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传陈式太极拳十三式(修订版)
陈式太极拳十三桩详细分解讲解

陈式太极拳十三桩详细分解讲解陈式太极拳十三桩是前辈所传陈式太极拳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促进功力增长,有利于规范拳架,同时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太极十三式是有太极宗师陈发科的嫡传大弟子,太极大师雷慕尼总结修改而成的一份秘传功法,极少外传。
陈式太极拳十三桩不受场地大小限制,练习时间长短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而自行掌握。
既可单式分别练习,也可组合连续演练。
预备式身体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朝前,意念头顶百会穴轻轻上领,下颏微内收,舌尖顶上颚,两手自然下垂在两胯旁,两膝微曲,两脚十趾轻轻抓地,两日平视远方,注目于一处凝视片刻,排除杂念,目光缓缓收回。
意念自眉间祖窍穴逐渐下移,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由两腿向下至涌泉穴,周身内外松开,意念如同一团气或一股水,自上而下经体内、体表,潺潺流淌至四梢。
全身人静如无物,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空空洞洞即无极之意。
第一桩金刚捣碓桩此桩同金刚捣碓势。
落地震脚,右手握拳,其中指轻轻扣住右手心的劳宫穴。
右拳置于左手心劳宫穴之上,意注劳宫,两脚五趾抓地。
功效:此桩有清心安神、凉血和胃之功效。
意念贯注于肝经太冲穴、脾经稳白穴、胃经历兑穴、胆经足窍穴,有防治各经病症的作用。
脚心虚空即涌泉穴空虚之意,有开窍宁神的功效。
第二桩懒扎衣桩此桩同懒扎衣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右膝与右脚跟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左腿微曲,脚尖内扣,立身中正,舒展大方,气沉丹田,右手向左展开,意念大肠、小肠、三焦等肺腑之气沿手三阳经而贯于指梢,再收于心、肺、肾等。
左手轻叉于腰部。
功效:可强腰壮,肾。
第三桩双推手桩此桩同双推手势,松肩沉肘,松胯塌腰,周身完整,劲贯通于两手,沿胸腹下推,意在指梢,导此任脉之气运行。
功效:防治腹胀、腰软无力等症。
第四桩単鞭桩此桩同单鞭势。
右脚尖内扣,松胯屈膝,开裆成圆,立身中正,虚领顶劲。
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意念劲由丹田起,沿左腰催肩肘至左手中指端,放松下沉,起于指梢,回归丹田。
洪传陈氏太极拳一路实用拳法(张联恩教学视频上,下;拳谱81式名称)

洪传陈氏太极拳一路实用拳法(张联恩教学视频上,下;拳谱81式名称)张联恩洪传陈氏太极拳一路实用拳法张联恩洪传陈氏太极拳一路实用拳法(下)洪传陈式太极拳动作名称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 顺序式名动作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顺序式名动作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 顺序式名动作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顺序式名动作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 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 顺序式名动作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顺序式名动作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顺序式名动作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 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 顺序式名动作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顺序式名动作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27、六封四闭 5。
陈氏太极单刀13式拳谱(套路)

陈氏太极陈氏太极单刀单刀单刀简介简介陈氏太极单刀是太极套路中短器械的一种陈氏太极单刀是太极套路中短器械的一种,,原套路只有13个动作个动作,,故称十三刀故称十三刀。
1930年至1938年,著名太极拳师陈氏十八世陈照丕在南京授拳时著名太极拳师陈氏十八世陈照丕在南京授拳时,,在原套路的基础上基础上,,增加了9个动作个动作,,成为现在陈家沟所流传的太极单刀套路成为现在陈家沟所流传的太极单刀套路。
陈氏太极单刀套路短小精悍陈氏太极单刀套路短小精悍,,势势用法逼真势势用法逼真。
