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解析
历史学与史学理论

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的理论依据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
解释
运用史学理论对历史事件进行深 入的分析和解释,揭示事件发生 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历史人物的评价与
定位
根据史学理论对历史人物进行全 面、客观的评价和定位,探讨其 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时期的划分与
特征
依据史学理论对历史时期进行科 学的划分,并概括各个时期的特 征和趋势。
提倡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审视历史问题,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
结构主义史学理论
结构分析方法
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关系,通过分析和揭 示这些结构来理解历史发展。
系统性思维
将历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作用。
共时性与历时性
既关注历史现象的共时性结构,也重视其历时性演变 。
要点一
史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要点二
史学理论与人文科学的交叉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二 者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历史学与人文科学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 二者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拓展历史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史学理论面临的挑战与争议
历史学的客观性问题
史学理论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学方法、历史学 性质和历史认识能力的一门学科,它 主要探讨如何理解和解释过去的事件 、人物和文化现象。
功能
史学理论不仅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分析 和解释历史现象的工具和方法,还帮 助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建立科学、 客观和系统的研究框架。
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流派
05 史学理论的前沿问题与争议
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新史学理论的涌现
专业解析-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1)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
一、专业介绍1、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
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04外国史学史2、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
3、专业特色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初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注:以南开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5、课程设置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解释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研究方法等。
6、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二、推荐院校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是史学研究范式、方法论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史学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是史学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采用的具体操作手段。
下面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史学理论1.内容文化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有内容的,历史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文化内容,揭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历史作品、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传播,进而加深对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2.结构功能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通过研究社会、国家、文化等各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演变和功能的实现,认识历史的基本方向和形态,并探寻发展规律。
3.人类学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人类行为、信仰和文化的产物,历史研究的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通过对人类种族、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达到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4.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通过对社会经济组织、阶级矛盾、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获取历史资料,探寻历史事实和现象的真相。
包括综合文献、批判性使用文献、校勘文献等方法。
2.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学、数理逻辑等方法,确定历史规律和趋势。
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法、统计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社会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调查,了解历史实践中的社会关系、行为规律和动态变化。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4.实用主义研究法:通过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主要包括历史政策研究、历史评估研究、历史教育研究等。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第九章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清代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学,是古来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后期腐败的政治,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都深刻地影响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从而使这一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具有总结和嬗(SHAN)变的特点。
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
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是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的阮元、龚自珍,都各有年个名作,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
大致说来,官修史书的成就,一是关于本朝史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二是关于历史文献的汇编和编纂;私人转述的水平,则更多地反映出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一、修撰《明史》清修《明史》,历时近百年,在《二十四史》的修撰中是罕见的。
清朝统治者于入关的第二年(1645年),以胜利者的姿态设立明史馆,着手修撰《明史》。
最后,其后的修撰中,先后有徐文元、张玉书、王宏绪相继任总裁,最后有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定稿。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以布衣身份主其事的万斯同。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记载了有明一代近300年史事。
《明史》的纪,写的详略得体,无繁冗之词,也避免了求之过简、犹如大事编年的弊端。
志、表、传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从中可以窥见明代历史的一些特点。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作为一门深入探索人类历史的学科,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和解读,更是一种基于特定方法论的科学探究。
史学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基石和指引。
本文将探讨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并分析其中的关系和互相影响。
史学理论是指对历史研究进行理论探讨和总结的一系列学科体系。
它以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为基础,通过分析历史学的核心概念、范畴和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史学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的本质和价值,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学的对象和目标。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和阶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历史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史学理论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真实和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历史,避免个人主义和主观偏见的影响,并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史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它包括了史料收集、史料分析、史实还原、历史比较、历史综合等一系列步骤和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体系。
史学理论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史料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史料,还原出真实的历史事实和过程。
同时,历史研究也应该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除了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历史研究产生影响。
