。由于我们分析建

立条件[2]是充分小的成对的相角差||1i j θθ- ,现在研究另一个极端,

{,}max ||/2i j i j εθθπ∈-=。为了测试相应的条件[4]在一个低维系数空间,我们一个Kuramoto 振子的复杂网络

1()i ij i j j K a θωθθ==--∑ {1,...,}i n ∈[5]

其中全部的耦合权系数ij a 或者为0或者为1,耦合增益K>0作为控制系数。如果:

是相应的无权的Laplacian 矩阵,条件[4]变为?,||||critical K K L εω∞> 。当然,条件

critical K K >仅仅是充分,临界耦合或许比critical K 要小。

为了测试条件critical K K >的准确性,我们数字上找到最小的K 值会同步有相角结合/2π。

图报告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各种规模的网络,连接随机图模型,样本分布的自然频率。补充内容里有详细的仿真步骤。首先,注意子图(a ),(b ),(c ),(d )和(e )条件[4]对于稀疏图很准确,即,对于小的P 和n ,正如我们的分析结果。其次,对于一个稠密图1p ≈,子图(a ),(b ),(c ),(d )和(e )证实了经典Kuramoto 振子的结果[21]:对于一个双极性分布条件[4]是准确的说,对于一个均匀分布得到一个小的临界耦合。第三,子图(c )和(d )展示条件[4]一个Watts-Strogatz 小世界无标度网络即,它有一个几乎不变的准确度对于不同的n 和p 值。第四,条件[4]总是有一个确切的临界耦合固定常数,然而其他的提出的条件[32,28,33,22,23]关于节点度或者网络规模n 代数连通的可扩展性差。

电力网中的应用

我么可以想象条件[2]可以应用去迅速评价同步和鲁棒在电力网在不稳定的操作条件下。由于真实世界的电力网是仔细的设计的系统有特别的网络拓扑和系数,我们不推断统计结果从前面的部分到电网。然而,我们讨论10种广泛确定的IEEE 电力网测试案例在[40,41]中提供。

在额定运行工况下,发电量最佳的去满足预估的要求,遵守交流功率流定律和不能超过每一个线路上的发热限制。发热限制约束完全等效相角同步的要求。为了测试同步条件[2]在一个不稳定的智能电网情形我们做额定网络的如下改变1、我们假设波动需要和随机50%负载偏离预测值。2、假设电网里有很多新能源有严重的波动功率输出,例如,风或者太阳能农场,随机全部发电单元的33%偏离额定的预定发电量3、根据智能电网的智能操作的范例[42],波动能被缓和通过快速调整发电量,比如快速响应蓄能装置包括电池和飞轮,可控负载,比如大规模的服务器农场或者混合动力电车。假设装备10%的快速响应发电机和10%可控负载,功率不平衡是一致的分摊给这些可调节的功率源。对于这10种测试情形中的每一个,构建1000个随机实现情形在上面的1、2、3,我们数字上检查同步解决范甘迪存在性,比较提出的同步条件[2]的数字结果。结果在表格2,详细的描述仿真步骤在补充内容里。可以得到,条件[2]预测正确的相机聚集程度||i j θθ-在全部的传输线{,}i j ε∈有非常高的准确不即使对于大规模网络有2383个节点。

作为最后测试,我们证实同步条件[2]在一个应力电力网络中研究。考虑到IEEE 可靠性

测试系统96在图中解释。假设下面的偶然发生,我们显示剩余的安全裕度。首先,假设发电机323分离,可能由于维护或者故障。第二,考虑羡慕不平衡的电力调度情形:东南地区的功率需要在每一负载偏离额定的预估的要求一个统一的正的量,结果功率不足补偿通过统一的增加发电量在西北地区。这些不平衡可以增加,例如由于预测负载的减少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应的,功率从西北到东南流动通过传输线{121,325}和{223,318}。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RTS96功率网络是充分鲁棒以至于可以忍受每一个单个的偶然事件,但是安全裕度最小当两个偶然的事故在一起发生,同步条件[2]表明传输线的发热限制{121,325}达到额外负载的22.20%。确实,动态仿真情形确定了这个预测的准确性。能观察到,同步失去而且负载的22.33%,并且地区通过传输线分开{121,325}。这个分离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传输线上的损耗{223,318},电网在途中断电。如果发电机323不分离并且没有发热限制,通过增加负载,我们发现经典同步损失通过鞍结分岔。并且这个分叉点可以通过我们的结果准确的预测。

综上所述,本节中的结果确认的有效性,适用性,同步条件[2]在复杂的电力网络的情况下的准确性。

讨论与结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研究了科学文献中提出的很多类的耦合振子模型同步现象。提出一个很简单的条件它准确的预知同步作为一个基本网络的系数和拓扑结构的函数。我们的结果,用物理的和图论解释,很大的改进了现存的在文献中同步的测试方法。我们的同步条件的正确性确定通过分析不同有趣网络拓扑和通过Monte Carlo仿真在很大范围的通用网络上。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理论结果复杂的Kuramoto振荡器网络以及智能电网应用。

我们的研究结果同样回答尽可能多他们构成的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一

个表征集所有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参数,我们提出的同步条件

?

