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六卷本光盘中自带的资料和题-整理打印版
(整理)中考世界历史总复习资料.

(整理)中考世界历史总复习资料.新课标中考世界历史总复习资料新课标历史总复习资料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人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从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典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由于资本的残酷剥削和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放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并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斯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杜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单选题1、以下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图示,其中正确的是( )A.AB.BC.CD.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这时列强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对外瓜分殖民地,C项符合题意;早期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国家带着武器手工业品从亚非拉美地区用武力掠夺金银和劳动力。
不符合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特征,故A错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国家向亚非拉美地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不符合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特征,故B错误。
二战后,西方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科技,从亚非拉美地区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故D错误。
2、关于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斗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范围包括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地区B.拉丁美洲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独立C.斗争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推动D.主要参加者和领导者是土生白人答案:D解析: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斗争中的领导者并不都是土生白人,选项D表述符合题意;拉丁美洲的解放斗争范围包括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地区,通过这次解放斗争,拉丁美洲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独立。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的斗争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推动,因此选项A、B、C表述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3、19世纪70年代,英国为获得在本土和殖民地建设铁路所需的枕木,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
1878年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
对此较为全面的评价是()A.工业时代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B.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C.英国意在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D.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答案:D解析:英国在印度无节制的砍伐破坏了印度的森林资源,在此背景下,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这说明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D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B项忽视了英国提出的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进步性,排除B项;英国意在长期殖民印度,排除C项。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学习主题 世界现代史同步练习 川教版

世界现代史第I卷(选择题)1.瑞士雀巢公司是世界食品跨国程度最大的一家公司。
它所属的分公司遍及五大洲的50 多个国家,有8500种以上产品在100多个国家出售。
这说明世界()A.南北间经济差距缩小 B.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C.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D.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2.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一超多强——多极化B.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超多强——多极化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超多强——雅尔塔体系——多极化D.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一超多强3.小明同学在学完“冷战”的内容后,整理笔记如下,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目的:遏制共产主义B.方式:非战争手段C.开始标志: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D.范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5.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苏联解体D.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6.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材料反映了()A.美国宣布将参加一战 B.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C.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7.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通讯和交通越来越方便。
没有国家可以孤立存在。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这个世界上……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
”这两则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A.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B.损害了马来西亚和法国的国家利益C.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国际问题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8.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
云南省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世界现代史(六) 新人教版

云南省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世界现代史(六)新人教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 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苏联解体B. 匈牙利事件C. 东欧剧变D. 布拉格之春2.“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的具体措施是A. 推行杜鲁门主义B. 成立北约C. 实施马歇尔计划D. 分裂德国3.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写道:“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
