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

太原市杏花岭区七府园小学尹俊花

一、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经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怎样的特点?

答: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就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来看,学生学业评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进行观察为主的贴标签式的终结性评价阶段

特点:着重体现的是评价的筛选甄别功能。与之相配合的是当时的教材说教意味十足,故事中人物道德形象过于高大,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缺乏现实意义。当时品德课各地基本由班主任担任,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来进行本课程的学业评价。

2、是开始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学科,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导的学业评价阶段

特点:注重用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理,学业评价开始重视相关知识的积累。但受唯分数论的影响,这个阶段产生了将品德课等同于一般的自然学科课程的倾向,学业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测试卷上的成绩。

3、是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阶段

特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看起来似乎又回到第一阶段的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行为来做出评价。但实际上,这一次评价的角度、尺度更灵活,多元化的评价理念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个性更包容,学生们能

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受到激励。评价主体也不再是仅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自我、同伴、家长、社会人员等都可以参与评价。

4、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催生下的发展性评价阶段

特点:综合性、准确性、德育性与发展性。

二. 现阶段学生学业评价有哪些新理念?举例说明学业评价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新理念”这个话题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学思结合;

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知行统一。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提高的功能。学业评价改革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导向、激励和保障作用。要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强调通过学业评价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素质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教师素质 = 专业态度 +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而新课程背景下,积极的学业评价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具体结合实例来说:( 1 )学业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态度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态度就是高尚的师德,就是始终能保持着对成为成熟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

如,当教师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教师一脸怒气地走近学生时,学生则会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教师怨怒的“枪口”上。教师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

励学生,学生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教师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会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2 )学业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又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在和学生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渊博的知识才能为你换得学生长期的信任票。课程标准所期待的品德课教师不再仅仅是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积极的学业评价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体现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是好学、严谨、创新。

( 3 )学业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握新的评价方法。第二,形成适当的评价策略。

三、如何理解“面向全体,以学生生命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谈谈应树立怎样的评价观?

一个真正关爱学生的教师,不会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体,以学生生命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的变化、价值观的形成。

1. 树立关注生命成长的评价观

(1)关注生命的教育要远离功利。功利教育也称短视教育。功利教育让人越来越浮躁,腐蚀了学生的思想,危害了教师,危害了教育,危害了社会,让教育钻进了死胡同。功利教育的表现形式很多,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或者夸大分数作用就是功利教育的一种表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必须教学生怎么做人、怎样运用知识。因为知识本身

不起作用,是要靠人来运用的,通过人来起作用。教师只有淡化教育的功利性,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上,在学业评价中才能更多地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和价值,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在行为上,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具。教师要培养健全的生命个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在评价中体现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具有多样性、广义性、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群体性等特征,是个很广阔的概念。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以良好的品德、高度的责任感作为职业道德的底线。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才能凭借学业评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让学业评价为生命成长护航

( 1 )分层次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全班几十学生,发展水平肯定是存在差异的。如果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几十个学生,肯定是不科学的。所以,教师在学业评价中,一定要因材定评,切不可一刀切。

( 2 )反思性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学业评价应该有系统性、整体性,要不断地总结、反思,以达到强化的目的,因为有了整体、系统、坚持,才能全面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长久地激励学生发展。

( 3 )诊断性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学的反馈性原则告诉我们,凡评价均需反馈。课堂上的评价需要教师清晰明快地向学生报告评价的结果,作业中的评价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实现目标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修改矫正,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师在学业评价中的诊断信息十分重要,它要求准确及时地传递,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真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在评价中体现教育智慧

评价具有双面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教师在学业评价中应尽量避免消极评价,做到积极评价。卢梭有句名言:“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却充当了引诱的魔鬼。”可怕的是,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当了“魔鬼”。

( 1 )表扬要有度。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骄傲学生也是夸出来的。夸得有度,能夸出学生的自信自尊,夸出好学生。夸得过分了,就夸出学生的骄狂。要多夸奖态度,少夸奖能力;夸具体,不夸抽象和笼统。