它的滚它的滚、、团、扎、拦、劈、砍、撩、截、缠、抖、架、抹、挑等13种刀法种刀法,,真正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真正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慢相间,,窜蹦跳跃窜蹦跳跃,,松活弹抖松活弹抖,,沾粘连随沾粘连随,,缠绕落空的特点缠绕落空的特点,,确有刀如猛虎确有刀如猛虎,,力劈华山之势山之势,,并兼有短兵长用之法并兼有短兵长用之法。
在练习时在练习时,,要求手要求手、、眼、身法身法、、步要密切配合步要密切配合,,一动全动一动全动,,劲力连绵不断劲力连绵不断,,完整一气整一气,,刀法清晰刀法清晰,,用意明确用意明确,,合乎规范合乎规范。
练刀要缠头裹脑练刀要缠头裹脑,,律背缠腰律背缠腰,,大劈大砍大劈大砍,,气势磅礴气势磅礴。
拳谚云拳谚云::“单刀看手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双刀看走””,所以在单刀练习时所以在单刀练习时,,强调手与刀配合的重要性重要性,,右手持刀右手持刀,,左手成掌左手成掌,,随刀法变换随刀法变换,,时而托刀上架以助刀力时而托刀上架以助刀力,,时而手按刀背左右滚团左右滚团,,时而屈肘横架头部上方防护头顶时而屈肘横架头部上方防护头顶,,劈刀掌上撩劈刀掌上撩,,扎刀掌后推扎刀掌后推。
总之掌与身法完整协调练习时必须在拳术功夫扎实的基础上练习时必须在拳术功夫扎实的基础上,,劲能一动发于梢劲能一动发于梢,,一静复归丹田一静复归丹田。
陈式十三式基本动作

陈式十三式基本动作陈式十三式基本动作:传承千年的太极拳之根源在中国的武术界,太极拳可谓是独领风骚的存在。
它凭借其独特的内外兼修的训练方法,以及太极哲学的独到体现,吸引了无数的拳友和研究者。
而陈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起源之一,更是备受瞩目。
陈式太极拳的核心在于“陈式十三式基本动作”,这十三个动作既是入门的基础,也是内外交融的核心,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这十三个动作的奥妙所在。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创建。
“陈式十三式基本动作”即为陈王庭在太极拳发展初期总结出的核心动作,被后人广泛传承与发扬。
这十三个动作包括:起势、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肘底看捶、斜飞式、摟膝拗步、金鸡独立、转身蹬脚、左右蹬脚、进步搬拦捶。
陈式太极拳以慢、柔、圆、粘、黏、连、缠、斜、编九字为核心,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练习核心动作来达到身心统一的境界。
这十三个动作所蕴含的精髓,正是太极拳拳谱中所强调的“以心行气,以气行身,以身行动”的体现。
起势,即太极拳的起始动作,代表着陈式太极拳的开端,也是练习者与宇宙和谐共振的开始。
单鞭则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之一,通过单鞭的练习,可以有效增强身体的柔软度和灵活度。
提手上势是太极拳中的核心动作之一,通过提手上势的运动,可以有效提升练习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力量掌握能力。
白鹤亮翅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典型动作,通过模仿白鹤振翅的动作,可以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腿部的力量。
搂膝拗步则是太极拳中的独特动作,通过搂膝拗步的练习,可以提高练习者的腰腹力量和腿部肌肉的灵活度。
手挥琵琶是陈式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动作之一,通过手挥琵琶的练习,可以有效增强练习者的手臂力量和柔韧度。
肘底看捶则是太极拳中的独特动作,通过肘底看捶的练习,可以提高练习者的上肢肌肉力量和柔软度。
斜飞式是陈式太极拳中的特色动作,通过斜飞式的运动,可以有效锻炼练习者的腰部力量和灵活度。
摟膝拗步则是太极拳中的独特动作,通过摟膝拗步的练习,可以提高练习者的腿部力量和协调能力。
新编太极十三式我的祖国动作分解教学

新编太极十三式我的祖国动作分解教学
稿子一
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新编太极十三式《我的祖国》的动作分解教学。
咱先从起式说起哈,双脚轻轻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就像那微风中轻轻摆动的柳枝。
然后呢,慢慢地抬起双手,像怀抱一个大大的气球,这时候,要感觉气息也跟着往上走,心里头可美啦。
接着来个转身,这一转,要轻盈又灵活,就像跳舞似的。
双手顺势画个圆,那动作优美得很。
再说说这个移步的动作,脚步要稳,就像踩在棉花上,又轻又稳。
身体跟着动起来,协调又自然。
还有那个出拳的动作,可别软绵绵的,要有力量,就好像要把心中的热情都打出去。
每个动作都有它的韵味和讲究,咱得细细体会。
就像品味一杯好茶,慢慢感受其中的滋味。
练这新编太极十三式《我的祖国》,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让咱的心情变得美美的。
朋友们,一起加油练起来呀!
