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 论文

合集下载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定语比较和翻译一.引言有人认为,翻译可以“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外文词不认识可以查字典,只要有点外语基础,就能搞翻译”。

一言以蔽之,翻译容易,但是对于真正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来说,翻译无不很难。

因为中英文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以及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各种现象,如很难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完全与英语对等的单词,英语重型合,汉语重意合,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很大等差异。

为了翻译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中英定语的差异,本文讨论中英语种在英语中,定语是附加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宾语的词或词组。

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

而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

由此可以知道,在英汉语中,充当定语的成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决定的,汉语是重意合,而英语是重型合,在汉语中,语言组织以意御型,无词性变化,所有的动词都是动词原形,没有动词不定式,分词和过去式之分,汉语的动词,至少相当于英语的谓语动词、现在在分词、不定式、动名词五种可能。

如“去”,既可能是watch(watches), watching(现在分词), watched , to watch, watching(动名词)中的任何一种,因为汉语中缺乏词形变化标记,也不像英语一样,要求成分(主谓宾)和词性(名动形)之间的严格一致。

例(1)正在看的,将要去看的,已经看过的电影the movie ( which is) being watching, the movie to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will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has been watched.从上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英语的动词发生了各种变化(现在分词,过去式,不定式等)而汉语的动词并没有变化,都是“看”。

试论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硕士毕业论文

试论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硕士毕业论文

试论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硕士毕业论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汉对比分析作为一种比较研究方法,能够促进高中英语学生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基本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多个方面。

例如,英语有舌尖音、喉音等较多的元音和辅音,而汉语则以声调为特征;英语的句子以主语为中心,而汉语则较为倾向于以谓语为中心等等。

这些差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了解英汉语言基本差异,能够帮助高中英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二、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 词汇对比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英文单词多为独立的语素单元,而汉语单词多为由若干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

通过进行英汉词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新词汇,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并能促进学生对两种语言词汇的比较和归纳。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英语和汉语中的“同义词”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它们在语境中使用的不同,如“happy”与“glad”;“爱”与“喜爱”;“看”与“望”,这些对比能让学生掌握英汉词汇间的细微差别,从而更好地运用它们。

2. 语法对比语法是英汉两种语言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英语语法严谨,结构明确,而汉语的语法则比较灵活,有时候更为简短。

运用英汉语法对比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地认识英语语法,并知道如何将两种语言语法相对应。

例如,学生可以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词时态,如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及将来进行时等,这些对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的时态及时间概念。

3. 表达方式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诸多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有各种复合句型,如条件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

通过对英汉语言表述方式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英语学习中更活用不同表达方式。

英汉词汇对比翻译论文

英汉词汇对比翻译论文

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摘要:英译汉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时比英汉语言的异同,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比,重视难译的地方,认真研究同一思想内容如何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关键词:词义;搭配;词序;文化差异;英汉翻译对比英汉词汇现象主要从词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方面、文化差异等方面来看它们的对应情况以及对应的程度,并在使用中看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词的意义方面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在遣词造句上必然遇到英语和母语(汉语)之间的关系问题。

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有三种对应关系:完全对应、部分对应、缺乏对应。

1.完全对应英汉词语在意义上存在完全对应关系。

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在汉语中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词来表达。

它们的意义在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等。

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有名词、术语等一些事物的名称。

例如:the us state department美国国务院computational lingoistics计算语言学the pacific ocean太平洋2.部分对应一个概念,在两种语言中,局部处于一个平面上,但更多的局部,却处在两个平面上。

我们经常对英语这种多平面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

试举introduce和“介绍”一例来剖析:let mcintro-dueemyself(请让我自我介绍)。

这个局部概念上,intreduce 和“介绍”处在一个平面上,是对应的。

因为“介绍”的意思是“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introduce的意思是cause to be acquainted,两者的内涵吻合在一个平面上。

问题在于英语的introduce与汉语的“介绍”两者并不完全对应,这就为我们造成了困难。

例如“市、县官员向他介绍了它们的机构对塌方事件进行联合调查的进展情况”。

hewas briefed bycity andcounty officials0ntheprogressofthejointinvestigationbytheiragencies intothe cave-in.此句中的“介绍”就不能用introduce,因为在这一情景中,英语概念的内涵不是一般化的“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而是具体化的to give detailed information to而表达这一特定的内涵,用动词brief比较普通。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推荐文章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优秀范文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热度: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热度: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发表热度:不同的语言文化不乏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有着不同的差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篇1浅议英汉语言对比人类的共性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共性,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

但在明确两者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即二者之间的差异。

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点,对于更好地掌握英汉翻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这一需求,从英汉构词法对比、英汉词类划分及特点对比、英汉词义对比三方面来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

