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
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生于中国清朝末年,身世颇为复杂,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幼便接触到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这对于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作品既有批判现实的思想倾向,又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发掘与肯定,这些都是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做出积极贡献的体现。
首先,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扬和弘扬。
例如,在《阿Q正传》中,他描写了阿Q自尊自重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中国民间智慧、独立精神和反抗意识,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中执念、自尊等特点。
在《狂人日记》中,他描写主人公的疯狂与不羁,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文人异见思想、怪才精神的一面。
在《呐喊》中,他叙述了一系列在中国现代都市化过程中发生的灾难和人间悲剧,这些悲剧中透露出的是这个时代人性的扭曲和自我价值的短缺。
这些作品表达了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赞扬和希望,同时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深刻探究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阿Q正传》中,鲁迅对人物内心进行推理分析,阿Q愈加封闭防卫在这个斗争的世界里,在那里他的自尊心正好得到了满足,尤其是在斗争的场合中。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描绘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朴实、豁达、自由自在和奋斗向上的精神内涵。
在《故乡》中,他通过生动刻画一个父子的别离场景,抒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感的牵挂与怀念。
这些文学作品深刻探究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积极探索和肯定。
最后,鲁迅的文学作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
在《阿Q正传》中,他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批判和对新的知识分子的支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在《狂人日记》中,他揭示了传统文化中“压抑异端”的弊端,发掘并呼吁新生代文人接受和实现“改造精神”的重要性。
新时期文学思潮

国
3.
文学:
容 。 文 》 》、 《
(二)文学论争
• 对文学中人性、 人情、 1 、 对文学中人性 、 人情 、 人道 主义的讨论: 主义的讨论: •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 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 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 化”问题。 •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 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①需不 需要现代派;②现代派好不好;③ 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周 克 芹
从维熙
李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
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 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反思文学把个 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 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 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 《 化树》 。 文学的思 、 现 和 的 的 《 》是 学 作。 重要作品: 《 《 》、张 《 重的 李国文《 》、 》、 《 · 》
王 晓 明
汪 晖
90年代作家的“存在 年代作家的“ 年代作家的 方式”的复杂情形: 方①“自由撰稿人” ②作家下海 ③重返文坛 兼职诗人” “兼职诗人” 亚文学” “亚文学”写作 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 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合二 为一” 为一” 作家进入高校成为教授
(二)文学论争
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1、 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
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 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 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有关 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 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 的关系 。
刘 再 复
2、文
学论争 的 识, 了 。 。
的讨论: 的讨论 : 文
新生代小说名词解释

新生代小说名词解释
新生代小说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中国当代小说。
它与上一代小说相比,主题更加多元化,文体更加多样化,并且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生代小说的特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新生代小说在主题上更加多元化。
上一代小说大多关注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斗争,而新生代小说则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个人遭遇、情感困惑和生活意义等更加抽象和细致的问题。
在这些小说中,作者通常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来探讨现代人在竞争、压力和追求个性化的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新生代小说在文体上更加多样化。
上一代小说多以现实主义为主流,而新生代小说则更加注重形式实验。
例如,一些新生代作家运用了回忆、幻想、意识流等非线性叙事手法,模糊了时空界限,突出了叙述的主观性;另外一些作家则注重跨文本、跨语言的对话,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多重性和表现力。
第三,新生代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独具一格。