,

||||1

ω∞<

不是充分严厉。

我们推测这个集合在一个适当的系数空间是薄的。我们的结果得出对于任意网络的同步的确

切条件的形式是

?

,

||||

L c

ε

ω∞<

,我们的推断常数c是严格正的,有上界,并且接近于1。

然而,在本文中没有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的同步解决方案,是关于区域对于同步的吸引。我们推测,后者取决于所提出的同步条件的差别中。在应用程序方面,我们设想,我们的同步条件使出现的智能电网应用,如功率流稳定约束优化问题,故障度量的距离,和控制策略的设计,以避免连锁故障。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姓名:耿长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电路与系统 指导教师:王成华 200901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集成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的新型智能监控网络,已成为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环境监测系统由于传感器成本高,部署比较困难,并且维护成本高,因此很难应用。本文以环境温度和湿度监控为应用背景,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测系统。 本系统将传感器节点部署在监测区域内,通过自组网的方式构成传感器网络,每个节点采集的数据经过多跳的方式路由到汇聚节点,汇聚节点将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存储到数据中心,远程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采集的数据。基于CC2430无线单片机设计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主要完成了温湿度传感器SHT10的软硬件设计和部分无线通讯程序的设计。以PXA270为处理器的汇聚节点,完成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构建,将Linux2.6内核剪裁移植到平台上,并且实现了JFFS2根文件系统。为了方便调试和数据的传输,还开发了网络设备驱动程序。 测试表明,各个节点能够正确的采集温度和湿度信息,并且通信良好,信号稳定。本系统易于部署,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并且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获取数据或进行远程控制,使用和维护方便。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监测,温湿度传感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

Abstract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 new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monitoring network combining sensor technology with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ause of the high maintenance cost and complexity of dispos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is restricted in several applications. In order to surveil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the environment, a new surveillance system based on WSN is implemented in this thesis. Sensor nodes are placed in the surveillance area casually and they construct ad hoc network automatieally. Sensor nodes send the collection data to the sink node via multi-hop routing, which is determined by a specific routing protocol. Then sink node reveives data and sends it to the remoted database server, remote users can access data through Internet.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node is designed based on a wireless mcu CC2430, in which we mainly design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s’ hardware and software as well as part of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ogram. Sink node's processors is PXA270, in which we construct the sink node embedded Linux System. Port the Linux2.6 core to the platform, then implement the JFFS2 root file system. In order to facilitate debugging and data transmission, the thesis also develops the network device driver. Testing showed that each node can collect the righ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form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is stable and good. The system is easy to deploy so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costs is reduced, it can be obtained data throug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t's easy to use and maintain. Key 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Environment Monitor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 Embedded Linux, Device Drivers