( 2 )批评要得法。批评也是一种评价。如果教师的学业评价里缺失批评的声音,那就是不完整的评价,是虚假的评价。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不断犯错和不断改错。教育离不开批评,它和表扬是两股同一方向的风,一左一右地保驾着生命的航船。但是,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明确批评的目的是育人,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不是“解气”。批评要注意: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错的危害是什么;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方向。

( 3 )评价要多元。评价的多元包括评价方式的多元和评价主体的多元等。评价方式要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而呈现出多样化,如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性评价、作业批改中的诊断性评价(符号式评价、评语式评价)、

阶段评比中的反思性评价、奖励性评价等。评价的权利要尽量由教师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学习。

四、结合你的教学实践简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可以尝试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1. 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往往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需要,提前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或在课外搜集补充的资料,它有丰富课堂容量的作用。

2. 实践作业

这类作业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延续与提升。它往往通过学生的行为实践,夯实认知,提升品质。在实践过程中,课内所学的道德认识,将对个人行为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我们爱教师”一课时,可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一位老师当天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与体会老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通过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现多赢。

3. 学科关联作业

教学第八册“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课时,教师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一些反对迷信的故事,弄清一些科学道理,指导学生课下去请教科学教师,如了解“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是面部肌肉疲劳的一种反应,根本不能预示灾难祸福;鬼魂神仙都是不存在的,科学算命、电脑算命也纯粹是骗人的把戏。

4. 讨论作业

五年级“谁说了算”是《我们的民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集体中,决定一次活动,到底该服从谁的安排?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在组内交流、探讨,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将教科书内容系统地理解后得出结论出,这样既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又提高了口头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

5. 调查作业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目的明确的调查活动。如:“我的家乡美”一课中,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对自己的家乡都不曾了解的人,何来美的体验,又何来那份挚爱呢?所以,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通过拍、画、采访、搜集整理等方式,走出校门,去发现家乡的美,去感受家乡的可爱,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拥有主人翁意识,赞美家乡,热爱家乡。调查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和综合提升的过程。

6. 个性作业

学生的天空是色彩斑斓的。教师可以协同家长,为其准备一个“成长记录袋”。袋内的“粮食”储备得越多,证明其成长的经历越丰富。当然,这些“粮食”要想充足,还得靠他们自己去努力收获。“粮食”可以是一张难能可贵的奖状,可以是一张精美的小漫画,可以是一篇活动后的日记,也可以是“思品小宝典”,还可以是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鼓励……

五、举例说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的过程。

答: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我们可以利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还原社会,将诸多的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生活的社区和周边环境中。这类作业一般以实践调查等形式出现,让学生接触身边的人,用主人翁的态度、公民的身份,了解生活中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关心热点和焦点,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提升他们的动手动脑和分析判断能力。这种作业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同时,也能延展课本知识,实现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联系和整合。我们应多补充一些课外材料,多设计一些活动等等,以吸引学生,其中尤以实践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能使学生知行合一。

如以下案例:“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生活中都需要哪些人为我们服务?”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的小手便迅速地举起。要问才三年级的学生怎么会这么迅速便做出反应,这还得从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说起。我是这样做的:请你在每天放学或双休日期间,留心发现与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并把它记录下来。和伙伴或家里人说说:这些事情都需要哪些人为你提供服务?几天后,我看到学生们的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的人有:环卫工人、司机叔叔、交通警察、送奶工、早餐店的老板、文具店的老板、老师、电视台的叔叔阿姨、自来水厂的叔叔阿姨、电力公司的工人、学校里的安保员……学生说道:如果没有送奶工,我就喝不到新鲜又营养的早餐奶;如果没有电视台的叔叔阿姨,我就看不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如果没有司机叔叔,我就不能按时来上学;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很不卫生的环境里……

总之,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应首先把握作业设计依据的原则。要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

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评价的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和发展性。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预习作业、实践作业、学科关联作业、讨论作业、调查作业、个性作业。

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评价主要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

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全新的评价机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学校要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评价为主的做法,多角度地关注学生成长,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项内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七、探究性作业设计应体现哪些理念?为什么说它是回归生活的作业?

