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说课稿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说课稿

课题: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王晶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说出衣、食、住、习的变化情况。

(2)比较衣、食、住、习变迁情况,归纳变化趋势。

(3)分析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原因,探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衣、食、住和习变迁的图文资料,初步掌握史料研究方法。

(2)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就在身边。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热情,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唯物史观: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的发生是必然的,深刻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

(2)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

坚持以开放心态面对外部世界。

(3)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重点难点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特征和原因。

难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一)教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

辅以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为了把握本节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点拨升华三大环节。

导入:阿宝回故乡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迁为线串起整堂课的内容。

师:阿宝感叹中国的大变化和美好,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哪些方面的变迁?近现代: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今)﹛对本节知识有个基本把握﹜物质生活:衣、食、住社会习俗: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师:学生带阿宝参观“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刚走到博物馆大门,阿宝感叹中国建筑之美。

那么中国人居住的建筑怎样演变的?一、进入展厅一参观居室的变化师:首先学生阅读书本和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展厅一建筑的变化3分钟,完成相关问题并作2分钟展示。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的变迁 一 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学法
四、重难点
五、学情
六、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
社会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本节主要 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开篇点题,开启 后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978年
饮食组
学生可以指出每个地方的饮食特点都是受环
境气候影响。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在通商 口岸开西餐馆,也能简介中西方饮食的区别 。
住宅组
学生可指出中国的传统民居----四合院。鸦片
战争以后,出现洋房,中国的建筑出现西化 ,内在家具也发生了变化。
【居室建筑的演进】
社会习俗组
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
、民主、文明的过程。坚持以开放心态面对外 部世界。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二)学法
结合讲授法、 合作讨论法等, 并辅以多媒体教学。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探究式学习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特征和原因 难点
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结合教材掌握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2、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衣、食、住和习变
迁的图文资料,初步掌握史料研究方法。
(2)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现象,
进行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就在身 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婚姻变化:观念的变化、形式的变化。
丧礼变化:由繁到简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到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自主预习。

摆新Ml知识点一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表现(1)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食:广大的劳动者粮食短缺,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3)衣:穿衣很困难。

(4)住:居住条件很差。

(5)生活: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

(6)医疗: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7)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 .新气息(1)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 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

3 .评价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仍处处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知识点二 新中国的新生活1 .新中国成立后(1)特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还不富裕。

(2)表现①食:城镇居民的生活用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在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尚未解决温饱 问题。

②衣:人们穿着的样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

③住:城镇居民主要是大杂院、排子房和筒子楼;农民主要居住在土屋草棚中。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 变迁的历程。

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历 2 .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中程,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 西合璧、土洋并存的史实,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素。

点。

3 .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2.改革开放以来(1)衣:人们的穿着发生了根本变化,服装样式和面料琳琅满目。

(2)食: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百姓的餐桌日益丰盛;更加注重合理的膳食结构;餐饮业快速发展;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3)住: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①城镇:住进了单元楼房。

②农村:修建了宽敞的砖瓦房,甚至盖起漂亮的楼房。

生活条件日渐与城市接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王秀文【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2.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条件允许可自制成小课件在课堂上交流。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因学生是外地外校的,在短时间里学生无法迅速做成课件,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配合展示相关资料。

3.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兴趣爱好有一定差异,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自由选题进行适当的学习分工,然后再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技能:(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由分工(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

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探究。

课外延伸: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2)从丧葬礼俗变化中感悟:对待老人要生前尽孝、死后从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

【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设计思想】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分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的师生互动、探究;第二个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第三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

3.引导学生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对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查,对于形成变迁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内因、外因两大发面考虑,而内因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思考。

【教学过程】导课:出示浙江服装博物馆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请学生集体辨认五代人身上不同的服饰,从服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

●第一个环节: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男女服饰的变化”。

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先出示近代服饰变化的两张旧照片)答:西服传人并流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探究1: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学生合作回答:有留学生、商人、有新思想的人等。

首先会在沿海通商口岸见到。

问:西服在什么时候传人?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答:鸦片战争后传人,民国初期流行?探究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师生合作得出: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

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

问: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答: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西合璧的男女服装:中山装和旗袍。