至于日本,则是如愿以偿。
”下列选项与之相联系的是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不平等对待②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③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④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4.下图是某一次会议上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前排从左至右)的留影照片。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是A. 巴黎和会B. 华盛顿会议C. 慕尼黑会议D. 雅尔塔会议5.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是在A. 新经济政策实施时B. 1936年新宪法通过时C.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D.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后6.“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场,哪里生产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经营”这种现象最能反映()A. 政治格局多极化B. 经营理念多样化C. 外交多边化D. 世界经济全球化7.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实行了A. 法西斯专政B. 罗斯福新政C. 绥靖政策D. 马歇尔计划8.下图漫画《巴黎大合唱》反映的是世界现代史某一时期的国际关系。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知识点总结全面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C.工业革命的进行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时间以及地名大多来自欧洲来看,这是由于列强在美洲殖民扩张导致的。
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1848-1849年间从巴西里约热内卢向国外出口的货物价值27329康多(货币计算名称),而运往巴西国内各地的则只有717康多,当地的公路、铁路和港口的修建也主要为了便利对外贸易。
这种情况说明巴西A.国内市场需求相对较小B.资源匮乏制约工业化进程C.国家经济主权遭到侵蚀D.积极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1848—1849年间,巴西出口的商品价值要远远超过国内消费的商品价值,说明巴西的严重以来对外贸易。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巴西遭受殖民统治,这意味着巴西沦为原料产地,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侵蚀,C项正确;国内消费的商品量较小并不因为这是因为国内市场需求小,排除A项;巴西是资源丰富的国家,排除B项;巴西是被迫对外大量出口原料,并不是积极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排除D项。
故选C项。
3、下图是创作于1854年的版画《英格兰的“白人奴隶”》,反映了纺织厂里发生的现象。
据此可以判断A.奴隶贸易对欧洲影响较深远B.工业革命提高妇女政治地位C.英国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D.此画体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答案:C解析:1854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在机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工人阶级的工作强度大幅增加、工作环境更加恶劣。
从《英格兰的“白人奴隶”》的版画可以看出,英国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恶劣,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该版画应当是现实主义风格,排除D项。
2023年中考复习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精练卷附答案

2023年中考复习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精练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小弘同学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安理会”。
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 )A.国际联盟B.联合国C.欧洲联盟D.世界贸易组织2.右图雕塑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名为《打结的手枪》,其旨在呼吁( )A.和平B.发展C.平等D.团结3.右图中的信息表述了世界贸易组织的( )A.积极作用B.活动方式C.建立过程D.成立背景4.二战后,在国际秩序重建过程中,国际组织纷纷成立。
下表中国际组织与其目的(或作用)对应准确的是( )选项国际组织目的(或作用)A 欧盟实现东欧国家联合,加快东欧一体化进程B 二十国集团根除全球金融危机,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C 世贸组织制定和规范单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D 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5.某品牌轿车使用日本生产的发动机、德国生产的钢材、东南亚生产的橡胶,组装地在中国。
这反映了( )A.美国霸权地位下降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C.知识经济的到来D.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6.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中国(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在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B.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C.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D.加强了与其他大国的联合7.下图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欧洲走向一体化8.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2003年,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并占领了伊拉克。
美国的行为( )A.使以美、苏为首的冷战局面结束B.表明新的世界格局已正式建立C.标志着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形成D.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9.下面是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示意图。
湖南省近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模块六世界现代史第八单元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5年真题面对

湖南省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模块六世界现代史第八单元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5年真题面对面)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模块六世界现代史第八单元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5年真题面对面)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模块六世界现代史第八单元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5年真题面对面)试题的全部内容。
第八单元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 (2013~2017)1。
(2017张家界24)当下,“发微信,扫二维码,QQ聊天”已成为一种时尚,这种便捷的生活方式主要源于()A. 蒸汽时代的到来B。
电气时代的到来C. 影视事业的发展D。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2。
(2016永州23)美国《时代》周刊往往以自己的视角和价值观选择封面人物进行报道。
下列对《时代》周刊杂志封面解读错误的表述是( )A。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促进了人类进步,照亮了世界B. 比尔·盖茨最早发明了电子计算机,改变了世界C. 乔布斯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D。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科技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备考实战演练1。