稿子二
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好好讲讲新编太极十三式《我的祖国》的动作分解教学哟!
一开始,咱们先站好,放松全身,就跟刚睡醒伸懒腰似的。
然后双手慢慢抬起来,想象自己在拥抱美丽的大自然。
再看看这个移步的动作,要轻轻的,可别弄出大动静,就像小猫走路一样静悄悄。
还有出掌的时候,要有气势,仿佛能把前面的困难都给推开。
每个动作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小故事,咱们得用心去感受。
练着练着,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精神,越来越开心。
这新编太极十三式《我的祖国》可真是个宝贝,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认真练习哟!大家一起加油,让咱们都变得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
“洪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动作名称及拳谱详解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动作名称及拳谱详解第一势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
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
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
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擦衣(揽扎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氏原名揽擦衣。
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
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任景华太极十三势者,手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眼两法(左顾右盼)、步两法(前进后退)、身一法(中正稳定)是也。
太极金刚朱天才编排的太极十三势(老架),金刚捣碓、掩手肱拳、当头炮为陈式太极拳独特的刚柔并济的动作,可刚柔并用亦可柔而不发;单鞭、懒扎衣为左顾右盼;单鞭、六封四闭、斜行为大开大合;白鹤亮翅可大可小,可屈可伸;金刚捣碓、掩手肱锤、金鸡独立可震脚,也可不震脚。
倒卷肱、白鹤亮翅为退中有攻、进中有退;雀地龙、十字手乃擒拿之法。
前四式步法走四正方向,中间四式步法走四隅方向。
四正四隅对应八卦八方位即太极八法。
进退顾盼定乃五行。
套路虽小但十三势已把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囊括其中,故名曰:太极十三势。
【太极十三势拳谱】预备势、起势之后,(1)金刚捣碓(2)懒扎衣(3)六封四闭(4)单鞭(5)雀地龙(6)金鸡独立(7)倒卷肱(8)白鹤亮翅(9)斜行(10)掩手肱捶(11)十字手(12)转身摆莲(13)当头炮金刚捣碓收势预备势,即无极桩也。
【预备势歌诀】涌泉吻地头顶天,骑着大马背靠山。
两臂松垂若挂肩,脊椎拉直神内敛。
眉心舒开嘴角翘,舌搭鹊桥生津咽。
唇齿轻合下巴掉,咽喉玉枕擎泥丸。
竖领横散膝意领,塌裆会阴托丹田。
小腹鼓荡命门撑,膝盖一定对涌泉。
心静体松不知我,骨肉分离气挂连。
静若菩萨观自在,合道就在一瞬间。
【解读】“涌泉吻地”指脚掌贴地面。
