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常见不良事件汇总 - 副本
中心静脉导管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教程8月13日稿

其他常见并发症
• 其他常见并发症 堵塞 静脉炎 局部过敏 漏液 渗血、血肿
注药时疼痛 导管脱出
导管堵塞
• 一、导管堵塞 最常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可分非血栓性 和血栓性。
• 非血栓性导管堵塞主要是机械性因素或药 物沉积。
• 血栓性导管堵塞,血栓形成由血流缓慢、 血液高凝状态、内皮损伤引起。分为导管 内血栓、导管外血栓。
感染。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三种机制
1、穿刺部位污染,沿导管外壁传播。 2、管腔内污染,细菌在输液系统内传播定植。 3、远处部位感染经血行引起输液系统污染。
感染相关性并发症
• 如何预防CIR(5个步骤) • 1、操作者手部消毒 • 2、进行最大程度的防护措施 • 3、进行皮肤消毒 • 4、选择最优的置管部位 • 5、每天对导管必要性进行评估,如果不再
的导管尖端位置:
• 上肢贴在体侧时: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 内,第二肋间隙水平;
• 上肢外展90度时: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 内,第三肋间隙水平;
• 注意:导管尖端不要放入右心房内。如果导 管尖端位置不正确,请重新放置。
血栓性并发症
• 中心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原因:血流缓慢、血液高凝
状态、导管吸附、血管内皮损伤。 血栓形成最早在置管后第一天发生。
体。 CTPA( CT肺血管成像),敏感度高。 处理:
一旦诊断,应及时专科处理。 预防:
如果不再需要,应尽快拔除导管。
血栓性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 肿胀、皮肤张力高、 疼痛。胸部水肿等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 可诊断(常见于股静 脉穿刺)。
血栓性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 抬高患肢。 抗凝、溶栓、祛聚。(注意禁忌症)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防止肺栓塞发生。
中心静脉导管常见问题的处理PPT精品医学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39
PORT使用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无法回抽或冲洗注射
检查:
管路有无弯曲 输液管是否被关闭 输液管路连接是否正确 输液泵发生故障
精选ppt课件最新
41
无法回抽或冲洗注射
原因:可能是导管末端贴于血管壁上 处理:应让患者活动上肢或改变体位
原因:穿刺针位置不正确 处理:应调整穿刺针使之刺入给药盒底部,并
1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 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 、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选择由不易生成血栓的材质做成的导管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血管内
膜的损伤
对易于生成血栓的病人考虑预防性的应用抗凝剂 或溶栓治疗
保持导管末端在适当位置,适当活动肢体
精选ppt课件最新
36
静脉血栓
治疗
拔除导管(慎重) 抗凝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 溶栓治疗(尿激酶) 介入取栓 抗感染治疗
面积大:先用无菌纱布覆盖,其外再 用面积大于第一层的无菌纱布固定
如用纱布固定,每48h消毒并更换敷料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滑脱
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注意活动时避免导 管滑脱
精选ppt课件最新
21
导管拔除困难
原因
血管痉挛或血管收缩 静脉炎 血栓形成 感染 导管异位、打结
精选ppt课件最新
发生率: 2.6%-9.7% 15.15%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INS 静脉炎分级标准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

04
CATALOGUE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提高置管技术水平
总结词
提高置管技术水平是预防和处理PICC置管并发症的关键措施之一。
详细描述
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实践经验,提高医护人员的置管技术水平,减少置管过程中对血管和周围组织的 损伤,降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加强患者宣教和护理
要点一
总结词
加强患者宣教和护理是预防和处理PICC置管并发症的重要 环节。
PICC置管常见并发 症
目 录
• PICC置管并发症概述 • 常见并发症 • 特殊并发症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01
CATALOGUE
PICC置管并发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是指在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过程中或置管后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
分类
根据发生的时间,PICC置管并发症可分为置管过程中和置管 后并发症,其中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包括穿刺失败、导管异 位、心律失常等,置管后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形成、导 管堵塞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向患者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方 法,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加强置管 后的护理,定期检查、更换敷料和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 畅和局部清洁,降低感染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总结词
