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
由西方的人格心理学浅谈健康的人格观

由西方的人格心理学浅谈健康的人格观作者:王萌萌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2期[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是指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目前为止,西方的各心理学派已经从不同角度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健康的人格观,这对人们认识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有重大的意义。
研究从西方不同的人格的心理学派着手,对健康的人格做出了综合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人格;西方心理学;健康人格一、人格的概念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指人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特征的总和,表现为人的个性等方面。
二、主要心理学派的观点1.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观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关于健康人格理论的观点是建立在泛性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健康存在于爱的能力和做生产性的工作,健康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心理因素构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分为三种基本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自我它遵循着现实的原则,超我遵循至善的原则。
人格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
在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性本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不仅包括通过消耗能量来寻求性器官的快乐,还包括对人体其他部分和器官的操作活动所产生的快乐。
根据性本能的发展,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也分为四阶段:口唇阶段、肛门阶段、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和生殖阶段。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生殖的人格”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人格结构才会和谐统一,在各个方面都达到成熟和完美的状态。
2.华生对健康人格的认识华生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们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关键是有一个健全的社会和环境。
华生认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我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的最后产物。
要改变人格,首先要把以前所学的、所具有的东西抛弃,再从新的环境中学习新东西,养成新习惯,这样,就能塑造出新的、理想的人格。
华生从五个方面研究一个人的人格:研究他受教育的情况,研究他的成绩,应用心理学上的各种测验,研究他在闲暇时间的娱乐情形;研究他在日常生活情境下所具有的情绪构造。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角度看健康人格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角度看健康人格作者:黄兆锋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1期摘要:弗洛伊德晚期对自己的人格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即认为完整的人格应该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文从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的角度探讨如何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健康人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一位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其中,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核心。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意识和无意识,其中有一小部分属于前意识。
而到了晚期,弗洛伊德则对人格结构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他对自己的理论做出了修正,提出了一种新的“三部人格结构”学,即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三部人格结构(一)本我弗洛伊德形容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那里混沌弥漫、仿佛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1]。
本我其实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构成的,这些本能与欲望只遵循“快乐原则”进行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一味地追寻快乐,寻求欲望并且需要即可满足。
因此,本我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同时是最模糊不清,让人捉摸不透,不易把握的部分。
例如,婴儿在饥饿的时候,为了能够得到满足,就会肆无忌惮地大哭起来,如果母亲在此刻给予他食物,便能够很快停止哭泣。
婴儿的表现犹如本我,它唯一的目的是快乐和满足,而且这种欲望强烈。
对此,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强烈为了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并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2]虽然本我所表达的本能冲动及欲望有很多是不符合逻辑、道德和价值观的,但是它却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了能量。
同时,它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也是精神分析派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石”[3]。
(二)自我本我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欲望的满足找寻出路,但是不能与外部世界接触。
因此,自我这条出路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必要。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经过现实化了的本能,因此它是属于意识结构领域中的。
评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评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适应、人格发展四个部分。
其理论有贡献也有局限性,为后期人格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人格理论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适应人格发展本我自我超我前意识潜意识泛性论人格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人格即一个人的社会吸引力”是很片面的,通常,研究者是以奥尔波特的定义为标准的,即“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也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理论学家和研究者在对于人格的研究中产生了六个流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流派就是其中之一。
1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作为精神分析学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他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四个部分。
1.1 人格结构:起初,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潜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前意识是在意识的表面下,而潜意识则是人格最深处的活动。