这一代作家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注重描写细节,通过对身体感觉的描写、个体独白、意象和隐喻的运用,使作品更加鲜活、有力,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矛盾。
此外,新生代小说还注重对话的表现,运用口语化和方言化的语言,使对话更加贴近生活和真实。
综上所述,新生代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中国当代小说,它以多元化的主题、多样化的文体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为特点。
这些小说以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创作核心,通过形式实验和鲜活的描写手法,以及对话的表现,使作品更具现实感和表现力。
新生代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当代文学的定义

当代文学的定义当代文学的定义传统定义: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新中国成立后,迄今为止还在发展着的文学)时间局限:以1949年为时间点来划分现、当代文学,新中国成立,政治意味并不能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
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把台港澳文学排除在外。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发展概况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二分法(四分法)1949—1976: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a:1978—1985:“解冻”时期文学b:1985—至今:文学的“无名化”阶段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从新中国文学的封闭和一体化,到新时期文学的开放和多元化。
一:新中国文学如何会从五四新文学开放、多元的格局,逐步走向封闭和一体;二:新时期文学如何打破封闭、一体,逐步走向开放。
第一次文代会(1949.7)领导人周恩来、毛泽东、朱德讲话重要报告: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文艺》“主要的目的”是“共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组织”,这是将“五四”以来分散的作家个人自由写作纳入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中国文学有别于“现代文学”的重要区分。
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实现了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者的成绩与经验;确立了以延安文艺模式作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确立了政治对文学的权力;确立了文学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成立了文联、作协等文学组织建国后三次文艺批判运动1.武训传批判内容及性质1951投降主义;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污蔑农民革命;掩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美化封建统治。
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武训传》批判与新中国文学斗争模式的建立2.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判19543.胡风文艺思想批判1953~1955 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场反传统的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在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及其所表达的观念等方面,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其中,这场运动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打破旧有的文学传统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受封建文化的影响,内容严谨古板,形式单调呆板。
一些诗人文豪为了追求严谨,又以避免说漏洞、言辞华丽为准则,造成了文学上的不少局限。
而新文化运动,开始推崇的则是民主自由、反传统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传播,直接对旧有文艺进行颠覆和改造。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们提出了才女、爱情、婚姻、出路等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通过讽刺、讥讽、批判等方式,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向现实生活倾斜,同时也鼓励作家在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这些都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框架,使得中国文学的创意和想象力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借助西方文化理论及经验新文化运动除了对旧有传统文学进行独立思考外,还吸纳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理论,并对此作出回应。
例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白话文艺”的概念,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以自然、通俗、贴近生活为特点,掀起了文学语言的改革浪潮。
同时,在思想内容方面,新文化运动也推崇“自由民主”的理念,在这一方面也大量学习了西方文化的经验,并逐步创造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独立的、全新的中国文学形态。
三、培养一批新生代的作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在当时牵动着各路文化人的情感,同时吸引到了一批具备文学创作才能的年轻人。
在“新旧文化”的论争中,在广大群众和文化人的互动交流中,文学逐渐看作权利,而非市井闲言,从而使得博野风流的年轻一代接受文学的种种挑战。
这一班作家主要来自学生、报刊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地,并设立“新青年学会”、“文艺研究社”、“文学周报”等一批文化团体,这样一批新生代作家的精神面貌及原创文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彰显。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民族化特点

浅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民族化特点[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向正统文学提出了挑战,开拓了题材,深化了主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有所进步,加快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文学审美形式的变革,极大地扩展了文学思维。
