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性浊音

合集下载

移动性浊音的名词解释

移动性浊音的名词解释

移动性浊音的名词解释移动性浊音是指发音过程中声带振动较为频繁的元音。

在语音学中,声带在发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产生不同的振动频率和强度,从而形成不同的音色。

根据声带振动的特点,可以将元音分为浊音和清音两类。

移动性浊音是指声带在发音过程中频繁地振动。

在发表浊音时,声带会以较高的频率接触并振动,产生较高的声音频率。

移动性浊音常见于元音/[i]、/[u]、/[ə]及/d/、/ʤ/、/z/等辅音。

在这些音中,声带突然发生相对来说较为频繁的振动,并将这种振动传导到呼吸流中,形成声音。

移动性浊音的特点在于声带的振动程度较高,而且这种振动程度和频率会根据发音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例如,在发/i/音时,声带振动非常频繁且充满张力,形成高频率的声音;而在发/z/音时,声带振动较为频繁且有一定的张力,也形成较高频率的声音。

因此,移动性浊音具有振动频率高、声音较清晰、音色明亮的特点。

移动性浊音的发音过程中,声带的振动要求较高,需要调整呼吸激发、声带的张力以及口腔的共振等多个要素。

这种振动的快速频率和较高的张力决定了移动性浊音在语音交流中的重要性。

例如,当我们发表辅音/z/时,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与气流相互作用,形成/z/的音色,以便清晰表达语意。

移动性浊音在不同语言中的发音也存在差异。

因为语言的音位系统不同,对浊音的使用也会有所区别。

在英语中,移动性浊音的使用较为广泛,例如/d/音和/z/音在很多单词中发音,与清音/t/音和/s/音构成对立的音对。

而在汉语中,移动性浊音的使用相对较少,常见于一些词汇的变化中。

例如,在某些动词的过去时和现在分词中,将清音/t/和/s/音变为移动性浊音的/d/和/z/音。

总之,移动性浊音是指声带在发音过程中频繁振动的浊音。

它具有振动频率高、声音清晰、音色明亮等特点,并在语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语言中移动性浊音的使用也有所差异,但都是语音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

诊断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腹部膨隆2、腹部凹陷3、蠕动波4、揉面感5、板状腹6、液波震颤7、反跳痛8、移动性浊音9、肠鸣音二、填空题:1、全腹膨隆见于----、----和----。

2、胆囊压痛点亦称----,阑尾压痛点又称----。

3、板状腹见于----或----,揉面感见于----和----。

4、门静脉阻塞时血流方向是--------;下腔静脉阻塞时血流方向是---------;上腔静脉阻塞时血流方向是--------。

5、当腹内脏器炎症----时,可仅有压痛;当-----时,可有反跳痛。

6、左上腹巨大包块有切迹,应考虑为----,右上腹卵圆形包块应考虑为----,右下腹有压痛包块应考虑为----。

7、正常情况下,肝脏上界在锁骨中线上----,右腋中线上----,右肩胛线上----,肝浊音区上下径为----。

8、急性腹膜炎典型的腹部三联征是----、----和----。

9、正常情况下,肠鸣音约为每分钟----,若--------称为肠鸣音活跃,若--------称肠鸣音亢进。

10、肾脏和尿路有结石或炎症时,在前腹壁的压痛点有——、——和——;在后腰部的压痛点有——和——。

11、易与肿大的脾脏误诊的脏器有——、——和——。

12、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除——、——所在部位呈——或——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音。

13、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时,检查可有——,中等量腹水,检查可有——,微量腹水检查可有——。

14、——征见于肝瘀血,——征见于肝包虫病,——征见于肝周围炎。

15、肝浊音界扩大见于——、——、——或——;缩小见于——、——、——或——。

三、问答题:1、腹部视诊检查有哪些主要内容?2、全腹膨隆见于哪些情况,如何鉴别?3、腹部包块的触诊内容有哪些?4、脾肿大的分度及其临床意义如何?5、当检查触及肝脏时,应从哪几方面进行描述?6、如何描述肝脏的质地?试各举一例。