(中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桥梁安全监测系统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桥梁安全检测系统 摘要 根据桥梁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桥梁安全监测系统,以实现方案的安全参数的需要;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节点集、分簇和关键技术,虽然近年来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已经证明了其潜在的提供连续结构响应数据进行定量评估结构健康,许多重要的问题,包括网络寿命可靠性和稳定性、损伤检测技术,例如拥塞控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桥梁安全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总体结构;关键技术 1 阻断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桥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于桥梁的建设与运行规律,而特设的桥梁检测的工作情况,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一座桥的信息通常是一个孤立的片面性,这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一些桥梁安全参数复杂多变[1]。某些问题使用传统的监测方法难以发现桥梁存在的安全风险。因此长期实时监测,预报和评估桥梁的安全局势,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桥梁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即通过长期实时桥跨的压力、变形等参数及测试,分析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和结构的评价科关键控制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问题的发现并及时维修,从而确保了桥的安全和长期耐久性。 近年来,桥梁安全监测技术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应用,它是在结构工程的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已成为这一领域中科学和技术研究的重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桥梁的安全监测系统方案的实现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一种新兴的网络科学技术是大量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无线通信,信息的相互传输,对一个具体的完成特定功能的智能功能的协调的专用网络。它是传感器技术的一个结合,通过集成的嵌入式微传感器实时监控各类计算机技术、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传感以及无线发送收集到的环境或各种信息监测和多跳网络传输到用户终端[2]。在军事、工业和农业,环境监测,健康,智能交通,安全,以及空间探索等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巨大的价值。 一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网关和服务器,如图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信息传输、采集、处理方面的能力非常强。最初,由于军事方面的需要,无线传感网络不断发展,传感器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其应用的范围也日益广泛,已从军事防御领域扩展以及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全面描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过程、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影响传感器应用的若干因素。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限制因素 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liu pe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434023,china) abstract: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 tion,collecting,processing capacity is very strong.initially,due to the needs of the military aspect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progress its increasingly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from military defense field to expand and spread to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目的 针对目前中国的交叉路口多,车流量大,交通混乱的现象研究一种控制交通信号灯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智能交通系统。 二、课题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快捷,城市的道路也逐渐变得纵横交错,快捷方便的交通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而交通安全问题则是重中之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约有120 万,另有数100 万人受伤。中国拥有全世界1. 9 %的汽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占了全球的15 % ,已经成为交通事故最多发的国家。2000 年后全国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在10 万人,受伤人数约50万,其中60 %以上是行人、乘客和骑自行车者。中国每年由于汽车安全方面所受到的损失约为5180 亿(人民币),死亡率为9 人/ 万·车,因此,有效地解决交通安全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中国,城市的道路纵横交错,形成很多交叉口,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而目前的交通情况是人车混行现象严重,非机动车的数量较大,路口混乱。由于车辆和过街行人之间、车辆和车辆之间、特别是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不仅会阻滞交通,而且还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我国发生在交叉口的交通事故约占道路交通事故的1/ 3,在所有交通事故类型中居首位,对交叉口交通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冲突点问题,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号灯配时不合理(如黄灯时间太短,驾驶员来不及反应),以及驾驶员不遵循交通信号灯,抢绿灯末或红灯头所引发交通流运行的不够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家车也越来越多,交通控制还是延续原有的定时控制,在车辆增加的基础上,这种控制弊端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造成了十字交叉路口的交通拥堵和秩序混乱,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智能交通中的信号灯控制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重要性。国外已经率先开展了智能交通方面的研究。 美国VII系统(vehicle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利用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边装置的信息交流实现某些功能,从而提高交通的安全和效率。其功能主要有提供天气信息、路面状况、交叉口防碰撞、电子收费等。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2个应用上: ①以车辆为基础; ②以路边装置为基础。欧洲主要是CVIS 系统(cooperative vehicle infrastructure system)。它有60 多个合作者,由布鲁塞尔的ERTICO 组织统筹,从2006 年2 月开始到2010年6月,工作期为4年。其目标是开发出集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综合交流平台,这个平台能运用到车辆和路边装置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其中车辆不仅仅局限于私人小汽车,还包括公共交通和商业运输。日本主要的系统是UTMS 21 ( universal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 , UTMS 21)。是以ITS 为基础的综合系统概念,由NPA (National Police Agency) 等5个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开发的,是继20 世纪90 年代初UTMS 系统以来的第2代交通管理系统,DSSS是UTMS21中保障安全的核心项目,用于提高车辆与过街行人的安全。因此,从国外的交通控制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现代的交通控制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大多采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使车辆行驶和道路导航实现智能化,从而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改善道路交通环境,节约交通能源,减轻驾驶疲劳等功能,最终实现安全、舒适、快速、经济的交通环境。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

1武警部队监控平台架构介绍与设计 1.1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 基站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如上图所示,主要由三个大的部分构成,分别是监控中心、监控站点、监控单元。整个系统从资金、功能以及方便维护性出发,我们采用了干点加节点方式的监控方法。 监控中心(SC):SC的定义是指整个系统的中心枢纽点,控制整个分监控站,主要的功能是起管理作用和数据处理作用。一般只在市级包括(地、州)设置相应的监控中心,位置一般在武警部队的交换中心机房内或者指挥中心大楼内。 区域监控中心(SS):又称分点监控站,主要是分散在各个更低等级的区县,主要功能是监控自己所负责辖区的所有基站。对于固话网络,区域监控中心的管辖范围为一个县/区;移动通信网络由于其组网不同于固话本地网,则相对弱化了这一级。区域监控中心SS的机房内的设备配置与SC的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功能不同以及SS的等级低于SC,SS的功能主要是维护设备和监控。 监控单元(SU):是整个监控系统中等级最低的单元了,它的功能就是监控并且起供电,传输等等作用,主要由SM和其他供电设备由若干监控模块、辅助设备构成。SU侧集成有无线传感网络微设备,比如定位设备或者光感,温感设备等等。 监控模块(SM):SM是监控单元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作用监控信息的采集功能以及传输,提供相应的通信接口,完成相关信息的上传于接收。