但他很快就发现了这种以潜意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结构模型的不足,因此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结构模式。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自我,是个体出生後,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当本我的需求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就需要顺应并从现实中学习以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形成的,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1.2 人格动力:这是弗洛伊德将物理学的动力学引入心理学的结果。
他提出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是指个体追求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一种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与生的本能相对应的就是死的本能,这是一种返无机状态的本能,是一种毁灭生命的欲望,表现为恨和对生命的破坏。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焦虑以及防御机制一般说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凭着社会的力量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生成为人,即一种任何人都能达到的状态;或者相反,一个人只凭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走向理想状态了。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则指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不是自然地凭空构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说,人格的发展是人的"自我"对"本我"的了解和控制,是人与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的结果。
从人格组织结构上看,自我系统由于不断发展而日益清晰明显;人的行为方式也从简单变得日益复杂;人格结构各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浑然一体,这就意味着能量在人格三大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流动变换,以及能量在人格与外界之间的交换中变得越来越容易。
对于弗洛伊德说来,人格的变化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即从物质上说是心理能的变化。
心理能来自人体或者说来自人体这一高级生物组织。
同时,人格的变化又必须通过人的内心能量冲突与外部条件的情况而实现。
1.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人格的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外部挫折,引起了刺激、内心冲突,并导致了痛苦刺激、个人局限、焦虑等情境的发生。
我们清楚地了解各种情境,可以在其中发现人格形成、发展、实现的动力学机制。
生长发育是指由遗传控制的人体过程。
虽然人格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但它首先是以人体生长为根基的。
人体的每一组织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的过程,从骨骼肌肉到神经系统,从语言系统能力到大脑的意识活动,都是在不断生长发育的。
人体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爱的本能和生存本能,以及人格的各高级层次自我和超我,都随着人体发育而不断改变。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机制是建构在物质基质和社会根基之上的,使意识和人格能量不是无所指向的,而是根植于物质的、社会的、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
由此表明,人体发育不是个纯生理学的过程,它是一个包含着社会性、心理性、意识性等内容的综合过程。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1.引言1.1 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为后世的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他的人格结构观是他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智过程,探讨了人类内心中的不同力量和冲突对个体行为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中,他将人类内心的结构划分为三个要素: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首先是本我,它是个体生命力的源泉,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追求满足和快乐,驱使着个体寻求满足欲望的方式。
本我不受道德和理性的限制,通过冲动和本能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欲望。
其次是自我,自我是个体的中心,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和他人进行交互的媒介。
自我负责平衡个体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的考虑和道德法则的限制,通过思考、判断和决策来调节并满足个体的欲望。
最后是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心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内化了社会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超我代表内化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对个体的行为和欲望进行监督和制约。
超我内部的道德标准可能来自个体所处的文化、宗教、家庭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所决定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力量和冲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个性发展。
个体在满足本我欲望和符合超我要求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会随着个体成长和经历变化。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是一种解释个体内心结构与行为形成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他揭示了个体内心中的冲突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人类个性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视角。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疾病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引言: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里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后来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供了众多启示和指导。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家庭教育中的热门话题,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发展。
第一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1.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原始部分,代表着欲望和冲动,追求即时满足。
自我是中介者,积极寻求现实和社会准则的平衡。
超我是道德意识和内化的规范。
1.2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生物能量的特定形式驱动的。
他提出了冲突驱动行为的概念,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1.3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儿童的发展为基础,他提出了五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和冲突,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1 弗洛伊德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启示弗洛伊德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认知任务。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启示是,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2 弗洛伊德理论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启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在早期阶段特别重要,他们对于父母的依赖和爱的需求决定了他们的情感安全感。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启示是,要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方式。
