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探究【内容概要】本文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现象,因而探究“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强调小学生的习作内容应以学生有体验的生活中来。
二、作文课堂生活化,强调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习作情境,进行真实的习作交流;三、作文教学生活化,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在示范中走进作文,在体验中写出作文,写出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习作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生活是写作最宽广的舞台,写作是个体最独特的生命体验。
“生活化”是改变作文教学困境的必要手段,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做到生活化呢?一、作文内容生活化小学生作文有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现象:随意写的日记比课内作文好。
日记常常写的有情有趣,着实让大家欣赏;但是到了作文课上看到作文命题,就算老师精心指点,学生认认真真地完成,却常常空洞无物,缺少真情实感。
这是为什么呢?作文内容怎么来?——不能从靠回忆的命题作文来。
命题作文,其习作内容大多为回忆性的生活事件。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表示——“小学生不能从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开始,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观察能力不强,生活经验少,内心感悟不深,因而生活储备少,缺乏生活的积累,让学生调动生活储备靠记忆来写作文,是十分困难的。
作文内容应以学生有体验的生活中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以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为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老师大力进行观察作文,实物作文,生活体验作文,活动作文、游戏作文,应用文等的训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及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所见所闻,加深个人的独特感受。
只有这样从生活中摄取和积累习作的素材,才能为习作开拓源头活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热情和兴趣。
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一等奖--生活--作文教学的泉源

生活--作文教学的泉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永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
”可见,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将作文教学融于生活,是很重要的。
一、教师是学生发现生活的启蒙。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
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于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因为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
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浏览,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二、动情是学生感受生活的验证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
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
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
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
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论文

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要求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正是体现《新课程标准》对人性的尊重,同时也告诉我们,作文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过程。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还作文教学生命本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积极要素,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爱上作文。
一、老师的鼓励,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平时非常健谈的学生,一到上课写作文,他就闭口不谈,经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原因在于他不敢说,怕说得不对,写得不好。
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在他面前做一个好听众,鼓励他大胆地说,哪怕只说一两个字,也给予表扬,并让其他孩子为他鼓掌,因为经常得到这样鼓励,他克服了畏难的情绪,作文也有了质的飞跃。
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与信心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融入倾听中,发现学生闪光的思维、新想法,学生必会乐于说、乐于写,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浓厚。
因此,老师的鼓励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
二、教师创设生活情景,丰富学生的选材参加活动,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而作文教学中常有难忘的事,趣事这样的作文题。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做到“活动带作文,作文表现活动”,把学生有限的生活经历再现课堂。
在五年级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学生回忆的事情中题材不新,立意也缺乏新意,没能准确表达学生的心声。
于是我设计一个现场活动《一场没有试卷的考试》,活动开始,我告诉学生老师要考试,但是没有试卷,这时同学们纷纷猜测,是什么考试。
顿时,教室里是议论纷纷,我让疑惑不解的学生走出教室排好队,同时,我在教室放倒了两把扫帚,然后,我让排好队的同学在教室里绕一圈。
同学们十分好奇地走着,窃窃私语地议论着,有两位同学扶起了倒下的扫帚,走了一圈后,我宣布考试结束,并告诉同学们,有两个同学得满分。
他们正疑惑时,我告诉孩子们,说这两个同学真正地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并且说这是一次隐形的考试。
生活实践对作文教学的(3篇)

第1篇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活实践是作文教学的源泉。
本文从生活实践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出发,探讨如何将生活实践融入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引言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往往觉得作文难写,缺乏写作素材和灵感。
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将生活实践融入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活实践对作文教学的启示1. 丰富写作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访问乡村、参与志愿者服务等,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2. 培养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写作,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3. 提高写作能力生活实践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培养创新精神生活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撰写科技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增强实践能力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3篇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3篇第一篇一、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且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作文写作作业,题目为“记生活中一件有趣的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寻找素材,通过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积极的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并且结合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写出来的作文更加富有真情实感,作文的质量也会更高。
例如,一些学生认为生活中有趣的事与玩有关,一些学生认为有趣的事与动画片有关、与和父母出门旅游有关等等,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有趣的事写入作文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实现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作文教学活动,由于对学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为了充分的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优势,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需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狐假虎威”的故事,学生对于小动物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进而观看角色扮演时也会非常的认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开展作文写作,其写作的主题就是从刚才的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学生对“狐假虎威”故事理解开展写作,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坚持难度适中的原则。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过难的话,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因此,像针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小故事、小游戏等创设情境,而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名人事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等创设情境,通过科学的把握创设情境的难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三、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文写作任务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文写作任务,使学生在感受到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真情实感,完成作文。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论文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可见,只有培养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才会调动他们积极快乐的去观察,去我手写我心。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把“真”字放在首位,鼓励孩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让作文反璞归真,让作文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步。
一、胸中有才能笔下有——说真话、写真事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画家善于画牛,尤其是一幅《斗牛图》更是画得活灵活现,连自己也十分欣赏。
可是有一天,一位老农看到了这幅《斗牛图》连连摇头,说:“画错了,全画错了。
”画家不服,老农不紧不慢地说:“两牛相斗的时候,把力气全都用到它的犄角上,尾巴是夹在两条腿中间的。
可这画上斗在一起的牛都把尾巴翘得高高的,岂不是全错了。
”画家听了恍然大悟,连忙下拜,尊老农为师。
作文其实是一个人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的自然结果,所以古人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眼睛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可偏偏有很多孩子不愿意睁开一双慧眼,写作文时“想当然耳”,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孩子写《我的妈妈》,长相都差不多——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真可谓是“千人一面”了。
我在班里读了这些外貌描写,“作者”们哄堂大笑。
我问孩子:“这是你们共同生活了十年的妈妈吗?”他们笑着摇头。
“那现在咱们还是写自己的妈妈吧,闭上眼睛认真想想妈妈的模样,抓住最显著的特点,不要从头发一直写到下巴,行吗?”我笑着对孩子说。
大家都充满信心地点头。
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小手就高高举起来了,“妈妈们”不再一个样子了。
开学的第一次习作中,要求写有意义的一件事,全班五十个孩子只思索了片刻就开始奋笔疾书。
我大喜,惊叹于他们敏捷的思维。
课后,满怀期待地打开第一篇作文,孩子写的是在公交车上给抱孩子的阿姨让座位,感觉没什么新意,但也还算文从字顺。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投入生活,张扬个性论文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投入生活,张扬个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学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睁大眼睛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使他们写作的内容具体、生动、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写作,这是教师们一直以来探索和尝试的内容。
著名教授钱理群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
现在的语文却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
”可见说起作文,学生都很头疼,甚至连才进入作文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学生都有“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的苦恼。
这其中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这样才导致教师教起来难,学生写起来更难。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生活的元素我们的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美妙意境,从而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的写作,我们要注意在教学中,挖掘文章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在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教育的契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加以培养。
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贴近生活的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注意有效运用续写课文这一训练的机会。
在学习和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本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力拓展自己的思路,通过个性化的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写作能力。
二、在观察中积累学生的创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教师应在平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分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激发创作处理。
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
当然,对观察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不断的提高。
生活中作文教学论文