2监控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及监控中心功能 基站监控系统的组网分级如果从管理上来看,主要采用两级结构:CSC集中监控中心和现场监控单元。CSC主要设置在运营商的枢纽大楼,主要功能为数据处理,管理远程监控单元,对告警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可实现告警查询和存储的功能。一般管理员可以在CSC实现中心调度的功能,并将告警信息进行分发。而FSU一般针对具体的某一个基站,具体作用于如何采集数据参数并进行传输。CSC集中监控中心的需要对FSU采集的数据参数进行报表统计和分析,自动生产图表并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直观,方便的可视化操作,为维护工作提供依据,维护管理者可以根据大量的分析数据和报表进行快速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发现网络的故障点和优先处理点,将人力资源使用在刀刃上。监控中心CSC系统的功能中,还有维护管理类,具体描述如下: 1)实时报警功能 该系统的报警功能是指发现机房里的各种故障后,通过声音,短信,主界面显示的方式及时的上报给操作者。当机房内的动力环境,空调,烟感,人体红外等等发生变量后,这些数据通过基站监控终端上传到BTS再到BSC。最后由数据库进行分类整理后存储到SQLSEVRER2000中。下面介绍主要的几种报警方式: 2)声音报警 基站发生告警后,系统采集后,会用声卡对不一样的告警类别发出对应的语音提示。比如:声音的设置有几种,主要是以鸣叫的长短来区分的。为便于引起现场维护人员的重视紧急告警可设置为长鸣,不重要的告警故障设置为短鸣。这样一来可以用声音区分故障的等级,比方某地市的中心交换机房内相关告警声音设置,它的开关电源柜当平均电流达到40AH的时候,提示声音设置为长鸣,并立即发生短信告警工单。如果在夜晚机房无人值守的情况下: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大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_尚盈

文章编号:1004-9037(2009)02-0254-05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大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尚 盈 袁慎芳 吴 键 丁建伟 李耀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 摘要:针对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机翼盒段壁板结构,实现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多点应变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采用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成功判别了集中载荷模拟的损伤位置。本系统由传感采集子系统、无线传感网络子系统和终端监控子系统三部分组成。为了降低系统网络功耗及成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善传感网络的实时性和同步性,设计了可直接配接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低功耗多通道应变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和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层次路由协议,开发了多通道应变数据采集、网络簇头转发和中继节点接收等主要软件模块。实验证明,相比于传统有线的监测方法和数据采集系统,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具有负重轻、成本低、易维护和搭建移动方便等优点。 关键词:无线传感网络;结构健康监测;层次路由协议;自组织竞争网络中图分类号:T P2;T P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八六三”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 032117)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772072,50420120133)资助项目;航空基金(20060952)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7-09-05;修订日期:2008-04-17 Large -Scal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 hang Ying ,Yuan Shenf ang ,Wu J ian ,Ding J ianw ei ,L i Yaoz eng (T he A ero nautic Key La bo rat or y o f Smart M ater ial and Str uct ur e,N anjing U niv ersit y o f Aer onautics and A str onautics,N anjing,210016,China) Abstract :Aimed at the large-scale structure and anisotropy nature o f the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 w ing box ,a large-scale structural health m 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w ireless sen-sor netw orks is presented .A kind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 ork is designed to distinguish the damag e locatio n simulated by the co ncentrated load .The sy stem co nsists o f the sensor data ac-quisition,the w ireless sensor netw or ks,and the terminal monitoring sub-sy stem s.To im pro ve the performance o f the system ,the signal conditio ning circuit and the hierarchical routing pro -to col are designed based o n w ireless sensor netw orks ,the prog rams of data acquisition and Sink node are ex ploited.Experimental result pro ves that the system has advantag es of flexibili-ty o f deplo yment,low maintenance and deploym ent costs . Key words :w ir eless senso r netw or ks ;str 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hierarchical routing ;self -org anizing com petitive netw o rk 引 言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是采用智能材料结构的新概念,利用集成在结构中的先进传感/驱动元件网络,在线实时地获取与结构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如应力、应变、温度、振动模态、波传播特性等),结 合先进的信号信息处理方法和材料结构力学建模 方法,提取特征参数,识别结构的状态,包括损伤,并对结构的不安全因素在其早期就加以控制,以消除安全隐患或控制安全隐患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结构健康自诊断、自修复、保证结构的安全和降低维修费用[1]。 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具有局部信号处理的功能, 第24卷第2期2009年3月数据采集与处理Jour nal of D ata A cquisition &P ro cessing Vo l.24N o.2M a r.2009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新兴的下一代传感器网络,在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各方面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和特点,讨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瓦斯监测系统、智能家具,环境监测,农业。交通等方面的现有应用,最后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军事、瓦斯监测系统、智能家具,环境监测,农业。交通。 1.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背景以及发展现状 随着半导体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90年代末,美国首先出现无线传感器网络(WSN)。1996年,美国UCLA大学的William J Kaiser教授向DARPA提交的“低能耗无线集成微型传感器”揭开了现代WSN网络的序幕。1998年,同是UCLA大学的Gregory J Pottie教授从网络研究的角度重新阐释了WSN的科学意义。在其后的10余年里,WSN网络技术得到学术界、工业界乃至政府的广泛关注,成为在国防军事、环境监测和预报、健康护理、智能家居、建筑物结构监控、复杂机械监控、城市交通、空间探索、大型车间和仓库管理以及机场、大型工业园区的安全监测等众多领域中最有竞争力的应用技术之一。美国商业周刊将WSN网络列为21世纪最有影响的技术之一,麻省理工学院(MIT)技术评论则将其列为改变世界的10大技术之一。WSN是由布置在监测区域内传感器节点以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无线自组网(Ad hoc),其目的是协作的感知,采集

