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美术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隋唐五代美术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隋唐五代美术
折枝:花鸟画的一种,它取一个局部以体现自然的精神。作为构图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被晚唐以来花鸟画家所重视,对后来的工笔和写意花鸟画都有重要的影响。
凹凸花:指带有立体感建筑装饰图案,从六朝张僧繇开始表现,可能受希腊化艺术风格的影响。唐初于阗画家尉迟乙僧继续采用这种画法。
泼墨:中国画用墨名称。指画家以墨水泼洒再绢本或纸本上,随墨迹的形状,看出各种物象,然后用毛笔勾画,使这些偶然中获得的形象成为画面的构图内容。它可以是整幅的画面,也可以是局部的处理,完全因人而异。
破墨:中国画技法名称,指通过墨色干湿浓淡的相互协调所产生的层次变化,或以浓墨或淡墨,或者以干墨破湿墨,反之亦然。传六朝萧绎《山水松石格》最早有“或离合于破墨”的说法,到盛唐张子和、张璪等人,这一技法开始被重视起来。
皴法:中国画技法术语,主要用于山水画的表现。在勾线的同时,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物象的质感、肌理、阴阳向背等,对于山水树石的造型有决定性的作用。唐五代以来,皴法成为各地山水画家因地制宜表现自然景象的基本程式。
钩勒:中国画用笔名称。“钩”指以墨线钩画轮廓,“勒”指以墨线或色线复钩加工,可以增加线条的层次厚度,产生特殊的墨色效果。
吴带当风:指唐代吴道子的人物衣纹程式。他的用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故称之,和北齐画家曹仲达的画法相对。曹的用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称“曹衣出水”。
变相:佛教绘画术语。讲说佛经故事叫“变文”,以视觉形象表现佛经故事叫“变相”。它在图解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佛经内容这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代的经变故事在吴道子等人的努力下,创造出了《净土变相》、《地狱变相》等新的样式,在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卷轴画:指画在绢本或纸本上的绘画,其尺幅有横条状的手卷和竖条状的立轴两种形式,和汉代的帛画有直接的联系。卷轴的装裱形式因时代的不同而有若干差异。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地位
开创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新篇章
01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工艺美术发展达到了巅峰,开创了中国工
艺美术的新篇章。
对世界工艺美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对世界
工艺美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为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03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作品以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世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目录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概述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影响 • 隋唐五代时期的书画艺术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01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概述
历史背景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在技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展现了卓越的技艺和精细的工 艺水平。
这一时期的工艺品制作精良,技艺精湛,注重细节处理和整体效果的统一,充分体 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才华。
同时,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在材料运用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唐三彩、白瓷等新材 料的出现和应用,为工艺品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唐彩绘驯鸟男伺壁画
总结词
表现驯鸟男伺的壁画作品
详细描述
唐彩绘驯鸟男伺壁画是一幅表现驯鸟男伺的壁画作品,画面 生动地描绘了男伺与各种鸟类的互动,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 壁画的细腻与生动。
五代周文矩七贤过关图卷
总结词
表现文人雅集的卷轴画
VS
详细描述
五代周文矩七贤过关图卷是一幅表现文人 雅集的卷轴画,画面描绘了七位文人一起 过桥的场景,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 反映了五代时期卷轴画的艺术风格。

总结中国史前到五代美术的发展脉络。

总结中国史前到五代美术的发展脉络。

总结中国史前到五代美术的发展脉络。

一、史前时代(1)特点:用稚拙的线条和简单的色彩组合成图案,自然、质朴、粗狂,又不失浪漫。

(2)成因: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多是劳动场景的描述。

(3)代表: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彩陶舞蹈纹盆。

二、夏商周(1)特点: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有序,造型准确,以人物肖像画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成因:神权政治在生活中的写照。

(3)代表: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三、秦汉:线条造型技法趋于成熟。

(1)特点: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绘画流行浪漫与幻想主题。

(2)成因:儒学神学化和神仙巫鬼盛行。

(3)代表: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马王堆汉墓帛画。

四、魏晋南北朝: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

(1)特点:中国绘画艺术脱离了质朴简略阶段,进入精妙发展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绘画理论出现,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画人物要注意人物的精神气质等绘画理论);以人物肖像画为主要创作主题。