及时发现并处理PICC置管并发症对于减轻 患者痛苦和预防并发症恶化至关重要。
处理原则
一旦发生并发症,应根据具体情况采 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药物治疗、导 管维护、拔管等,以减轻患者痛苦和 减少并发症的危害。
02
CATALOGUE
常见并发症
机械性静脉炎
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皮穿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大血管,使导管尖端到达中心静脉(上、下腔静脉)的方法。
中心静脉穿刺留置管术目前已被广泛推广。
尤其是在ICU、CCU等重症监护室应用更为广泛。
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某些并发症的风险,如导管堵塞、空气栓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或滑脱、气胸或血胸、导管断裂等。
医护人员要注意预防,若不慎发生,应正确的处理。
导管堵塞原因导管没用适宜的封管液冲管可发生管腔内堵塞。
导管内血凝块、沉淀的不相容药物、肠外营养的脂类聚集。
临床表现输液不畅,接注射器抽吸有明显负压,推注有阻力;部分可见外露导管上附有凝固血液。
预防脂肪乳剂与氨基酸、葡萄糖必需分开输注。
输注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黏滞性药物后,必须立即进行冲管,再继续使用其他药物。
采用正确的冲、封管技术。
应给以充分、正确的导管冲洗。
若导管冲洗不彻底,会形成堵塞。
同时应选择正确的冲管液冲洗导管。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胸腔压力增加的活动:如咳嗽等。
可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导管阻塞的发生,如肝素盐水等。
处理流程发现导管堵塞→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查找原因(检查是否存在导管打折等机械性堵管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可用注射器回抽,严禁将凝固的血块推进血管内;解除导管阻塞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导管堵塞的物质所决定,血栓性临床常选用尿激酶溶栓;如不通畅拔除导管)→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病情及记录→科室讨论分析。
空气栓塞原因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患者免疫力低下。
导管污染:在污染的环境中(如病房)置管,经导管输入血液制品、加药、抽血、行中心静脉监测,使用三通开关或更换添加输液装置等均可使导管或其接头受到污染而导致导管腔内感染。
置管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与感染率成反比,操作越不熟练,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越大,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导管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
临床表现局部表现:穿刺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全身表现:寒战、高热(稽留热或弛张热),脉速、呼吸急促、头痛、烦燥不安等。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及并发症处理

防止接头非正常断开。更换接头时,先夹闭导管,以防空气进入。拔除 导管时注意患者体位。拔除导管后,立即按压穿刺点10min以上,而后用贴 膜密封保护24h。注射器、输液器与导管相连时均应排净空气。
3)处理方法
立即夹闭导管,防止空气继续进入导管。立即给与患者左侧卧位。积极 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三. 静脉导管的维护
建议至少每七天更换一次
接头,若接头内有血液残
留、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 更换。
1
透明敷料至少每七天更换一次,
纱布敷料至少每两天更换,若 穿刺部位渗液渗血及时更换,
2
消毒时要有一定的擦拭力量以
去除表面的微生物。
冲管用10ml或10ml以上的0.9%生理
盐水(不含防腐剂)
4
封管用肝素液,浓度为0-10U肝素/ml 生理盐水。
脉冲式冲洗方法 推一下,停一下
不间断的冲洗方法
四. 冲封管的注意事项及配制方法
1.PVC建议应用3~5ml生理盐水冲管,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疼痛等。
2.PICC 、CVC, PORT应用带有生理盐水的10ml及以上注射器回抽血液,见到回血后进行脉冲式冲管。 3.PICC 、CVC,PORT的冲封管应使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或一次性冲洗装置。 4.PICC及CVC用0~10U/ml,10U/ml稀释肝素液配制方法 (0.16ml肝素加入到100ml生理盐水中,0.4m肝素加入到250ml生理盐水中。)
从导管和外周静脉中抽取血样,进行成对的血液培养。
3. 导管阻塞
1)原因及表现
导管堵塞是指血管内置管部分或完全堵塞,致使液体或药液的 输注受阻或受限;滴速减慢或停止,无法冲管或抽回血。临床上以 血栓性导管堵塞最常见。包括血液粘稠度高,血液反流(常见于呕 吐、咳嗽等)造成胸膜腔内压力增高,更换液体不及时,未做到正 压封管,输液夹未关闭都可能造成血液反流而引起血栓性堵塞。
临床常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皮肤发红、水疱
医用手术及诊断用显微设备
螺丝易松动、手术切口渗血
七、骨科常用医疗器械
分类
主要表现
矫形(骨科)外科用钩、针
断裂,锯拉钩和线锯条不匹配
矫形(骨科)外用锯、凿、锉
断裂,壳体开裂
矫形(骨科)外科用钳
折断,螺丝脱落
矫形(骨科)外科用其他器械
电钻钻花断裂,扩孔钻钻头断裂,钢板或钛板折断,螺丝松动或断裂
黑屏,导联线接触不良,套件自动分离
有创医用传感器
接头断裂,漏水,测量不准确
十二、心血管内科常用医疗器械
分类
主要表现
心电诊断仪器
开关失灵,开、关机异常,测量心电数据值不准,电极不粘、易脱落,热笔烧毁
心及血管、有创、腔内手术用内窥镜
金属片脱落、脱钉;系统错误,图片资料无法保存;内窥镜钳口不能开合;损伤血管;心痛、心悸、呼吸困难
图像及信号不稳定;探头损坏
彩色超声成像设备及超声介入/腔内诊断设备
启动异常;死机;图像显示异常;升降控制系统故障
超声辅助材料
螯合剂漏液,导致过敏反应(红斑、瘙痒、
过敏/接触性皮炎)
电声诊断仪器