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是WSN的三要素。将Ad hoc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人们可以通过WSN感知客观世界,扩展现有网络功能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WSN技术现已经被广泛应用。图为WSN基本结构。 WSN经历了从智能传感器,无线智能传感器到无线传感器三个发展阶段,智能传感器将计算能力嵌入传感器中,使传感器节点具有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能力。而无线智能传感器又增加了无线通信能力,WSN将交换网络技术引入到智能传感器中使其具备交换信息和协调控制功能。 无线传感网络结构由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现场数据收集处理决策部分及分散用户接收装置组成,节点间能够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传感器节点获得的数据沿着相邻节点逐跳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所得的数据可被多个节点处理,经多跳路由到协调节点,最后通过互联网或无线传输方式到达管理节点,用户可以对传感器网络进行决策管理、发出命令以及获得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中的运用是推进农业生产走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最可行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十分关注WSN在军事,环境,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发展,美国和欧洲相继启动了WSN研究计划,我国于1999年正式启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05年将网络传感器中基础理论在一篇我国20年预见技术调查报告中,信息领域157项技术课题中7项与传感器网络有直接关系,2006年初发布的《国家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

2013秋川大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第一二次作业答案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2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哪种协议不属于路由协议( C )。 A.地理位置路由协议 B.能量感知路由协议 C.基于跳数的路由协议 D.可靠的路由协议 2.ZigBee的通信速率在2.4GHz时为( D )。 A.40Kbps B.20Kbps C.256 Kbps D.250kbps 3.传感器节点( D )范围以内的所有其它节点,称为该节点的邻居节点。 A.视线 B.跳数 C.网络 D.通信半径 4.TinyOS是一个开源的( D )操作系统,它是由加州大学的伯利克分校开发, 主要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 A.桌面 B.后台 C.批处理 D.嵌入式 https://www.360docs.net/doc/564178664.html,N技术使用了哪种介质( A )。 A.无线电波 B.双绞线 C.光波 D.沙狼 6.传感器节点消耗能量主要消耗在( A )上。 A.无线通信模块 B.处理器模块 C.传感器模块 D.管理模块 7.传感器最早起于二十世纪( B )年代。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8.定向扩散(Directed Diffusion,DD)路由协议是一种( B )机制。 A.能量感知路 B.基于查询的路由

C.地理位置路由 D.可靠的路由 9.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有方向性的。当被测量是单向量,而且对方向性要求较高时,应 选择在其它方向上灵敏度()的传感器;如果被测量是多维向量,则要求传感器的交叉灵敏度越()越好。 A A.小;小 B.小;大 C.高;高 D.高;底 10.传感器的频率响应越(),则可测的信号频率范围就越()。C A.小;高 B.大;宽 C.高;宽 D.大;高 11.传感器的线形范围是指输出与输入成正比的范围。理论上在此范围内,灵敏度保持 定值。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越(),则它的量程就越(),并且能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D A.小;宽 B.小;高 C.高;大 D.宽;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7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节点数目的多少,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可以分为(AD)。 A.平面结构 B.网络结构 C.星形结构 D.分级结构 2.传感器节点消耗能量的模块包括(ACD)。 A.传感器模块 B.存储模块 C.处理器模块 D.无线通信模块 3.下面哪些属于数据融合的方法(ABD)。 A.模糊逻辑法 B.神经网络方法 C.优选法 D.综合平均法 4.目前人们采用的节能策略主要有(AC)。 A.休眠机制 B.定时发送机制 C.数据融合机制