首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历史研究的偏好和取向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对历史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有所不同,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其次,个人观点和学术思想对历史研究的选择和态度产生影响。
历史研究者的个人观点和学术思想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解读和分析,从而影响到整个历史研究的方向和成果。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相互依存的。
史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江西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史学理论与史料分析技巧

江西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史学理论与史料分析技巧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深入了解过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江西省考研历史学复习中,史学理论与史料分析技巧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本文将从理论和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并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史学理论: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将历史发展看作是由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
2. 辩证法:辩证法是指运用矛盾的观念来分析和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在历史研究中,辩证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矛盾的本质和演变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
3. 重点史学理论:重点史学理论是指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强调特定领域或特定时期的研究,例如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等。
掌握不同重点史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特定的历史问题。
史学理论的学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著作和参加学术研讨会来加深理解。
同时,要时刻跟进学术发展,关注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
二、史料分析技巧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而对史料的分析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巧。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史料分析技巧:1. 准确鉴别史料真实性:在使用史料时,我们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以确保所采用的史料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
可以从史料的来源、时代特点、作者身份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分析史料背景:了解史料产生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史料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料。
3. 比较史料: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史料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比较不同史料之间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4. 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史料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不同类型的史料,如文字史料、考古资料和口述资料等,可以相互印证,提供更全面的历史信息。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是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学科,主要关注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本文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主要史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史学理论体系,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历史发展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2.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是通过对文物、遗址和遗迹的研究,重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考古学理论认为文物和遗址是历史的记录和证据,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状况。
3.心理史学理论:心理史学理论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进行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心理史学理论认为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由个体的心理和思想决定的,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4.文化史学理论:文化史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的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文化史学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决定。
二、主要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和评价历史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通过对现实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田野调查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观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3.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逻辑推理法包括归纳、演绎和推论等推理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推理,可以推断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而史学理论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历史学家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介绍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
历史学的宏观史学理论是指一系列理论框架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历史的大趋势和宏观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宏观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史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历史,揭示这种矛盾的演化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则更强调对矛盾的辨证思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矛盾的不断斗争和统一的结果。
宏观史学理论还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进化论。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组织和结构的功能,认为社会的变革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要求。
社会进化论则关注社会的演化过程,认为社会在历史发展中会从简单到复杂,进步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除了宏观史学理论,微观史学理论则更关注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首先是证据和史料的运用。
历史学家需要准确收集和评估各种来源的史料,如文献、考古发现和口述历史等,确保其可靠性和客观性。
其次是历史学的解释方法。
历史学家可以采取不同的解释方法,如哲学解释、社会学解释和文化解释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再次是历史学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历史,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的共性和差异,为历史理论的建立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在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派和思潮。
其中最重要的有安娜尔学派、杜邦托学派和理性主义学派。
安娜尔学派强调历史是个体人物和主观选择的结果,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动的动机和意义。
杜邦托学派则关注经济和社会结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强调历史研究应该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理性主义学派则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通过逻辑和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历史学的解释力度更强调。
总体而言,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和解释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文传媒学院院(系、部)历史学专业 ______ 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 成绩:一、名词解释《论六家要指》今古文《尚书》《竹书纪年》《后汉书》《山海经》简答题1、梁启超在1902年《新史学》中指出旧史学有“四弊”是指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材料分析章学诚曾论述中国历史著作之体裁与思想的发展脉络,说:“《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也。
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搜逸也。
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书守绳墨,以示包括也。
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
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
