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

第一节关于乐府

一、乐府的涵义

名称:最早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署,是官设的音乐机构。

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

到了魏晋时期,乐府的含义便发生了变化,由机构的名称变为文学史上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发生了关键性的演变。

?乐府在不同朝代内容都有所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乐府综合了魏晋和唐人的说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a?a:

1、狭义的乐府指经乐府机构入过乐的民歌和文人创作。

2、广义的乐府不仅包括上述作品还包括那些未曾入过乐而沿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的诗歌。

二、乐府歌诗的来源与分类

?1、专供朝廷祀祖燕享使用的郊庙歌辞。它们犹如《诗经》中的雅颂,是典型的庙堂文学。它们华丽典雅,主要是写歌功颂德的内容,思想与艺术均不可取。如司马相如的《郊祀歌》就属这类作品。

?2、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俗乐。当时,采其乐曲兼及歌辞。它们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无主名的作品,其作者大多是劳动人民或一部分出身于下层的士人。这一部分诗歌后世称为乐府民间歌辞。它是乐府诗歌中的精华,是最有价值的作品。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100卷是收罗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总集。其中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都包含着汉代乐府民歌。

??°相和歌辞?±含有?°丝竹更相和?±的意思,是流行在当时南方的俗乐,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歌歌辞。

??°鼓吹曲辞?±是汉武帝时代北方民族的乐曲,当时主要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的无所归属者,其中杂有不少文人抒情言志的作品。

?第二节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一、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苦难与反抗。

《东门行》《妇病行》

二、揭露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三、反映爱情、婚姻和被压迫妇女的诗篇。

《有所思》《上邪》

《白头吟》《塘上行》《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

四、揭露上层社会的残暴、腐朽、丑恶。

《陌上桑》《孤儿行》

五、以劳动为主题的小诗,写得清新可喜、优美动人。

《江南》

第三节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一、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的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二、从诗歌体裁上说,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具有生动的故事性,颇多情节场面的描写。?三、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乐府诗歌的句式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体已

经不少见,但一般是杂言。

?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汉乐府诗歌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

第四节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1、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给后世诗人以启发。

?2、在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杂言体到唐代则发展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在我国古体诗中

独具特点。

秦汉文学

秦统一后的文学

?秦的文化背景

?秦留给后世的文学遗产只有歌功颂德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等应用性文字。

?刻石文字大多出自李斯之手

《邹绎山刻石文》《琅玡山刻石文》

?诏令奏议之文

秦始皇的《令丞相御史议帝号》

李斯的《议废封建》《议烧诗书百家语》

《议刻金石》《上书言治骊山陵》

两汉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散体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哀秦二世赋》《大人赋》

东方朔《七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杨雄《解嘲》

班固《两都赋》

抒情赋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思玄赋》《骷髅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汉代论说散文

汉初散文

作者为文,畅所欲言,文章具有铺陈壮大的风格

史论而兼政论,冷静客观而兼热情洋溢

代表作家:贾谊、晁错

西汉中期散文

思想趋于僵化,文气尤其显得迟缓

代表作家:董仲舒、刘向

西汉后期散文

文章复古。不傍经典、畅所欲言、明白晓畅、少有文采

代表作家:刘歆、杨雄

东汉散文

汉代史传散文

《史记》

《汉书》

汉代诗歌

汉代乐府民歌

文人五言诗

伟大的历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

?公元前145年?a?a公元前87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史记?¤太史公自序》

?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做过太史令,写过一篇《论六家要旨》。

?在青年、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出游。

第一次出游

?长江中下游、山东、河南等许多地方,如屈原流放的沅水、湘水地区,并到屈原自沉的汨罗江做了凭吊,后来写下了《屈原列传》,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屈原的最早史料,并追述了他当年

访古的心情;

?庐山、九嶷、会稽等地,收集了关于帝舜、夏禹的传说,访查了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遗迹;?淮阴,访问了汉王韩信的故乡,搜求了韩信早年在乡里的故事;

?山东曲阜,观察了儒家旧存的礼器文物;

?徐州,考察了楚汉相争的战场;

?魏都大梁,观看了信陵君的遗迹。

这次漫游的收获,对他后来写《屈原列传》、《五帝本纪》、《夏本纪》、《淮阴侯列传》、《越王勾践列传》、《魏公子列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帮助。

第二次出游

?陪汉武帝出巡郡县,到了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内蒙等地。

?奉汉武帝之命,去巡视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一带。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一地区属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司马迁在这次远游出行中做了许多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使他后来写出关于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情况的文献《西南夷列传》并在《货殖列传》中对巴、蜀、邛、笮等地的地貌、物产做了详尽的记载。