显示屏无法读数
四、检验科、病理科常用医疗器械
分类
主要表现
病理分析前处理设备
切片刀难控制;蜡缸无法熔蜡
临床医学检验辅助设备
钳口不能正常动作,钳尖断裂
高频电极
电极板故障(漏电),电凝镊故障,绝缘层破损;
导致皮肤潮红、水泡
高频手术和电凝设备
漏电,电凝强度过大或过弱;切口皮下脂肪液化,
导致术口渗液、红肿
供氧系统
漏气,装置爆裂;鼻腔粘膜损伤;氧气内杂志超标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霍建秋【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有利于临床上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方法观察并统计近几年我院多个科室临床工作中出现的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如各种原因导致的堵管、血栓、血肿、感染、脱管、心律失常等。
结果总结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临床处理措施。
【期刊名称】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年(卷),期】2015(000)074【总页数】3【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护理0 引言中心静脉置管是一项临床上非常常用的技术,它可以迅速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可以用来进行快速补液、血液透析、测定中心静脉压力、输注静脉营养或是化疗药物等对血管刺激重的药物。
临床上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也不少见。
笔者结合所统计近几年中心静脉置管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探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寻找减少和预防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对策和方法。
1 临床资料收集并统计2002年至今我院肾内科病房、心胸外科病房、呼吸监护室、心脏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多个病房部分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600例,其中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30例,静脉狭窄5例,导管内血栓形成10例,静脉血栓形成7例,纤维蛋白鞘形成2例,导管打折或贴壁26例,导管源性心律失常1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0例,脱管9例。
2 结果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30例预后好,均经压迫等方法有效止血。
静脉狭窄形成后无有效方法逆转,5例无特殊处理,重在预防。
导管内血栓形成10例均拔除原导管更换新管。
静脉血栓形成共7例,1例急性血栓形成行溶栓治疗并获良好效果,6例未行溶栓,拔除导管,并抗凝治疗,均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纤维蛋白鞘形成2例均更换导管治疗,效果好。
导管打折或贴壁26例,其中10例旋转导管180度后好转,3例体位改变治疗持续数天至病情允许不需要中心静脉导管后拔除导管,4例向外拔出约1~2cm导管后好转,3例发生反复多次贴壁均用力推注盐水后好转,6例拔除原导管更换新导管。
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原因分析及处理

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原因分析及处理山西省长治市郊区人民医院(046011)李慧丽刘瑞张瑞付苏彦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其中动静脉内瘘等并发症少,使用时间长,是多数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但由于患者的疾病和血管条件原因,部分患者无法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或透析中因动静脉内瘘堵塞需重新更换血管通路,因此带涤纶套的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则成为重要的血管通路选择[1]。
但长期留置导管在透析使用中经常出现导管功能不良,不仅影响了透析充分性,而且降低了其使用寿命。
为了改善导管功能不良,我科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12例导管功能不良患者采用尿激酶微泵持续溶栓,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带涤纶套的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均为右颈内静脉置管)的2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观察,发生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的患者1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52~66岁;原发病为糖尿病7例,高血压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导管使用时间为6.0~48.3个月。
1.2导管功能不良定义:①Hilleman[2]定义血流量<150mL或虽达200mL,但静脉压>250mm Hg;用5mL注射器抽吸导管动脉端和静脉端血流不畅或完全不能抽出。
②Dogra[3]定义连续3次血液透析导管血流量<200mL/min。
1.3方法:对12例抽吸不畅或血流量<200mL的患者,给予微量泵持续滴注尿激酶溶栓法,有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或外伤史的患者除外。
具体方法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mL 加尿激酶5万U,分别从导管动静脉端微泵泵入,以10mL/h 维持,持续5h,连用3d,治疗前后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观察12例患者在治疗5h后导管通畅情况及凝血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经溶栓治疗后用20mL注射器迅速回抽及推注血液无阻力,4h血液透析血流速度≥200mL/min 为溶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