不连续复杂动态网络的有限时间与固定时间同步

不连续复杂动态网络的有限时间与固定时间同步复杂网络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复杂网络的同步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现象.近年来,复杂网络的渐近同步及其控制已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物理、工程等领域的实际网络系统中,网络的有限时间和固定时间同步及其控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但相关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结果较少.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非光滑分析、微分包含、右端不连续微分方程、脉冲微分方程等相关理论分别研究了两类不连续复杂动态网络即右端不连续复杂网络和具有脉冲效应的复杂动态网络的有限时间同步和固定时间同步.第一部分讨论了在统一控制框架设计下的右端不连续复杂动态网络的有限时间和固定时间同步.首先,在Filippov解意义下,运用非光滑分析、微分包含等理论及反证思想,分析了右端不连续系统的有限时间与固定时间稳定性,并建立了相应的稳定性定理.然后,对一类具有不连续节点动力学的复杂网络设计了新的控制策略,在该统一的控制策略下,运用前述建立的稳定性定理,结合右端不连续微分方程理论,得到了网络实现有限时间与固定时间同步的判定准则.该准则指出,在统一的控制策略和相同的判定条件下,网络最终是有限时间同步还是固定时间同步取决于控制策略中的一个关键参数的取值.另外,通过对网络设计另一类统一的控制策略,讨论了网络的渐近、指数和有限时间同步.最后给出了数值模拟来说明理论结果的有效性.考虑到现实网络中的脉冲现象,第二部分研究了具有脉冲效应的复杂动态网络的有限时间同步.首先,利用比较原理和数学归纳法建立了有限时间稳定的脉冲型微分不等式,并给出了稳定停息时间上界估计.然后,通过对脉冲复杂网络设计连续控制策略,利用建立的微分不等式和脉冲微分方程理论,得到了网络在1-范数和2-范数意义下的有限时间同步准则和同步停息时间上界估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监控系统

30 无线传感器网络集传感器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和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它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器网络因其具有成本低、能耗小等特点,已经展现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和参考文献 [2]中分别介绍了其在农业与医药学领域的应用。2003年MIT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在预测未来技术发展的报告中,将其列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技术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室内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室内环境的监测与控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实现各式各样的生活与工作要求,室内环境的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正是这种结构复杂多样性及区域差异性,给室内环境的监测与控制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是,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这些挑战均迎刃而解。 1 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的监控功能主要利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来实现。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监控节点、 下位机和上位机。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示意图 监控节点: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可以利用搭载的多种传感器来获取室内的环境参数,通过微机电系统将这些参数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打包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至下位机。 下位机: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心节点,下位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能够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诸传感器节点通讯,又能通过串口与上位机实现信息交互,最终实现了传感器节点与上位机的协调。 上位机: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大脑”,上位机负责整个传感器网络的正常运行。通过对下位机呈递的数据包进行解码,上位机能够提取各环境参数信息,并将其图形化显示。此外,通过设置环境参 数阈值,上位机可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监控系统 张新耀 冯启朋 霍 鹏 王亚慧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 室内环境与人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一般具有结构复杂及区域差异性大的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无线通讯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智能网络,可以有效地监测环境参数变化,并能够对环境异常做出实时处理,从而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分区域环境监控,由此设计了一套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智能室内监控系统。文章通过对整个系统的设计方法、软硬件实现及系统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证明了由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成的系统可以高效地实现室内环境监控的任务。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室内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环境参数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0-0030-032012年第30期(总第237期)NO.30.2012 (CumulativetyNO.237)

智能电网大数据

智能电网和大数据 1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育濒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在现代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结合其电力工业发展的具体清况,通过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也反映出各国对未来电网发展模式的不同理解。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角度看,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同以下观点: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 2 智能电网的发展 2.1 美国 2.1.1 电网2030规划 2003年2月,美国时任总统布什提出“电网2030规划”,指出要建设现代化电力系统,以确保经济安全,同时促进电力系统自身的安全运行。该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为所有用户提供高度安全、可靠、数字化的供电服务,在全国实现成本合