第三次出游

?起因是汉武帝的封禅典礼。从长安出发,东行前往泰山,司马迁作为皇帝的侍从,一路随从,汉武帝到了泰山,曾见神弄鬼的做出了许多虚妄可笑的事情,后来《史记》中那篇充满嘲笑、讽刺的《封禅书》就是这次见闻的记录。

?封禅以后,他又从汉武帝?°帅师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附近)?±,又东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北)、辽西,考察了当时中国北部、东部许多地区。这次出行的经历,为他后来写《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36岁时(公元前111年),司马谈病逝,接受了父亲写作《史记》的遗命。这是他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使他更加有目的的搜集材料,开始做写《史记》的准备工作。38岁时(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

?42岁那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新纪年的开始,便在这一年着手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发生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四年之后,即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史记》

一、名称

?《史记》原是古代一般史书的泛称。

?唐朝以前,司马迁的这部史书称《太史公》、《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最早称司马迁?°述《史记》?±见于《魏书?¤王肃传》,但此乃就《太史公记》而言的略称。?至唐人修撰《隋书》方正式称?°《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而成为专称。

二、写作时间

从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前93年)全部写作计划基本完成,共经过了十六年,这是他的著述事业的主要阶段。

但青年时期的读书、漫游以及遭李陵之祸的不幸,都是其创作历程的重要条件,即使其晚年,其主要工作就是对他的全部作品的修补加工。

可以说《史记》是用他的一生努力完成的。

三、体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黄帝?a?a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开化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的巨著。

?全书共130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组成。另外七十列

传包括最后《太史公自序》这篇序文,不仅记一书之大要和写作缘起,还记自己家世和经历,带有自传性质。

八书

?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讲天文)、封禅书、河渠书(讲水利)、平准书(讲货币)。?以叙事为主,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他们叙述的是经济、军事、水利、祭祀、礼乐制度、

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始终变化,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十表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闽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依照朝代顺序并把它们分为几个阶段而制作的,它们互相独

立而又互相联系,以简单的记事为主,是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始终变化,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

?除秦本纪、项羽本纪外,是历代帝王世系和纪年的系统,是叙述历代帝王的政迹的。本纪以?°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太史公自序》)。

三十世家

?除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是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的。世家分述?°辅拂股肱?±之臣及重要历史人物事迹。

七十列传

?主要是叙述贵族公子、各种官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经学教授、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土豪、医生、卜者、商人、俳优、幸臣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历史。

?另外,还有少数民族君长的历史和外民族君长的历史。即不仅记录?°立功名于天下者,?±也记录社会各阶层人物以及与华夏民族相依相存的兄弟民族。

纪传体体例的创新之处

1、常常在叙事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楔入主观论断,这是司马迁对先秦史学精神与

史学体例的自觉继承与发展。

2、于书表之首和每篇之末,对历史人物或做分析评价、或抒发个人感慨,开创了史书的序论和论赞的体制,从史书的序论和论赞,可见作者的史笔、史才、史识。这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精神是一致的。

3、互见法的使用。

第二节《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作者尊重事实,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摆脱了剥削阶级的偏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行、暴政,记录了他们的丑恶面目。

(二)同情歌颂人民的起义和反暴斗争

?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活动,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对?°官逼民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承认的。

?讴歌了一批具有各种优秀品质的社会下层人士,描绘了许多热爱祖国、反抗强暴、见义勇为的人物。

(三)热情歌颂爱国人物和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物。

总之,作者评价历史人物并不单纯以统治阶级的纲常伦理或他们的私心好恶为标准,而是能够包含一定的人民观点,至于给为统治阶级所不齿的社会小民立传,则多少已突破了一些封建地主阶级的偏见。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一、《史记》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

二、《史记》人物形象的特征

(一)历史人物形象化

(二)人物形象个性化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刺客列传》荆轲刺秦《项羽本纪》鸿门宴

2、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看似闲笔,但却起着重要作用。

《项羽本纪》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与观秦始皇出游。

3、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4、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同时又能忠于史实,他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去,这就是《史记》常用的?°互见法?±。

三、强烈的抒情色彩

四、语言成就

语言风格寓多样于统一。

人物对话符合各自的性格、身份、及当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格外生动传神。

注重语言的口语化。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从散文的发展史上看,司马迁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且对唐宋以后的古文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2、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同样受到《史记》的影响。

3、《史记》表现出的歌颂正义、赞美英雄、同情人民、揭露统治者和黑暗现实的批判精神,也正是《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散文领域的继承和发展。