(2018原创)2017年5月1日起,三大电信运营商不约而同地下调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漫游资费.提速降费是指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提高网速、降低资费的改革。
提速降费中的关键技术是( )A. 生物工程技术B。
原子能技术C。
计算机网络技术D。
航空航天技术2. (2017资阳)“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能充分体现这一精神的艺术作品是()3. (2017常德澧县月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
历史会考6册整理知识点全

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1)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2)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3)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历史价值: 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2)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金字塔的象征意义:1)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2)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3)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4)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制度的特征: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佛教是世界性宗教: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域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成世界性宗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教材解析本节导论:1500年左右完成的地理大发现,开辟了通往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新航路,从而结束了新旧大陆互相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五大洲连为一体。
新航路的开辟不是偶然的,它是西欧向东方寻求黄金、发展对外贸易和进行海外掠夺的产物,同时西欧人已具备开辟新航路的技术、精神和政治的条件。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进行了早期的殖民征服和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在东方和新大陆建立了各自的殖民帝国。
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后果,便是资本势力的增长,新兴资产阶级在西方登上历史舞台,促进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
学习目标:本节内容主要叙述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揭示了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早期殖民征服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地理大发现及早期殖民征服的性质,正确认识和评价开辟的新航路中几个代表人物的作用,并对地理大发现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重点和难点:这节主要是介绍地理大发现及其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随后引发的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学习时要从地理大发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三个方面入手,但又以背景和意义为重点。
(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认识地理大发现的背景。
其中主观条件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重点。
正是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欧成为当时世界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的大本营。
西欧首先是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思潮流行。
资产阶级是货币和金钱的最大拥有者。
同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国际贸易的扩大。
西欧与亚洲间的贸易产生了巨额利润,这使得西欧的资产阶级(主要是商人)羽毛丰满,他们迫切要求得到更多的黄金,使市场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正在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躁动于腹中的宗教改革的萌芽也使资产阶级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文主义促成了个人进取、海外冒险的精神。
通过向海外扩张市场可以使基督教弘扬于世界各地。
总之,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客观条件有:科学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和武器的改进、商业上的进步、西班牙和葡萄牙专制政府的支持。
以上的主客观条件以主观条件为主。
(二)地理大发现的经过只要使学生掌握三条航线即可。
一是指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的航线;二是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线;还有一条航线,即麦哲伦绕过南美洲南部的麦哲伦海峡进人太平洋,再经印度洋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返回西班牙的环球航线。
这三条航线各有其特色和意义。
达·伽马开辟了东西方最短的航线;哥伦布第一个发现了美洲大陆;而麦哲伦则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三)地理大发现的意义地理大发现的意义是具有世界性的,因为它实现了东西两半球的碰撞。
这一碰撞最直接的后果有两个方面:第一,引起了世界性的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1.世界市场扩大了,从原来的各大洲地区性市场变成了全球性的真正的世界市场。
2.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大交流。
各大洲的特有产品随着世界市场的开辟而流通。
尤其是美洲特有的农产品随着地理障碍的打破而传到亚、欧、非洲,大大丰富了全球食品的种类,并引起亚、非人口的急骤增加。
这些农产品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番茄、甘薯、烟草和可可等。
也可以说引起了“食品革命”。
3.世界贸易中心(主要是欧洲)已从地中海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这为日后英国、荷兰等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4.引起了价格革命,物价上涨使经商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膨胀,而封建贵族的经济实力日益衰落。
由此引发了对近代史有重大影响的“圈地运动”和“再版农奴制”。
第二,引起了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
西欧资产阶级要发展资本主义,必须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而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内容即资本的积累,正是借助殖民扩张而完成的。
西方殖民者以暴力为手段,通过开发新大陆的殖民地,为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供应地。
殖民扩张作为手段,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本节主要内容: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的背景;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壮举;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商业革命。