(2)成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发展,人们重新反省儒学,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又不愿同流合污,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由于他们文化修养较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3)代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五、隋唐:中国绘画的高峰。

(1)特点:重情趣求意境,追求“画中有诗”;带有外来文化的风格;画家辈出,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各有千秋,人物画占主导地位;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2)原因: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唐诗兴盛,继承前代基础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3)代表:隋朝展子虔《游春图》(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中国工艺美术史尚刚第六章隋唐五代

中国工艺美术史尚刚第六章隋唐五代
常有西方亲缘
黄堡窑——
窑址: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前身)
历史:唐代初创,晚唐前较粗陋
品种:黑、白为主,也烧青、花、三彩;晚唐始,青瓷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五代,耀州窑,青瓷主导,官款、柴窑
四、彩绘瓷
1、长沙窑
窑址:望城铜官镇至石渚湖(铜官窑,石渚窑),民窑
历史:唐前期始,晚唐五代盛
品种:青釉为主
造型:壶最典型
技术提高:
胎细坚、釉莹纯(匣钵)、形周正
域外联系:
西方影响:造型、装饰、钴料
影响扩大:销往东亚、西亚、北非,改变当地面貌
二、白瓷
原料:
胎、釉氧化铁含量1%以下
历史:
北朝晚期出现,入隋成熟,入唐,烧造更多、产品更精
意义:
新品种、最宜彩绘
分布:
隋唐五代,尚主要在北方
1、邢窑
窑址:
河北内丘一带
历史:
始于北朝后期,隋短期繁荣(薄胎器),唐早期低靡,中期极盛,晚唐渐衰
第六章隋唐五代
隋:公元581~618年
唐:公元618~907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
第一节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唐是核心:
原因:时间长、成就高、影响大
分期:755年、756年
原因:755年末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于工艺美术
与西方交流多寡
萨珊波斯、大食、拂菻与中亚(粟特)
主要产区转移
地域差异:
黄河中下游地区:吴越地区,扬州、益州(成都)
产地:主纹构图联系产地
单独:西北和中亚
对称:华夏文明中心区(两京、扬州,益州最可能)
题材的演进——
联珠圈纹:8世纪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联珠双龙纹绫(710年)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物悠闲”的特色,又形容其画山水形象“上突危峰,下瞰穷 谷”“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景物浑然一体。
《关山行旅图》 关仝
144.4×56.8厘米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危峰巨石,高耸入云;秋山寒林,气氛逼真;皴 法严谨,顿挫有力;楼阁洞府,深幽邃远;野店村居, 意境超然。 但是关仝不擅长人物,因此画面上的人物多请他人代 笔。
• 此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山水画 中第一次出现了近、中、远三叠景致的山水楼阁,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 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大小李将军
• 唐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以精美工细的画笔, 绚丽夺目的赋彩,在画坛上形成很大的影响。
李思训
• 李思训(651~718年),唐朝宗室,晚年曾任宗正卿,后任左羽林卫大将军 等职,史称大李将军。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
•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 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 《历代名画记》言“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 神仙之事。”其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绘画 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
《明皇幸蜀图》宋—元摹本,李昭道(传)
• 绢本设色,55.9cm×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中所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画面安排了
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并巧妙地画出了随行 的庞大队伍。
• 画面构图雄奇,丘壑峭削,意趣微妙。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 染,色彩明丽,无皴擦,画法古朴。虽为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 绘画的风貌。

中国美术史笔记+口诀

中国美术史笔记+口诀

(三)魏晋南北朝绘画时期特点: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陆探微:秀骨清像,张僧繇:受佛教绘画的影响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其肉2、顾恺之的三件传世作品及主要内容、表现手法《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四)绘画理论4、谢赫的六法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第五章隋唐五代美术(一)隋唐五代人物画1、阎立本及其代表作品唐初人物画最高水平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职贡图等2、吴道子的作品、风格特征、艺术成就送子天王图、地域变相图、伏生授经、鬼伯图用笔遒劲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画成就最著4、张萱、周昉的仕女画作品及画风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1.6、南唐著名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周文矩:《宫中图卷》《重屏会棋图》等(二)隋唐五代的山水画1、隋展子虔的代表作品及其在山水画史上的意义展子虔《游春图》,今存最早的一幅完整的三水画。