西方的文学特点传入中国,任何一种外来的文学艺术要进入本民族的文学领域,都要经历民族化的过程,与本民族的文学艺术进行碰撞与融合,两种文学相互借鉴、吸收、转化和创造,最终成为了中国化文学。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按创作体裁大致分为诗歌思潮和小说思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西方诗歌小说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264-01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社会内部条件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被广泛接受的外国文学与新文学所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技术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创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作,具有现代化特征,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代文学分为发展期、收获期和过渡期三个阶段,我们要将文学作为艺术进行研究,用美学的眼光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分析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生成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是中国社会接受和使用现代文学的历史,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并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向正统文学提出了挑战,开拓了题材,深化了主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有所进步,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审美形式的变革,极大地扩展了文学思维。
一、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内涵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基本的区别在于表现对象的转移,传统文学比较注重人物的形象、性格、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重视外部世界,强调理性精神,追求生动曲折的情节、准确生动的语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表现力。
五四文学革命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内容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但改变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
五四文学革命发动于五四运动,它旨在改变中国文学的状态,把它推向新的高度。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批判经文学的传统文学以及启发新生代文学的新思想。
在传统文学方面,五四文学革命反对晚清以来“四大家”的经典文学,并倡导新文学艺术取向。
同时,五四文学革命主张建立新生代文学,以崇尚现实主义,强调文学的力量和社会责任,注重文学改革与现实的相结合,追求新的文艺观念和审美追求。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进行,有力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外壳,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五四文学者把文学置于社会实践的背景之下,以实际行动实现文学变革,在诗歌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反对“民族自卑”文学,强调文学应从实践中获得灵感,用新的创作方法表达真实的社会习惯、生活经历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
此外,五四文学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社会现实,宣扬民主主义想法,提倡新的文艺观念和审美追求。
伴随着新思想的提出,新的文学形式逐渐成形,新的文学理论也被不断改进和拓展,因此,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使中国文学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精神到社会实际的跨越,它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而且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历史已经证明,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思想、新的文艺审美和新的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中国文学取得了新的突破,也为社会新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

我国新文学的源流一、概述我国新文学是指近代以来,我国文学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的形成离不开我国文学自身的传统积淀和西方文学的外来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新文学的源流,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二、新文学概念解析1. 新文学的定义新文学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
它指的是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种与传统文学形式有所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
新文学强调现实主义、人性关怀和表现当代社会问题,同时融入了西方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与传统文学相比,新文学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抒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特点。
2. 源流与融合我国新文学的源流,不仅源于我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和血脉,还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学的启发和激励。
在我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的精华和理念,进而融入了我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表达形式。
三、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启蒙阶段、发展成熟阶段和当代多元阶段。
1. 初期启蒙阶段我国新文学的初期启蒙阶段,具有探索和革新的特点。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一大批新文学家积极探索和倡导新文学的理念和形式,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