宗教改革·教材解析本节导论:16世纪爆发于德国,继而波及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其历史任务是在思想上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神学思想体系,在组织上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在政治和经济上摆脱教廷压迫和掠夺,实现民族教会自主。
欧洲宗教改革首起于德意志,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和发展,引起了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
欧洲宗教改革影响最大的是瑞士加尔文改革、尼德兰革命和英国清教运动,都是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的。
面对宗教改革,天主教会进行反改革,组成耶稣会,企图复兴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
耶稣会曾在明末清初进入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深刻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路德教派、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揭示宗教改革的实质,并对闵采尔的人民宗教改革思想以及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探讨。
重点和难点:应讲明以下三个问题:宗教改革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运动发生的三个中心地区德国、瑞士和英国的特点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历史意义?(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对于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重点应讲明:1.15世纪西欧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运动的必备条件。
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开始推动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这些民族国家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意识,政治上王权日益强化,中央集权的趋势明显加强。
但受罗马教廷控制的天主教会成为各大国中央集权的一大障碍。
各王权迫切要控制各国的天主教会。
随着15世纪初教皇权力的衰落,西欧各国教会开始摆脱教廷的控制,逐步走向民族化,这有利于同罗马教廷开展斗争。
宗教改革运动在一些国家就是由王权推动的。
另外,应讲明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人文主义者用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提高了广大人民对天主教会本质的深刻认识,并为宗教改革者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二)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德国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这是由于德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迫害三者之间交织在一起,是整个欧洲矛盾最集中的地方。
德国的宗教改革由马丁·路德首先发难。
他提出的《九十五条论纲》否定了教皇和神学的权威,肯定了两个原则:1.人要得救全靠个人信仰而非教职人员干预。
2.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而非天主教神学。
并提出“信仰耶酥即可得救”的原则。
他的学说由于得到人民群众、世俗君主的支持而广为传播。
路德的局限是他不敢发动人民,而寄希望于德国的封建贵族。
闵采尔比路德进了一步,不但反对教会而且还反对封建贵族。
他要求实现尘世上的平等,取消压迫和剥削。
他认为信仰的根据是“人的理性”而非《圣经》。
他号召人民起来革命。
在他的影响下,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纲领《十二条款》、《海尔布琅纲领》表达了反封建剥削的意愿,后者带有资产阶级性质。
起义分三个中心,即士瓦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
农民战争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顶点。
失败原因是缺乏一个先进阶级的领导,市民阶级背叛了农民,与贵族妥协。
但运动打击了天主教会,促使了路德教派的正式确立,也加剧了德国政治上的分裂和宗教上的分裂。
(三)瑞士的宗教改革瑞士的宗教改革产生了两位领袖:慈温利和加尔文。
前者引发了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后者在前者和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理论,其核心为“预定论”,宣称资产阶级是上帝的“选民”。
这两点构成了在宗教旗号掩护下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加尔文教义很快传到西欧主要国家和北美。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英国的宗教改革是国王在市民、贵族支持下进行的。
英国彻底断绝了教会与教廷的关系,建立了英国国教。
国王是教会首脑,教会组织清除了某些天主教的腐败和教条,符合资产阶级的某些要求。
因此英国宗教改革也可看作是资产阶级不彻底的胜利。
(五)对宗教改革运动的评价以上三个地区的宗教改革,以德国规模最大、最激进,以瑞士加尔文教为最成熟和系统,以英国最为保守。
三地宗教改革均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各教派教义均有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内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教会组织结构上,均有共和主义色彩,其中某些激进教派甚至超出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提出了新社会的理想,成为近代共产主义的先驱。
本节主要内容: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闵采尔与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与加尔文教的创立;英国国教会的产生;反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教材解析本节导论:16世纪,当西欧诸国跨进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强化。
中国明代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发展到巅峰,尽管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与航海事业取得惊人的成就,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一股清新的风气,但都被封建统治所阻滞。
此时的日本,国家重新得到统一,幕府的力量有所加强,政治、社会方面的各项制度得到完备,封建统治得以更新强化。
但与实行“重本抑商”政策的明帝国一样,日本封建政权的基础是农本经济。
为了巩固统治,排除外来干扰和侵略,两国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同西方国家均衡发展的机会。
自此,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开始出现,中国和日本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面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学习目标:了解在西欧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社会的史实,明确中国和日本巩固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以及东亚诸国在当代落后于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深刻认识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的初步形成。
重点和难点:本节选用了东方封建制度的代表中国和日本进行剖析,指出了两国封建制度的不同特点,说明为何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东方逐渐落后与西方渐趋强大的历史原因。
要从东西方封建专制的不同演变及资本主义萌芽在东西方所受到的不同待遇这两个方面去对比和分析。
(一)中国封建专制的特点1.宦官专权。
明代皇帝不理朝政,由宦官把持朝政,迫害官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
这种状况举世罕见。
2.内阁中各派力量明争暗斗,首辅借权术当政。
3.皇帝和地主剧烈兼并农民的土地,租税加重,导致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危机严重。
4.实行落后于时代的封闭政策,一个是重农抑商政策,另一个是海禁政策,这都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摧残。
(二)日本专制制度的形成16世纪是日本从封建割据走向统一、封建专制形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