2、唐青绿山水画派画家李思训、李昭道及其作品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父< 江帆楼阁图> 子<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圖>4、王维的山水画及技法特点5、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物荆浩、关仝及其作品、风格荆浩:北方山水,《匡庐图》关仝:师法荆浩传《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6、五代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物董源、巨然及其作品、风格董源:《潇湘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等,擅长用披麻皴巨然:董源弟子,其画轻岚淡墨、烟云流动。

(韩滉《五牛图》、4、五代花鸟画“徐黄异体”指哪两种风格,各自有何特点黄筌“黄家富贵”;首创没骨法(强调院体)徐熙“徐家野逸”;线条为主色彩为辅2. 范宽《溪山行旅图》,重山叠岭,雄奇壮伟,笔力坚实,山石作“雨点皴”3.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4.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5.3、南宋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1. 李唐《万壑松风图》《清溪鱼隐图》大斧劈皴、水墨苍劲2. 刘松年:《四景山水》斯文细腻3. 马远《踏歌图》一角构图、人物情节与山水结合4. 夏圭《山水十二景》善于半边取景4、两宋其他的山水画家许道宁、翟院深、王诜等,燕文贵,赵令穰,米芾父子,王希孟萧照、马和之、江参等5、元初赵孟頫的代表作品及画风《鹊华秋色图》;倡古排宋、清雅朴素、书画结合。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二:魏晋及隋代、唐代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二:魏晋及隋代、唐代的美术

2 人物画
捣练图 张萱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中晚唐 仕女画
周昉,社会环境影响其作品多反映贵族妇女奢侈生活后的不幸和苦闷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中晚唐 仕女画
2 人物画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五代人物画
五代时期,画家笔下呈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顾闳中、 周文矩等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 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 揭示出社会的本质。
雪溪图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三 五代山水画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
创作、理论
荆浩 匡庐图
理论创作:
《笔法记》 六要: 气:心灵主宰 韵:格调问题 思:构图立意 景:观察自然 笔:用笔节奏 墨:用墨浓淡
关 仝
关 仝
关 山 行 旅 图
山 溪 待 渡 图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的兴起
社会动荡、战乱不息的乱世为 佛教的广泛传布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希望在 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宣扬的灵魂 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让他 们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佛教美 术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而兴起的。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 雕塑和壁画。
隋唐五代美术 隋唐五代概况
1 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 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大一统,政治昌盛,国力强大, 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 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隋唐五代美术 PPT课件

隋唐五代美术 PPT课件

刻一方面是对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一方面是南北不同风格 的互相吸收与融合,呈现出承先启后的过渡性特色。
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唐代美
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容纳了一些外来的艺术形式,丰富 和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赋予作品一种丰富、健康、生气勃 勃的时代精神。
返回主目录 返回节目录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五代

宫中图(局部) 周文矩
五五代
返回主目录 返回节目录
第三节 山水画
隋唐五代时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隋代及初唐,这一阶段青绿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由初创逐渐 走向成熟,代表人物是展子虔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第二 阶段为唐中晚期,这一阶段,除青绿山水外,又出现了“水 墨渲淡”一体山水画,代表画家有王维、张躁等人;第三阶 段为五代时期,这一阶段可谓开宗派之先河,山水画坛上出 现了荆浩、关仝和董源、巨然几位大画家,开创了南北山水 画两大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画马画牛名家及代表作
唐代其他杂画中以鞍马最盛。唐代国力强盛,继北朝尚武之
返回主目录
第五章 灿烂求备,异彩纷呈 ——隋唐五代美术
返回主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 述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杂画 绘画理论的深化 石窟陵墓壁画
第七节
第八节
雕塑艺术
建筑艺术
第九节
工艺美术
返回主目录 返回节目录
第一节 概述
隋代由于政治经济的统一,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绘画、雕

展子虔
游春图


李 思 训 江 帆 楼 阁 图 唐

匡 庐 图 荆 浩 五 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辇图(宋摹本局部)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晋武帝) 阎立本 唐
二、“画圣”吴道子 • 吴道子在用笔技法上,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 “莼菜条”式的描法。用这种描法画人物的衣袖、飘带,具 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 吴道子在用色方面是“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不似 西域画那样浓重富丽,而以线条为主,略加色彩的渲染,使 形象有一定的立体感。
五牛图(局部)
韩滉