他们塑造了一系列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形象,揭露社会黑暗和人类疾苦,开启了我国新文学的先河。
2. 发展成熟阶段我国新文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了发展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文学家们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社会问题、人性冲突和道德伦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创新。
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等作品,代表了我国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成熟和蓬勃发展。
3. 当代多元阶段进入当代,我国新文学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开放的阶段。
除了传统主流文学,新生代作家和文学创作者纷纷涌现,形成了多元的文学风貌和创作形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为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评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作者:樊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5期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讲的题目是“新生代文学与中国传统”。
为什么讲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希望对于大家了解中国的新生代文学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当我们谈到新生代文学时,常常会想到“反传统”这个词。
其实,年轻人既有“反传统”的一面,也有与传统存在着紧密联系的一面。
问题是,年轻人与传统的联系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启示?我想通过今天的讲座回答这个问题。
说到新生代,在当代中国,一般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他们出生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
他们成长的年代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
所以比起他们的前辈来,他们对于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的“现代派”文化)更加熟悉。
他们受到尼采、佛洛伊德、萨特的影响,常常以“反传统”作为自己的旗帜,想通过写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作品显示他们的存在价值。
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已经写出了与他们的前辈很不一样的作品。
但是,就像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K·Jaspers)曾经指出的那样:“不同的道路全被试探过。
”①后来的人们绞尽脑汁的种种创新之论,其实常常只不过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回声。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反传统”的思潮其实也源远流长。
汉代思想家王充就在他的《论衡》一书中发现了孔夫子和孟子思想中自相矛盾之处,他的《问孔》《刺孟》两篇文章因此非常有名。
魏晋时期,“狂狷”的风度在文化人中也非常流行(所谓“狂”,指的是蔑视世俗、目中无人;所谓“狷”,指的是超凡脱俗、有所不为),他们隐居起来,酗酒,写诗,以逃避现实,对后来的许多文人影响很大。
还有禅宗,一种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一种非常神秘的思维方式,认为“我心即佛”,就是以自我为核心嘛!还有,宋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也是政治家,叫王安石,为了推动改革,也说出了“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名言(所谓“祖宗不足法”,说的是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如果不适应当前的需要,就必须修改甚至废除,而不能盲目继承、效法;所谓“人言不足恤”,意思是改革就不能顾及流言蜚语,而应该勇往直前)。
还有明代学者李贽,一直反对虚伪的礼教,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痛斥“儒者之学全无头脑”,思想相当开放。
到了清代,思想家戴震也直斥过“后儒以理杀人”,也就是指后来的儒家以“理学”禁锢人性,等于杀人。
另一位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也非常欣赏佛教,因为“佛教最恨君权”、“佛教最重平等”,体现了他对于君权的反对、对于平等的追求。
到了“五四”,鲁迅那一代人“反传统”的主张更是影响深远。
连毛泽东也深受他的影响。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就有“反传统”的声音。
从这个角度看,当代青年“反传统”的呼声其实也是历史上那些“异端”思想的延续。
有了这样的“异端”,文化才显得有活力。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虽然为了科举,青年学子必须熟悉那些“经书”(所谓“四书五经”),可是大家真正喜欢的,还是那些有趣的小说,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
这些小说或者写乱世中的打打杀杀,或者写男女爱情,常常和“经书”中提倡的正统观念不一样。
但是,大家知道,它们却是中国小说的“经典”。
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些与“经书”很不一样的小说“经典”在中国也家喻户晓,而且受到的欢迎远远超过了那些“经书”。
这说明了什么?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其实对于人生是有特别的认识的,说明人们对于与正统不一致的“异端”是非常感兴趣的。
中国文化其实非常具有人情味、非常具有叛逆色彩的一面。
所以,许多青年作家是非常喜欢那些“异端”的“经典”的。
例如出生于1963年的苏童。
大家看过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吧。
他一方面非常喜欢美国作家塞林格(J·D·Salinger)、海明威(E·Hemingway)、菲茨杰拉德(F·S· Fitzgerald)、福克纳(W. Faulkner)的小说,也谈到过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以及“三言二拍”(明朝写世俗生活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二拍”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也是两部描写明代社会生活的小说集)对他的启发。
他说:“它们虽然有些模式化,但人物描写上那种语言的简洁细致,当你把它拿过来作一些转换的时候,你会体会到一种乐趣,你知道了如何用最少最简洁的语言挑出人物性格中深藏的东西。
”②在当代,苏童是“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枫杨树故乡”系列小说中弥漫着怀旧的情绪,使人联想到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