汉乐府的叙事艺术

. 汉乐府的叙事艺术 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生活镜头的选取表现了两汉乐府叙事诗高度的艺术性。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如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以酒店妇女为主角,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词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陇西行》再现了健妇善持门户的场面,《羽林郎》叙述当垆美女反抗强暴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们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的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常见的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如《上山采蘼芜》写了现实生活中很少见的弃妇遇故夫的故事,而《艳歌何尝行》以鹄喻人,写夫妻同行,妻子突然生病,两人不得不中途分手的突发事件。 二、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是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如《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儿啼索等场面。再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诗中的矛盾冲突不是单线延伸,而是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互交错,一条是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冲突,一条是兰芝、仲卿相互间同情和理解日益加深的过程,正因为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所以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使人时时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三、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如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一个聪明多智,一个刚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而《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人物群像,更是各各肖其声情,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眼,以及太守府求婚使者的傲慢,无不刻画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四、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在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两汉乐府诗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如《十五从军征》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的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专门文字抒发内心悲哀,明显以叙事为主;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而略写首尾始末,如《孔雀东南飞》对太守家迎亲场面的描写是铺张扬厉,大肆渲染,而开头结尾采取的是典型的略写笔法,其余叙事名篇也大体如此;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客貌形体,从秦罗敷,刘兰芝到胡姬,从罗敷“夫婿”、侍郎到羽林郎,无论其为男为女,都通过详细描写服饰仪仗来衬托他们的美丽或富贵。 ..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

论汉乐府诗歌

一、汉乐府的发展 汉乐府,是设立于两汉之际的音乐机构——乐府机关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民间歌谣。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是“始立乐府”的人。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这个机关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 乐府的设立并不是统治者的一时兴起,而是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班固的《两都赋序》这样写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结合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长达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此时的汉武帝,在国力渐强,开疆辟土的同时,也让中国文化与西北外族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西北外邦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入了中国,这些音乐,形式新颖独特,得到了统治阶层和王公贵族的热烈欢迎。而另一方面,汉武帝推崇儒术,以森严的等级观念进一步巩固统治,“礼乐制度”具有其需求必然性。乐府便在统治需求和物质基础的双重支持下,诞生了。 《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由此我们可知,汉乐府诗便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叙事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闪耀的明珠。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然而,乐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汉哀帝“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乐府诗的创作和搜集收到了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使已有的两汉民歌诗辞得以推广和传播。 南朝是新声杂曲大量产生的时代,细读歌辞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代歌辞的搜集仅限于城市,而内容又无外乎是恋情,其规模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是不能和汉朝的采诗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

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父亲到市上去乞讨,碰到熟人,同情地给了他几个钱。回到家,见小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一个劲地哭着要母亲抱。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这样的诗,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诗中那位母亲临终之际对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牵挂,真可以催人泪下。同样写孤儿的,还有另一篇《孤儿行》。诗中的孤儿,原是一个富人家的子弟。但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悲痛呼喊!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 (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 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2、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3、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

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结合《十五从军征》,谈对汉乐府艺术的理解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赐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汉乐府极具艺术特色,下面将结合《十五从军征》来具体分析。 第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诗歌体裁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生活情节和生活景象进行描写。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人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如《十五从军征》,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并非特例,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尖锐地揭露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一个足足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最后才得拖着垂死的身躯,穷老归乡。可以想见,这六十五年,他必然经历了千辛万苦。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体现出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第二,高超的叙事艺术,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段,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十五从军征》就是如此。它叙述了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面,前后连贯,血脉相通,并时见曲折。两汉乐府诗大体遵循以下规则: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都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两汉乐府诗有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十五从军征》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之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专门文字抒发内心的悲哀,明显以叙事为主。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对此,清代陈祚明在《采菽堂古选集》中说道:“悲痛之极辞,若此者又以尽言为佳。盖言情不欲尽,尽则思不长。言事欲尽,不尽则哀不深。” 第三,语言简练朴实,感情充沛。退役归来的老兵在回到家乡是,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远看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

两汉乐府诗歌

两汉乐府诗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一.乐府的兴废: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 二.两汉乐府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歌:“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两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也体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更多的体现于相和歌辞中,典型的诗篇是《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以及表现富贵之家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诗歌。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麋。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霞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非。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蝶蝶,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着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心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 妇病连连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涕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 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 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 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 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 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

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 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 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 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 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 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 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 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 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 (比较法) 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 一、保存与篇数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 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 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是我国诗歌史上 的新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 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 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 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 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从所描写的生活状况考察,她们的社会成份复杂,大多为城市中、下层和不幸沉 沦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这是在中国民歌史上独树一帜的。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行》、《陌上桑》、《艳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无论是短章,还是长制;无论是第一人称自诉,还是第三人称旁述;无论是撷取生活中一个场面一个片断,还是叙述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完整事件,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具有风趣盎然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叙事艺术,比之《诗经》及其以前的诗作,都明显地加强了,例如《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有16句,叙述一个八十老翁久戍幸还的生动故事,诗人把主人公65年紧张艰辛的军旅生涯高度浓缩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字之中。只截取他返回家园短短一天甚至几个时辰的事情,以主人公的行踪为序:“得归”一路问一“遥看”一人“室”一作炊。一出门一落泪,由远而近,依次叙写,层次分明,情节完整,一个服役终身,侥幸生还,却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最完整,情节最生动的佳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由兰芝遣归、含泪惜别、兰芝抗婚、夫妻双殉四大情节构成。开头以孔雀失偶、徘徊不定起兴,拉开序幕,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灰暗阴沉的氛围之中:尾声以夫妻合葬、化鸟双飞作结,充满浪漫色彩。此诗时空夸度宽、幅度大,时间前后几春秋、甚至数十年,空间由焦家到刘家,由室内而室外,由家庭而社会,人物活动范围极为广阔。