生活中的作文教学一、抓住平时的点滴细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陆游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这样两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我套用这两句话:“汝果欲学文,功夫在文外。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去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1、听,听别人的发言,对其发言进行点评。
我在教学中一直贯彻着一个原则:一个学生发言后,由其他学生对其发言进行点评。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很多学生害怕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总是愁眉苦脸的,不知道该写什么。
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生活是作家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我们写好作文很重要的一个源泉。
而我们很多同学身在宝山不识宝,常常问:“哪里有宝呀?”其实我们只要从生活中认真的去感受,就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很多很多,但前提是我们要善于观察。
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可写的东西当然更多,我们要学会从身边的一些小事中选择、整理、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将它们积累下来,成为自己写作时的素材,这就需要一定的注意力和理解分析能力2、说。
每天正式上课之前,我会让学生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促使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积累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虽然这些年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但在我们这个地区,普通话并没有被普及,很多学生在平时甚至上课的时候都会说藏语,而这和普通话之间无论在字的音、形、义还是语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由于藏语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犯一些语言上的错误,例如语序颠倒,语言重复罗嗦等等,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种口头训练,能够指出并纠正他们在语法上的一些错误,进而达到改正的目的。
而对于极个别说方言特别严重、语言表达能力很弱的学生,我会发动全班的同学帮助他,特别是在课后,一旦他说方言,周围的同学就会立刻提醒他,如果他在说话时出现了很明显的语法错误,旁边的同学也会帮他指出并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摘要:生活是作文的素材,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无限的作文信息,只有真正贴近生活,生活才能在我们笔下”原汁原味”地流淌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作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闭门构思,凭空想象的做法,要回归自然,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悟到的写下来,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生活观察素材激情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是新的《课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们有很多老师在实际操作上却背离了它。
现在,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了课也是埋在作业堆里,很少有课间休息时间、更谈不上自由活动时间;在家里,父母往往还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少,嫌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够自觉,又给学生买来什么“升学宝典”、“名校之路”……面对那些堆积如山的作业,聆听着老师、家长的埋怨、唠叨,学生根本没有春日草地上的嬉戏、夏日的垂钓、秋日里的放风筝、冬日里的堆雪人、打雪仗……根本没有机会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试想,这种没有色彩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加上教师强加给学生写作的种种清规戒律,所谓作文事实上就是代“教师立言”、代”考试立言”、代“教材立言”,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怎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主要就是对生
活的感受力不强,脑子里没有储备足够的素材和信息。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经常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等规范化教学,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动学生模仿课文、去下苦功夫背范文等等,在这种统一标准的作文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个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学生的作文也就往往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难怪现阶段学生中还常常出现这种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
”
当然,这些老师的做法不能说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点作用都没有,多了解一些文章的开头、结尾、结构方式等写作范式至少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写作,不至于写作时离题万里。
多背一些优秀范文、记住一些名言锦句的好处就更多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确立主题思想,准确地选取题材,恰当地安排体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等,这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一条捷径,但是,仅仅做到上面这些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从而提高学生写水平的。
我们说,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必须沉浸在当地生活的细微情节里,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考察,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严格意义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
才能写出人类学专著来;一个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介入到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去改变他们以学校教育中的生存状态或生活方
式,使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发生某种转变……才能写出对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学论著来;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问题就更不容置疑了,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诗人金波老师,就是在母亲搂着他吟唱“拉箩箩,扯箩箩,收了麦子蒸馍馍。
蒸个黑的,放在盔里,蒸个白的,揽在怀里”等无数个童谣声中感受朴素的饱含乡土气息的民间童谣的律与美,享受与母亲一起游戏的快乐,学会感悟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引领他走向了文学殿堂,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情真意美的诗篇,正如他在《童谣》中写的那样:“妈妈教我的童谣,是开启我生活大门的钥匙,它在我面前展现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也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
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上来。
”这就导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的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