2.3 弗洛伊德理论对儿童社交发展的启示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终稿)

JIU JIANG UNIVERSITY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院系政法学院专业心理咨询姓名代宝莲班级B0821指导教师邵悦二零一一年五月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3)(一)童年时期经历 (3)(二)医学学习和心理学研究阶段 (3)(三)学术理论奠基时期 (3)二、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 (4)(一)心理结构 (4)(二)人格结构 (5)三、人格的自我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5)(一)焦虑 (5)(二)自我防御机制 (6)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 (8)(一)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8)(二)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 (8)注释 (11)参考文献 (11)摘要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一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
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近年来,大量学者都对其学说做了大量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 人格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
潜意识即无意识, 弗洛伊德说“无意识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 但我们又对其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影响着人的行为。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前意识起着“检查员”的任务, 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人到意识中。
意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它负责调节进人到意识的各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人格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内心深处的思维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结构模型中。
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本我。
本我是一个人最原始和基本的部分。
它存在于人的无意识中,是个人的冲动、欲望和本能的来源。
本我主要由两个驱动力组成: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主要与生存和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有关,如食物、水和性欲。
死亡本能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驱动力,使人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置于危险的环境中。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自我。
自我是个人内心的意识,是个体与外界进行交互和适应的部分。
自我被视为哲学上的“我”或称之为“我”。
自我主要是通过对于本我和超我冲突的中介处理而存在。
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的需求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最后,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超我。
超我是个人内心的道德意识,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代表。
超我包括个体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所学到的各种道德价值观念。
超我的作用是引导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并限制本我冲动的表达。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
当一个人的本我需求与超我的道德规范相冲突时,自我会出现以平衡冲突和达到内部稳定为目的的防御机制。
这些防御机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否认、投射、位移和幻想等。
除了结构模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还包括他对个人发展的理解。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道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在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不同的生理需求和社会化要求。
这些经历将对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和潜意识层面。
他的理论强调了无意识冲动和欲望对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影响,并试图解释个体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病态行为。
然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3)(一)童年时期经历 (3)(二)医学学习和心理学研究阶段 (3)(三)学术理论奠基时期 (3)二、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 (4)(一)心理结构 (4)(二)人格结构 (5)三、人格的自我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5)(一)焦虑 (5)(二)自我防御机制 (6)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 (8)(一)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8)(二)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 (8)注释 (11)参考文献 (11)摘要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一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
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近年来,大量学者都对其学说做了大量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 人格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
潜意识即无意识, 弗洛伊德说“无意识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 但我们又对其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影响着人的行为。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前意识起着“检查员”的任务, 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人到意识中。
意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它负责调节进人到意识的各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意识仅仅是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 处于心理深层。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主要人格理论出发,进一步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帮助我们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结构、人格结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观引言对于“我”的认识,弗洛伊德先生的探索则具有历史性的开端意义。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潜藏于人格的最底层,储藏着生物性的原始驱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超我则储藏着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一种与社会化相关的理想自我。
可见本我与超我之间几乎是处于人格结构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间的冲突常常会导致各种心理冲突甚至是人格障碍。
从现在的研究看,弗洛伊德的科学性和缺陷性同在。
弗洛伊德提出的知觉意识,就是个体信息中枢接受电位信息输入,一方面建立点状记忆,一方面引起相关记忆产生兴奋状态的过程;前意识就是记忆的兴奋准备态;潜意识就是记忆处于的静寂态。
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个体自身的不断信息化,人类自身的信息化对于性本能的作用具有物质性的规范、引导和制约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信息化对于性本能的规范、引导和制约作用,表现为人类理性对感性的反作用。