理、生产过程无污染、低碳排放的供电,经济实用的储能设备,建成超导材料的骨干网架。为有效促进智能电网建设,美国于2007年12月颁布“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确立了国家层面的电网现代化政策,设立新的专责联邦委员会,并界定其职责与作用,建立问责机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股东投资。 2.1.3 奥巴马政府施政计划 美国总统奥巴马为振兴经济,从节能减排、降低污染角度提出绿色能源环境气候一体化振兴经济计划,智能电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欧洲 欧盟为应对气候变化、对能源进口依赖日益严重等挑战,向客户提供可靠便利的能源服务,正在着手制定一整套能源政策。这些政策将覆盖资源侧、输送侧以及需求侧等方面,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领域深刻变革,为客户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形成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欧洲智能电网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资产、电网运行、需求侧和计量、发电和电能存储四个方面。 2.3国外智能电网技术研究近况 按照智能电网本身所覆盖的价值链环节,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可划分为智能用电、智能网络、新能源发电与智能企业四类。 (1)智能用电:包括智能表计、电池技术、家庭自动化、微型电网、优质供电园区等。 (2)智能网络:包括调度自动化、即插即用式智能电力设备、智能保护装置、测量监视设备、电力电子设备、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 (3)新能源发电: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微透平技术、超导储能技术等。 (4)智能企业:包括信息集成技术、通信技术等。

11通信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试题B卷答案

1.从无线联网的角度来看,传感器网络结点的体系由分层的网络通信协 议、 、 三部分组成。 2. 传感器一般由__________、敏感元件、__________组成。 3.传感器网络的无效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串扰、_________和控制开销。 4. 根据数据进行融合操作前后的信息含量,可以将数据融合分为 、 两类。 5. 通常计算机网络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包括 、实验方法和、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谣传路由协议属于( )。 A. 能量感知路由协议 B. 基于查询的路由协议 C. 地理位置路由协议 D. 可靠的路由协议 2.下列哪一种类型的帧不属于IEEE802.15.4网络定义的帧( )。 A. 信标帧 B. MAC 命令帧 C. 数据帧 D. 超帧 3.下列定位算法中,距离无关的定位算法有( )。 A.APIT 算法 B. TOA 算法 C. RSSI 算法 D. AOA 定位算法 4.下列不属于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设计时需考虑的是( )。 A 、节能设计 B 、小体积 C 、高速率 D 、低成本 5.IEEE802.11MAC 协议规定的三种帧间隔的关系为( )。 A. SIFS >PIFS> DIFS B. PIFS > DIFS >SIFS C. DIFS> SIFS > PIFS D. DIFS>PIFS>SIFS 6.设计传感器网络的硬件结点,以下无需考虑的是( )。 A. 微型化 B. 阻抗匹配 C. 高速率 D. 稳定性 7.下列不属于IEEE802.15.4标准规定的物理层负责的任务为( )。 A. 信道能量检测 B. 信道频率选择 C. 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D. 数据检测与压缩 8.下列不属于网络安全考虑的问题是( )。 A.机密性问题 B.低能耗性问题 C.完整性鉴别问题 D.新鲜性问题。 9.下列不属于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的作用是( )。 A.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B.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C.提高数据的实时性 D. 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 10.下列不属于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机制的主要性能参数为( )。 A.最大误差 B.同步范围 C.可用性 D.鲁棒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无线自组织网 2.LR-WPAN 网络 3.传感器的灵敏度 4.战场感知 5. TODA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2.设计基于竞争的MAC 协议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传感器网络实现时间同步的作用是什么? 4. 如何对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方法进行分类? 五、综述题(共20分) 传感器网络的终端探测节点由哪些部分组成?这些组成模块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络与应用 B 1 3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区别