汉乐府叙事诗研究人

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摘要】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诗经》、《楚辞》基本都是抒 情诗,而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是在两汉时期,其代表作是两汉的乐府诗。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诗体的进步以及南北文学的交融等多种原因,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勃然兴起,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叙事因素在汉乐府民歌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诗歌的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成功。我们可以对汉乐府叙事诗的产生原因、叙事特征与手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叙事诗;两汉乐府诗;产生原因;叙事特征;叙事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其主要作品为抒情言志之作,虽有如《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作品,但抒情因素仍然主要地位,叙事还是为抒情服务的,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稍后出现的《楚辞》一直延续了《诗经》的抒情传统,因此在中国诗歌最早源头的“风骚”中抒情已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主要目的,叙事则处于依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到几百年后的两汉时期才发生了变化,两汉乐府叙事诗作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代表登上了文学舞台。两汉乐府诗中叙事诗的成就异常突出,成为中国古代叙事诗成熟的标志,例如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著名的有《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陇西行》、《蝴蝶行》、《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艳歌行》以及《焦仲卿妻》等等,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两汉乐府诗中叙事诗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对叙事诗进行研究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两汉乐府诗,谈起乐府诗总要先谈乐府,它原是汉代主管音乐机关的官署名称。创始于武帝(前140–87)而废置于哀帝(前7–2)。其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歌谣俗曲及歌辞,以创造新声乐调。后来转换成一种诗歌概念,诗乐一体。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1]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包括两汉以前的“周瑶歌词”)。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流传下来的两汉乐府诗分别被归入“相和歌词”、“鼓吹曲辞”、“舞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类,总计约130余首。虽然数量不多,但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以其匠心独运、娴熟高超的叙事技巧在两汉时期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乐府叙事诗之所以在两汉时期繁盛,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一番探讨。 一、汉乐府叙事诗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政治的发展、复杂变化和音乐的发展 首先,两汉乐府叙事诗与汉乐府制度密切相关,而汉乐府又与大一统的王朝紧密相连,从汉代乐府机构的归属上也可以显示出来,《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以给供养,属官有乐府令丞。”作为娱乐艺术的乐府,却归属于“掌山海地泽之税”的少府。这就表明了乐府之乐与山海地泽之税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都是由上往下征取,由下向上贡献的。这都体现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政治的内含。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乐府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局面、长久的稳定政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精神的形成等等,都是汉乐府艺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 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 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如: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冬歌》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歌》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懊侬歌》 (三)南朝民歌既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如《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夜度娘》和《长乐佳》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诉说了她们的酸辛。 南朝乐府民歌除上述情歌外,也有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有的是女子独唱,如《拔蒲》: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 学院:文学院班级:10级B班姓名:伍文丽学号;104030096 摘要:通过对比的手法,比较了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点,从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等方面来写。其中南北朝的民歌,又分开来写。在阐述的时候,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举例说明。 关键词:汉乐府南朝北朝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 乐府是政府的音乐机关,主要负责组织女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创制乐调。乐府创作。搜集的诗歌,后人亦称为乐府。 内容方面的比较: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流传下来的总共不过四十多首,题材内容广泛: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东门行》写一位男子在 家庭生活濒临绝境时铤而走险。《妇病行》描绘了一个妻死子幼、衣食无 着的贫困家庭悲剧。《燕歌行》写流落他乡,为人佣工的几兄弟的内心痛 苦。 第二、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汉乐府民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战城南》写战士战死沙场暴尸不葬,为乌鸦所食。《十五从军征》写一位十五从军,八十退役的老兵回乡后到凄惨情况。《古歌》写远离家 乡服役者的思家思亲之情。 第三、汉乐府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很作出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 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上山采蘼芜》是弃妇诗。《有所思》写一个姑娘听说恋人另有他心时痛苦复杂的心情。《上邪》是女性忠于爱情的誓言。 第四、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把创作主体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又要分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 《上邪》 两汉: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 上天呀!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除非大山失去了棱角,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断流。除非凛凛寒冬雷阵阵,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注释】

上邪(yé)!: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相知:相爱。 命:古与“令”字通,使。衰(cuī):衰减、断绝。 陵(líng):山峰、山头。 震震:形容雷声。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赏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

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清代王先谦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