现将我任教以来的一些经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希望能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完成英汉翻译学习。

一、从英汉构词法对比来看汉语构造词语的方法可分为合成法、附加法两种。

1.合成法,也称复合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成新词的方法,其合成形式多样、主要有:(1)联合式,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如多少、是非、反正;(2)偏正式,前一个语素对后一个语素加以修饰限制,如高楼、深夜、漆黑;(3)主谓式,前一语素为陈述对象,后一语素对之加以陈述,如心跳、胆小、地震;(4)动宾式,前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后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的对象,如讲理、操心、说谎;(5)补充式,后一语素对前一语素加以补充说明,如改正、打开、分明。

2.附加法,亦称加缀法,是指通过在词根前加前缀或在其后面加后缀构造新词的方法。

汉语词缀表达的意义不像英语那样丰富繁多,往往一缀一义,极为严格,如汉语当中“老”这个前缀,老家(hometown)、老师(teacher)、老虎 (tiger)、老鼠 (mouse)、老外 (foreigner),虽然汉语是同一个“老”字,但组成不同的词语后意思却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体系的不同。

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亲属称谓系统的不同。

如果直接把汉语亲属称谓移植到英语中,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

因此,了解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称谓语。

“称谓”与“称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密切联系,应当加以区分。

祝畹谨在《汉语称呼研究》一文中指出,这两个词的含义和侧重点是有区别的,“称谓”是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称呼语更多用于当面称呼,称谓语更多用于背面指称。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父、姑父等等。

本文将依照梁真惠(2002)的观点,把亲属称谓再分为亲属称谓和仿亲属称谓(也称类亲属称谓)。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各种语言都相应地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它包括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四种(黎昌抱,2001)。

英语亲属称谓语属类分型,而汉语亲属称谓语属叙述型(曲彦斌,1996)。

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语概括、笼统;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清楚、细致,每一种亲属关系都给予叙述。

英汉亲属称谓的具体差异概括为以下7点:(一)直系旁系区别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爷爷、奶奶、孙子、孙女是直系亲属,是属于同宗的;但其英语表达却分别与旁系亲属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一样(二)父系母系区别表2从表2中可以看到舅舅、姨父为母系亲属,而叔叔、姑父为父系亲属,但其表达都是uncle 同样,舅母、姨母与婶婶姑母在英语中也同用aunt。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在语言中,结构复杂性往往与意义的不确定性相关联。

特别地,偏正结构在多种语言中,如英语和汉语,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结构形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作为社会交流和互动的工具,不仅包括语法、句法等基础层面的分析,还包括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学及篇章的相互关联性等角度的研究。

本篇论文将聚焦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偏正结构的定义及重要性偏正结构指的是由修饰语(即偏部)和中心语(即正部)构成的结构。

在英语和汉语中,这种结构在句法构造和表达中占据重要地位。

无论是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还是动词短语,都可能包含这种结构。

这种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语言理解的难度,尤其是在出现歧义时。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常常由于词义的多解性、语境的模糊性以及句法结构的复杂性而产生。

例如,“a red car”可以指代“红色的汽车”或“一辆红色的轿车”,这取决于上下文的具体信息。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在汉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同样普遍。

例如,“红色苹果”可以理解为“苹果的颜色是红色”或“一种名为‘红色’的苹果品种”。

这种歧义的产生往往与汉字的多义性、语序的灵活性和语境的差异有关。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对比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语法与句法:对比分析英汉偏正结构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探讨其差异和相似之处。

2. 语用学:分析语境对偏正结构歧义的影响,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和交际策略。

3. 篇章分析:从篇章的角度出发,分析偏正结构在篇章中的相互关联性和作用,探讨其在篇章构建中的重要性。

五、结论通过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偏正结构都是语言中常见且重要的结构形式。

然而,由于词义的多解性、语境的模糊性以及句法结构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结构往往会产生歧义。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其文化习惯和表述方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可以在句子结构,构词特征,语法时态,词格,修辞结构等很多方面表现出来。

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篇1浅谈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变异性研究摘要: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而作为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使用的法律语言,英语和汉语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依据拉波夫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理论,从语域外与语域内两个角度探究了法律语言产生变异的原因,并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变异的现象,对汉语的法律语言进一步完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法律语言;语言变异;英汉对比1 概述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受社会因素影响产生变异的特殊符号系统,由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开创的语言变异研究(language variation)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

然而,一些语言学者曾质疑“法律语言”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他们认为“法律语言”是民族大众语的一部分,不能称作一门独立的语言而存在。

确实,法律并没有使用完全区别于民族大众语的独立语言,但是,廖美珍教授指出,“法律语言具有不同于民族大众语的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正是这些显著的特点足以将从事法律活动的语言称之为‘法律语言’”。