答:理念: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该更多地用无形的探究性作业来代替有形的说教。之所以称为无形,是指这种回归生活的作业,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转变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生活是品德“落户”的地方。“生活”与“社会”这两个词奠定了品德学科的学业现代定义。教科书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片、生活照片、儿歌、游戏等多元性体裁,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但教科书不能穷尽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只有到生活中去,致力于让课程教学、作业设计生活化,才能真正诠释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总之,生活更高,生活是统治力量。我们从探究性作业的具体实施模式就可看出它是回归生活的作业。

一、探究性作业的系统性

活动与活动之间是有联系的,活动与课堂是有联系的,活动与生活是有联系的。每一个活动都不是孤立的。

二、探究性作业的生成性

生活不会按照你事先的预设而发展,作为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社课的实践活动,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体验,触摸学生们的心灵,始终关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

三、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

如何把教学开展得生动丰富,富有成效呢?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四、探究性作业的体验性

现代教育理论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们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

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完成探究性作业正是引导学生们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

五、探究性作业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学生发展的核心部分,主体性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来实现。我们的探究性作业,更应以学生作为主体来参与,并且以主动积极地参与为基础,以创造性为最高境界。教师应通过创设学生的探究性作业,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进他们自觉参与、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六、探究性作业开展的可操作性

探究性作业开展的可行性探究性作业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它突破了原来教育的封闭状态,使学生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走入了社会这个广阔的空间。探究性作业形式上的开放性、活动内容的不确定性、学生反应的个体化差异、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使实施过程中的不可控制因素大为增加。可行性直接决定活动能否开展、是否有效,教师要确保活动可行。

七、探究性作业的养成性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也知道,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实践型的探究性作业,我们说,它是回归生活的作业。

八、先导性作业在品德课中很重要,如何让学生完成好先导性作业?

答:对于品德课,先导型作业格外重要。同时,小组汇报、交流都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这样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内化生成道德品质,同时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1.做好课前准备2.坚持课前调查3.合理确定作业时间4.重视学生的负面体验

九、探究性作业开展的可操作性应关注哪些方面?

答:1. 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教师有心,我们就能找到这样的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尽量让探究性作业真实化。

2. 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

( 1 )多了解生活中的学生。( 2 )多了解学生生活中的需求。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让探究性作业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

2.探究性作业方案的确定以学生为主体( 1 )尊重学生的个性。( 2 )关注情境的变化。(3). 灵活调控流程——教师要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3.探究性作业与课堂学习要有系统性。课前布置哪些探究作业,课后开展哪些实践活动,教师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4.探究性作业开展的指导要有系统性。

十、个性化评价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个您教学中所做的个性化评价案例。

答:评价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内在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人而评,因事而论”。要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和机会,以便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特点如下:个性化的评价更宽容

评价的刻板,严重挫伤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创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给予学生的综合探究活动的评价要宽容,给学生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

( 1 )允许和鼓励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个性风格的合作小组,制定自己的评价方案。

( 2 )注重“纵向”的评价。在关注小组间对比和学生间对比的横向对比的同时,注重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的纵向评价。

( 3 )注重“延时”评价、“远距离”评价。遇到与其他同学或预定目标有一定差距时教师要给予宽容,放弃现时现地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充裕的时间,期待下次更精彩的结果。

( 4 )注重选择性评价。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价项目、标准、尺度、方法、时间、场合等,甚至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评价。

( 5 )注重对新奇和独特性的评价。要留出弹性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中显现个性,这也是尊重差异的一种表现。

记得我上了一堂课,学生由于紧张谁也没有回答问题了。我一再的鼓励,终于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可是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我想应该鼓励他一下于是我说:“你读得很正确,具有感情,若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

了。”然后我又鼓励其余跃跃欲试的学生,“说话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嗯,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再加上语气、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不信,再试一试。”“哇!你读得真棒,你是最勇敢的一个。”几个句简单的激励。使学生信心百倍,回味无穷。原来零零星星的几个学生举手,在我的鼓励下,小手像一面面旗帜,纷纷举了起来,成长不需要阴霾、寒风,需要的是阳光雨露、需要的是肯定和激励。“你能行,再试一试!”“你真棒,做得这么好!……”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是一种无与论比的快乐和感受,它带给孩子的是暖意、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后来,通过几次课堂上的实验,我真的发现,越是鼓励他,学生越是有信心,相反越是讽刺挖苦,学生越是缩手缩脚,我觉得教师的评价语言就像一根指挥棒,时时刻刻指挥着学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十一、简析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及教师的评价应针对哪些方面?