7、腹壁上的肿块和腹腔内的肿块如何鉴别?8、正常腹部触诊时有哪些可能触到的脏器?9、腹部触诊有哪些主要内容?10、试述腹壁静脉曲张的临床意义。

诊断学-腹部习题

诊断学-腹部习题

诊断学:腹部思考题一、选择题1.关于腹式和胸式呼吸运动,下列说法哪项正确(D)A.妇女以腹式呼吸运动为主B.小儿以胸式呼吸为主C.急性腹痛腹式呼吸增强D.胃肠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使腹式呼吸消失E.男性以胸式呼吸为主2.下列腹部的各种检查方法中,哪种方法最为重要?(C)A.视诊B.叩诊C.触诊D.听诊E.嗅诊3、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表情痛苦,为减轻腹痛常采取何种体位?(E)A.俯卧位,两下肢伸直B.侧卧位C.仰卧位,两下肢伸直D.头高脚低位E.仰卧位,两下肢屈曲4.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是(B)A.反射性恶心呕吐B.突发性上腹部持续性剧痛C.血压下降甚至休克D.发热与毒血症E.腹胀5.肝硬变晚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A)A.腹水B.黄疸目C.发热D.肝昏迷E.无尿6.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或肿物常用(C)A.钩指触诊法B.单手触诊法C.浮沉触诊法D.双手触诊法E.滑动触诊法7.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是(B)A.急性腹膜炎B.急性阑尾炎C.急性胆囊炎D.急性肠炎E.急性胃炎8.下列哪项可导致动力性肠梗阻?(C)A.肠套叠B.肠系膜血管栓塞C.腹部大手术后D.肠粘连E.蛔虫阻塞肠腔9、叩诊肝脏发现肝浊音界消失,见于(D)A.暴发性肝炎B.胃肠胀气C.肝硬变D.急性胃肠穿孔E.急性肝坏死10.触诊右侧腹部触到一实体性包块,且触到时患者感到酸痛或类似恶心的不适感,见于哪种脏器触诊?(B)A.脾脏B.肾脏C.肝脏D.胆囊E.胰腺11.李某为一腹壁静脉曲张患者,检查其血流方向,可见脐以上血流方向由下至上,脐以下血流方向由上至下,应考虑为(C)A.上腔静脉阻塞B.下腔静脉阻塞C.门静脉阻塞D.髂外静脉阻塞E.肠系膜下静脉阻塞12.男性,有胃溃疡病史10余年,近一段时间来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呕吐酸腐食物,清晨空腹及餐后6-8小时存在清晰的振水音,提示本患者已出现(D)A.穿孔B.出血C.癌变D.幽门梗阻E.急性胃炎13.女性,28岁,转移性的右下腹痛3天,呕吐3次。

诊断名词解释

诊断名词解释

1.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2.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3.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4.弛张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5间歇热: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间歇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6.波状型: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7.回归热: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8.牵涉痛:来自内脏的痛觉冲动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称牵涉痛。

9.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10.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从口腔排体外。

11.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2.三凹征:严重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呼吸肌极度紧张,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

13.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夜间出现极度呼吸困难,气喘.紫绀.躁动不安.大汗淋漓.两肺哮鸣音.咳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加快,称为“心源性哮喘”。

14.发绀: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而使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

15.肠源性紫绀:进食大量含有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产生的紫绀。

16.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心慌感。

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

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

发生的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大和心律失常有关。

诊断学试题与答案(带解析)

诊断学试题与答案(带解析)

诊断学试题与答案一、A型题〔以下每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第1题<1分>体温在40℃以上,24小时波动<1℃,这种热型为A.弛热B.间歇热C.稽留热D.波状热E.回归热[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本题分数:1分,您的得分:1分试题解析: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 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体温波动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与伤寒高热期。

弛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波动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与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l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第2题<1分>下列哪种物质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A.白细胞致热原B.细菌毒素C.抗原抗体复合物D.坏死物质E.细菌[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本题分数:1分,您的得分:1分试题解析:白细胞致热源属于源性致热原,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可以通过血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C、D、E均为外源性致热源,不能通过血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源性致热源引起发热。

第3题<1分>一位发热患者,体温在39℃以上,未用任何退热降温措施,24小时体温波动达2℃以上,最低时体温仍高于正常。

移动性浊音名词解释

移动性浊音名词解释

移动性浊音名词解释
移动性浊音是指发音时发声带开放,声带震动且声带之间有闭合部分向外移动,产生摩擦和共振,从而产生声音。

与此相对应,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之间有闭合部分不动或微动,产生震动并产生声音。

因此,移动性浊音是一种在发声带打开的情况下发出的带有摩擦音的音素。

在国际音标中,移动性浊音主要包括/z/、/ʒ/和/ɣ/三个音素。

首先,/z/音是一种浊辅音,其发音特点是通过舌尖与牙龈的接触产生闭路,并且声带之间有震动。

舌尖与牙龈接触形成狭窄的通道,气流通过这个通道产生摩擦音,同时声带的震动也会加强这种音的声音强度。

例如,在英语单词"zebra"中的/z/音。

其次,/ʒ/音也是一种浊辅音,与/z/音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发音时舌尖与硬腭(即上颚骨)接触形成闭路。