五牛图(局部) 唐
韩滉
三、五代花鸟画 • 中国传统花鸟画自唐兴起,至五代西蜀黄筌、南唐徐熙的 出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黄筌、徐熙的花鸟画艺 术风格迥异,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徐、黄二 派相映生辉,对以后中国花鸟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写生珍禽图

高逸图
孙位

五、五代人物画 •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发展了唐以来的世俗化倾向,但在内 容上那种盛唐时期欢愉升平的题材已日趋稀少,画家笔下 呈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爱的苦恼、闲的寂寥 了。顾闳中、周文矩等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动的富 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 的人物心理的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
隋唐五代美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 述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杂画 绘画理论的深化 石窟陵墓壁画
第七节
第八节
雕塑艺术
建筑艺术
第九节
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述
隋唐时代,佛教、道教都很兴盛,大规模的石窟造像不断出现,使唐代造 像的规模气势和艺术水平都特别突出。出土大量的唐三彩等陶俑和壁画,都 十分精美,技艺水平超越前代。隋代由于政治经济的统一,南北文化交流的 加强,绘画、雕刻一方面是对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一方面是南北不同风格 的互相吸收与融合,呈现出承先启后的过渡性特色。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写实主义的鼎盛时期,内容大半反映在贵族和城乡生 活上。描绘或塑造的宗教题材作品更加世俗化,在大量经变故事画和菩萨、 罗汉像的塑造中,表现出明显的人间味。 唐代的山水画逐渐趋于成熟,并独立成为一种画科。殿堂宅邸的屏壁装 饰,出现了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的山水画。花鸟画后来亦成为独立形式,出 现一批专攻某一种题材的专业画家,显示出当时画坛的盛况。 艺术的繁荣带动许多画史、画论专著的问世,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现世界 上第一本艺术史专书《历代名画记》,作者是张彦远(约815~875),内容 有︰绘画的审美功能,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画论与画法, 作品的监赏、收藏、评价、流传及考证等。
• 五代时期,画院建制逐渐完善,山水花鸟更 为兴盛。山水画方面,画家们师法自然,根 据不同地区的山川状貌、气候特点,创造了 多种风格的山水画,并逐步完善了水墨山水 画皴、擦、点、染的技巧。花鸟画方面,写 实风格大大加强,形成南唐和西蜀两大流派 宗教画相应地衰落了,人物画承唐代余绪, 细润精雅的格调占上风。描写贵族生活的人 物画,通过真实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深刻 地揭示社会的本质,代表了五代人物画的新 水平和时代风格。
第二节 人物画
一、初唐画坛
• 唐代初年,人物画坛上,一是对传统艺术 的继承和发展,扩大了表现题材,创造了 一些表现当时人物和生活的作品,风格也 更趋于雄健;一是在与西域美术交流的基 础上,丰富了表现技巧,为盛唐美术的发 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代表画家是阎立本 和尉迟乙僧。
• • • • • •
唐代人物画和道释绘画 山水画法进一步丰富 花鸟画独立姿态 佛教绘画富有浓郁的世俗气息 画论、画史著作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审美趣味和美术风貌由明朗、 清新走向沉郁,由雄豪壮伟走向委婉抒情,这是由 盛唐到中晚唐审美趣味的基本走向。 • 人物画方面仕女画进一步发展,以贵族宴饮游乐及 文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较为流行。 • 水墨山水逐渐兴盛,花鸟画有大的发展。 • 宗教美术规模有所缩小,且世俗化倾向更为明显。
观无量寿经变(局部) 217窟壁画 唐
莫高窟
维摩诘经变(局部) 莫高窟103窟壁 画 唐
二、墓室壁画 • 墓室绘画自秦汉时期兴起以后,经久不衰,唐代的墓室壁 画依然兴盛。近几十年来,唐墓壁画发现渐多,特别是唐 高宗李治的17座陪葬墓中已发掘的李贤、李仙惠、李重润 等墓的墓室壁画,形制宏伟、内容丰富、技法熟练,反映 了唐代壁画的高度水平。
狩猎图 陕西乾陵章怀 太子墓道东壁壁画
• 懿德太子墓
永泰公主墓
第七节 雕塑艺术
一、石窟雕塑 • 隋代石窟造像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重新活跃起来,在造型 上都显露出承前启后的特征。 • 7世纪后半期,佛教造像活动在长安、洛阳及其以外的广 大地区得以大发展,中国佛教艺术被推向空前的兴盛繁荣 时期——盛唐之境。8世纪初,佛教造像的唐代式样已完 全确立并臻于成熟。在造型和雕塑手法上更趋于写实,更 追求庄严宏丽的美。