答:在探究性作业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以救世主或权威人士的身份来评判学生们的是是非非,而应该让学生们作评价的主体。教师应该扮演好以下角色。

( 1 )学生的学习伙伴。做“朋友式”的教师。

( 2 )深受学生影响的人。教师应承认并尊重与学生年龄的差异,融入学生的世界,淡化这种差异。

( 3 )学生观点的探寻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他们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交流的话题。

( 4 )“寡言少语”者。教师的语言应精练,起到画龙点睛、贯穿始终的作用。

( 5 )学生学习的共同遭遇者、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 6 )学生的创造同盟。教师应相信自己有创造潜能,也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

教师的评价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态度、方法、情感表现、问题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对待问题的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讨论中的表达、资料收集的质量、需要改进或加强的地方。教师评价的指向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学生采纳的程度也不同,因而,教师在给予反馈时,要更多的指向学生的表现,降低学生的戒备心理,促进学生的行为改变。

十二、举例说明成长记录袋评价在您教学中的应用。

答:成长记录袋可以帮助学生圈点了自己的学习轨迹,灿烂了自己的童年岁月。它是学生自信的宣言书,是他们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以后采取自觉行动的起点,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助力器。成长记录袋如一面镜子,真实地照出学生们自己的优势,又如一个月光宝盒,承载学生们美好的愿望,又帮他们去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

五年级某同学的成长记录袋

打开成长记录袋,第一页上该同学记下了自己身高、体重等成长变化,当然,还有关于自己兴趣爱好的变化。

下一页有几张精致、形状各异的的小卡片。那是他最得意的成就——在“魅力女(男)孩”活动中,她获得了五张伙伴赠送的魅力卡。有一张她觉得最珍贵,卡片上写着:那次何××欺负霞霞,你赶来一声怒吼,何××竟乖乖地溜了,你发怒的样子好有魅力。

后面的内容更丰富:有在戒毒所参观时的照片,有对超市排队情况的调查报告,有“克隆利弊之争”的辩论发言稿,有参加“世界之旅”展示活动时的拍摄的光碟……其中还有两张正待解开谜团的问题探索卡。

学生获得的荣誉和奖励、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激励的话语、被展示的作品、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活动录音磁带、资料搜集记录卡、辩论、演讲、实验、表演等原始资料都是成长记录袋的优质资源。

应用成长记录袋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提交的成果,不只是标志他们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成果例证,还包括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成果例证,这样的成长记录袋可以深刻反映学生成长的概要。

教师要努力让成长记录袋引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使其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通信连万家》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 知识: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 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现代通信方式有哪些;了解学校老师、家人常用的通信方式及具体的通信事例。 第1课时完成话题“我们生活中的信使”“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我们生活中的信使 [播放动画:我们生活中的信使]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通信。大家说一说,通信有哪两种基本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小结:我们邮寄的信函、包裹,通过火车、飞机、邮递员等看得见的“信使”,到达亲朋好友的手中;而有些信息,则通过电波、光波等看不见的“信使”,传达到对方。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信使每天都为我们传递信息,同时也带去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惦念、祝福和友情……(板书:通信连万家邮政电信) 【设计意图:了解通信的两种基本方式及传递用途,知道通信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活动二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 [播放动画:几种通信方式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些通信方式各有什么特点?自己和家人使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自己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解决了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可分组进行表演。(板书:邮政:点多、面广、线长;电信:快捷、方便) 小结:通信架起了人们之间交流的桥梁,传递着祝福,生活中离不开它们。 【设计意图:了解现代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感受通 信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正确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打下基础。】 活动三我们的主意 1.[出示图片:我们会选择]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带答案