“骑着大马”指马步,骑马领裆式的简称即马步。
“背靠山”是一种感觉,靠山而坐,稳稳当当。
“神内敛”指两眼微微闭上,把发散的思维收回来。
“嘴角翘”指内心愉悦,内心恬然。
“舌搭鹊桥”指舌头贴上颚,不用故意顶上颚。
“下巴掉”指下颚放松。
“咽喉玉枕擎泥丸”指咽喉、玉枕穴把百会穴擎起来,头定位于空中不偏不仰不低头。
“竖领横散膝意领”指头领脊椎竖直,腹股沟内裹,命门后撑把膝盖领起来,防止膝盖负重过度而疲劳。
“塌裆”指松胯屈膝,头被挂在空中不随身体下来,裆部圆撑,膝盖在涌泉穴的上方。
武当功夫传人陈师宇,图解武当太极十三式

武当功夫传人陈师宇,图解武当太极十三式
太极十三式,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
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腰向左转,同时左手微外旋成正圈三动,右手收肘 至右侧乳根下成反圈一动。
7、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左腿经内弧线正步子上 步一肩宽,左脚脚尖不可超过右脚脚尖。同时双手内旋向右 斜 前方 45 度按掌。
第四式:单鞭 1、腰向右转,同时左手在体前走上弧线成体前正圈四 动,右手外旋在体前走下弧线成体前二动,两手掌心相对成 抱球状。 2、腰向左转,同时左手外旋至手心朝上,右手经左手 手掌上向斜上穿掌,左手收至心口窝成正圈二动。 3、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同时右手变勾手;左腿经 内弧线向左后撤一大步,向后靠,同时左肘向后发力配合靠 打。
2、左脚脚跟发力内收,同时左手收肘成反圈一动,右 手微外旋成正圈三动。
第九式:斜行拗步 1、左脚提膝向前蹬脚,顺式下落,接着再右脚向前上 一步,同时右手向右侧下弧线按掌成反圈四动,左手向左侧 下弧线按掌成反圈四动,目视右前方。 2、右脚外摆 180 度,重心坐在右脚上左手经下弧线向 上曲肘收至左耳边成侧反圈一动,右手收于心口窝成正圈二 动。 3、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偏马步,左手经左胸前向下斜 插掌,同时腰向右转带动左手肘部向前横向发力,右手微外 旋成正圈二动,目视左前方。
第六式:白鹤亮翅 1、腰向左转,重心转至左脚,右脚向右侧横开一步, 脚跟着地,同时左右手交叉外旋,向左下抱缠,目视前方。
2、右脚脚掌下落,重心转至中间成马步,同时左手微 内旋成反圈三动,右手收肘上挑成反圈一动。
3、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左腿经内弧线上步成高 虚步,同时左手经左下弧线向左下按掌成反圈四动,右手经 右上弧线向右上开掌成正圈四动。
第三式:六封四闭 1、右手肘部下落于右侧腰部成正圈一动。 2、腰向左转,重心转至中间成马步,同时右手内旋经
下弧线收于心口窝成正圈二动与左手交叉。 3、松腰坐跨,同时双手微向上挑成正圈三动。 4、腰向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搭于右手手腕经右上
弧线向右前方挤按。 5、腰继续微右转,同时重心转至左腿,成右仆步,同
7、重心转至左腿,右腿提膝,同时左手外旋,拳心朝下。 8、右脚向下震脚,两脚一肩宽,同时右拳外旋并向下
砸拳。
第二式:拦擦衣 1、腰向左转,同时双手于腹前交叉左手内缠向内旋, 右手外缠向外旋,目视右前方 45 度。 2、腰向右转正,重心下降移,同时左手内旋于心口窝 成反圈三动,右手曲肘,收于右侧乳根下成反圈一动。 3、腰向右转,同时左手向左下弧线按掌成反圈四动, 右手内旋经右上弧线开掌成正圈四动。 4、腰向左转,重心转至左腿,右腿向右侧横开一步, 脚跟着地,同时双手内旋收肘于体前成反圈一动,双于交叉 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5、腰向右转,同时右脚下落成右弓步,双手收于右侧 腰部,右手內旋成掌心朝下。 6、腰向左转,左手反圈二动收回至心口窝,右手经上 弧线向外 45 度推掌。