也就是说,个体性本能产生的电位信息运动的动力,在个体高度信息化以后,深刻地受到个体内在理性信息的影响和作用。
而且,由于个体内在理性信息对其它信息的涵盖性的综合联系,在正常情况下,个体的信息外化行为最终都决定于个体理性信息的作用。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首先让我们都弗洛伊德有个了解,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他的学说。
(一)童年时期的经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Frieberg)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单纯。
所有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
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之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
他4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当弗洛伊德9岁的时候,由于具备了过人的智力,加上平时的努力自修,以优异的成绩比入学年龄提前1年通过了中学入学试,17 岁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吉姆那森学校。
1873 年,弗洛伊德从大学预科毕业前夕,面临着一生职业的抉择。
他对成为政治家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均感兴趣,但作为犹太人行医是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他在自传中曾说:“毕业之前,在卡尔·布鲁尔教授的课上,听他朗诵歌德那美妙的论自然的散文,遂决定成为一名医科学生。
”(二)医学学习和心理学研究阶段1873 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大学期间,他曾做过布伦塔诺和布吕克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
1881 年3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本打算进大学从事神经医学的深入研究,但因犹太人背景而未能如愿,便在艾内斯特•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后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
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门下学习催眠,并在沙尔彼得里哀尔医院实习,1886年2月返回维也纳。
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1886年春,他结婚前不久,由于经济原因他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
(三)学术理论奠基时期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导致1900 年《梦的解释》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
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
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随着《梦的解释》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学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分析学家,包括 A.阿德勒、兰克、费登、和 C.荣格。
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而这一事实又不为弗洛伊德所理解。
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而瓦解。
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可能是他流传最广的一本著作。
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书中所揭示的许多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以及许多简单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
1905 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
一本篇幅较长,称之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用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的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
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释》。
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
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一)、心理结构1、人类心理的三种意识意识 指人心理中能被人觉察和感知的过程与内容。
如记忆、态度和观念等。
比如,我们能轻易回忆起很多人与事(记忆);我们知道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个人或某件事(态度);我们知道自己有哪些基本的做人原则(观念)。
前意识 指虽然潜隐,但在某种条件下却可以成为意识部分的心理内容,前意识处于心理构成的中间部分。
例如通过特别努力的回忆或者别人的提示而记起来的往事。
有如通过做梦或者笔误、口误等所显露出来的自己在清醒是不知道或者没有想过的一些念头或者愿望。
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个平时温文尔雅的女孩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变成了一个非常暴躁的人,和别人大吵大闹,醒来后她又惊又怕,她不明白为什么她在梦里变得那么凶。
她被自己在梦里的那些表现吓住了,她生怕自己就是梦里那样的人。
经过分析后她发现,之所以会做这样的梦,与近来对宿舍某同学的不满有很大关系。
平时清醒时,她对同学的不满被压抑住了,而在梦中,她被压抑的不满以吵架这种极端的方式得到了释放。
无意识:即潜意识,指意识中深藏不漏的潜隐部分,它在意识的最深处。
它包括各种先天本能和被意识(各种社会规则和观念)压抑到无意识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一些由创伤事件造成的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
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所有行为的驱动力,并且它是我们无法看见和控制的某种精神力量的储藏所。
因此,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研究的焦点。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个体对自己的无意识是一无所知的,一个人只有在精神分析的帮助下才能发现自己的无意识。
举例说,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士,在遇到一些挫折后突然变得特别怕上高处,每逢到了高层建筑上,他就担心自己会掉下去。
他的意识部分知道这是荒唐的,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要这样想,而且每次都被自己的想法吓出一身冷汗。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分析这个个案,那么,这位男士的无意识部分正被巨大的焦虑所折磨,事业上的挫折让他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他无意识中非常害怕自己的事业有什么闪失,但是这种害怕被他的男性自尊和自制压抑的很深,于是,便以这种看起来很荒谬的方式表现出了。
如果没有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他是很难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真实担忧的。
2、三种意识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犹如冰山一样,意识是露在水面上的那个小山尖,前意识只是水面下的一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水下冰山的巨大主体。
三种意识之间包车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意识有可能下降到前意识甚至无意识之中,如一个中国孩子想要痛快玩的意识往往会在大人的压制下降到意识的深处甚至无意识部分,以至于当他长大成人后有条件玩时,却丧失了玩的愿望。
无意识也有可能在一些特殊事件的刺激下或者心理分析的帮助下上升到前意识甚至意识部分。
例如,前述那位男士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真正担心的是什么,并通过采用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以从根本上消除焦虑。
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的学说对人类的自我认识和把握有着重要意义。
在我们不了解无意识之前,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完全有意识的,以为自己在与环境无关的问题上都是自己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