四年级品德和社会练习题 1. 小草在风中(起舞),鲜花在(竞相开放),小鸟在树林里(歌唱),小朋友们在(追逐嬉戏),这就是(生命)的魅力,它(生生不息)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它(五彩斑斓),(装扮)出(美丽)的世界。 2. (至少35 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有(150)多万种,植物也有(40)多万种。(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地方。 3. 植物有(花开叶落),动物有(喜怒哀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其(生命)的存在,向我们表达(友善)。 4. (植物)、(动物)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是(生命),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朋友)。 5. 作为生命,植物、动物与人类一样需要(爱),作为朋友,它们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和(欢乐)。所以,我们要(关爱)和(善待)它们。 6. 当我们还是小小胎儿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寄托了家人无限的(期望)。从初生时的嗷嗷(啼哭),到张开小嘴(牙牙学语);从歪歪扭扭的(小脚印),到成长为一名(小学生),这其中(凝结)了家人多少的(关爱)与(付出)。 7.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事情做错了,可以改正重来,我们的(生命)一旦失去了,就不会(再来)。 8. 我们生命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死亡),对每个人来说,这个过程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很早就(离开)人世,有的人却能成为(老寿星)。 9. 生命是(宝贵)的,但有些人却不幸患上了(疾病),身体受到(损伤),生命受到(威胁)。这时,如果健康人献出一份(爱心),就可以使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生命得以(延续)。10.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工作 着的(机器)。我们从小(爱惜)它,它就能(工作)得更好,(生命)存在的时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 一、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经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怎样的特点? 答: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就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来看,学生学业评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进行观察为主的贴标签式的终结性评价阶段 特点:着重体现的是评价的筛选甄别功能。与之相配合的是当时的教材说教意味十足,故事中人物道德形象过于高大,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缺乏现实意义。当时品德课各地基本由班主任担任,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来进行本课程的学业评价。 2、是开始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学科,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导的学业评价阶段 特点:注重用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理,学业评价开始重视相关知识的积累。但受唯分数论的影响,这个阶段产生了将品德课等同于一般的自然学科课程的倾向,学业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测试卷上的成绩。 3、是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阶段

特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看起来似乎又回到第一阶段的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行为来做出评价。但实际上,这一次评价的角度、尺度更灵活,多元化的评价理念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个性更包容,学生们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受到激励。评价主体也不再是仅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自我、同伴、家长、社会人员等都可以参与评价。 4、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催生下的发展性评价阶段。 特点:综合性、准确性、德育性与发展性。 二、现阶段学生学业评价有哪些新理念?举例说明学业评价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现阶段学生学业评价的新理念有: (1)“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2)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 (3)评价要有利于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4)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5)评价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的学业评价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学业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态度的发展。教师的专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笔头作业

四年级上册品社效能作业 第一单元珍爱生命 1、美丽的生命 一填空。 1、生命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了,应该珍惜()。 2、从()()再到(),这是我们生命发展的必然过程。 3、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人在()岁以前中年人,65岁至74岁算(),75岁至89岁才算(),90岁至120岁算()。 4、事情做错了,可以()重来,我们的生命一旦()就不会再来。 5、身体是生命(),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 6、()()与人类一样都是生命。我们要()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 7、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地球上的动物有()多万种,植物有()多万种。。 8、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凝结了家人多少的() 二、判断题 1、植物是无声的生命() 2、人的生命是无限的() 3、人们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种说法对吗?() 2、我们的生命 一、填空。 1、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 2、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工作着的()。我们从小()它,它就能工作得更好,生命存在的时间也就()。 3、身体是生命(),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12页 4、身要(),须()。良好的()是锻炼出来的。16页 5、如果你想(),跑步吧!如果你想(),跑步吧!如果你想()跑步吧!这是古希腊的名言。 二、判断题。 1.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有生命的地方。()