三彩驼背乐舞俑 唐
西安中堡村出土

三彩女立俑 出土 唐
西郊中堡村
第八节
建筑艺术
• 隋唐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 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形体 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 精神的完美体现。 • 唐代长安城市在隋代大兴城(582年动土) 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总面积84平方公里,人 口百万以上,街市布局极为严密整齐,如白居易 《登观音台观城》所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不但规模空前,政经、文化 昌盛,交通便利,是当时世界最大都市之一。
第六节 石窟陵墓壁画
一、石窟壁画 • 唐代的壁画约占整个莫高窟壁画总量的40%以上。与魏、隋 代相比,唐代壁画在题材内容上有了新的变化,巨大构图的 经变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部分,单身的佛、菩萨像也很盛行, 供养人的地位逐渐显著,图案装饰亦出现了新的高峰。流行 于六朝时期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只是成了大幅经变的附 属部分。 • 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各种佛教形象,如佛、菩萨、伎乐天、 天王力士、金刚罗汉等,都保持着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画工们用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去描绘佛教内容,用生 活现象去解释宗教教义,必然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主观认 识和美的理想。正是凭借民间匠师们非凡的创造力和精湛的 艺术技巧,唐代的佛教美术实现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 术世俗化的转变。

展子虔
游春图

• 李 思 训 江 帆 楼 阁 图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五匡 代庐 图
Hale Waihona Puke • 荆 浩代关 山 行 旅 图
• 关 仝 五

潇湘图
董源
五代
• 五 代 层 岩 丛 树 图
• 秋 山 问 道 图 巨 然
第四节 花鸟杂画
一、花鸟画的兴起 •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由工艺装饰发展而 为独立画种的。至唐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统治阶 级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花鸟画作为一种独立 的画科登上了画坛,出现了一些大画家。 • 从文献资料来看,我国早期的花鸟画在表现技法上多为工 笔重彩,勾线精细,设色浓艳,在造型上严谨写实,布局 多取个体形象,即所谓“折枝花”的形式,给人以精细、 巧丽的美感。

送子天王图 唐
吴道子(传)
三、仕女人物画 • 盛唐以后,在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宗教绘画兴盛的同时,直接 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特别是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风俗画 也得到发展。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这一题材方面的代表画 家,他们也是直接影响晚唐五代绘画风格的画家。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张萱
荆浩
• 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心随笔运,实际是笔随心运。画家的思 想统帅用笔,描绘形象才能心有主见,取象不惑。 • 二“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要求笔迹为形象服务,不能脱离形象, 单独显露出来。 • 三“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荆浩把思作为一法,并说画家要聚精去思 考他表现的对象(凝想形物),无疑是指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立意构思活动。 思作为一法提出来,不仅对山水画创作有好处,而且对所有绘画创作有好处。 这是荆浩的首创。 四景。“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要求画自然景物的状貌神情(搜妙 创真)。荆浩特别重视艺术的真,真是神似和形似的兼备。他说“似者得其 形造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正好的山水画要气质俱盛,也就是形神兼备, 自然之物的真和思想认识的真要统一起来。 五日笔、六日墨。 •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 物浅深,文形自然,似非用笔。”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笔记之以形质,墨写 之以阴阳。”实际上是指具体技法的追求。
黄筌
五代
黄居寀 山鹧棘雀 图
第五节 绘画理论的深化
• 随着绘画艺术的繁荣,唐代的绘画理论也得到重大的发展, 画理、画品、著录、画史等有专门的著作。 •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 术的通史。这部著作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 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因此,它也是我国历史 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 五代时期,荆浩的《笔法记》是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同 以往的山水画论著作相比,内容更加深入、细致,且有系 统。《笔法记》里提出的“六要”、“二病”说等,为我 国古代山水画论建立了纲要。
张彦远论画
• 叙画之源流 •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 功,四时并运,发於天然,非由述作。 • 论六法 • 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 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 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 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 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夫 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 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