盖迁书体圆用神,多得《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智,多得《官礼》之意也。
”(《文史通义书教下》)请问章学城所讲“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
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一名话是何意?四、问答题请说明《史记》一书的主要特点。
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文传媒学院历史系院(系、部)历史学专业09 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史德”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
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
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三才”,还要求具备“史德”。
“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
章学诚认为“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
2、裴松之(372 —451)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
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
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
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
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
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
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3、《华阳国志》中国现存最早而又基本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书。
作者是东晋著名史学家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一三六一)。
《华阳国志》成书于公元355年之前,记载了中国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之远古典籍、神话、传说、沿革、地理、风土及人物史事。
其时间则从上古直到东晋初年,即所谓“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
全书共十余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十二卷。
4、《史通》《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
提出了史学应具有才、学、识。
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
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6、《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清汤球辑。
他以上述《十六国春秋》为底本,以《晋书•载记》和各种类书中所引之文补足。
由于类书引文多有删节,汤氏为了化零为整,使之联缀成篇,往往将一些并无必然联系的文字渗入其中,治学态度不够严谨。
是书所辑大多注明出处,但个别有注错了的。
总的说来,辑是书用力甚勤,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参考书。
7、兰克史学兰克史学是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故名。
兰克史学基本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重视政治史;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负有盛名的史著未必是可靠的;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一般的史著内容不能作为资料来源,必须深入档案库;写作的目的在于复原历史,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始资料,找到同时代或接近此时代的史料。
8《明夷待访录》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的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计有21篇:《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
他指出,在封建君主制度下,“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只允许皇帝一人大私大利。
他根据古代公天下的传说,认为君主的设立,本是为天下兴利除弊的,可是后世的君主却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
给天下造成无尽的灾难。
因此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
(《原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述宋元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宋元时期,史学的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史书编撰上,各个体裁、体例的史书都有发展,产生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第一,编年体史书比前一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第二,典制体史书的发展;第三,通史在史书撰述中的地位大大加强;第四,古史和当代史的史书增多,前代史的总结和撰写受到重视;第五,新体裁、体例史书出现;第六,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有很大的发展。
在历史文献学方面比前一时期显著发展;在史学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简述乾嘉学派。
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
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
清初,为确立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文化上也推行了极为酷烈的专制政策。
在文网罗织之下,学者无不噤若寒蝉。
惟有埋头考据,才有立锥之地。
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
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
其中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
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
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失、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究。
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
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
三、问答题:(30分)试论年鉴学派的兴起及其意义年鉴学派的基本情况: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
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发展过程:第一代,费弗尔和布洛赫是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授时创办《年鉴》杂志的,正是在那里,他们在学术上受到其他社会科学家的鼓励,是他们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的重要原因。
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
在费弗尔所著《为历史而战》中,基本表明了他们的主张:重理论、重解释、重综合。
这些都为第二代乃至以后的年鉴派史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
第二代: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的努力,布洛赫又因参加抵抗运动而被德军枪杀,但这一基本方向却在战后为第二代年鉴派史学家所遵循。
其标志不仅是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心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的建立和《年鉴》领导班子的改组,更重要的是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的出版,提出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设想,成为年鉴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心态史学和计量史学成为年鉴派的另两项突出成就,伏维尔、阿里埃斯、芒德鲁等是前者的专家,而菲雷、肖努等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
第三代:到1969年,《年鉴》杂志的领导班子再次改组,这标志着该学派进入第三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勒华•拉迪里、马克•费罗等人。
他们不仅继续发展经济史和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而且大力倡导与人类学的对话。
他们不再象第一代那样排斥政治史、人物研究,轻视描述,也不同意第二代那样专注于几乎静止的长时段因素的做法,但却仍然倡导总体史,倡导跨学科合作。
第四代:进入70年代,年鉴派已出现了第四代史学家,他们则倡导“问题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
总之,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论及史学编纂实践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逐渐也从反模式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模式,故亦有僵化停滞之危险。
如果它真象自称的那样“学派性”不强,而只是一种倡导史学创新的“运动”,那么它的存在就会为历史学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年鉴学派的意义:年鉴学派出现的意义在于传统史学中历史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奏已经被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三种节奏所取代,而在这三种时间中,尤其突出社会时间的重要性."全面的历史"也就是一种”整体的历史”,它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是在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得以体现的。
要反映出这个”整体”,要反映出其内部的结构一功能关系,因果性的思维逻辑是不能胜任的,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是”共时性的”,与传统史学的那种”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
因此,摈弃传统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就十分合乎逻辑。
但"共时性”的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操作平台,”社会时间”扮演了这个角色。
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地理时间变化较快,这使其能体现历史的流变性质;另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个人时间变化又较慢,这又使其能满足”整体历史学”所要求的”共时性”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