2.植物和动物都没有感情,我们可以随意伤害。() 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呵护我们的身体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30分) 1、我们小孩的身体都很好,根本不需要煅炼。() 2、用白纸或报纸包裹食品很卫生。() 3、人们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4、乐乐说:“妈妈给我买了保险,所以我就不用注意安全了。” 二、简答: 1、当你吃了不合格食品你身体会有什么危害? 2、吃了变质不合格食品我们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危害,在选购食品时,我们注意包装上什么? 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 1、今天,你安全吗 一填空。 1 我们常说“、”,总觉得在家是最安全的。其实,安全的家不是自然就有,也不会﹙﹚,他需要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用心去维护。 2 我们在一天天长大,自己活动的机会也一天天增多。在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可别忘了 ﹙﹚,常常在我们不留心的时候来敲门。 二、简答 1 我们通过调查,家有哪些不安全因素?这会引起什么危害? 2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活动容易造成伤害?你有避免伤害的好办法吗? 2公共场所拒绝危险 一填空。 1 公共场所是我们游玩、活动、穿行的公用空间,这里往往﹙﹚。 一个小小的﹙﹚,可能就会引起危险。 2 我们也来找找周边的﹙﹚,和它们认识一下,交个朋友。 二问答题。 1、你还知道哪些安全标志? 2、我们爆炸、车祸等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3、谈谈有哪些安全设施被损坏的情况? 3、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总结

后房子中心校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正确处理同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之间的关系,加强校内的横向联系;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增进校内外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课前做好准备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等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查阅书报、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收集了各种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查阅收集的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认识,为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资源共享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采访、调查、参观、听报告等形式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

3、课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校内的公益劳动,打扫学校公共场所,清洗拖把池,冲洗厕所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上街跟清洁工人一起打扫马路,捡垃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道理,明白劳动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爱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灵美。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后开展自主实践 在品德与社会课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少先队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组织模拟活动,搜集各方、谚语或组织收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社会调查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有关的思想观点、知识和行为要求。 2、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点和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组织有关的主题中队活动,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以巩固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 3、知行统一,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品德与社会课后要根据行为要求指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把认知和行为有机统一起来。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课题一:游戏里的规则 教学目标 1.通过做游戏,帮助学生体验和了解规则的意义。 2.初步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3.知道规则可以修改,尝试修改规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认识规则 导人:我们来了解和学习身边的规则。学习做一个守规则的人。 提问:请学生看单元导图,有哪些人遵守了规则?他们遵守了什么规则? 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活动二:关于导言 引导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以后,再来讨论导言中的含义。 活动三:游戏里有哪些规则 选择一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游戏,带领学生一做。 讨论:1.刚刚玩的游戏里有什么规则? 2.我们平时还常常做什么游戏?这些游戏的规则是什么? 引导学生就一个熟悉的游戏及其规则填写教材第3页的表格。 活动四:违背规则会怎样 提问:在我们和同学们玩游戏的时候,有没有人违反了游戏的规则? 讨论:1.在游戏中,要是有人违反了规则,你们会怎么做?为什么? 2.你们会不会违反游戏规则?为什么? 3.为什么要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五:规则可以修改吗 在生活中,由于时间、地点、人员等原因,我们常常觉得根据原来的游戏规则玩