为了法律交际和发展的需要,法律语言作为民族大众语言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民族大众语言不同的发音、语法或词汇。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这种发生在法律语言上的变化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值得关注的。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英汉两种法律语言中形成此种变异的原因、现象与影响,拟通过对比英汉两种法律语言在语音、语法等具体语言因素上的异同,探究揭示法律语言的变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以期对汉语的法律语言之完善起到些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物称与人称对比分析摘要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相反,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做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本文通过对奥巴马就职演讲中英文版本的全面分析来说明这一结论。

关键词人称;物称;奥巴马就职演讲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mpersonal and Personal in Obama’sInaugural SpeechAbstract In English, people usually use impersonal expressions, that’s to say, they don't use personal to express themselves, on the contrary, they used to state their opinions objectively. While in 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thought, which is lead by “All things under heaven are being prepared for me.”Usually, the Chinese tend to narrate the object things from their own or tend to describe person and his behavior or state, therefore, people often use personal in Chinese. In Chinese, people stress on personal, while in English people stress on impersona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prove this point through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Obama’s inaugural speech.Key words: personal; impersonal; Obama’s inaugural speechG..Leech 和J.Svartvik 在《英语交际语法》一书中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style; i.e. one in which the speak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 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 you, we. Some of the common features of impersonal language are passives,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introductory it, and abstract nouns.”在此我们来看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一个例子:i.e.(1)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 —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在重申我们国家伟大精神的同时,我们懂得,伟大从非天生,而是必须赢得。

我们的历程从来不是走捷径或退而求其次的历程。

它不是弱者的道路——它不属于好逸恶劳或只图名利享受的人;这条路属于冒险者,实干家,创造者——有些人享有盛名,但大多数是默默无闻耕耘劳作的男女志士,是他们带我们走向通往繁荣和自由的漫长崎岖之路。

上述例子使用“it”作主语,来表达本次演讲的正式性与严肃性,相反如果直接用人称来表达本段话的含义,则会显得不那么正式。

这种表达法会使得叙述显得客观、公正,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

而在汉语的表达习惯中,汉语注重的是主体思维,汉语中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常用人称。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汉语多用人称这一特点,说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作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表达,也可用人称主语表达。

如果用非人称主语表达时,往往会有这样的隐含意义“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人身上了”,而汉语则较常用人称主语表达,注重“什么怎么样了”。

如:i.e.(2)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人称作主语)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是因为我们选择希望而不是恐惧,选择齐心协力而不是冲突对立。

(人称作主语)i.e.(3)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 whether it helps families find jobs at a decent wage, care they can afford, a retirement that is dignified. Where the answer is yes,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Where the answer is no, programs will end. And those of us who manage the public's dollars will be held to account — to spend wisely, reform bad habits, and do our business in the light of day —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restore the vital trust between a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政府太大还是太小,而是它是否行之有效——它是否能够帮助人们找到报酬合理的就业机会,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费用适度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否能够确保他们在退休后不失尊严。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就要向前推进。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计划和项目必须终止。

作为公共资金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承担责任——明智地使用资金,抛弃坏习惯,在阳光下履行职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恢复人民对政府的至关重要的信任。

例(3)中英语部分很显然用物称(抽象名词“The question,the answer”)作主语,隐含意义是“这个问题发生在什么上了”,运用这种直接陈述的方式更能体现出来文章内容的严肃性;而汉语中直接用人称作主语,表明:“我们怎么样了”的意义,这种表达完全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直接说明事实,简单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因此,使用人称还是物称作主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汉语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具体的语境特点。

二.英语中常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代词“it”用来代替除人以外的生物或事物,还广泛用作先行词、虚义词、强调词等。

以下作者将对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此类情况做以分析。

i.e.(4)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It is the kindness to take in a stranger when the levees break, the selflessness of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their job, which sees us through our darkest hours.It is the fire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这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正是因为人们在大堤崩裂时接纳陌生人的关爱之情,正是因为工人们宁愿减少自己的工时而不愿看到朋友失去工作的无私精神,才使我们度过了最暗淡的时光。

正是因为消防队员们有勇气冲进浓烟滚滚的楼道,也正是因为做父母的希望培养一个孩子,我们才能决定最后的命运。

在此例句中,“it”用作先行词,代替真正的主语或宾语,这也是英语句子中的结构上的表达习惯。

i.e.(5)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这是过来之路。

这是这一代美国的必由之路。

此句中的“it”用作虚义词,代替的主语是难以言明的现象或情形,这种情况只有我们通过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才能正确理解他真正的内在含义,单独的就此句话而言,我们不能理解他的真实含义。

i.e.(6)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然而,在这个时刻,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我们大家必须具备的正是这种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