通过这个闭路,空气流过形成摩擦音,并且声带之间有震动。

/ʒ/音在英语中较为常见,例如,在单词"treasure"中的/ʒ/音。

最后,/ɣ/音是一种浊辅音,其发音特点是声门的后部和会厌之间的声带产生摩擦音,同时震动发声带。

具体发音时,声门的后部和会厌之间的黏膜形成狭窄的通道,而声带之间的空间则比较开放,从而产生空气流动的音效。

在中文中,/ɣ/音类似于汉语拼音中的"g"音,例如,在汉字"高"中的/g/音。

总的来说,移动性浊音是一种以发声带开放并有摩擦的声带震动为特点的音素。

在不同语言中,移动性浊音在发音时可能存
在细微差别,但其共同的特点是进行声带运动并通过摩擦和共振产生声音。

临床诊断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归纳版)

临床诊断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归纳版)

临床诊断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归纳版)第三章三、名词解释1、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为病史采集。

2、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3、现病史:是病史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四、简答题1、问诊包括哪些容:问诊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

2、试述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⑴.从礼节性的交谈开始。

⑵.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⑶.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

⑷.避免重复提问。

⑸.避免使用有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

⑹.注意及时核实患者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检查法三、名词解释1、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2、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3、叩诊:是用手指来叩击身体表面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振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

4、听诊:是以听觉听取发自机体各部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技术。

5、嗅诊:是以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

6、清音:是音响较强,振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音响。

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

揭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7、过清音:是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一种音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极易听及。

8、鼓音:其音响较清音强,振动持续时间亦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

四、简答题1、简述触诊的正确方法及临床意义。

触诊分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浅部触诊法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以及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等。

深部触诊法用于诊察腹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2、正常人体叩诊可出现哪些叩诊音?各主要出现在何部位?出现清音,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鼓音:正常时空腔脏器,病理情况下见于肺巨大空洞、气胸和气腹等;过清音:见于肺气肿;浊音:为音调较高、音响较弱、振动持续时间较短的叩诊音;实音正常情况下见于叩击无肺组织覆盖区域的心脏或肝脏,谓之心或肝脏的绝对浊音区。

名词解释移动性浊音

名词解释移动性浊音

名词解释移动性浊音
移动性浊音是一种语音现象,也就是指把某一音改变了音位或音素,从而形成另一个新的语音。

按照特定的规律得出的结果,这种语音变化的过程被称为浊音变化或移动性浊音。

移动性浊音在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描述语音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揭示语音变化的有趣规律,是语音变异演变和语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移动性浊音特别常见,它也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英语中的轻音/i:/、重音/i/,就是浊元音/i/发生移动性浊音变化而形成的。

或者在南方官话中,“三”字中的/s/,就来自元音/a/的移动性浊音变化。

除了英语和汉语以外,移动性浊音也出现在其它语言中,在语言演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英语中的重音/e/,就源自法语中/e/发生了移动性浊音变化后形成的。

移动性浊音具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包括前移性浊音、后移性浊音、综合性浊音等。

比如,汉语的“雪”字中的/x/,就是从/s/发生综合性浊音变化而形成的。

而英语中的重音/i:/,就是前移性浊音变化而来的。

移动性浊音变化的结果比较多变,每种变化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而且有很多不同的变化类型。

当我们了解移动性浊音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之间的相互不断变化。

移动性浊音变化,是语言自然变异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语言演
变的重要手段。

它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这种趋势实现语言变异和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内有较多液体存留时(约1000ml以上),因重力液体积聚在腹腔低处,故此处叩诊呈浊音。

检查时先让患者仰卧,从中间向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不动,让患者右侧卧再叩诊,如果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

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移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重要检查方法
移动性浊音(shifting dullness)为确诊腹腔有无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

叩诊机制为当腹腔积液病人取仰卧位时,液体因重力作用积聚于腹腔低处,含气的肠管漂浮其上,故叩诊腹中部呈鼓音,腹部两侧呈浊音。

病人取侧卧位时,液体积聚于下部,肠管上浮,下侧腹部转为浊音。

由脐部开始向左叩诊直到出现浊音,叩诊板指不动嘱咐被检查者右侧卧位,向右叩诊直至再次出现浊音,然后嘱患者左侧卧位,叩诊板指不动,再向左叩诊,(腹腔游离液体大于1000ml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