游戏会不太适合。你们考虑过修改游戏的规则吗?是怎么修改的? 引导学生填写教材第6页的表格。 和学生一起玩一玩修改过规则的游戏,验证新规则是否更合理、更方便。 活动六:结束语 提问:通过学习,你们对规则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为什么说规则“既是为 人们服务的,也是要约束大家行为的”?谁能举例说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就像玩游戏一样,要想公平、顺利、开心,每个人 都应该遵守规则并且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规则的公正性。 课题二:学校里的规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生活中有哪些规则,懂得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则。 2.能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和学校纪律. 3.通过参与制定班规,学习制定规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回忆或者观察: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同学们都 要遵守哪些规则,这些规则的执行情况是由谁来负责监督和检查的。 活动二:调查和走访 指导学生了解学校里还有哪些规则,找老师、领导调查访问,了解更多的情况。 帮助学生知道,学校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时时都有规则。 活动三:探究 探究和思考:学校里的这样那样的规则都是由谁制定的?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呢?不妨设计如下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讨论: 1.我们希望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为什么?这样的环境靠什么来营造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题48530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题 一、填空 1、生活中有许多规则,规则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平)、(安全)与(信任)。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游戏)时我们都要自觉遵守规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班级制度)是班级管理的依据,是每一位同学应当遵守的准则。 3、(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 4、(公共秩序)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节个人行为、达到社会关系(协调)、(和谐)的手段,没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将变得一团糟。 5、(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只有(恪守诚信),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6、一个文明人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的人能做到有人监督和没人监督一个样,有干扰和没干扰一个样。 7、(讲信用)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我们少年儿童应具有的良好品质。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8、我国的老人节定于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又是(重阳节)。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全国助残日是5月的第(3)个星期日,国际助残日是(每年12月3日)。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9、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10、(法庭)是执行法律的场所,代表着正义,能压倒一切邪恶。在法庭中负责审判的人叫(法官)。 11、“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是(一诺千金)这一成语的来历。 12、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守法自律),整个社会就会变得秩序井然,(文明进步)。 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5、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6、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青少年。 17、(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是人们工作和学习的保障。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爱惜身体)、(追求健康)。 18、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和(身体残疾),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19、(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尤其是面对挫折和灾难的时候,(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 20、(迷恋电子游戏)、(吸烟)、(酗酒)、(吸毒)等都是健康的杀手。 21、(吸烟)是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吸烟的人容易患(肺癌)、(胃癌)、(食道癌)、(肺气肿)和(心血管疾病)。 22、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隐僻的麻醉药和精神药品。 23、(迷信)是邪教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反对迷信)、(抵制邪教)、(崇尚科学)。 24、小学生证处于(身心发育)的最佳时期,为了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又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5、(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让我们在与病菌的斗争中取得了主动权。 26、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0年5月28日宣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天花)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 27、(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加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铁路网)、(水路航线)及(空中航线),构成了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在,(高速列车)、(城际列车)的出现,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28、(1956)年(7)月,我国生产了第一辆在中卫4吨、最高时速为60千米的货车,取名为“(解放)”牌汽车。 29、为了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的管理,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执教时间年 11 月 16 日星期二 版本北师大出版社学科品德与社会 册数四年级上册单元第三单元 课题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 教学目标一课时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3、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教学难点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准备调查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名称的来历,也了解了家乡的水的故事……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究吧。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历史人物、风土人情……。 (如1、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家乡有哪些名人? 2、东山的传说是真的吗? 3、为什么我们的皮衣世界闻名? 4、我们家乡能成为闻名的旅游区吗?) 二、教师组织小组进行讨论。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现状。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一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2、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分别确定好小组长和记录员,分别是组织讨论和记录讲座的内容。教师进行巡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三、进行全班交流。 1、各小组由推选出来的组员代表自己小组介绍讨论的结果,教师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板书:参观、访问、调查、制定、设计调查内容……) 2、阅读教科书上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方法有利于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 四、尝试: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 1、如果要去调查我们广州的六榕寺,那么,我们主要调查哪些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调查时间、地点、建造年代……。 2、出示教师设计的表格: 3、学生提意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 动总结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工作总结李丽红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正确处理同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之间的关系,加强校内的横向联系;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增进校内外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课前做好准备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等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查阅书报、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收集了各种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查阅收集的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认识,为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资源共享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采访、调查、参观、听报告等形式亲身体验,可增加

学生的感性认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 3、课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校内的公益劳动,打扫学校公共场所,清洗拖把池,冲洗厕所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上街跟清洁工人一起打扫马路,捡垃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道理,明白劳动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爱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灵美。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后开展自主实践 在品德与社会课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少先队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组织模拟活动,搜集各方、谚语或组织收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社会调查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有关的思想观点、知识和行为要求。 2、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点和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下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一、目的要求: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二、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三、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 2、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 2、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3、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4、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1、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