1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差异 传统电网是一个刚性系统,电源的接入与退出、电能量的传输等都缺乏弹性,致使电网没有动态柔性及可组性;垂直的多级控制机制反应迟缓,无法构建实时、可配置、可重组的系统;系统自愈、自恢复能力完全依赖于实体冗余;对客户的服务简单、信息单向;系统内部存在多个信息孤岛,缺乏信息共享。虽然局部的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由于信息的不 完善和共享能力的薄弱,使得系统中多个自动化系统是割裂的、局部的、孤立的,不能构成一个实时的有机统一整体,所以整个电网的智能化程度较低[9210]。 与传统电网相比,人们设想中的智能电网将进一步拓展对电网全景信息(指完整的、正确的、具有精确时间断面的、标准化的电力流信息和业务流信息等)的获取能力,以坚强、可靠、通畅的实体电网架构和信息交互平台为基础,以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需求,整合系统各种实时生产和运营信息,通过加强对电网业务流实时动态的分析、诊断和优化,为电网运 行和管理人员提供更为全面、完整和精细的电网运营状态图,并给出相应的辅助决策支持,以及控制实施方案和应对预案,最大程度地实现更为精细、准确、及时、绩优的电网运行和管理[9210]。 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将进一步优化各级电网控制,构建结构扁平化、功能模块化、系统组态化的柔性体系架构,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灵活变换网络结构、智能重组系统架构、最佳配置系统效能、优化电网服务质量,实现与传统电网截然不同的电网构成理念和体系。 由于智能电网可及时获取完整的电网信息,因此可极大地优化电网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技术体系,承载电网企业社会责任,确保电网实现最优技术经济比、最佳可持续发展、最大经济效益、最优环境保护,从而优化社会能源配置,提高能源综合投资及利用效益。 2国内外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不同 电力行业作为社会基础产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产业之一。电网建设与国家能源资源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本国的能源资源条件、能源资源输入可能性以及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等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电力工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电网建设规模日趋扩大,电网负荷变动剧烈,区域负荷不平衡;另一方面,电网架构依然薄弱,亟待坚固补强。中国能源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必须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发展远距离、大跨距、大容量输电,加强统一协调和规划建设,形成统一调度运行的统 一或联合电网。 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电力工业已步入成熟期,输电网架构变化很小,电网发展趋于平稳,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力供应及冗余储备趋向平衡。出于体制和利益需求,他们最为关注的是停电时间最小化和市场效益最大化。因此,从国外对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来看,其侧重于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环保、灵活应变的智能电力系统,更多地从市场、安全、电能质量、环境等方面出发,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智能电网,更多地强调信息与电网的结合及基于信息的业务重整。另外,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所倡导的智能电网,更关注于分布式电源及客户端的接入、信息的获

智能电器与智能电网简介

智能电器是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专家简介:何瑞华,男,1941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电器分所所长,现任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通用低压电器分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低压电器研究工作,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一、对智能电网的总体认识与看法 1.中、美智能电网的发展重点是由国情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实际上智能电网的概念很早就提出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以后,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每个国家发展智能电网的原因与重点不同,这是由自身特点与需要决定的。美国发展智能电网是由于电网改造的需要,加上遭遇金融危机,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另外也有节能的需求,因此他们的智能电网重点是放在用户端,比如智能仪表怎样能够节电等方面的考虑较多。 我国提出的概念是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的智能电网,这同样是根据我国特点出发的。我国水力、石油、煤等能源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风能资源可能也是西部比较丰富。西部发出的电用不掉,而用电主要集中在东部,输电距离少则二、三千公里,多则四、五千公里,这样的话,就需要通过特高压来输电,由于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国外对于超高压、特高压的相关设备、检测、标准也不够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水平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根据我们的特点,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智能电网。 2.智能电网的概念应包含电器设备智能化 电网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五部分组成的,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电网。电能大部分是在用户端消耗掉的,过去低压电器有统计数据,80%以上的电能是通过低压电器传输消耗掉的。电器行业也有统计数据,57%的电能是通过电动机消耗掉的,当然还有一部分在高压端消耗掉了。既然这么多电能大部分是在低压侧消耗掉的,而大部分又是通过低压电器传输消耗掉的,如果说不关心用户端的电网情况,忽略这部分的节能与能量管理,那么这样的智能电网在意义上是不够完整的。 目前对于智能电网的定义有很多说法,比较多的说法是物理电网加上先进的信息与控制技术。我个人认为上述定义还不能完整揭示智能电网的深刻内涵。至少应加上电网里主要的电气设备,包括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主要设备应该都是智能化的,这样的电网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能电网。当然有人也许会说把先进的信息与控制技术运用到这些设备上就是智能,但是这样的说法我认为不确切,我想说的是,现在的信息与控制技术,很多自动化工作者都能做,但不是说把这些技术用到电网中,电网就变成智能电网了。如果电气设备不是智能化的,只讲智能控制,那么这个智能电网的智能化功能将是非常弱的,至少功能是非常不完备的。所以我认为智能电网是物理电网加先进的信息技术的说法还不够完备,至少应该涵盖这样的理念——电网里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的主要设备(如发电设备、变电站、高压开关设备、低压开关设备、低压成套、仪表、计量等设备)应该是智能化的,这样的电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电网,如果仪表不是智能化的、低压电器还是老的传统的低压电器,能构成智能电网吗?不能。 3.智能电网的推进应注重用户端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