第一式:金刚捣碓 1、目视前方,腰向左转,重心在两脚之间。 2、腰向右转正,同时左手外弧线抬至体前成正圈四动, 右 手弧线收至心口窝成正圈二动。 3、右脚外碾 45 度,重心转至右脚,左脚经内弧线走步 子上步成左仆步。同时左手收肘出手成反圈一动,右手经上 弧 线成正圈四动,两手掌心斜相对,两手距离为一小臂宽。 4、
4、腰向左转,同时眼转向左前方,右脚脚尖内扣成左 弓步,同时左手经上弧线向外开掌成正圈四动,松肩沉肘, 松腰坐跨。
第五式:左转身捣碓 1、腰向右转,重心转至两腿中间成马步,两手对拉用 力,左手掌心斜朝上,右手掌心斜朝下。 2、腰向左转,右脚蹬地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微内收再 向前挤按成反圈四动,右手经右下弧线(正圈一动)收至心 口窝成正圈二动。 3、同"金刚捣碓"第 3 动。 4、同"金刚捣碓"第 4 动。 5、同"金刚捣碓"第 5 动。 6、同"金刚捣碓"第 6 动。 7、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左脚,右腿提膝,同时两手合掌 上托。 8、右脚向下震脚一肩宽成马步,同时两手内翻,左手 变拳,右手按于左拳拳背向下按于小腹前。
腰向左转,重心坐在右腿上成盘步,同时左手成收 至心口窝成反圈二动,右手向前按掌。
5、腰向右转,重心转至两腿之间成马步,同时左手微 向内旋成反圈三动,右手经体侧下弧线成正圈一动。
6、左脚外碾,右脚经内弧线上步一肩宽成小马步,同 时左手经体前下弧线反圈四动开至小腹前一拳的距离,右 手经下弧线正圈二动与左手在小腹前交叉。
第七式:搂膝拗步 1、腰向左转,左手随身体转动按掌,右手收肘于右乳 根下成反圈一动。目视前方。 2、腰向右转,左手经左侧弧线向上曲肘至左耳旁,掌 心朝内成侧反圈一动,右手收于心口窝成反圈二动。 3、腰继续微右转,重心下沉并转至右腿,左腿向左斜 前方 45 度上步,脚跟着地。同时左手向内收肘,手掌向下 斜切成反圈一动,右手向右下弧线按掌成反圈四动。 4、左脚脚掌落地,右脚蹬地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变勾 手,走下弧线经膝关节前方,向左上提至与肩同高。右手经右 下弧线,曲肘收于右耳旁掌心朝内(侧反圈一动),然后继 续向右前开掌成正圈四动。 第八式:初收 1、要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左脚脚尖内扣,同时左 手变掌随身体向右,成正圈四动,右手收手心口窝成正圈二 动,目视前方。
第十式:再收 1、重心下沉,同时左手曲肘上挑。 2、腰向左转,重心转至左腿,右脚上半步,同时左手 内旋向前按掌成正圈四动,右手内旋在腹前向斜下方按掌 成体前反圈四动,目视前方。
第十一式:前堂拗步 1、腰向右转,同时右脚经外弧线向斜后 45 度撤步,左
曾建兵 著
洪传陈式太极拳十三式
一、动作名称
起势 一、金刚捣碓 二、拦擦衣 三、六封四闭 四、单鞭 五、左转身捣碓 六、白鹤亮翅 七、搂膝拗步 八、初收 九、斜行拗步 十、再收 十一、前堂拗步 十二、掩手肱捶 十三、右转身捣碓 收势
二、动作说明 起势 1、两脚并步站立,两手垂于体侧,眼睛平视前方,周 身放松。 2、双脚膝关节微曲,重心转至右脚,左脚向左侧开肩 宽,重心转至两脚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