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实践活动方案——手抄报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名称 中华民族大家庭二、适合年级 五年级 二、活动时长 2小时 三、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能在地图中找出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3、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 4、活动过程中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感受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画一画 1、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 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2、教师讲解: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 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内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满等民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2%,少数民族约占8%,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只有18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学生填写: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二)想一想,说一说 1、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思考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测试卷 班级:_____姓名:_____成绩:_____ 一填空 1、(植物)、(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是生命。我们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动物、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是(生命),他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朋友)。 3、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凝结了家人多少的(关爱和付出)。 4、从(出生、成长再到死亡),这是我们生命发展的必然过程。对每个人来说,这个过程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很早就离开了人世,有的人却能成为老寿星。 5、事情做错了,可以(改正)重来。我们的生命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 6献出(爱心),延续(生命)。 7、生命是(宝贵的),但有些人却不幸患上了(疾病),身体受到(损伤),生命受到(威胁),如果健康人献出一份(爱心),就可以使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生命得以(延续)。 8、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我们从小(爱惜)它,就能工作的更好,生命存在的时间也就能更长。 9、身要(健),需(锻炼)。良好的(体魄)是锻炼出来的。 10、无论在学校上学还是出门旅游,我们都有可能受到(意外伤害)。11、我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既要做到(热情大方、懂礼貌),又能保护自己,不(上当受骗)。 12、公共场所是我们游玩、活动、穿行的(公用)空间,这里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可能就会引起(危险)。 13、火警电话是(119),报警请拔(110),病人急救请拔(120),交通事故请拔(122)。 14、日常生活离不开(钱)。懂得如何花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长江作业本品德与社会答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 我的家乡在哪里【课中拾贝】 一、1.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2. 方位,实地距离,内容 3. 略 4. 老家,老家 5. 略 6. 略 【课内探索】 一、1.山西,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北京,四川,云南 2. 长春,银川,南宁,海口,合肥,福州,武汉,济南 3. 略 4. (1)略(2)略 5. (1)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之为马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2) 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南北长约1000多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面积下达

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平原。(3)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又称信封盆地,紫色盆

地,它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位于亚洲大陆中南部,中国腹心地带和中国大西部东缘中 段,总面积约为26万多平方千米,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 4) 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云 南省西北部部分地区,东北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5) 长江,南至两广,东至大海,西至云贵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它包括安徽省,江 苏省,江 西,浙江,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和全部。( 6) 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南玉 濒临黄河的 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百公里。(该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学生可按教材内容答题) 【课外采风】 三、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回家时已经两鬓苍白,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 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 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思念故乡中的语言中自然的抒发出来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课中拾贝】 一、1.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武侯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 默默无闻,骄傲 4. 风景名胜,传说和故事 5. 湖北省,神农架,武当 6赤壁之战,黄鹤,琴台,武昌起义 【课内探索】 中国 北至 位于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实践作业

第一单元为党唱支歌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等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此,我们伟大的祖国像一位巨人,屹立于世界东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取得的成就吧。 学完本单元,我有很多感想,让我把它写下来。

第二单元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习俗。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少国家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课外也搜集了不少关于个民族地区“衣食住行”的资料,就请你展示一下吧。 (一)衣食住行面面观 (二)节日习俗大比拼

第三单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美丽星球,也是目前所知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但是,急剧增长的人口,日益匮乏的资源,不断恶化的环境,已使她不堪重负,满目疮痍。她在痛苦的呻吟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已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人们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把! 地球面临的危机 空气: 水资源: 土地: 矿产资源: 人口: 我们能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做什么?

第四单元世界是个大家庭 在五环旗下 你一定知道奥运会吧。可是你知道奥运会是怎么来的吗?奥运会的会旗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呢?为什么全世界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聚集在五环旗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奥运知识知多少 1.现代奥运会创始人 2.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时间、地点 3、奥运会会旗有几种颜色的奥林匹克环组成 4.现代奥运会采集圣火惯例在那年形成? 5.残奥会和夏季奥运会是同一年举办吗 6.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奥运会在哪一年? 7.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获多少金牌,多少奖牌? 8、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宁夏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新授 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