教师讲解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涵义,说明中山装为国人喜爱的原因,中山装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至今仍为国人所喜爱。

出示刘德华出任本届残澳会爱心大使时穿中山装的照片。

通过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

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到了现代,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我国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式服饰(列宁装)和中式便服(干部服)成为流行时尚。

多媒体出示相关照片,教师对两种服装作适当解释。

探究3: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要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分析问题。

最后得出,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师:当时人们以服装的同一性表示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饰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

问:何时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绚丽多彩,并与世界接轨?答:改革开放以后。

多媒体出示现代生活照片并解说:我们走到街上很难看到两个服饰打扮完全相同的人(除工作服、校服),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充分展示个性特点。

探究4: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合作回答: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从近代以来到现在,我国服饰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第二个环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饮食组: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学生1:向老师和同学推荐几个“吃在藏山”的特色菜。

学生2:介绍我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

学生3:介绍从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传人中国,先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也开始经营西餐馆。

(教师配合出示西餐馆照片)学生4:介绍中西餐文化的区别:烹饪方法、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

与中餐不同的是西餐追求“营养搭配”。

教师请学生5表演拿“刀”、“叉”的方法,请全体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探究5: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学生交流后回答:一是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受西餐所选用的原料的制约。

师:在近代,吃西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

问:西餐传人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影响了呢?能在你们家的饭桌上找到一些痕迹吗?学生6:我们家烧菜时会放咖喱粉、胡椒粉等,餐桌上会出现土豆、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

教师多媒体图片配合说明。

学生7补充:还出现了生产西式糕点的食品厂。

教师小结:随着近代西餐的传人,西餐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宅组:居室建筑的演进小组推选代表到台上讲解,教师适当配合。

首先请学生代表介绍藏山几处理想的住宅区。

然后阐述房屋建筑式样的变化: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的民居(教师出示相关照片),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的租界里首先出现了洋房(照片),中国的建筑出现了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最后在大城市富贵人家出现完全西化的“花园”、“别墅”等。

教师选取浙江南浔古镇中西合璧建筑照片和小莲庄私人花园洋房照片补充说明。

问:除了房屋外观变化外,内在家具有何变化呢?说说你们家有哪类家具最初是从西方引入的呢?学生代表2:沙发、茶几、穿衣镜、坐钟、写字台等。

(教师出示相关照片)问:近代这种房屋建筑的变化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家发生呢?答:在大城市富贵人家。

师:广大农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会在什么时候呢?答:改革开放后(多媒体显示华西村欧式别墅。

)教师作知识延伸与情感升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藏山已被评为全国最适宜人群居住的城市之一,目前网上排名第一是“亲亲三人行”(照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浙江省建设厅请专家根据浙江农村地理特征设计了未来新农村的蓝图(图片资料)。

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浙江的新农村会越来越美好,城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缩小。

▲社会习俗组:习俗风尚的变革探究6:章太炎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分析)学生1:说明民国初期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反对封建婚姻要求婚姻自主;但征婚内容看依然有封建思想的痕迹。

师: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出示新、旧婚礼照片)学生2:有两大变化: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自由恋爱;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

问:旧婚礼有多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对旧式婚俗你有何感想呢?学生3、学生4分别谈感想。

(展示文字资料:旧婚礼八个程序)师:我们应该庆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必受那些封建繁文缛节、封建观念的束缚与摧残。

问:丧葬礼俗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一组照片:众人抬棺木、土葬、遗体告别、公墓)学生5:一是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

探究7: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呢?你从中有何感悟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学生可畅说欲言。

)学生6:丧礼太繁琐即劳命又伤财。

感悟:对待老人该是生前尽孝,死后礼节从简。

学生7:土葬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卫生。

感悟:我们应该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

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问:社会习俗还有哪些变化呢?学生8: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破神权、反迷信等。

还有称谓、见面礼仪也有变化。

师:民国以后,许多封建陋习渐被摈弃。

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两同学向同学们演示一下。

学生9、学生10示范表演。

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礼节变化的照片。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探究8:为什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呢?学生交流后回答:因为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

探究9: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哪些特征呢?教师启发学生回答:有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