他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对少年时代的凭吊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美国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但是,他特别善于写旧时代的氛围、讲述旧家庭的悲剧,特别是那些女性的悲剧,这就显示了他与《红楼梦》的精神联系。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他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
小说写几个妻妾之间的生死斗争,写得很阴森可怕。
但是小说中关于紫藤、深井、秋雨的描写又浮现出具有古典意味的奇特诗意。
在他的另一部小说《红粉》中,对于妓女复杂心绪的刻画也和《妻妾成群》中对女性心理的刻画一样,都使人能够感受到《红楼梦》中某些女子的影子。
苏童因此成为当代最擅长刻画女性心理的作家之一。
在新生代作家中,喜欢《红楼梦》的,当然不止苏童一人。
出生于1964年的女作家迟子建很善于讲述乡土故事。
她擅长表现东北大兴安岭山区浪漫的童心、神奇的感觉,还有迷离的梦境。
她的小说《北极村童话》《原始风景》《逆行精灵》都因此富有如梦如烟的文学魅力。
她也说过:“我喜欢《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喜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时口中衔米致使七星不坠、敌方不敢贸然出兵的描写,喜欢《西游记》中那个能够上天入地的孙悟空。
”③由此可见,她喜欢的是古典小说中具有浪漫气息和神秘意境的场景。
在这一点上,她和苏童有些不一样。
苏童注重的,是《红楼梦》的语言特色和女性形象。
迟子建喜欢的,则是《红楼梦》中的神秘感。
她的这一审美旨趣与她的东北文化背景显然有密切的关联。
东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那里的林海雪原为文学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那里的作家的神奇感觉、浪漫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还有出生于1970年的女作家魏微。
在她的记忆中,《红楼梦》《水浒传》是与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以及萧红(1930年代的一位很有才华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呼兰河传》写得非常富有诗情画意和童趣),还有张爱玲的小说一样能使她“翻来覆去地读”的“文学的教科书”。
④魏微的长篇小说《流年》(又名《一个人的微湖闸》)是一部怀旧之作。
她以淡淡的诗意生动描绘了“文革”中一处远离了喧嚣的“世外桃源”,展现了那里的平凡日常生活,同时也就显示了她从《红楼梦》那里学来的功夫——在日常琐事的描写中显示出人性的复杂与世事的沧桑。
而且,小说对于童年生活的感伤回忆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萧红的《呼兰河传》。
《红楼梦》,是一部给予了许多中国作家以灵感与智慧的文学经典。
一代又一代作家从《红楼梦》中吸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新生代作家与传统的又一种联系。
显然,他们对传统的“经书”没什么兴趣,而对传统的小说经典非常喜欢。
而且,他们读那些小说经典,也显示了他们对于那些小说的新认识:他们显然不太在意那些小说的“思想意义”、“教育意义”,而更注重那些小说的语言、氛围。
他们的阅读因此显得很有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新生代作家对于历史故事的改写。
大家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许多小说、诗歌、戏剧,还有典故,还有当代的许多电影、电视剧,都与历史故事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水浒传》就都是根据真实的历史写成的文学名著。
《西游记》中的唐僧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
中国人喜欢历史,也善于从历史故事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这一传统,在新生代作家这儿,也得到了延续。
有趣的是,有的青年作家在写历史故事时,有意在其中融进了“反传统”的主题。
出生于1968年的李冯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
他是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的编剧。
《英雄》和《十面埋伏》那样的武侠电影大家都很熟悉了吧!在中国,许多青少年都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视剧。
这就可以说明当代青年与传统的联系吧!因为中国的武侠小说源远流长,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侠义”思想。
李冯还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孔子》。
大家知道,孔夫子是中国的圣人。
他提倡“仁爱”,和西方的“博爱”思想差不多。
他其实是很有人情味的一个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也非常尊敬他,因为他提倡对于帝王要忠诚。
所以,他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在李冯看来,“孔子当然是伟大的,可他当时确实只是想当一名一流政客,他自感怀才不遇,但又因不能怨天尤人不好发作起来,哪里想到那些笔记虫后来给他弄出了一本《论语》。
他改变我们的文化有点歪打正着。
……他的某些真正的气质被后来的人们忽略或者抹杀了”。
当年,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向那些帝王们推销自己的政治思想。
这说明他有治理天下的抱负。
只是当时的帝王们对他的政治学说不感兴趣,所以,他到处推销,却到处碰壁。
李冯因此想写出孔子周游列国中“非常荒唐,又非常执着”的一面,并努力将这种精神状态写出某种哲理的意味来:“每一种对梦想的追逐,给人的感觉未尝不是这样?”⑤这样就体现出新生代作家不再相信圣人的神话、努力解构神话的叛逆激情,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历史的复杂、人生的难以预料。
小说写孔子的“疯”劲儿,“他声称他不想做官,可一年内却连升了三级”;“每到富有诱惑力的时刻,他常常就免不了昏了头”。
还写孔子在四处碰壁后的困惑:“命里注定了我的理想将一无所成。
”更深刻的是,写了孔子的弟子对老师及其学说的怀疑:“难道,仁爱之中就必须剔除掉任何私人的欲望吗?”“我们都需要爱,但不是老师所谈的博大的仁爱,而是个人的、目的明确的狭小的爱。
”“越走,我越感到不理解我的老师。
以他的才能,他本应该成为一位诗人、音乐大师或纯粹的学者,但他奔走多年的目的却不过是想从政。
”“我们想介入世俗,反而抛离了世俗,沦为了旅行家或流浪汉。
”“我们的老师……虽然具备了多种人生的美德,却仍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失败之神。
……在他身上蕴藏着的巨大的反差与不幸使我的同伴们感到害怕,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想要逃离。
”这样,李冯就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内心活动写出了孔子为人的世俗性与矛盾性。
这样的刻画既有历史事实为依据,又体现了新生代重新审视传统的批判意识和从真实的历史中发现荒唐悖论的现代感。
这样的重新审视使我们很容易想到王充的“问孔”冲动。
历史是值得怀疑的。
历史是可以改写的。
重要的是,怎样从怀疑与改写中体现出新的人生发现?在这方面,李冯的《孔子》是一个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